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还流传着《孤儿怨》另外一个版本的结局——最终艾斯特没有死,而是回到自己的房间边哼唱着歌边换好干净的衣服,重新化妆成小孩子的样子,很坦然地走下楼,对警察们说:“Hi,police!
”有不少网友都很喜欢这个结局。
确实,圆满的结局是不适合恐怖片的。
但是其实凯特一家已经遭受到了很惨重的损失了,而且在影片结尾凯特将艾斯特踢进湖水后,对于艾斯特的死活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有些网友认为被删减掉的 结局很适合拍续集,但我觉得把被删减掉的片段放到续集中更耐人寻味。
影片的开头凯特的梦境除了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味,约翰将凯特交给一个护士,让凯特独自生产,这种抛弃其实与接下来约翰对凯特的敌对情绪有着很好的照应。
凯特一觉醒来,接下来,影片展现了一系列“很有爱”的场面——一个因酗酒而遭受失婴儿的母亲困于长期的自责,造成失眠,暴躁,神智不清。
为了减轻这种痛苦,她和丈夫决定将她们对夭折女儿的爱献给同样没有得到这种爱的孤儿。
她们领养了乖巧懂事,多才多艺,聪明过人的艾斯特,并为她准备精致的房间和精美的礼物。
凯特的二女儿麦思也是十分喜欢这个新姐姐。
接下来艾斯特的怪异行为让我们知道她并不是正常的孤儿,故事开始转弯。
这是美国恐怖片与中日恐怖片明显的不同之处,美国的惊悚片往往会有很长的铺垫,而这一铺垫往往会与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有着截然相反的风格。
主人公在某个场面中突然转变,让观众的神经也跟着紧张起来。
影片接下来的“虐心”情节真接踵而至:艾斯特用枪对准麦思,杀死修女阿比盖,为了得到约翰的可怜夹断自己的胳膊,纵火想要烧死凯特的儿子……这些情节并没有很多新意,但是当我们看到9岁的小萝莉如此残忍的时候,都不禁瞠目结舌。
而且在表现这些镜头的时候,导演并没有选择像中日影片那样用空白镜头代替人被残杀的过程,而是用了相当多的细节描绘艾斯特害人的过程——血腥的,残忍的,老练的。
这些镜头将观众的情绪一次一次地调动起来,十分考验观众的承受能力。
艾斯特被收养了不久,凯特就开始怀疑这个不同寻常的孤儿,但是约翰一直站在艾斯特这一边。
虽然艾斯特在他们之间挑拨离间,但是不得否认造成他们之间的隔阂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不信任。
我们通过后面的一些情节可以知道,丈夫约翰曾是个“色鬼”,妻子凯特曾是个“酒鬼”,他们吵架时说的狠话就足以说明他们并没有将过的不愉快忘记,这种不信任一直存在,甚至还在发酵。
很多网友都把这场悲剧归结于约翰,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角色,就是片中的心理医生,她没有发现埃斯特的问题,还将她描述成羞涩,敏感,善良的可怜孤儿,把凯特感觉到的异常问题全都归结于凯特,甚至还要安排凯特接受治疗。
她的作用远比推波助澜要大。
不仅是悬疑片,美国的很多电影都有表达向权威挑战的主题。
在美国影片中,政府人员,科学家,心理学家……个个都有着一副十分认真地,不可违抗的面孔,可是到头来却成了十足的蠢货,反抗他们的最终都成了英雄。
美国佬是有多爱调侃权威!
当小女孩的邪恶面孔越来越狰狞的时候,观众们将更多地注意力转移到了凯特与麦思身上。
不管是凯特的第六感使然,抑或是母爱的作用,凯特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变。
她从一个惨遭丧婴的柔弱的敏感的母亲转变为揭开谜底的“侦探”,一步一步地进行调查。
但当凯特认定是艾斯特想要谋杀自己的儿子丹尼尔的时候,他的丈夫再一次袒护了艾斯特。
艾斯特色诱约翰的情节已经将所有观众的好奇心提到了极点,这时候凯特的电话响了,谜底被揭开了。
相信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凯特被大夫抓起来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凯特丢在地上的手机响了。
片中有很多类似的情节,这些情节让观众不禁感叹“太可惜了,就差一点点!
