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出国以后,变成了巴黎的边缘人,变成边缘人的优点是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发呆。
发呆的结果是发现原来我们终究不能变成拯救世界内裤外穿的超人,而从小被填鸭式灌输的头悬梁锥刺骨的勤奋也未必能帮助我们跨越到那个凌驾在我们之上的阶级,那么平凡的我们的生活意义再哪里呢Libre et assoupi大概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思考,本来是抱着喜剧的心态去看电影的,后来发现这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电影,这也是一部只属于法国的电影。
Seb拥有一个博士学位,三个硕士和三个学士,但他失业,或者从未就业,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成功,他的目标就是什么都不干,最喜欢的是床,不过他也喜欢和女生睡觉在被父母赶出家门后,他来到了巴黎,住到了他同学家,于是三人成了室友。
安娜做一个编辑社的实习生,而另一个室友做一些小工作,Seb去申请社会补助金,第一次被一个连假花都种死的公务员拒绝了,第二次则是一个自认为平凡的法国人,他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不丑也不帅,住在八层楼的第四层,他觉得小王子是本很蠢的书,但他没有勇气说,他看追忆逝水流年却重来没有看完,他有一辆贷款买的法国车,甚至他的梦也没有奇景,都是日常生活。
他接受了Seb的材料。
当然Seb也接受到了外界的挑战,他在公园晒太阳,被一个妈妈报警说他的无为限制了别人的自由。
在各种美国梦,中国梦,白日梦的轰炸下,我们痛苦的来源大多来自于欲望而不得,Seb大概很早就看清了这一点,他选择了无为,不管如何,电影大概为我们提供了存在的另一个可能。
电影除了教我认识到鳄梨就是牛油果外还提出了几个问题,人一定要工作吗,读书是为了什么,知识分子一定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觉悟吗,人活着什么最重要。
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吗,人不应该是因为喜欢读书而读书,喜欢工作而工作吗。
我们知道大部分人为了有生活保障,他们坚持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之后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年轻人,就像塞巴斯蒂安的父母如此这般告诉他们的儿子,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父母都会说同样的话,“工作不是娱乐,你不需要喜欢你的工作,你需要一份工作,不工作拿什么生活”。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别人改变着,当别人说不时,我们会自我怀疑,否定,改变方向。
于是我们相信了前辈所相信的,找一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我们放弃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忘记了喜欢会带来简单的快乐。
塞巴斯蒂安是这样一个往反方向走的人。
他不喜欢工作就拒绝工作,他喜欢舒展,喜欢轻松自由,于是整天躺着看书,看电影,跳舞,散步,坐在公园吃饼干。
他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父母、同学、室友、政府机构甚至路人的反对,这些来自外界的
声音恰恰代表着社会对一个29岁无工作领低保的年轻人的态度,浪费生命,胸无大志,社会的毒瘤和蛀虫。
他自在得让人羡慕,嫉妒,恼怒,厌恶,尽管他没有妨碍任何人。
他之所以招人嫉妒是因为他过着别人想过而没法过或者不敢过的生活。
我们生活中如果有谁因为不喜欢而拒绝工作那他一定会因为遭受到白眼和说教而夹着尾巴乖乖去上班。
塞巴斯蒂安是如此轻松快乐以至于安娜说他实际不快乐,他什么都不做不是因为什么都不想做而是因为什么都不做就永远不会失败时我会怀疑这是真的吗,而接下来的画面印证了安娜的
话。
生命只有一次机会,塞巴斯蒂安替我们去过假设的生活,而我在他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告诉上班族不要为了面包去工作,找到喜欢做的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市场上没有喜欢的工作,可以把喜欢的事变成一项工作,别关心它正不正式,如果你喜欢那就去做,当躺在床上都能成为工作,你还担心什么呢?
不要因为艰难而抱怨,不要嫉妒别人选择轻松的生活,你奋斗是因为你相信生活需要奋斗,当然奋斗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开心的方法,要看得见阴沟里的月亮,当你把别人的得到当成自己的损失,那你就永远不会开心。
同时他也告诉懒汉随心所欲没有什么不对,可什么都不做带来的轻松自由并不持久,也许将梦想变现梦想就会和想象中不一样,可你要坚信,失败没什么,你妈妈会给你兜底。
毕业两年,辗转换了几份工作,一直找不到喜欢的工作,而且一直在寻找。
用乔帮主的话激励着自己,”keep looking,donot settle till you find it”。
之所以不能安心在一份不那么满意的工作上坚持做下去,之所以一直在苦苦思索和追寻着那个可以让我为之奋斗一辈子的心爱的事业,是因为从小到大的教育让我相信,工作是每个人都必须做而且会让我们收获成长和幸福的事情。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个人都在为找一份好工作做准备。
念书上大学学习知识,都是为了最后有一份好工作;培养兴趣学习乐器和舞蹈,动力之一也是为了在职场有一技之长更受欢迎;甚至是养成开朗的性格、学会沟通技巧,也是为了更好适应工作。
每个人出生就被打上了”工作使命“的标签。
社会不仅教育我们工作是理所应当的,而且让我们相信工作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必经之路,也是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途径。
所以我们拼命寻找我们梦想的工作,在各行各业不同的职业中挑选、对比、权衡,试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就像选择人生伴侣一样,绞尽脑汁地思考和探寻。
可惜,有些问题本身没有答案,而有些答案也只是人们编出来、为了让你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
就像工作,就人的本性来说,不是必须要工作。
也许有些人生来比较有野心对名誉地位有极强的欲望,他们可以选择在职场上通过努力工作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有些人只想做自己,过快乐的生活,不想违背心意做不善良的事情,不想人云亦云或是卑躬屈膝,他们其实不一定要一头扎进职场江湖。
我相信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存在,可为什么大家最后都还是在工作呢?
