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露梁海战

노량: 죽음의 바다,鸣梁海战2,명량2,노량 해전,露梁:死亡之海,Noryang,Noryang: Sea of Death

主演:金允石,白润植,郑在泳,许峻豪,周锡泰,吕珍九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3

《露梁海战》剧照

露梁海战 剧照 NO.1露梁海战 剧照 NO.2露梁海战 剧照 NO.3露梁海战 剧照 NO.4露梁海战 剧照 NO.5露梁海战 剧照 NO.6露梁海战 剧照 NO.13露梁海战 剧照 NO.14露梁海战 剧照 NO.15露梁海战 剧照 NO.16露梁海战 剧照 NO.17露梁海战 剧照 NO.18露梁海战 剧照 NO.19露梁海战 剧照 NO.20

《露梁海战》剧情介绍

露梁海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鸣梁海战续集也将提上制作日程。据片方介绍,续集计划采用中韩合拍的方式,届时有望在中韩两国同步公映,这样一来两国影片上档时差将被彻底打破。历史上,鸣梁海战之后第二年也就是1598年,中朝水军和丰臣秀吉的日本海军进行了露梁海战,朝鲜将领李舜臣(崔岷植在《鸣梁海战》中的角色)和大明将领邓子龙联合指挥并取得大捷。如果中韩真的能合拍续集,应该就是拍摄这个故事,邓子龙将由中方哪位男星出演和崔岷植飙戏让人期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曹操秘爱巨鳄2我们的翻译官火蝴蝶渔女斯巴达黑道之无悔今生断魂小丑3Why星人九指神丐时光与你别来无恙珍游记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二季萌菌物语ReturnsÍdolo天堂岛之外第三季掌门的烦恼海上传奇乌当堂堂家族勇敢说出我爱你母亲的皮下大传说苏菲之死:爱尔兰离奇血案卡珊德拉之梦爱情2+1虎纹少女旅行社的故事玉熙的电影可不可以不要离开我有一个古丽

《露梁海战》长篇影评

 1 ) 历史就是小姑娘

历史啊,角度不一样,结论完全可以说是反的。

丰臣秀吉名义上统一了日本,需要把国内各大名战力拿出去消耗掉,软磨硬泡找朝鲜借道,朝鲜居然死活不同意,日本就决定拿朝鲜开刀。

所以第一个中韩争议点就是,中国人认为是抗日援朝,明国是有义气的,是大国风范。

而韩国人认为,我替你明国挡刀,自己家园尽毁,应该是你明国感激。

第二个争议点,到底谁在这场战争中起主导作用。

很多人受《明朝那些事》影响,觉得朝鲜人不堪一击,日本人也不堪一击,总之天兵一到,一路反推下海,打得日本几百年不敢过来。

事实上,这场仗双方打得都很辛苦,日本一直受困后勤,战线铺不开,局部打赢了也没法守,这点也受韩国人认可,所以他们强调的是,李舜臣打垮了日本海军,切断了补给线,明国才能捡漏。

第三个争议,朝鲜记载,部分明军军纪极差(知乎上有原文,可以搜下),残忍度和日军差不多。

而中国从来不提,也少有人知道,甚至也有人觉得属于正常。

所以韩国对明国的厌恶程度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类似这种剧中,明国往往以反派奸派形象出现。

而日本方面,始终认为这场仗是因为丰臣秀吉暴毙才停止,并不是被打败投降撤退,更因为德川锁国才终止。

三方各自的历史信息都受民族意识影响,管中窥豹,只截取对己方最有利的片段历史。

所以各自的电影,其他两国都觉得违和。

其实我倒是研究过不少史料,包括维基百科里所有战役胜负,参战人数,战损比等。

结论是这场仗势均力敌的,各方都很艰苦,所以日本除了秀吉本部,各大名也不想打,都在摸鱼,除了几次遭遇战,日明都在保留实力等变数。

老板狂下不切实际的KPI,小西行长这些有脑子的打工仔自然想办法向上管理,于是只能开始表演,左右逢源。

突然想到一鸦里一个小人物,伊里布伊里布是个能臣,在乡土氏族权力严密的云南,通过宽容和严打,让一直不太平的云贵少民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当他被调往浙江,应对收复舟山失地时,他绝望了,他看清了局势,这个夷的军事实力远强于过往,通过武力完全没办法成功,迅速转变策略,从主战变成主和。

