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曲尘封》是一场青春梦,梦里藏着关于初恋的秘密,和一群人青春的求而不得,黄轩,林雪岚,罗辑,玛丽亚,皆是如此。
黄轩的求而不得,是18x18x18,是他的18岁,因为一本18年前的日记,爱上了日记中18岁的林雪岚,当两个人在现实中相遇,他又爱上了18年后的爱,他模仿着她曾经爱上男孩的种种,去吸引她的关注,去挑动她的心绪,到后来戳破窗户纸狂热地告白,最后只换来她此生不复相见的离开,而他也始终不知道她对他有没有哪怕一刻的动心。
林雪岚的求而不得,是她始终忘不了她18岁是爱过的男孩,死亡将男孩定格在了她的青春里,然而她却渐渐忘记了男孩的脸。
黄轩的出现唤醒了她的记忆,让她终究能够完成那一幅男孩的画,然而,改变不了男孩早已不再的事实。
罗辑的求而不得,是他怯懦内向的性格,让他即便喜欢上了大大咧咧的玛丽亚,却始终不敢说出口,静静地坐在歌厅听她唱歌,在她受委屈的时候为她出头,甚至献出生命,却也终究没有戳破那一层窗户纸。
玛丽亚的求而不得,是她注定漂泊的人生,为了有更好的生活,她背井离乡到上海闯生活,只在洗澡时哼唱家乡民谣时流露出片刻思乡,罗辑曾让她有过定下来的念头,而他的死让她开启了又一段漂泊。
唯一求而有得的,只有黄轩外公,一心期盼黄轩长大有成的他,终于盼来了黄轩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或许,只因为他已经活了大半生,早已不对青春时的种种耿耿于怀了。
《恋曲尘封》作为一部讲述老上海故事的电影,镜头里既没有外滩也没有黄浦江,有的只是不起眼的石库门和打麻将的邻居阿姨,没有精致,只有市井,鸡毛蒜皮和八卦琐事就如同撒在生煎上的芝麻与葱花,让电影充满了老上海的烟火气。
电影里,黄轩和罗辑的角色都是他们各自的本名,便叫“黄轩”与“罗辑”,而其他演员的角色则不是。
或许,就像很多男孩子的青春一样,青春记忆里的自己更加真实一些,而其他人的形象则多少带有情绪化的想象与揣测,想到这时觉得,或许《恋曲尘封》只不过是“黄轩”多年后的一场青春梦而已,一个只存在“黄轩”视角讲述的罗生门。
和我喜欢《推拿》的小马、《黄金时代》的骆宾基相似,《恋曲尘封》里,黄轩的“黄轩”的叛逆、意气与执着,多年之后,我依然会记得小马复明后在街头跌跌撞撞、骆宾基在萧红死后走在路上默默流泪,而关于“黄轩”,我想我会记起的是他在弄堂里被混混们追打的场景吧。
作为吴有音导演的处女作,《恋曲尘封》是青涩的,电影内,一个又一个角色求而不得,电影外,他终于要等到电影上映了,这是作为电影人的求而有得。
看完《恋曲尘封》,像是无意翻开了自己锁在抽屉里的旧日记——有点慌,又忍不住嘴角上扬。
18岁少年挖出一本泛黄的初恋日记,愣头青似的跑到“日记主人”面前复刻青春现场,“错位时空”的初恋,荒诞又扎心!