因为人生下来以后,就不再是一个个体。
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家。
个体意味着差异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创造性和活跃性,这对人本性来说是很好的,但对国家而言则是增加了管理的成本。
国家希望所有人都遵守统一规则,有同样的信仰和价值观,将自己的生活定位在相同的方向上去发展。
这样就不会产生太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不会有太多的抗争。
这样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社会化,是我毕业以后一直被家长朋友以及同事领导提示,是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一个蜕变,是帮助我们适应社会的过程,总是,是一个褒义词。
但其实,社会化,说好听一点是和谐、是融入,说直白点,其实就是被同化。
失掉个性,失掉自我,主动把自己变成和大家一样的人。
因为这个追求”和谐“的社会,缺乏包容性,不欢迎异类,甚至会排挤异类。
所以大家不得不接受熔炉锻造,把自己变成”社会人“。
否则,就会被边缘化,被社会遗弃。
很喜欢王小波,他曾赞赏罗素的一句话”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就像影片一样,虽然主人公最后还是回归大众开始工作,但是并不代表他曾经的“nice and easy”的生活,那个只做自己拒绝被社会化的年轻人,是没有意义需要被改造的人。
有人选择工作,有人选择不工作,只要他们能好好生活,就没什么可指摘的。
现在互联网发达,越来越多人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喜欢拿一套标准化的价值观,去道德绑架别人。
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要把所有的声音都变成一个节奏中震动,以保护这种和谐。
这让很多人有了一种社会使命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明目张胆指责和排挤异类。
希望中国什么时候也能允许一些人,不用从出生开始就为了工作而活。
如果不是一切为了工作,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兴趣,我们的生活,都会更加真实。
不再有那么多功利性,不再有那么多尔虞我诈。
那样不才是真正的和谐么。
电影在安娜表白之前的全部我都喜欢,我就喜欢三个人轻轻松松的状态,喜欢布鲁诺和塞巴斯蒂安晚上说的做的直男无聊事,喜欢安娜写假日记疯狂暗示布鲁诺,喜欢看塞巴斯蒂安为低保奋斗,每日无所事事我不是说他们必须一成不变,只是他们后面的改变我都不喜欢,那太日常了,我只想在电影里做做梦,就是个乌托邦电影不好吗?
毫无疑问,我最羡慕的是低欲望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欲望就没有恐惧,没有欲望就没有失望,而塞巴斯蒂安在安娜表白之前,他的眼神是我所喜欢的,是钝感的,可能人就是越缺什么越想要什么,我是一个对生活周边风吹草动都会敏感的人,理性只是我的后天习得而在电影的最后,躺在床上的塞巴斯蒂安向观众诉说他人生的后半段的时候,那种眼神,我读到了成年人的狡黠,读到了一丝得意,我一点也不喜欢虽然导演一直暗示和铺垫,甚至通过安娜之口告诉观众“你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去尝试,你认为只要不出生就不会死亡”,没错,我承认,我觉得只要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我是个凡人,但塞巴斯蒂安和我不一样,他是真的天生没有欲望,从他在电影前半部分表现出的一切动作,行为,语言,神态来看一定是这样的!
他真的对身边很多事包容理解又完全不在意,而导演却自以为是的让他在电影后半部分转变了,而且这转变来得太突兀我向来讨厌电影里面必须有人物弧光这个设定,我不是说人物必须一成不变,难免会被人诟病脸谱化,我喜欢的人物转变是微妙的,幽微的。
举个栗子,山下敦弘的《不求上进的玉子》,玉子大学毕业之后依然宅在家里一年有余,她和父亲一起生活,做个废柴,doing nothing,然后很缓慢的,她转变了,她意识到虽然她不喜欢走出舒适圈,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往前,她拍了证件照,她要搬出家去自己住,电影在她可能要去找工作但还没开始找的时候结束了,这样的开放式结局是非常高级的非常可笑的就是,《轻松自由》的导演明明在电影前半部分创造了一个有生命的,人物性格很丰满的,接近无欲望,钝感力极强,对世界很包容的塞巴斯蒂安,但在电影后半部分把他毁了,导演一点也不懂这个人物,电影创造了塞巴斯蒂安,也毁了塞巴斯蒂安
2014的电影,及2018年初,只有944看过。
我很开心他的不被关注,我可以想象,如果这部电影也火到烂大街的话,那批评的声音绝对会多过理解。
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些词语会有多恶毒。
大部分人看待 塞巴斯蒂安 的方式,肯定和影片中他的几个大学同学一样,一个失败者,毒瘤和白痴。
而我则像安娜一样理解他。
我比安娜更纯粹,我没有安娜对 塞巴斯蒂安 的爱慕,我看见 塞巴斯蒂安 ,就像看见另一个自己。
事实上,后来安娜找了马克这个替代品后,不失时机地向 塞巴斯蒂安 嘲讽了一番。
这时我才明白,安娜从未真正理解过 塞巴斯蒂安 ,她只是羡慕 塞巴斯蒂安 的随性和淡然,当然 塞巴斯蒂安 的帅气,幽默和博学也令他有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就像一种很特别的食品,喜欢的人喜欢的不得了,讨厌的人永远不得而知。
