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半梦半醒的人生

Waking Life,浪族色彩,梦醒十分,梦醒人生

主演:伊桑·霍克,朱莉·德尔佩,肯·韦伯斯特,威利·维金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1

《半梦半醒的人生》剧照

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2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3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4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5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6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3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4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5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6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7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8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19半梦半醒的人生 剧照 NO.20

《半梦半醒的人生》剧情介绍

半梦半醒的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青年学生维利•维金斯(Wiley Wiggins 饰)童年时曾从小伙伴那里得到这样一个预言:“梦即命运”。长大后,他在恍恍惚惚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维利走街串巷,经历各种各样的神奇体验,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梦中。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各色人等:从开着船形汽车的司机到大学教授,从性感的金发美女到癫狂的眼睛男,从引火自焚的金发男子再到留着雷鬼头的四人团体……每个人都喋喋不休,谈论着人生、理想和哲学。而维利不发一言,俨然一个极具耐心的聆听者。 本片由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采用DV真人拍摄,并用软件将其“动画化”。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亦在片中出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人高校初入江湖龙吟诏退役大决战谍影重重入境时分米佐的复仇猎魔人之幽冥号角浮生梦手里剑战队忍忍者吸血怪的诅咒情爱画廊怪兽应变魔法坏女巫:幕后故事战地花开墓地邂逅2狂怒十胜节悬案委托行你爱我吗?先吻我义兄弟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当个大小姐真难非常幸运生活万岁千金不换驻院医生第二季多功能老婆我眼中的豆荚

《半梦半醒的人生》长篇影评

 1 ) 喜欢这感觉

导演和编剧就是拍日出日落的那个,里面还有伊桑和朱丽的一段对话。

打算再看一遍,分析下里面人物的对话,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梦到自己在电影院看一部关于两个人说电影的电影(呵呵),其中一位说,现在好莱坞拍电影首先要看的是好剧本,根据好剧本再来拍电影,但电影本是影像的艺术,作为以文字为载体的剧本本身就限制了故事本身,所以拍电影只需要人和故事摄像机,足够了!

大体说的是这个意思,我觉得很有道理。

里面的很多看法都是主人公在半梦半醒之际借着他遇到的每个人道出的,他自己也承认,那些人不过是一个个自己的化身。

然后这人不停在时间和空间里穿梭着,我喜欢这感觉。

 2 ) 半梦半醒的人生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经历各种各样的神奇体验,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梦中。

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各色人等:从开着船形汽车的司机到大学教授,从性感的金发美女到癫狂的眼睛男,从引火自焚的金发男子再到留着雷鬼头的四人团体……每个人都喋喋不休,谈论着人生、理想和哲学。

而维利不发一言,俨然一个极具耐心的聆听者。

本片由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采用DV真人拍摄,并用软件将其“动画化”。

导演史蒂文•索德

 3 ) Life is not a dream, be aware, be aware, and be aware.

在豆瓣上溜达一圈,觉得应该有人好好说的说的本片,无奈只能由我这个懒人暂且充当一下这个角色了,咳咳。

【欢迎潜下去的比我还懒的人来批评指导扔板砖】这部电影一下抓住了我,我承认,是有很多主观色彩在里面的,对梦的研究,量子物理,自由论,关于生活,存在,还有人与人的交流方式,都是我非常感兴趣也是一直在关注的问题。

所以看到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想跪在地上,捧着盘,仰头45度,瀑布泪,还要在脑袋顶上打个光的。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种交流,像涉及语言起源话题的那个女的说的那样,人类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模式,而这部电影就是其中之一,是导演在世纪交界之处希望传到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而如果你能接受到信号的话,就不会觉得这是满头雾水的对白了,而是,你也是对话之中积极的参与者。

