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赞下特效,没话说,特效公司绝对是顶级的,可惜镜头运用的不好,这样的题材在3D的效果下明明可以有好多场景更震撼的,感觉就是看不看3D的差别不大。
然后是剧情。
除了俗烂以外,这么说吧,编剧“巧妙”地帮男主避开了所有的道德负担,可惜主角的形象还是光辉不起来。
1.男主前妻在房顶获救的场面,幸好房顶只有她活着,不然男主就要面临第一个道德危机了。
后面有无数这样的巧合,男主完全没有需要抉择的时候。
2.男主偷车,为了让男主偷车的行为合理化,车主被设计成了趁乱从商店搬东西的贪婪小人,合理了么?
我已经开始呵呵冷笑了3.前期男主前妻的土豪男友弃男主女儿而去的情节其实挺符合人性的,可以说是本片亮点,可惜狗尾续貂,中期给土豪男友硬加了一笔使其彻底成了反面角色,然后再后期被集装箱迎面拍成大饼,完成了一次报应循环...4.本来急着找女儿的男主找到飞机后突然开始跟前妻回忆人生,一回忆就是5分钟,尼玛先飞起来再回忆能木能!?
铺背景非得在这个时候铺?
5.男主女儿溺水了怎么救都救不活,救了5分钟,在场的人都绝望了,又被男主按了两下胸,终于醒了,我心里在想“尼玛终于TM醒了墨迹个蛋啊你还真敢把她给写死?
”6.小强5人组站在一起眺望灾后的城市,男主一边装逼地整词儿"what do we do now" "we rebuild",一边是旧金山大桥上的美国国旗配合地迎风展开,我简直一口老血喷出来还有就是男主前妻实在太丑,还不停地拉特写,每拉一次我都想骂一次。
看油管的时候老是跳这片的广告trailer,第一个场景就是这娘们从废墟中爬起来,我当时就想说啥片女主这么丑,一看正片,次奥真的是丑比trailer还丑
人的偏好和遭际息息相关。
譬如郭小四出身平凡,所以对富贵与奢华极度向往,因为那是他过去岁月里不曾有过的遭际,人生就是需要更多的可能性。
有些时候,追求成了病态的营造,于是《小时代》诞生了。
其实身为电影观众的我们对电影的口味偏好也折射出了自己的部分生活现状:喜欢灾难片的是因为生活平淡无奇而需要找找刺激,喜欢纯爱片的是渴望爱情,喜欢武侠片的盼着来个大侠拯救自己逃脱现在的困苦生活,喜欢《小时代》的,那真是骨子里穷怕了。
其实我以前也是灾难片的大拥护者。
但是当我经历过近在眼前的塘沽大爆炸的惊吓之后,那些屏幕里的里的灾难再也不能触动我分毫。
真实经历过灾难的人对所谓的灾难片毫无感觉,吃过见过的也会对《小时代》嗤之以鼻。
严格来说,这部电影的制作还算是很用心的。
至少灾难的场景很富有视觉冲击力,特效的制作也很精细。
可惜在这华丽的外衣下,影片本身的灵魂却如此枯瘦无力。
没错,说的就是老套无比的情节和无所适从的现实意义。
情节本身真的让人无力吐槽。
说到底,就是灾难当前人性暴露,孤胆英雄拯救家人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破碎的家庭。
天花板和水泥块永远在该掉下来的时候掉下来。
人渣往往智商堪忧,非得逃到危险的桥上,让集装箱砸的粉身碎骨岂不是理所应当?
结局不用说,大团圆横行好莱坞数十年,年年都是盆满钵满。
那么,这样的一部灾难片,折射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后天》至少有呼吁环保的意味,《2012》有宿命论的味道,《侏罗纪公园》系列那是对滥用科技的隐忧,类似的还有《终结者》系列。
那么,看了这部爆米花电影我们能反思些什么?
