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跟我一样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就是站在很高的地方的时候感觉到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冲动。
但是我终究没有跳下去,我想一定是生命中的那些美好抑制住了这种冲动。
所以我猜我应该很喜欢蹦极。
我至今记得在法国电影《第八天》的最后,乔治吃下了巧克力很幸福地从楼顶一跃而下。
我当时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导演这么设计这个结局,现在想来是因为当时我太年轻了,年轻的生命中充满了各种美好。
我前天看伍仕贤导演拍的《形影不离》,影片的一开头就是男主角李越想上吊自杀。
自杀之前出现的一些美好的关于爱情闪回和另一些不幸的手术、车祸、葬礼的闪回让我明白了他自杀的原因是因为生命中的那些美好的事情都没有了。
在影片的中间出现的《那些花儿》的背景音乐也反映了这个意思。
孑然一人、生无可恋那就自杀吧。
好在李越终究没有死,他的另一个角色老查救了他。
我觉得在李越的意识深处,还是相信生命中存在的那些美好的,所以他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开朗的甚至是玩世不恭的另一个自己。
更甚至因为相信这些美好,他又创造了另一个角色,他想象中的太太。
好了,到这里剧透得差不多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那些DID患者大都是主观上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欺骗自己并且向往美好生活的人。
比如《美丽心灵》里面的约翰纳什,比如《搏击俱乐部》里的杰克,还有在《盗梦空间》里说“就算你跳下去,我也不跟你跳下去”的莱昂纳多。
所以因为这些美好,我也没有跳下去。
仔细想想,生命中充满了美好。
就拿人类文学艺术里永恒的主题爱情来说吧,其实可以去爱,就很美好。
无论如何人们相爱或者单爱,男人爱女人,男人爱男人,女人爱女人其实都挺好。
我觉得只要还爱着,就可以很美好。
我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个很令人唏嘘的段子。
说“据研究,人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两个人相爱的概率是0.000049。
所以你不爱我,我不怪你。
”其实,生命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就算当时相爱以后也可能移情别恋。
这么说来相爱的人一直相爱的概率会更小。
但是有一点不会变,就是作为一个人可以去爱另一个人不一定非要相爱。
Somehow从这一点来说,可以去爱也是幸福的,所以你以后不爱我,我也不怪你。
我们总是重复托尔斯泰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今天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我按下车窗透气的时候看到路边家家户户亮着的灯。
我想,他们的生活应该也有各种各样的美好。
所以即使不幸的家庭,除去各自的不幸之外也应该有各自的美好。
假如有一天我站得很高,脚上有根绳子能把我活着拉回来的话,我一定要跳下去。
非常美式的一个故事,放在大陆,已经做了能做的全部,可还是有诸多地方让人感觉到格格不入,凯文斯派西的表演出乎意料的适应性超强,第一次看到好莱坞演员在中国电影能够有如此自如的发挥,丝毫不影响其一贯水准的,这一点就连贝尔在十三钗中也没能做到。。。
本片中的吴彦祖最好是换个演员,无法让人对该角色有代入感。。。