首先,关于梦。

一段时间,我总是再做同一个梦,梦见自己在飞,我可以控制气流,轻轻向下踩一下,就会上升,可以控制高度,控制速度,控制降落,一切,就像真的在飞一样。

一直对佛洛依德梦的解释很感兴趣,得知这叫醒梦,也就是电影里多次提到的lucid dream,这是梦一种比较高级的状态,在这种梦的状态之中,梦者是对自己的梦有掌控能力的,可以思考,可以判断,可以行动,并不一定是飞翔,飞翔是一种少有的状态,可以仅仅就像是电影里那样就是进入一个又一个日常生活的情节之中,但是对自己的梦有部分掌控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以主观上得以训练,控制梦的能力也就更强,我一直在对自己做这些有趣实验,也确实有不少收获。

而关于梦与现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怎样才能确定我们不是从一个梦中醒来,却进入了另一个梦中,怎样才能区分梦境与现实?

这个话题又可以被我非常主观的解释为——怎样才能有真正的存在感?

我看过两个对这个话题最有意思的探讨;一个是米兰昆德拉,他既提出了问题,也解决了问题,提问和答案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生活,永远在别处。

另外一个就是这部电影啦,很巧妙的是,导演的提问和回答也都在题目里了,那就是Waking Life.但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情不仅仅是一个个梦那么简单,若是真的要很客观的从电影内部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的话,我偏向于整部电影都是男主角死亡之前的思想停留,跟stay的剧情框架是一致的。

关于人死前的的意识存在的问题,片中也有简短介绍,简单说来就是当人的机体已经死亡之后,大脑还会有5分钟左右的生存时间,而这短短的几分钟,在思维的过程中可以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线,而大脑这段时间的运作其实于梦非常类似,都是潜意识的记忆空间的思维活动,能够反映出最基本的心理和渴望。

本片也正是如此,其中几处暗示有,1.电影刚开始男主角搭车后被撞,2.Jesse 和Céline在床上讨论人死前的意识停留,以及3.最后男主角发现自己无法从一个有一个梦中醒来,推断自己可能已经死了。

这些都应合理的推理为,(加上我的部分主观推测),男主角车祸身亡,但是由于他壮年夭折,对生活抱有诸多疑问亟待解决,(好吧,这两句是搞笑用的)所以潜意识里渴望能够得到一个答案,于是在幻觉世界里产生了大量此类话题的对白,其中夹杂着一些生前的记忆碎片,和临死一瞬间的回忆。

在对具体内容展开之前,我想先提醒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知道在电影哪分钟里男主角的一句台词,(好吧,我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影评者,大概是跟那个地下道里遇见的女人的对话里),他说,他进入了很多对话之中,这些对话似乎都是在讨论一个主题。。。

当当当当一个华丽的切入点。

所有这些不同的话题,你说他涉及了物理学也好,生物进化学也好,哲学,心理学,甚至法学,政治,民主,自由,等等似乎触类旁通,但其实仅仅是一个话题,导演只想跟我们说明一件事情,但这件事情之所以导演没有那么直白的用语言的形式明确表达出来,而仅仅是暗示,是因为,对于不同观影主题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而仅仅明确提出这个主题,就会把这个主题的范围大大狭隘化了。

(貌似我现在就在大大狭隘这个主体,呃。。。

)如果让我总结的话,我会说,整个话题都是关于Life的,(我无法直接翻译这个词,因为译成,生命,生活,生存都不够妥当)也就是电影名字的后半部分。

(关于前半部分,我会稍后说明)如果要剖析每一段对话的话,这个影评就会有一个很难看的长度了,(这是我非常不希望发生的)因为导演在这么一部短短的电影中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就抓我认为的重点来说了。

整个电影最核心的一个人物,是在大桥上高呼:Life is not a dream! be aware, and be aware,and be aware! 的那位仁兄,并且据推断这个人物的形象很有可能就是导演本身。

其中关于认知和life他说,他并不完全赞同某某的观点(原谅我忘记那哥们叫什么了,并且很无知的不知道他是谁),而说,Life understood is life lived.(这也就正是本片的一个中心思想吧,啊,回到小学语文课的感觉真好啊)。

无论拥有怎样的人生,混混沌沌都是可耻的,就算是在清醒的”现实“状态之中,毫无知觉的渡日,如在半睡半醒之中,(所谓waking,电影名字的前半部分) 那又与真正睡梦相差几何呢?

