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这部电影,不,准确说我没有看完,在离结束大概还有30分钟,也就是那个黑帮老大穿上红衣服的时候,我终于再也无法忍受这部烂片,毅然走出了电影院。
观影结束后的感想是:有如生吞了一只苍蝇,说不出的恶心。
先说说好的吧。
周董的演技有进步,这是实话。
画面呢,如果单独看任意一组镜头的话,也马马虎虎。
但所有的特效镜头加起来,就是飙车,爆炸,飙车,爆炸,以及周董的几段timeshift。
也许最后30分钟最为激烈的部分有点新意,但可惜它没有给我看完的勇气。
不太好的部分。
主角的那个富二代太胖了些,任何一个给他的正面镜头都清晰地拍下了他的双下巴。
周董也肥了许多。
龙套卡梅隆迪亚茨不提。
烂的部分。
剧本,剧本,以及剧本。
毫无疑问整体框架是有漫画做参考的,一个富二代在老爸死了以后和一个司机一起打击黑恶势力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典型美国英雄,中规中矩。
细节部分则充满了矛盾、无用情节拖沓以及各种不靠谱。
至于对白,有人说他被各种美式冷笑话逗得笑了整场,我只能说他可以去笑点很奇怪小组……而实际上,我认为我是去看电影而不是听相声的,编剧成功的用一个个无厘头的冷笑话扑灭了我被还算华丽的特效勉强勾起的欲望。
我想一步从画面到情节加上演技都十分出众的电影才称得上是一部好电影。
这个我不知道具体有什么学名没有,总之这些电影的关键组成部分,就像vista和win7测试电脑性能等级一样,应该按照最低的那一项给分。
所以我给了1分,因为它的剧本已经烂得没有任何人可以去拯救它。
上周末,和美国朋友Katie一起去Coral Ridge Mall看了3D的《青峰侠》,回家的路上,她一直特别兴奋地与我分享电影的观后感。
Recapitulate一下就是:没想到这部被marketing弄得看上去像一部愚蠢的传统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片子竟然这么有意思,如果不是Lewis你邀请我,我不一定会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
而且它既不sexist(Katie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所以这也许是她经常和我这个所谓的minority一起hang out的原因,women和minority在美国总是同时被放在unprivileged的这个title下),也不racist,并且剧本和导演风格(Action-Objective表演模式的灵活运用)都很成功……诚然,这部片子,不论是对于台湾演员周杰伦,还是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对Asian(亚洲+亚裔)男性的representation都算是一个小里程碑,然而,该片对于stereotype的颠覆,并未在李小龙扮演的Kato的版本上有太大的突破。
尽管周扮演的Sidekick在功夫和科学小发明方面显得很抢眼,似乎抢了主角不少风头,而我认为,这至多只能算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主义(Culturalism)对market imperatives的一次小小的妥协。
这就和成龙,李连杰,周润发的repressed Hollywood stardom相同,主要是将Chinese elements作为一种异国的,东方主义化的(exotic,orientalized)卖点出现,而并非是以Chineseness作为意识形态的输出。
Kato的角色依然是对Asian的刻板印象的强化与集中——castrated, asexual kung fu monkey king, whitephilia, and model minority science geek.片中唯一一次Kato与女主角的一场浪漫感情戏最终仍以象征着castration的disillusionment告终。
同时,作为一个以喜剧为定位的超级英雄片,片中的白人小哥作为主角的地位仍是无可动摇的(不论是从出场时间,还是包袱与笑点设置,故事线索等等都能看出)。
有趣的是,该片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还很好地反映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中心幻想以及对维持Asianplotation(Blaxploitation的引申与推广)现状的渴望:Asian尽管各方面overachieving,但再怎么努力,仍然只是白人大哥的sidekick。
尽管不情愿,Asian男子注定是默默无闻地在幕后搞科研的廉价劳动力,性压抑,偶尔意淫白人女子但往往以失败告终,而白人男子作为成功的管理者,掌控着资金,到处抛头露面,坐享荣誉与利润,地下室里摆满了各种跑车,床上睡着各路性感美女。
以上对《青峰侠》的论述,只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与美国的对话,或者说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的对话,在后殖民文化的语境里,从来都没有一个平等的基础。
当代史上,所谓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征服”一直一来都是以“被征服”为代价的,殊不知90年代中国媒体大肆渲染的张艺谋斩获金熊金狮,陈凯歌问鼎戛纳,打着人道主义与弘扬东方文化的旗号,实则是以peddling auto-ethnography, self-exoticism, absent Chinese male body (and therefore Western male gaze) and self-positioning as the sexual other为前提的,五代导演们凯旋的欧洲艺术电影节之旅,在西方学界看来,不过是熟读游戏规则后的自我潜规则。
同时,Asian动作明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打”出的好莱坞天下,不过是白人主流话语中,与musical, pornography并列的视觉奇观,以及非裔与拉美裔等少族族群被阉割的种族寓言。