”这一点点不管是让观众愤怒还是惋惜,都很好的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让电影更加耐看。
这一点让美国的电影与中国的很多看一眼就知道结局的影片完全不一样!
接下来的凯特更是扮演了一个英雄的角色,她飞速开车回家,忍住丧夫的痛心,与凶狠的艾斯特斗智斗勇,拯救了自己的小女儿。
她最后“献给”埃斯特的致命的一脚更是让观众叫好!
如果说凯特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么6岁的小麦思带给大家的更多的震撼是来自于身体弱小的,失听力的她与机灵过人,灵活应变的她之间的反差。
该妥协时妥协,该上手时上手,她受艾斯特的控制但是还是从她手中救出了丹尼尔,她胆怯地不敢把事实告诉母亲但是是她的一枪救了落入虎口的母亲。
麦思靠自己的智慧与艾斯特周旋,毫发无伤。
最终活下来的是势单力薄的母亲和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儿,成为影片的英雄。
美国的悬疑影片在这方面很相似,很少有美满的结局,但是最终的胜者,幸存者还有对于揭开谜底至关重要的人物很多都是从一开始就遭受反对,鄙视,或者看似十分弱小的人。
这对于塑造影片主人公的英雄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就像写作中常用的欲扬先抑手法,,最终的弱者更加弱小这让最终的英雄更加高大。
美国的悬疑影片还有一个十分鲜明地特点,他们给了观众故事的答案,却没限定观众对主题及人物形象的答案。
在论坛上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讨论惨死是否真的应该是埃斯特的下场,33岁的她化装成一个9岁的孤儿色诱养父,失败后便下毒手杀死养父,还杀死了很多其他无辜的人,她被杀死是罪有应得。
但是还有一部分网友觉得她天生的缺陷不仅给她带来心理上的阴影还有旁者的异样眼光,应该通过爱来感化她。
虽说我个人认为反人类的观众才会有第二种想法,但是美国的悬疑影片让很多观众都吵得不亦乐乎。
画面风格的骤变,人物形象的前后反差,入微的细节,吊人胃口情节,的颇有讽刺意味的英雄主题,争议性十足的结局让美国的悬疑影片看点十足。
但最主要的,他们跟观众玩得是心理游戏!
“911”已经过去8年了,可美国人还心有余悸,老是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会出产恐怖分子。
只不过,这次不是留着大胡子的穆斯林,而是一个长得乖巧可爱的狂躁症美女患者。
表面上看起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精神病患,利用美国人的“爱心”制造了可怕的事端,但仔细想想,如果这个家庭果真完美无缺,又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被人击垮?
此片从一个侧面充分暴露了美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担忧:一方面,自己内部矛盾重重,问题多多;另一方面,来自外部邪恶国家的人又居心叵测,明明受了自己的恩惠,还整天图谋不轨,911就是一个明证。
这种后911情结,美国人至今未能释怀。
影片中,凯特和约翰的家是典型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有着令人艳羡的一切:体面的工作(一个是钢琴老师,一个是设计师),两个聪明漂亮的孩子,以及别墅、汽车等等。
但翻开华丽的表面,下面却是暗流涌动:丈夫曾经出轨,与邻居偷情;妻子在第三个孩子早就胎死腹中后,仍然隐瞒真相,假装临产;而且她酗酒,与婆婆关系紧张,以致于最后没有人愿意相信和帮助她;漂亮的女儿是聋哑人,儿子则喜欢躲在树林的木屋里看成人色情杂志…… “孤儿”艾斯特的出现其实只是给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家庭以致命的一击,加速了矛盾的爆发。
也许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女孩用了很多恐怖和不堪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残酷冷血、不择手段、没有爱心、阴险狠毒,这些特性都非常符合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想像。
把她说成是一个善于伪装的精神病患者,导演实在是很客气,同时也成功避免了“污蔑”爱沙尼亚人民的嫌疑(如果今天这个女孩来自中国会怎样?