但是这世界上有多少人是在这种所谓的半梦半醒的状态之中的呢?

如果真的要去计数的话,得到的只可能是一个残酷的数字。

地铁上多少面无表情的朝九晚五上班族,多少自觉欣慰穿着“白领”奔波的灵魂,早已忘了自己年轻时的初衷与梦想,多少大学校园里荒废时光的“新世纪接班人”。

还有多少高考考场里渴望着自己理想的院校的孩子。

等等,你以为这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么?

哦,不, 我们早就在社会中被摆弄了。

整体的社会价值观就是,一个孩子,应该接受教育,应该在学校取得好的成绩,应该上一个一说名字大家都能知道的大学,应该在大学毕业之后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等等等等。

虽然不可否认这可以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轨迹,但是我们的人生,还是我们清醒的状态下(非梦的状态下)的选择么?

这是我们的自由意志么?

我们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么?

还是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社会灌输的一种所谓正确的生活观?

或者说是在潜在的社会观念下的束缚下的非自由状态?

这就应了电影里另一位仁兄,谈及自由问题的时候问道:有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连我们的思考都是在尊崇所有人一致的思考程序,无非不是大脑中几个电流蹦出的火花,那我们又怎样才能摆脱这些本身就赋予在我们身上的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呢?

当然这种绝对的消极主义是不可取的,谁都知道大家微观的思维过程是一致的,但是主观意识却占有更主要的比重。

毕竟苹果砸在有的人的脑袋上,能够发现万有引力,砸在我的脑袋上就肯定不行。

毕竟有的人脑袋里就能突然显现出E=mc^2,在有的人脑袋里就只能是狭隘的金钱占有欲,嫉妒,贪婪与懒惰。

但是过分乐观也是不可取的,这种潜在的社会枷锁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束缚了自由意志,但却不能否认的保障了一定的社会秩序。

换句话说,在现在的这个时代,这种有点扭曲有点病态的社会状态还是可以被接受的,借用马克思的话就是:还迎合现在所谓的生产力。

只是有一部分人会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感到极端的孤独,有的人会觉得矛盾,有的人会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但是随着时间消逝,这一部分人中又有一部分人学会了接受和迎合,慢慢走近了社会的大圈子里,真正的问题仅存在于少数自以为文艺的青年中。

这部分人活在未来的时代当中,就像梵高毕加索不能被自己的年代赏识,就像艾米丽狄耿森的诗在自己的时代活不下去,就像一直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鲁迅,把时间狠狠往前推,就像公元前就在渴望理想国的柏拉图,像渴望完美仁君的孔孟,还有完全脱世的老庄。

在自己的年代中,都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是时代的问题,不久的将来或是很久之后的将来,当这种问题变成社会普遍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革命又将到来。

你可以说我像尼采一样唯心,一样疯狂,但是这种你认为可取也可以认为不可取的意识本身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再回到电影当中,再回到梦的话题上来。

我也想站在桥上高喊:Life is not a dream, be aware, be aware, and be aware! 也许鲁迅也好,导演也好,我也好,都仅仅是想站起来,高声吼一下,就算能够唤醒一个“半睡半醒”中的人也好啊。

其实无论是昆德拉也好,本片导演也好,答案都是一样的—— 真正重要的不是区分到底是在睡梦中还是清醒着,重要的是能够自由思考,确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为之追求,不被周围意志所动摇,并且能够时刻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还在自己原始的轨道上。

这样,就算现在所经历的状态仅仅是一个梦,也不枉此行了。

Life understood is life lived! 我再加上一句,让它逻辑上更完整,Dream understood is dream dreamed!PS 电影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地方就是,对白那么多!!!

开头30分钟,男主角基本上没说过话。。。。。

 4 ) 内时间意识中的情节

为什么说是“内时间意识”呢?