曾经读过几篇文章说,70年代,功夫片的引入,对同时期出现的黑人的嘻哈(Hip-hop)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Hip-hop,尤其是breaking dance里的一些地板动作以及battle的模式,都曾受到中国功夫的启发,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纽约著名的Wu tang clan (大家有兴趣可以research一下),同时黑人街头文化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攻击性,有人认为这种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与功夫电影有关,并间接导致了黑人社区的高犯罪率。
成龙的功夫喜剧,从Rumble in Bronx开始,以及后来的Rush Hour系列里面,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black connection,而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成龙因其电影在美国黑人群体里受到的欢迎程度远远高于白人而做的marketing strategy的调整。
李连杰的Romeo Must Die曾在影片末尾有一场他与女主角的吻戏,但由于影片试映期观众反映对此镜头表现出不适应(原文好像是uncomfortable),这场戏最后被简化成了一个拥抱。
银幕上的这些对Asian Male的刻板印象化以及性去势直接造成了在美国主流文化语境中,黄种男孩dating白种女孩的困境,以及亚裔男子性感绝缘体的“神话”。
与此相反的是,好莱坞,或者说欧美主流电影里,白人男子与黄种女子的浪漫爱情故事,却不胜枚举。
从 The World of Suzie Wong里的美国画家到007的特工邦德,白马王子般的white heroes总是能够成功地拯救或者玩弄mysterious而又submissive亚洲女子。
当代西方男权社会里,phallus总是和power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象征,对异国女子的征服,往往象征着对该国文化的征服,而对异国男子的性去势则代表了对该国国力的完胜。
因而,Asian男子与White女子的配对自然是美国主流(白人)文化所不允许的。
尽管,随着亚洲电影市场的潜力升值,这种文化禁忌正在逐渐妥协,然而这种由经济因素驱使的妥协仍然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下限。
或者说,可以把它理解为好莱坞与美国主流文化censorship的重要部分,只是这个审查制度与国家广电总局相比,更加intuitive和autonomous.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隐形的政治武器,就好像是功夫片里的慢性毒药,是通过对大众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浸泡与冲击而发挥作用的。
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阵地和ideology carrier,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的灌输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影响,比如,中国80,90后群体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性开放的泛滥和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入侵脱不开关系。
自从anti-miscegenation law被废除以后, Asian-Caucasian couple在美国社会的interracial marriage群体里占了最大比例。
在Asian-Caucasian这一混搭中,白男亚女的比例远远高于白女亚男(如果没记错的话,有篇paper上说这个比例大于9:1),这种由白人男子主导的社会性的Asiaphilia现象与银幕上interracial romance的representation不谋而合。
而作用于当代中国社会,这些representation与媒体对西方世界敬畏的崇拜,造就了国内所谓的white fever,抑或是white fantasy。
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漂亮的中国女子和看似平庸(实则也许更平庸)的白人男子十指相扣,唇齿相依(例子参见百度图片,或出门右转)。
当然,其中有大量white trash,但也不乏超越种族,文化,国界的真爱出现。
俞敏洪的夫人好像专门在博客上发表过一篇批评性的文章。
对此,我只是提出现象,并不批评,因为本人是既是袁隆平“杂种优势”的粉丝,又是miscegenation的supporter,同时还低烧着white fever(对于中美的审美观以及恋爱观会在后面的部分论述)。
此外,个人认为,亚洲的审美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白人化的趋势,甚至存在一种white fetish。
比如当代中国男性大众以及媒体对于美女的审美标准,往往是偏向于白人的普遍人种面部及身材特征,比如大眼睛,双眼皮,高鼻子,瓜子脸,长腿(相对于上半身比例),白皮肤(白人则喜欢把皮肤tan黑),丰满的胸臀部,高个子,接近欧美标准的头身比等等,韩国明星整容时也大多往这个方向发展。
这里不是推行社会达尔文主义或人种优劣论,而是想提出一种可能,即审美观的主观性及可塑性, 这就好比唐代以胖为美,而这在当代社会似乎是难以接受的标准。
当然,也有另一种观点支持审美观的普世标准,Discovery曾经做过一期节目,提出某种特殊的身材比例(以玛丽莲梦露和奥黛丽赫本为例,两人尽管一旁一瘦,但臀围与腰围比例相同)是最适合生育,也被认为是最性感的。
