狂喜
Le Ravissement,The Rapture
导演:伊里斯·卡尔特巴克
主演:阿弗西娅·埃尔奇,亚历克西斯·曼蒂,尼娜·梅尔瑞斯,尤尼斯·布西夫,拉德米拉·卡拉巴提克,杜斯克·巴德贾,安娜·布拉戈耶维奇,格雷高尔·戴德洛, 马蒂厄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塞尔维亚语年份:2023
简介:莉迪亚(Lydia),一个对工作非常投入的助产士,正处于失恋的状态。与此同时,她最好的朋友萨洛梅(Salomé)告诉她自己怀孕了,并要求她来接手自己的怀孕生产。一天,莉迪亚抱着朋友的婴儿时碰到了一夜情对象米洛斯(Milos),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开始了谎言......详细 >
叙事上的“偷懒”导致孤独和归属感、爱与母性都立不住脚,结尾的处理更加剧这一矛盾现象,将空泛的形而上打回精神鸦片的原型。
姐妹男人喜欢的甚至不是喜欢他的你,只是你的长发,更差一点可能只是他自己的基因,或者是玻璃中映射的他自己。女演员真的好美好棒,电影的美术和摄影都太漂亮了
Hafsia Herzi由头到尾都演绎出的那种孤独感很强烈,就算“一家人”置身诺曼底的海边也依然被孤独占据。
看过~
仿佛世界进入了一个集体茫然的时候
毫无评判或说教气,只是带你旁观的载具。红衣、黑长发,我不能不盯着她的脸。分娩后依旧浑圆肿胀的肚皮是写实。海边:『恐惧与快慰是可以同时盈满整颗心的』。
喜欢埃尔奇的表演
孤独忧郁的一切指向失控,目之所及疲惫的空气。渴望的幸福如履薄冰。女导演的音乐品味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妇女节快乐。
这部真的很棒,也很简单,特别喜欢那段他们在公园里猜测别人的身份,女生突然问你觉得别人怎么看我们。
在可以理解的离谱路上越走越远,挺好。但一定要使用社恐妈宝男友的旁白串联故事吗?这种明明可以携带但就不带性格与心理的配角旁白于叙事有何真正的助力?
#76th Cannes 影评人周# 6.5/10 孤独空虚造就对亲密关系的绝望期盼,不错的长片首作。
“莉迪亚相信她和莎美乐有某种连接,就像交通船一样,每当莎美乐不开心的时候,她就会开心,反之亦然。好像她们同时只能有一个人幸福。”
三颗星都是女主的,海报结结实实把我美了一大跳🥰
关于生产、产后抑郁、生产后遗症刻画比较真实细致,一看就是女导演拍的。女主仿佛游离在外的表演方式很恰当,但男旁白感觉没必要。
3.5
一个无依无靠女人的孤独,一个孩子和爱她的男人,让她感受到有家的温暖和爱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女主的行为单拎出来堪比变态,但在孤独的描绘之下让人感到非常可怜甚至可以理解……
今年我的all we imagine as light。暗处的人把明处的人想象成光 明处的人试图复盘这种想象 “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驱使她在光天化日下做出这样的事”。吊诡的是 他们不在同一个地方 从来就没有“我们”。一旦他想通这点 开始在她身上找答案 他会发现她太孤独了 只作为一束光存在的他可以是任何人。所以这个结尾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哪怕是虚假的幻想 它如此善良珍贵)
#14BJIFF# 聚焦女性的心理状态,对爱的渴望和诉求,乍一看上去似乎缺乏合理的动机,但是人物的变化又是清晰可感的。或许最开始她只是想要捉弄对方一下,吓唬对方一下,但是发现对方上钩之后,她也陷入到了这种虚荣乃至恐惧当中。女主角演的蛮好的,就是没太get到为什么全片要以男主的旁白贯穿,因为主视角并不是男主角的。
很美的……人性幽微之处,也需要有镜头捕捉。女主孤独倦怠氛围感拉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