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832854114/?_i=5308678Mga-wyJ第七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832433279/?_i=4199256Mga-wyJ第六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832015425/?_i=3611268Mga-wyJ角色与原型:https://www.douban.com/note/831599392/?_i=3004587Mga-wyJ李昌钰在本案:https://www.douban.com/note/830920721/?_i=2063345Mga-wyJ真实罪案爱好者过节了。
演员的八卦:最先定了哈里森-福特来演男主迈克-彼得森,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换了Colin Firth来演,都是优秀演员,会演绎出不同的味道来。
Firth在第一集里演出了很多层次,抱着尸体痛哭一幕就有些“表演中的表演”的感觉:要演出剧中人表演痛失亲人的样子(本人已经认定他就是凶手了,不一定哦)。
托妮-科莱特早先在2009年Showtime的剧《倒错人生》(The United States of Tara)中就与Rosemarie DeWitt(本剧的坎迪丝)演过姐妹。
迈克-彼得森的律师大卫-鲁道夫是Michael Stuhlbarg演的,这位早年演过科恩兄弟的电影《严肃的男人》,去年和绝命毒师布莱恩-科莱思顿合作了《法官大人》,今年还有另一部新作品《成瘾剂量》,都是高质量作品。
Michael Stuhlbarg与托妮-科莱特早年在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希区柯克》里有过合作。
以下翻译自filmschoolrejects的网站,原文题目:The Real Story Behind ‘The Staircase’。
【严重剧透!!!
】《阶梯之间》是HBO基于同名纪录片的一部迷你剧,该纪录片由Jean-Xavier de Lestrade导演,原为法国纪录片后来由网飞扩充。
这些作品都讲述了小说家迈克-彼得森(Colin Firth扮演)的故事,他在2003年被定罪谋杀他的妻子Kathleen(托妮-科莱特扮演)。
谋杀发生于两年前(2001),地点是北卡罗莱纳的杜兰。
重审的结果是迈克-彼得森在2017的释放。
在那之后,这件案子依然吸引众多真实罪案爱好者。
就像北卡罗莱纳的一家本地新闻所说:彼得森的案子是北卡三角区历史上最臭名昭著、庭审时间最长的案子“。
北卡三角区地形2010年一则题为”楼梯底部的死亡“(Death at the bottom of the stairs)的文章讲述了2001年12月8日这天彼得森夫妻的经历:他们一起圣诞购物,开了几瓶葡萄酒,一起吃了晚餐,看电视,庆祝迈克的好消息:好莱坞要改编他的一部作品。
在那之后发生的事没人能够确定。
现在开始漫长、疯狂、绝对真实的《阶梯之间》背后的故事。
迈克-彼得森说谎被识破从头开始:根据NBC,迈克-彼得森与凯瑟琳-阿特沃特(Kathleen Atwater)于1987年开始同居。
迈克与前妻分居,此前领养了死去朋友的两个女儿。
同居之前这两个女儿就经常与Kathleen的女儿Caitlin(Olivia DeJonge扮演)一起玩耍。
有一段时间两人很顺利:Kathleen在电信公司诺特尔工作,薪酬很高。
迈克是成功的小说家,把自己在越战的经历写出来,他还参与地区政治,为报纸写专栏。
1992年两人买一栋漂亮的房子,五年后结婚。
有时他们也吵架,NBC报道Caitlin回忆说两人有过”真正的尖叫“。
但冲突往往只持续20分钟左右。
1999年迈克说谎被抓,很尴尬:他在竞选杜兰市长时声称自己因在越战中服役获得过银星和铜星,却没有文件证明。
迈克还称自己有两枚紫心勋章。
他说自己”因另外一名士兵踩到地雷被弹片击中“。
但最终谎言被识破,他的伤并不是来自战斗,而是战后驻扎日本时的一次车祸。
这些谎言在谋杀后的几年又重新回到公众视线当中。
2001年秋天据NBC,2001年秋天彼得森一家非常不顺。
迈克竞选失败。
Kathleen工作压力也很大,诺特尔股票暴跌,公司职员纷纷被解雇,让Kathleen觉得自己的工作也岌岌可危。
决定命运的12月8日晚上,大约11点,凯瑟琳接了一个同事的电话。
迈克,据他自己说,在泳池边抽烟。
接着他打了911,剧中逐字逐句再现了这个911报警电话。
警察到达之后发现凯瑟琳”倒在血泊之中,仰卧于地板,头部抵在阶梯底部“(in a pool of blood, splayed out on the floor, her head resting on the landing of a back staircase)。