我的一个4岁就来到美国的Chinese American朋友(现在是公民,而且英语几乎是母语水平),一次喝醉酒后,她告诉我她date过的所有人都是Caucasian,而且她认为Asain guys不attractive或者sexy。
这也许只是她的个人喜好,但不论如何,对于西方文明的毫无防范和无条件接受或许会带来新的xenocentrism和identity crisis,尽管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
自鸦片战争使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列强破门而入以来,作为衰败与没落的古老东方帝国曾经无比骄傲的子民,我们的民族记忆与民族文化始终是被侵略与被践踏的民族创伤。
带着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我们的民族存在感与认同感,始终是在第一世界经济渗透与文化侵略的霸权下的一种再确认。
不论是“阳刚”的中国足球,抑或是“坚挺”的中国电影,甚至是韩寒吵嚷着“独唱”着的“没落”的中国文学(除高行健以外,华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空缺),当代中国文化不自觉而又无可奈何地,在韬光养晦的政策与快速增长的泡沫经济之间,在西方世界新黄祸威胁论的唱词与全球资本主义的霸权话语体系里,投射着一种延续的“东亚病夫”姿态和后殖民主义焦虑。
不光是大众文化,在精英文化,甚至是学术批评界里,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对话也呈现出一种前者对后者屈尊俯就的姿态。
西方世界的“第三世界批评”首先将第三世界放置在了一个异己的,他者的客体位置上,而其核心的“民族主义”概念则把第三世界看做是第一世界的依附,尽管这种附庸关系的往往是以反思,反抗,甚至是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搏斗的形式而存在。
殖民主义时代带来的英语作为世界语的强制通行, 造成了学术对话的基础的不平等。
母语习得时能指与所指的一一映射关系决定了第二外语作为表意系统的局限性。
同时,象形文字的蒙太奇式的表意系统与字母文字的单词库+树形结构机制的系统性编码差异决定了东亚国家人口对英语的习得性困难远远高于字母文字的使用者。
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counterpart们对话的资格。
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
那纸终生期盼的offer letter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然而,“无语”与“失语”仅仅只是美国梦的开始,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尤其是人文艺术学科的学生,就好像《青峰侠》里的Kato一样,必须付出远大于甚至倍于美国同学的时间与努力,才有可能获得与他们相同的成绩(亚裔也是victim之一,不过原因不一样,主要是与Affirmative Action有关,后面论述)。
所以,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每到周四周五晚上,往往能看到一个人种segregation的奇观。
White kids打扮得时尚性感在大街上走,准备去酒吧或者参加各种house party,而Asians kids则背着书包,灰头土脸地往图书馆走去。
这种说法本身也有stereotyping的嫌疑(but stereotypes are sometimes true),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也逐渐向北美输出了大批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他们在改变美国主流discourse对Asian的Stereotyping方面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我室友说周杰伦是烂片之王,我基本上认同其实我并不是讨厌周杰伦,我更没看过他演的什么片子,除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或者是不可说的秘密什么的)”只是因为许多人说,某某片周杰伦演的,烂片。
这样的说法听多了,我就默认为周杰伦的片子是烂片了。
因此对于这个片子,我有了第一个误解。
我认为此片是周杰伦片我主观的忽略了seth rogen,christopher waltz甚至打酱油的james franco。
我也忽略了好莱坞制作。
实际上,周杰伦在这部片子里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败笔我认为反倒是卡梅隆迪亚兹大妈。
第二个误解,我认为此片是超级英雄动作片之类。
实际上这个片子就是个喜剧。
一个若干冷笑话串起来的喜剧。
不深刻不主旋律,也没什么深度。
视觉特效比想象的好,3D则是没有必要,这个片子的3D效果没有让我觉得划算,可能是最近看了Tron的缘故。
最后,为这个片子的6.5鸣不平我认为可以值7.5-8分,可能6.5是因为迪亚兹导致的吧推荐:不用去电影院看了,除非你很into那些追车射击场面下载看看里面的几个段子即可。
很轻松的片子,影院里大家都笑哈哈的最后片尾放的是周杰伦的双截棍,我认为他用这部片子作为敲门砖算是成功的打开了美国市场,至于为中国人长脸什么的,那是想太多了。
中国人脸可大着呢
如同电影里面Kato对Britt大喊,“如果没有我,你以为你是狗屁的青蜂侠”,这部电影完全是周杰伦的个人作品;或者说,没有周杰伦,这片子绝对的平庸甚至无聊。
我就是冲着这是周董的好莱坞首秀,冲着老婆是周董的超级粉丝,去看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的。
总体感觉,片子稍显平淡,剧情俗套,但周董的表演绝对亮眼!