估计导演会被中国人的口水淹死)。
据说影片在美国上映时遇到投诉,因为其中的一句台词:“想要像爱自己的亲生孩子那样去爱一个收养来的孩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让有爱心的美国人民非常不满。
要知道,“博爱”,是美国中产阶级价值观中重要的一环,正因为此,他们才会爱心爆棚地年年去第三世界国家收养孤儿(以联合国慈善大使安吉丽娜·茱丽为重要代表)。
如果你质疑这种精神,那就是动摇了美国长久以来信仰的基础。
此片的惊悚部分处理得很好,导演在气氛的渲染上技巧高明(虽然情节不乏漏洞)。
只不过,对于所有热衷收养孩子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来讲,影片背后所蕴含的、对精神危机的描绘会更令他们记忆犹新。
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爱心被彻底地利用,且最终成为伤害自己的武器,你叫那些信奉“博爱”的美国人情何以堪?
所以,艾斯特制造的真正恐慌并非是单纯的家庭危机,而是深刻的信仰危机。
杀人、夺爱,只是表面的血腥,摧毁的也只是简单的肉体,如果哪天美国人担心起来,觉得第三世界国家的人都不可靠,认定自己的好心都被当成了驴肝肺,觉得那些来自穷国的人全是恐怖分子,这才糟糕呢!
补充一点:影片貌似有个明显的BUG,女主人凯特在往萨朗院打电话查证艾斯特身份的时候,接电话的前台不会说英语,请了别人来接。
可后来,当艾斯特当年的主治医师致电凯特告诉真相时,却讲了一口流利英语,根本无需翻译。
难道英语在爱沙尼亚已经如此普及了吗?
2009.12.14
爱一个人可以很轻易如果他貌似潘安。
甚至可以忽略他灵魂空虚.如果她一笑倾城。
自然可以淡化她蛇蝎心肠.一见钟情只需要三秒钟.而要将这三秒钟从记忆中抹去却需要七年.不幸的爱如同肥胖.以亲近的名义带给自己懒惰.麻木.贫困.这是一部角度很妙的电影.我把它理解为反爱情.不信任的爱.让我爱你这三个字成了最违心的问候.最平淡的敷衍。
我很少在看一部电影之前看任何影评.我很怕知道结局.怕一眼看透风景.怕别人的感情淡了我对电影的直觉.但我喜欢被镜头骗.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那种死了一回的感觉.时过尽迁颠沛流离百转千回还有我在!这部电影是我没猜透的,小女孩的表演真的很赞.那种眼神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犯罪暴力美!天才.总是与精神病有微弱的差别.悲剧.只是因为她心中有一片荒野.突然想起一句话: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
外形走的是古着风 举手投足端庄优雅 不走寻常路要放在中国不就是穿海魂衫回力鞋的复古国货范儿么精通柴可夫斯基原创荧光情色壁画 画功了得 下笔狂野 风格凸显这不就是个怀才不遇的文艺女青年么表面成熟冷静 内心饥渴压抑 活了几十年了无奈还是处女让人不禁想起了一些在豆瓣上言行猥琐 生活中却人模狗样 可能跟别人摸个手都心跳的剩女剩男。。。。
Esther同学实为典型豆瓣用户 鉴定完毕。
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心理惊悚片,在2009年恐怖片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部电影可以算得上今年最好的恐怖片之一,当然不要忘了萨米·雷米的《堕入地狱》和万圣节档期的群雄争霸。
本片的中文译名《孤儿》直译于“Orphan”,其实笔者更喜欢《孤儿怨》这个翻译,生动而又贴切的反映了电影的主题。
照例是那句老话,这篇惊悚悬疑片的评论没有任何剧透!
本片的故事乍一看有点恐怖大师史提芬·金的风格,还记得《危情十日》里那个史上最狂热的女fans吗,《孤儿》关于小女孩伊斯特的设定有点前者的七分神韵。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家人去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小姑娘之后的种种遭遇。
其实谁都能猜得出来当女孩踏进家门的时候电影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故事,这个气质独特小姑娘肯定不像表面上那么温文尔雅,这个水到渠成的故事也让我们想起去年另一部出色的惊悚片《约书亚》,本片到目前为止的表现都与后者十分的相似。
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电影的故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连串令人感到瑟瑟发冷的事件把整个故事勾勒出一个巨大的问号,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一个天大的秘密隐藏于后。
随着影片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细节逐渐把事情真相的外衣一层一层的剥去,直到那个问号变成了一个大大的叹号!