场面太过血腥,不能排除他杀。
到场警探和专家认为,这不是事故。
谋杀指控第二年二月,尸检报告确定了凯瑟琳的死因。
(本剧的措辞与NBC报道几乎完全一样)
迈克很快被起诉一级谋杀,面临终身监禁的可能。
他不承认自己杀了妻子。
他的孩子们,包括凯瑟琳的亲生女儿Caitlin也为他辩护。
随着庭审开始,事情慢慢浮出水面。
助理地区检察官Freda Black(Parker Posey扮演),讯问了一系列专家,证明凯瑟琳的死不可能是意外。
一位现场技术人员回忆了迈克在现场的表现:他呻吟着跑过房间,扑到彼得森夫人的尸体上,他用手环抱着她,继续抽泣。
(就是剧里表演中的表演)控方认为迈克在表演。
其他专家讨论了迈克的说法与现场证据之间的不一致,主要基于血量和尸检报告。
酒杯和拨火棍(Blow Poke)另一位专家的证词提到迈克布置了犯罪现场。
根据迈克所说,凯瑟琳摔倒是因为两人一起喝了葡萄酒,之后她还服用了安定。
警察在现场发现了一瓶葡萄酒和两个”摆放很整齐的“酒杯。
然而,酒瓶和酒杯上都没有凯瑟琳的指纹。
所以专家认为这个现场是布置的。
法医发现凯瑟琳体内的酒精含量很低,甚至能通过酒驾测试。
庭审中,凯瑟琳的姐妹坎迪丝(Rosemarie Braddock DeWit扮演)也上了证人席。
她指证彼得森家有一个拨火棍,中空管状。
警察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拨火棍。
因此推测迈克可能就是用这个拨火棍杀死凯瑟琳的。
但之后 ,被告方在彼得森家的车库找到了这个拨火棍,控方的凶器推测不成立。
法医学专家没有看到使用过的证据。
迈克-彼得森的性向随着庭审深入,彼得森夫妻的私人生活逐渐公开。
控方指出他们深陷债务,经济紧张。
迈克的小说只赚了很少的钱。
他们欠了税。
孩子们都上很贵的学校。
一家人靠凯瑟琳的薪水勉强度日。
控方一开始从金钱入手立案,凯瑟琳的公司提供寿险,迈克在她死后能获得180万。
这只是开了个头,控方马上找到了另一个角度。
控方把迈克的行为与他是双性恋联系在一起。
庭审的追随者们开始着迷于彼得森生活中的”另一个男人“。
控方相信凯瑟琳发现了迈克电脑里的裸体男性照片,大约有2000个这样的男性。
此外还有迈克与一位名叫Brad的男妓的电邮往来。
Brad出庭作证,声称他从来没有见过迈克,但两人确实互通电邮并计划见面。
两人的邮件得以公之于众。
Caitlin认为她的妈妈一定会有所反应,”她绝不会接受这样的事“(that’s not something that she would have been willing to accept)。
因此,这成了控方的立案关键。
他们称,谋杀当晚,凯瑟琳接到工作电话,然后发现了迈克与Brad的电邮。
她与他对质,他杀了她。
迈克-彼得森的辩护立案之后,辩护方,包括迈克的律师大卫-鲁道夫(Michael Stuhlbarg扮演),坚称凯瑟琳的饮酒和摔倒。
他们认为彼得森夫妻很幸福,财务状况良好。
凯瑟琳的死就是意外。
辩护方也交叉询问了Brad。
认为凯瑟琳有可能早就知道并接受迈克的性向。
他们认为迈克甚至从自己家里给Brad打过电话,并没有试图隐藏自己的性向。
至于现场大量的血迹,辩护方提请了自己一方的专家,包括辛普森一案中的法医Dr. Henry Lee,开始指责警察工作马虎,理由是即便是毒打血量也过多。
但是之后事情越发诡异起来。
发生在德国的神秘死亡事件庭审当中,法官作出了让人震惊的决定,他允许陪审团聆听一个几十年前的故事。
当时迈克-彼得森和他第一任妻子Patricia住在西德(意味着冷战柏林墙还没倒的时候)。
历史,似乎在重复它自己。
1980年代,迈克和Patricia住在法兰克福附近的美国空军基地。
他们与Elizabeth Ratliff成为好友,她是一个寡妇有两个女儿(就是之后迈克领养的),两个家庭走得很近,迈克对那两个女孩来说相当于父亲。
1984年11月24日,迈克同意送Ratliff回家并哄两个女孩入睡。
第二天,根据NBC报道,Ratliff的姐妹接到电话:Ratliff摔下楼梯死去了。
法医说她”死于颅内出血和休克,属于自然死亡“。
根据死者的遗嘱,彼得森夫妻成为两个女孩的监护人,新家庭随后搬回美国。
在Ratliff的姐妹接触彼得森一案的控方之前,他们对Ratliff之死一无所知。
他们对两个事件相似性的震惊可想而知。
控方和警方决定重新开始调查Ratliff的死因。
尸体从德克萨斯掘出。
法医发现了”撕裂伤,头皮深伤口“,共七处,就像凯瑟琳一样。
法医相信Ratliff也是死于谋杀。
定罪政府没有就Elizabeth Ratliff之死定迈克的罪,但成为本案的证据。
辩护方试图反对,但证据是压倒性的。
证人纷纷出现,包括发现Ratliff尸体的保姆。
两案的相似性过于明显,无法置之不理。
三个半月后,陪审团经过四天慎重考虑,认定迈克有罪,处以终身监禁。
NBC评论说审判撕裂了这个家庭。
Ratliff的亲属断绝了与迈克和他养女们的关系。
迈克不再与Caitlin说话,两个养女也开始沉默。