导演及编剧吴有音是懂上海的,邻居阿姨们打着麻将时的闲聊、生煎包的蒸汽、老克拉的外公……让人一秒就感受到上海石库门的烟火气
2025年影院观影第82部。
前几日,在导演吴有音的朋友圈看到他发的动态:“12年前的电影处女作《恋曲尘封》,根据我的小说《爱必死更冷》改编,于2013年1月拍摄,定档2025年6月13日。
灯前十年事,和雨到心头。
run,Forrest,run。
” 其实那时候,十三年的时间在我心中还是无法具象化的,直到我看到电影,当(并不显得陈旧的)十多年前的影像在银幕上宕开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十三年是什么概念,以至于看完电影之后,我给片中一位主演发去了微信:原来您曾经那么美。
有时候,时间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走过去了很多很多,沧海桑田不是我们能够具象化感受到的,因为大多数时候时间真的就如同白驹过隙,在指缝间悄无声息地就溜走了。
电影《恋曲尘封》恰好也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时间”的爱情故事。
九十年代的上海里弄,两个正是青春的少年:高考落榜的黄轩(黄轩饰)、看似有些呆板地罗辑(罗辑饰) 无意间闯入了一座即将拆迁的石库门老房子,罗辑的失足踏空让黄轩发现了地板下藏着的那本被老旧的日记本,翻开之后,扉页上那张黑白却明媚的女孩照片吸引了两人,一段尘封的爱情就这样被打开。
这个开篇有一点点像韩国电影《爱有天意》,同样一本日记本牵出的两代人的爱情故事的纠叠。
不过《恋曲尘封》倒是比《爱有天意》更加大胆,随着主人公轩阅读日记本中记录的十八年前的一段恋情,故事悄无声息地在这两个原本是平行时空的18岁少男少女之间展开,18岁的轩被日记本/故事之中的18岁的少女打动,他用自己的画笔画下了18岁的岚贴在了美院的橱窗之中,被已经36岁的岚(蒋雯丽饰)看见,两人开始了一段无法描述的爱情,以至于实在无法用上帝视角去窥探出,究竟是18岁的黄轩把现实中36岁的岚当做故事中那个18岁的少女,还是36岁的岚最终把现实中18岁的黄轩当做故事中那个戛然而止的少年所接纳。
看似两代人,却因为“爱”纠缠在一起,貌似石破惊天、却又合情合理。
我想导演想表达的,就是这种穿越时间的情感纠葛,一种可以忽略时间的爱情,在现在这依旧是一种非常大胆的爱情观设定,更何况这是一部十三年前的作品,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创作者是真的很生猛、无畏和自由。
当然,与轩和岚平行的,还有一对现实中的情侣:罗辑和玛利亚(黄小蕾饰),这是大多数人眼中爱情该有的样子,烟火气的憨厚男孩和神秘的妙龄少女,因为租房而闯入了轩(罗辑)的生活的玛利亚,满足着18岁男孩子们的一切幻想:娇美精致的面容、恍若夜莺的嗓音、游走在暗夜的神秘,超短裙、黑丝袜、高跟鞋,这些仿佛匕首般致命地刺在罗辑的心头,当然最终爱情也真的化作一把匕首扎进了少年罗辑的身体。
十三年前的黄轩真的很少年,即使现在还是有一种难得书卷气,但是黄轩的眉宇之间还是有了岁月的沧桑;十三年前的蒋雯丽还是明媚动人的,在故事之中也不会有着年龄断代的突兀感觉;十三年前的黄小蕾真的很迷人,完美地诠释了玛利亚这个精灵般的女孩子;十三年前的马思纯真的很青涩,和故事之中18年前的岚完美的重合。
不得不说,吴有音导演选角的眼光真的不错。
另外,就是在片中饰演姥爷的林栋浦,这位在沪上话剧舞台熠熠生辉的实力老头,简直就是故事之中那个倔强的上海小老头,这个角色有点点像前几年大火的《爱情神话》之中的老邬,是我们认知中那种至死也要精致体面的上海人。
