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八日の月曜日、不思議な体験をしました。
その機会を与えてくれたのは、侯孝賢監督です。
小津安二郎にささげるべきオマージュとして『珈琲時光』を日本で撮影中の彼から、出演依頼を受けたのです。
「出演」といっても、エキストラとして画面の一部にちょっと存在していてくれればよいといった程度のもので、もちろん台詞などありません。
実は、前作の『ミレニアム・マンボ』(01)のときにもそんなお話があり、いかにも光栄なことではありましたが、当時は定職をもっていた身でもあり、週末に那須の温泉客として湯船に浸かっているだけでよいという侯監督の言葉に添うことはできませんでした。
今回は神田の古本屋の客の一人だという。
喜びと緊張とで足をもつれさせながら、指定された誠心堂書店にかけつけました。
東洋の歴史や文化を扱う書物ばかりを集めた誠心堂は、いわゆる古本屋街からやや離れた白山通りに位置する小さな書店です。
そこでの撮影というから借り切っているのかと思っていると、カウンターには浅野忠信さんがぽつねんと座っているのに営業はストップしていない。
実際、キャメラに指示を与える侯監督の脇をすりぬけるようにして、お客さんが何人も入ってくるのです。
なかには、何冊か本を買っていく人もいる。
すると、レジの前に陣取った浅野さんが、ややはにかむようにして奥に控えた本物のご主人を呼んで支払いをして貰っている。
何か気配を察して入りにくそうにしているお客さんには、私が「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と声をかけ、入ってもらったりしました。
もちろん、撮影には時間待ちがつきものです。
侯監督は、近くの喫茶店を指定し、そこで待つようにというので、通訳の小坂さんの案内で、表通りからやや離れたところにある古びたコーヒー専門店に腰を据え、時間を潰していました。
『珈琲時光』という題は、監督の説明を理解した限り、親しい人々とコーヒーを前にして過ごす貴重な時間の拡がりといったもののようで、まさしく私は珈琲時光の何たるかを一人で体験していました。
不意に、建て付けの悪そうな扉を押して侯孝賢が姿を見せる。
幾分か緊張して彼を迎えると、撮影ではなく、昼食への招待でした。
ほかが満員だというだけの理由で、近くの台湾料理屋に入ると、ウェイトレスの何人かが、中国語で「侯孝賢さんですね」と声をかけ、目を輝かせている。
「ええ」と彼は何の気取りもなく答え、われわれはのんびり食事をとりました。
小津のカラーがいまはもう存在しないアグファだったとか、そんなことが主な食卓の話題でした。
私の「出演」場面の撮影が始まったのは、午後二時をすぎていたでしょうか。
現場では、監督が、浅野忠信さん、一青窈さん、それに誠心堂のご主人夫妻に、丁寧に紹介してくれました。
キャメラはレジの奥くに据えられて、ほとんど見えない。
私が指定されたのは、一つの棚の前からレジの前を通って別の棚に移動し、そこで一冊の本を選んで支払いをすませるというものでした。
その間、古本屋の若主人である浅野さんが、一青さんに、モーリス・センダックの絵本について、何やら説明している。
そこに割って入るように、私が書物を買えばよいというのです。
侯監督は、どれでも好きなものを買えという指示しか与えません。
スタッフの一人がポケットに一万何千円だかを入れてくれました。
ヨーイもスタートもなく、いつの間にか撮影が始まっている。
さきほどの喫茶店の主人が出前でコーヒーを持ってくるのですが、そんな話を聞かされずにいた私は、ごく自然にその姿を見送ってから、買い物をすませ、浅野さんがくれるお釣りを握りしめて、外にでました。
白山通りには、軽トラックに積まれたヴィデオ画面の前に侯監督がしゃがみ込み、まだ店内で続いている演技に見入っている。
それを見たとたん、からからに咽がかわいている自分に気づきました。
そして、お釣りとともに本を包んで手渡してくれたときの浅野忠信さんの微笑が、この世のものとも思えないほど澄み切っていたことを思い出しました。
あれこそ、スターの瞳というものなのでしょう。
しかし、『アカルイミライ』の、そして『座頭市』の主演者であり、いまは『珈琲時光』の主演者になろうとしているこの大スターと「共演」したという実感は、まだ現実のものとはなっていませんでした。
撮影が終わってから、侯孝賢は通訳の小坂さんとともに日本語の台詞回しを確かめている。
じっと小さな画面をのぞき込んでいた彼は、やがてスタッフの方に向きなおり、OKのサインをだす。
それから私に、買った本は記念に持ってかえるようにというのです。
「ところで、何を買ったんだい」。
『妖怪』という題を示すと、にっこり笑って署名してくれました。
だが、それにしても、リハーサルもなく、たった一つのテイクで本当に撮影は終わってしまったのでしょうか。
完成された『珈琲時光』に私の姿が写っているとは到底信じられぬまま、不意に現実感を持ち始めた八月の湿気をかきわけるようにして、『妖怪』で重さをました鞄をかかえて現場を離れました。
あの場面は、間違いなく最終的な編集でカットされるという深い確信とともに。
2003年9月Copyright (c) HASUMI Shiguehiko & MUBE
電影為了紀念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製作班底為台灣人及日本人合壁,但以電影的「身份」來說,本電影絕對是日本本位,電影中段為女主角所加插的台灣男朋友,沒有表現出這部電影的台灣性,相反,以女主角封閉卻自信的心理來說,觀眾則更能確切看到電影對「日本」的肯定,而這份肯定確實與電影中有機出現的台灣和美國無關。
說回電影。
「城市」、「女性」是這部電影的兩大主題,全電影表現了城市的散漫和流動,這份流動有點停滯的特質,是「非積極」的一種,卻有點自得其樂的意味。
淺野忠信的角色正表現了這一點。
他開書店、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繪畫等,散漫卻帶著藝術的氣息。
他喜歡電車的聲音,錄音是為了把流動的時間凝固起來,這個行為是相對於都市的變化,他在變化之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於是他駐足,側耳傾聽。
所以在電影後半部出現的畫成為了全電影的中心意象──表現了自己的生命來自城市,像在子宮裡一樣,是「孕育」。
於是電影更重要的主題──女性,便出現了。
這或許是編劇朱天文的悉心安排。
女主角是表現了女性與城市的關係──「封閉」與「孕育」。
女主角的懷孕,卻沒有給她晴天霹靂的震撼,相反她悠然自得,她準備生孩子下來,但卻與其他人無關,包括她的父母。
她把自己設於一個封閉的狀態,卻表現出無限的孕育力量。
女性力量在電影之中比男性強得多:如女主角父母的對照,及女主角自我的心理中得以表現。
但這份力量卻逐漸感到「崩塌」的危機,她的夢成為她命運的預言,她或許因為背窗而走,而跌到外邊的世界。
電影中的角色常背向觀眾,便是表現女性即使封閉自己但卻擁有強大的力量,但強大的力量背後,卻隱約感受到外在世界的威脅。
《咖啡時光》便是設置在這個矛盾點上。
那麼電影以什麼方式表現這種女性心理呢?
