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俞老师大概有十年了吧,她说她人生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和“9”有关的,从1989到1999到2009到2019。
为写这评论,我今天特地用手机号注册了豆瓣账号。
我的态度是认真的,不管别人看不看得认真或者写不写得认真。
刚看了之前一直还蛮期待的她主演的《在乎你》,但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的作品还是《我爱你 再见》和《爱有来生》。
《在乎你》她只是主演,包括剧本配乐等都不是她所能操控的。
这个在别人吐槽她本人的时候请先考虑下。
我用美式的“三明治”方法来写下自己的感受好了。
先说好的方面。
俞老师的日语是OK的。
我在东京呆过一段时间,也懂基本日语,更一直在看日剧或学日语。
我说的OK,当然是她的发音对于外国人来说已经很好了,毕竟日语不是她母语,也不是她第二外语。
她在那么短时间能做到这个程度,足以说明她的努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语言的能力。
很多人在日本呆了那么多年,照样还不是中式日语。
如果你听过她说英语,你也会意识到她的用词是准确的,包括一些俚语。
当然,俞老师的颜值那就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多超大特写镜头下,你都觉得她很好看,这就不用多解释了。
而且她的表演也是一直在线的,比如和那么多日本演员一起对戏也依然感觉自然。
语言不通情况下,要在适当时间表达适当情绪是和在中文语境下完全不同的难度。
我之前在东京问路,我用英文问日本人,她都不懂我在讲什么,何况你还要对方帮你指清楚路。
你和对方的语言输入输出要自然衔接的难度完全是在一种语境下无法体会的。
还有就是美术摄影很美,的确体现了北海道的皑皑白雪以及日式的Zen美学,即使没有太多色彩,但依然赏心悦目。
现在开始吐槽部分。
总体来说,如果不是俞老师,这电影估计没人看得下去。
从《在乎你》影片整体来说,很多人都在吐槽编剧和剪辑,这个主要还是导演的问题,因为他本身还是主要的编剧。
俞老师曾在一个采访中委婉地吐槽过剧本,因为剧本后来改编到她都想辞演的地步。
所以呢,她作为曾经的《爱有来生》的编剧以及演员不可能不晓得大家吐槽的点。
但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她还是硬着头皮接了。。。
除了这个问题,就是大家说的节奏太慢。
通常来说,比起美剧,日剧小清新电影一般节奏较慢,但《在乎你》的问题在于太慢,慢到了实在是让人失去兴趣往下看。
最后,对于热爱音乐的我来说,还想吐槽配乐。
整整2个多小时的电影,配乐几乎从没中断过,而且大多时候掩盖了真实的情景声音!
怪不得有人直接说相当于看了2个小时的MV。。
拜托,这是爱情或文艺或悬疑电影,不是音乐剧,而且音乐剧也不是要一直不停有背景音乐的。
日本和中国文化里的“留白”在这里完全没有体现。
还有我不喜欢这个爵士乐版的《我只在乎你》。
我喜欢更日系或中式一点的歌曲,比如像日剧《unnatural》里的主题曲《Lemon》,或者是王菲那种更具穿透性的歌曲,而不是爵士这种慵懒的风格。
整个配乐我都不是很喜欢,其实。
但还是要说《在乎你》至少让我再次看到了俞老师在电影里,毕竟她之前拍的一些电视剧或电影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上映。
所以呢,综合评分我还是给了4颗星,主要是给俞老师本人的,而不是《在乎你》这个电影,哈哈。
如果要看她的电影,我觉得《爱有来生》依然值得再看。
我最近重看了下,才意识她在十年前居然拍了一部还蛮“男生”的电影,《爱有来生》其实不少还蛮好看的武打场面的。
《我爱你 再见》是我看过的除了《心动》以外最好的讲述初恋的爱情剧了。
那里面的很多台词都很有启发性,主题曲是她本人唱的,歌词写的也很好。
综合一下,凡是她有操控性的作品,品质都是我喜欢的。
不是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坏。
如果不是被剧透我一定会给四星。
一星给一首翻唱的片尾曲,一星给一句话“越是隐藏越是存在”,一星给我窦哥的女神。
那没有被激发的一星应该给我自己。
其实不负如来不负卿!