于是,安娜对 塞巴斯蒂安 产生了爱意。
一个女人一旦产生了爱意 ,那我们就不能用常识来理解她的对错观了,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娜都表现地站在 塞巴斯蒂安 这一边。
直到她所有的暗示都石沉大海,她耗尽了耐心,于是找了马克这个替代品,想要在心理上扳回一局。
但 塞巴斯蒂安 毫无反应。
至此,安娜也只能哭着让 塞巴斯蒂安 面对生活,前进,请你搬出去了。
安娜哭诉的那段话,其实非常委婉,含蓄地道出了影片的一个中心,那就是 塞巴斯蒂安 这种生活方式的本质。
那段台词是这样的,“你并不快乐, 塞巴斯蒂安 。
你恐惧着。
你那关于做梦,生活,清心寡欲,悠闲度日的想法,全都是谎言。
你在恐惧着。
而你坚信你的谎言,但你却什么也没做。
那是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你就不会失败。
你认为不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生。
但那并不对,你会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死去,但你会不开心地死去。
甚至都没有尝试过,去开心一下。
那样很可悲。
我曾嫉妒你,而我现在是同情你。
我希望你能走出现在的状况,越快越好。
” 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你认为不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生。
我不知道 塞巴斯蒂安 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的,影片里并没有直接表现出他这一心理的镜头,但有好几处暗示值得揣测。
塞巴斯蒂安 看着儿童书籍哈哈大笑,他和另一个傻傻的室友布鲁诺玩着那些小孩子的游戏,特别是他们把地板打上石蜡,摆着pose从走廊上滑过,我在小学时和几个表哥以另一种方式完美复制过,那种开心确实是无可代替的。
伴随成长,这种快乐几近消失。
但 塞巴斯蒂安 不同,28的他还完好保留这种快乐。
这一特质最明显的标志是他的头发几乎不长了。
所以说, 塞巴斯蒂安 从骨子里是拒绝成长的,他安然于那些已经成熟的快乐。
拒绝成长也就意味着拒绝死亡。
小孩子总会这么想,要是不长大,就可以不用变老死去。
这个念头非常含蓄,有时候就连自己也拿不准是不是这样想的。
他像一尊隐藏在潜意识角落里的菩萨,默默地祈祷。
所以,我无法准确判断 塞巴斯蒂安 是不是这样想的。
不过,我很清楚,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对死亡的恐惧,无论在大方向还是小细节上,都根本性地影响了我的生活。
有时候,我要过很久才能反应过来曾经的某个决定原来也是死亡恐惧在背后支撑。
当你时时刻刻都在乎死亡的时候,所谓名利权情会通通在你眼前消融,你会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是,比不过一阵风,或是一片云。
无所事事不代表颓丧,影片大部分时间里的 塞巴斯蒂安 都表现地平和自然,怡然自得。
他唯一的烦恼就是能不能领到低保,当这个问题也被解决后,那便天下太平了。
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可是,即便是这样的 塞巴斯蒂安 后来也陷入烦恼中了。
这个烦恼并不在他自己,而在身边。
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
当被父母念叨工作,生活的时候,他可以逃离家中。
当曾经的大学同学看他如怪物的时候,他可以不联系。
可是,如果当你连在公园的一角悠闲地晒着太阳,吃着饼干,读着书都会被投诉为扰民,因为你的惬意让那些奔波的人觉得不公平的时候;当平日都表现地理解的朋友突然诚恳地告诉你,你错了,你在逃避,你恐惧,你并不快乐的时候,你还能装作无动于衷吗?
想要在巴黎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都市里过上 塞巴斯蒂安 那样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们不能接受一个异类。
那些善意和恶意的排斥像雪花纷至沓来。
塞巴斯蒂安 的大学同学有一段话说的很好。
同学A(教师): “你并没有直面事实。
”塞:“我什么都不想要,我只想生活在我的角落里。
”同学A:“你在向社会索取着什么,你想让那些在工作的人们来资助你的假期,这并不公平。
”同学B(软件工程师):“向你这样的人就是社会毒瘤。
”而 塞巴斯蒂安 是这样回击的。
塞:“天气晴朗的时候对你而言是什么感觉,穷人要和你一起分享让你很不爽吗?
”这个回击太棒了。
我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比喻。
有时候,当我们在谈及他人的时候,大家都表现地很宽容,说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理解的生活,有钱没钱都是一样的。
但当这些事情发生在身边时,你就会发现并不是如此了。
那些口头上说着允许生活多样性的人,他们的眼睛却告诉你,我希望你和我们一样,大家都保持一样,好吗。
不过,如果我们把个体自由和群体利益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看时,事情又不一样了。
比如现在在日本发生的少子化想象。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结婚与否,也有权选择是否要孩子,对吗?