導演用了「咖啡」。
咖啡時光代表著「悠閑」、「談天」,有著張愛玲式的流言意味。
這是對於世界上既有的觀念、強權,提出補充。
甚至以悠閑的姿態企圖擊倒世界的認真、緊張。
朱天文以「咖啡室」挑戰「論壇」,以「無故事」挑戰常規電影,為城市藝術表現了另一種充滿女性意味的書寫情態。
有很多影像在咖啡里浮现开来我喜欢去看每一片天空海蓝的颜色在白云尽处搁浅。
这些平面之上,所有的静谧与躁动仿佛沉淀,而阵风尚未吹起,簇簇反射阳光的树叶枝干疯狂地将影子伸向大地。
只在无数激情落寞交替的街头巷尾,还有着最后一粒尘土做着最后华丽的舞蹈。
我也喜欢冲一杯深棕色,苦冽绵密甘甜稀疏的咖啡,然后慢慢品尝。
这些时候,咖啡的柔烟在骨瓷杯的烘衬下显得潮湿温暖,而手指微凉的时刻,恍若绰绰而去的光年在耳畔溜过,穿行去玻璃门的咖啡馆与狭窄的沙发空隙,只有一种莫名沉吟直抵惶恐交错的内心。
其实,很多时候,喜欢一种物件或沉溺一部电影,都只因触目那一刻就不可自拔。
就像把候孝贤的《咖啡时光》放入影碟机。
纯粹的,只是喜欢它的电影海报——两个似乎无甚瓜葛的男女默默低着头沉思,背景是大片的新绿与一团缓慢过渡成火焰一样炙热的阳光。
这一切,似乎充满了明亮,也拥有着透明的哀愁所铺陈的底子。
于是,就固执地认为,这样的故事必是婉转而精致的,就像它的名字,就像一杯咖啡,一段时光。
曾经的眼前风景与此刻舌底咖啡的味道交融、升腾、变化,就此化成一舟载不动的离愁与翻云覆雨的缱绻。
其实,还是惊诧于它的平淡。
故事的开篇,就是狭小逆光的屋子,机位低低地递出镜头,一个女人只是在波澜不兴地晾着衣服、接电话、房东叫门、给房东拿台湾带回的土特产、继续接电话、讲自己的梦……或许,真的是过于庸碌,以至这样的沉闷的开始到底使我不能定下神来。
于是,接下来,当女人在街上走着,逛着,游荡着,失了神一样走上电车,不知去向何方时。
我终于选择退出了碟片。
忘记又过了多久,再看《咖啡时光》。
三个月,四个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一个人,窗外依旧夜色弥漫,一杯咖啡在手间的掌纹里泛起微暖,灯光昏黄,脑海中不禁又泛起那个形单影只的女子,想起她未曾延续的故事。
而这部电影,与之标题注明的咖啡相比,风格所执着的却似乎只是一种清茶浅饮般芬芳。
若无骨的清风,缓慢地拂过生活中每一个不能被完整记载而又真实存在的日子,时而低回时而流连,除去展示着日常反复的细节与繁冗的常规,电影里最常出现的便是电车,那些总是能在视野中出现的运输工具,咣朗朗地将奔波的人们按部就班地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多少人无数的时间就那样耗费在这狭小的空间,去远处,去近处,往往又在最后回到终点。
于是,我们总能看到的是在安静电车里每一张面孔都如此疲倦,却又无可奈何。
似乎,凌乱的城市,早已经是无主题的变奏,每个人都希冀栖身其中找到一个和谐的所在,可往往却又是最出离与不相与共的音符。
交错的电车轨道,一群群穿梭的人群。
一切显得是那样随机,可叙述总是从这里开始。
那些无处倾泻的情感,也在指间流沙的缝隙间显露了出来,一点点腐蚀着生活里静静起伏的情绪。
于是,就那样一个人在街上在太阳下行走,一个人在雷雨夜打电话给朋友,一个人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蹲在车站边,这个并不脱俗美丽又十分安静的女子,好像一片随时可以被风吹走的叶子,站在树枝头顾影忧伤。
而他只是一个小书店的店主,从来习惯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他帮她找她要的音乐家的资料,他知道她怀孕后为她画画,他遇见了在电车里小睡的她,也只是默默地看着,带着一丝喜悦与羞赧。
这是一种纯洁得让人眩晕的爱,因为他从未试图走进她的生活,而只是在那么近的距离,做那么辽远的守望。
我在想,为什么电影会叫做《咖啡时光》?