恐怖片中最见不得的就是小孩,每当一部吓人电影中蹦出一两个不爱说话的小孩时,观众的背后总会出现阵阵噬骨的寒意。
因为在孩子单纯的世界观中,在整体深层恐惧的事件中总是显出一种格格不入的态度,与成人世界的交织在一切形成一种反差。
这种反差越大,观众对小孩背后可能出现的恐怖事件的惊骇感越是强烈。
尤其是在这种惊悚片中,小孩子一些出格的举动会让人觉得有些心惊肉跳,这要比一个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震撼的多。
所以说本片虽然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小姑娘的父母的成人世界眼光来审视整个事件,但是电影真正的主角却是海报上的那个大头贴。
小女孩的一举一动几乎影响着电影的走向,观众在荧幕下就是被她牵着鼻子走,没有她的带路你无法找到故事结局的出口。
生于1997年的演员伊莎贝尔?福尔曼用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演技出色的诠释了这个深不可测的小女孩,精彩的表演让本片父母的角色相形见绌,那深邃的目光,怪异的装束,在黑暗中无处不在的身影,都在诉说着她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片不以廉价的装神弄鬼为噱头,也不靠先进的电脑特技为号召,全片四平八稳的叙事风格节奏张弛有度,以诡异的气氛取胜,用顺其自然的语调缓慢的讲述着这个毛骨悚然的故事。
虽说故事的结尾让这个惊悚的故事走向了一个令人恍然大悟的终点,但是相比于一些经典恐怖片令人吃惊的结尾,本片这个结尾略显平淡。
不是说结尾的包袱不大,而是整体的渲染力上没有做到足够的火候,相当于把一个在你心灵猛击的大锤变成了一个小榔头。
最后一点,看完本片之后除了对片中小女孩出色的发挥记忆犹新之外,最大的感受就是平常没事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一个不知底细的小孩带回家来,没准这就是一个祖宗级的人物,《孤儿》就是一个反面典型。
很久很久之前,世界上有两群人,姑且称之为A群体和B群体。
A在实力(经济和体力上)上占绝对优势,因此A统治着B。
然而这种统治的维持非常吃力,因为B群体虽然穷弱但在人数上和A几乎相等,所以A打算使用策略,对B分而治之。
A将B群体按听话程度和自身条件分为B1,B2和B3三部分。
A对于B1群体不吝溢美之辞,用金钱和权势大肆拉拢,让B1认为自己是统治阶级的联盟。
因此为了维持上等地位,对于A所治定的驯化B群体的政策B1俯首贴耳,奉为箴言。
B2群体所得的利益虽没有B1多,但比B3强,所以他们也信奉A和B1的思想,循规蹈矩地过日子。
B3群体是整个社会中最穷困愚昧也最受压迫的部分,但他们不仅人数有限而且力量薄弱,所以只能在痛苦中挣扎。
每当B3因为不堪折磨或不甘命运而做出危害A群体统治的革命性动作时,还没等A发话,B1和B2就已经对其进行狠狠的打击了,因为B3会败坏整个B群体在A眼中的形象,让B全体受到A的惩罚。
所以,B3常常为B1、B2鄙视和排挤,他唯一的上升之途就是想出阴谋诡计来诱惑A群体,在A的支持下凌驾于B1B2之上。
可以说,B3群体中的人面临两个选择,要不做饱受欺凌的弱者,要不做奸诈狡猾的佞人。
虽然这两者下场通常都很凄惨,但总有个别倔强凶狠的极品毅然绝然地走上了后面那条路,在经历腥风血后成为背负一世骂名的风流人物。
A、B可以代指很多社会群体。
但此处我眼中的A是男人,B是女人。
B1是背着财富名望甚至贞洁牌坊的淑女和夫人,B2是相夫教子,生活规矩的普通女人,B3则是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疯女人”们。
这些女人的疯狂之处在于她们没有遵守男人们为其制定的生活规则,离经叛道,走上了浪荡的旅途。
对这些人最恨之入骨的其实反而不是男人,而是那些地位崇高的正派女人们,因为她们辛苦维系的与男人之间的联盟很可能被这群一无所有的疯女人打破。
男人们对于这些疯女人的态度则反而是暧昧的,他们一面渴望享受后者楚楚可怜的眼神、崇拜的目光、鲜嫩的身体和狂野的风情,一面又害怕这些阴险贪婪的亡命之徒惹祸上身,摧毁他的家国甚至他本身。