猫头鹰理论迈克-彼得森多次上诉,试图开始重新审案,多次被包括北卡最高法院在内驳回。
2009年,关于凯瑟琳之死的一个新猜想浮出水面:就是猫头鹰理论(The Owl Theory)。
杜兰一名叫Larry Pollard(Joel McKinnon Miller扮演)的律师一直追踪此杂,提出了这个新解释:凯瑟琳被一只猫头鹰袭击善,摔倒,然后跑回房子。
凯瑟琳的头发间确实发现了鸟的羽毛,法医证明,右手也有。
这个理论收效甚微,其他专家并不认同,法庭没有采纳,所以纪录片中也没有提到。
重审和释放迈克-彼得森并不需要一只猫头鹰来获得好运气。
2010年,北卡罗莱纳当局迫于公众压力调查问题执法。
结果发现针对彼得森的一名控方证人,分析专家Duane Deaver因为工作表现欠佳被撤职,后被解雇。
因为这名证人,迈克-彼得森于2011年12月保释出狱,在家软禁。
重审提上日程。
传说中的破坏证据让迈克-彼得森一案更难被证实。
重审安排好已经是数年以后。
于是,2017年,迈克-彼得森重获自由。
他认了故意杀人的罪,法官判决入狱86个月,但因为他已经服刑超过这个时间,所以自由了。
阶梯之间HBO的这部《阶梯之间》只是有关这个事件的流行文化作品之一,将同名纪录片戏剧化。
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迈克-彼得森与编辑Sophi Brunet(茱丽叶-比诺什扮演)擦出了爱的火花。
关于这段关系,纪录片导演Jean-Xavier de Lestrade的评论是:这是那15年间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情之一。
生命中充满了惊喜。
他们之间有真正的故事,一直延续到2017年五月。
她从未让她对他的感觉影响到纪录片的编辑。
婚姻不可直视,因为真相你无法负荷。
小说家的妻子身亡,丈夫报警声称是跌落楼梯所致。
但警方发现,妻子的死并非意外,而是谋杀。
HBO《阶梯之间》由一个真实案件改编而来,本世纪初在北美引起轰动,因太多疑点成为悬案,甚至与辛普森杀妻案齐名。
这是死党推荐的,她一直在关注楼梯案,从李昌钰的纪实文学,到《没药花园》的分析,从Netflix的纪录片到HBO的剧情片……有趣的是,她感觉HBO《阶梯之间》比纪录片客观不少。
很可能的因素之一是原型女剪辑师因为和小说家的恋情(或她个人观点),剪辑出来的纪录片是尽可能站在被告方立场的。
纪录片里对检方有利的不少因素,都回避、弱化或一笔带过。
HBO剧因为拍摄时间晚于纪录片,甚嚣尘上的各路推测解析也发酵的差不多了,在编剧思路上更加从容。
《绝望的主妇》、《大小谎言》、《致命女人》、《蛇蝎女佣》,你们发现没有:美剧的一个套路就是,由一桩命案的调查,就此揭开了众人合谋心照不宣的潘多拉盒,看到婚姻家庭华袍背后的秘密和罪恶。
无一例外。
没有谁比谁更幸福,成年人世界的礼貌就是掩饰与不揭穿。
人生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才可能验证你的抗风险能力;然而这样的验证往往血腥颠覆,是真正的终极痛苦,它无法消弭你承担选择的艰难,它一定会让你破碎。
一路幼稚浪漫活过来的人,是幸运儿,没有机会看到世界暗黑的一面;心智成熟但选择简单的人,是强有力者,承认并接受人性的复杂丑陋;还有一种靠直觉懒惰懵懂过活的人,巧妙避开了一切可能让自己为难、殇痛、坍塌的真相,很难讲,他们不是智者。
生活不易,婚姻家庭都经不起放大镜,别去寻找真相,你们俩要做合谋同犯,把戏演下去。。。
PS:脸叔、朱丽叶的卡司,成为品质保障,《权力的游戏》里的大女儿是小小惊喜。
并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因此开头看来还是很有悬疑感,非常迫切地想要知道结局,想要知道最后的凶手。
故事发展到一半,意识到与其说这个是犯罪片,不如说是个法制片。
且看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检察官们的拉扯以及最后法庭的审判等等。
可是整个故事线拉的太长,后半段已经非常疲软,看的劳累看的疲倦,也就失去了很多观影乐趣。
不得不说科林叔真的演的太棒太棒了。
这样一个多面性的男子是很难演绎出他内心的复杂度的。
可是科林做到了。
他长袖善舞,说谎不眨眼,为了选举可以随意歪曲事实。
对妻子,他一方面表现的尽善尽美,一方面分明是在利用妻子的经济和资源为己所用,另外还要隐瞒自己劈腿出轨的事实。
对儿女也是一样,谈不上什么父爱,也同样是利用的打压。
他太熟练于这样的关系,面不改色游刃有余。
可是他极其低下的道德感又能让他做出非人的行为,在满嘴甜言蜜语哄住女编导,又在重获自由后,不加丝毫掩饰或敷衍地将其一脚踢开。
够狠辣,够决绝。
可是啊,正因为这个人物刻画地极好,那么问题来了。
这样的人,一定等同于杀人凶手吗?
大家想当然以为的,就一定是真的吗?
在有很大可能放过一个犯人,和有很小的可能冤枉一个人之间,法律如何选择?