其实这个词放在这里是很不妥当的,深究起来,我就变成现象学的罪人和玩弄者了。

但是在《waking life》中确实不存在——即使存在,也被巧妙地掩盖住了——正常的时间。

主角一直在徘徊、画面也一直在徘徊,观众被诱进语言织体的陷阱:只有语言,庞大的且看似杂乱无章的大段独白才是观众有可能把握的——纵然杂乱,却未脱离语法,而在情节和画面中,我们甚至可以说,整部影片都是支离破碎的臆想。

这是导演的恶意抑或目的?

或许导演同时希望观众放弃情节,把全部精力投入庄之蝶的禅机。

他根本没这个必要,愿意花时间两遍三遍看片子的人根本不会在意什么狗屁情节,这种人都是偏执狂,否则他们宁愿找一张tango唱片听一下算了(顺便说一句,背景音乐恰如其分地选择了能够凸现疲惫、紧张、忧虑和努力把握一丝理性的情绪的tango,太棒了)。

 5 ) 很好很哲学

学点哲学再看吧,对哲学一无所知的就晕乎吧。

以下对片段的小结有剧透嫌疑,但任何剧透都不影响任何人看这部电影,如片头对语言的诠释,每个人对“爱”都有不同的理解,观众永远无法明白导演真正在说什么,想说什么,而每个观众看到的想到的也都不同。

这部电影的目的,也许只是提醒你,多做些思考。

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进化政治与个体轮回与遗传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可能性突破束缚才能得到自由人类的目的在于寻找交流世界的历史和进化不是进步的经历,而是无休止的无用功没有故事的小说武装自己梦电影...梦境时间。。。

分两次看完,不是很懂为啥要把这一堆杂碎串在一起。

 6 ) 半梦半醒

不好意思,我看本片的时候也半梦半醒……大量的对白,恍惚又不太连续的画面……当然,和看片时的精神状态可能也有关。

并不是说影片不好看,至少不是不好。

只不过确实有点催眠的效果……很切合影片主题……我想先说一下它的动画效果(是的,这是一部动画片)。

第一眼觉得,哇靠这画得真像啊。

然后我马上就警觉了,这不能吧,肯定是拍真人再去做效果的吧。

但是它又时不时加进一些变形、迷幻等效果。

于是我一直关注着画面,直到July Delpy(“Celine”)和Ethan Hawke(“Jesse”)出现,发现了脸熟的——这也“画”得太像了,一定是真人拍的……然后我又重新将时间轴拉回前面,关注对白内容。

插说一下,“Celilne”和“Jesse”是来自《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的角色——严格地说,拍本片时还没有《Before Sunset》——但是情景上似乎在其后,因为此二人上床了,醒来依然在继续着不休而无甚边际的对白。

(少量截图见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4766171/。

)“人的肉体死去6到12分钟内,大脑仍在活动。

而梦境意识下的时间比醒时几乎长无限多。

”“我醒来,10:12。

又睡。

做了一个长长的复杂的貌似好几小时的梦。

然后再次醒来,发现才10:13。

”“就是如此。

所以6到12分钟的大脑活动,简直可以就是你的一生了。

”……“过去40年间,全球人口翻了一倍,如果你真的相信自负的灵魂永恒论,那你的灵魂也不过50%的几率超过40岁。

如果要达到150岁,那就只有1/6。

”“你想说啥?

轮回不存在?

还是我们都是帮年轻的灵魂?

或者我们中有一半是轮头一回的人类?