什么都没有,最多告诉我们:没有大灾难,就没有和睦家庭。
灾难是幸福生活的保证,灾难是家庭和睦的源泉。
灾难面前,英雄就是我们的希望。
灾难面前,纵做鬼,也幸福(本句系引用,有兴趣的自行百度)。
如果放到天朝大陆,我会多给你加一句三观崩塌的评语:大难当前,你的飞机和小船要上交给国家,知不知道?
评分较差的原因是他不该是这样的。
说实话国产影片如果拍成这样我会写还行,甚至推荐。
但我就是双重标准,他拍成这样就是较差!
没有很差的原因是最起码还有一点点画面感。
先说开头,交通教育片,作死的盘山公路打电话拿水,不知道还以为这车无人驾驶嘞。
开车不能打电话!
开车不能打电话!
开车不能打电话!
这个开头主要是想体现男主很牛逼,为后来变成超人做准备。
男主回家后,果然有个不幸的家庭,果然老婆的现男友看上去很牛逼。
但是男主去给女儿送自行车的时候,新男友炫耀的样子啊,low爆了,你真的是公司总裁么!
和抢了玩具的小朋友似的,真傻比。
灾难设定是地震。
教授适时的出现了,根据一系列长得不太专业的波形,推断出还没震完。
于是黑了电视台的一个频道,一个!
发出了类似访谈的warning,不能捡重要的说么,不能么!
总之到后来震完,warning也没毛用,教授的实验室也真尼玛结实。
话说播到好多台电视有一个播教授的那个画面的时候,还有个台在播财经新闻,瞬间想到了东京电视台的那个梗。
继续说回男主,开了个小飞机,老婆遇难,先救老婆,然后带老婆去兜风,顺便谈情说爱,听说女儿遇难,去救女儿,合着你一国家公职人员,还是队长,全救了自家人了。
男主先用小飞机救了自己老婆以后,飞了一段后编剧考虑到应该没有油了的这个问题,让他迫降了。
还砸到了人家超市,吓坏了无辜的群众,简直了,不救人家就算了,还随地乱丢飞机,砸到人怎么办。
飞机没了,再超市门口试图偷车,咦,真的是正面角色么 可能考虑到不太好,最后偷了抢劫犯的车。
这时候不知情的女儿还再使劲像高地大楼进发。
“哎,你爸小飞机没了你知道不!
”后来开车路过一对求助的夫妇,正眼都没给人家一个,结果往前开了五十米发现地裂了,跑回去找老夫妇问路。
你咋有脸回去的嘞!
果然老夫妇也和开挂了一样能带他们去偷飞机。
于是男主和他老婆成功的搞到了全新的小飞机。
出发去救女儿吧!
飞到了城市上空,非要拉着老婆跳伞,还说飞机会自己掉去海里,果然不是自己的不心疼。
落地以后终于出现了男主帮助疏散人群一分钟的画面,人群中有个很上道的人问他怎么知道要如何自救。
那星星眼,简直有种 “Who are you?
” “I'm HERO.” 的即视感。
到了陆地以后按照标准流程,海啸该出现了,于是男主和他老婆对视一眼,看了眼小船,是的,看了一眼!
又成功的搞到了一条小船!
还逆流而上鱼跃龙门的开去了城市找女儿。
先不说男主一路上能救多少人却没救,为了救他亲爱的老婆和女儿,偷汽车偷飞机偷游艇,简直了。
说说女儿,女儿跟着要成为继父的爱炫男去了他公司,地震,爱炫男逃跑。
还好之前等人的时候勾搭了两个小伙伴救了她,一起逃跑。
跟着一群人往海边走,我也没懂他们往海边走避难是个什么鬼。
但是后方背景人群那悠闲地步伐惬意的眼神,真的不是来观光的么真的不是来旅游的么。
后来神偷老爸和大美女女儿相见了。
不过情况危急,女儿被关在门被堵住的房间内,水位一直升高。
神偷老爸去救她。
尝试很多次没打开门,但是就在女儿不行了以后,他爸和奥德曼变红灯了一样两脚的踹出了个门,原来人的潜力真是无限,默默得有点理解手撕鬼子是因为生气的逻辑了。
救出,逃跑,避难。
最后还说要rebuild 城市,rebuild也不能靠你们家,不然整个城市都是你家的了。
对于灾难片的认知始终是既胆战心惊又浅薄的,所谓浅薄是因为至今没怎么看过中规中矩的灾难片,一如当初的2012,至今未感受,也说不清楚是不是没有勇气的缘故。
所以在看末日崩塌前是有点紧张的,以至于没做任何的功课与心理预设,唯一所知的就是某订票网站上写的一句吐槽:”男主和女主拼胸,还有天理吗?