这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错。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想的话,那人类岂不是要灭亡了。
所以,我认为 塞巴斯蒂安 永远也无法解决他的麻烦。
只要人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而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一个物种,更谈不上什么自由了。
自由只是个体的浪漫化象征,对一个物种来说,生存,壮大,延续才是根本,利益才是关键。
我们姑且可以认为 塞巴斯蒂安 是这个群体里的一个不和谐因子,他要么融入,要么消亡,或者远走到这个群体的边缘。
影片的结尾,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必然结果,是构建出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圆满结局。
好像一旦突破了自己,走出了迷障,幸福便突如其来。
事实上,这只是电影的表现手法,现实远远不是这么一回事。
所有文学作品的幸福必须在落笔的一瞬戛然而止才能保证其完美,而生活不能停止。
人生就像一辆小破车,并不是越前面的风景就越好,有些最美的风景,一旦过去了,就再也看不见了。
在天朝想要过上这样的生活就更困难了。
然而这样的比较并无本质意义。
在面对两种必然的不可能时,你怎么能想要去比较出哪种是更不可能的呢?
但天朝的环境更残酷,你不得不融入的,是一个没有道义可言的群体。
比如说,你和一群朋友出去玩,看见他们随地乱扔杂物的时候,你不能当面指出,那样会令每个人都很尬尴,包括你自己,甚至有时候你也不得不随便扔个纸巾,表示自己也是同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大家一起调侃自己曾经捡到多少钱,捡到什么手机据为己有的时候,你也不能表现出道德上的高度。
群体的价值观,就是真正的道德。
你表现的不一样,只会被攻击和排斥。
天朝也没有欧洲那样的低保。
宅男生存难度指数是困难级的。
我比较欣赏的是梭罗提出的一种观点。
如果3个月的工资足以保证接下来9个月的生活,那么一年只需要工作3个月就足够了。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台词是 塞巴斯蒂安 在申请低保时的自我介绍:我喜欢无聊,喜欢虚度光阴,喜欢停顿,喜欢时间停滞的瞬间,我也喜欢等待,以及长途旅行。
我喜欢事情的准备阶段。
克雷孟梭谈过爱,爱中最美的一刻莫过于拾阶而上,对于我,梦想做某事比实际做某事更好。
另外我喜欢 塞巴斯蒂安 在和安娜辩论时引用的伊壁鸠鲁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能因为小事而满足,那他永远都不会被满足。
这个办理低保申请的工作人员也演得很好
法国电影有它独特的审美。
什么都不做,在公园长椅上连续坐了两天就会被开罚单,理由是扰民,别人上班你坐着长凳,下班接孩子还在这坐着,因为什么都不做,打扰到了别人,完全不让别人开心。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大家一起做,创造价值,实现自由。
台词写的很棒。
时常在法国电影里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没有什么引用的话,谈论了很多关于生活的哲理,想到罗翔老师的“约束的自由”。
喜欢两个角色:布鲁诺和理查德(低保顾问)。
布鲁诺的人生梦想很简单,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个女人一个公寓。
他想,所以一直在实践着,尝试很多工作,不行就换下一份工作,敢于去尝试的勇气我觉得很厉害,就意味着不会很在意得失,即使失败也很快能够找到下一份工作,这样一直尝试,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
小时候想有个烤饼屋梦想的理查德,说自己是个普通人,身上的一切都很普通,住的楼层也普通,甚至做着普通的梦,没有巨大的蜘蛛在谈人生。
他喜欢与人交谈,喜欢帮助别人,所以也算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过着平凡的生活,有一天在办公室开始了跳舞。
这片子的魅力对我来说,就是大家想做的事情各不相同,都在努力实践着,彼此交流,互相尊重,从不去评价别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交流。
讲述着自己的事,或者一起去参与某件事情,一起去做,不是去给予对于别人的生活的自己的观点/建议。
相互尊重,不插手别人的生活的某种自由。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人交谈,然后发现某种可能,去接受这种可能性,然后改变。
拥有尝试的勇气难能可贵,也就是,对生活予以热忱。
2022年目前年度最佳,有立马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2022/9/1晚0:01于北方老家
一部充满哲思的小品电影。
故事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
仿佛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坐在刚下过雨的院落里,和几个朋友,有一句没一句闲聊人生。
时不时地还停下来,捧着一杯茶若有所思,听听鸟叫,起身,拾掇一下花草。
美式小清新总是让人觉得形式感太强。
论以小见大,还是要看法国人。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处在啃专业大部头的间歇。
整个大脑已经高速运转了6个小时,急需一杯清新温润的茶舒缓。
于是打开背投,窝在沙发里,却又花了186分钟,眼睛都没眨地看了两遍。
之后整个人都伸展、自由、轻松了。
闭上眼睛,我在想这部小清新电影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一本文学样式十足的法式小清新,在我脑海中自由演绎起来。
虽说光影让人着迷,但电影的形式却也很受约束,电影不像小说那样自由穿梭于人物内心、他人视角和回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让观众感到迷惑。
但是这部法式小清新却做的那么自然,不着痕迹。
先说开篇的镜头语言,流畅而富有诗意。
电影以男主的自白娓娓道来。
黑屏字幕,男主的自白。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然后男主出现,镜头让观众以为在观看坐在镜头前接受采访的某男纪录片。
男主讲了自己的“激情”和独特的三观。
伪纪录片的手法,让人置身真实感——一个好奇怪的人哦!