”……说到我将时间轴重新拉回前面。

这片本身对话就多,又深奥、有时晦涩,一不留神顾着看画面,你就根本不理解它在讲什么。

原来就不大好懂的影片……我不大肯定我明白了它想表达的东西。

但是很多地方的谈话确实很有意思。

主要好几段关于梦境和现实的,正如同前面提到的,这是本片的主题。

这种既像实拍又是动画的画面风格本身就是表现梦境的上佳手法,看起来不是真的,又绝对像真的……片中主角不断地醒来,又不断地发现其实还在梦中。

这样的情节乍一听挺恐怖的,但影片中并非如此,而是有趣有深意得多。

尤其结合若干段对话中关于梦的阐述,你对这一次又一次的“假醒”会有自己的猜想和看法。

片名《Waking Life》也很值得思考。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36883702.html

 7 ) 转我朋友写的“《半梦半醒的人生》的29段谈话与自白”

《半梦半醒的人生》的29段谈话与自白 by idletalk《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这是一部2001年拍摄的动画片。

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用DV在奥斯汀拍摄了这部影片,然后使用“interpolated翻拍”程序将图像转换,使得实景增加了程序化的外观看上去象是动画片。

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不像是动画片的动画片,在当年也没引起什么反响;我却反复看5遍,因为在我看来这可能是21世纪前期最为伟大的影片。

影片的故事非常的简单,主人公一个大学生,他来到了一个超现实的幻境中。

他身处的这座城市好象是奥斯汀,但日常生活的规律和秩序似乎完全被打破了。

他从一个地方游荡到另一个地方,不断遇到稀奇古怪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他遇见的这些人都在谈论一些宏大高深的话题:从量子论到语言的起源,从存在主义到人的转世再生,从自由意志的荒谬到电影作为一种叙事工具,他陷入一场接着一场的对话中。

他极力想知道自己究竟处在梦境中,还是处于清醒中。

但最终他只是发现自己不断苏醒,又不断重新坠入梦境中。

他无法摆脱这接二连三地涌现的梦,开始逐渐理解梦的含义,并试着控制梦和周围的环境,分辨苏醒的人生与梦中人生的区别……大量对话也正是林克莱特作品的一个标志性元素。

不同于伍迪艾伦纽约知识分子神经质式的喋喋不休,也不同于埃里克侯麦法国中产阶级长篇大论的交谈,林克莱特呈现的是美国年轻人鲜活而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

而且他的不少影片还不是几个人的谈话,而是规模庞大。

不过相对于过去的作品,此片中的对话要显得“知识分子气”浓重得多,那些晦涩抽象的哲学命题对观众可绝对是个考验。

在这些繁杂的谈话中我把它切割成了29个片段,并努力以自己的理解诠释其内容。

虽然它的丰富我只看到了一角。

但时间会证明它的伟大值得我去这样做。

1、船型车司机———任何的事物你都可以不赞同,但重要的是他存在的事实。

随大流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可最终你会发现你必须去找到自己的非共性所在。

2、大学教授————排除集体共性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找到自我的个性,问题的重点乃在于思考的过程。

3、金发女子————语言所具有的不可沟通性,言语在每个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深层含义,也即联系物和凭借物的不同导致人类即使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也存在永远无法沟通的盲点。

4、黑白发男子————望远镜似的人类进化过程(物质——精神)。

不同智慧间质与量的转化(毁灭——重生)5、自焚的男子————人类自毁性与人类社会自毁性存在着共通点。

(个人的自杀、病痛和人类社会的战争、自然灾害)。

媒体对社会丑恶面的频繁揭露,并无法消灭它,只能迫使人们对其麻木并接受。

6、交欢中的男女————人类记忆与经验在一代一代的遗传着。

途径并非来自言语和书籍,而是DNA中的深层存在。

7、监狱中的男子————用复仇的幻想来填补时间。

(许许多多的人都在用欲望实践的梦想来填补日常生活的时间)8、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人类的自由很大程度建立在物理规则上。

但同时又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元素来动摇原始的物理规则。

可恰恰在某种意义上,不规则的元素也可能是物理规则中的一环。

(上帝的决定——人类的自由意志——其中的界限)问题在于外延与内延的边界在哪?

9、宣传车上的男子————突破即定的规则,世界便是即定规则的框架,政治则是即定规则的核心动力。

革命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毁灭,而在于毁灭之后建立什么?