的誓言无法兑现就是因为:永爱。
荷尔蒙带来的是爱情,还是性!
影片没有说清这个问题。
责任带来的是母爱,还是愧疚!
故事也没有交代清楚。
其实我也没看懂这个故事,就不凭己想臆测了。
其实懂不懂不重要,有共鸣的地方就是好的。
越是隐藏越是存在!
看到存在二字,我就无法不喜欢了。
这是一个我给了三星,还想再静静地看一遍的片子。
还有片头的安藤大佛,禅意十足。
等我再看过了,再来。
失去的永远是最纠缠的。
虽然在形式上失去了,但是在实质上永远无法剥离了。
永失我爱之痛。
祭奠我们曾失去过的一切。
入冬后猫的叫声像婴儿在哭。
我在沙发上烤火,它也在烤。
它烤起来很累的,一会儿就跳到地上散热,散得差不多了,又跳上来烤。
它是黑猫,但黑得不均匀,吸热也不均匀,总有地方烤不到,有的地方又快焦了。
一直拿湿鼻子对着我出气,才会梦到一直是在亲谁。
梦里贴着冰凉的鼻子,我还在抢,抢鼻子里呼出来的最后一丝热气,好像这样就可以留住她。
当我反应过来,抱住的只是一具尸体,她也在看着,看着自己被轻薄的模样。
当发现我也正看她,盯住我抱的,就只像是盯脱下来的一件旧衣裳。
说,人死了都看不见脸的,不要了。
说完笑了,人在笑里融化。
抱着的就只像是一捆干柴,一把火点了,记忆里就只有那捧灰的样子。
连那声不要了,也只像是过往的风在说话。
这声音跟我妈说话的声音很像,突然就听醒了。
想起了很久前的那个梦,梦里坐在马车上,背后是颜色不一样的天空。
觉得很稀奇打电话告诉我妈,用《一百年很长吗》里边旁白的声音拖着嗓子念,你一定想象不到这两片颜色不一样的天空是怎样的交接在一起,你坐过这个季节傍晚的马车吗?
即使你脚下堆着的是颠沛的行李,但当你像我一样,是被这萧瑟带动,就像是秋风刮过了一个世纪。
醒来简直觉得活色生香,惊于自己记忆力的同时又觉得十分不值,酝酿了一整个白天的睡眠,现在直接把自己吓醒。
小时候也总是被吓醒。
我妈安慰我说,因为她怀我的时候总想把我打掉,所以我生出来胆子才这么小。
这样的解释很牵强,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她怎么会以为这样的解释可以安慰到小孩。
说到出生就要说那场雪。
我出生那年赶上了盆地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场雪。
不是零星的,而是簇成了真正的雪花,从山边拥到城里最后落在我常活动的厂区公园。
货真价实地铺满了,能踩出脚印,堆起的雪人齐腰高。
之后就再也没有那样大的雪,回忆起来也好像是不真实的。
那段不真实便形成了我成长过程中最深刻的质疑。
可能潜意识里就有一段放不下。
每听说哪里又下雪了,就想起那个挂满积雪的厂门。
想起它同那天的余晖一起落在锈铁栏杆上,玩闹的人稀奇够了,它便独自承接着那天的黑夜,样子很肃穆。
又想起厂门口那个没有结冰的小池塘,我绕它一圈一圈跑着,跑高跑大了,跑成了指针样的影子,便被推动着离开了那里。
有二十年,我去到南方,见到那面湖,见到桥搭在它的身上也是指针的样子,太阳将它拖长,光影变化。
湖是灰的,桥是灰的,影子也是灰的。
只有一点点光斑,像极了雪化过后的栏杆上的锈迹,过去的便开始回放起来。
回放又容易骗人,画面里的人都倒着走,鸟也倒着飞。
但人已经走了,鸟也没再飞回来。
当记忆是以这样的形式展开,就都不可信了。
我也只能确定我妈当时并没有把我打掉,我才生了出来。
至于她为什么会动这样的心思,她也不会回答,回答了也不一定是真的。
她那天问我,她和我爸离婚我是不是很难过。
我问,有没有二十年。
她说,你现在肯定理解了。
我说,没什么印象。
并不想理解,当时的理解才是理解,我想说我不能站在现在去对过去做理解。
我曾这样做过,比如站在现在回想过去,但年龄、经验,见识,包括我这个人都是不同的,当时的问题已经随时间一起过去,但它们也只是过去,只度过了时间,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种感觉又只是一个瞬间,人生很长,过去是屎堆,在屎堆里打滚并不能使我们变得干净。
