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十年代,美国有嬉皮士,中国有红卫兵。
美国有Bob Dylan,中国有MAOISM。
美国有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Woodstock音乐节,中国有样板戏、满火车的青年、人潮涌动的地安门广场……想来二战以后出生的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命运是有着极大的不同的,一边是自由,一边也是自由,只是中国人的自由与思考、探索等全不相干。
李安拍《制造伍德斯托克》,没有从正面展现音乐节的场景,却选择了一个家庭的变化作为叙事的主体——似乎有点避实就虚。
但既然是“TAKE”,那是个动词,便少不了将“人”作为影片的核心了,况且那还是李安大叔所擅长的。
伍德斯托克好比是中国的WG,是那个年代人们所做的一场梦,不管梦里的诸般景象是否撼人心魄,也总算是在世界上留下了一笔。
主人公埃利奥特生于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有一个吝啬鬼的母亲和一个无所作为的父亲。
在伍德斯托克“被制造”以前,他们的生活平淡如水,埃利奥特一点也不嬉皮,白湖那个地方是个只有牧场和农民的地儿,年轻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在伍德斯托克被制造以后,他看到了“宇宙的中心”,所以打点行装,将要远行。
摇滚乐当然不是这个世界的一切,但是这个世界的一切就是摇滚乐。
数十万人的激情在某个时刻被点燃,你认为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那不是大把大把的钞票所带来的,不是迷幻药所带来的,嬉皮们听的根本不是摇滚,是他们自己发出的声音。
埃利奥特的母亲存了二十年的私房钱,在她躺在那些钞票上,我倒觉得她像是个很传统的中国人了,一个一辈子存钱,却过着单调日子的老妇人。
唯一的那次疯狂是在雨中跳舞,老夫妇两个携着儿子的手,那一幕实在令人难忘。
我就这样被触动了,于是心下思忖着什么时候自己的父母也可以那样,他们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从来都不苟言笑,总是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
中国没有伍德斯托克,但有着大大小小的音乐节,迷笛草莓摩登天空,西湖热波活力岛,在那些地方,青年人也是充满了热情,也是奇装异服,不同的是,在疯狂以后,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
该工作的工作,该抱怨的还是抱怨。
其实这个电影应该是关于家庭的,我想再多的话也抵不过父亲的那句“我爱她”吧。
再平常的生活,没有心是过不下去的。
而至于伍德斯托克什么的,如果没有心,那么在激情之后也只能剩得满地狼籍,着实让人不爽。
( 只几句话而已,哪里就要审核了呢?
)
李安说拍了六部悲剧之后他要拍一部关于幸福和希望的喜剧。
《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不是一部让你笑得前仰后翻的好莱坞无厘头作品,作为一部喜剧,它的口味可能清淡了些,甚至谈不上笑中带泪、满感交集,然而这确实是一部传递幸福与希望的电影,传承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和平、爱与音乐”的精神,虽然片中不乏吸食大麻、服用迷幻药和滥交的场景。
李安电影的细节一如既往的好,而画面自父亲三部曲之后便愈发精致,开篇就是大片大片紫红色的熏衣草,浪漫且妖冶,吉他声慵懒撩拨,好一个阳光灿烂的宁静夏天。
电视新闻暗自透露时代背景:阿波罗要月球漫步,越战还在继续,加利利海(圣人水上行走过的地方)也不消停……贪财的犹太老妈最具喜感,演技也最为精湛,退休之后可以出一部自传《我如何怀揣土豆走过西伯利亚》;操华丽英国口音的退房人是编导精心的调侃;用床单铺就十字架引导飞机降落,可谓气场十足,霎时间飞砂走石,Michael驾到,群魔脱光了衣服乱舞;又如T台走秀,将一队新锐人士引入沼泽,所谓喜剧元素可能就在这种种细节之中。
我喜欢的细节还有警帽上的野花,太美好了,但又不脱离现实。
看过《制造伍德斯托克》的人恐怕都得承认,影片中最绚烂的画面就是Elli嗑药之后出现的幻觉,从山顶远眺中心舞台,人群幻化成海洋,潮汐起浮,远处的音乐舞台是烟火,是星河,是宇宙的中心……如此华丽,如此迷幻,恐怕真的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连我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影片上映之前,媒体大肆渲染李安第三次拍摄同志题材电影。
其实《制造伍德斯托克》根本算不上同志电影,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寄托,一种自由、奔放又恣意的自我演出。
男主角是Gay,一个在强悍母亲身边长大的乖乖仔,善良、有同情心,且敢于担当,可惜不是大SG。
我说可惜的原因是如果李安找一个大SG来主演《制造伍德斯托克》可能会挽回一些票房,不至于惨淡收场。
现实就是现实,伍德斯托克太理想化了,就算存在也是昙花一现,只属于美国的六零年代。
一次音乐节可以提出“要做爱,不要作战!