“因而,在看电影前我还是可以笑侃说只是为了看男主的……胸而来的。
然而,整部电影之后基本可以完全忘却这件小事了。
以一个家庭所经历的种种来传达在大地震中人们的精神力量,通过男主夫妻(父母)、女儿和萍水相逢的兄弟以及研究地震的教授和记者一组三个视角来完成整个故事的架构,剧情无疑还是落入俗套的,无论是男主夫妻在地震前已经准备离婚并且女主也有了新的对象这点,还是女主的新欢在危难时刻表现出来的懦弱和自私,最后使得男主女主患难见真情重修旧好,这一切的设定都落在了意料之中的狗血里。
甚至于剧情中揭开夫妻失和的原因是由于小女儿溺水身亡,最后差一点又旧日重演发生在大女儿身上,这种常见的呼应手法多少还是俗套的,但在这样庞大又危难的背景里,这样的俗套又是自然而就的,不突兀不反感,反而特别地接地气,特别地能打动人心。
至于场景自不必说,挂上灾难片的名头,如果做不到场面恢弘,那整体感就毁了,也谈不上是否是一部好电影。
每一个视角每一幕设定都环环相扣扣人心弦,节奏紧凑毫无冗余之感,当然也总有那么些不合理的存在,但电影毕竟只是电影,能做到剧情紧张情感丰满,那一些不合理例如人物过分开挂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是够味的。
灾难片的标准配置——强大的汉子,一定有孩子,闹别扭的妻子(丧偶的不算),基本还会有一个感情背叛者。
灾难片的标准剧情设定——灾难来临前各种检测不正常,科学家们忧心忡忡,老百姓们一无所知一切如常。
汉子的老婆孩子先陷入危机,等待强大的丈夫和父亲来拯救。
好在这一次孩子的自救行动也很给力,终于不再是一味等待救援和“啊啊啊啊”的尖叫。
最吸引人的还是地动山摇、天崩海啸的灾难场景——全景下的城市如波浪一样上下摆动、摩天高楼颓然崩塌、碧蓝的海水如巨大的水晶墙一般掩扑过来,人力无法扭转和驱使的自然力量毫无遮掩地释放出来的震撼,刺激着视觉神经,也刺激着心理承受力,看过之后总是心有余悸。
一直在想,人类肆意侵犯、修改着地球的外貌,以主人的姿态自居,而地球一直保持沉默,恰似看一场猴戏。
累积的质量越大,碰撞的杀伤力越强,等地球稍微忍受不住,轻轻抖一抖就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摧毁成一片废墟,面目全非。
在自然面前,我们缺乏敬畏,却贪婪无厌。
情感戏细品很感人,尤其是男主恰到好处地拿捏住泪点:回忆时悲伤的眼泪只在眼眶里打转;再次要失去女儿时一颗滴落的泪珠,与那么壮硕的身躯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很戳人心。
原本只是本着特效去看,结果超出预期,不仅特效强大震撼,剧情也很不错。
灾难的正当罪恶观——《末日崩塌》与意识形态文/空语因明 作为灾难特效出色的影片,《末日崩塌》带给观众以“惬意的恐惧”,人们观赏着无情大自然对城市文明的摧毁,无能为力的恐惧和视觉虚构混合在一起呈现出来。
“惬意的恐惧”这个词汇意味着,灾难的原因与善恶无关,观众对此不承担道德责任,那种在前科学时期似乎合理的宗教解释对这场灾难不起作用。
汉译片名没有顾及“末日”这个称呼所具有的宗教意义,对它而言,那个词汇只是代表夸张的描述。
原片名“圣安第斯断层”暗示本片展现的是由科学进行解释的作为地理现象的区域事件。
不过,该片并非完全“看不见人情”的单纯视觉特效堆积。
人在灾难之中经历的事情仍然是与善恶或正义相关的。
本片情节主要关注在一个试图从毁灭性地震中逃生的家庭。
这种情节似乎要表明,除了自己家人的存亡之外,灾难之中的其他人与物都是无关紧要的。