没错,就这样,开篇抓住了我。
这时镜头开始移动,我们看到了坐在男主对面的布鲁诺,于是发现这绝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布鲁诺视角的男主,镜头后移,坐在沙发谈笑的两人放佛无缝进入片场,准备开始他们的表演。
对话在笑声中远去,男主的旁白强势进入,心理活动成了主角,准备讲述这个“表演”背后的故事。
接着引出电影的主题——轻松自由。
男主再次面对镜头,开始独白。
镜头从天花板的俯视,转成与床平行与男主面对面。
没有了采访的工作人员,镜头仿佛化身倾听天使,进入到男主私人领地,可以零距离观察他的生活,探究他的内心——恩,很好地调动了人的偷窥欲。
好,接下来,我就静静地听你讲故事。
几组静态的床和躺床视角的组合画面,非常强烈的欧洲风格,快速讲述了男主的成长,以及对他非常重要的——床,并通过躺床视角引出了不能忍受“打算一辈子什么都不做”的男主父母,交代了男主被赶出家门的故事背景,即开篇的缘由。
这画面让我想到了《运气》(Una Questione di cuore )以及《心房客》这样的片子。
拍摄手法客观、抽离,就好像睡着觉,突然有了超能力,可以自由起飞,可以细细观察那些与自己有关的单调、平凡和琐碎。
一种强烈的、平静的美感就这样被营造出来。
这种镜头手法达到了一种近似现代诗的功效。
仿佛男主拿着几张照片,在你旁边娓娓道来。
然后画面回到客厅,听众当中,不只有你,还有布鲁诺和安娜(一直暗恋男主的研究生女同学)。
隐秘的自白逐渐变成公开的发言,从其他两人的反应,我们感觉到男主即将遭遇的社会压力——自由、独立,好好睡觉,不工作,过平和舒展的人生?
你怎么可以!?
开篇10分钟,导演为我们展示了其视角穿梭的操控力和美感营造的能力。
电视机前的观众、布鲁诺、男主、飞升的男主、倾听天使、偷窥群众多个视角自由切换。
小说、现代诗歌的美感,镜头语言也能做到。
接下来的情节,没有高潮迭起,却荒诞有趣,故事围绕男主外出闲逛(用以推进男主心理变化)、男主申请低保(展现社会对男主独特三观的态度)、男主和安娜一起写假日记捉弄布鲁诺(轻松自然生活观的外化)、布鲁诺屡次就业被辞(对比案例,揭示男主选择什么也不做的可能原因)、合租公寓客厅喝酒闲聊跳舞(展现身边亲朋好友对男主生活方式的讨论)、男主和布鲁诺一起找乐子自嗨(展现男主对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带动)几个场景推进故事。
中间穿插的男主与城市人群相悖而行的画面构成了男主生活变化的隐喻。
第一次,男主穿着黄色卫衣,穿过匆匆前行黑白灰主色调的人群。
开始,男主显然被活跃的城市吓到,稍作停顿后,他依然坚定前行,寻觅属于自己的宁静。
第二次,男主换上了红色的卫衣,穿越熙熙攘攘的黑白灰色调人群。
不同的是,没有犹豫的镜头,仿佛已经变成男主习以为常的穿越。
这一次男主是为了拿到低保,不得不伪造拒绝信,为了把欺骗做到真实(还真的很荒诞呢)去邮寄点投递。
男主已经开始贴近真实,像溶剂一样融入。
第三次,是在男主成功申请到低保,过上了轻松安静生活之后。
一把小红伞,暗喻着男主有了“保护伞”。
但却要顶着它迎接人群和大雨。
这之后,男主生活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
从高中同学派对的质疑,到公园市民的控诉和莫名其妙的35欧元罚款,罪名居然是——扰民。
既好笑又合情合理。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
男主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卖床成了他成功的方式,找到了爱人,在家相夫教子,过上了梦想的生活。
这次穿越,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开始时女主显然被吓到,但此时的男主坚定而勇敢。
他紧紧拉住爱人的手,逆着人群的方向前行。
然后就到了本剧最后的一个小高潮,方向相悖的人群突然转向,和男女主同向,音乐也似乎从solo到大合唱。
隐喻着,社会的接受和男主的妥协,最终让双方达成了一致。
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都在同一个方向。
这种样式工整,不乏小惊喜的处理方式,让人会心一笑。
其实这部片子还有很多处理到位的小细节,比如“我也曾养过的小动物死掉了“这种脑子开小差的闪回的处理方式,很有趣;比如三个人在客厅的即兴舞蹈,比如男主和安娜逃离高中同学派压马路时的产房诱产表演,舞台剧腔调十足,夸张但却恰到好处。
虽然被男主感染,但安娜却深谙“事实并不是这样啊”,男主也自知“没错,现实总是缺乏想象力。
”这也再次印证了男主“不是混日子,只是爱想象”的生活方式罢了,他在缺乏想象力的事实上,创造了诗意。
这不就是文学和生活的最好诠释么?
而这部小品电影,让一个有着奇怪想法的废柴青年,用一段看似荒诞古怪的自白,带领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了生活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我们没有结论,但是却看到了很多生活的可能,以及,诗意。
一个人难道是他的所作所为来定义,而不是他究竟是谁来定义吗?
工作不是娱乐。
你不工作的话,靠什么养活自己?
这是在开篇不久后,男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和他父亲辩论时的对话,充满哲思,又暗示了主题。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是对,什么样的又是错?