”的口号,可以让隐忍牺牲的人勇敢追求自我,可是它充当不了救世主的角色。
改变世界还是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Like ants making thunder.绝妙的比喻,疯狂的想象,《制造伍德斯托克》花了两个小时热烈而又轻快的描绘了50年前一场影响世界的摇滚盛典,却始终将镜头对准一个叫做Elliot的年轻人,正是他一通莽撞的电话打通了本已因举办地居民强烈反对而岌岌可危的演出。
影片既轻松又平常,没有剧情,也没有太大的戏剧冲突,镜头始终跟随着Elliot游走在他家的Motel,他和父母的关系,他越战归来精神失常的朋友,络绎往来的嬉皮士,自由的灵魂与保守的小镇居民的格格不入。
没有任何外部世界的镜头,唯一点到年代的是Elliot母亲看着黑白电视上阿波罗计划试射的消息。
如果让一个不知道伍德斯托克的人来看,那他只能从这电影中看到一片狼藉的泥泞山坡,不知所措的Elliot看似平静地接受这一切,一点点似是而非的暧昧和戛然而止的情愫,一大批衣衫不整无忧无虑的年轻人,一场琐碎的家庭纷争后决定离开的年轻人。
你看不到塑造了美国一代人精神的音乐节,也看不到任何一支乐队的演出,没有Jimi Hendrix, 没有The Who,甚至唯一一次对准舞台的镜头还是Elliot吸高了之后幻想出来的。
但我好喜欢这部电影啊,一开始看的时候还心不在焉,看到后来有一段Elliot和他的越战朋友Billy的对话我差点没绷住眼泪:-Billy?-Man, I remember this hill.-Remember remember, or, like Vietnam flashback remember?-Remember remember, man.-Homecoming. Senior year. We fucking massacred Monticello. I caught like three touchdown passes. Rum and cokes. And we fucking tipped three of Yasgur’s cows, man, right there, at the top of that hill. And Shirley Livingstone, man, right there, at the top of that hill.-Wait a second. That was you?-Was. Is.年轻真是美好啊,回忆真是美好啊,但是李安马上把镜头一转,两人满身泥泞的奔向众人的泥沼。
也许李安就是在告诉大家,重要的不是音乐本身,甚至不是这场狂欢如何塑造了60年代在之后的美国文化,不是这些年轻人今后如何改变世界,重要的是他们聚在一起,这四十万颗少年心气,重要的是真诚与纯洁本身,重要的是即使茫然却自由的灵魂。
年岁渐长,我们不太喜欢谈论真诚,善良,可李安还是把它拿出来,并告诉你,美好的东西始终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是它本身。
看着男主角呆滞发愣的脸游移在众人间,常常让我想到《毕业生》结尾那张脸,或是《帕特森》里那张脸,那种略带阴郁的年轻人,未知的世界,茫然无措而又信誓旦旦,满怀憧憬却惶恐不安。
演出结束,今夜之后要去哪里?