或者说,维护家人的生存是灾难正义的首要目标。
而这只是一种恰当的假相,更不属于什么普世价值。
对灾难中单个家庭的关注应该看作是为了满足叙事的有效性。
《末日崩塌》也有舍生取义和非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
该影片对灾难中正当行为的看法不是狭隘自私的,而是“科学的”,也是“公义的”。
《圣经》记载的最古老的末日级别灾难是大洪水或诺亚方舟传说。
这场灾难是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之后的第一场大事件,它的原因完全是宗教性质的:上帝见作为造物的人所思想的尽是罪恶,于是他要抹除人类。
但人类中仍有正义,并且这正义只属于一个家庭:诺亚的家庭。
唯一逃脱大洪水灾难的人类只有诺亚及其家人。
创世纪只是说“诺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诺亚与神同行”。
在这里能看到的仅有的正义,那个能帮助诺亚逃脱末日灾难的正义是“听上帝的话”。
按照宗教对灾难的解释就是如此,如果人们不希望看到灾难,那么应该向上帝忏悔,听从宗教律条,以其逃脱灾难,获得宽恕和改过的机会。
直到里斯本大地震(1755年)之前,对于地震的宗教解释往往有相当大的分量。
据说,里斯本大地震是现代地震学发源的标志事件,也被看作是“欧洲历史上最惨重的地质事件”。
里斯本大地震摧毁了非洲西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它所引发的地理效应遍及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这场大地震引发的波动从地理扩展到了理性,它引发了神义论的疑难,“听上帝的话”变得难以捉摸。
在对这场地震的解释中,物理神学的解释变得比忏悔神学更符合时代状况。
对待地震的正当态度不再是向上帝忏悔,而是理解“上帝在自然中的声音”。
能够使人逃脱灾难的不是忏悔,而是科学记录的经验方法。
由里斯本大地震所表明的那种对待地震的态度转变,表现在《末日崩塌》中,就是听从科学的话,方能更可靠地逃脱灾难。
没有上帝对诺亚式家庭发出灾难预告,只有地震科学家对民众发出地震预警。
主角一家人除了情节需要赋予他们的外挂之外,之所以成功逃生也得益于“科学方法”——至少在这个电影中那些逃生方法是科学的。
除了科学方法之外,友爱互助也是必要的。
主角一家人在逃生的过程中都不忘去帮助其他人,他们也被其他人所帮助。
抛弃继女而自私逃生的那个人不但没有好下场,也被置于不仁不义的地步。
因为觉得这个片子不应该只有7.1分,也许大家的品味不同,但这部电影是我觉得除了飓风营救之外,全程无尿点的一部片子。
首先,开头就非常切入主题,一下子奠定了电影的基调,猝不及防以及救援。
其次,电影非常震撼,效果逼真,拍摄角度处处有惊喜,这是我看过效果和画面最好的片子了。
灾难片里面逃生都来不及,还能抛出剧情的已经是上等佳作,所以对这类电影就不要强求剧情了;另外,大家看着这么多年美国电影,还没有习惯个人英雄主义吗,如果不喜欢的就趁早别看了吧,不要吐槽什么一个人拯救全世界之类的,何况只是救了自家人的设定已经很贴合现实情况下的选择了。
整个观影过程非常爽,尤其是3D效果,看出一身汗来。
海陆空全能,地震不断,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地震之后海啸,海啸后面还有地震;女主身材非常有料,小正太也很机智,总之,该有的元素全都有,这就够一部灾难电影了!