如果《形影不离》中的“吴彦祖”在意外后突然大说英文,并声称自己是美国人,还长着一张“斯派西”的脸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一年十一月的评述链接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应该需要登录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还有香港电影魔鬼辞典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电脑页面 可点击“香港电影魔鬼辞典”各条目开头的“李翼的广播”链接 进入比较“人性化”的排版:(2011年的《形影不离》,跟后来的《无双》一样,都取了一个别有韵味的中文片名,更别说前者还请来了凯文·斯派西这样的大咖,尽管他后来可能在私生活方面有不小的争议,但在演技,特别是塑造那种在片尾凭几个极精简的身体语言,和表情,就能将前面所有的故事设定,都全盘改写的能力,相信没有人能忽视与否认,这样的代表作除了《七宗罪》《大卫·戈尔的一生》之外,还有不少。
而在《形》中,他看起来跟吴彦祖扮演的“想不开”工程师是邻居,而且还一不小心通过敲门,救了后者一命,不管在东或西方文化中,心病终归还是需要心药医,于是在天台辟有一片精神小园地的“斯派西”,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吴彦祖”的心灵导师……故事进行到这里,甚至再后面,都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这看起来是个“高尚”社区,毕竟除了“斯派西”外,连中美混血的导演本人也住在里面,所以“斯派西”住在里面,并和“吴彦祖”成为一对“灵魂搭档”,照理并没有太多离奇,甚至悬疑的成分,而且显然编导在电影语言上,也不想往那个路子上走。
当然接下来的问题,是每一个试图在中国电影中表现都市“行侠仗义”的从业者都会遇到的难题,那就是似乎必须把“行侠”的范围严格控制,而且最好这么做的角色,是有心智或精神上的问题,比如那部《硬汉》。
但即使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让斯派西饰演现在的角色,我个人认为还是有点不“合适”的。
因为他最为擅长演那种阴暗的高智商,蛊惑人心的角色,所以现在这样的设定,没准会被“别有用心”的解读为是老美“精神”在旁边“煽风点火”……更何况有一个关键点,在现有的电影里是没有被解释的,那就是在“吴彦祖”的心目中,为什么“斯派西”是长这样的?
相信看过全片,或者阅片无数的影迷,很快就会读懂这话的真正含义。
而且更重要的是,“吴彦祖”一开始就像《嫌疑人X的献身》里的数学家那样,在家中准备上吊,但过程中被邻居的敲门声给干扰了进程。
但即使后来揭示了他想不开的原因,可“吴彦祖”没准因为太过阳光,就算难得扮反派,都是很阳光的反派,于是让这个主角从一出场,负能量的行为本身就有点欠缺说服力,而不像一些习惯性“颓废”的演员,比如约翰尼·德普,相信他所演的角色即使没有像在《教授》里一样,开场就被告知得了癌症晚期,但就算一时冲动对着自己开一枪,也是完全“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儿。
再加上,过程中行侠仗义,就算是解决跟自身利害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也由于某些没准“不可抗”的客观原因,而显得极为潦草和简单,而这样的简单,还包括最后他在公司里的公事,不管是诚信或骚扰问题,都迎刃而解到有点难以置信的地步。
基于上述提到的种种问题,我个人对于此类涉及到中国都市“精神文化生活”及“社会风气”的电影,有自己的一些设想……比如说一开始先把悬疑做足,一个小中产男主角,突然因为一个意外昏迷,醒来后英文变得很是流利,并且说自己不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美国人,有一个英文名字,而且这个本应是“吴彦祖”的家伙,在镜子看到自己的脸,其实是“斯派西”的,而在别人眼里,他当然还是一张吴彦祖的脸!