是因为生活的味道已经足以让一份苦涩在静静回忆中,于味蕾绽放芬芳。
还是因为有太多的印记已经在我们的梦中扑朔迷离,可只有咖啡的香芬再次恍然飘起,我们才能重拾起旧日柔软的时光?
也许,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看一幅别离的画面,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真的是太仓促也太短暂。
但有的时候,你又会觉得,相较一个庸懒的午后,或无所事事的深夜而言,它又非常漫长。
漫长得足以让所有温暖的影像都重新浮现,而醒来时却只发现一枕湿泪。
或许,真的没有什么会比一杯咖啡更接近这电影的质感。
候孝贤说:坐咖啡厅就像坐火车一样,晃啊晃的,那种平稳的节奏,人就恍神了,很容易就会睡着,就会有很多影像浮现开来。
就像他在她来的时候,叫一杯她最喜欢喝的咖啡。
就这样一起在不同的杯子里品尝着相同味道的咖啡,在彼此对应的角度,看相互身后的风景,洞穿岁月的不是利剑,而是这轻缓湍急的瞬间所堆叠起的深渊,就这样一起闲适地聊天,谈着童话故事,谈着音乐家,谈着东京,谈着互相喜欢的东西,好的时光总像咖啡一样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或许,这就已经是足够在多年后回想起仍最美好的事。
片尾,是两个人在站台上并排站着,并没有言语,只是看着一辆又一辆列车呼啸而过,他们都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只有我仓皇地起身,踉踉跄跄推开门,碰碎一杯多年在手掌中温暖而过的咖啡,凝固成或深或浅与往事咬合交错的痕。
“我喜欢的是时间与空间在当下的痕迹,而人在这个痕迹里头活动。
我花非常大的力气在追索这个痕迹,捕捉人的姿态和神采。
”这是侯孝贤在无数次创作谈中反复表达的关于其个人美学旨趣的核心观点。
此美学旨趣在侯孝贤的创作中随着题材的变更,显得愈发明显与强烈。
反差在于,题材的“吸睛”程度与此美学旨趣的表达程度成反比。
转折点是《南国再见,南国》。
由《风柜来的人》到《好男好女》,侯孝贤的题材遍及个人、家国、历史的沉重创伤经验,侯孝贤影像由此成为台湾现代化历程的重要见证。
自《南国再见,南国》始,题材的“重要性”下降。
侯孝贤甚至渐渐跳脱台湾,时空转为《海上花》的晚清上海高等妓院,《咖啡时光》与《红气球的旅行》的当下日本与法国,《刺客聂隐娘》的晚唐中国。
伴随题材“重要性”下降的另一大特征是,影像所呈现出的浮在表面的文本内容的稀释与寡淡。
这一系列作品中,《咖啡时光》此特征最为明显。
《咖啡时光》是日本著名的松竹公司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百周年,特别邀请侯孝贤摄制。
影片在大众世俗层面,也就是奖项层面没有获得什么重要荣誉,仅仅是主演一青窈获得日本学院奖的最佳新人奖。
倒是当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后,华人评审徐枫还发表过微词。
据当年的《羊城晚报》报道,“徐枫说投票时她有举手支持,但举得很心虚,侯导的电影她甚至只举了半只手!
她认为好电影是艺术、商业并重,所传达的理念清晰、剧情动人,而眼见韩国电影发展之迅猛徐枫苦着一张脸说:‘拜托那些导演们别再自我,别在垂死边缘挣扎了!
’”力挺《咖啡时光》的媒体当然有,还是大名鼎鼎的《电影手册》,影片入围手册年度十佳。
《咖啡时光》的故事内核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不具有戏剧性,这便是未婚的女主角阳子的怀孕。
此意外事件当然会给阳子的生活带来变化,但这种变化隐而不露,潜移默化,并未呈现出事件化的可见形迹。
侯孝贤竭尽心力,所要捕捉的是影像中人物浸润于时空中的自然样貌,很多时候,他甚至于要让时空自显。
影片有太多场景,予人的直观感受是充沛、自为、饱满的日常况味,一种近乎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自然状态。
而这种感受又与怀斯曼直接电影风格浓厚的纪录片场景不一样。
演员在人工化情境-气氛之下的自然流露,此流露包括身体姿态、包括表情,包括对白。
这是侯孝贤美学以及工作方式的本质。
直接电影索求的是最大程度不带主观判断的对象记录。
最值得讨论的依然是具体的方法,能让演员自然而为的情境的制造绝非易事。
尤其是侯孝贤在部分场景中还会采取非常复杂的场面调度策略,这一点波德维尔在其专著《灯下绘形:论电影化场面调度》(Figures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中已经有过精辟细致的概括,其中的显隐之道最为特殊。
简单点说,显隐之道便是利用身体或者物件的遮挡与显露,来改变画面布局中的视觉焦点,调整观众的注意力。
波德维尔未及进一步申说的是,这一技巧其实源自中国画技法的视觉传统。
不过显隐法表现更突出的是在《悲情城市》、《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这些电影中,《咖啡时光》不在此例。
在此以影片开场几场戏为例简单讨论侯孝贤所使用的调度技巧。
这其中包括了第二场戏,阳子在家中一边晒衣服,一边通电话。
其后,阳子到书店见好友肇,书店的场景先后有两次,但取景角度有180度变化。
这几场戏普遍使用了段落化的镜头,也就是一镜到底。
这是时空完整性表达的传统,巴赞式的美学。
这场戏虽然没有任何戏剧性的事件,但却充满了丰富变化延展的动态过程。
首先阳子有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动作,晾衣服。
目的性保证了动作的自然舒展。
接着电话响起,她要边接电话,边晾衣服。
注意力更为集中,更不会有表演的趋向。
但侯孝贤还不满足,为阳子还增添了一个动作,对邻居来访的接待。
而此过程是用画外空间来表达(阳子在这过程中有走动,但摄影机并未殷勤的跟随游走,而是随意的游动),邻居并未出镜。
连续性动作与思维(通电话)的配合,保证了演员自然流露的状态。
但这依然不是全部,这场戏中还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但很容易被忽略的技巧。
这便是地上的电风扇。
这台电风扇是摇动式状态,处于前景。
虽然占据画面空间并不大,但它的存在实质性地改变了画面的状态。
再有便是背景中偶然飘拂的窗帘与衣服。
这一道具的功能与电风扇同一,但更有自然形迹的意味,更有动态的效果。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衣服真的是被风吹起,这其实是侯孝贤的惯用技巧。