其实《轻松自由》本身,或许并没有明确地倾向,因为这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探讨,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
在影片中,塞巴斯蒂安认为,“我对成功不感兴趣,胸无大志,我什么都不想做,只要开心就好,平和的生活然后平和的离开,躺下是我的兴趣之一,我喜欢舒张伸展,做一个平和舒展的人,就是我的志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向,做你认为正确的,或者说是想要的就好。
但很可惜的是,或许对大多说人来说,他们思想和目光始终停留在大众的主流观点上,符合时代的特征,却也显得足够狭隘。
我们来看影片中的一段对话。
是在同学聚会上,塞巴斯蒂安和他的两个同学,职业分别为教师和软件工程师的家伙展开的交流。
教师: “你并没有直面事实。
”塞巴斯蒂安:“我什么都不想要,我只想生活在我的角落里。
”教师:“你在向社会索取着什么,你想让那些在工作的人们来资助你的假期,这并不公平。
”软件工程师:“向你这样的人就是社会毒瘤。
” 塞巴斯蒂安:“天气晴朗的时候对你而言是什么感觉,穷人要和你一起分享让你很不爽吗?
”塞巴斯蒂安的回应很解气,但是仔细一想,他们其实也确实各有各的道理。
从哲学的层面来说,他们都没错。
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塞巴斯蒂安安于现状,他愿意领低保过着低物质的生活,但提供他的低保都是由其他人所缴纳。
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他一样,那么那些低保的钱又该从哪来呢?
整个社会又要怎么运转?
况且,人类并不能完全地对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有了这样的基础,似乎像塞巴斯蒂安这样小众的思想被排斥也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这里不论他们观点的对错,只是说明当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的力量真的很渺小,要么选择融入,要么走向灭亡。
其实这部影片中像这样的大众视角有很多,不只是他的同学,从塞巴斯蒂安的父母开始,甚至荒诞到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都有举报他打扰了她的生活,理由是他什么也没做。
而塞巴斯蒂安为他的“毫无作为”支付了35欧的罚金。
他们认为认为塞巴斯蒂安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是社会的毒瘤和蛀虫。
即便是一开始站在他那一面为他说话的安娜,其实在最后我们也发现她更多是爱慕使然。
他们从来就不是同类,就像她说的,她只是羡慕塞巴斯蒂安的随性和淡然。
在带回马可这个替代品以后,她发现塞巴斯蒂安还是无动于衷,就像她一开始被他吸引时那样,对所有的事物漠不关心,所以她愤怒,她指责塞巴斯蒂安的不作为,她把塞巴斯蒂安赶出了她的公寓,想要让他直面惨淡的现实。
在影片的最后,她选择孤身一人离开去旅行也证明了这个想法没错。
但你说她没有受到塞巴斯蒂安的影响吗?
当然不,否则就不会有那张去日本旅游时留下的照片里的她。
当然,再回到主题本身。
在安娜没有找塞巴斯蒂安谈话或者说是发泄之前,我一直认为塞巴斯蒂安是一个什么都不关注,心态平和的道系玩家,很有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哪怕他在理查德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查看老新闻的工作,哪怕他一眼看中新闻中那个女孩,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去寻找他,只是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无穷尽的畅想。
所以安娜所说的那段话突然点破了塞巴斯蒂安的龟缩,尽管那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不无道理。
“你并不快乐,塞巴斯蒂安 。
你恐惧着。
你那关于做梦,生活,清心寡欲,悠闲度日的想法,全都是谎言。
你在恐惧着。
而你坚信你的谎言,但你却什么也没做。
那是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你就不会失败。
你认为不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生。
但那并不对,你会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死去,但你会不开心地死去。
甚至都没有尝试过,去开心一下。
那样很可悲。
我曾嫉妒你,而我现在是同情你。
我希望你能走出现在的状况,越快越好。
”你认为不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生。
这一点直接戳中了我的胸口。
我想其实每一个有过精神内耗的人都知道,比起一往无前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的莽夫,他们固然思虑更加周全,但另一方面也同样意味着:他们的顾忌太多,因为牵绊太多,因为害怕结果不好,所以干脆拒绝开始。
很多人,都是这样碌碌无为,在社会上充当螺丝帽,然后一直工作,一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其实一开始,我和大多数被影片主打内容“反焦虑”吸引来的人一样,也是冲着塞巴斯蒂安这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来的,想要在这个忙碌的、不断内卷的世界获得一丝喘息的空间。
理所当然,塞巴斯蒂安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外表帅气,学识渊博,想象力丰富,与其同时既真诚也幽默。
而最吸引人的一点,应该就是他的思想。
下面这段他在领低保时和工作人员理查德进行的自我介绍就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我喜欢无聊,喜欢虚度光阴,喜欢停顿,喜欢时间停滞的瞬间,我也喜欢等待,以及长途旅行。
我喜欢事情的准备阶段。
克雷孟梭谈过爱,爱中最美的一刻莫过于拾阶而上,对于我,梦想做某事比实际做某事更好。
不过他虽然总是无所事事,说自己无聊,但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无聊的人。
相反,他非常拥有生活情趣。
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他很慢,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够体会那种小到我们一般人几乎无法被触动的意趣。
就像他引用伊壁鸠鲁的话那样:如果一个人不能因为小事而满足,那他永远都不会被满足。
我们应该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那是生活的意义,而不是在碌碌无为的世界里迷茫,挣扎。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很戳我的细节是,他明明还领着低保,却愿意给路边的乞丐分去他仅有的一部分。
而他同样以另一种形式获得了回馈,在那个乞丐旁边的水潭里,映出了当晚的月亮。
月亮圆且明亮,人类以这样一种方式摘月,就像是活在自己世界里触碰到了那些遥不可及的美好。
乞丐的出现,一度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在非常积极地过生活。
这个积极可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积极,它的意思更偏向于开心、愉悦地度过每一天。
他们的生活标准很低,不在意物质,只是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获得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快乐。
我知道自己是做不到的,可知道有那样一群人的存在,就感觉很美好。
但安娜和塞巴斯蒂安的对话戳破了这个幻想。
或者说,是让这个幻想降落到现实,照出了阴影。
不死即不生,这的确是塞巴斯蒂安在逃避的一件事。
父母逼迫,就从家离开到巴黎;同学指责,他就躲出去吹吹风;其他人指责他坐在公园影响他人,他也只是默默离开,换一个地方。
他抗拒融入社会,满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说他此前一直满足于这一点,那么当布鲁诺,他的室友兼同盟选择离开他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布鲁诺这个人,我觉得是属于塞巴斯蒂安的对照组之一,他这个角色抽象化以后,对应的是现实世界里踌躇满志却不愿行动的人。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布鲁诺是什么样的呢?