既然如此,那我就从周董说起:周董在戏里面饰演Kato,名字像日本人,却出生在上海。。。
好吧,反正我不了解这故事的背景。
他喜欢李小龙,那就当Kato是中国人吧,不要翻译成什么 “加藤”了吧,翻译成“卡头”好了。
卡头双亲早逝,因缘际会一个人来美国打工,因为会修车认识了Britt的老爸,然后又因为会泡出牛逼冒泡的咖啡被 Britt这样一个游手好闲的富二代认识。
Britt这样的富二代和中国的绝大多数富二代没什么两样,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工作,天天就是泡妞泡吧开party,心中有着不切实际的侠骨豪情。。。
也许是看金庸看的。
认识了Kato之后,被Kato的惊人天赋征服:Kato具有很强的机械设计制造能力,从咖啡机到枪械到汽车无所不能,动手能力很强,是那种如果没有沦落到美国肯定就保送了科大少年班的那型。
Kato恰好也是李小龙的粉丝,身手不错,于是Britt开始大力的鼓动他,俩人一起干起了“杀人越货劫富济贫”的勾当。。。
没有了,他俩也没有越货,不过干掉坏人的同时让警察也受到了重创,无法定性他们的行为。。。
从电影的角色设计来看,Kato虽然名为Britt的助手,但其实是青蜂侠故事的核心人物:没有他设计的那些牛逼装逼,Britt装哪门子逼啊?
Britt虽然“贵为”青蜂侠,却事实上是搞笑人物,与钢铁侠蜘蛛侠蝙蝠侠里面的那些真正英雄人物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这片子我说可以看成是周董的个人表演,而美国人是拉来垫背穿线的。
电影为了不沦为一部男人戏,找了卡梅隆迪亚兹来演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女秘书,还在故事里面搞起了三角恋。
不过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多余,迪亚兹的戏份完全是可以完美删掉不伤主线的,这个花瓶有些失败。
当然,这故事看的就是轻松幽默,看的就是搞笑放松,不需要牛逼的情节不要过多的演技,看的就是打斗画面的精彩和装备的华丽。
所以,从这点上来看,定位于喜剧电影的《青蜂侠》还是不错的。
周董的演技没有什么过多的出彩,但是他绝对稳定,而且亚洲人独特的靠功夫耍帅的风格在他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周董在电影里秀了篮球,秀了钢琴,秀了口音很重的英文,让我们这些粉丝也是看的大呼过瘾。
不过话说回来,周董的英文还是有进步的空间,很多时候他的英文听的出来是一句一句跟人学的,而且很生硬,这些如果可以克服,也许这片子会更加自然柔畅,周董的好莱坞之路也会更加平坦。
最后硬要说什么不满的话,那么,这片子的假3D真的是骗钱的!
以前的習慣是去影院之前,必先看看豆瓣的評分再決定。
而漸漸地我發現豆瓣上總有那麼相當一部份人,自詡文青,對很多影片存在偏見,這些人厚古薄今,崇洋媚外,盲目跟風。
當所有人都說這是部爛片時,而你覺得還不錯看,好像就顯得你品位很低俗一樣,於是你也附和,沒錯,的確是個大爛片啊,但你卻不知道到底爛在何處呢。
比如某部影片的評論,我基本全都翻看了,清一色地在說這片超級爛,而原因呢,沒有一個人清楚的說出來。
大有甚者,影片還沒上映,就開始語言一定超爛無比,請問你看了麽?