重要的既不是问题,也不是答案,但你一定要离开,要把东西都装进车里,要踏上行程。
我们来此是为相聚,我们相聚是为离开,希望这段时间是你人生中的微光。
“就把今夜留给今夜吧。
”
■ 文艺补白最新文艺片推荐《制造伍德斯托克》导演:李安主演:迪米特利·马丁相比《断背山》的人人叫好和《色|戒》的西方不亮东方亮,《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Woodstock)在戛纳和北美放映后,李安遭遇了毁誉参半的评价。
真的是好坏两极截然分明,比号称“生涯大失败”的《绿巨人》(Hulk)还要惨。
叫好的认为他以埃利奥特(Elliot)的家庭为轴心,不停地转动圆盘,把周围的人全部裹挟了进去。
李安用自己的方式去拍摄筹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过程,最后回到了个人成长和家庭真相的母题上,一出原汁原味的李安轻喜剧。
对这部分人来说,伍德斯托克是个无法重现的盛会。
要想回味重温,只需翻出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Woodstock)再看一遍就行。
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正因为伍德斯托克过去四十周年,这处精神圣地不仅特殊而且太过重要。
他们无法接受李安的不痛不痒,从头到尾只给出一个音乐会的画面不说,而且居然还是在嗑药后的迷幻中出现的。
对他们来说,整部影片缺乏锋利尖锐的地方,看起来就像人走一空的会场,留下了满地的垃圾跟烂泥。
对我个人来说,伍德斯托克更多存在于被引述的言语文字中,它见证了一个最好跟最坏的时代,好似乌托邦。
埃利奥特这个角色就像李安一样谦逊温和,他太过安静,无论打电话、跟人打交道乃至同志间的热吻,从表情上基本看不出他有反叛和激进的气息——— 这恰恰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特有的面貌。
然而这并不表示主人公横空出世,没有根底可谈。
他用一系列选择决定,促成了伍德斯托克的顺利召开,家庭生活也因而渐趋正常。
《制造伍德斯托克》有很传统的地方,李安反复采用了多帧画面来推进叙事,影像分割后可以同时交代平行发展的事件,节奏快、时间短、信息量大。
还有模仿老式摄像机的拍摄风格,制造细碎的复古气息,这些都是好莱坞老电影里常用的手段。
如果强调观影感受,影片也有细腻之处,埃利奥特和父亲在湖边看一堆人裸泳,感受到难以言表的欢乐;一阵风吹过,音乐会开始——— 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非常贴切。
埃利奥特在车内吃迷幻药,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人也跟着飞翔。
紫色的银河系边缘涌起波浪,明亮的中心绽放出绚丽的光芒,埃利奥特兴奋得泪流满面。
对不曾亲眼目睹过现场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处大胆想象,实乃无以伦比的美丽。
搞笑的地方,那个脱裤谷仓剧团、易装癖保镖还有加入欢乐阵营的警察,在属于音乐与和平的伍德斯托克,大家都轻而易举被周围人感染,收获乐趣奉献出爱。
回忆是美妙也是残酷的,伍德斯托克之后,药剂暴力丑闻不断,摇滚乐走入低谷,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年轻人也跟着变老。
伍德斯托克只属于上世纪60时代,但总有一些东西是可以不死的。
这里只有一个答案,没有解释。
【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nddaily.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dc6/cb1830.html】李安捕捉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准备过程中的随性、欢乐和怪异。
———Owen Gleiberman(《娱乐周刊》)
十年前,我刚工作,是一个小小的程序员,是个新人,每天大部分时间读成千上万行的代码,Debug,偶尔写点新的代码,老员工小孟有天对我说,别的公司程序员都是在音乐中写代码的,据说程序员开着暖气穿短裤喜欢巨大的音箱播着《SUper Star》写代码。