他和塞巴斯蒂安一样,也是一位游民。
不同于塞巴斯蒂安的通透,他有野心,想要做体育新闻评论员,却也同样止步不前,只去超市买特价商品,只敢偷偷看安娜的日记本还不敢告白。
塞巴斯蒂安的出现,让懈怠压过了渴望,他一度沉迷颓废的游戏,跟着塞巴斯蒂安一起为地板打蜡摆pose,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无所事事的生活。
但安娜带回了一个男友。
这是一个契机。
我相信她的本意应该是想要报复一下塞巴斯蒂安,甚至在对方无动于衷以后出言讽刺,但没想到也影响了布鲁诺。
他搬了出去,找到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寓,成功成为了体育新闻的评论员。
就像是塞巴斯蒂安曾经跟他说过的那样,“你去为生活奋斗是正确的,如果你相信生活是需要奋斗的话。
”这是布鲁诺的价值观念,他最终也获得了成功。
只是他的离开,可以说是让塞巴斯蒂安的阵营里又减少了支撑力量。
此前,对塞巴斯蒂安来说,最大的困扰无非就是领不到低保,在解决完这件事以后,似乎没什么能阻挡他无所事事。
但他却开始苦恼了。
从社会学上来说,人就是环境的产物,是社交动物。
无论愿意或者不愿意,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所以他开始发生转变了,他开始寻求帮助。
帮助他的人,是理查德——一位政府工作人员,也是处理他低保的人。
我认为他是塞巴斯蒂安的另一个对照组,他象征的是生活中那些乖乖牌,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为了生存,只能背离自己心愿的类型。
理查德是善良的,比起上一位工作人员,他更敬业。
当面对像塞巴斯蒂安这样的需要领低保的青年时,他一定会提供帮助。
但他同样也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他被困在一个传统的方框里,痛苦挣扎。
是在跟塞巴斯蒂安的交流中,他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就好像往一潭死水注入了活力。
他的改变是一点一滴的,由小到大的。
他先是跳起了舞,最后甚至做了他真正想要做的烤饼,实现了他的愿望。
他的角色,我认为他和塞巴斯蒂安是属于互帮互助的。
他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塞巴斯蒂安太过随性,而他太过板正。
不过当塞巴斯蒂安的需求出现转变的当口,他及时地提供了帮助,他帮助塞巴斯蒂安成为了一名床垫的销售员,这真是一个既和塞巴斯蒂安息息相关,又有所突破的职业。
得益于多年跟床的相伴,塞巴斯蒂安的销售很成功,并且让他遇到了那个叫做裴波尔的姑娘——他在新闻上一见钟情的对象。
改变之后的塞巴斯蒂安一路顺风顺水,他看似改变了,似乎又没有改变。
还记得影片中多次出现了穿着黑色正装的人群拥挤向前,而塞巴斯蒂安却总是一身亮眼的休闲装朝着人群的反方向前进的镜头。
在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时,我觉得他是格格不入的,艰难的;第二次看到的时候,我觉得他体内有着一种大无畏的勇气。
我细数了一下,这个镜头出现了五次。
只有第两次有所不同。
一次是第四次,当时塞巴斯蒂安因为周围所有人的反对,他开始了痛苦地去思考转变,所以他没有出现。
还有一次是第五次,他带着妻子一起穿过人群。
这一次,不止是他们两个人,甚至带着其他人都朝着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去了。
可以看到,我们的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在最后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他依旧有自己的坚持,并且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一群人。
群体的转向是令人震撼的,我也想要相信,这个具有美好意味的圆满结局会延续下去。
哪怕我知道这只是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实往往充满了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影片中展露出来的,只是塞巴斯蒂安所经历的第一个坎。
从明天起,做一抹亮橙色,做自己想做的事,思考我的人生,自在独行。
(看B站弹幕和评论严重影响了我的思考质量,就像看完语文阅读题参考答案后再来看题目,脑子里总会浮现他们的想法,没有多少自己思考产出的东西了)简单说说:这是一部温暖、治愈、随性、平和的电影,不必纠结于批判或者对错,看完后躺在床上舒舒服服、什么都不干地想想自己的人生,就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尊重。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或许这是塞巴斯蒂安在读完博士后对工作的态度,如果我可以从低欲望的生活获得我想要的饱满的生活,我是否有权利选择这样做?