在映后的VCR之中,吴有音感叹,十三年前,可以用一台摄影机慢慢讲述着自己想要表达的故事,我想那时候他肯定没有想到这部电影会需要这么久才能够与普通观众见面。
而又恰是十三年的时光,给电影更多的想象空间。
正是这十三年的时光,又叠加给电影不少力量,光影之中记录下那些曾经的美好,无意间造就的,是穿越时空的力量。
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
好在,还有电影,可以定格/延续时光。
在文艺片里绝对算是质量过硬的,台前幕后的主创很多都是业内大咖。
我发现社交平台上有个现象,很多女性观众喜欢酸女主,一下嫌美人迟暮,一下又嫌妆发不够好看,这种肆意的苛刻也可能是一种同性妒忌的生物本能吧。
男女主演阵容让人好奇,吸引人走进影院,观影后我觉得两人演技相当在线,黄轩跟大腕搭戏也丝毫不怵,超出预期,完全不会让我出戏,甚至让我一度想到了《花样年华》,都是描述很东方、很内敛的情感,都有一种禁忌之恋的意味,但鉴于审查因素,尺度不及我的预期。
当然从美术和配乐风格方面,还未达到《花样年华》那么经典的艺术高度,但也还不错,绝对没有粗制滥造。
不过那段沪语rap,短时间内我实在无法get到作者的用意。
从不足方面来说,中年岚和少女岚的选角还是让我感觉不像同一人,如果能使用AI科技让少女岚的脸庞更神似中年岚一点会更让人信服。
那这个时候,中年岚和青年轩的内心戏就更有意思了,青年轩不可能不知道中年岚就是其画中人,中年岚也不可能假装那幅画跟她没关系。
当然从另一角度说,男女主的偶遇本身就是戏剧化的安排,第一次男主贴在公告栏的画被女主察觉;第二次男主街头卖画,恰好又被女主偶遇;男主从石库门老房子捡到少女日记,到美院两次被中年女主偶遇。
现实生活中发生这么浪漫事情的概率近乎为零,也许这就是小说或电影的魅力吧,能通过他人的故事,体察细腻的人性与内心的挣扎。
吴有音导演,黄轩、蒋雯丽、马思纯、黄小蕾出演的《恋曲尘封》,最近在艺联院线公映。
看上去很强的阵容,拍出了一部极其古早风格的平庸之作。
以爱情作为切入点,展现时代变革之中的人物命运之动荡,旧日岁月中的爱情与亲情不可挽回地丧失,站在当下的弥补也是徒劳无功,朝向未来的迈进同样带着巨大的创痛。
此时,爱情颠簸的悲剧成为表面内容,敏感时期的社会背景则是暗指层面,共同作用到了人物的命运。
于是,它具有了风云变幻的时代性、浪漫情爱的文艺感,契合中国文艺的惯有审美,又加入了中国文人普遍难以脱离的“政治性”隐喻。
这种打法,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之中,肯定属于常规套路。
而在执行环节,它也非常地中规中矩,做出了模板样片一般的“规整打法”。
黄轩与蒋雯丽通过日记本而隔空相识,当下的黄轩对过往的蒋雯丽实现了一种超时空恋人般的爱情,而当下的蒋雯丽也将后者当成了自己过往恋人的灵魂寄托对象,由此站在现实的维度之中,复刻了好莱坞经典作品的模式。
黄轩与蒋雯丽互相描绘日记本与脑海之中的恋人样貌,作为不同形式的“记忆”--日记本也是其主的记忆,由黄轩复刻出来---落实形式,直观表现出了二人找回“过往”的努力,也加成了影片的浪漫、文艺氛围。
同时,在影片的开头,导演就确立了时代性的层面。
黄轩与胖邻居一起成为“顽主”,正是敏感时期生活的体现,让他们在当下也只能做一个无所事事的混混。
于是,黄轩的找寻过往、挽回努力,也就有了弥补更复杂缺失与遗憾的意味。
更为“标准”的是,导演设立了人物的对照组。
黄轩与胖邻居对应,后者做小吃摊,是烟火俗气的现实版黄轩,借由“顽主”的共有属性而具备了世俗的共性。
蒋雯丽与黄小蕾对应,后者在酒吧卖唱,是世俗风尘的现实版蒋雯丽,借由“文艺”的共通性质而具备了非世俗的共性。
二人组成了黄轩与蒋雯丽之爱在现实里可达成的“烟火、世俗、现实”之希望,更贴合“当下”的日常生活,象征着黄轩的弥补。