但道光又不断千里指挥他行动。

这个形势下,他只能不断空写战役计划,大张旗鼓搞训练,造大炮做样子给道光。

又不断通过张喜和英军联络,希望通过以人质换回地的操作,以最小代价完成任务。

整个过程真是跌宕起伏,伊里布不容易,左右调度逢圆,还要面临同僚的攻击,特别是主战的键盘侠,还好他是根正苗红的满人,否则再扣个汉人不足信的帽子,真是洗都洗不清。

---完整看完了,作为工业电影,总体还可以,结局阶段过于煽情,且雷人,比如前有老三国孙坚吓死一将,现有李舜臣震死岛津义弘。

还有击杀日军2万人的冷笑话。

(实际上小西行长成功跑路,总伤亡不过600人),岛津义弘后来因站错队提前退了休,还带着千把人打下了琉球国。

在商言商,说到底这就是电影,赚钱为主,大家也别较真,李小龙最早在青蜂侠里还演过日本人。

抓住流量赚钱就好。

所以本片恰的也是民族主义的饭,可惜现在韩国人也觉醒的多,据说本片亏大了。

 2 ) 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

差不多十年,韩国人终于把李舜臣主导的三次战役拍全了。

李舜臣是朝鲜历史上拿的出手的仅有的几位将领之一,或者可以说他是朝鲜第一名将,否则现在韩国人也不会把他的塑像放的首尔釜山到处都是。

他的一生,出彩不过十几年,概括下来无非三战:闲山岛、鸣梁海、露梁海。

打的最漂亮的一次,也就是成名作闲山岛之战,我就不说哪一年了说了你也记不住,其实是我也记不住了。

是在明朝,我们这边是万历爷,日本那边是丰臣秀吉,朝鲜的皇帝……不重要。

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次朝鲜水师和日本海军的正面列阵交锋。

为啥朝鲜的叫水师,日本叫海军?

那是因为,朝鲜那时候没多少能出海的战船,大都是适合内河或近海航行的平底船:而日本方面却都是货真价实的V型船底,且吃水深的远洋船队,当然,日本所谓海军,也大都是海盗出身,航海经验是有的,武器装备是冷的,跟当时明朝的无敌舰队没的比。

本片里也算尊重历史,中朝军队这边普遍装备各式各样的火器,而日军还是主要靠登船拼刺刀,仅有的火炮,还是“从朝军缴获”的。

闲山岛一战成名的除了李舜臣还有一样,就是龟船。

这玩意儿实在高级,现在看来它更像一种全封闭装甲船,是朝鲜水军基本构成“板屋船”改造来的,(但龟船绝不是李舜臣的发明,他顶多是升级改进了一下)。

曾经在首尔某博物馆里见过一个复原模型,船为方形,看上去黑漆麻乌的很低调,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快速突击,直接冲上去近战,除了以帆为动力以外还配备大量桨手,转弯灵活,可以在敌人大型舰船之间任意穿梭。

船首有一只巨锚,四个方向全都有大小火炮,船身表面覆盖片装铁甲,最缺德的是铁甲间隙还竖着一根根带钩的铁刺……总之这东西就是为了被包围设计的,试想一下一旦冲进敌阵,可以用船头的铁锚撞(撞击是那时候时候水战的主要手段),可以四下开枪放炮喷火(是的它的部分型号还能喷火),敌船的炮弹打不穿它(那时候的炮弹就是个铁疙瘩,不会爆炸),敌人若想登船,呵呵,还记得刚才说的铁刺么?

话说日军打法也是海盗套路,大炮没多少,全指望一撞二勾三登船,哪儿见过这么不要脸的物件?

打不动、上不去、跑不掉,于是整个船队就这么被玩儿残了,几十艘船葬身海底连指挥官都当场挂了。

李舜臣只损失了个位数的船,估计日本人当时最想说的就是“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迷……”此战以后没多久,李舜臣和大多数居功至伟的名将一样——被整了,还下了大牢,折腾了好几年,日本人又来了!

(第二次朝鲜战争)名将在牢里,奸臣自然不是打仗的料,一战就败光了朝鲜水师的家底,没办法,把老李放出来吧。

老李出狱后简单了解了下情况,估计他还是想回去监狱里呆着:还剩下十几艘破船,面对的是日本几百艘规模的舰队,天朝的援军(那时候是真的天朝)还在路上,怎么办?

玩儿阴的吧!

于是就有了鸣梁海战。

鸣梁海这地方有个海峡,最窄处只有二百多米,据说随着潮汐变化,海水有时还会改变流向。

这么神奇?