年初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电影没结束就去豆瓣给它打了一星。
那时候正在敦煌,四月,还很冷。
买了晚上九点左右的电影票,因为没有第二个人看,电影院不给播。
我问,是不是我再买一张就能播了。
对方说,是。
看完的感受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除了我没有别人。
提着馕饼和羊肉串走回酒店已经快十二点,吃着全凉透了。
那感觉和这有点像,说不上难吃但是也不想吃了。
躺床上想着这是在敦煌啊,不管有多少人来到这里只是一次观光,但它仍旧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部电影,也终于在这里看到了。
电影里讲的是一个女人的选择。
讲她在异国求学结婚、怀孕,然后有了一个机会,平静的生活撕开一道裂口。
那她是选事业还是家庭?
又讲时间过去,不管她当时选的是什么,选择们都已经开花结果。
这些结果在她面前展开,家庭、事业一一呈现,不管是家庭的美满,还是事业的光辉,一旦是发生在她的身上都显得十分牵强。
当她和她女儿坐在地毯上,看起来就像是要乱伦。
然后她从堆满画稿的桌子边站起来,声望呼之欲出,这一切圆满得就像是纸糊的。
如果你能提前预知选择的结果。
预知那些悬而未决的,哪一个生长起来,都不会好。
会不会明白,需要看见的只是选择本身。
那么多的选择,却只能看见一条路。
人只能看见自己愿意看见的,就像我看这部电影,看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说的也和电影没什么关系。
其实大可不必渲染你们曾共用过一个身体,血脉相连或者福祸相依。
也不必渲染女人对于孩子的情感是从一个胚胎开始,远比任何人更早。
不过情欲发耳,置物瓶中。
出则离矣。
但是生化循环,又是过命的交情。
于是她会想,会在看到别人孩子出生的时候想,过几年会跑会跳上幼儿园了会想 ,甚至是看到同时期出生的孩子们成年了,长得比她还高还大,需要她仰头去看的时候更会想。
会想它们的差距,就像提前测量到生与死的距离。
但是如果她真选了,那她的一生都会在追溯。
追溯到她的下一代,她下一代的下一代,她的一生都会因为没有先成人,而成了母亲所抱憾。
随着时间过去,抱憾年纪一样增长,就像延展的皱纹。
这样的抱憾是不可逆的,和老去一样。
从触目惊心到习以为常,成为一种惯性,惯性到每一次做选择的时候去选择遗憾,选择一段放不下,选择远望愿望本身。
就有了未了的愿望,根本不敢让它实现。
忌讳到和死亡一样不可说。
听说北京下雪了。
想起雪,想起我出生的时候也是下雪,想起我爱的地方也年年下雪,想起这部电影里也下着雪,想起它也是这样飘落,这样的情景就很容易让人联想。
想了这么多,它仍旧是一部烂片。
前段时间,和同学一起,在百丽宫影城,观赏了上海路演点映场《在乎你》,放映过后,导演和演员们也来到现场,和观众们做了简短交流。
《在乎你》主要讲述了中国留学生袁元在日本留学,与日籍恋人从相爱到结婚,在面临不同选择时不断成长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尤其是作为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如何取舍,是牺牲家人成全自我,还是牺牲个性维护家庭。
电影《在乎你》由香港新晋导演毕国智执导,是俞飞鸿以女主身份出现在荧幕的回归之作,俞飞鸿饰演中年袁元再合适不过,孑然一身,优雅从容,事业有成,与角色浑然一体。
演员阵容还有实力派演员大泽隆夫、木下彩音、前田公辉和卢洋洋等。