而我们办公室,大家穿的中规中矩,闷的像台风到来前的阴天。
后来谈起音乐,我说我喜欢摇滚乐,小孟语重心长的说,据说喜欢摇滚乐是不成熟的标志,人越成熟会越喜欢轻音乐。
Light music,blues什么的。
十年过去,不知道我是不是成熟了,我现在仍然爱听摇滚,而在我看来,许巍已经算我听过的最轻的音乐了。
年轻时摇滚乐像一道闪电劈进我的生活,直到现在都没有离开,听见崔健的声音我还是会激动不已,《快让我在雪地里撒点儿野》那漫长的前奏现在还是让我着迷。
所以,2006年,《读库》试刊号上袁越的那篇写伍德斯托克的长文,我几乎是颤抖着读完的,电影《昨天》看得我彻夜难眠。
热爱摇滚乐的人自会明白。
李安每部作品都让人意外,耗时数年拍《色戒》后,李安导演了一部小品式的《Taking Woodstock》。
李安的电影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对于压抑和释放压抑感的探索,这大概是他身上最强烈的东方特点了。
和以往我看过的woodstock不同,这部电影从承办人的故事出发,Elliot一家的生活和woodstock音乐节两条线索是平衡的,甚至看完第一感觉,不再是Woodstock多么令人震撼,反而是这一家的亲情与释放压抑的经历更深入人心。
在对伍德斯托克的表达中,家庭伦理第一次压倒摇滚乐和嬉皮士。
Elliot的家庭简直就是个东方家庭(电影中只说是从苏联逃到美国的犹太家庭),儿子规矩孝顺,处处顺从父母,并努力维持家庭的平静,父亲沉默寡言,母亲絮絮叨叨贪婪,爱占小便宜,但对家庭充满爱心。
整个woodstock那漫山遍野的肉体与狂欢,LSD,嬉皮士,要做爱不要作战,对美国,对世界音乐史,都是件大事,而很少会有人像李安这样,将目光投向这个大运动中具体的一家人,一个人(变性人,易装癖退伍军人)。
这部电影缓缓道来,在woodstock音乐节的影响下,Elliot发现了自己,他的父母也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心灵释放之旅,在这场狂欢中,彼此重新认识了家人。
虽然嘉年华结束后,盛筵散场,大家都回复自己的角色,继续过普通的生活,但这经历足以令他们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最后Elliot父亲静悄悄的离开,转头回答儿子的疑问:你是怎么和母亲(这个脾气暴躁,目光短浅且贪婪无比的家伙)生活了四十年的,他缓缓的转身答道:因为我爱她。
这一幕和《饮食男女》里父亲尝了女儿煮的汤后味觉恢复几乎一模一样,代表着家庭关系中紧绷张力的瓦解,两代人的和解。
令人感动不已。
说起woodstock和嬉皮士,我挺欣赏且羡慕的,那个年代里,他们的事迹,在克林顿乔布斯的传记里都能看到。
在阿甘正传里也能看到。
这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年轻人,有不少后来穿好衣服,剪去长发和胡须,做了总统,公司CEO,时代的领航人。
这部电影对于嬉皮士的表现也是比较准确的,演员表情的纯真无邪,那种乌托邦式的热情和无所谓看上去像纪录片。
在大家都不穿衣服时,穿衣服的人就成了怪人。
在此情此景下,露体是得体的,一点儿也不觉得肮脏猥琐。
艺术也在LSD的催化下变得虚幻、神秘,这种经历难能可贵。
影片中那漫山遍野的人潮,在high了LSD后仿佛波浪一样起伏涌动,堪称经典。
据我所知,同一时期,一路歌唱一路搭顺风车流浪这事儿在中国也小规模的发生过,结果是被抓进监狱劳改。
张广天即是其中之一。
这批嬉皮士就算最后人模狗样的做了领导,并不代表他们否定自己的青年时代,相反,他们从这些经历中绝对获益良多。
现在人更加需要解放,解放精神和肉体,so,最好天时地利人和,再来一次嬉皮士运动,再来一场woodstock。
李安27年电影生涯里的第11个长篇。
在电影院里看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看的是早上十一点十分的早场,整个Gaumont看这个片子的大厅里只有加上我在内的三个人。
买票的时候,看到了和我在一个大厅里的另外两个人,他们是一对情侣,他们在选择看昆丁的无良杂种还是选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李安,男的对女的说,看昆丁的片子会不会闷啊?