說到周傑倫,有一群人,在大眾都喜歡一個人,或一種文化形式時,他們偏偏要站出來表示我是特立獨行的,我跟你們大眾庸俗文化是不一樣的。
而反對周傑倫顯然成了標榜個性的途徑。
他唱歌字都說不清,所以他跳舞好爛哦;他口頭語總帶髒字,所以他電影一定特別爛。
什麽“周傑倫出演,必屬爛片”,你這麼討厭他還去看?
什麽你沒看啊?
那你的評論只能說明你這個人好爛。
麻煩看過了再說話吧,這樣你罵他也有理有據啊。
說回影片吧。
我沒看過漫畫,不知道原本的青蜂俠是不是這樣,在我看過之後,我以為周傑倫是絕對主角,計謀,身手,發明,全是他的,甚至最後不計前嫌救人的胸襟,也是男一的必備素質。
而那個有錢的胖子,除了提供錢和陷兩人于險境讓周董可以耍帥以外,好像也沒什麽用了。
再有,這片的3D效果很不錯,從頭到尾一直是3D,我看過的其他影片,3D基本全在電腦特效場景裏面。
打鬥設計也不錯,讓人直呼過癮。
裏面那些發明,也蠻有意思的。
唯一不足是故事情節,整個影片沒什麼內容。
因此要扣掉一星。
但因為存在那些毫無理由的惡評,出於人道,我給5星
抽空看了《青蜂侠》,影片略显平淡并不是最大的硬伤,我只是觉得怪怪的,吃早餐的时候,看到地摊上有人啃着面包喝豆腐脑,突然顿悟,这片子怪就怪在演员不搭。
不能说周杰伦演的烂,因为我不知道对于他“好”是什么标准,而他的好与一般电影演员的好是否是同一个标准。
对于触电多次的周董来说,那股子摆脱不掉的稚气实在是让人难以消化。
满身青涩味儿的周杰伦,就像是保留着浓郁豆香的豆浆,好或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是不管好与不好,放在这部片子里,就显得怪了。
色猪味儿十足的罗根同学压根就是法瑞尔大叔的年轻版,本土味的他就像是看着普通吃着香的汉堡,当汉堡遇到豆浆,还勉强说得过去,虽然很多人说两位男主角g情四射,可单看这个搭配,拍一部青春喜剧还是能放上台面的。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
实在搞不懂导演为什么选了卡梅隆.迪亚兹,相比男主角两道小菜,她完全是大餐,当年她出演《纽约黑帮》时,我都为莱昂纳多捏了一把汗,把这么一头极品大鲍摆在周董和罗根面前,能搭么?
看到周董试图调戏她时,我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前戏,都是问题…… 女主角怪,第一反派就太猛,感觉沃尔兹大叔还没把自己从《无耻混蛋》中剔出来,这么一位有料的演员,剧情给他的空间却相当有限,周董和罗根完全限制住了沃尔兹大叔的发挥,中国有句土话,这叫高射炮打苍蝇,中国还有句文绉绉的话,杀鸡焉用牛刀。
这一杯伏特加,加了冰块不说,还只限饮一杯,这怎么能让人开怀?
当豆浆遇到汉堡、鲍鱼和伏特加,你说这顿饭吃的怪不怪?
剔除掉演员的问题,其实影片的铺陈、构架和效果都不错,整体来说,值得一看,也算是周杰伦演的最好的一部片子,毕竟般地决定成绩。
最后补一点,周杰伦同学,篮球你可以放下了,魔术你也可以放下了,有时候拿出来真的不合时宜。
是我这两年电影看多了还是怎样,觉得没想象中的赞,但是挺好莱坞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的3D的关系。
看得真眼晕- -作为悲催的近视眼,带两副眼镜什么的本身就很傻了- -。
3D眼睛怎么擦都擦不干净,还老掉,一边很晕地看一边还要扶着眼睛不要掉下。
转制为立体的真没啥必要。
所有侠系列的电影我觉得都挺好看的但是THE GREEN HORNET,主要是你名字里没有一个代表侠的MAN,所以我觉得你就是一部GREEN BEE级别的电影亮点么还是有的。
比如卤蛋君唱英文歌看得我心潮澎湃,果然他的必杀技还是作为歌手。
什么时候出英文歌啊!!!!