所以,男人更愿意在享受疯女人的谄媚和身体之后,让正经女人在战场上把她们杀个片甲不流,维持自己统治的安稳和谐。
他们恨不得将个别的疯女人订上十字架,鞭尸示众。
男人最大的恶梦就是这些疯女人冲破了好女人们誓死守卫的防线打到了自己的疆土。
因为他知道她们一无所有,随时准备拼命。
而不要命的人的确很难对付。
在《孤儿》中,这个恶梦变成了现实。
这个疯女人是多重弱势群体的化身。
她既是女子,也是疯子,也是孩子,也是外来移民甚至还是个孤儿(虽然是孤儿和小孩这一点是伪装的,但她在生活中确实受这一身分的限制)。
这样一个被边缘到极致的人如果没有心计,不够狠毒,那么等待她的只有在疯人院孤独终老的绝望人生。
所以她拼了,她疯狂地扫清所有挡在她和她想要的东西之间的障碍,就算这需要她杀人放火。
她从来没有实在的力量来对抗那些掌握她生活的人,她只有美丽、只有奸诈、只有巧舌如簧、心狠手辣才能成为口吐毒液的蛇蝎美人,摆布男人来对抗女人。
这场战争直到关键时刻到来之前始终都是女人之间的。
这两个同属于B团体的人在打击对方的时候绝不手软但对于A的错误和丑陋却总能视而不见。
男主角是伪善的背叛者,但这一点在电影中却表现的并不明显。
因为这是一部用男人的眼光拍摄的电影,它反映了男人的极端恐惧(片中的男主角最后被残忍的刺死),它极立去塑造一个女“恶魔”(孤儿)和一个女“战士”(母亲),以此来教化广大的女性(虽然这不是本片的目的,但显然本片是从传统的价值观出发的)。
然而,正如在电影中所展现的,二女的战争胜负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男人。
当男人站在“恶魔”这一边的时候,母亲即使声泪俱下的哭诉恳求也只沦落成被判断为“酒鬼”的份。
为什么母亲在此处完全被父亲和心理医生牵制呢?
关键就在于她曾因为酗酒而失职,差点让自己的聋女被淹死。
而她为什么会酗酒呢?
原因在于她的流产。
这两件事都标志着她在“母亲”这个角色上的失败。
在男权社会中,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角色的重量远远大于一个女人自我的重量,也是衡量一个女人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准。
所以当她在这个角色上失职时,对于她的责难不仅来自于他人(包括她丈夫,她婆婆和她的心理医生,这其中有两位都是女性),更来自于她自己。
她不能原谅自己,她特别缺乏自信。
她甚至觉得自己做妻子也是不合格的,所以她在一开始没法和老公做爱,对于老公在外面乱搞也一并容忍下来。
虽然流产这件事完全不能怪她。
但是,就因为这一系列的失职,她的地位动摇了。
这种动摇来自于她没有完全扮演好社会赋予女人的角色,她也是男权社会意识形态的受害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和那个孤儿同属于B团体,然而她们却注定要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战,这是由她们的社会身分决定的。
我们在看片的过程中可能会完全站在男性的立场上看到一个另人胆寒的女魔头如何在善良的人们当中挑拔离间、制造灾难。
但如果把视野放宽一些,去反观电影的视角和刻画方式,就会发现真正被离间了的是被妖魔化和被英雄化的女人们,真正使用策略控制他人的是那群君临天下,书写历史的男人们。
当然,这种伎俩由来已久,在所有女性主义论作中臭名昭著。
对于大多数羸弱的B3群体中的人来说,他们根本无法为自己的命运做出抗争。
所以才会有许多鬼片让生前脆弱的人死后以鬼魅的形态来实施抱复,匡负正义。
这是弱者的意淫,也是人们灵魂中正义之声本能的呼喊。
所以电影中许多的鬼魂比人更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同他们比起来,现实中的恶人要丑恶千万倍。
《孤儿》中的女魔头不是鬼,但比鬼可怕得多。
因为她心怀弱势群体无处宣泄的怨念和对压迫她、扭曲她的社会规则的痛恨。
她很强大,强大到可以炮制出一宗宗触目惊心的血腥事件。
她又很弱小,在摆布她的命运和社会面前她只是那个在厕所隔间里尖叫着四下冲撞的疯女人。