所以他们和我走进了一个大厅。
1969年那时候的美国是怎样的色彩?
可以看出在这个电影里,李安想说很多的东西,关于家庭,越战,自由,音乐,反叛,年青一代,犹太人,同性恋。。。
也许每一个人参加这个音乐节,都会有每个人不同的印象,每个人会有每个人不同的形容,像瞎子摸象,每个人都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
佩服李安的勇气和跨越,他可以在东西方任何的题材上面游刃有余的发挥。
这次选择是69年的美国,40年后一位中国导演看1969年的美国,他带给我们的更多是轻松。
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小人物,像海角一样,当然Elliot的扮演者DemetriMartin他也非常有60年代美国人那时的气质,但是那些小人物,特别是Elliot的父母亲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喜欢Elliot的母亲Sonia Teichberg由Imelda Staunton扮演,她一出场就让我立刻想起Duane Hanson的雕刻,他在1969的超市购物着或者称主妇与购物车的雕像里面,就带给我们69年美国平民主妇的印象,到Elliot的母亲这种印象更加加深了,这个母亲的脾气,性格,可爱,可恨的地方,被塑造的惟妙惟肖。
当然还有同样精彩的Elliot的父亲Jake Teichberg由Henry Goodman扮演。
影片的摄影也是可圈可点,是由法国摄影师Eric Gautier,他之前也是和很多的法国导演合作,Alain Resnais (Les herbes folles 2009, Coeurs, 2006), Arnaud Desplechin (Un conte de Noel, 2008), Olivier Assayas (L’heure d'été 2008, Paris je t’aime, 2006) 等等,这个影片的色彩是我很喜欢的,不会过于艳丽,不会过于平淡,总之是恰到好处。
还有两个印象深刻的长镜头,所有人去音乐节的路上,和音乐节回来的路上,让我第一时间想起戈达尔的周末。
李安带给我们,他所选择的1969的美国,他的色彩,那么40年后,(想到2009年的张北音乐节),我们依旧在路上,依旧追求音乐,自由,真实,我们将有怎样的色彩?
小时候人人都被灌输了一大堆规则,成年以后会发现那些规则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亲手破坏掉。
我们一边拒绝早睡早起,一边心安理得的遗忘。
一边怀疑世界,一边憧憬世界。
七宗罪里摩根弗里曼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这个世界,至少值得我们奋斗。
狄更斯写双城记的时候没有料到吧。
关于青春。
媒体都说李安老了,中年危机所以搞了个色戒出来。
这次拍制造伍德斯托克的时候,更是揪住女演员的体毛不放,就怕少掉一个细节不能挖出导演的隐秘生活和怪癖来。
与过去相比,这一次更动情,更冷静,就是一个少年的心灵史,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群像。
无关音乐,有关记忆。
我一直觉得嬉皮士傻透了,说什么平等、自由、博爱,你看后来多少邪教打着类似的旗号干些坑蒙拐骗的勾当。
你要做什么去做啊,身体力行的去做啊。
光是叫嚣着要打到什么对抗什么,结果是拿自己短暂的青春去填了时间一个巨大的缺口。
DH里gaby质问女儿的校长:这是肖申克学校吗?
面对这个面无表情的世界,是被同化还是选择异化好呢。
谁会在乎?