虽然乃英文讲得时不时让我穿越到TBBT的raj,但素但素,蛋哥乃的英文还是超越了我的期待!
坐在人越来越少的放映厅等啊等啊等啊等,总算把苦逼的第一个片尾等完等到片尾曲双截棍放粗来,我脚的要是我在阿美莉卡听到介个我要泪奔。
剩下的萌点就是忽然间冒出来的一两句中文,还有秀给卡梅隆姐姐钢琴的时间太短了啦啦啦啦啦啦。
世界大同,果然哪儿都越来越腐了。
我说他为什么越来越爱拿菊花台来调侃了,拍了青蜂侠他也终于开窍了咩哈哈哈,叉腰大笑!!
话说这是蛋君演过的介么多电影最少周杰伦腔式的一部。
其实我只想打三星的,但是要中和一下一星的那些,周杰伦加一星,华人终于在好莱坞闯粗一片天加一星。
作为一个多年卤蛋饭,外面脑残粉如此多,我也只敢在豆瓣发发牢骚╮(╯▽╰)╭
很幸运可以在17号的晚上参加《青蜂侠》的中国超前点映,能够提前半个月看到这部3D大片,感觉很兴奋晚上7点半来到王府井东方新天地已经发现现场人满为患了,片方在看片之前安排了一个简短的首映活动,影片主创周杰伦和塞斯罗根都亲临现场。
看着眼前这堆抱着周董灯牌尖叫的粉丝,不由感叹我真的老了。
曾经多么痴狂的迷恋过周杰伦,现在人就在前面却连挤进去看看的劲儿头都没了,只想活动快点结束放电影。。。
新世纪百老汇影院安排了两个厅放映《青蜂侠》,并且这两个厅都是RealD3D放映,所以即使戴上3D眼镜,画面依然饱满明亮。
只是身在2号厅的我实在不解为神马明明是在地下的影厅还不开暖风,冻得我都不行了。。。
关于电影:这片依然摆脱不了英雄喜剧的老套路:两位大侠一路基情四射、插科打诨的就铲平了美国某黑帮组织。。
倒是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和周杰伦时不时的一两句普通话让人倍感亲切!
由于影片也是后期转制成3D的,所以说实话效果并不明显,只能说画面还能看出一些层次感,最3D的就要数片尾的字幕了。。。
关于主演:周杰伦这次也算替华人在好莱坞耀武扬威了一番,飞车啊、装酷啊神马的都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扮演的这位出生在上海却说着一口台湾腔而且竟然起了日本名字的Kato已然成为《海扁王》中小萝莉之后最抢戏的配角!!
本来以为周董的英语会惨不忍听,但其实还好,看来真的下苦工了。
塞斯罗根这个贱胖子依然继续负责搞笑,从头2到尾。
在《无耻混蛋》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戏份太少有些可惜。
卡梅隆·迪亚茨依旧花瓶、倒是片头前来客串的詹姆斯·弗朗哥是最大亮点!!
关于青蜂侠:这位青蜂侠没有蝙蝠侠、蜘蛛侠、香香侠、炯炯侠的超能力,完全是靠超酷的装备和一位身手不错的Partner才能惩恶扬善的。
不得不说片中那些改装过的“黑美人”实在太帅了!!
总体来说《青蜂侠》是一部还不错的爆米花电影,喜欢又萌又腐英雄动作片的观众就不要错过了、喜欢周杰伦的粉丝也别错过,片尾曲《双截棍》很给力的哦!!
好笑么?
不好笑。
硬搞笑,不好笑。
多好笑?
