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里和洛奇塔
Tori et Lokita,两小无惧(港),有你就是家(台),Tori and Lokita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巴勃罗·希尔斯,姆本杜·乔利,克莱尔·博德森,夏洛特·德·布鲁因,蒂伊门·戈瓦尔茨,娜德吉·韦德拉奥果,巴蒂斯特·索尔尼恩,阿尔班·乌卡伊,马克·泽戈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2
简介:一对“姐弟”移民欧洲,齐心面对困境与挑战。贝宁小男孩托里(巴勃罗·希尔斯 饰)和喀麦隆少女洛奇塔(姆本杜·乔利 饰)孤身离开非洲前往比利时,冀盼能展开新生活。无依无靠的两人却因为偷渡他乡,无法顺利谋生,只得在收容所、黑市、餐厅等地辗转流浪。即便如此,年纪轻轻的他们还是想尽办法在陌生环境下辛苦生存,齐心合力面对新生..详细 >
心酸继续…短小精悍调度一绝。剧情可能些许有些诟病之处,但情绪上抓人啊!戛然而止一阵唏嘘…偏题一下,房产中介说的不错,大麻房不能买,整个drywall房屋结构都变了得铲了重建…
230117 @ Broadway Cinematheque|还是很达内,只是对女主角的结局略有意外
6/10 完全不如以前真诚的达内兄弟,真的很无聊
3.5
2023004 长宁来福士百丽宫。谎言一步步被揭示,互相依靠的沦落的“姐弟”形象却更显丰满。
从弟弟跑进姐姐被关押的地方开始就离谱起来,他怎么回去的,以及最后他拦不到车又没有手机怎么回去的,等等。还不如姐姐直接上车,回去了再报警来救弟弟。弟弟那么机灵却在现场大喊姐姐的名字,在停车场打电话,进去前不先联系,等等…姐姐也是,轻信他人,任打任欺负,但如果她很年轻,那也能理解,就是看这么大一个体格不会反抗反而让我这个观众更揪心,很可能导演也想塑造这种落差感:身体强壮,奈何精神单薄,便只能让人牵着鼻子走。总体来说是表达移民困境的片子,通过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弟,一个成年一个未成年,来更全面地反映社会问题。
#FNC# "He forced you, he's dirty."
难民问题的无解。但是欧洲大导演总算找对角度了。
比较无聊,黑人电影,真心不喜欢
达内兄弟实际上是在拍移民电影,而不是政治电影。舒适圈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流沙下是见不得人的犯罪温室。年轻移民对生活的渴望变成了彼此间的爱与责任,对成人世界的愤世嫉俗与务实。尽管有着这样一个黑暗残酷的戏剧性结局,但能看到他们对彼此的忠诚是光明且不可估量的。
冷静克制的牵手出头天的故事。
偷渡者的隐痛、移民者的辛酸、打工者的苦楚,都积蓄在一具具年轻的躯体里。最恰当的形容也是最痛心的画面,在树丛中东躲西藏,寻找遮蔽的掩护,像一只惊慌失措的兔子,她永远不会知道等待她的是下一趟脱身的轿车还是下一声丧命的枪响……
并看不到什么值得控诉和深思的…人性本就如此,丑陋与善良不过是相对的,乌托邦不存在。倒是比利时这副本难度已经低到连毒贩都没啥警惕性了
一路焦虑到最后像被扇了一巴掌
断梗飘萍蒲公英,夹缝求生。行人车马踏碾之,路无尸骸。
通过一起事件反映某个社会热点矛盾,叙事主要手法是悬念+移情,因为要移情,弱者主角必须简单化地向善,大体来说就是原教旨的人道主义美学。可即便从这套手法来看,结尾也是有问题的。更好的移情手法,是镜头缓慢移动后定格在毒贩子背影,形成一种主观视角——我们这个社会的敌人在此——后就此结束。现在这样的处理手法,后面小男孩杨德昌式的朗读法是画蛇添足。另外哪怕不在欧洲生活,有一点也能感同身受,像达内兄弟、肯洛奇这些导演的作品,欧洲电影节的评委要是不给奖,内心肯定是有负罪感。
#Cannes2022 第二十三场。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你永远可以相信达内”!路边偶遇了让-皮埃尔!托里的部分像《单车少年》,洛奇塔的部分则像是《罗塞塔》。依旧是极简调度下极佳的情感渲染,在毒品种植园里的戏份节奏太恰当,看得太揪心。不过这次煽情太猛了!
有一瞬间,我以为我在看肯洛奇。
依旧非常疲态。近年达内通过转换族裔、宗教身份,将同一故事反复重写,始终维持同一种情节牵引力。在这种稳固的框架体系下,变更的身份并未能充当变化的推力,变更的人物被旧作中的角色类型牢牢地附体,充其量只是重新套了一层皮而已。
视点人物被分裂成两个,而两个人物的一切任务却都仅集中于戏剧,而非现实;所有苦难都不影响人物内心,主角的工作细节也被完全抹去,整个故事被精简为了一个光秃秃的类型模版,不可预测的不再是人物内心,而是外部环境;从《一诺千金》一直延续到《年轻的阿迈德》的结尾“达内时刻”被隐藏在结局里的宣传标语顶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还不是因为你部门没给发证?”不好说算不算退步,但这肯定是达内创作生涯中的绝对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