另外,德国著名音乐人Andre Matthias为电影配乐,舒缓清脆,与北海道的美景融为一体;歌手马吟吟为本片献唱了主题曲《我只在乎你》。
01 在家庭与事业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
北海道的皑皑白雪,纯净而迷人。
影片主角袁元与富哉,在这里相爱,也在这里迷失。
袁元出生在北京胡同里的一户普通家庭,从小看母亲用客人剩下的布料为自己剪裁衣服,再加上《上海服装》杂志潜移默化的影响,袁元长大后选择去日本学习服装设计。
在背井离乡的留学生涯中,孤独落寞始终萦绕在袁元心头,直到遇到日本青年森岛富哉,两人相知相爱相守,甜蜜而美好,毕业后,喜结连理。
富哉的父亲病故,富哉带着袁元来到了北海道小镇,接管了家族酒坊,立志要振兴酿酒产业。
顺理成章地,袁元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与严厉苛刻的婆婆朝夕相处。
在中日传统文化差异下,婆媳关系日趋紧张。
婆婆希望媳妇能够安分守己,做一名合格的贤内助;但袁元沦陷于家庭生活得不到肯定,辗转于婆媳关系得不到支援,在异地他乡感受不到一丝温情。
直到在一本服装杂志上,袁元看到昔日的同学功成名就,内心的自我意识萌动了,开始重拾服装设计之路,在好友的鼓励下,设计稿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但是,在寄送稿件时被婆婆发现了,并将其付之一炬。
袁元看到被烧毁的残片,伤心欲绝。
与此同时,袁元发现自己怀孕了,是生,还是不生,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如果说,大学毕业就结婚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么,事业未成就生下孩子是否是错上加错?
02 越是掩埋,越是神圣电影就此展开了双重叙事法,描绘了成功设计师袁元,镇定优雅背后的心理创伤。
在第一重叙事里,袁元生下了孩子,但是却抛弃了她,独自一人回国打拼,成为一名知名设计师。
在一次新品发布会上,一位日本女大学生惠子的来访,打破了袁元平静的生活,紧锁的心结一点点打开,挣扎的梦魇却不曾停歇。
冥冥之中,袁元知道惠子是自己的孩子,在惠子吐露实情后,说道“我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惠子也知道袁元是自己的母亲,但却只叫她“袁元小姐”。
母女相见格外亲,但惠子始终无法理解母亲的决定,在毕业后是否与男友结婚的问题上,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袁元试图从过来人的角度劝导女儿慎重考虑,女儿却直捅母亲心窝谴责她抛夫弃子的事实。
惠子希望父母参加自己的成人礼,最后却不辞而别。
为此,袁元重回北海道小镇。
再次见到惠子时,惠子脸色大变,指责袁元:“既然你会抛下我,为什么还要生下我?
”。
故事讲到这儿,开始切入到第二重叙事,原来惠子只是黄粱一梦,是堕胎后反复出现的梦魇,是袁元内心不可言说的伤。
袁元为了追求事业,放弃了家庭和孩子,成全了自己,却不能原谅自己。
重回北海道,是为了自我救赎。
生而不养,带给孩子难以泯灭的伤;不生不养,留给自己不能原谅的悔。
03 愿再见,不负初见袁元回到北海道,随着参观团一起,与初恋情人邂逅于酒坊,四目相对时似有一股暖流,富哉从青年变成了大叔,不变的是对袁元炽烈的感情,如清酒般醇厚。
两人在一家面馆互诉衷肠,分享手机里收藏着的对方的演讲视频,袁元感慨:“我们只是隔了一条海,却像隔了一辈子”。
当富哉得知袁元怀孕后流产的事情后,懊恼又悲愤:“你还有多少事情瞒着我?
”,爱恨交加的富哉丢下袁元,开车在雪地里狂飙,“即便我们选择了原谅,你能原谅你自己吗?