很多他影片的幕后花絮都如实供出,飘拂的帘布是鼓风机吹动的结果。
动态的、连续的、画外的、多义的空间调度技巧便是这场戏充满生活况味的根本原因。
再之后一场戏,阳子去了书店,见到了肇。
这场戏开场的时候,肇正是用剪刀剪一张纸,也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动作,与阳子之前的晾衣服异曲同工。
之后趁着谈话间隙,肇还是把剪纸的任务完成了。
这场戏直观感受到的生命高度松弛化的力度要比前文我们提到的那场戏要大,原因之一是背景处的那条狗。
狗的功能相当于电风扇,但相比物件化的器具,充满实质生命的狗更能为画面带来充沛感、绵延感。
这不是侯孝贤第一次利用狗作为调度工具。
在《南国再见,南国》中,高捷喂狗吃饭那场戏更为神来之镜。
这场戏的光影也很讲究,背景深处是红光,与人物同一个位置有倏忽投掷,若隐若现的光,层次化的光线布局自然是动态效果的强化。
绝对不能忽略的是肇的扮演者,当代亚洲影坛最不可思议的传奇演员浅野忠信。
侯孝贤在采访中,深深表露出了对浅野的折服之情。
他说影片的主角是阳子,扮演者一青窈这是第一次演戏,肇的戏份并不多,浅野来到现场的时候,之前已经拍了很多。
浅野敏锐的意识到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他是主动的配合一青窈演出。
在本片中,浅野和一青窈完全处于同一状态,这对专业演员来说其实很难做到。
参考《悲情城市》里梁朝伟的演出便可知。
影片后面还有一场书店的戏,但是取景角度调换了180度,狗消失了,但是背景处人来人往的场景依然具有丰富的动态效果。
如是的例子还有阳子回到父母家中那场戏,她懒散的躺在地上,周遭有跑来跑去的猫。
电风扇、狗、猫、人流,这些很容易为人忽略的细枝末节般的道具,其实却发挥着巨大的知觉调度功能。
再次强调的是,影片后半部分,伴随着内核情节“怀孕”的揭露,这种调度技巧消失了。
可以再谈下文本的处理方式,侯孝贤是尽可能地以“意会”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剧情,信息披露的密度非常稀薄,并且很多时候处于滞后的状态。
父母出场很久以后,通过一番电话,我们才知道阳子的母亲是继母。
直到影片的末尾,阳子才渐渐道出男友的讯息。
在影片的DVD花絮中,有一段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场景,这是阳子和肇的夕张之旅,这一段落最终在成片中被全部剪掉了。
这个段落有部分场景,阳子是比较明确的表露自己对生活与未来的看法,侯肯定是嫌弃累赘,而全部舍弃。
比较能突出反映“意会”方法的是父母与阳子相处的两场戏。
第一场是阳子回到父母家中。
父母得知阳子怀孕后,深陷无奈迷茫的情绪中,但在言语中没有任何戏剧性的怨言。
侯孝贤以视觉调度的手法表达了父母的情绪。
父亲这一个镜头中由画面前景走到了画面背景深处,父母的脸由半面对观众变成了背对观众。
第二幅图中,电扇、父亲、水杯构成了一条直线,画面空间被割裂成两个部分,意味着家庭结构的涣散与不稳。
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次电扇没有左右摇动,是静态的。
与这场戏结构上对称的,是父母来阳子家中探望。
老牌演员小林稔侍扮演的父亲,几度欲言又止,从画面的前景踱步到背景,又腾挪回来,身体显得很疲惫。
父亲最后仅仅说了句“喜欢吃吧”。
实际上侯孝贤为小林稔侍准备了大量台词,但小林实演进入情境后觉得以身体表达的欲言又止状态更为自然。
而在这之前,母亲对父亲说过一句台词,“你太狡猾,重要的事还是要说的。
”就这一句话,精要地提炼出了这一家庭关系的全部要义。
肇的背景信息在影片中也非常含蓄,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他的书店老板身份、电车迷身份,另外似乎还有一个女人与其纠缠过。
更有想象空间的倒是肇与阳子的关系。
如何定义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否有暧昧的空间?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二人各自乘坐的电车交叉而过,自然形迹中不为所知的偶遇代表了生活变幻的无数种可能。
侯孝贤自己在采访中也表露,有很多人说《咖啡时光》不像是在拍东京,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判断标准。
客观来说,不像东京是因为影片大部分场景不是室内景,便是电车,缺乏一些标签式的东京场景。
影片中电车场景繁多,但并非空穴来风,原因不外乎,一是符合肇的电车迷身份,二是电车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电车是东京的自然形迹),三是电车的游走便是时光流逝的见证。
我们的讨论最后大概可以止步于影片的拍摄缘起,纪念小津安二郎。
不得不说,松竹公司很有魄力,《咖啡时光》是一部与小津没有任何关系的电影。
结构、节奏、母题、风格,都相差甚远。
小津哀叹悲鸣于以父权结构悲剧性消亡为代表的古典时代的终结,如若地下有知,看到侯孝贤重新构造的个体与社会的全新关系,看到驻足于影像中的风华生命,也许能莞尔一笑。
(已发于虹膜公号)
花了好几个断断续续的午后和傍晚才看完这部电影,看完后发觉自己其实是非常喜欢的。
它应该被投影在房间的墙壁上,我们在房间里阅读,谈天,喝水,吸烟,走来晃去,而它始终作为这一切的背景。
电影是侯孝贤受松竹公司之邀,为纪念小津诞辰一百周年所作,我没看过多少小津,所以对此也无从说起,但是电影里那个知道女儿未婚先孕后大段大段沉默不语的父亲,倒是真的非常小津。
整部电影非常自然,侯孝贤基础上的自然,这一次好像推到了底。
看不出任何经由事件去推动的情节,只呈现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周遭情境又仿佛具备跟人一样的地位,那些并没有被故事化的个体居此情境之中,显得异常饱满,自足。
整个电影里面贯穿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含一点固执的成分,来自于一种将生活作为整体把握的自信。
侯孝贤对封闭空间似乎可以把握的很好,女主角在书店的那个长达五分钟一动不动的长镜头,那种静谧的感觉是怎么拍出来的,简直称奇,逼仄的房间里,那氛围,那从街上折射过来一寸一寸的光线,仿佛从那个场景中弥漫而出,倾泻在电影的其他角落里。
不过对于风景和静物,似乎还是没有小津那么稳健。
实在很喜欢影片里的浅野忠信!