这些问题都太过难以回答。
而大家对真相的渴求,也正是来自于真相往往难以大白。
第八集: 渣男的斩女大招很想讨论女剪辑师为什么会爱上了麦克,这个问题很典型呼应现实生活里的一些匪夷所思的恋情,明明各方面很优秀的女孩儿为什么围绕着一个大家都知道很垃圾的男人。
麦克这个作家角色直到最后一集的自我表述揭开了谜底,他的操控能力来自哪里。
他讲了他第一次产生了crush,就开始知道了自己对女人的杀伤力,后来知道了对男人的杀伤力,屡试不爽中找到了一种通过情感控制和利用别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他自己根据个人天赋,后天习得的。
看看人物在剧中的PUA的技巧。
对女剪辑师苏菲的诱惑与控制。
1.文艺男青年的人设对女性非常有杀伤力,不知道是否有人中招,他在信中写一点自己的文艺爱好,文学阅读习惯,对文学世界的感悟,就这些能把也是文青的苏菲迷倒,足以证明他的文艺为武器的撩妹技能,对于商务女强人凯瑟琳,和他德国时期的女外交官的诱惑力了;男人卖文艺人设的时候,对女性的人均杀伤力数值很高;2.对不同女性他有不同策略,他对苏菲有一个苦难的受害者人设,他对凯瑟琳有一个浪漫体贴好丈夫人设,他在观察对方需求中,调整自己的角色,一切为自己所用;剧中有几次他用性讨好凯瑟琳,一次是他跟男友的野炮打完回家,对妻子的抚慰性的勾引,还有一次他们参加晚会前,凯瑟琳在化妆,他进来勾引她发生关系。
一个无所事事,靠妻子的社会身份和经济收入维持生计的人,自尊心状态不会很稳定,看到妻子的风光无限,便会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占有欲,自己的性也是他利用的一件工具。
故事里的麦克非常有杰克苏的情结,以至于他到了监狱,还在寻找可以PUA的对象,直到遇到了狠角色,狠狠地被生活抽耳光。
他对苏菲的诱惑在他充满文艺气息的煽情描述中,透过文字侵蚀了苏菲的理性,她越看影像里的帅气的麦克和他写的信,就越对人物产生美好的想象,就越想去救他,为了拯救他献出自己的生活。
女性一旦在恋爱中产生了圣母心,也是很容易被PUA,特别是对方位置低于你的时候,那种反向的权力实施——我很弱所以我需要你的支持,你改变了我,你也会为爱奋不顾身,我们的爱情多么伟大。
麦克对苏菲自行发展出了这个话术,拯救自己而给苏菲带来了成就感,这简直利用别人不要更狡猾。
事实上,他非常冷血,毫无人情味,刚刚利用了苏菲,跑前跑后为他忙活,获得自由之后,就极其冷酷地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爱你。
把苏菲榨干了,去巴黎跟苏菲也过普通人生活,没什么利用价值了,简直王八蛋。
如果苏菲是个富婆,他大概就又是一副态度了。
3.予取予夺的操控术。
他知道自己有魅力,男人女人都容易喜欢上自己,孩子们也喜欢自己,于是他会擅长说不,拒绝,玩弄别人,包括孩子们。
他最经典的操控就是对两个儿子,小儿子基本上这辈子没法正常了,他老爸来不来就拿哥哥踩他,开始又是哥哥来不来用来踩,两个儿子的性格都不太正常。
故事对两个儿子的塑造其实很明确的,自信心不足,毫无价值感,说谎成性,都来自他们父亲的严厉和温柔,打压和鼓励交替。
他对苏菲也经常来这招,一会儿行一会儿又不行。
法国人苏菲真是傻白甜啊,就这么容易中招。
遇到男人最甜的时候甜死你,狠的时候恨不得弄死你,翻脸比翻书快的人,一定要快跑,百分之百操控大师。
测试你的承受底线,你跑了他可能会来求你,你要是没跑他下次欺负你更狠。
这部剧最精彩的是脸叔的好人与坏人,两种猜测的无缝切换,人物的不确定性承担了故事看点。
但就剧本有些散焦,特别是后面的姐妹情,兄弟情,冲淡了主角的戏和主线的戏。
脸叔把麦克这人的深入骨髓的自私,那种信手拈来的男女通吃的魅力,生活日常里无处不在的影帝级表演,刻画得相当厉害了。
结尾的那一笑,得意而充满挑衅,明白地告诉了观众,人就是我杀的,你们能奈我何?
脸叔,科林·费斯,初代达西先生,汤姆福德的大男主,一代女文青的白月光,最绅士特工,这次的角色真的极大突破了自己既有形象——一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深柜,双性恋,自恋暴怒患者,杀妻犯。
男主麦克的这些身份都让人很难想到脸叔的人畜无害的脸。
可是脸叔就接下了这个戏,从角色的特点看,去年演过杀人犯的那位休·格兰特叔是最合适的人,完美外表下的暴力自私男。
大概休叔已经演过了,不想再演同样的角色了。
演员扮演的角色都给这个角色增加了很多这个演员的特点。
角色和演员其实是相互成就的。
脸叔扮演的麦克是个怎样的人?
脸叔发挥出了怎样的演技?