”。
悲痛到极点的袁元,一步步的走进湖里,沉溺其中,当我们以为会有英雄来救美时,一只仙鹤从天而降,似是惠子的在天之灵,与袁元达成了和解。
这时,富哉走了过来。
其实,婆婆早就知道她堕胎的事情,却一直守着这个秘密,这让袁元很感动,离开的时候,婆婆带着袁元送的手套,出来送行。
最后,袁元参加了成人礼,只是没有看到惠子。
当返程火车徐徐前行时,惠子的影像却跟着跑出来,口中似乎喊着妈妈,而仙鹤则在空中自由翱翔。
当影片接近尾声,我们却疑窦丛生。
《在乎你》中在乎的对象,到底是谁。
是自己,是孩子,还是爱人。
如果是自己,为何人到中年,过去的爱人和孩子却还是念念不忘;如果是家庭,倘若再回到过去,是否还会这样抉择?
《在乎你》备受诟病之处,在于文本的薄弱性,只有粗陋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逻辑链条。
作为中日合拍的爱情片,没有凸显中日文化冲突,核心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留给观众的却是无尽的想象空间。
导演在价值观方面,似乎也没有很坚定的立场,既支持女性追求自我,又让她陷于愧疚和柔弱之中不能自拔。
家庭和事业之间,为什么不能是双赢呢?
婆婆和媳妇之间,为什么一定要对立呢?
如果夫妻间是真爱,为什么不能有一方妥协,或者一点点主动呢?
何必远隔重洋,老死不相往来呢?
我的公众号
「在乎你」系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女主留学日本成了家,在事业和家庭中舍弃后者,若干年后成为大设计师返回日本获得丈夫、家婆、孩子谅解,灵魂得到救赎的故事。
「在乎你」折射出当今女性的困境,基于自然属性的关系,女性生儿育女之后的定位是相夫教子,即牺牲自己来维持家庭之稳定。
家庭与事业的选择是艰难的,是冲突的。
我觉得女主的日本丈夫算是支持她了。
他是开明人士,是家里的独生子,回小镇继承产业,最终喜欢酿酒追求精益求精…她爱女主并且知道她的心…女主说她因为与家婆的矛盾,下决心回国追寻事业,均是她的一面之词。
但与家婆的接触,所呈现出来是另一个画面,是家婆的宽容看开还是女主面对女儿的说辞从而遮掩当日的自私?
这儿有一个人性的刻画。
追求和家庭需求出现冲突,家庭观念出现碰撞,到底有无协调和互相成就的可能呢?
女儿有了男朋友,女主窥劝女儿谨慎看待毕业结婚这事就是导演提醒观众,考虑清楚去迎接这一系列人生挑战?
女主想弥补,希望女儿按设想发展事业成就女儿,但遭到拒绝,女主很失望……这部家庭伦理电影没有励志,看完全剩下思考人生,思考从爱情到家庭怎么过渡,思考事业与家庭之平衡与取舍,思考家庭成员之间如何相处,思考与孩子的关系。
看看身边的人,那些每一个阶段都过得好玩得转的人,他们才是我们要学习和请教的对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好让彼此过的舒服。
那些倒霉蛋,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
★★★★★《在乎你》这个影片,从美术音乐故事情节到引发观者的思考,无论是哪一点,都是可圈可点的文艺片。
不仅拍出了雪中北海道的美,还用大量的特写拍摄方法拍出了女主微表情里深藏的纠葛,到与男主相遇两人的忏悔戏,简直是炸裂的演技。
借助袁元的故事揭开每个人心中的秘密,是将其深藏于心还是直面它,片中都给出了很好的引导,所以说这是一部自愈系列的女性影片没有错。
有所思,是这个影片要传递给观众的,那一句“越是隐藏,越是难以忽视。
”一直在我脑中环绕。
放过自己吧,和自己和解,是那一系列的选择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感谢俞飞鸿的演绎,我给满分。
4月11日路演一刷《在乎你》。
电影剧情有点超乎当初的想象。
没看电影之前一直以为它是爱情片,看到中段越来越像悬疑片,到最后发现竟然是心理片。
看完电影仍然有很多的疑问留在心里。
影片的音乐、摄影都非常唯美,可以打9分以上了。
特别喜欢片头的部分:镜头从空中掠过壮阔的头大佛,配乐则大气恢弘,给人非常震撼人心的感觉,被牢牢抓住了。