她或许可以凭着从男人那里得到的一时宠幸而上位,但她明白自己不过是个宠物,最终自己的阴谋都将被拆穿,自己总要走上那A和B1联合组织的审判台,被男人订上十字架,被正义的女人视为反面教材。
这部电影不仅制作精良,角色生动而且堪称一部张力极大的性别寓言。
它表现了男人对女人恨与怕,也体现了女人对女人的恨与怕,也许还包含着统治阶级对最底层的势力的恨与怕。
虽然片中对于女性的妖魔化或神化的男性视角异常偏执,但其中对于女性心理和生存状态的细腻描绘还是令人相当感动的。
这样的片子可以有,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片子中才能看到最不要命又最会玩命的人。
没错,这通常是女人,被逼到极致的女人。
在我小时候,我父母常骗我说我以前是孤儿,是他们从孤儿院领回来的(另外一个版本是从船上抱回来的)。
当时我还是个非常善良的小处男,所以听了以后非常沮丧,觉得他们将不再爱我而我的未来一片黑暗。
那么,好吧,如果这是真的,那我的父母的运气可好多了。
因为我虽然不及Oliver Twist但是跟Esther相比可好多了。
结婚以后我就开始看惊悚片了,这完全是我老婆的功劳。
我没有一点恭维的意思,因为她不但让我看惊悚片而且还彻底地剧透了。
那么在以下的内容里我也会彻底的剧透,我建议要么别看这部电影,要么先去看电影后来看下面的内容。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有着夸张的情节但是合理的逻辑。
比如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恩爱,子女双全,有房有车(别墅大宅加雷克萨斯和萨博)仍不知足,烧包的从孤儿院领养了一只9岁的loli回家,怎知loli却不是一般loli,集萌+战斗力于一身,玩弄人与股掌之间。
至少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出她擅长语言,绘画,弹琴,精通易容术和心理建设而且搏击水平也是一流,虽然枪法不准,但是持枪稳定开枪熟练,论实力起码算得上是天山童姥那一级别的人物。
所以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幸福和美好!
甜蜜的话语和温馨的图画对于一个失去了家庭的孤儿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可是影片的气氛还是那么让人坐立不安,总是觉得魑魅魍魉就在周围。
接着剧情慢慢地推进,带着悬念和时不时的背后灵镜头,一个美好的家庭在小loli的安排下一步一步走向悲剧的边缘。
夫妻间的不信任加剧,儿子对于父母不满和小女儿被欺骗甚至胁迫,有人受伤,有人死亡。
Esther的身份终于被养母怀疑,但是仍就一头雾水。
可惜天真的养父变得很有怪属熟的潜力,跟外面的老妞搭讪乐不可支却不把自己老婆的话当一回事。
人生大忌啊!
怎么能不听老婆的话呢?
下场就是家庭分崩离析,而各人物的命运也一步一步埋入深渊。
揪心啊,拍的比还珠格格还要让人揪心。
悬疑直到最后才得以揭开,原来小loli不是真正的loli,而是33岁长不大的拇指姑娘。
不是来自俄罗斯的孤儿院而是Estonia随家仓的病房。
哇,这就是传说中的青春永驻!
可惜还是花骨朵时就被做成了标本,就算本来是朵鲜花也永远都不能盛开。
色诱怪属黍不成就捅死了他,每刀直插心脏,稳准狠刀刀致命。
后来的情节不止是惊悚,配乐随之变得安静,在飘雪的黑夜里不知道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才是最恐怖的事。
好在养母同样是女中豪杰,酒量好而且抗击打能力强。
在身负一处枪伤+多处刀伤情况下还能从冰冷的湖水里爬出来,大叫一声“谁他娘的是你老母啊!
”血腥地一脚将邪恶loli踹了下去使得整个故事嘎然而止。
无聊如何,这部电影从情节到演员演技都算不错,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电影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非常不好。
“七岁的小男孩是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那么,一个活了33年的小女孩呢?
