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米恰恰依然延续的是台湾小清新片的纠结,青涩,成长,爱情。
下午傍晚比较适宜,上午看可能真的会犯困。
长大了就开始难以理解为什么就是那么一句话,就是不去讲明白。
好多人一起纠结啊纠结。
看的肝颤。
其实曾经花样年华,又有多少恋爱在秘密进行,多少暗恋变为一生的内心珍藏。
就那么一句,我喜欢你。
那么简单又那么难以讲出。
演员没有太惊艳的,角色却都很清晰,很深刻。
姐妹虽然都是同一个人演的,但是个性表达很鲜明。
姐姐纠结内敛,妹妹傲娇直接。
2个男孩子同样个性迥异,却同样为青春的爱情狂热躁动,却难以表达。
黑社会姐姐是亮点,恰到的冷艳,适度的对弟弟关爱,很有味道。
关于双胞胎的被比较。
这是非常正常和难以避免的。
青春期的孩子都想要树立自己独立的个性和形象,在开始在乎外貌和别人看法的时期,同样的面孔的确是很大的障碍。
于是2姐妹开始暗中互相斗气比较,米妮不想参加篮球队,宝妮拼命的打球。
喜欢这种慢慢的纠结调调,可以在微微笑的同时回忆那渴求认同的青春年华。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推荐 是在伊周上我想这种小清新的校园电影 或许更能赢得大家的共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在这部电影上 我们似乎找到了属于青春的痕迹比如追女孩的方式---送奶茶 送菠萝面包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收到奶茶的那一刻 尽管对那男生并无多大好感但内心仍然存在一丝惊喜并开始记住这个男生是谁印象最为深刻的 依然是优果与米妮相处在一起的时候恋爱中的男女 脸上总是充满着无尽的羞涩想要说出口的话总是戛然而止 在一起哪怕不说话依旧心跳加速每次都是回到家之后,心才开始砰砰乱跳,下次再见了面,却仍是默默不言。
{哪怕我是辩论社的 就算我口才有多好但是在见到你的那一刻 我仿佛像个傻子 一句话也说不出害怕讲错话 害怕让你反感 }我想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只是看到这一段 从前的回忆却涌上心头开始怀念这种感觉 怀念见到心仪的人的每一次悸动现在生活中的校园恋爱 却完完全全失去了这种味道{误会那么深 却无法脱口而出}倘若我是宝妮 我想那种心痛的感觉是无法忍受的自己心仪的人却把自己认成了妹妹并每天不断地送菠萝面包给妹妹想要解释 却终究无法说出口在听到永平打电话到米妮手机的那一刻换做我是宝妮 早已心碎他喜欢的到底是我 还是我的妹妹?
带着这种疑问 却无法开口解释误会生活中 我们常常被许多误会隔绝了与他人的交往谁也不愿意开口解释 以致误会越来越深其实只要勇敢的踏出一步 让一切误会烟飞灰灭 终究海阔天空{我只想成为独一无二的我}谁不愿意独一无二 我们憎恨被他们模仿 只因不想在他们身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气息相比米妮 其实我更喜欢宝妮毕竟宝妮有想法 拥有秘密才是成长的开始谁没有秘密?
谁都需要保留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哪怕你是我最亲近最爱的朋友或亲人我们之间仍会存在着秘密在片尾 宝妮剪了短发我想 这也是她勇敢的一步选择这意味着 她将与妹妹区分开 她只是她 不再是别人成长中的我们 多希望被他们铭记自己的特点唯有这样 在他人心中 我们才会存在一席之位整部电影 每个角落都存在着青春的痕迹它让我们感同身受 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代这样也好 一部普通的电影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写于2013年2月15日 如果你也是双胞胎之一,或许看这部电影能给你带来很多很多感触,很文艺的台湾电影,静静地,细水长流的情感梳理。
可惜,剧中的双胞胎姐妹不是现实生活中一对真实的双胞胎,只是由一个演员扮演,怪不得总觉得像到我完全分不清楚,看得极度迷糊。
因为是双胞胎,使那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男生上演了一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错的女孩》,被追错女生的犹豫,被遗忘女生的彷徨,高中生那股青春青涩的模样,仿佛定格在说与不说之间,那个时候的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开始有了不能说的秘密,甚至已经开始决定为爱付出许多许多,即使还徘徊在爱的围城外,却在那个时候开始注定我们一生用怎样的性格和态度去生活。
宝妮,米妮,恰恰?
又是什么意思?