每一个选择都指向内心深刻的自我怀疑,假设你还保留自我意识的前提下。
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我们都是柔软的动物,体制下,只能这样生存。
达尔文教导我们物竞天择,我们没办法内裤外穿就当超人,外衣还没锥形成麦当娜就得扣上有伤风化的责难。
我们的常识让我们没得选择,或者自动选择无害的选择。
常识就是遵守,常识是不伤害自己为前提。
意识。
当历史让我们无法用经验的眼光来打量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忘记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和方式成长的时候,一些人选择愤怒,一些人选择理智。
一些人选择斗争,一些人选择自由。
“Freedom's just another word for nothing left to loose. Nothing ain't worth nothing, but it's free”。
--Janis Joplin
但是你非要为自己寻求理由。
意志的悲剧。
自由即一无所有。
记得有一个嬉皮士,流浪了若干年以后回到学校当高龄学生,后来做了教授。
他说人生里总有一段时间需要给自己留白。
印象很深,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坦然的接受自己,更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会拍桌子怒目而视。
这里是中国。
我们只好师夷长技以制夷。
以此为借口享受盗版打开的窗口,那个世界就像许多年前的美国梦。
许多人心里神往的青春,就像同时住着苍井优和苍井空。
什么国仇家恨的都抵不过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世界大同的理想,往往被文艺的用语言用音乐用绘画来掩盖了。
又青春又沧桑,又清纯又妩媚。
你不能躲在树上,你不能远远望着这个繁华世界,你不能拒绝你内心的渴望。
你知道,欲望太多,你无法一一抵制。
男主角有一对疯狂的爸妈,而他冷静理智压抑。
看着满山丘的男女老少,突然开窍,说我不想这么过了。
他老爸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去吧,go and see。
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不就是这样,不需要像凯撒那样征服它,把它踩在脚下。
仅仅是告诉自己,我来过了,看过了。
我将无悔。
常识,放弃常识的时候,自由,获得人生。
奥古斯丁说我憎恨没有陷阱的道路,渴望罪恶。
我开始理解那些爱与和平的年轻人,他们不过是选择一条看似比较轻松的路。
永远年轻,彼此相爱。
他们渴望的是一种超出常识以外的生活,当整个世界在战争中无法安静,他们希望选择的不过就是和平的革命,有人歌颂理想,有人歌颂爱情,有人歌颂自由。
但是你知道,文艺青年的宿命就是过于理想,不够激烈,于是他们的革命就是慢慢投降。
塞林格才会把一个愤怒的小疯子变成一个回归主流世界的浪子。
而你一直走,未必骑单车革命。
行过去,只为看一看,来过这个世界,盛开的希望海洋中,那一朵关于爱、自由、平等的一切美好事物。
仅仅怀着想象,在路上,微笑前行。
因此,这个世界总有希望,不至于绝望。
文/onestar(http://onestar1967.com/2009/12/takingwoodstock/)原本以为李安导演会还原音乐节宏大的盛况,绚烂的舞台,激情昂扬忘情放纵的乐队表演,以及年轻的人们为音乐而痴迷欢乐,结果,还是猜错了,这本来就是“制造”,而不是“表演”。
电影前半部分为音乐节的举办设好铺垫,有点儿沉闷和冗长。
但是仍然将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交代个清清楚楚。
于是,经过万般的曲折,人们迎来了这个在夏日里最为盛大的狂欢的节日。
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美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这个叫白湖的小镇,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有关和平与爱的饕餮盛宴。
关于音乐节音乐,艺术,爱与和平,再加上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被反复强调的词语无疑是“自由/FREE”,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
地光表演者剧团在迎来麦克郎的直升飞机时的那段即兴舞蹈,还有他们高呼的“要做爱不要作战”。
嬉皮士们的长头发,长胡须,宽松随意的波西米亚风格的衣服,迷幻药和大麻,所有的束缚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甚至随处可见的裸体青年人,低矮的灌木丛是他们纵情的乌托邦。