首先赞下特效,没话说,特效公司绝对是顶级的,可惜镜头运用的不好,这样的题材在3D的效果下明明可以有好多场景更震撼的,感觉就是看不看3D的差别不大。
然后是剧情。
除了俗烂以外,这么说吧,编剧“巧妙”地帮男主避开了所有的道德负担,可惜主角的形象还是光辉不起来。
1.男主前妻在房顶获救的场面,幸好房顶只有她活着,不然男主就要面临第一个道德危机了。
后面有无数这样的巧合,男主完全没有需要抉择的时候。
2.男主偷车,为了让男主偷车的行为合理化,车主被设计成了趁乱从商店搬东西的贪婪小人,合理了么?
我已经开始呵呵冷笑了3.前期男主前妻的土豪男友弃男主女儿而去的情节其实挺符合人性的,可以说是本片亮点,可惜狗尾续貂,中期给土豪男友硬加了一笔使其彻底成了反面角色,然后再后期被集装箱迎面拍成大饼,完成了一次报应循环...4.本来急着找女儿的男主找到飞机后突然开始跟前妻回忆人生,一回忆就是5分钟,尼玛先飞起来再回忆能木能!?
铺背景非得在这个时候铺?
5.男主女儿溺水了怎么救都救不活,救了5分钟,在场的人都绝望了,又被男主按了两下胸,终于醒了,我心里在想“尼玛终于TM醒了墨迹个蛋啊你还真敢把她给写死?
”6.小强5人组站在一起眺望灾后的城市,男主一边装逼地整词儿"what do we do now" "we rebuild",一边是旧金山大桥上的美国国旗配合地迎风展开,我简直一口老血喷出来还有就是男主前妻实在太丑,还不停地拉特写,每拉一次我都想骂一次。
看油管的时候老是跳这片的广告trailer,第一个场景就是这娘们从废墟中爬起来,我当时就想说啥片女主这么丑,一看正片,次奥真的是丑比trailer还丑
在很早前看到这部电影的预告,那时只是感觉:哈,又一部2012。
诚然,2012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深。
末世的绝望感,灾难中人们的表现,都和我期待的不一样,也可能是我更侧重于偏艺艺术氛围的东西,而不是特效吧。
很喜欢灾难片,尤其像《后天》之类的大作,看着幸存下来的人团结在一起克服难关,明白了重要的东西尽管这课程代价很大。
或者是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或者是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所以,我是用“又是一部特效大片吧”的心态看完预告片的,同样也是因为无聊,想调剂下生活才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毕竟,即使没有想象中的满意,单单预告片中表现出来的震撼相信也是觉得值得回这个票价的。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可以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直到走出影院,也改变了我之前的看法。
(以下涉及剧透,和对一些影评的意见)影片一开始的音乐就有点出乎我意料,一段柔美的女声,一下子就把主题凸显出来了,悲壮而值得歌颂。
随后衔接得马上就是3D效果很赞得直升飞机救人片段。
不得不说,巨石强森得影片都有种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
不过我们不就是来看这个无敌猛男发威的吗╮(╯▽╰)╭,看他那副身板,当不是以蝎子王,特警,而是以救援队长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还真是有安全感。
一场救援在刺激紧张的音乐中结束了,作为一个开头来说,却是很不错,快速为观众展现了本片的世界观和….强悍的音效。
之前看过采访,强森说这部电影不只有地震,他对同时能有亲情这一元素,而且刻画得不少而欣慰。
综合全篇来看,亲情这一元素却是有体现,只不过都是通过间隙和细节来慢慢阐述。
这也许也符合现在观影人的习惯,比较浮躁。