天然的伏击场地啊。

老李在岸上埋伏了火炮,还准备了拦截索,还趁退潮往水里扔了障碍物,还看了天象,还登台做法借了东风(这个是我脑补的)……总之阴招使绝。

坑都挖好了就派船去引诱敌军,话说小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根筋,岂有不上当之理?

屁颠儿屁颠儿的就追来了,来了可就走不了了,乱炮一轰整个舰队在狭小的海峡里乱做一团,自己互相冲撞就损失不少,老李领着十几条破船杀了个几进几出。

(此战没有使用龟船,老李有日记,写的很清楚)但是战果颇有争议,日本和朝鲜的战史记录差异悬殊。

朝鲜这边恨不得说消灭了日军整个舰队,而日本人说此战只是给他们的前锋部队造成了一点麻烦,没影响主旋律。

历史没有真相,只有残存的道理,想来十几艘小船面对三百多艘战舰,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造成对方多少损失。

而且从第二次朝鲜战争的过程来看,鸣梁海战确实没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一年后的最后一战:露梁海战。

这时候天朝无论陆军还是水师,大军已经杀到,日军刚过三八线噩梦就开始了(当然那时候没三八线,是刚过汉城,历史惊人的相似是吧)。

明朝陆军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的部队,大口径火炮那是标配,骑兵和神机营算起步价,还有升级版的骑兵配火铳,上哪儿说理去?

另外还有个不要命的总司令叫麻贵。

刚一接触,日军剩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跑路。

没占到便宜不说,倒霉催的偏偏国内丰臣秀吉这时候死了,这仗没法打了,日本方面于是想议和。

万历爷虽然不爱上班,大事却一向不糊涂:投降可以,议和没门儿!

给我打!

——天朝从来不放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朝鲜岂是你想来,想来就能来?

陆地上围歼战是一个接着一个。

露梁海这地方在半岛最南端,好比敦刻尔克,出得了海就算是跑了,跑不了全都捂死在这。

明军在陆地上杀的日军屁滚尿流,他们就剩海军还算完整,然而中朝水师早把这地方做成了口袋,老李就是负责扎口那个,老头估计杀红了眼,拼的太猛,被突围中的岛津义弘(丰臣秀吉时代第一名将)军击破,要不怎么说穷寇莫追呢。

军人的宿命,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老李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马革裹尸总好过袁总兵的三千多刀。

实际上露梁海战不能算是一次胜仗,中朝联军战略大包围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日军战略撤退的任务倒完成了,虽有损失,但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交替掩护下,其主力基本撤回本土。

李舜臣不但自己战死,还折损了明朝水师副总兵邓子龙,但本片中水师提督陈璘的优柔寡断似乎不是史实。

 3 ) 一小时海战戏是世界影史最好的古代战船海战戏

2023韩国战争片《露梁海战》,又名《鸣梁海战2》《露梁:死亡之海》,豆瓣评分5.6,IMDb评分6.7。

本片是2014年《鸣梁海战》的续集,时隔9年姗姗来迟。

在本片之前的2022年上映了《鸣梁海战》的前传《闲山:龙的出现》。

三部海战电影组成了李舜臣海战三部曲。

《鸣梁海战》的CG特效很稚嫩,特效与实景的衔接很假,时隔9年《露梁海战》CG特效水准有明显提高,不过仍然无法和好莱坞特效相提并论。

《鸣梁海战》由崔岷植扮演李舜臣,崔岷植在2014年《超体》后退出了影坛,所以《露梁海战》改由金允石扮演李舜臣。

但是金允石演得不好,为了塑造李舜臣的沉稳和老练,全片面无表情一个样,这个演法和《闲山:龙的出现》的年轻版李舜臣的演法如出一辙。

金允石版的李舜臣明显不如崔岷植版有气魄、有气势、有气场。

海战戏比重很大,影片前1小时是剧情戏,然后是1小时海战戏。

海战戏是三部电影中最好看的,以上帝视角突出了海战中的排兵布阵和军事策略。

这种宏观展现战争的上帝视角,让我想到了日本电影《王者天下》、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

海战戏后转为近战肉搏战,但是敲鼓高潮戏比重太大了,时间太久了,观众的情绪逐渐由敲鼓一开始的激动慢慢变得麻木,影片没能在结尾掀起情感高潮。

片长153分钟,太长了,前1小时的剧情戏比重太大了,虽然好在中间有1小时海战戏,但是前面1小时剧情戏消磨了观众的情绪。

影片故事并不复杂,不至于153分钟这么大的体量,整体控制在2小时较为合适。

由于露梁海战有明朝参与,所以《鸣梁海战》上映后一直盛传《露梁海战》由中韩合拍,但是由于2016年韩国萨德事件而使合拍告吹,这也是《露梁海战》时隔9年姗姗来迟的原因。