电影里他是一个电车迷,在最后几个镜头里专心致志的用麦克风收集电车的声音,电车的声音有什么好听的呢?
我觉得也还蛮好听的,渐行渐远的时候,轰鸣喧杂的时候,机械的声音里,真的听得出寂静和热闹,侯孝贤将这样的把握确凿无疑的交给我们,并且还是通过电影,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还真是了不起啊。
剧本里,朱天文好像想说浅野和阳子是有过什么样子的情愫,但侯孝贤几乎取消了它们,这不是更妙么,我总觉得,还是做减法更妙,减到后来剩下的全是一丁点儿也不能再少的东西,那便是人与人之间再不会更弱的一种联系吧。
在这种自信下,再去建立关系,不管发生了什么,不都饱满清亮么。
侯孝贤曾经在文章里引用过小津的一段话:“高兴就又跑又跳,悲伤就又哭又喊,那是上野动物园猴子干的事。
笑在脸上,哭在心里。
说出心里相反的言语,做出心里相反的脸色,这才叫人哪。
”话是这样说,可我也不全相信,每次看到又跑又跳,又哭又喊的人,我们不也还是在心里暗暗为他们叫好么,一点也不少。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不到什么相反的东西,仍旧有好多心情漫过了胸口,终于随着那首动人的《一思案》,又回到了心头。
PS. 去年写的,因为与自己而言有些特殊意义,贴出来看看。
这个下午我和侯孝贤一起的咖啡时光在略带着暗黄色调的镜头中侯孝贤的纪念作品就这样淡淡的开始了,亲近的好像那些琐碎的事情某天你看到过的那样,或者某天你也是这样的过着。
这种效果用侯孝贤的表述称之为“模拟的现实”,虽然这些情节是构建的,但是通过这些构建的场景来还原现实的生活。
这部电影就象中国画中墨汁的晕染,一层一层慢慢的侵入心扉。
父亲在车站等着女儿的回家的那一幕,话不多,演员的肢体语言表现的非常的丰富,父亲甚至穿戴的非常整齐的职业装来接非常休闲的女儿,两代人的代沟在瞬间就体现了。
阳回家之后躺在木地板上的那一幕是令人动容的,母亲在厨房的炒菜声,小猫在屋子里跳来跳去,每一个归家的游子都会在这一幕为之感动。
阳骑单车去寻觅逝去的高中时代,车站旁小店中的老板说“它已经老了”;妈妈陪着阳去送给邻居礼物并商借清酒和酒具;爸爸来到女儿的住处想和她沟通着怀孕一事,但还是一口口的喝着酒一句话都没有说;肇为阳的研究找来地图陪着阳在东京街头的寻觅,所有的一切看似平常,实际其中的滋味是最令人回味的。
我还注意到这部电影的镜头不像侯导其他的电影那样使用长镜头来叙事,而是深深带着小津的风格采用固定镜头的叙事,基本上大多数室内情节的描述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感觉上非常怀旧。
有些场景的描述甚至有小津默片时代的风采。
侯孝贤真是一个令人尊敬叹服的导演,非常的聪明。
用一个外籍的导演的身份来拍了这种题材的作品,又那么的成功,主要是切入点非常的准确,侯导从东京的地铁来开始切入寻常日本人的生活脉络,经由家庭生活反映日本社会的变革,尽可能的体现日本社会生存面的细微之处。
同时采用的手法又同小津非常的相似--“节制和隐藏”,虽然两人的时代不同了,社会生活形态也都变了,但是人还是一样,表达情感的方式还是相同的。
一青窈的表现真是好,一青窈的名字是否取自清·吴光《泊湘口二妃庙是萧湘二水会处》的“月华临夜空,青山窈多姿。
”句?
侯孝贤就像一杯淡茶,只适合慢品。
因为是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所以其中用了太多小津元素,固定机位、半高视角、人物进出镜、静止镜头,剧情亦是如此,像极了,本来侯就受了不少小津的影响。
这部片应该是目前为止我看过侯的最棒的片子了吧。
一青窕演得很好,浅野忠信演得更好,能够和自己喜爱的女人经常相见在电车就已经是很满足的事。
一青窕的爸爸就是我印象中日本父亲的形象。
成年的女儿婚外怀孕了,深爱女儿的父亲大概就是这样不知说什么默默喝酒的形象?!