她到底是谁?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些隐秘的线索带着观众接近真相,超越年龄的能力暗示了她身上种种疑团,牙医代表年龄。
缎带代表伤疤。
卫生间的门锁代表身体的秘密。
撕掉的陌生男子照片,代表禁忌之爱。
打量着与养父John调情的女人,抖落出一个少女不该有的嫉妒:这是成年女人才会有的比较。
Esther摘下骨灰黄玫瑰,佯装天真的递给Kate。
是她逐渐稳固自己地位时,最有力的挑衅。
自残代表了驱逐女主人的强烈愿望。
开场吊足胃口。
在女主人Kate的噩梦中,高空俯瞰的血迹,轮椅与地面摩擦的声音被无限放大,拿着录像机不知所谓的丈夫,死在腹中的婴儿。
所有被压抑的恐惧,伤痛,无力的挣扎,都显现在这几分钟。
残酷的现实阴影,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惊醒,Kate走入卫生间,在镜子中凝视小腹的伤痕,从壁橱取出药物。
满面愁容。
从一个脆弱、憔悴的母亲的视角开始,让人看到了一个家庭岌岌可危的局面,她因为伤痛而酗酒,因为酗酒而混乱,因为混乱必须服用药物。
所以她终将是不被信任的,即便她已经重新开始积极的面对生活。
她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是她的过去,让他的丈夫选择去相信一个不知底细的女孩。
而不是相处了10年的她。
于是,所有的剧情都水到渠成,无需生硬铺陈,她与丈夫岌岌可危的婚姻关系,为了没有消失的爱,而不断悲哀的努力着,他们试图用一个孩子来驱散一个家庭的阴霾,重获快乐。
直到Esther的到来。
Esther聪明而孤独。
带着古怪的优雅气息。
长了一张哥特脸。
很难想象一个九岁的女孩,精通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有着与年龄脱轨的成熟和淡漠,更有着成年人都乍舌的残酷和绝情。
她巧妙的骗取妹妹Max的信任,在谋杀修女的情节上,天真的Max惊觉酿成大祸,她看着姐姐冷酷的脸,以及毫不慌张的处理现场,拾取赃物,脱下塑胶手套。
Max的表情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Max是聋哑儿童,遭受过濒死的意外。
她一直期盼有一个天使般的姐姐。
Esther的出现让她快乐,并且感到安全。
Esther很快掌握了手语,满足她一切无声的需要。
所以她听从她。
直到她发现Esther是假扮的天使。
她从慌乱,惊愕,到哀伤,愤怒,恐惧,因为恐惧而忍耐,掩饰,同时紧张的注视着自己周遭的一切,这一系列的情绪转换,都被一个可爱的孩童,仅仅用眼神表现了出来。
扮演Esther的女孩Isabelle Fuhrman ,演技更是让人不得不称赞。
嫉妒,变形的爱,成年人的冷漠, 她用与其年龄极度反差的演技出色的诠释了这个深不可测的小恶魔,据说导演为了这个天才童星,更是花心思重新设定了剧本。
可见其惊人的表现力和潜在的,驾驭角色的能力。
艹!!
这片太他妈的伪科学了。
{1}一个这么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竟然能从精神病院逃出来??
精神病院是纸做的啊!
{2}母亲太不理智了,既然发现她有问题,就应该用更加理智的方法处理这件事,毕竟她表面上是小女孩的样子,弄不好连自己都会被因为家暴而被起诉。
如果她能理智一点早把她赶出去了。
{3}父亲不相信妻子,竟然相信一个刚来的不是自己亲生的孤儿。
还深信不疑!!!
{4}虽然说她已经33岁了,但是毕竟身体是9岁女孩的样子,最后还能跟女主贴身肉搏半天??
妈蛋,女主真他妈的柔弱啊!
虽然说她刚开始有枪,后来又有刀,但是我想说的是他们家保险柜钥匙丢了好几天,他们都没发觉么???
{5}她已经杀了一家人了,警察都是吃屎的啊,就没有指纹或者其他线索???
这也就算了,当初她逃出精神病院的时候,精神病院竟然也没报警?
没有公布照片通缉她么?
至少要警告市民啊!!
竟然还能让她潜伏进孤儿院进而区报复社会!!!
{6}最后请让我吐槽一下911的效率,又是典型的该死的人都死了,该办的事都办了,警察才出现的套路。
我只能说伊莎贝拉.弗尔曼演技超群,为这部片子挽回了点分数。
不然只能是很差!
全片看下来,我就是一边生气,一边吐槽。
完全停不下来啊!!!
這一年跟形老師一起在電影院養成了堅持看完演員表和片尾曲再撤的習慣,Orphan的片尾曲是《the glory of love》,剛聽到的時候疑惑這首吭哧吭哧的老爵士跟驚悚片有啥聯系?