麦克这个人物有几层有趣的地方,正如检察官说的,这是一个关于外表和真相的故事。
外表的麦克是个几乎完美的男人,家庭、事业、朋友圈,人的见识,各方面都是社会的阶级上游,性格也很好,爱老婆爱一群孩子,即使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他也有办法安抚孩子们,操控力满分。
对妻子嘴甜,行动主动,特别是在身体接触上,他是个很有魅力的丈夫,也肯定妻子的性魅力的。
但是他有着复杂的人格,就是在伪装,我们看到他和情人(男性)打电话,另一边给老婆找按摩师,搞定老婆给儿子经济资助,身体取悦老婆,一边又去找新的男炮友。
一个将伪装的一部分人个内在化的人,就是不再觉得是伪装,而是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演。
脸叔对这个角色的习惯性说谎和表演拿捏得很准确,他会用松弛的面部肌肉抽搐表现人物的心虚,用眼神表达他的不确定性,揣摩对方心思时的暗戳戳观察,还有试图情感操控时伪装的真情流露——提醒女生,生活里那些爱示弱的男生,那些表现出爱你不在乎自己损失的男生是有操控术的,不是真的很需要你,男人本性的爱面子,当他刻意表达无所谓的时候,是希望你能心甘情愿被他所用——他对两个德国女儿在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是这副嘴脸,成功控制了两个女孩儿,现场演绎了什么叫做情感操控。
脸叔是有一种让人信赖的魅力,这是他的魅力,放到了麦克这个人物身上,就成了第一层人物伪装,成了一种角色的表演。
第二层有趣的地方,是他的黑暗部分,人越是外表伟光正,内在反而会越不堪,这是人性的特点,善恶黑白都是平衡动态关系,此消彼长,是一种正常状态,而任何极端都意味着某种变态。
麦克在家受气小媳妇儿,经济上不如老婆,就到外面借着租影碟名义搞搞野战,寻求刺激,和他在大办公室里翘着二郎腿打电话谈商务的形象,反差很大啊。
脸叔演出了这个人的合理性,在外面太装了,在黑暗角落里找回真实的自己,才能觉得自己是活着的。
脸叔的气质原本是个禁欲男神,这个戏里变成了色情狂,这让本粉丝有些一开始无法接受。
当然我还是能分清演员和戏的分别,脸叔的这个色情狂麦克,带着被压抑的变态味道,接近生活日常里的变态大叔,不是文艺作品里的变态。
很像个隔壁邻居老王的那种色情狂的感觉。
看到了第三集,看完下一集精彩的法庭戏,继续分析人物和演员表演。
本文来自公众号:天天追吧又有一部犯罪悬疑神剧来啦它就是HBO-Max新鲜出炉的剧集《阶梯之间》阶梯之间The Staircase
电视台HBO-MAX集数: 8播出四集,拿下8.3分,还算不错。
在imdb拿下7.5分,最主要的是榜单排名飙升51位位居第6,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仅从阵容看这剧可太能打了。
首先男主是我们的奥斯卡影帝“脸叔”科林·费尔斯主演。
他的代表作相信大家也耳熟能详,最著名的有《真爱至上》+《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等作。
还出演了电视版《傲慢与偏见》,被评为“史上最完美的达西”。
女角托尼·柯莱特也是重量级,在剧中扮演脸叔的妻子,参演过的《利刃出鞘》+《第六感》+《玛丽和马克思》也都是经典之作。
还有迈克尔·斯图巴也在本剧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他的作品也都是著名大作:《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奇异博士》。
除了卡司阵容之外,本片的导演安东尼奥·坎波斯,他之前执导的《詹姆斯·怀特》《神弃之地》应该不少朋友都看过。
不过光《阶梯之间》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本剧基于美国的一个真实的知名案件改编,加上2004年法国纪录片《楼梯悬案》,书籍《Written in Blood》等素材创作而成。
这就是“北卡三角区历史上,最臭名昭著、庭审时间最长的案件——彼得森案”。
2001年12月9日的凌晨两点四十分左右,北卡州达勒姆市警方接到报警。
彼得森告诉警察,自己的太太从楼上滚下来,不幸去世了。
意外楼梯跌落事故发生之后,警方与检方并没有相信彼得森的话,因为这个案件实在太奇怪了。
只是从楼梯滚落,出血量未免太多,头部更是有大量伤痕,像是被重物攻击导致。
而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出现谋杀事件,通常伴侣的嫌疑最大。
尤其是,警方发现在彼得森的电脑里还收藏有其他男人全裸的照片。
彼得森在被发现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双性恋,如此一来作案动机也有了。
很可能是婚内出轨之后,被妻子发现引发争执,于是杀妻。
就这样彼得森被逮捕了。
当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更多的内情被曝光出来。
其实,早在1985年,彼得森两个养女的亲生母亲拉特利夫在德国也是从楼梯坠落而亡。
而死亡前一天,彼得森是最后一个见过她的人。
再次翻出拉特利夫的验尸记录,发现她的头部也有很多裂口,也像是被钝器反复打击致死的。
这未免也过于巧合了。
于是,2003年,迈克·彼得森被判杀人罪成立,被送入了监狱。
在八年后的2011年彼得森假释出狱,但被限制在家中。
并且出狱后的彼得森也开心不起来,不论彼得森有罪与否,昔日美满的家庭已经回不来了。
案件似乎告一段落。
但是,对本案的探讨,却一直没有停止。
而《阶梯之间》就是对本案的再一次重现。
本文来自公众号:天天追吧Get解锁追剧新方法!
喜欢追剧的都关注了。
对这个案子不知道真相如何但对这个剧,那些罗里吧嗦分析的,我想问你们是认真的吗第三集泰隆说过一句话,不知道编剧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是,泰隆杀了这女的是完全可能的一到这种片子里就全都正经严肃起来,不往狗血分析了泰隆杀了她,完全可以解释的通,我就没见这里边除了把他当成男主约的对象之外有过任何调查
由HBO Max新推出的犯罪悬疑神剧《阶梯之间》可真敢拍,把一个需要手动打码的血腥悬案搬上了荧屏,烂番茄95%,在咱们这没大火真是可惜,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它。
HBO Max《阶梯之间》打开新观感,上车【蜜糖商店Metshop】看起来!