由于没有中方参与,韩国电影人没有了明朝角色塑造的束缚,明朝提督陈璘像个小丑,韩国电影人借此反衬李舜臣的孤勇。

韩国中的中国人几乎都由韩国演员扮演,然后说着非常蹩脚的国语,非常让中国观众出戏。

本片就是如此,非常闹心。

片中的中国角色只有一个翻译角色说的是标准国语,其他韩国演员扮演的中国角色的国语一塌糊涂。

影片豆瓣评分只有5.6,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观众不买账。

以我的观感,抛开民族情结和蹩脚国语,单从电影角度来看,影片不至于5.6这么差劲,IMDb的6.7贴近影片真实质量。

龟船本应是《露梁海战》的重头戏。

龟船在《鸣梁海战》开篇露了脸,片尾还特意给了龟船彩蛋,预示着龟船将在《露梁海战》大放异彩。

但可惜,由于《露梁海战》迟迟没到,前传《闲山:龙的出现》给了龟船大量笔墨。

《露梁海战》中龟船虽然出现了,但并没有重点描述,显然是因为《闲山:龙的出现》抢了风头。

 4 ) 《露梁海戰》:磅礡壯烈的最終戰役,系列吊車尾的海戰三部曲最終章

李舜臣海戰三部曲最終章,片長是三部曲中最長一部,老年扮演著換成了金倫奭,製作組還特別在當今主流韓國大片早已全片數位化拍攝的時代,大動干戈地用35mm膠卷拍攝,企圖將畫面的史詩感拉到最高點。

前兩部的優缺點都隨著這次時長拉長一次性放大,前60幾分鐘枕戈待旦的文戲,後面80分鐘全是海戰戲,海戰部分從夜晚一口氣打到黎明升起,場面比前兩部更磅礡更宏偉,然而文戲也拉長的情況下便是缺點的一次性放大。

露梁海戰為中朝並肩作戰的海上戰役,明朝戲份佔了一定的量,然而都督陳璘扮演著的破中文發音,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文戲的舒適感,不然中文台詞撰寫上其實是沒問題的,另外為了塑造出李舜臣的老謀深算刻意一踩一捧地貶低陳都督的角色,也令人感到皺眉。

除此之外作為李舜臣生涯中最後一場戰役,編導成功營造出最終章的史詩感,過往人物閃回的弧光,推動著李舜臣的意志走到最後,戰鼓一遍又一遍地敲,士氣不能亡,不能再放過敵人把戰爭留給子孫去打,各種煽情與歌頌做好做滿,將磅礡與悲壯結合最後一場戰役一次作結。

看的過程腦袋心裡一直在想如果中韓能成功合拍,崔岷植回歸演李舜臣再合適不過,明朝陳都督讓張涵予演,副都督讓華仔或是吳京演其實都頗合適,如果未來中方拍明朝海戰史拍到這個戰役,希望能邀請到崔岷植再回歸扮演李舜臣,金韓旻導演一同監製,拍一部中日韓三視角皆平均且更加符合史實的平定倭寇海戰片。

三部曲排行:1>2>3★★★☆

 5 ) 完成度较高的平庸之作

本来想给这部电影打三分,但是因为明朝将军及其他角色的汉语之离谱,再扣一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完成度比较高的平庸之作,而且文武戏割裂相当严重。