篮球加姐妹花,看到这样的温馨运动题材,我立马就想到2009年的《听说》,里面陈意涵和陈妍希联手,一个“我做这一切全都是为了你”的泳池故事。
《宝米恰恰》有多少借鉴《听说》的地方,观者自清。
可能这样说也有点片面,然而,绝大多数台湾青春片都是来自同一母体,同一块地区。
它们可能延续自新电影时期的成长题材,可能是经过了新世纪开始小清新之风的洗礼,总之,横竖来看,它们的模样都会有点像。
《宝米恰恰》的新意在于把姐妹花改成了双胞胎姐妹,两个人外形极其相似(因为是同一个演员),用上了四个替身。
看起来,无非头发朝哪边的不同,否则光看肤色体貌跟说话语气,那是绝无辨别的可能。
的确,哪怕是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或者是中学时代,双胞胎未必是别人关注的焦点,但也会是老被讨论的话题。
原因无外乎,绝大多数人是生来孤单的,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双胞胎却仿佛拥有“另一个自己”,有如复制体。
于是,常人难免爱去揣测,他们会不会有心电感应啊,会不会有比常人多出什么。
这些东西,刚好是《宝米恰恰》的故事由头,她们总被错认为是对方,可是,随着成长的脚步到来,她们还是会想着做自己——一个不被别人误会和混淆的自己。
光从篮球故事来说,它对《宝米恰恰》的意义可能不在励志,也不在展示手持镜头,篮球比赛的最大意义是充当最后高潮冲突的发生地。
否则,拿《阳阳》、《翻滚吧!
阿信》等电影做对比,《宝米恰恰》更多还是关于小姐妹的拌嘴闹情绪。
所以,与成长起头并重的其实是小爱恋。
为什么在爱恋前面加个“小”字,那就跟清新前面为什么要加个“小”字是一模一样的。
可能就连现在的90后看来,片中人物暗恋和表白方式都显得太老土了。
无论怎么去参照现实,她们都更像是上个世纪的中学生。
基本上,当年怎么个难耐、难猜,电影就把它们如实地重现了一番,就连拉手都做不到的事情,这简直是纯情得有些过度了。
在这样的电影里,必须所有人都是好学生,不允许有任何的欺辱凌弱。
就说“大菠萝”傻大子徐永平,虽然有黑道背景,看起来好像还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初哥一枚。
而遇到恋爱难题,辩论高手不仅说不好话,他根本就是没有话可讲,解决不了的天大麻烦。
《宝米恰恰》放大了这种青春期的心思猜忌,每个人都很在乎对方是怎么看自己,因为他们是如此害怕失败,想要表达满心的好感,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所以,从建中、师大附中、竹中再到雄中(高雄中学),每部台湾青春片总在重复成长和学习的主题,学习恋爱,学习怎么去看待自我,这样才能在身体成长以后,收获内心的成长。
在我看来,《宝米恰恰》有趣的地方是再现了那些青春时代的小情绪,会为一个人的喜怒而辗转难眠,会为一个电话的误会而大为光火。
可能在现在的很多观众看来,它们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了,轻的可以被一阵风吹走。
但台湾人就是如此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编造、追忆跟重述。
在其他地方,它确实太像一部小清新电影了。
尤其是在女主的自白上,它表现得太好好学生了,缺乏一些灵气。
一般说来,好学生是受欢迎的对象,但很难是让人有深刻印象又过目不忘。
作为一部电影,《宝米恰恰》的遗憾也在于此。
虽然作为一部新导演的作品,它入围了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的提名,然而,放到过去十年台湾青春片的范畴里面,它也就是一部规矩的青春小品,趣味有余,大任难当。
我也无意去夸大青春片的创新与变化,因为就连九把刀那种,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身上,你依然可以看到太多青春片的影子,散发着难挡的小清新气息。
而说来倒去,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小清新电影总是表现得很是积极,《宝米恰恰》亦是如此。
小清新电影接二连三地上映,逐渐麻木的心似乎又恢复青春的萌动。
宝米恰恰是一部深入人物内心的青春电影。
相比风靡已久的那些年,宝米更触动我心。
一对双胞胎,外形一模一样,总被除父母以外的人搞混。
长大后,接触的世界广泛了,不得不接纳许多世俗的东西。
比如,大人眼中的,谁比较好,谁的成绩比较厉害……这些比较式的问题,都是宝妮心里的蠢问题。
从来都不会问这些问题,也不会把他们搞混的优果,是两姐妹一致认为的好人。
辩论出身的优果喜欢妹妹,奶茶沦陷后仍坚持不懈,终于求得交往。
他们两个青涩的一前一后的背影,像极我们高中时代校园里最纯真的爱恋。
现在看来,引人发笑,又替他们着急,然而更多的是对自己青春已逝的感伤。
与每天和不同的人闲聊,和不同的人约会的罡妹相比,米妮和优果之间,的确太奇怪了。
两个人,话不多,总是沉默地一前一后走着,甚至吃饭的时候都能点错对方喜欢的菜。
坐在西餐厅的他们,拘谨,尴尬,沉默……这一幕也曾在我的记忆里。
每每朋友说起暗恋,都说,「面对喜欢的人,总是紧张地不知所言。
」不置可否,因为我也有过相同的感受。
只是后来觉得,喜欢一个人不是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感觉吗?