10、戴眼镜的老者————如若中心为“无”,既是空。

对任何一个存在说是,既是对所有的存在说是。

11、黑人男子————现有的分类是对知识最大的束缚。

我们必须将其解脱重整,使之聚合。

在知识的共同领域寻求新知。

12、咖啡厅里的两位女子————人体的细胞在七年的过程里会全部更新。

新我的产生,迫使我们肯定不同于旧我,但在认知上我们还是保持着自己与旧我的认同。

问题在于延续性。

人不可能缺乏延续性的不断的与自我重新认同。

13、播电影的猴子————人在困苦中可以获得的唯一有益知识是: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有困苦也必有欢乐。

14、白发老者————人类的痛苦有两种,或物质过于缺乏,或物质过于丰富。

但在精神层面,人类却一直没有进步,问题在于人类的特性:恐惧和懒惰。

15、写作的男子————伟大的小说不在于其的故事,或者表现形式,而在于人、思想、时间。

16、留大胡子的胖子————梦境与现实,虚幻或真实之间的转化,有时非常简单。

特别是当表现物为暴力时,17、长发男子————梦是自我认同的一种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它与现实没有根本区别。

18、弹琴的男子————梦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的存在形式。

你可以是任何的一种存在形式,不一定是人类,甚至不一定是物体。

19、穿皮衣的长发男子————有些人醒着也在做梦,因为他们没有梦的意识,他们并不想在梦中得到思想的解放,他们的梦是现实的延续,也就是说是对物质渴望的梦想。

20、卷发男子————沉默……沉默……在这出看来喋喋不休的电影中此时出现了一个沉默看着你的男子。

这种手法让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

人生是需要静默的,那时便是反观自身的时刻。

21、留着“雷鬼”头的四人帮————行动在很多时候只是理念自然而然的放映,但并不能因此就界定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2、背着背包的男子————梦在于自我感性的存在,寻找一切新的可能性。

像旅行一般,向往所有的未知。

23、白衣男子————太阳底下无新事?

不。

梦具有发掘“新事”的可能性。

24、红发女子————交谈在很多时候只是人类远离孤独与表达礼貌的手段。

而交流思想往往却居于其次。

25、爆炸头男子————记忆比忘却需要更大的力量,所以梦中的事情我们便经常遗忘。

这与现实何其的相似。

26、光头男子————梦中的自己始终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的投射,所以更多的时候梦中的本体也只不过是现实占优势的复制品。

当然,个体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

27、售货员————人类的死亡与植物的枯死一样,都需要进行包裹。

死亡是需要进行隐蔽的,因为大多数的人们不想看到这些。

但这并不妨害到它们的存在。

28、束发的女子————人与人最终还是需要以某种联系作为纽带。

但这种联系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方式。

现代人的联系的弱化是否可以用娱乐取代?

29打弹珠的男子————时间想让我们忘记上帝的存在。

而永恒也因为时间的存在而变得可惧。

但永恒之后还存在时间吗?

 8 ) Nice try

非常粗糙的画风,非常枯燥的内容。

这实在是我没有料到的。

尽管是英语片,但却有着小众电影必备的贯穿始终的絮叨——没有联系的出场人物,没有前后文,没有基本的寒暄玩笑,就是这样一个个地直接对着主人公开讲。

演讲内容多半是关于人生意义、梦境原理、伦理设想、哲学思辨……我开始还企图要跟上讲话者的思路,努力要弄清楚一个人和另一个讲话内容的主旨与联系。

后来就彻底放弃了。

我基本上就是那个不断醒来,发现自己在另一个梦境里的主角,能做的就只有面无表情地四处游走,面无表情地装作在听别人宣讲。

我后来才弄明白为什么这个主题要用动画手法来表现——它明明是拍下真人之后,电脑特效作出来的。

因为那些不断抖动的镜头,不断纷纷叉叉的线条,才能显出梦境的意味:不确定,不确定,不确定。

片子基本上是在挑战普通人的忍耐力,以及“到底你可以坚持到几分钟的时候才睡着”这个实验命题。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那些人的絮叨其实都充满思想的力量,可惜是画面,画面之于文字,恰恰就短缺在这个引导别人抽象思考的部分。