毕竟像认真看剧情的人不会来看这种电影,而忽视了剧情则又会被喷无脑堆特效。
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导演编剧做得很不错,剧情虽然俗套(这也是事实),但全程没有特意塞进去的剧情,让人感觉突兀而不自然的。
女儿请父亲帮忙带上自行车,引出父亲打开女儿的“回忆盒”而引发的回忆。
得知妻子女儿要和别人住一起了,强森的无奈和愤怒。
难得的是,他后来居然打电话过去主动和妻子道歉了(如此好的男人,要是不在电影里,又长得不帅,就该变备胎了吧= =)之后,一段段剧情也是衔接得行云流水,没有刻意拖延。
个人感觉比较明显的剧情灌输,也就是强森和妻子坐在飞机里,说起自己第一个孩子死去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同时也是在向观众解释,这样一个完美的家庭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吧。
但即使是这段剧情,片中也说明了“因为在等飞机加油”,所以两人才有时间在女儿生命随时有危险的时候坐下来聊这段对话,而这也直接成为后来夫妻复合的关键因素。
关于放弃、胆怯与坚守,勇气本片中有几个很明显的对比,一直在强调这个主题。
从强森因为自己先前的无能为力,目睹孩子丧生,到后来的“我不会再失去另一个孩子”;从“继父”的胆怯,丢下女儿自己逃跑,到那个幸运的面试小伙的那句“我绝不会丢下你的”。
面对真正的灾难,能鼓起勇气去救自己的亲人,这叫做责任。
能做得到,那么你是一个能担当,值得信任的家庭顶梁柱。
而除了家人,还能救别人,救和你没什么关系的人,那么你便是一个英雄,毫无疑问。
当我的朋友看到那个“继父”为了能给自己找一个躲避处,拖出了一个路人,自己躲了进去,害死了那个路人时,他怒骂那家伙人渣,说最后肯定死得很惨什么的。
我倒不这么觉得。
其实那只是人类在危急时刻的本能反应罢了。
不对,肯定是不对的。
但真到了那时候,又有谁能保证宁愿牺牲自己也不牺牲别人?
所以我觉得这个角色其实不是什么反面角色,而只是刻画真实的“人心”。
他也懂得在女儿被困的时候去向保安求助,然后看见保安被砸死在自己眼前,他完全崩溃了。
毕竟不是亲生的女儿,也就是其实只是不相干的陌生人,那一刻在他心里,自己的生命显然更为重要得多。
也许这就是普通人的正常的反应吧。
这个角色塑造出来,也是拿来和主角们作为一个对比的,也是影片想反应的一个希冀吧。
关于一些影评,个人的拙见1、首先,关于很多人说的“公机私用”。
我想说,影片中强森开着救援队的直升机去救妻子的时候,他不是在去救人的路上临时变道的,而是要去维修队。
也就是说,本来就已经不在工作中了。
突然发生地震,通讯后来都中断了,那种地震下,已经很难再有组织能马上展开救援了,而自己的妻子又命在旦夕向自己求救,那么选择恐怕只有那一个了。
试想假如他对妻子说抱歉,我要先去看看谁更需要救援,观众会喷成什么样?
2、关于说强森抢了别人汽车和船,我也有点自己的意见。
那部汽车,首先就是偷来的,有一个特写,而且他妻子也说了那是辆偷来的车。
然后,偷来那辆车的人当时在做什么?
在抢劫超市里的电视机,没错,在盗窃。
相信导演也刻意这么安排,来降低抢走这辆车带来的罪恶感。
强森无论怎样都有比那个“原主人”更恰当的理由使用那辆车。
至于那最后的船……本来就停在那的,没人使用,当时的情况下,不开走也肯定被海啸摧毁了,没必要深究的。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吧。
末日崩塌,确实是一部剧情上没给人带来什么意外的片子,但这也不代表剧情就是差。
行云流水,看着舒服,也合情合理。
音乐很不错,这是我意料之外的,至于特效和音效,相信看过的人都知道,确实是目前灾难片的极致了。
我觉得这类影片,能给我们带来的,除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思考。
就像之前说的,什么才是最值得珍视的?