影片结尾无比牛*,几条电车交叉往复,不同方向缓缓而去,人生也在不停地这么相遇,离别,循环往复吗?
片尾一青窕的片尾曲差不多成了全片最高潮,不,是唯一的高潮,它完成了对全片的解读,让我忍着一直看到演职员表结束。
歌曲:一思案 歌手:一青窈 作词: 一青窈 作曲:井上阳水 编曲:星胜饲养小狗只是幻想脱胎换骨女孩的小游戏大大的拖鞋,晒成胭脂颜色还有妈妈绣针无比艳丽的比基尼走惯了圆圆的阶梯只记得那时候6朵厚厚白云曾经幻想的女孩奈何桥上丢下难忘的初恋慢慢回首的红颜看啊没有果实的缕缕汗水终于终于,在心中停留绽放来到这世界,真好摇摆之间只有蓝蓝天空是谁让我们随风流动拥抱我的是欢乐和忧愁归途中每每一番品味父亲般保护我的往日随风一天天逝去那就是你面对脆弱的我,呵护已成自然但是但是,几时才能如愿以偿我,别无所求来了,也愿意接受
因为读“最好的时光”一书,就重新找侯孝贤的电影来看,其中“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叙述的都是少年情怀,但融入了家园故土,那份初入世间的愤怒不平、青涩动人的青梅竹马,于朴素自然、不动声色的画面中展开,更显得博大关爱。
十年前领悟到的情怀,至今还是温暖于心。
有那么几次,眼泪几乎要抑制不住地涌出。
这次重读,发现了侯的与众不同。
在一大批受西方新浪潮电影影响的80年代崛起的导演中,他是最东方的一个,除去受小津影响的摄影基调,他电影中的人物,也都是东方式的,隐忍、含蓄、不擅言辞。
即使是少年孟浪、都市喧闹,也让你感受到一个老人在抒发着对于美好过去的惆怅与哀愁。
那种乡愁氛围,他一直以离别后的怀恋来参照,仿佛活了一世,其实还只是原地的心境。
他总要以一个人物为轴心,展开对于整个家庭的观察,走出故乡,相当于走出了家,走出了幼稚的青春。
走出来的,终究还得回去。
几乎每部片子里,都有主人翁再回到乡土中的情节。
这唤起人内心被掩埋很久的温柔,即使身处一切都被瓦解得支离破碎的时代,你仍然可以走进侯孝贤的电影,去学习细腻地感受被时光冲刷掉的美好、安静、沉默,学习旧日子的醇厚善待。
“风柜来的人”有一个堪称伟大的结尾,我以前看的时候没注意到,像是一个人内心的爆炸,在最爱的事物被毁灭时,必须要无所谓,当作没有爱过也无所谓失去,此种重负,加诸少年身上,仿佛是成长的痛苦,让人揪心。
侯的叙事很像散文,淡泊和不经意间,一点点浸润,像风情画中的故事。
他从不过于紧张地扣住什么“主线”,而是将故事的逻辑掰碎,撒在每个细节中,让你领悟到生活的缓慢、那背后的大悲愁。
很多处转场镜头先交代的,是日常琐碎、无关故事的推进,但是都非常准确地交代和暗示了人物关系、心情。
忽然间,一句话或是一个表情,你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无可挽回的。
“咖啡时光”是第三次看了,仍然很喜欢。
阳子故作轻淡地对母亲说出心事,父亲坚决保持沉默的表情,都发生在准备食物、端茶倒水、互相客套之后,因为是父母来东京看望独居的女儿,那种陌生、小尴尬,都由着此前女儿怀孕的事而紧张起来,戏味十足,都让人感受到大师在处理细节上的耐心与从容。
阳子在地铁车厢的角落里紧锁眉头,接着并没有她眩晕或不支的交代,而是等到车到站,她坐在地铁门口地上,打电话告诉对方,因身体原因取消约会。
观众才了解原委。
这种处理手法,既脱俗又贴合阳子的气质,让你觉得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不夸张、不激动,好象是一个冷漠的跟踪者,体察着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思想的少女的丰富内心。
在生活里,如果我在一个地铁门口看见一个少女在打手机,也就是那效果。
结尾那首歌的歌词,交代了阳子内心最美好和隐秘的个人理想,在无轨电车环绕的城市丛林中,娓娓升起,真是诗意盎然。
在这几部侯的电影中,对女人的描述,都有一些相同的笔触。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喜欢拍女人晾衣服,每部片子里都有,“咖啡时光”中甚至出现在开始。
在阳台上、小土坡上,穿裙子走来走去,人有时候走出镜头外,就让你看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
这也许包含了侯对于女人的一种朴素而优美的愿望吧。
作为中国人,不看或看不懂侯孝贤的好,实在是人生一大损失。
《咖啡时光》,是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而拍,日本松竹电影公司的目光越过了伊朗的阿巴斯、德国的温德斯、日本的行定勋,找到了侯孝贤,当然是因为他最有小津味道。
这是一部很淡的片子,还是《恋恋风尘》那样舒缓的节奏和清瘦的情节,缺乏戏剧冲突的日常对白,甚至连演员都是一派恬淡的气息。
导演给女主角一青窈的镜头很多是侧面或背影,马尾辫,棉白衬衫,黑裙,米白平底鞋,完全没有独立职业女性的骄傲张扬,内敛清爽一如放学回家的邻家少女。
男主角浅野忠信,是日本电影界的性格小生,在里面也常是腼腆而温和的微笑,安静寡言。
沉默威严而又心事沉重的父亲,无处安置他的慈爱关怀。
贤良的后母,常是一脸欲言又止的焦虑。
然而你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你得到的感觉便会慢慢丰盈清朗。
他想要给我们的不就是寻常人生活上温润的感受和滋味吗?