两个人的相处不应该是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吗?
到分手的前一刻,他们仍旧欲言又止。
双方根本不理解彼此的需要,而当中又因此夹杂了许多美丽的误会。
在妹妹拍拖后不久,姐姐认识了大个子徐永平。
第一次邂逅,大个子的手受伤了,她按着伤口,近距离地倾听他的心跳,脖颈处豆大的汗珠清晰可见。
那些瞬间,两人的心弦大概都被拨动了好几次吧。
不然,宝妮也不会无心思复习,徐永平也不会对那条手帕念念不忘。
但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就此开始了。
那条手帕是优果送给米妮的,照理说,宝妮不会因为姐妹间相同衣物而拿错,优果也不可能送了一条一模一样的手帕给女友的姐姐。
只能当做姐姐真的是不小心带了妹妹的手帕来理解。
糟糕的是高个子并不知道宝妮的名字,单凭朋友对其外貌印象,搜索到的却是妹妹米妮。
一次又一次的菠萝面包,图书馆的相遇,到最后一季的篮球赛,徐永平都没有看到笑起来很好看,楼梯口相遇过的张宝妮,全是妹妹张米妮,甚至拿到的号码也是属于妹妹的。
那些美丽的误会就像那些年错过的大雨。
但终究会天晴的。
张宝妮知道发生的一切,但她说不出口,不是她不爱张米妮,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友好方式。
姐姐m痛,妹妹递给水和药,但是姐姐知道妹妹更需要药。
姐姐在赛场上受伤了,妹妹想要一同下场,因为她说「可是那是我姐诶……」,他们是爱着的。
只是宝妮更有自我意识,她更想要的是彼此的独一无二。
每个人都想要自己是独一无二,无可代替的那一个。
即使比别人差一点,不够好,也要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宝妮躺在球场上,心里对自己说,「马上就有和米妮不一样的事情发生了。
」她那双期待又倔强的眼神,深深地烙在我心上。
这也是我喜欢宝妮的原因。
一对双胞胎里,大的那个压力也会是最大的。
宝妮是姐姐,在父母的眼里,妹妹米妮的成绩好,又早早地做好了升学计划。
但是宝妮只想成绩不太糟就好,也不想和妹妹继续做校友同学,因为她想要不一样的自己。
是啊,明明就是两个人,总是被当做一个人,总是让人分不清。
以前想过,如果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我,她一定很了解我。
但是现在看来,即便是每一个细胞都分一半给彼此的双胞胎,嘴里说着「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想什么」,实际上,他们都不懂。
宝妮不明白米妮不是不知道如何和优果互动,而是从来没有人给她时间去接受去了解。
米妮也不懂得宝妮不和她说与大个子发生的故事,不是因为宝妮和她疏远了,而是宝妮想要为自己保留一点点的不一样。
其实,不必苛求别人的理解,诚如宝妮自己也说「有时候,我也不理解自己」。
我想,有时候,宝妮自己也是矛盾的,因为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理解,从来都是人性的悖论。
但是,宝妮会一天比一天更像她自己。
我们也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对于这个故事的评论似乎得从姐姐暗恋的那个男生傻大个儿徐永平说起。
几乎是他一出场,坐在我左边的同事就脱口而出,这货是林永健吗。
右侧的同事则说,嗯,或者说是脑残版黄立行。
显然徐永平这个人物的设定是比妹妹的小男朋友优果层次更丰富更多彩更值得大书特书的,同时也是更能说明《宝米恰恰》这个片子本身的。
不但丑,而且傻,留过两次级,还白瞎了一个黑道背景。
仿佛故意使观众的心看得碎掉,如花的青春,姐姐的恋爱居然只是献给了这样的一个家伙。
《宝米恰恰》中含混了很多元素,台湾电影中常见的元素,运动场、黑社会,电影却始终没有被拍成《翻滚吧,阿信》或者《艋舺》。
它似乎有很多个时候可以变成其他的电影,只要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得到强化并贯彻,似乎只要是一个不小心。
但《宝米恰恰》看似散漫的背后,却掩藏着步步小心的避免成为某一种类型化熟知化了的台湾电影的用心。
不然最简单的一个转换,就是把姐姐宝妮的追求者徐永平换掉。
只需要一个帅哥,片子就换一副面目。
而在事实上,《宝米恰恰》它不是一个青春偶像片,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青春片。
是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讲述的一个确实是有过认真思索的成长的故事,是少女的烦恼。
戴锦华在评论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时曾区分过这一组概念,她说,“青春片和青春偶像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
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
‘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残酷物语’,近似于意大利作家莫里亚克的表述,‘你以为年轻是好事么?