影片的最后,二人为了黄小蕾出头,威胁酒吧领班,反过来被领班报复,胖邻居死亡,黄轩也备受挫折,远赴北京。
黄小蕾离开,他与蒋雯丽分手,想要弥补的亲情也只有缺憾的程度,给活着的外公治好了病,却要与其分离,给死去的母亲献上了她喜欢的黄花,却无法扭转对方的故去。
并且,在黄轩离家之时,镜头对准了依旧打牌的邻居们,虽然他已经做出改变,却依然受到她们的色情调笑,镜头对准了聒噪凌乱的牌桌,确立了这一切环境的世俗调性,是黄轩永远无法脱离的生活氛围,而他远赴北京追求的美术之文艺目标,也随之被冲淡,由此带来了“旧日时代的负面结果”的不可弥补。
这一切内容都没有大的问题,但也没有什么亮点,都是中规中矩的文艺片表达方式,其呈现力度也比较平淡。
从开头到结尾,导演一直在使用大量的升格镜头、柔光渲染、精致构图,人物之间的爱情互动,包括胖邻居与黄小蕾的“世俗、烟火、现实化”部分,都非常空泛、离地,快进一样的爱情线索,以及最老套浪漫爱情小说里的塑造方式,严重缺乏细节与延展,更谈不上对“时代性”的深入。
它算是一部卡着及格线的文艺片,主题、延伸、呈现方式,情感走向,都是如此。
包括演员的发挥,也是如此,都在没有什么空间的情况下,拿出了自己最标准的气质与表演风格,而人物的设定也确实贴合各个演员的基础。
让人更有兴趣的,或许是导演吴有音。
能够在2014年凑足如此重量级的演员阵容,堪称不可思议,不知其后有何背景,至少从本片的公映版本而言,导演天赋应该不足以支撑他。
在影片的结尾,过往爱情的日记本被重新尘封起来,象征着过往即是过往,之于当下的补救永远不可完成。
而作为一部2014年在FIRST电影节放映,2025年才拿到院线公映的“存货”,这部作品本身其实也是“日记本”,放置保存即可,没有必要倒腾出来的价值。
《恋曲尘封》是一部关于记忆、遗憾与重逢的电影,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段被岁月尘封的青春往事。
影片通过日记本、黑白照片、海魂衫等充满年代感的物件,将观众带回那个纯真的年代,让过去与现在交织成一首未完成的恋曲。
电影的核心并非只是怀旧,而是探讨记忆如何塑造现在的我们。
主角在翻看旧物时,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情感重新浮现,曾经的误会、未说出口的爱意、以及错过的遗憾,都在回忆中被重新审视。
影片的叙事节奏舒缓却不拖沓,镜头语言充满诗意,尤其是光影的运用,让过去与现实的切换自然流畅。
《恋曲尘封》历经十二年沉淀,绽放出独特艺术光芒。
它以日记为媒介,在上海石库门编织出跨越时空的爱情寓言。
双时空交织叙事,通过日记、画像等意象构建时空隧道,映照两个时代的爱情。
老上海的市井烟火细节丰富,空间隐喻情感,融合时间主题。
演员表演出色,黄轩展现少年莽撞执着,蒋雯丽刻画中年女性内心挣扎。
在快餐爱情片时代,其文学气质与艺术追求难能可贵。
也是看到了12年前的黄轩了,青涩帅气,演技在线。
导演的长片首作,镜头语言像回忆胶卷一般缓缓铺陈开来,不疾不徐,配乐也出其不意。
里面很多镜子的元素和意象,还蛮喜欢的,映照过去,连接现在,映射内心,偷窥自我,既是时空隔阂,也是情感隔阂,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味道,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青春悸动,但却不够原始、不够青春、不够凶猛。
日记本、画、生煎、海魂衫,都成为穿越和连接两个时空的物品,分别对应视觉、触觉、味觉,两个时代的爱情故事就在男主的刻意模仿中意外走向相似的悲剧,尘封多年的日记本终究又回归了尘封的宿命,是轮回的开始还是结束。