这里没有歧视和嘲笑,没有战争和压迫。
我想艾略特最后通过那片奇异的药终于到达了自由的巅峰,这段神秘多彩的幻觉绝对是李安在电影中画上的一道绚烂的神来之笔。
车顶层叠流动的斑驳色彩,白湖山坡上如波涛般汹涌波荡的人群,我想,如果是我,也会如此泪流满面。
幻觉终究是幻觉,一道白光劈开黑夜,现实的如同毫不留情的现实。
关于成长不管多么热闹的音乐节终究有曲终人散的时候,而这时电影就又转回到“成长”这个在李安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主题。
从一开始艾略特和父母的矛盾与争吵,到最后父母的谅解和支持,都贯穿于整个制造伍德斯托克的激情中。
虽然母亲的一些所作所为伤害和欺骗了艾略特,可是她想将儿子留在活一年就少一年的自己身边的想法,无论如何都让我不忍心去责怪这样天真倔强又有些傻呼呼的母亲。
还有最后父亲简单的回答依旧能刺痛你内心最柔软和最容易动情之处。
艾略特必定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他和好友比利在脏兮兮的泥潭中玩耍的不亦乐乎,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比利说他爱这个山丘,其实他更爱这样的放纵和自由。
最后,艾略特选择了离开这个小镇,开始自己的旅途。
关于同性我也来八一八李安的同性情结。
同性这样的主题,在李安的电影中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的东西,从《喜宴》到《断背山》再到《制造伍德斯托克》,虽然在这部电影中有关艾略特的同性问题只是点到为止,但是那个名叫薇儿玛的毛遂自荐的保安同志可在后面的戏份中穿插不断,甚至我个人认为他还是将艾略特和父母矛盾由大化小由小化了的一个引导性角色,也是父子关系由相互拒绝到相互理解和包容的一条纽带。
估计,也许还是他游说父亲,使他接受了自己儿子是同志的“残酷” 现实。
不然,老爷子只是白湖这个乡下老保守,怎么会在最后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呢。
网络上还有人戏说李安一生错过了重要的男人,甚至大呼叫他出柜。
不过,这一切都是喜欢他的影迷的YY而已。
最后还是非常佩服李安导演,他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向恢弘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舞台,而是将这样一个美好的幻想留给人们,这个美丽的爱与和平的幻想。
越是的得不到的越是可愛,緬懷從未生活過的時代的風華,從來最有樂趣。
69年的歐美,真是恰恰“聽起來很好”,用Dylan(此Dylan非彼Dylan,乃是愛爾蘭卷卷小黑Dylan)的話說叫:they got everything right。
多少次了,多少次我也是那么想把劉海留長,燙起卷發,梳個中分,穿上一身多彩而寬大的衣服,含著一片0.5cm2的紙片,真真切切的,為愛與和平哭TMD那么一回。
好可惜的是當我知道這部片子時,已經過了上映日期。
但還是非常匪夷所思,因為明明上映的那陣子我很常混跡電影院,心說這海報得做的多不顯眼我才能完全沒看見。
總之錯過了在大熒幕上看泥地裸奔的情節實在很扼腕,你看看,那個年代就這樣總是讓我扼腕。
直至今天,才終于把它看了,于是我和同屋就開始一起扼腕。
安李還是很靠譜的,自己縮的很靠后,把時代放的很靠前,除了講講Woodstock,還不忘幾次三番的提醒大家登月(再次因為沒看到而扼腕)和越戰。
通篇總結下來,就是個偶然。
回顧起那個年代,真的是太多偶然。
那時的偶然,卻統統成就了現在的必然。
你看看,我真是看進去了,說話都變得如此故弄玄虛起來。
說起來這種對白正是本片一大笑點,那些嬉皮們真是三句話不離宇宙,存在,和平與愛,形而上到那樣一個極端,真是很可愛。
全世界都是詩人是什么樣子,就是那個樣子。
詩其實是文學中最廉價的,就像性是男女關系中最廉價的,但最廉價的,總是最有快感。
最有快感的,也自然最短。
詩性的美好,幾個字就完了,性的美好,片刻就完了,Woodstock音樂節,幾天就完了,那個時代也,嘩啦啦就完了。
如果不是后來的艾滋病,那個時代會怎樣做個了結,是我很樂于知道的事。
但這個如果一說出來,就覺得艾滋病的發生似乎是必然的事,如同那些教徒口中嚷嚷的天譴一般。
心中有座斷背山的安李,倒是很妙的緬懷了69年的那座山呢。
果然是不見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高妙手法,臺灣全民嗜好的小清新,唯獨在安李這邊不做作而可愛。
這部片子導演技法平淡到如同日本酒,但也清新到如同日本酒。
通篇最妙的,就是那座云深處的山。
比起那個時代,片子到只是平平了,我看IMDB上給的6.9分,真是很公允,69,6.9,“69”,又是一連串偶然。
但總之謝謝安李老人家了,又讓我們這些后生意淫了一下那個夾在中間的好時代。
都说嬉皮士是垮掉的一代,影片中的那个警察说州长已经把白湖定为灾区,是的!