此时有一个女人自称是他老婆,虽然这个“斯派西”拒不承认,但眼前的很多细节证明,这个女人似乎不像是在说谎,甚至连警察都帮着她说话,于是“斯派西”只能跟这个应该是“吴彦祖”的老婆,暂时在一起,只求在过程中找出真相和自己真正的身份。
“斯派西”在人像画家的帮助下,画出自己的老外脸,同时发现自己的英文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只有一些背熟的句子,会说得很流利,但显然不是母语,可他嘴还是相当的硬,在那个过程中,他拒绝说中国话,说自己不会,甚至和“老婆”在一起时,还“需要”翻译。
再接下来,“斯派西”发现有几个人应该掌握着自己的身世之谜,但联络的方式不知被谁搞得很神秘,而且慢慢发现这一切都跟一起食品添加剂事件有关,那个“老婆”似乎也因为这种添加剂而堕胎,“斯派西”怀疑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个“老婆”的精神才出现问题,才会把他当成是“吴彦祖”,那个不知道逃到哪去的中国籍男子。
但事实上,“斯派西”跟“吴彦祖”还是形影不离的,一为二,二为一。
他不是像现在版本里那样在精神痛苦中,为了自己的“孩子”伸张正义,而是他就是这起食品添加剂事件的主谋。
而他之所以会认为自己是“斯派西”,原因在于他老妈当年是类似“斯派西”那样的美国演员的铁杆粉丝,总是在小“吴彦祖”面前提他,而这个类似“斯派西”的演员,当年主演的都是像《骗中骗》那样的电影,就是用骗术来伸张正义。
警方其实早就盯上了“吴彦祖”,但添加剂的事情证据不足,暂时拿他没办法。
此时“吴彦祖”的老婆也怀着孕,而有深受其害的家长,见一时奈何不了他,便想办法潜入“吴”的家中,把进口“孕妇食品”为有添加剂的那种,导致“吴”的老婆也胎儿不保……“吴彦祖”原本想跟怀孕的老婆一起潜逃到国外,但因为孩子没了,老婆认为是报应,二人失和,于是他便改主意要跟情妇一起出逃,但在这过程中发生意外,头部受伤,接着自我认定出了问题,认为自己是老外“斯派西”,他小时候被他老妈逼着背诵“斯派西”影视剧中的台词,当时只是囫囵吞枣,之后也不在旁人面前卖弄,但因为这次头部受伤,那些久远记忆中的英文词句全回来了,还彻底认为自己是老外,跟食品添加剂事件无关,更没有间接害死自己的孩子,反倒准备像“斯派西”当年最擅长演的那种角色一样,用骗术去伸张正义,而不是纯粹的骗人,甚至谋财害命!
而警方当时便利用这个在中美身份中“变身”的“斯派西”,查出“吴彦祖”食品添加剂案的确凿证据,参与人员,以及来龙去脉!
李翼。
惊现Kevin Spacey,是唯一坚持看下去的原因。
没有小岛惊魂、第六感等等分裂的细腻彻底,所以影帝第二次在花园出现便能猜出他是个虚拟人物。
哥们儿演技确实是好,那气势,必须赞。
片子加入了现实的社会问题,叶酸、甲醛豆腐,都很写实。
越狱里的坏蛋也在里面,是他后来整了个直升机吗?
记不住名字。。。
HLF要媲美蝙蝠侠,有想法。
但HLF行侠仗义的方式乖张神经了点,没有大快人心,反而有点让人心生不忍,透着苦味。
没有行云流水的感觉,拼凑的痕迹过于明显。
1.奥斯卡影帝那句"傻逼"成了电影唯一笑点;2.伍导不带这么小气的,就因为你媳妇儿演吴彦祖老婆你就在客串的时候搂着Lisa.S是么;3.是奥迪给的赞助费没丰田多么?
又扎车胎又砸前盖的;4.马总你是投了多少钱?
5.伍导你还是虐夏雨吧,虐吴彦祖我心疼;6.流水的男主铁打的龚蓓苾啊...六年级就在看《京港爱情线》的我如今大学毕业三年了看伍太依然年轻而自己脑袋上都开始长白发...你们知道我是什么心情么?
7.这片挨骂最多的该是给吴彦祖国语部分对白配音的大哥了吧...