这段无疾而终的所谓爱情好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一切都像梦一样。
但男凝视角太重,偷窥洗澡那段真的不能忍,三番几次被性骚扰还不跑也不理解,以为女主在生煎铺里是逃离了那个环境,结果后面跟着是罗辑陪她在唱歌……他俩的感情线完全没有逻辑。
当然10多年前的电影,又被压了这么久,不能严格用现在的评价体系去评价,能走进大众视野已经很不容易了,导演说是用单机拍摄的,希望它有个好的命运
刚看了一部让我感触很深的电影,主人公阿轩偶然得到一本神秘日记本,由此展开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冒险。
影片里熟悉的上海元素太戳人心了——斑驳的石库门老弄堂、钢铁结构的外白渡桥,还有冒着热气的生煎馒头,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
特别喜欢导演用记忆闪回的手法,让阿轩通过日记本复刻当年岚留下的"回忆录"。
最催泪的是罗辑这个角色,明明是为了帮阿轩对抗反派,却在寒冬里永远离开了。
而玛利亚带着对逝者的怀念,最终也选择离开上海。
每个角色都在时代洪流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种命运感特别打动我。
🎬《恋曲尘封》一本旧日记,一支素描笔,牵引出了老上海上个世纪,一段尘封多年的错位恋曲。
18岁的少年轩,在已经废弃多年的老房子里,找到了一本尘封多年的日记。
日记扉页贴着少女岚的照片,轩被日记中的少女深深打动,随之通向了未知的情感世界。
他用画笔画下心中 18 岁的岚,并将画像贴在了美院橱窗之中。
机缘巧合之下,这幅画像被已经36 岁的岚看见。
于是,出于内心深处的欲望与好奇,轩决定在岚面前还原日记里的情景。
原本只是一场对他人过往的 “复刻”,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少年陷入了炽热的爱情难以自拔。
在这场爱恋中,少年轩从一个懵懂青涩男孩,成长为能够直面内心的男人;而岚也在轩的爱中,治愈了过去的伤痛,重新找回爱的勇气。
时代变迁、岁月沧桑,当我们打开时光胶囊,那些曾经的记忆与情感,那些过去的美好与伤痛,瞬间如潮水般泉涌而来,让我们沉浸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恋曲尘封 (2014)暂无评分201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吴有音 / 蒋雯丽 黄轩
故事、主题都似曾相识,叙事冗长,细节也不丰富。女画外音略生硬。
有幸在这个6月,看到了两部电影里“10年前”的黄轩。这部积压太久,实在过时又搞笑。但伴随那些银幕内外的故事与回不去的时光,也算另一种值回票价了。
黄轩好帅啊
烂
十多年前的电影,今日上映和片名呼应了,背景上海,听着挺亲切的电影角色不多,但是还是好看的,黄轩还是帅看黄轩和蒋雯丽的情感戏有一种背德感,还挺有意思,一直想着快亲快亲,这种年龄差的差异化设置挺有意思另类的少年成长故事,听导演解读几个设定,对生煎的生活就是煎熬和作品文学性的分析,感觉不错,老克勒有腔调gyt
第一次等导演映后就是为了听导演会放什么屁剧本烂的要死,导演(兼编剧)来一句“这是十年前比较青涩的作品,我比较注重文学性,慢节奏的故事”指的是男主男配偷看漂亮女房客洗澡? 男主爱上大18岁女主被拒之后,平地惊雷一首热血沪语rap(非常非常突然),然后去救风尘打架,男配突然死了? 十年前的电影今天才能上映是因为禁忌之恋,剧本烂成这样,不如埋得死死的,赶紧尘封了吧。十年前的黄轩好帅....