公众号关注:【蜜糖好剧精选】满足你的个性化追剧需求
该剧由一个真实案件改编而来,本世纪初,在北美引起轰动,甚至与辛普森杀妻案同样有名的小说家杀妻案。
一位小说家的妻子身亡,丈夫报警声称是跌落楼梯所致。
但警方发现,妻子的死并非意外,而是谋杀。
小说家彼得森与妻子的关系有点复杂,他们是重组家庭,两人共有5个孩子,外人看起来幸福美满,但伴随着妻子的惨死,一切分崩离析。
影片采用了倒叙,插叙的多种叙事手法,将案件发生之前,以及案件发生之后的家庭生活状况呈现给观众,得以看到这个重组家庭的其他经历和背景。
原本妻子在楼梯间摔死,被认定成是一起意外事故,但通过尸检报告以及警方调查,发现所谓的意外死亡背后疑点重重。
妻子头部的大量伤痕似乎是被重物攻击,再加上出血量太多不像是普通跌倒的出血量。
彼得森既是受害人家属又是最大的嫌疑人,公众对于这一案件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悬念重重下,真相当然是最吸引观众的,彼得森作为嫌疑人却没有证据链,难道还有其他人做案,事情的真相复杂迷离,彼得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让人更为好奇。
更奇怪的是,彼得森两个养女的母亲也以同样的方式去世,摔下楼梯,死于颅内出血和休克,彼得森夫妻则成了两个女儿的监护人。
这位死者的自然死亡,表现得与彼得森妻子一模一样。
剧集对于悬疑氛围感的营造堪称极致,带领着观众一步步入戏,用两起案件的串联吊起观众胃口,逐步推进到结局。
《阶梯之间》本身的故事可看性极强,剧本优秀,这部剧集更具看点的另一大来源是演员的表演以及人物的设定。
受害者家庭的成员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让家族里的每个人都自带看点,尤其是男主角。
该剧主创阵容极其强大,奥斯卡影帝“脸叔”科林·菲尔斯主演,演技足以封神。
大量微表情,肢体动作将人物表现得自然生动,高度还原案件中的男主人公,剧作也给了他大量的表演空间,尤其是后期他的身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脸叔在这部剧中几乎达到了自己演技的巅峰状态。
此外还有《遗传厄运》中的托妮·科莱特,《权力的游戏》苏菲·特纳等纷纷加盟。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4%,8集的短小体量,无疑是近期最值得追的限定剧。
2003年,陪审团最终判定彼得森有罪,直到2017年再审,凶手迈克依然拒绝承认杀妻,前后跨越16年,也算是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悬案之一。
杀妻、精英、阴谋、私情,各种标签给这个悬案披上了神秘的外衣,真相等你来发现。
HBO Max《阶梯之间》全8集可看,靠谱平台【蜜糖商店Metshop】稳定发车~公众号关注:【蜜糖好剧精选】满足你的个性化追剧需求相关文章:被低估的9.3,HBO热剧《继承之战》4要回归了!
首先梳理一下时间线:Peterson和亡妻于1988年开始同居,1992年买了后来成为案发地的房产。
1997年两人结婚。
2001年12月9日案发,11天后Peterson即被起诉收监,2002年1月保释。
2002年10月,女方的生女Caitlin对男方提起民事诉讼并最终获得2500万美元判赔。
2003年6月德国居住时的邻居尸体被挖出进行尸检,2003年7月开庭。
2003年10月,陪审团评议四天后作出了有罪判决。
2008年8月,Peterson一家的邻居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公开宣布了猫头鹰杀人的理论。
2011年9月,因专家证人Deaver的污点被揭露,Peterson获得了重审机会,并居家监禁,几年后取掉了踝部定位环。
2017年2月24日,他作出了Alford Plea,获得自由。
2019年,Peterson和前妻搬到了一起(现在住在一处没有楼梯的公寓中)。
纪录片则是在2002年2月开拍,2004年本案两次上诉之间首发了两小时版本,2005年发布完整8集。
2011年男主戏剧性的获得重审机会,剧组跟踪拍摄并在2012年发布了两小时更新内容,后辑为纪录片的第9、10集。
2017年男主辩诉交易获得自由,2018年,Netflix购买了全系列10集纪录片并签约剧组多做3集,该年四月先在翠贝卡电影节首映,夏天在Netflix上线。
Peterson杀妻了吗?
先来看看纪录片导演的说法。
他在翠贝卡电影节首映后的观众见面会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关报导值得整段翻译如下:虽然他当初并非想要找出Peterson有罪还是无辜的真相,但他确实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他不相信Peterson杀害了自己的妻子。
”我们当晚并不在场,所以我们不能假装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de Lestrade对翠贝卡电影节观众们说,”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观点或感受,但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强大的证据被呈现出来证明Peterson杀了他的妻子。
我的立场就是如此。
“导演是文化人,又拍了跨度16年、共13集的罪案纪录片(发誓再也不拍纪录片了),措辞是很严谨的,而报道者则明显缺乏相关素养,囫囵弄了个满拧。
导演的话总结一下就是:做没做不知道,但证据不足够。
在此不妨引用Danzel Washington在影片《Training Day》里说的台词:问题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在法庭上能证明什么!