伍仕贤导演的新作,让我大感失望。
前作《独自等待》惊艳不已,抓准了80后年轻一代的跳动命脉。
没想到期待了7年,导演描述的这个年轻的群体变得如此怪异。
导演要描述的80后一代在现今中国并没有完全地成熟起来,或者说并没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所以导演选取展示的都是些表面的现象:高薪白领、工作压力、感情危机、住公寓、开房车等等,不论放在70后或60后人士,都可以成立,根本没有挖掘出80后群体的真正问题/魅力所在。
于是,影片中关于这些方面的描写,都没能引起我太大共鸣。
引起我兴趣的是影片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题材的东西,比如奶粉和豆腐问题,这些应该才是导演最擅长的,因为在他的成名作《车四十四》中已有非常完美的诠释。
但即便是这些尖锐的话题,却在这里变得毫无批判力度,完全让位于“中产阶级”的工作和感情问题。
影片有很多场景都在广州拍摄,但看的时候却无法有效地融入到这些熟悉的场景中,更不用说剧情了。
印象中把广州用得较为理想的是尹丽川的《牛郎织女》,那种生活环境才是跟广州最贴切的。
很喜欢这片子的拍摄手法,镜头对细节的扑捉推进情节的发展。
例如,李越尝试自杀的第二天 醒来 发现地上的绳子 怕妻子看到 赶紧把绳子藏到房间,镜头拍了房间的全景,是个婴儿房。。
以推进后面讲述孩子流产的情节。
还有很多对人物的特写。
吴彦祖的表演实在可圈可点。
完全诠释了一个精神分裂的矛盾心理世界。。
这个四星 是冲着吴彦祖的精湛的演绎给的。
个人认为,影片的主题是体现 沟通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一个是向现实妥协的自己,一个是坚持自我的自己。
两个”自己”总是在打架,这样就造成我们自身的压力,而 沟通 就是排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如果李越 在孩子流产之后 跟妻子好好谈谈,就不会在心理憋着难受。
如果李越早点跟孙彪说芯片的问题 或者跟王总确认下听证会的事,就知道自己被阳总忽悠了,就不会在“失去工作“和”昧着良心”之间苦苦挣扎。。
最后也不会精神分裂了。。
片尾,俩人在机场的对话 也点明了整个影片的主题 个人挫见。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来自:石墨社(smshe189)
1999年上映过两部电影,后来都成了经典。
一部是爱德华·诺顿和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搏击俱乐部》,豆瓣评分9.0。
还有一部是凯文·史派西主演的《美国丽人》,豆瓣评分8.5。
这两部作品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前者讲的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奇遇,用幻想中的自己,无意间造就了一个影响全国的组织。
而后者,更多的是用一种文艺唯美的手法,对一个中年男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进行剖析。
然而,12年后,有一个导演却做了一种尝试。
他拍了一部和《搏击俱乐部》剧情结构类似的电影,请了《美国丽人》的主演凯文·史派西担纲主演。
这个导演叫伍仕贤,这部电影叫《形影不离》。
伍仕贤的艺术坚持伍仕贤的名字并没有多少人记得住,但是他的作品却被很多人看过。
2001年的时候,当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终于意识到电影国际化趋势之后,开启了后来国产大导演大片时代,当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影像化的个性表达,用来反抗世界的规则与个人束缚的时候。