头一个小时基本上都是在讲备战的内容,而后一个半小时才是叙述海战的内容。

头半段的文戏主要讲述了李舜臣的过去以及其对战争的动机。

然而,明朝将领的角色完全沦为背景板和功能性角色,主要用来证明李舜臣将军的计谋及他进行这次战斗的动机。

甚至还展现了明朝人滥杀朝鲜百姓、杀良冒功的行为。

作为影院里为数不多的普通话使用者,在听这里的中国角色说普通话的时候,感觉就像一只刚刚学会说人话的猴子。

或许英语观众的感受不会那么有违和感。

在后半段终于等来了海战的内容,总体而言,特效属于中流水准,对节奏的控制严重注水。

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对话环节,以拖慢节奏,尤其是在最后让人感到相当难受。

在这场战斗中,韩国人在矮化自己和矮化对手之间,选择了矮化队友。

把明朝将领完全塑造成了一个小人的形象,刚开始作壁上观,到后来贸然突进,以至于差点被日本人砍死。

最后被朝鲜将军所救,并且成为了他的粉丝。

总之,对于韩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展现到了一定的程度。

还有一点令人感觉非常有趣的是电影中战船和大炮的薛定谔一般的攻击力。

只要是中国人、日本人开的炮,就像刮痧一样,打在对面战船上就打两个孔。

只要是朝鲜人的大炮,开出去基本上能打爆半艘船。

而且朝鲜战船开出去的时候,就像泥头车一样,把日本的船撞得死去活来。

那段确实让整个影院里的人,不管是亚洲人还是白人,都感受到了电影所表达出来的幽默。

最终结束的方式也是非常奇怪。

打了一夜的海战,直到太阳升起来了之后,李舜臣将军通过打鼓的方式震死了对面的日本兵。

而且最终还玩了一个影武者式的“不是反转的反转”,发现其实将军已经被冷枪打死,是他的助手帮他完成了这些鼓声,并且激励了朝鲜人和明朝人共同抗击日本人。

让人感觉好像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就将成为朝鲜的藩属国,而朝鲜则将去发兵殖民日本。

总而言之,如果不是这张电影票没花钱的话,不建议任何人花钱或者时间去看这部电影。

在电影院里枯坐了一个小时左右,才等到久违的海战戏。

并且在海战打仗的时候,由于是夜景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展现得并不特别清楚。

而且其中会时不时夹杂大量的文戏内容,以拖慢节奏,让人观看时感到非常疲惫。

 6 ) 电影拍成了小西巴大战小八嘎

小西巴脸都不要了!

大明可是救你国之恩人,怎么就伪造成拉你后腿了。

给大明当狗都不配的小西巴。

一个历史贫瘠的国家就是这样,动不动就3千里河山,动不动就是历史上伟大的将领和君王,横空出世的大韩历史,不知道是哪个平行空间的。

在这么意淫下去,我感觉这大韩冥国要亡。

一句话:小西巴就是小西巴啊!

几千年都在认爹的路上。

 7 ) 我们其实需要这样的电影!

《露梁海战》。

7分。

金汉珉编剧、导演,金允石、白润植主演作品。

2014年崔岷植的《鸣梁海战》,2022年朴海日的《闲山:龙的出现》,2023年金允石的《露梁海战》。

就全片质量而言,《鸣梁海战》确实最好,但《露梁海战》其实也不差。

有人总觉得这样的片子是韩语电影的抗日神片,诚如所言,咱们这儿的抗日神剧如果能有这个水平,我相信抗日神剧这四个字不会出现。

也有人说片中过分美化李舜臣,我简单去翻了下历史资料,中朝历史上对李舜臣的评价并不差,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对李舜臣的评价是“统制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这个算非常高了。

故事非常简单,李舜臣希望可以联合明朝将领一起将两支倭寇势力歼灭在露梁及附近海湾,抱着必死的心一次将倭寇打到列岛投降为止。

真实的历史未必如此,我没去考究。

比如片中明将领陈璘用蹩脚的普通话喊李舜臣为“老爷”,实在令我不悦。

但不得不说,金允石确实奉献了更好的表演。

 8 ) 又见多方博弈

又见多方博弈讨论电影之前,有一点很重要:电影故事是韩国人拍的,立场是古代朝鲜,歌颂的是李舜臣。

所介绍的露梁海战,如果查阅历史,绝对不会是如此简单,如此低估明朝海军的贡献,更不能如此诋毁明朝将领的。

鸣梁海战中,日本被打败,丰臣秀吉临死前要德川家康把军队撤回,德川家康没有答应,很明显撤回来的军队决定了有能够和他争夺天下的人。

所以,他会先让自己的党羽的军队撤回,留下不同派系的军队。

所以,面对中朝合作,有人想撤,有人得扛。

然后仍然屯守在朝鲜的日本军队里,有两支又有了各自的利益,因为中朝联军包围其中之一小西行长的军队。

而小西行长求救的另一支军队岛津义弘。

岛津自然不会答应,虽然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宁可先让小西与中朝军队两败俱伤,自己渔翁得利,也愿意贸然参战,损耗自己。

更绝的是,当小西用国家大利(被朝鲜夺取制海权,对日本是大威胁),用派系支持(帮助岛津的派系,抵制德川家康)来引诱岛津。

岛津这才倾巢而出,与李舜臣决战。

更妙的是,岛津被李舜臣引开,小西无法与岛津形成对中朝海军的夹击,小西到达时看到岛津与李舜臣陷入苦战,他却转身率军离开了。

很明显,对于他而言,也是保存自己,消耗别人。

而对于明军而言,去到朝鲜参战,目的何在?