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
’”(戴锦华《电影批评》p163,《精神分析的视野与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追妹子这个老生常谈的事儿突然被赋予了年轻“热血”的气质。
《宝米恰恰》中有成双的追求女孩子的桥段,于是百度上说,它被调侃为《那些年,我们追错的女孩》,或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追错版。
或许《宝米恰恰》该甩掉这种看似不错的噱头捆绑。
或许《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视金庸为人生第一偶像的九把刀的现代版武侠故事,但《宝米恰恰》却一定不是一个女性视野下的言情故事。
《那些年》是怀着重塑青春的企图之下的某种意淫,这一点似乎从九把刀的猥琐与饰演他的男演员柯震东浑身井喷式的荷尔蒙的对比中可见一斑。
《宝米恰恰》却是一种对青春的还原,是一份更为扎实的青春感,和青春的微微疼痛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宝米恰恰》也是一部“青春片”,是一部虽则涉及了“热血”追妹子却仍没有“一不小心”“堕落”成《那些年》的青春片。
片中的“姐妹花”可以说是脱胎于“双生花”这样一个屡见不鲜的母题。
长得一模一样却互不相识,比如上文提到的岩井俊二的《情书》、也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长得不见得很相像却相依成长的,比如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或者还可以比如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又或者《NANA》干脆就直截点题又名为《世上的另一个我》。
《宝米恰恰》似乎是对这两者的一个调和,既长得一模一样又相伴相生。
这种“镜像”的画面似乎在做着另一番的诉说,它是一个女孩子的两个面,既是妹妹的不懂恋爱不会表达,又是姐姐的对恋爱怀抱憧憬,既是妹妹的不认为有必要与姐姐分开,又是姐姐的渴望被区分渴望找寻独立的自我。
突然产生一个不太切合的联想,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东邪西毒》里的慕容嫣。
影片最后,姐妹二人在医院病房外的走廊里做着透露心扉、摆脱对方追逐自我的小剖白。
罗嗦,又乏趣。
有些电影是为了拍给别人看,而有些电影或者说有些电影中的有些时刻却只是为了拍给自己。
这种情绪是茨维塔耶娃的诗,“吹笛者倚着窗牖,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只是在看到姐姐急切的表白着要与妹妹划清界限时,已逾越青春期久矣的我心中一阵抽搐,腾起难言的感伤,几乎要马上站起身以一个阿姨大妈般的姿态冲上前教育她们一番,人生在世真是该时时处处懂得珍惜。
忆起此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报道,一对知名的连体双胞胎在连体很多年以后坚决选择做分离手术,然后在手术中双双去世,也许是自由无价吧,但这则新闻最后的评论说,有些人为了能在一起花费了一生,有些人却为了要分开而失去生命。
于是不忍唏嘘。
今天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时刻,尽管是悲伤的。
后楼28层一个11岁小男孩跳楼自杀了,脑浆出来身体却没什么损伤,遗书里说上午妈妈骂了自己不是主因,父母总是吵架要离婚是他放弃生命的理由。
出去吃饭看到急救车,回来的时候看到110,几个警察散落在事发现场周围,刚好有知道消息的人第一时间传递了事件大致因果。
崩溃了的母亲还在寻死阶段,冷静的父亲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放弃了生的希望。
11岁的孩子还在小学,除了课外补习班,学校的课程应该很是轻松,经济条件还不错的父母会为他谋个重点初中,之后才是越来越美丽的人生,或许还会遇到一个相爱的女孩。
少年人无惧死亡,因为责怪自己是多余的想法更令人恐惧。
巧了,在郁结难舒的时候看了这部PPTIVE评分偏低的台湾清新电影。
一对双胞胎,17岁的花季雨季年龄,开始进入叛逆期。
妹妹有了追求的男生,姐姐也有了心动对象,奶茶男说每次把妹妹认对是因为他看得到比表相更深的地方,徐广平弄混了双胞胎是因为他的暗恋中更多地是对自己的情感的宣泄,女主角除了样子别的特质他接触不上。
奶茶男和徐广平在双胞胎篮球赛场地里打了一架,奶茶男怒吼道,她有双胞胎姐姐,你弄混了啦!