各位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尽职。
三位年轻的中日演员,很放得开,演得很自如。
欣赏木下小姑娘的表演。
这个年纪竟然有如此的表演水准很惊艳。
特别是酒吧一节,泪水潸然滚落,感情拿捏准确。
另海边质问袁元一场,木下依然表现出色。
相比之下,这两段戏中与之对手的俞飞鸿反而逊色。
大泽隆夫,演绎片中的富哉,在角色设定的情境中他的表演非常到位。
在酒厂与袁元重逢的一场戏,大泽从红了眼眶到泪光闪烁,让人不禁动容。
已过世的星由里子也准确演绎了剧本设定下的日本婆婆。
如果说这是部不成功的电影,那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要归于剧本的薄弱。
虚实两条线的交代不甚明晰。
这部电影的众多人物其实都是围绕女主角袁元而设立的,他们所有的情感走线也是取决于袁元与他们的关系而设定的。
对袁元这个人物,诸多关系的设定不是很清晰、不明确。
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俞飞鸿在表演上的困难。
比如:袁元与惠子的所谓“母女”关系。
影片中,惠子出现后,袁元跟惠子回忆自己如何认识富哉、如何投身家庭放弃梦想、如何抛下幼女去追梦,观众都以为惠子就是袁元的“女儿”。
直到袁元脑海中闪回丢掉纸袋包着的验孕棒,此时观众才开始怀疑惠子是否真为“女儿“。
最后,年轻的袁元躺在周遭一片惨白的产床上做流产手术,直到此时,惠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女儿”的谜底才逐步明朗。
可是这个反转未免太突兀,因为之前虚实线索的埋设以及转换都十分模糊。
特别是北海道之行,虚实交代不清。
例如,富哉在海边跟袁元回忆惠子想妈妈时以仙鹤作为慰藉,袁元深受感动。
当她自杀、沉入水底的时候,依稀看到仙鹤飞来在水面徘徊不去,顿感生的力量,那是惠子给她的活下去的动力,我想。
可是前者是虚幻的,而自杀却是真实的。
臆造的仙鹤帮助袁元打消自杀念头未免太牵强。
自杀这个桥段让人觉得非常莫名其妙。
另外,老太太拿出惠子幼时的照片,和最后拿出袁元丢弃的验孕棒,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虚实的交代也不是很清楚。
再比如,袁元与雷军、富哉的关系。
袁元的爱情线,虽然确实存在但态度极不明晰。
在电影前期的段落里,袁元与雷军确实就是工作关系,毫无由工作走向恋爱的暗示。
看不出袁元沉浸在与雷军的爱情里但又不能完全放下与富哉的难忘初恋的那种纠结。
袁元梦中的呓语“你要去哪儿”,我觉得是她自己方向不明的一种暗示,也是促使她踏上日本的土地要寻找答案的动力。
当她在酒厂与富哉重逢,我们看到了富哉百感交集,看到他因激动而泪光闪动的一刻,能感觉到这个男人这十五年来对袁元的爱不曾有改变。
反观袁元,对富哉的态度却非常不明朗,是爱?
是内疚?
通过俞飞鸿的表演看不出来。
这与袁元之前回忆与富哉的甜蜜时光是非常矛盾的。
通过自杀的桥段,他俩达成了最终的和解,这点是能被清晰理解的。
但是,她对与富哉的未来到底抱持怎样的态度?
不清楚。
片中的袁元,在我看来实际就是个“洋插队”。
在日本留下一段情但多年后特别是功成名就后想回头去寻找宽恕甚至想用钱来弥补的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女人。
她说着不食烟火的梵语,从事着让人称羡的职业,过着精致绝伦的生活。
除了这些表象,影片没能提供更多的内容让我们来深刻理解她这个人、理解她的情感发展的脉络,没有为我们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袁元。
俞飞鸿的表演不能算成功,除去剧本本身的原因,对母女之情、夫妻之情拿捏演绎得都不能让人信服。
影片公映后,随着口碑票房的一蹶不振,网上也出现了很多针对电影的所谓“解读”文章。
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电影。
这当然是学习提高的好事。
可是另一方面,一个电影如果让观众看不明白、还需要映后解读来理解,那么这电影算不算一个成功的作品?