故事的灵感也来自于身边的工作人员,日文翻译小坂,酷爱老旧的咖啡店,以咖啡店为办公室,“不管处理事情、想东西、写东西或跟人谈事情都在咖啡店”。
电影海报里有这样一段推荐:现在,想象有一杯咖啡,试着去转换心情,忘记以前所发生的一切,让自己能够置身于你要做的下一件事情中。
这也许仅仅是非常短暂的时间,但这段咖啡时间是一块包含以上这些的珍宝。
为什么不呢?
我们都应该为自己寻找这样一段“咖啡时光”,转换心情,忘记烦躁,重新开始。
阳子和肇:可以随时拿起电话对他说任何事,包括最近的行程,和昨夜的一个怪梦,远行归来会给他精心准备他喜欢的礼物,可以一起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静静享受一本书一张CD或一个故事,却不去谈任何结果,仿佛陌生人一样随时告别离开,分开多久都能知道怎么找到对方。
阳子:独立是不是漂泊的另一种说法?
即使身心疲惫仍然想一人承担。
怀孕是自己的事,生小孩养小孩也是自己的事,这样的决定,让自己快乐而平和,一切好象是再清楚简单不过了。
因为不可能结婚,所以也不打算告诉台湾男友。
一个太依赖妈妈的男生,一个必须接管家族事业的男生,只可能给她一段短暂的爱情,却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
理由很简单,“跟他结婚以后,一定是在雨伞厂帮忙,她怎么可能去过那种日子?
”盛世里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女人可以没有一切也不可没有自己。
不要麻烦父母,不要麻烦别人,只要自己专心对待小孩,一切都会很简单。
她帮小孩决定了将来没有父亲,可能很霸道,可是这对她反而变得简单,因为她可以自己选择,不必勉强,不用迁就。
可是那个怪梦是不是她内心焦虑的潜意识在作怪呢?
其实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事。
她的焦虑就在于为什么这不能够是她一个人的事。
肇:这么亲近的女孩为什么总是这样若即若离,永远不知道她何时会离开,有永远不知道她又会什么时候突然出现,为什么她总是看不到眼前的自己?
胀红着脸的他,有热切的眼神,却没有表达心中想法的勇气。
其实他好想对她说,“当然这不能够是她一个人的事,至少,至少应该是,他跟她,他们两个人的事。
”我们总是在错过,我们总是在犹豫,在否定,在逃避。
搞不懂是我们太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还是幸福太接近,接近到我们无视它的存在。
阳子从台湾回到日本,在她独自居住的房间里晒衣服,一边给朋友——一个旧书店的老板打电话诉说她的梦境,一边拿台湾带回的土特产给邻居。
阳子回了家,平静的和父母扫墓聊天,在半夜起来吃东西的时候,轻轻的给继母说她怀孕了。
阳子和旧书店老板相处融洽,他给她介绍他喜欢的音乐、书籍,给她看他的画作,和她讨论人生,陪她寻找一位叫古文野的音乐家。
阳子站在列车上,身体跟随着列车微微摆动,阳子拿出相机在街边拍照,阳子一个人坐在咖啡馆里看书或者写字。
阳子还在沉睡的时候旧书店老板拜访了她,他们一起玩电脑,看他的画作,讨论人生。
旧书店老板在列车上巧遇睡着的阳子,阳子陪着他站在地铁的站台上收集着列车来来去去的声音。
我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叙述这个故事,在我看完这部电影和另外一些评论的时候,我发现任何有目的性的叙述都可能会破坏这个电影的意境。
我们只需要坐下,看着显得散漫的镜头长久的注视着同一个场景,或者是随着人物缓缓的移动,我们无须去理解故事情节,因为电影的情节似乎一句话就可以说出来。
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将失去兴趣,因为我们能够感受到散漫的镜头下、缥缈的钢琴声中、琐碎的场景中一些叙事的内核,并且能够被这样的情景打动,从而继续下去。
侯孝贤,《咖啡时光》,小津安二郎百年诞辰纪念。
曾有人透露侯孝贤在现实中是个满开朗的老头,《最好的时光》里的“青春梦”无论如何至少表示着他对时尚的关注。
可是,侯孝贤的叙事总是如此的平缓、散漫,琐碎中透露出的哀伤,以及表象下令人不能释怀的内核。
这一部电影也同样如此,导演通常采用了固定的长镜头或者缓慢的移动来进行叙述,而且不同于某些目的性强的长镜头,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凌乱的城市、纵横交错的列车轨道和来来往往的列车,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叙述总是从这样的镜头开始,一切显得漫无目的,然后主角慢慢地走进镜头,平静的移动、动作、对话或者发呆,然后主角离开,镜头淡出。
淡淡的忧伤却在钢琴声中流淌了出来,在那些琐碎的生活场景中,我们渐渐的感受到了一些起伏的情绪。
阳子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打电话给朋友,她也许是孤单着的;阳子一个人蹲在车站的墙边身体不舒服,这个面容平静的女孩依然显得柔弱和忧伤;阳子和旧书店老板在一起的时候,看起来略略显得开心和依赖,我们似乎便能感受到这个女孩的一点点小心思,还有阳子父母沉默着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其实他们的心中总有些话想说,面对这种观念的冲突,面对女儿怀孕的事实,他们谨慎的考虑着,试图寻找到合理的切入点。
侯孝贤用凌乱的画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日本的生活场景,而在这些画面的下面,我们领会到了角色们变化的情绪,这是侯导一贯的作风,在他呈现的一幅幅平静场景下,其实藏有很多的情绪和冲突。