也许我们正在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 小事和家人闹矛盾,也许正在自我烦恼。
说不定,那些东西都不是那么重要。
还有就是,我们能否为我们爱的人鼓起勇气,我们能否能有更大的勇气,去帮助素不相识的人。
我还记得那个亚洲人,为了拯救一个不认识的小女孩牺牲了自己,死前还叫小女孩“转过头去,不要看”,还记得那对将车停在路边提醒别人前面是裂缝的老伴侣,最后面对海啸时紧紧相拥,还记得强森冒着被落石砸死得危险,将很多人带到体育馆墙壁的“生命三角”地带。
美国人的电影,也许很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吧,没错。
但这种文化的流行,我想带来的绝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
想想我们自己的国家,行人路遇抢劫选择围观,面对需要帮助的人选择视而不见……也许,我们都应该想想,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
毕竟,无论现实如何,我们都有自己的选择,去选择自己的道路。
故事与文化是相关的。
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故事。
换句话说,有些故事之所以是现在这种模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生这个故事的文化。
刚刚上映的《末日崩塌》(又名《圣安第烈斯断裂》,《San Andreas》),讲述了一个营救队长拼死营救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遇难妻女的故事。
主人公是训练有素的营救人员,临危不乱,在千钧一发之时依然能够沉着冷静地指挥妻子攀越到最高点以获得救生希望。
同时,依靠素日的经验,他能对即将来临的灾难做出合理判断,比如根据岸边的水况就准确推断出海啸将至;善于观察的他,能够敏锐地发现路边一位老人是航空基地的工作人员,因此能在陆路阻断的情况下启动飞机继续赶路;飞机不能降落,就当机立断使用降落伞;快艇不能进入,就纵身一跃游入大厦。
有这么个智勇双全的丈夫/父亲,观众虽然也捏一把冷汗,但恐怕完全不怀疑妻女最后一定会获救,只是需要耐着性子看导演如何来编排困难,来展现英雄形象而已。
在每个人或感叹灾难恐怖或羡慕硬汉神勇的同时,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故事也许根本不会出现在东方电影中,相似的人物很可能会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
这样说并非怀疑东方电影编导的想像力,而是从本质上看,这个故事其实与东方价值观中“先人后己”等一系列“大爱”观念格格不入。
美国西岸沿线面临地震威胁,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相继坍塌,死难丧生人员无数,可是故事里的主人公竟然开着救援直升机前去搭救妻子和女儿。
虽然人物交代说他当时是刚完成一项营救任务,正独自开着要去修理的直升机返航,但这种设计很明显是为了使他临时决定转航去搭救亲人的情节发展变得比较合理,不然他纵使有万般神功,也没可能跨越长距离前去灾区。
电影的编导似乎也惧怕把人物置身于只有家人的真空中,所以安排了主人公告诫路人“救命三角”并且抱起路人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情节,但这与其说是拯救路人的性命,不若看成是营救家人途中顺便帮助他人的小插曲。
此外,最后得救的还有两名陌生人——但这夜无非是因为他们都与主人公女儿在患难中相互救助的特殊关系。
试想,如果请东方编导来设计情节,深受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大爱胜于小爱的熏陶,一个公职人员怎么可以被允许使用公家的工具,在最紧急的时候去搭救自己的亲人?
退一步说,即使是开着有小故障的直升机,东方电影中也十有八九会安排他必须先返回总部等候上级分配,或者干脆主动请缨决定上前线完成营救他人的任务。
在东方导演的构想中,总会自然地制造出这种取舍矛盾情节:总部要求主人公去营救伤员,这就意味这主人公的亲人是否得救会是个大问号。
主人公也往往会在一番心理挣扎后选择服从上级命令,忍痛舍弃救援妻女的计划。
而最后妻女当中也很可能会有一个丧命,但是很多陌生人却得救了,这才能升华整个人物形象,不仅回报人民和社会,而且更把国家利益摆在了第一位。
可是,在现在的电影中这为置他人于不顾的“家人英雄”似乎也成为了光辉伟大的英雄人物,这在习惯东方价值观审美的观众看来,简直有些匪夷所思。
电影中直升机上能信号完好地与地面通话,主人公的女儿能两次成功打入,可竟然完全没有他所供职的营救中心的电话?