没有证据,意味着无法证明、无法定罪,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发生。
基于此,纪录片肯定要保持一个中立的立场,绝对会努力避免引导观众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也是基于此,本剧也不会给出确切结论,但剧中虚构的情节不但补全了杀人的合理动机,而且加入种种暗示,态度十分暧昧。
对于”在法庭上能证明什么“,纪录片在全案了结后采访到了法官。
这短短几分钟出现在13集纪录片的几乎最尾声,可以说信息量是很大的。
法官表示,回看本案,当初有些做法不妥,重审的话他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德国楼梯事件将不会被允许入证,Peterson性向问题也不会被允许入证。
这些证据含义未明,却容易造成对Peterson的偏见。
对于德国楼梯事件,本剧借同为律师的男主哥哥之口评论到:法律界同行一致认为这显然不应被允许呈现给陪审团。
对于Peterson性向问题,在上诉中,上诉庭已裁决搜查中拿走他的电脑是违宪的。
背后道理是,只有存在迹象令警方合理怀疑电脑与本案有关,才能检查电脑,否则侵犯了他的隐私权。
电脑得不到的话,性向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初审可见,上面这两个点正是控方大加渲染、丑化Peterson的关键。
陪审员后来也有人表示,受到这两点很大的影响才认定他有罪。
去掉这两点,他应当是显著的更容易脱罪了。
就连法官也在纪录片中表示,再审一次的话,是有可能建立”合理怀疑“(reasonable doubt)的。
然而本案沸沸扬扬多年,这些故事公众皆知,谁知道他们对Peterson会怎么看,对案件会如何认定呢?
鉴于此,也为了避免又要多年缠斗,Peterson选择了辩诉交易。
那么真相呢?
退一步看:1. Peterson与亡妻公认恩爱,相伴十余年,子女绕膝,会痛下杀手么?
何况这是一个每晚全家一起吃饭的亲密家庭,女儿们和妈妈无话不谈,子女都对父母的婚姻健康表示认可,这是有说服力的。
然而现实中又确有发生多年夫妻一朝反目,丈夫杀害妻子的事件,怎能确信这不是又一宗此类案件呢?
2. Peterson与前妻、长女的关系都是可证的不错。
前妻曾在纪录片中受访,谈吐上佳,从事教职,是位知识女性。
她离婚后仍与Peterson共同抚养二子,案件中始终支持他,案后又与他破镜重圆,现居一起。
本剧播出后,长女接受电话采访还把父亲电话接入,父女关系看来还是可以的。
这些女性是否可以视作是用实际行动做了Peterson的品质证人?
3. 从始至终,并无迹象显示Peterson是个暴力的人。
竞选公职并且说谎贴金是有一点野心和虚荣心,但和杀人并无直接关系。
老夫妻之间不论是事业成败还是性向秘密,是否会引发暴力?
对于案件本身的细节,网友的分析不少,我觉得有些怕是属于脑洞开得比较大。
我也有自己的疑问,在纪录片第9集重审听证会上接手的女检察官的陈词总结得很好:墙上血迹不知被谁清理过(后来出问题的血迹专家还说过在血迹被擦拭后,上面又添了新的溅血点);Peterson鞋上有溅血,而仰面尸体的小腿背面印有Peterson的血脚印;其短裤裆部内面有向上方向的溅血。
Peterson没有坐上证人席,无法在庭上给出自己的解释,但他在纪录片中也没有解释。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我们的分析大概只能止于人性的深不可测。
如本剧当中纪录片导演所说:若相信他做得出,等于相信我们都做得出。
猫头鹰理论2008年,在Peterson穷尽司法救济、终身监禁不得假释,而重审机会尚未浮现时,美国好邻居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自己对于本案的假说:猫头鹰杀人说。
这一假说对于本剧探讨的主题——真相——是相关的,因此剧中对此加以详细介绍并基于此假说而虚拟了整个案发过程。
真实世界中,尸检报告的确指出死者的一只手中夹有松针,双手都握有自己的发团,其间夹杂若干小片羽毛。
剧中进一步呈现了放大镜下证据对此理论的进一步支持,推测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然而对于纪录片来说,此新闻发布会举办的2008年在当时是个纪录片结束多年、Peterson命运中没有变化发生的年份,而2011年纪录片因重审而延续时,猫头鹰理论和纪录片的主题——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人的命运——并不直接相关,所以整个纪录片都没有提及此事。
不过,导演de Lestrade也留意到并探索了这个理论。
他后来写道:“表面上,这个理论显得有些荒谬,所以过去我都是对此非常谨慎。
但是,如今,我必须承认有数不胜数的事实支持这个猫头鹰假说。
两年前,我结识了一位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
他花了几天时间仔细研究了凯瑟琳的伤,告诉我说,这些伤与任何用作武器的钝器都不相符。
这些伤不可能用管子、锤子、刀、轮胎撬棍、甚至做园艺的小耙子造成。
可是,这些伤痕和大型猛禽或食肉鸟类造成的撕裂伤最为相符。
四个刺破伤通过不规则撕裂而汇集到一点,而且并不伴随头皮青肿,除非有相反的证据,否则必须被认定为猛禽的爪所造成。
而且,这些撕裂的尺寸和大林鸮的爪一样。
我认为猫头鹰袭击在室外发生,令凯瑟琳开始晕眩,最可能就是在楼梯上晕眩,导致她摔下楼梯或者摔在了楼梯底部,导致她的甲状软骨骨折。
随后她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失去知觉,最后出血或窒息而死。
”如果这真是猛禽击杀,则Peterson痛失挚爱还要坠入冤狱,全家人都饱受煎熬,真可谓天降横祸了。
而纪录片加上本剧,观之更加令人唏嘘。
重新尸检可能有助于形成确定性的结论,然而从养父那里打官司获得巨款的Caitlin是不会同意开棺的。
真相永夜难明,奈何奈何。
我想看过这部剧的小伙伴都会发现,在白发法女出现以前,我们关心的是真相。
而冲入最后一集,真相在每个人的心里。
最后一集里那段在中餐厅的争吵,将整个真相的探索画上了句号。
女人为男人的付出是人性或是反人性?