镜头一转,姐妹两个在医院里,眼泪汪汪地互相埋怨。
妹妹说,姐姐有了秘密都不告诉自己。
姐姐说,为什么我不能独一无二,我就要有秘密,这样可以和你区分开。
这是独生子女可以理解却无法体会的心态。
生而独一无二的我们,不懂得分享,好吃的菜是我们的,父母的房子是我们的,我们生而为享受而来,老人围绕在周围辛勤劳动那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责任心、承担感,那是成熟之后的社会人的职责,而不是现在所应负担的进阶项目。
其实,我们想要成为的,是独一无二的好的我们。
不想与其他人一样,想要走在时代的前端,拥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变态与贱人都成了褒义词,因为最起码那是让我们标识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我有这个怪病,我有强迫症,我有拖延症,咳,这些算什么,没个病谁好意思出来交朋友呢现在。
张宝妮是电影里的姐姐,张米妮是电影里的妹妹,她们在爱中长大,也是渴望可以拥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美好,可以让其他人一眼看出她们不与彼此相同的地方,是对独生子女生活的强烈渴求。
直发总是羡慕有羊毛卷的女生,羊毛卷的正在去离子烫的路上;家里一个孩子的渴望多个兄弟姐妹来分享,那么家里双胞胎或多个孩子的在青春期里一定渴望着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世界。
坠楼的小男孩应该也是渴望拥有一段独一无二的好的生命。
只是父母的争执即便让他感受到了分别的爱,也无法让他满足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心理。
或许是与众不同的多余。
越来越多人研究心理,从而剖析出一个更完整的自我,查缺补漏,以便让自己走的更远,跳的更高。
总想要与众不同,是共性,做的好的人成功了,做的不好的人要么是不勇敢要么是太懒惰。
可惜,小朋友年纪太小,无法看到更多的生活中藏起来要靠自身行动来发现的真谛,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一路平安。
后续又知道,小男孩是看多了穿越作品,不害怕死亡。
...我也喜欢看穿越,是为了在现实中留给自己一些美好的遐想,这个结果太沉重,一切还是适度吧。
说对称令人着迷···但不对称才应是我们正常的期待。
理查费曼漫画的开头很新颖我们只差五分钟,据说同卵双生的几率是250分之1平分一双正版球鞋的钱,都以为对方会做,做了坏事互相隐瞒······因为我们的默契实在太好了。
分别读不同的班级使我们的生活圈扩大两倍,所以有了(比较级)谁比较高、谁比较胖、谁的成绩好······这种问题无限上纲起来就很无聊。
其实都 差不多。
其实差多了——姐妹们,就是爱计较。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就像洗碗······这种小事自然就成了姐妹们互掐的理由。
这就是我们友爱的方式!
纪念一下南京疫情期间小旅馆生活。
没有窗的房间里,时间变得模糊不清,开着电视才能感觉到没有那么孤独。
总觉得小旅馆的电视就应该放些内地的老电影或者台湾的一些电影才更适合。
《宝米恰恰》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经典的台湾青春片的味道,青涩、日常到好像生活中真的会发生,虽然感觉有一丢丢狗血(为什么会有人不好意思开口讲自己是双胞胎啦)。
后来想想每个人都会想要自己是独特的,喜欢的人居然会分不清自己和妹妹确实很尴尬,会很想问究竟喜欢的是外貌还是相似外表下不同的个体。
说实在话啦,虽然在这两段珍珠奶茶和菠萝面包不同的爱情里,优果看起来更像是学生时代会喜欢的男孩子,长得帅、在社团闪闪发光、笑起来也很好看,骑单车的时候就是那种少年的感觉。
但他就像珍珠奶茶一样,很好看很喜欢但是会给人带来很多烦恼,两个人待在一起的时候并不自在,只能一直走一直走。
永平大家都觉得他不好看,傻大个一样,留级两年成绩还不好,但是他看起来凶凶的其实很善良很有礼貌,待人很好也很尊重女孩子啊,而且哪有不帅,憨憨的很可爱啊,家里虽然是混黑道的但是他依旧单纯善良很不容易了。
永平就像菠萝面包一样可爱又实用!