伍仕贤才刚刚跳脱出自己的电视广告和MV圈子,拍了一部短片小试牛刀。
片子叫《车四十四》,获得了获得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比起其他导演,伍仕贤是一个极具个人风格的创作者。
而且,他非常能够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用别具一格的影像手段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伍仕贤是一个难得的接地气导演,他的作品很容易与普通大众以及社会现实产生关联。
《车四十四》其实讲的是一个人群冷漠的故事。
女大巴司机载着一车乘客行驶在路上,途中遭遇劫匪,女司机被劫匪拖下车准备强奸,此时车上的乘客纷纷趴上窗户观望,却都选择性失声。
唯有一个男乘客号召大家下车去救人,却无人响应。
最后,他独自一人前去拯救女司机,最终寡不敌众。
女司机最后衣冠不整沉默着回到了车上,将那个想要救自己的乘客赶下了车,然后载着一车人离开了。
故事的最后,是这辆大巴失事,全车无一生还。
故事很短,回想起来却很震撼。
片中所揭露的乘客行为,其实就是后来网络上时常被人讨论的社会冷漠的道德观。
紧接着在2004年,伍仕贤执导了剧情长片《独自等待》,这部电影后来成为无数青年男女心中关于恋爱的经典作品。
也是在这部电影里,伍仕贤将他深入角色内心世界的洞察展现的淋漓尽致。
无论是人物的碎碎念,还是角色的小动作,都真切的抓住了恋爱中的男女那些小心思,自卑、心急、虚伪、遗憾等情绪,一览无遗。
为了营造角色的内心世界,伍仕贤采用了多种符号贯穿其中,比如广场舞大妈的音乐、比如酒吧的杂乱、比如人群的声响等,都极度贴合角色在当时心烦意乱下的胡思乱想。
这一点,很好的继承在了《形影不离》。
与前作不一样的是,《形影不离》的剧情设定,是男主李越(吴彦祖饰演)内心世界所产生的幻觉在现实世界的人格化形态显露。
因此,关于男主内心世界的碎碎念,都通过幻觉人物实际呈现出来。
但有一场戏很令我印象深刻。
当李越因为幻想角色老查(史派西饰演)对自己生活的干扰,使得他想要彻底逃离这种生活,也就是决定使自己清醒。
他将老查甩在车后,然后将自己锁在卧室,整整一天的时光,老查一直在外面敲门,甚至到最后,老查用电锯破门而入。
相信有过精神烦乱遭遇的人都很清楚,当自己内心不安宁的时候,所有外在的动静都会使得自己内心情绪波动。
《独自等待》中求爱不得的陈文如此,《形影不离》中的李越也是如此。
那种一直在耳边回荡的声音,其实就是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杂念和心结,当敲门声一直存在,窗外的阳光在屋子里扫过一遍,这种念头还一直存在,直到最后老查破门而入,其实都是李越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对抗。
包括他服了药之后的精神恍惚与幻觉,都很好地体现了普通人面对精神打击之后所表现出的脆弱。
幻觉世界之中的街头寻找老婆阿胖的戏,正是伍仕贤的拿手技巧,拍电视广告和MV出道的他,掌握凌厉的剪辑手法,通过快节奏和声音强弱控制,实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感官化呈现。
这一点在《独自等待》中陈文意识到自己失恋时就用过。
伍仕贤是个玩情绪的高手,这得益于他对于一些经典大师手法的运用。
为了表现人物的孤独感,《形影不离》还致敬了一把库布里克在《发条橙》。
当李越在街头发疯砸了豆腐摊贩之后,被带到了警察局。
面对空旷的审讯室,他感觉到自己被孤立,自己与审讯室的门之间的距离也被感官无限拉长。
特别是当警察进来之后,本来是坐在他面前,却在他的意识里,相距遥远。
这一感觉,类似于《发条橙》中男主为了戒毒在卧室里产生的幻觉,其实很符合现实中人们的真实感官。
总的来说,《形影不离》确实延续了他一贯的影像风格,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挖掘和呈现,比较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而比起《独自等待》中北京老胡同里哥们之间的感情故事,《形影不离》格局就要大了很多。