一方面当然是帮助朝鲜打败日本,因为之前日本入侵朝鲜,就是“假道伐虢”:声称要攻打大明,向朝鲜借道。

不给日本一点教训是不行的。

另外一面,明军又不想帮助朝鲜把日本海军消灭彻底,这样一来,朝鲜势力崛起,失去制衡,早晚会变成对明朝的麻烦。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片中明军主帅陈璘会随着日朝双方力量变化,一再改变态度,直到被战事裹挟,才坚决参战。

而明军副总兵邓子龙,很明显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一心与朝鲜共存亡的态度,还早早违背命令主动参战。

当然,陈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收受日军的贿赂,索要人头回去向朝廷领功,先让李舜臣单边作战不损耗自身兵力。

放在朝鲜,李舜臣的利益就是把日本海军消灭。

这样就可以确保朝鲜的国土安全,也确保朝鲜的军事实力提升。

但放在朝廷,国王和大臣的想法却是:李舜臣最好死在战场上。

不说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对于其他臣子羡慕嫉妒恨再加恐惧,就足足不想李舜臣这员大将回朝。

李舜臣最终是如其所愿死了,当然他的命运一旦上了战场,其实也不是朝廷能够左右的了。

所以,多方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益的复杂性。

这场战争主角是李舜臣,他能赢,在于他在多方博弈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事业。

关键也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能够坚持到最后。

因为在多方博弈中,有太多的变数,这些变数并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能够左右的。

从战略来看,李舜臣清楚从局势从围困敌人,到被敌人两面夹击,还被明军撂单边;要摆脱困境,必须抢时间换空间,通过灯火辉煌,让小西以为自己仍然在包围圈上呆着;然后主动出击,并且把岛津的军队引到岛边,可以海陆夹击敌人;希望歼灭岛津之后,足以对付小西。

这个战略是非常真确的!

从战术上来看,都是很合理的,以逸待劳,以火炮弹药消耗敌人,包括具体战术——朝鲜军队运用不同船只,用窄小的船只去炸敌人,用巨大的龟船去撞击敌人(日本也有交叉进攻的战术,当然必须训练有素。

因为交叉进攻,就可以替换火炮),而岛津采取快速冲锋,以发挥日军近身搏击的优势,这些双方都是各有所长,但始终是“预则立”。

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意志。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岛津本来是信心十足,但李舜臣坚持亲自擂鼓激励士气,直到被击中濒死,也让手下将领戴上自己的帅帽继续擂鼓作战,最终岛津也是颓然恐惧,最终也因此失败。

假如李舜臣没有坚持的意志,那么,岛津占上风,小西就会来抢攻,结局肯定是另外一回事了。

讨论电影之前,有一点很重要:电影故事是韩国人拍的,立场是古代朝鲜,歌颂的是李舜臣。

所介绍的露梁海战,如果查阅历史,绝对不会是如此简单,如此低估明朝海军的贡献,更不能如此诋毁明朝将领的。

鸣梁海战中,日本被打败,丰臣秀吉临死前要德川家康把军队撤回,德川家康没有答应,很明显撤回来的军队决定了有能够和他争夺天下的人。

所以,他会先让自己的党羽的军队撤回,留下不同派系的军队。

所以,面对中朝合作,有人想撤,有人得扛。

然后仍然屯守在朝鲜的日本军队里,有两支又有了各自的利益,因为中朝联军包围其中之一小西行长的军队。

而小西行长求救的另一支军队岛津义弘。

岛津自然不会答应,虽然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宁可先让小西与中朝军队两败俱伤,自己渔翁得利,也愿意贸然参战,损耗自己。

更绝的是,当小西用国家大利(被朝鲜夺取制海权,对日本是大威胁),用派系支持(帮助岛津的派系,抵制德川家康)来引诱岛津。

岛津这才倾巢而出,与李舜臣决战。

更妙的是,岛津被李舜臣引开,小西无法与岛津形成对中朝海军的夹击,小西到达时看到岛津与李舜臣陷入苦战,他却转身率军离开了。

很明显,对于他而言,也是保存自己,消耗别人。

而对于明军而言,去到朝鲜参战,目的何在?