感觉现实生活中好难遇到哦...
宝米恰恰 (2012)7.12012 / 中国台湾 / 喜剧 爱情 / 杨贻茜 王传宗 / 黄姵嘉 姜康哲
很偶然的点开了这个电影。
因为打发时间,一边玩着六人麻将,一边看着电影。
刚刚是漫不经心,后来越来越想知道结局。
于是关了游戏。
关于自我,关于改变,在一对经常被人当成“一个”的双胞胎来说,这个话题切入的太微妙了。
我的17岁,早就不知道淹没在哪颗大树的年轮里,我第一次喜欢的那个人,也没有那么认真的对待我,我也还没早熟得那么快。
初恋、自我都是陌生的概念。
或许是环境所造成,一路走来,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了一拍。
感受总是不能语于当下。
宝妮的勇敢,自我是源于本性吗?
我在这一刻,这一阵子好迷茫,一直想要忽视的感觉又缠绕着我。
关于我的青春,似乎都是自我挣扎,要什么去做什么,结果是怎样,从来不敢想。
好不容易乐天一回,也终究会很容易被影响,又陷入一种无厘头的思考。
是我行动太少吗?
是我总是光说不做,行动的力量终究没能在我身上展开?
说什么看不进去书,照镜子,想想那些蜗居的年轻人,可是,我还是不能一往直前的朝着一个方向走。
人生苦短,你为什么不走一下你想走的路?
是啊,你为什么缺少那点勇气?
你怕什么?
现在,难受了,你的困惑就解决了吗?
没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行动起来吧。
没有成果的人没有资格说气馁的话,还没到时候。
所以,停止一下你的难受吧。
哈难看 台词也未免太差了伐
除了一人分饰两角,剧情毫无爆点。我以为的结局是最佳辩手喜欢上姐姐,大个子和妹妹在一起了【喂。很扯吗】唯一让我喜欢的应该是宝妮的叙事旁白吧,好爱这种感觉。
當台灣青春劇的男主角早已不再是張孝全、張睿家 故事的主角已經有了新鮮年輕的面孔替代時 我才發現自己離開17歲已經很多年了。用珍珠奶茶和菠蘿麵包追求女生的小事 為甚麼這樣的遙遠又熟悉。米妮說她不是戀愛 但她的激動卻仿佛戀愛。
自我认知,女主角要是两个人就好了,一个人总有种分裂感
跳着看的。看不下去。
有趣的故事,黄姵嘉很可爱。开始看演员表知道一人演两个,但看着看着就忘记了,以为2个都是不一样,最后确定一下,才知道还是就一个人~
青春的磨唧
一部nc青春剧么。。
擦,台湾青春电影里的角色永远墨迹得搓火,没有文艺矫情的调调只能2星了- -
三星半
一件事弄好复杂哦。我要是有个姐姐或妹妹,每天都要吵翻天吧。
青春片无非看个回忆,这么小众的题材是要怎样啦,这部片子有种加了糖精的甜腻感,类似于台湾宅男女神的气质。
失落夜晚的河边骑行,以及黑道、教练的怪咖点。
早过了小清新的年纪 而且我也重来木有小清新过。。。
呃
两星半。珍珠奶茶是好的,菠萝面包也是好的。
对此类影片抵御无能
不错噢。。。其实有个懂自己想什么的很不错。。但心中的秘密却不会告诉别人。。。看这部戏让人很郁闷。。为嘛不大家坐到一起说清楚呢?说清楚了才没那么麻烦。。生活中也太多只留意表面错过内在的人。。
又一部台湾小清新佳作。演员有点青涩,表演未能完全放开,不过也在水准之上了。台湾每年都会有两三部不错的青春佳作,何以大陆就很少见?难道我们没有青春?抑或我们并不珍惜自己的青春?
台湾的校园青春片的确别树一帜,小清新抓住了美好青春的味道...选角恰当,黄姵嘉表演出色,两个男生也很适合演校园角色...我可能会喜欢宝妮多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