一方面对于广州这座城市的符号,比如建筑、市井都提升了规格。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剧情设定,也不再只是个人感情为出发点,以李越为核心的家庭男人身处失业、婚姻之中的诸多无奈困境进行解剖,所牵涉的情节也加入了冒险、阴谋等元素。
当然,唯一不变的,就是伍仕贤在圈子里的号召力。
《独自等待》中包括羽泉、袁泉、周润发等明星助阵,都无时无刻不在给观众惊喜。
而《形影不离》这次玩的更大,直接把国际影星凯文·史派西请来,不过还好,后来红遍全球的《纸牌屋》还没上映。
倒是片中另一位客串大咖彼得·斯特曼因为在《越狱》中饰演的黑帮大佬被国内影迷记住,成了当时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然,《形影不离》还是一部比较有明显中国元素的电影,不算大片,算是大片的本土化尝试。
本土化尝试《形影不离》其实在剧情结构上与《搏击俱乐部》极度相似。
而彼时,同样是幻想角色主题的电影《鸟人》也还没上映。
《形影不离》成了一次本土化的尝鲜。
值得肯定的是,伍仕贤是一个很有自主想法的导演,《形影不离》虽然采用了《搏击俱乐部》的基础剧情设置,却并非《搏击俱乐部》的翻版。
《搏击俱乐部》的风格其实是黑暗和悬疑到底,将一个精神分裂患者的遭遇推向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以此揭示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心里压抑现状。
《形影不离》的剧情要显得简单直接。
李越是一个典型的普通青年,工作中遭遇着领导的职场潜规则,总是想要反抗却又畏畏缩缩。
婚姻生活里,因为不久前的一场车祸,导致父母不幸离世,而妻子也流产了。
生活的不幸遭遇,是导致李越产生精神分裂的直接原因。
一般来说,我们无法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而他们也无法准确描绘自己所看到的事物。
因此,精神病患者常常向外界表达一些难以理解的情况,其实正是他们试图用一种自己可以信赖的形式去完整自己的内心想象。
但归根到底,这种内心想象其实还是对自己实际生活中所缺失的东西,一种精神弥补。
正如莱昂纳多在《禁闭岛》中的表现一样,他给自己编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赋予了角色性格和故事逻辑,然而关联的其实是自己婚姻生活中的不幸遭遇。
李越也是如此,正如工作中始终犹豫不决不敢反抗的他,在婚姻中也是唯唯诺诺,受车祸不幸的打击,让他产生了逃离世界的想法。
也因此,他与妻子的关系岌岌可危,两人始终不肯正面面对,无法敞开心扉。
李越对自己的封闭,如同屋子里鱼缸中的金鱼,活在悲伤的情绪里,无可自拔。
但同时,他又是渴望被理解的。
工作中他讨厌上司的虚伪,总是想着要揭发上司欺瞒真相的行为。
可是没有人支持他,自己的同事在他眼里被归类为与领导沆瀣一气的人。
婚姻中,始终无法放下车祸的遭遇,特别是妻子的流产,让两个人中间产生裂缝。
李越希望妻子回到身边,也渴望着两人关系和好如初,如同他始终无法忘记的为妻子拍摄的视频一样,他把这些记忆锁在储存卡中,正如把自己封闭在孤独的角落中。
因此,幻想角色老查和幻想中的妻子才出现。
老查的出现,满足李越内心存在的对生的渴望。
比如他想要上吊时,老查的一番劝阻。
同时,也是满足李越内心对罪恶的痛恨,对正义追寻的执念。
包括在幻想人物的鼓励下,放了上司轮胎的气。
甚至为了让自己感觉不那么没用,深入社会黑暗行业中,以英雄的形象去惩罚作恶的老板。
这种剧情,并不少见。
中年男人的个人危机近几年常常被展现在大荧幕上。
前面也说了,凯文·史派西主演的《美国丽人》,对这种状态有比较文艺的表现。
《形影不离》的故事要简化很多,也阳光很多。