阿轩,人自己家的剧你掺和什么?
非常好的剧情片 但很可能因为戏里戏外的故事导致没办法好好宣发 从商业回报考量必是扑街了
命如其名,(可能)2013年拍就的,尘封到几近10年后的2022年金鸡奖。表演、用光、气氛都还不错,却拖不动这个爆发式的疯狂单相思故事,笔记本、肖像画都描绘不出作者试图讲述的炽烈姐弟恋。不知被阉割了多少才获得上映,如此的话,就如同片中沪语rap那样的抱怨吧,“把我的跑鞋还来”。
剧情很一般吧大雨天骑车赶过去,迟到了十分钟错过了发现日记本玛利亚那条线,真是聊胜于无确实比较青涩但是外公出院后,吃面的祖孙对白,还可以
滚,这不就是猥琐男不可自拔的意淫!恋曲尘封不尘封的我不在乎,把这位导演兼编剧的资金流给封了才是要紧事,拒绝流氓上大银幕!
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最佳艺术探索。Claude Debussy今日宜观影恋曲尘封/Wandering Days Rêverie 豆瓣电影日历漫长的季节/The Long Season Clair de Lune14年FIRST影展,22年电审字,公映版86分钟,片长: 95分钟 / 83分钟(金鸡影展版),细思极恐,爱比死更冷小说改编,是忘年之交还是少年恋上少妇?魂断蓝桥,等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恋曲尘封,尘封的日记和电影,尘封的往事,迷茫的日子,东方红恍如隔日,电影几处男凝视角,不知道演员对剧本的参与和改动有多少,三人行走向祖与占结局后影片走向了一个奇怪的境地,几处以为在看繁花,字幕只有歌厅老板受伤的世界达成,90年代戏却以沪语Rap收尾无比违和,最佳艺术探索或许就很好。
好奇为什么时隔十一年,又拿出来放映了。
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蒋姐好唏嘘。但一切都错位了,轩的爱,岚的爱,包括导演对爱的揣摩以及这片迟了十年的上映,都如那本尘封的日记,吹吹灰拿起来翻一阵,勾起些错位的情绪,最终又被放回地板之下。片名英文翻译是wandering days,倒是解释了那份不知所终。
在一家比工人文化宫还要复古的电影院里看一部十年前拍的、今年才上映的、时间跨了1975和1993的电影,感觉很奇妙。我好像是这家电影院晚上唯一的观众,甚至可能是当天唯一的顾客,没有按照票面场次放映,换成了空调好用的放映厅,一坐下就开始放龙标,提前了十几分钟。电梯一开门,正对电梯一张铺着桌布的木桌,木桌旁是立式风扇,木桌后是一个鼻梁上架着眼镜、面前摊着笔记本、胳膊上套着白套袖的阿姨,一瞬间有点穿越。
啊?
三星半,黄轩十年前的作品,和昨天看的娄导片子里的黄轩一样嫩。故事讲得有些不痛不痒,两次死亡讲得太刻意。大家都是年轻的模样真好啊,蒋雯丽很有味道。
导演: 吴有音编剧: 吴有音主演: 蒋雯丽 / 黄轩 / 黄小蕾 / 马思纯 / 罗辑 / 林栋甫类型: 剧情 / 爱情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
值得期待👍
在《恋曲尘封》首映日导演见面场,吴导坦言这部11年前仅用单摄像机完成的影片,其诞生本身即是特定时代的印记。独特的创作限制并未削弱表达,反而淬炼出一种粗粝而纯粹的诗意。胶片质感的影像流淌,仿佛一封封未被尘封的时光手札,以最质朴的镜头语言,承载着沉静悠长的情感叙事。这种“一次性”的影像实验,如今已成稀缺。#电影恋曲尘封# #恋曲尘封# #电影恋曲尘封全员演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