我只是想对编导们说:Nice try。

 9 ) 二看的梦境

活在梦境看似是一种解脱,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悲剧,但却招致了精神上的彷徨。

首先说说我认为的这种表现形式。

导演不容易,将这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杂糅在一部不长的电影中,野心很大。

但是私以为还是不算好。

第一,电影承载的内容过杂,主线与结构很难看出来,更别提只看一遍的电影观众。

第二,这种每种观点的只言片语很容易造成两种极端:对于对这种哲学科学类问题平日思考较多的观众而言很幼稚,会造成整体印象的失分。

对那些并不太在意这些形而上学东西的观众而言却会形成吊书袋的印象。

第三,既然作为商业片,制片方与观众互有利益需求,又何必整这些虚的东西忽悠观众。

整部片子更像是导演的呓语,一种隐秘的自我观照,何必作秀或自欺。

导演有这功夫完全可以扩充电影内容,作为地下或私人表现在他的小圈子内共享。

不过这种表现形式也有好处,观众或多或少都会有相似的看法,也算是一种思维的碰撞。

内容很隐晦,能真正看下来并完整的理解的人很了不起。

导演的态度就是,看懂算了看不懂拉倒。

千人千面,也不一定对电影中的观点有什么特定看法。

这部电影可能是欢迎过度解读的。

发现了许多以前没发现的东西。

 10 ) 剧本结构的一点脑洞

电影很有趣关于社会的人类的人性的哲学思考的语言流尽管内容平庸,和男主身处其中的梦一样有水的流动质感。

我想这个电影并不是想借以梦的形式传达严肃的哲学思考,反而是脱出理性思辨的限制后,语言的无意识特性,片中大段大段对话语法正确,风格流畅,但是细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话架空于事实和逻辑上,语言的内容与正在发生的事情之间产生互文,互为所指,就像两滴颜料融合在水中。

关于这一点,最明显的是男主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一段。

电影的内容是两个人在讨论电影,电影的神圣性瞬间,有点像两个说相声的人,一个逗哏一个捧哏,逗哏的人不断将对话引向电影的叙事性,瞬间的神圣,而在他的语言之下,两个人所构成的电影画面正好成为非常恰当的说明,最后两个人在镜头前表演了这一神圣瞬间,语言与画面融合为一。

通篇男主遇到的所有人,听到和说出的所有语言,发生的所有事件都具有梦的这一不受理性控制的现实结构之下的超现实性,在每一个微妙不引起注意的地方形成断裂和超越的逻辑结构。

由此产生的梦境内容虚假与现实性的交互其实也可以类推到电影剧本写作中,即情节超越于故事框架而与写作行为或者拍摄的创作行为本身发生关系。

《半梦半醒的人生》短评

说她不好纯粹是个人原因 智商不够 看不懂 也看不下去

6分钟前
  • 母猩猩的鸵鸟蛋
  • 还行

经过了不知所云的100分钟后,电影的结束实在是种解脱。100分钟的恍惚模糊的梦境,100分钟形而上学的理论叨逼叨,也是100分钟的煎熬。真人拍摄后转为粗糙又细腻的动画,还有那些个人符号与哲学理论,使得该片形式与内容都很虚无缥缈。如果林克莱特想让观众一边看电影一边睡着并做奇怪的梦,那他做到了

10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D+/ 完全可以用真人拍摄啊,反正挺不喜欢这种动画形式的,看得我头晕目眩的,难道做成动画的意义就在此?PS.看完大家这么有话聊也是蛮无聊的,就看了个寂寞呗,还是洗洗睡了。#大和谐影展2nd.#