沉迷于个人情绪之下,李越的每一次精神释放,都表现了他对家庭婚姻的渴望,包括幻想之中与妻子的缠绵(现实中妻子已经去了河南做暗访)。
李越在电影中段便通过医生得知了自己患病的情况,知道了老查是不存在的。
但他一开始选择的是继续沉迷,给自己制造了一身英雄服装,并与老查开始拯救世界的计划。
然而,在一次误打了善良豆腐摊贩之后,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已经越发失去理智。
为了开始与老查进行决裂,其实也就是自己的救赎之路。
与《搏击俱乐部》不同,《形影不离》的结局是光明的,李越终究是战胜了自己,挽回了婚姻,也维护了正义。
这是他所期待的吧。
而本片的本土化尝试,其实还在于他的故事背景根植于本土社会。
包括假冒奶粉、甲醛豆腐等黑心商家的罪恶勾当,包括妻子作为电视台记者暗访的那些行业丑闻等。
对假冒奶粉工厂老板的打击,其实也是李越对自己还未出世的孩子的一种遗憾补偿。
社会丑恶一直都有存在,但是我们依然相信正义的力量,大概就是《形影不离》最想表达的吧。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但幸运的是,有的人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始终对爱充满感动,这才是活下去最基本的动力。
最后,珍惜身边的人吧,也珍惜内心最纯真的正义与坚持。
-END-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来自:石墨社(smshe189)
阿祖疯掉的时候经历的那些事很真实。
觉得自己bills堆满的时候买彩票能中奖,觉得自己capable去拯救世界,觉得可以不接老板的电话,这些白日梦很多人都在发。
后来撞一撞头,阿祖的生活就像接触不良的电视机,拍几下就恢复正常。
于是工作的压力嗖的一下飞走,老婆出了趟差回来更加爱他,自己的demon Kevin也甩掉了,这才是做梦,是一般人都不敢发的美梦。
还是前半段的世界更真实一些。
这部片子很成功的一点就是给阿祖好多特写,上吊都上的那么美。
很偶然的一个周末,在家看了“独自等待”后追看这部电影。
剧情悬疑、轻喜剧,心理揭示、幻觉和现实的重叠都比“独自等待”要丰满、深刻的多,表现手法也很多样,反映现实,颇有内涵,确实是近年来观后难得为之一振的好片。
电影里多重线索的布设,活雷锋和蝙蝠侠的“无厘头”后现代解构主义使用,精神分裂或是第二人格的设定。
也许很多人难以接受或理解,但是我觉得紧扣了“形影不离”的主题,不管伍仕贤导演使用了何种导演语言和表现形式,全片体现的都是呼唤内心的爱与正义。
形似精神分裂或第二人格中存在的凯文·史派西,从片头拯救自杀的李越,到召唤李越实行对砸三轮车的霸蛮车主、制造无叶酸成分的假孕妇用品以及指使李越在公司上市前听证会作假的种种行为报复都是一种对内心爱和正义的解放:如放孙魁摩托车和王总的汽车的轮胎气、砸霸蛮车主的豪车、拷问裸奔的中外合资孕幼公司的外方老板、烧毁甲醛豆腐窝点等各种超现实或可称为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行为,都不过是电影包装的一个外壳罢了。
实质是从小孩子似的戏剧性报复逐渐引申到对社会不公和黑暗的一种以活雷锋和蝙蝠侠的扮演畅快的表达受压抑的内心的解放和解脱。
虚幻和现实结合,社会现实与李越个人遭遇的结合,以虚构的中情局特工凯文·史派西和妻子形象在影片中不断的介入李越的生活,呼唤其解放内心的正义和爱。
也反映了在当下都市人面对生活压力、社会黑暗、家庭情感等种种矛盾、纠结、彷徨、无助的精神状态,抑郁、压抑、道德感的扭曲。
从小到大,父母、学校、老师以前一直告诉我们要做”诚实的人、勇敢的人“,要“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扶助弱小,声张正义”。
揭示了教育、善良人格和现实中的欺压弱小、造假害人等阴暗处处存在的巨大反差。
“谁也别想欺侮人”,这体现了伍仕贤导演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注,只不过以电影方式表达出来而已,甚至是采取了比较喜剧化的无厘头后现代解构主义来显现。