如果你看了豆友提供的另一個版本的結尾(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XIIsJPfA8w)就知道為啥了,因為邪惡小蘿莉在補妝時哼唱的就是這首歌。
好,哪位好心或手賤的同學,麻煩給下OST里的這首歌我?
這個電影最近在豆瓣上太火了,搞得號稱不看恐怖片的俺也忍不住心思活絡了一下,主動看了劇透發現不是那種視覺恐怖,于是上班開小差回家偷小閑一共分三次在網上把它看完了-。
-作為劇情系,我覺得叻,這個電影主要告訴我兩個事情,一是男人要相信女人對家庭危險的判斷,二是不要愛心泛濫!
這個女性主人吧,經過上千年的家庭生活,對危及家庭安全的信號應該是比男人敏銳滴,家庭里的男主只懂得去嗅自己女人有沒有被別的男性給灑了體液,或者去試圖給別的女性灑點體液,最家庭安全這種事情,是不夠敏感滴,所以我一看到類似老母雞護雛的壯烈場面就立刻心潮澎湃。
插播一個私人廣告:兒啊!
閨女啊!
媽一定爭取把你們生在他鄉,而絕對不是這個夢幻無痛(這個詞的來源請使用各種手段搜索“六里莊電臺”或者“東東槍”)的國度!
而還有更重要的問題,咳咳,是看完最想說的,就是不要愛心泛濫收養什么小貓小狗小耗子的!
少跟我說什么你們是有組織有計謀的,電影里的愛心泛濫夫婦當初不也以為那個小蘿莉是有出處的官方正品麼?
可被捂熱的小蛇反咬一口的老修女到死也沒告訴我們為啥她要非法收養這個來路不明的東歐邪惡女。
到頭來還是自己下的崽才會真的對你好,就算他們曾經逆反,曾經被迷惑,可到頭來不還是頓悟自家老爸老媽才是真心待自己好麼?
將來我也要把這電影放給我家丫頭小子們看看,別整天就知道逆反心理說不聽道不理的,靠的叻,還收拾不了你個小丫丫的。
別跟我說啥人家流產了的心痛我永遠不懂,當初俺前遭夭折了的小哥哥,俺奶奶還很不舍得地偷偷地多放了好幾天每天都去看看才舍得扔掉。
在這個夢幻無痛的國度,還有什么能比照顧好眼前的、襠下的(啊不,是當下的,不好意思,輸入法搗亂-。
-)自家人兒更重要涅?
想把愛心泛濫給來路不明的貓狗,that's your story, your glory of love。
什么爸爸呀,真是窝囊废
为什么一定要把大人都写那么白痴才能让故事合理呢?
两个女主演技好。由于剧透,少了恐惧体验,整部戏的戏码设置也相当薄弱。
豆瓣2.0时代爆款
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 你的心中满是伤痕
shit!!!看这个片子不是恐惧而是火大!太TM邪恶了!
即使被剧透了还是五星,简直是看过最虐心的悬疑剧;当别人都不相信你的时候你可以做一些什么让别人相信?被恶人反捅一刀后最亲近的人却站在恶人身边你该如何是好?这种感觉,如同恶者将你抛入冰湖,从冰面上看着你慢慢溺毙,而你最信任的人站在恶者身边,如同一棵树无动于衷。I been there once!
那么能挖深度的人物就这么被惊悚一下就完了,浪费
3.5
性饥渴伪萝莉
看过最好的美国恐怖片。条目论坛有影迷创作的另一版结局,如果是英国片走《黑暗侵袭》和《伊甸湖》的虐心路线,肯定会按照那个版本拍。。。(PS:Esther很有豆瓣文艺女青年范儿!)
看着导演很冷的一惊一乍, 感觉有点浪费时间.
被剧透,穿到15岁就可以了,太大太小都憋屈。其实这才是纯粹的小孩,哪里有那么多道德。
除了老女孩的出色演技,真没觉得那么好看,故弄玄虚不说,本质不就是恋父的题材么
情节没太大意思,小朋友演得不错
狗日的美帝!满脑子都是后冷战恐怖假象!
╮( ̄▽ ̄")╭
是女人的心狠毒?还是精神病患者太恐怖?
那小女孩一出现我就猜到了八分
惊悚感十足,这些小演员演技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