是灾区!
对于某些人来说。
嬉皮士崇尚自由崇尚和平,代表和平的三天,其实现有所有的政府、政党或宗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和平。
在中国就是和谐平安,嬉皮士文化直指本心,我们就要和平,我们可以放弃一切,可以放弃我们的食物,可以放弃我们的爱情,可以放弃我们的衣服,可以放弃我们的尊严,甚至可以放弃我们的生命,我们只要和平。
我们有什么错,我们只是更加明确的说出人类的需求,也许我们飞叶子,吞食致幻药,但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逃避现实,我们的力量太渺小,改变不了这个肮脏的世界,只能选择懦弱的逃避。
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农场主这几天我听到的“你好,谢谢”比我一辈子听到这些混蛋说的都多。
没错!
当我们可以放弃一切只为和平的时候,我们会很友好,也许大家看到我们表面很暴力,很放纵,这都是我们随性的表现,我们遵从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而不是那些被人类所定义的无聊的规则!
* 3* ) another Ang Lee film! And this is ...the first comedy of him!...let's try a Chinese subtitle version
还以为是纪录片,误会了
最好的时代
傻der
我喜欢那个吻
有个缠人的犹太妈妈是件多么恐怖的事。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霍华德。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不朽的。
剧情感觉跟音乐节本身一样混乱,唯一就是乔纳森格罗夫出场时觉得挺帅。
哎,终于,当年后劲用光了,我也欣赏不了这个老头了
竟然是李安拍的,难道他也是个摇滚乐迷?里面每段布鲁斯SOLO都很爱~就影片本身来讲,导演选择了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角度(一个本地屌丝兼幕后工作者)来叙述这场庞大的盛宴,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引发了我们主角立志走出小镇出去闯荡的决心~
看完感觉还是不错的,很喜欢男主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色彩好绚丽~他妈也挺搞笑的,总觉得她的性格挺中国的,把钱看得跟什么似的,很可爱啊~他爸真是一个好男人的说,即疼儿子又爱老婆的。。。那辆大巴实在是太colourful了~喜欢喜欢~
真没想到李安拍这种
男主很可爱哦
60年代的美国,厌倦扩张的民众,以音乐节的名义给嬉皮士起点立碑。可以看出稍早“垮掉的一代”对60、70美国精神的些许修正,片尾还不忘点名Rolling Stones。还是觉得基调偏温和,不是我杯茶。
沒爽到 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嘛
安哥这部真的是很烂
李安导演一部这样乱哄哄的电影,3年后后拍出了一部心灵如此平静的电影,反差;和平与音乐,只做爱,不作战。
熱血生活
导演居然是李安 看了几百遍都是断断续续看不下克 这种电影才是神奇
可能我一辈子也不会懂Rock & Roll到底是什么,但是不妨碍我认为这片就是一锅乱炖,什么都想讲,什么也没讲深了。
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