不好笑。
戴眼镜,太不好笑。
这电影,装蛋得很,一点儿也不好笑。
虽然总体上来说这是部混乱的,没有方向的超级英雄片,但我感觉这更多是互相较劲的‘合作’的结果。
导演是我一向喜欢的Michel Gondry,即使是他,我也是更喜欢他的短片而不是feature。
加上这样一个制作的‘大片’,我知道导演是不可能有绝对的创作自由。
而本片一推再推的公映往往就是内部问题连连的迹象。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他尝试发扬他视觉上构思上的闪光之处,但往往是还没有点燃就被熄灭。
Seth Rogen的无能富二代脚色毫无可爱之处,而台词也是生硬空洞。
可以预料的是,豆瓣上的很多评论又会嫌卡美隆老,但实际上她一出场,片子就对她的年纪做了个讽刺,不错36岁对于好莱钨或者是一些浅薄的男生观众来说确实是古董年纪,不过这样坦率地拿来开刷还是有点意外。
也算片中比较‘高级’的一个笑话。
整个情节当然是可以猜到百分百的老套桥段,但也是有有趣的地方和让人印象深刻的cameo, 比如开头的James Franco和很快就被打死的Edward Furlong,比如两个主角slapstick的对打,开来开去的半截车,以及在纸库的枪战等等,似乎可以看到在理想的工作环境下该片的潜力。
所以我不能简单的用烂片来形容,也是我不想打一星的原因。
本来不打算评分的,但看见这么多打一星的所谓影迷,我觉得太过分了,立刻给了五星,有周杰伦就一定烂?不能说的秘密也不算烂吧?再怎么说这次也算是为华人争了回脸
那个卷毛男主既贱且二还很肥,真是好讨厌啊= =……不过笑点还挺多的。
怎么看都是一个没事找抽的富家子妄图成为万众偶像的YY故事
Seth Rogen无趣的扮演了一位糟糕的青蜂侠 周杰伦的角色设计虽然不错 但没有太多亮点 二流的编剧和导演 使这部电影变得很无力
kato不是日本名那 怎么又from shanghai
这么周杰伦这么娘啊,出拳软的不行。幽默感也差,法国导演是不是就没有幽默感啊。
1.出人意料的还不错 2.周杰伦气场很足,男主角完全像他的小助理 3.片子给足了周杰伦面子,可以发现有好几个桥段都是为他专门设计的. 4.分明是个喜剧片 5.多给一颗星是为了那些还没看就只给一星的周黑鸭
動作場景不錯,可惜3D效果一般,旁邊的老頭從頭睡到尾,鼾聲吵死我了!!!NND。周傑倫拍這部片子一定爽爆了~~~
虽然算不上个好片。但是推荐的原因在于里面有很多场景桥段都非常贱非常给力,只要你能feel到。
男主专业SB 周董专业卖萌 惊喜是christopher!!!大叔特适合演神神叨叨的坏人 XDDDD
一直以为是讲关于爬山的“青峰峡”,原来是“蜜蜂侠”。2011影院首部美国烂片,其中一星给片头James Franco与Christoph Waltz的对飙戏。导演,你还记得曾经拍过《暖暖内含光》和《科学睡眠》的米歇尔·冈瑞吗?
十足爆米花電影。動作笑果和女主角都一般。
单从周董演技来说 就值一颗星 但好歹也有个演技很棒的主角和水平一般的团队 不过比期望值还是很有差距的 两个星 比较中肯
塞斯罗根的编剧让这个超能英雄电影也闹剧化了,周董的扮相太丑了,这服装化妆跟他有仇么
这是一部开头10分钟一不小心就高潮完后 ,接下来一直努力奋起却力不从心的电影,3分给片头争地盘的彪戏,太精彩了~ plus:被炸死的Crystal Clear真帅~pplus:我承认我挑剔,我对小周的口音感到灰常悲剧
这是一部好莱坞的不能再好莱坞的电影了.电影实在无聊,不仅要面对Jay毫无演技的表演还有Seth Rogen一点都不好笑的笑料以及Cameron Diaz那张老脸,而且毫无拍成3D的必要.看来确实只适合Jay的粉丝欣赏.P.S.片尾听着双截棍总觉得有些别扭= =!
又是个尽管喷无风险的片子。。。反正骂这种商业片才会显示大家格调高雅嘛。。。对我来说这个电影至少是值回票价的btw第一次去金逸,感觉还是很赞的,免费车位充足,座位很人性化,还可以share阅江楼的view
两男猪脚从长相到表情到行为都淋漓尽致的解释了一个词儿,低能。好吧我太无爱了。
。。。。。。。。。。。不解释了
1) 周董成了人家的哆啦A梦;2) Cameron Diaz,衣服比身材重要;3) 你看过这部电影没?没的话,我羡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