无论是真实还是虚幻,内心的正义和爱永远与你相伴,我想这可能就是片名”形影不离“的由来吧。
不管是李越夫妻互相体悟的关爱,和李越不顾房贷、车贷等现实生活压力准备辞职而表达坚持内心正义。
及至片尾以被查处的中外合资孕幼公司、公司正视假肢产品的问题,撤除王总职务、孙魁”卧底“的曝光,李越夫妻重归于好共乘着小摩托车快乐而去给了大家一个欢喜的结尾,但是之后继续放置了虚构的中情局特工凯文·史派西和妻子形象又,一句”你有什么打算“、”没什么,你呢“。
也许社会走向公平正义,人人都永远秉持爱与正义是伍仕贤导演想要表达和希望看到的。
这才是我理解中的“形影不离”的真义。
精神分裂的电影大多时候能让人精神,而这次只会让人神经。
吴彦祖和凯文这一组合很新颖,龚蓓苾演技一般般,而且和吴彦祖挺不搭的,听说是导演的老婆,这个就直接无视吧。剧情围绕创伤性应激障碍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我觉得演员问题不到,感觉导演自己貌似不太清楚这个病症,所以瞎编乱造的。
我勒个去,我蛮喜欢的龚蓓苾+我喜欢的吴彦祖+我超级喜欢的凯文斯派西就被伍导整出这么个东西。。这丫是怪胎啊!!!唯一让我咧嘴的就是影帝的那句:SB。PS:龚蓓苾啊,我上初中就看你演戏啊,我都长白头发了,你怎么都不见老啊。。。
还是剧本有问题,模板太多,反而不伦不类了。不过演员表现精彩,制作精良,看完还是不成问题的。
伍仕贤拍的越来越垃圾了。剧情太烂,唯一可看的明星牌,算了。。。。
一星给阿祖。
我实在是喜欢Kevin Specey,虽然这次的表演对他来说真不算什么突破。故事的真相揭露得有点早,如果能玩得再癫狂一些或许会更好。吴彦祖倒是感觉越来越会演戏了。
就像无法理解当年同时拥有意甲金靴特雷泽盖和英超射手王亨利的法国男足在韩日世界杯上颗粒无收一样,无法理解拥有凯文•史派西的这部国产电影在中国的票房一塌涂地。
隐约有向斯图尔特《哈维》致敬的意思,而且总体感觉不错,特别是收尾的小惊艳。可惜的是较多环节没有展开,点到即止不够尽兴。把凯文硬塞进去也很奇怪,本该是一部纯正小成本小清新。或许也有道理,撤下来换人的效果确实不好说。
小蛮腰!! 越秀区!! 我想家了~~~~~
山寨痕迹过重,笑点少(称不上喜剧),给人带来的震撼又不如《机械师》、《第六感》等片,只有吴彦祖可以看
我觉得还不错啊,有点好莱坞的范
全部猜得到的剧情 全部猜不到的走向 完美高富帅变身二了吧唧苦逼屌丝 我们都有英雄梦 我们都是小人物 笑料足本三颗星 为了dv再加一星
有新意有诚意的现实题材~~只是比独自等待差了不少
3.5星吧,在伦敦的电影院里看到不容易。可以叫做“精神病患者日记”,像A Beautiful Mind。伍仕贤的社会责任感,这次是用超现实和搞笑的方式呈现出来。Kevin Spacey在广州的环境中竟也不那么生硬。龚蓓苾这个职业暗访记者这个身份,把电视台顿然变身为警察刑侦机构。理想主义的浪漫。
一部《独自等待》让人对伍仕贤期待了足足七年,不想这次讲的竟是《搏击俱乐部》,有了神作在先于是我就接受不了了!不过伍仕贤的气质显而易见,这个思维异常欢乐无聊的青年我真是太喜欢他了!史派西唱朴树加分啊!
可能是个很有深度的电影,也有可能是拍坏了的。肤浅如我看到的就是一个精神分裂者自我安慰自我斗争,用精神病的名义做了些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后来事情圆满了,老婆回来了,工作稳定了。外国明星不认识,但想说吴彦祖除了国语外,脸孔和表演都很到位了。是个很独特的电影。
不管别的 我觉得这个剧情让人很想看下去
吴美男虽然我很爱你可是这部片子真心略做作了
不说故事、阵容、成本控制如何,影片在宣传和发行上有着和《李献计历险记》十分相似的问题,类型和风格又同属异类,作者又都风光过,在被围追堵截的映期后,最终票房都半斤八两,虽然出现几率不大,对比两片可以学到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