一方面当然是帮助朝鲜打败日本,因为之前日本入侵朝鲜,就是“假道伐虢”:声称要攻打大明,向朝鲜借道。

不给日本一点教训是不行的。

另外一面,明军又不想帮助朝鲜把日本海军消灭彻底,这样一来,朝鲜势力崛起,失去制衡,早晚会变成对明朝的麻烦。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片中明军主帅陈璘会随着日朝双方力量变化,一再改变态度,直到被战事裹挟,才坚决参战。

而明军副总兵邓子龙,很明显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一心与朝鲜共存亡的态度,还早早违背命令主动参战。

当然,陈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收受日军的贿赂,索要人头回去向朝廷领功,先让李舜臣单边作战不损耗自身兵力。

放在朝鲜,李舜臣的利益就是把日本海军消灭。

这样就可以确保朝鲜的国土安全,也确保朝鲜的军事实力提升。

但放在朝廷,国王和大臣的想法却是:李舜臣最好死在战场上。

不说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对于其他臣子羡慕嫉妒恨再加恐惧,就足足不想李舜臣这员大将回朝。

李舜臣最终是如其所愿死了,当然他的命运一旦上了战场,其实也不是朝廷能够左右的了。

所以,多方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益的复杂性。

这场战争主角是李舜臣,他能赢,在于他在多方博弈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事业。

关键也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能够坚持到最后。

因为在多方博弈中,有太多的变数,这些变数并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能够左右的。

从战略来看,李舜臣清楚从局势从围困敌人,到被敌人两面夹击,还被明军撂单边;要摆脱困境,必须抢时间换空间,通过灯火辉煌,让小西以为自己仍然在包围圈上呆着;然后主动出击,并且把岛津的军队引到岛边,可以海陆夹击敌人;希望歼灭岛津之后,足以对付小西。

这个战略是非常真确的!

从战术上来看,都是很合理的,以逸待劳,以火炮弹药消耗敌人,包括具体战术——朝鲜军队运用不同船只,用窄小的船只去炸敌人,用巨大的龟船去撞击敌人(日本也有交叉进攻的战术,当然必须训练有素。

因为交叉进攻,就可以替换火炮),而岛津采取快速冲锋,以发挥日军近身搏击的优势,这些双方都是各有所长,但始终是“预则立”。

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意志。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岛津本来是信心十足,但李舜臣坚持亲自擂鼓激励士气,直到被击中濒死,也让手下将领戴上自己的帅帽继续擂鼓作战,最终岛津也是颓然恐惧,最终也因此失败。

假如李舜臣没有坚持的意志,那么,岛津占上风,小西就会来抢攻,结局肯定是另外一回事了。

 9 ) 疯狂射击三小时

三部曲是拍完了,跟历史无关那。

查了资料,三国三个历史,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啊。

谁都能写。

谁又能写自己不好呢?

但是无论怎么看,露梁海战,主力肯定不是朝鲜军队。

打什么样都可以,以一敌百,七进七出。

可有一条是不变的,就是三国的国力。

日本虽然是岛国,但很大很长。

有些实力,可但是你超过明朝那是不可能的。

朝鲜那还用说吗?

明朝的将官管你叫“老爷”?

吸的化学毒品吗?

整个电影几乎没有人物塑造,都是大胡子,也分不清谁是谁。

唯一的优点是确实拍了一些木船海战的场景。

这个确实别的电影没有。

韩国也希望杀到日本家门口,彻底的打赢。

这是一种意淫和畅想,也就韩国能堂而皇之的当面说出来。

祝你好运吧。

希望你们早日打到日本,你俩使劲掐。

话说老棉拿着鼓棒光敲鼓了,要是拿个“骨棒”打人,也许能更加精彩,必然能毙敌百万。

 10 ) 明军坏事没少干,国内没几个人知道的

“天兵多取我国女子,及还率皆去,至山海关不得入,乃与房子等作配寄住。

前后数万人”(李肯翊《燃藜室记述》)光是被明军裹带到山海关附近的韩鲜年轻女性就有好几万。

唐兵不去湖南者,缘路民家,掠夺财物,无有纪极,如经贼变。

至于全州宋持平英耆家,不忌乱入,夺牛屠食,尽夺宝器。

宋公妻氏,仅得逃免云,此皆李提督麾下,而不戢军卒,故至于此极,皆是蓟辽兵云。

《锁尾录》往来唐兵,络绎不绝,多索烧酒、清蜜、鸡儿等物。

少不如意,大杖乱打,辱及主倅。

一路之官,不惟迎送之患,如此作乱等事,无日不至,不胜其苦,不祥不祥。

---《锁尾录》说实话,明军在朝鲜纪律之恶劣,更甚于1945年在东北的苏军

这场战争,韩国人吹李舜臣,中国人吹李如松,日本人怪秀吉死的早。

各自都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这片子在国内不可能好评的。

《露梁海战》短评

韩国人拍自己的民族英雄,突出一下李舜臣的光辉伟大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把我们大明将士整得这么菜鸡就有点那啥,辱明扣一星。不过韩国人努力在电影里说中国话还是值得肯定的(联想到南汉山城里难得一见的满语),虽然这中国话说得中国人也难懂,还是值得加一星。