仿佛灾难发生后,这个人就立刻脱离工作单位了,既没有收到上级的命令,也似乎对自己的职业操守无所顾忌,完全是为妻子和女儿而存在的一名超级救援人员。
在影片结束时,一家人站立在夕阳中,看着地区灾后重建的情景,一面美国国旗恰如其分地飘荡在已经损毁的大桥边,镜头逐渐拉高,最后整个加州西海岸城市都被纳入画面。
可见,一直到影片结束也基本没有再提到这个英雄是否需要归队去完成其他营救,好像他一家人得救了就是所有灾区人民都得救了,而这个“家人英雄”也就堂而皇之地被塑造成了“美国英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电影前半部有一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在勘探时遇到地震。
慌乱逃命中,他猛然看到路边的一个陌生女孩,在千钧一发时,他抱起她继续急奔。
但是最终还是无奈被塌陷的大地所吞噬,垂死关头,他奋力一抛把女孩甩到了安全线后面。
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草草收场,不仅女孩的母亲二话没有地迅速把女孩拽走,而且也不见有任何过分地煽情渲染。
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就这样被淹没在后半部里救援队长的光环里了。
当然一种解释是,这毕竟是个小配角,如何能抢体格彪悍的主人公的风头?
可我觉得值得玩味的是,这个人物却偏偏是一个韩裔——当然追究这个虚构人物在成长中到底是否受到东方价值观的影响是毫无意义的——但这种设计不能不说流露出编导的对东方人的刻板印象。
怎么先人后己的这么凑巧是个亚洲面孔?
在东方价值观的笼罩下,主人公这种危难时一心只顾拯救家人的传奇是不会出现的。
这并不是说某些管理电影的机构不会允许拍这种情节,而是说在编导潜意识中也许根本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故事。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长久以来所受的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灌输,使他们无法相信大禹是会放下治水的任务,而先回家看看老婆的。
细数古今灾难片有三宝:亲情、爱情、正太好
没了信任便一无所有
可能以前看的很多电影 觉得一般是因为没有在电影院看
eye candy. 不用在意细节。在影院里像看毛片一样感官高潮就目的达到了
想学游泳想学开车想学开飞机。
狗血剧灾难片101,穿梭钢筋海挺有创意的;这一家子的大胸基因也是没治了;半年过去了终于看到部3D效果还不错的
关于洛杉矶的灾难片很多很多,这部电影很俗套很俗套,拍得也很一般,吃饭时候看的消遣片而已。
加州大地震,海啸席卷而来,城市毁于一旦,这梗看多了会腻,整多了要是哪天真地震了,还以为是在电影院,岩石先是公机私用,接着抢了同样被劫来的皮卡,没辙又偷了架飞机,顺了辆快艇,如此张狂去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实在任性的可以。
一般般,去家庭影院看的,特效的确不错,其他的没什么亮点啊,主角一家全程开挂,而且胸都好大哦。
除了特效一无是处
主角光环总能在新状况出现前找到合适的交通工具。。。
影片开场确定不是在黑霉霉?听Style就要掉悬崖啊哈哈
标准的灾难片,镜头没有一个浪费的。本片片名应该翻译成(圣安德烈斯大地震)才准确。大陆中文片名太夸张。
完全只救了自己的家人,算公器私用啊。为这个多给一星。
剧情,角色设定都很混乱,纵然是特效惊人,也挽回不了电影的整体水准。。。
灾难片果然是看着最没意思的类型片,毫无任何新意的剧情模式和毫无悬念的发展与结局,视觉效果也是审美疲劳,真心不喜欢这种电影
居然很好看!特效过关,场面过关,节奏过关,除了猪脚很丑以外,基本都很好...对了!女主的台词基本就是:“oh my god,oh my god,oh my god,oh my god,oh my god,oh my god”.....
睡着了。
俗套的无脑片
故事老套,特效震撼,姑娘太美。顺便,有真正的科学做后台,这片上映完,San Andreas板块附近的房价得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