有句话说,男人会爱一个和你一起吃苦的女人么?
有种回答:男人不会让他爱的人吃苦。
所以天性索取的女人向男人表达最大爱意的方式是给予;而以给予证明个人价值的男人,是否能够感受得到女人反人性的为男人买单后那种卑微,愤怒和不甘?
很多时候我就想,什么让人与人区分,什么让有些人好像就是比其他人lucky。
成人的世界,出轨不是死刑,出柜也不是,为情绪价值买单,有些人买到尘埃里落得脑袋上7个裂口,也有些人貌似买回浪子回头。
我想这个剧是有答案的。
人最差的运气,来源于反抗世界的规律:那就是,不想承担选择的代价。
你享受了好,就要承担他的差,享受了婚外情,就要接受口碑坍塌,享受了情绪价值,就要给钱,你让个女人为你奔走呐喊,就要陪她去法国。
当婊子立牌坊,就是耍流氓,就是玩不起,世界最不好好对待的,就是那些上车不补票的人。
所以,人生的礼物,都暗中标有价格。
你可以选,可以选不要,但不能赖皮。
以前看休叔和尼克基德曼演夫妻的那部无所做为,觉的休叔老的不行了,看了脸叔,再对比,休叔还算是一个帅大叔了,眼神,声音,体态都还是以前的帅哥样子。
脸叔,这次真的一点以前的样子都没有了,而且老的像老奶奶了 ,脸部特别的柔和,但休叔老了还是阳刚之气的男性!
案件启发的另一个电视剧是搞笑剧全程直击,又译成错误审批。
睡着了我要Zzz 说悬疑么一点都不悬疑,大概也能猜到怎么被害的。那剩下看点就是角色们怎么周旋,结果一点都没有要把观众引入的意思。人物刻画很单薄,家庭好几个角色感觉没必要存在。背景角色又在犯难以置信的错,并且剧本没想要圆回来。全剧最好看的大概就是楼梯下溅得墙上地上到处都是的血痕了吧🌚突然想起很惊悚的一点,那片血痕一直被留在那,后来律师、检察官为了核实猜测会直接躺上去感受,真的,心好大哦🌚
其实还是有点乱
当司法机关处心积虑的时候,庭审的性质就变了
过度剪辑到破坏表演的程度……
不能说制作不精美演技不精湛,但是真的,很无聊。同样是说悬案,节奏完全比不上美国犯罪故事,同样是转场很炫,但比不上致命女人。这是一个剧啊不是纪录片,为什么要拍得这么流水账?
我没有说谎,只是没说出全部真相
难看的一逼,整整八集的塑造,就两个角色是立体的,剩下一堆人在一堆琐碎的对白中完全没有角色的空间,简直是糟糕
Too slow to show traits. Background sets in 2001 (not bad, but not good either)
1、时间线剪辑地好乱,没有必要。2、法式风情、银发诱惑的朱丽叶比诺什,居然演被卖还替人数钱的为情脑残女。3、两个女人一样摔死,一样的伤;现实中21年前妻也心脏病突发,男主拖延治疗死了,很难洗清男主嫌疑。4、还有李昌钰的桥段!
家庭部分有太多的谜团诱因,但我只想知道真相,卡特林是不是被杀,电视剧编一个合理的也好啊,最后给我来个信不信看你怎么想。
悬案。从悬疑剧变成了家庭生活剧。连庭审,案件本身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绝,演技好绝。e07和k吵架,e08和s摊牌,这两场对手戏真的好强。结尾处他似笑非笑地看着镜头外的我……即使知道那是脸叔也让我觉得头皮发麻。其他几个主要演员也很ok,苏菲进步好大啊!比权游和x战警时期好太多。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瘦了的原因,整个人看起来聪明不少hhhh。最后,无论是现实还是影视作品都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不要靠近xx,会变得不幸。
磨叽死了,看着直烦躁
节奏太差了…最开始看着还可以,后面半截整个垮掉
这剧显然应该一次性放出,不然人们耐不住等待都去看纪录片了,后面剧情就都知道了,然后就没有那么有吸引力了。
节奏太慢了,1.5倍速看得也很累。对于已知结果的迷兴趣不大,It’s always the husband
剪輯拖沓稀碎,為了使勁撐八集。之所以看到最末,就是想知道女製片人為啥要愛上一個素未謀面的殺妻嫌犯呢,然而什麼都沒說明,白髮魔女Juliette就是想不開。至於真相,並不想知道,但如果身處陪審席,贊同嫌犯終身監禁,從這個角度說,ColinFirth演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傲慢的、討人厭的混蛋。
实在无聊 一集就能拍完的事
浪费时间,明明应该是4集最多就能讲完的故事
跟纽约灾星的恐怖效果类似,甚至更甚,阶梯之间,尽显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