6分钟前
  • 林守常
  • 推荐

韩国和台湾一样,对日本熟悉,对中国大陆不熟悉

11分钟前
  • 紫微厨房
  • 力荐

中国话我竟然听不懂了???坏蛋头头被鼓声震死我也是不理解。

15分钟前
  • 。。。
  • 很差

除了把明军拍的又费又蠢之外,其他都挺好的,希望以后咱们也能拍出这种高水准的古装主旋律

20分钟前
  • 闵大白
  • 推荐

历史大差不差就行了,民族主义越浓,越爱加强自己一些,东亚几个国家半斤八两,美其名曰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也正常。别说几百年了,前三年的事,有多少埋藏在“正确”集体记忆里了。扯远了,电影非常好看,期待更多。看完非常感动,李舜臣,邓子龙都是中学时就爱的名将,露梁海战极其惨烈,电影也算很好地展现了。五星!

23分钟前
  • 较自由的耳子
  • 力荐

大明第一海军,和高丽海军。。。。

27分钟前
  • 差不多的wesker
  • 还行

故事比较长,描写不叫细致,值得细细观赏,远超国产电影

29分钟前
  • 下班健身
  • 力荐

笑死,宇宙国的电影工业本来就只剩一个敢拍了,结果到现在都不开分啊

30分钟前
  • 达尼苟头
  • 很差

20240620 相隔十载的史诗巨作却无法撼动前作的影响力,问题不在于韩国影人对于真实历史事件及有关人物原型的戏剧化创作,而在于剧本本身的演绎方式无法令观众共情,缺乏说服力且人物设定过于脸谱化。好在金允石一人的表演可以扛起整部影片,至少不至于烂!

31分钟前
  • 承大官人
  • 还行

我朝只会吹金钱鼠尾的异族侵略者,露梁海战本来应该由中國拍的,等恢复中华后再补拍吧

36分钟前
  • 天佑華夏
  • 力荐

敲鼓那段震撼到我了!直击心灵

41分钟前
  • 烁烁-Sabrina
  • 力荐

5/10把鬼子拍那么帅,明子拍那么怂都是为了衬托棒子V5…服化道不错,日语流畅,汉语扯蛋!海战拍的好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中日韩才是后来的海上霸主…英荷西都是过家家!

44分钟前
  • Roso♥罗小素
  • 还行

和闲山半斤八两

47分钟前
  • 联四丶
  • 推荐

韩国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吹,李舜臣是伟大,但无论如何他貌似还给听大明副总兵邓子龙的节制吧。

50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就想问一句:咋就比我们拍得好看呢?先不讲政治背景,就论电影编剧、摄影、剧本、尤其是演员!

55分钟前
  • xiangkaiad
  • 推荐

三部曲里最好看的一部,除了前面文戏略显枯燥,基本上各方面都很好。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汉语不同于现代中国内地的口音,让人感觉很有古华夏的感觉,赞

59分钟前
  • 豆友goYBXE7Wq8
  • 推荐

又臭又长

1小时前
  • JimLynch
  • 较差

看的心情有点复杂。打日本人,本来是带着同仇敌忾的心情去看。可影片把明朝军队的作战能力丑化,塑造他国民族英雄一踩一捧的做法又意难平。战争场面、配乐方面、爱国(韩国人自己)情绪的调动都很好,影片完成度较高,比《拿破仑》好看。邓子龙之死看的憋屈。陈璘最后的那句“将敌人一网打尽!”是影片中明军难得的亮光。除此之外,只能希望吴宇森来拍一下中朝联手打日的我们自己的电影了。

1小时前
  • 浪客萍踪↙
  • 推荐

抛开事实不谈,黑我大明不谈,勉强算是一部正常电影。

1小时前
  • 双城记
  • 还行

从日军的视角来看,李舜臣像是一个恐怖片中的怨灵,诅咒发作效果为被咒者突然定住,神情严肃/惊恐/呆滞,念出“李舜臣”,然后触发爆炸/箭雨,全军一败涂地。

1小时前
  • 字母君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