生活也许便是如此,我们并不能真正地看到很表面化的冲突和感情色彩,但是在琐碎的生活下面,我们却独自品味着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阳子内心的孤单和无助,她对书店老板的依赖和情愫;阳子父母的欲言又止;这些都跟随着长镜头,跟随着钢琴声一点一点进入我们的心里,哀伤蔓延开来,浸染了电影里所有的画面。
电影的演员们的表演无疑是成功的,阳子脸上透露着坚毅平静,她对自己怀孕却不结婚的决定是如此的强硬,父母沉默的背后,是对女儿的深深关切和对观念冲突的无奈,旧书店老板温和却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如同一个城市中的隐者。
这些角色如同一个个小岛,从列车中、从日本街头的人潮中凸现出来,使我们一下子发现他们,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被电影渗透,进入那一个个悠长缓慢的场景之中,在沉默中静静的关注着电影的冲突中心——怀孕的事实,同时期待着结果的出现。
结果并没出现,导演在故事里隐藏了很多的线索,比如台湾男人,比如阳子的工作,比如古文野先生,比如父亲去世的同事。
每一个故事似乎都值得我们去关注,但是导演却避重就轻的一笔带过,却用大量的笔墨描绘其他的细节:列车交错着奔走;阳子一家沉默着吃饭;和邻居的寒暄客套;在列车上或者站台上孤单的站立和凝望;这些没有目的性的画面不断出现。
直到电影结尾的独白才点明了故事的主题:阳子的成长,这个抽象的主题当然不能概括电影的全部。
其实,当结尾的歌声响起,我们独自坐着回想起电影里出现的钢琴声、随意散乱的对话、交错的列车和琐碎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已经能够聆听到少女内心成长的声音在回响,能够感受到那些柔和或坚韧的情绪在荡漾,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都市里平凡人的温情、依赖、孤单和哀伤在生活的表象下,在拥挤的列车中间,在喧嚣的城市街头轻轻飘散,弥漫开来。
人们总喜欢把剧情平淡称为是克制。内容少的东西无法克制,能被克制的东西都是猛烈的。
克制的表达中可以读出很多样的内涵。我看到的,是两种不同人生的对比,阳子作为作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想问便开口,想去便坐上列车,一种高度自我负责的独立人生。她的好朋友小肇也是一样,迷恋列车,笃定地做着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事情。而阳子的父母,阳子看不上的厂二代妈宝男友,则过着另一种人生,一种始终不开口,逃避自己做主的人生,多少代表着过去在时代背景下造成的被动语保守。也许这也是阳子对于六七十年前的江文也感兴趣的原因,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可以像江文也这样精彩勇敢地活出自我。
恬静平淡生活中的坚强勇敢
谁说也不信了,我是看不进去。
2010-09-16 文艺片儿对于我来说太难看了...片尾曲+1 印象最深的是老婆婆讲年轻时的趣事 轻轻地掩嘴笑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也都有那样年少无忧的时光 唏嘘
1.同时感受到疏离和深深的羁绊,奇怪但舒适的氛围,全片节奏也像下午茶一样闲散2.在平淡的叙述里分明正做着非常重大的决定3.等以后把公司开起来,交给别人打理后,也想像阿肇一样开个破小的书店,再淘点老碟片,偶尔关门拿着收音去采样,度过悠闲时光
侯孝贤对那谁的致敬之作。
男人、女人、咖啡、书店。。。时光
精神振奋地开看,中间还是不小心盹上一小会,又一小会,是没有咖啡支撑的午后,身体先于思维慵懒。清醒后,那些萍水相逢的角色,依然有他们淡如水的交汇。找寻一个故人的踪迹,孕育一个学生的孩子,父亲始终静默地喝清酒,母亲只把不安化到对雨伞的询问上,男人收着行车的声音,女人在车上睡着了。许多事,大大小小的,都清净地流过轨道。而我对东京,有了更温软的回忆。三星半。@资料馆,胶片放映在衔接上几回失误。
标题党,和咖啡没有半毛钱关系
算了,我太喜歡劇情簡介的最後一句話了。「但时间毕竟流过了几十年,隐忍情感的角度已有很大的转变。」
适合一个人观看的电影,旁观一段静谧时光,感受一种坚韧与忧伤。
摄影给4星,角色自然化的表演(更像是在银幕的世界里生活)从来都是侯老的利器。ps.没有正反打就算了,你敢不敢给个人物对视的镜头?
没有什么故事性可言,感觉就是主人公一段日常生活的流水账,拍到哪算哪,闷到极点了。。。。。
背影很多,有点寂寞。叫夏日里的电车时光还差不多。
-_-我浅薄了..
没给到点谈不上闷但是很无聊结尾可以,路上略过的小孩儿可以
沒有背景音樂的影片。貌似也沒什麼特別的故事。就是人在城市中、屋簷下的進行。日光之下無新事。咖啡,時光。其實是關於時光的故事。靜靜流淌。歲月靜好。導演有著另外的目的,致敬大師和大師的在地。地鐵,小館子。我印象深刻的是書店老闆叫的外賣咖啡,分明單車而來,卻那樣華麗呈現^_^ps:找劇本來讀
这就像侯导包罗万象的中餐里面,突如其来的舶来品咖啡,虽然只是一杯外来的饮料,却清醇可口。缓缓而过的日本电车,错落有致的咖啡屋,书屋。一个少女的心事以如此松弛的影像被记录。大师的厉害很多时候不在于电影本身了,这是一种沉稳宁静,云淡风轻的心态。这个小故事就是明证。
我或许需要一杯咖啡,才能撑完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