如果观众不明白故事本身,又如何理解故事背后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呢?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在乎你》没有说好电影语言,虽然的确进行了很多全新尝试和高层次技巧的运用,可是所有这些难道不应该首先服务于将故事讲好这样一个基本宗旨吗?
回到影片的主旨:女性的成长和心灵救赎之路。
这个出发点很对,只是叙事编排上可能会让观众一头雾水,你本来以为这是一段纯净的跨国恋情,可实际上却在讲母亲与女儿之间纠结的情感关系。
事业成功的服装设计师袁元被梦境干扰,失去灵感,这时突然闯入一个学服装设计的日本女孩惠子,女孩自称是袁元的仰慕者,但结果却是千里寻母的亲生女儿,袁元跟女孩诉说过往,如何放弃家庭寻求自我,女孩和她相处融洽,崇拜有加。
十八年前的选择很难说出对错,人生也很难样样圆满,虽然影片敏感地触摸到现代女性的内心缺角,柔软、独特,带着几分诗意和反省的气质,但一切又都是轻描淡写、清浅飘忽的,甚至是残忍、冰冷的,有点不知所以然的冒仙气却不接地气,就像俞飞鸿在片中的台词一样:“好像被困在半空中,无法飞翔,也无法降落。
刚看完《在乎你》,我觉得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想起前段时间看的剧,虽然不可一同而论,但是让我想到了一句歌词“自由和爱情哪一个会更难释怀”。
电影背景是一个年轻女人在日本读书时认识了一个日本男人,两人相爱后快速结婚了,日本男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酿酒,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在事业上,而年轻女人逐渐变成家庭主妇,陷入婆媳相处的关系,婆婆要求很严格,无论她怎么做,还是得不到认可得不到爱,因为看见了国内朋友出现在杂志上的采访,于是偷偷拾起梦想—设计服装,给国内的朋友寄去自己的作品,慢慢的这成为了她唯一能开心的事情,后来,被婆婆发现这一行为,烧了她的稿图,她的丈夫去和自己的母亲争论,却也于事无补,而丈夫也不是每天在家,和婆婆的相处以及想要追求梦想二者成了矛盾。
电影的关键处是最后她怀孕了,现实是她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偷偷离开并打掉了孩子,所以这成为了她心底的痛,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
电影里,女主设想了另外一种人生结局,如果没有打掉孩子,而是生了下来,她和孩子的相处,回到日本和丈夫的见面,参加孩子的成人礼。
但这一切都是臆想,不管是生了孩子又不得已抛弃孩子追求梦想,还是打掉孩子追求梦想,最后回到日本和丈夫坦白,她都在进行自我救赎。
所以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自由和爱情哪一个更容易释怀?
结尾处,女主告别了在日本的丈夫和婆婆,继续回国工作了,两人相隔多年,感情在却也不同,正如电影里的台词“我们之间只是隔了一条海却像隔了一辈子”。
故事中的女强人袁元(俞飞鸿 饰)在功成名就之后,午夜梦回,屡屡想起多年前难以释怀的北海道往事。
虽然眼前的生活已然是外人看起来最好的生活了,可谁也不知道常常被奇怪梦境惊醒的袁元内心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的确,生活中不乏很多女强人,表面上风光无限,其实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往往会忆起从前的生活,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事人内心的遗憾和内心的困境也只能自我消化,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自己。
片中的袁元就是看透了这一点,在思虑之后只身前往了北海道,那个20年来在她内心深处都无法忘怀的地方。
但这些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让人们知道了原来人生是可以有选择的,这便足够了。