12分钟前
  • ConGei
  • 较差

打5分只是为了让大家都来感受一下满嘴之乎者也的所谓学者是多么的傻X。说的多说的深奥并不代表什么,仅仅是厌烦和没有意义。其实西方对人生的探讨还不及佛教来的深刻透彻。就后面这句有感触“也许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只是一种幻觉。事实上,我们的整个人生和历史只是一个永恒的瞬间”

14分钟前
  • erica
  • 力荐

4- Floating.. floating... 太多说教... spectrum of awareness.. inmates of endless dreams 倒是非常适合学生时代信息爆炸态 潜意识中幻化分身重塑自我认同 关于暴力/时空爆炸的小品式段子串得灵气 作为滤镜片技术效果出众

15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看的头好晕,不知道是不是又在发烧。死掉也挺好的,确认灯关不掉之后,在马路上裸奔,歌唱,跳舞,做爱。

18分钟前
  • 獨頭繭
  • 较差

感觉这是林克莱特的精神呓语,生活中总是会有各种困惑、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难得的是林克莱特将它具象出来了。信息量好大,每次低头咬一口西瓜都错过很多内容---足见话唠程度---

2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很特别 但不喜欢

24分钟前
  • Seuysiro
  • 较差

TEDs on acid...lol

27分钟前
  • Rej
  • 力荐

梦境又一种。Discussion about dreams in an endless one.头脑风暴+梦境视觉。

29分钟前
  • 阳朱
  • 力荐

可恶了,画面风格及其牛逼,内容却完全是由一段段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的形而上说教组成...看了半个小时就败掉了,两次才看完...其实感觉这种文学性的东西完全就不该拍成电影,竟然还配上这么噱头的画面,完全叫人没法把注意力集中到作为主体的台词上啊!!!

32分钟前
  • Serotoninphobe
  • 还行

大型新媒介云吸毒,花60块飞99分钟,上天入地,叨念人生。

3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关于转世那个话题我以前还真思考过 如果转世存在的话 现在的人口比之前多 那一定会有一部分是转世的 一部分是新生的 怎么区分

37分钟前
  • 磚家
  • 推荐

拍摄手法很新颖,是真人先演,再改成动画吗?对白稍显过长。

42分钟前
  • 心有猛虎
  • 还行

林克莱特你真会玩儿,这你都能拍。基本上可以当成初级哲学的动画解说,人存在吗,现实存在吗,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身处梦中。跟上片中人物的思考速度应该不是难事,那样就会发现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站得住脚。

45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interminable commonsensical pop philosophy preachment. une réalisation formidablement ennuyeuse! 非常独特的电影但是并没有什么新意,一星给莎士比亚的自燃一星给开头的音乐

47分钟前
  • ἔννοια
  • 较差

画面实在无法看下去!

48分钟前
  • .•' Hélp..
  • 较差

按车轨边青年的说法,lucid dream大概不算梦?但是像我现在,就已经很少做那些没法控制,完全沉溺的梦了。通常梦开始没多久就会被意识到是在做梦,直接导演剧情,甚至都不用学主人公找个开关来验证。按照弗洛伊德引用Vaschide的说法,大概就是,想睡觉的愿望被其他愿望(比如说观察和享受自己的梦境)取代, wish-fulfilment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片里萨满是把lucid dream看作珍惜想象力的一种方式,但应该还有一方面是恐惧吧,恐惧失去控制,被卷入无法左右的梦域和情绪(Melanie Klein也有类似观点)。另外一点,主角穿越各种场景的floating是弗洛伊德的典型梦境之一,除了性行为暗示(erections or emission),还是一种退到童稚状态的,无干扰的愉悦感

50分钟前
  • coie
  • 推荐

动画,哲学,镜头一直瞎比晃,你不晃就不能表达你的观点了?你明明用DV拍的真人,非得动画化,不动画化就不能表达你的观点了?哲学本来就很难懂,这样一处理我只能认为你表达的是装逼哲学。

54分钟前
  • 砂馗牙
  • 很差

看的过程中让我怀疑我到底是在看电影还是在听公开课🤔不过表现形式还是很不错的

59分钟前
  • Rick1929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