对我来说,这始终是一部疗伤的电影——在一段追忆之后,俞飞鸿完成了一次成长,填补了成长过程中的一段记忆黑洞。
“过去”该如过去…… 电影舞美摄影融合了中式与日式,传统与现代的画面特质展现得恰到好处。
而来自德国著名音乐人富有张力的配乐,也给电影增色不少。
还有北海道的唯美雪景,更是令人惊艳不已,“每一帧都美到骨子里”,透出浓浓的日本风情和浪漫气息,为导演和幕后团队的用心良苦比心。
愿:票房大买...买
原本以为是追求理想反抗恶婆婆的故事,后来发现这女的是被害妄想症?一颗星给摄影
日方演员的演技压倒性的好,大泽演出了小镇传统日本男人的那种朴实和温柔,女主差点为了他牺牲梦想就显得很真实。不过,98年留在日本不算太坏的选择。婆婆的演技也吹爆。很多东西都是要和自己和解吧。想到自己遇到过的日本人,也是这么温柔善良,愿我能一直快乐,不负你的期望。愿你也幸福,平安喜乐。
看了杭州场点映,北海道风景可以再半分
我觉得《在乎你》可以双度理解吧,可以是惠子假堕胎真(大部分人也是这么想的),也可以反过来惠子真堕胎假,那么多留白的镜头完全可以把两种设想撑起来,亦真亦假之后的在乎,才是拨云见雾以后的在乎吧。那颗佛头在雪野上慈悲,让人想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也想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雪会覆盖一切。
很细腻,冰冷中有一丝丝暖意。越想遗忘的越清晰,越掩埋的越存在。爱,纠结,选择与放弃,那种无声的痛,在岁月中隐忍;可惜没有如果,可惜无法回头,也许我们最终,只能学会在时间中与自己和解。
日常恐婚恐育教育?看下来只是感叹还是青春无敌啊。俞飞鸿虽然美,但是在胶原蛋白满满的日本妹妹面前完全黯然失色了。节奏太慢了,而且太矫情了。这么多慢镜头真的没有必要啊导演
堕胎后十八年念念不忘,甚至精神失常,反堕胎宣传片?!没想到,在这个年代,还有人写婆媳恩怨逼走儿媳妇的故事,故事的反转级别简直就是低能水平……比起俞飞鸿年轻时艳压群芳的美貌,演她年轻时的演员只达到了五官端正的标准吧。
两国演员各演各的,能掰出两部戏来,太尬了。俞飞鸿的发型很不合适,显老。
俞飞鸿又美又攻,木下彩音挺萌的,导致母女竟然有百合感,俞飞鸿和男人完全没有cp感啊~ 摄影和音乐加分。全片都笼罩在一片沉静的悲伤之中,被北海道的厚厚的雪掩埋。本来以为是治愈和解向,但后半段突然变成悬疑片?!看到真相突然好难过啊……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但如果回到当时,也依然会做同样的选择吧~
故事有点单薄,导演能力一般,好在喜欢俞飞鸿。
一直都很喜欢俞飞鸿这部电影特写更多,更漂亮~
一部不怎么文艺的文艺片。觉得年轻人热恋那一小段戏比较好,其他真的非常的尴尬。去北海道取景是美的,俞飞鸿在大荧幕上是老的。
就是那种两个小时一直在说话但其实什么内容也没有的电影,除了景色一切都没有,这剧本和导演水平就别搞日本人擅长的平淡叙事了,请来谁都救不了场。
三星半,半颗星是为俞老师加的。电影讨论了一些女性命题和文化差异,但是完成度一般,往返三个多小时跑到浦东去看路演就算见到了俞老师也觉得没有那么值。不过也算又达成一个心愿了,第一次在大荧幕看到完全是主角的俞老师也很难得了,觉得以后也没多少这种机会。
不是很好看,但是男主居然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暗恋很久的人。
十分佩服跟着路演场看了五遍的粉丝团成员们,这么臭的裹脚布都受得下来。
多一星给发紫的嘴唇。
2019.10.27
电影一开始就让我感受到满满的伪日系风,人物镜头和空镜头很难不让人想到《情书》🙃而且有些台词和配乐也未免太尬了。。。奔着俞飞鸿看的,可有些地方感觉演的也挺尬的。。。题材主题很好,但拍出来就感觉整个一高仿意识流的尬片(当然又让我落泪的一个点,但我忘了是在哪了😂)
2.5星,除了北海道的雪景好看外,故事本身没能很好地舒展开,沉迷于用音乐配合画面抒情。近两小时的时长,消耗太多在并不高明的情感叙事上,氛围的营造依赖空间本身,缺乏引人入胜的情节线和剧情张力,总体显得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