但这样做会面临一个极其严肃的指责:你挑衅了那些认真工作缴纳税收来供给低保的人的工作心态,如果大家都这样那么社会将无法运转,这种滥用社会福利的行为让人无法接受。
但换种背景,如果他依赖的完全是父母的产业呢?
人们大概率只会怀着愤懑和嫉妒地指责他败家子罢了。
所以问题不在于他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问题在于他享受了社会权利而没有承担社会义务,从这一点上的指摘,我觉得无可厚非。
有多少人,在逃避?
塞巴斯蒂安不断地读书是逃避,我们选择一份不喜欢的工作,难道就不算逃避吗?
我们害怕长这么大了还被人指点说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害怕被社会批判说还在做无谓的思考而不是去付出实际行动,我们害怕停留,因为有人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但连方向都没有,这句话就是荒谬的。
我从来不觉得工作是从生活中割裂开去的。
我们不能直面工作,那也就无法直面生活,我们就无法获得自由的人生。
逃避可耻但有用的前提是你得知道往哪逃会让你感到放松,否则单单的从此处到彼处,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焦虑罢了。
理想生活,是怎样?
就我个人来说,我深深感叹的地方在于塞巴斯蒂安的赋闲生活正是我期待自己寒暑假的状态。
有弹幕指出全电影几乎没有什么电子产品的出现,我深以为然(充实的生活中,电子产品只是工具)。
塞巴斯蒂安热爱读书、看电影、欣赏音乐,也真是我生活被泛滥信息充斥前的模样(现在力图回归),更不用说电影里与人相处时的坦诚与善良(现在做个团体大作业都勾心斗角得够呛,有了虚拟世界人们在处理面对面交流中表现得更差)。
《侧耳倾听》、《老友记》分别是我理想生活的日本映射和美国映射,我或许没有宏大的理想,但若能简单纯粹地那样生活,便已经很好了。
愿人群都有逆行的勇气,找到自由的生活
到电影结束,我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挺正能量的电影。
并非是懒惰者冠冕堂皇的理由,看天花板经过一番成长也是不一样的视角。
但想了一想,也挺难过,也挺可惜的。
整个观感下来就像给一位体重过百的胖子推销廉价的健康套餐。
以床开始,以床结束。
整部电影下来,结构是具有文学气息的,包括台词。
即使是拍一位男性的日常,但也不会感到沉闷。
如影名,观感确实轻松自由,它还有另外一个中文译名《免费入睡》,更加直入主题。
当然也少不了符号与剧本的扶持。
塞巴斯蒂安与他的鳄梨一样,即使什么都不做,也需要必须的养料来生存,救济金与水一样重要。
鳄梨的成长即塞巴斯蒂安的历程映照,在影片结尾鳄梨树的高度,如不经意俯视他与当年对着屏幕自慰的女人,已为妻子惬意的卧床休息。
我以为电影会局限在塞巴斯蒂安的住房公寓里,在像《法外之徒》的三人空间中类比展开。
但全片下来仿佛他所在空间的人物关系里,他始终是自我中心的,他人即为辅助。
安娜的角色弧光也如最后那张照片一样,藏在塞巴斯蒂安的身后。
屏幕很柔软,现实很残酷。
衣食无忧还有低保,这样的轻松自由也只能在屏幕上慢慢欣赏,如果说你非要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但赛巴斯蒂安看天花板是轻松自由,我们看天花板满是压迫。
看看这次疫情大家都躺着看天花板,但想的是该如何生存。
如电影不断指责塞巴斯蒂安的过路者,即使他什么都不做,但免费的呼吸空气,享受太阳与无事可干拿着救济金是不同的。
如果说最后他想倡导一种所谓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电影也很明显的指出:以往穿过白领的人群转向追随着他,父亲的同事坠落在了他的车上于是不再工作狂……以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一笔带过,看的是治愈,想了想又不对劲。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一部轻轻松松的喜剧片,想太多了,但电影又给我一种非常矛盾的观感,他确实在探讨,但却是在一种乌托邦空间中探讨的感觉,这是一部给资产阶级的人生指南。
挺有意思的角度,就是节奏有点混乱,全面很慢很详细,后面像突然按了快进键。另外这种一帧都不用剪的电影还是不能看国产正版,这字幕是百度翻译翻的吧?
人总归要工作的(总有合适你的工作),在工作的人总会崩溃的(或者去追梦了)。安娜你真对他有想法的话,怎么能喊他来3人住呢,成功捕获的概率太低了!最好笑的我觉得莫过于男主天天去公园看书,把路人搞崩溃了(凭什么你可以不工作!😂)
生活是迎面走来的熊,你不能直视它的眼睛,也不能转脸就跑。你要给它讲故事,最终,一起坐下来聊聊。
法国人把自己的话唠cliché展现的很极致,给人感觉非常不轻松自由。整体无聊的可以
我劝他来中国体验生活
伪榜单!
挺稀烂的其实想想
6.8分,DTS 6ch/9.4G 已删
还好,结局要真变成西装革履白领上班族才真叫毁,现在完全不毁嘛,整部电影从头到尾一直有层出不穷的人来教育男主做个正常人,找点为之奋斗的事儿,男主挣扎了两下想明白了人生终极梦想是做家庭煮夫,这哪儿毁啊,这简直太好了。为什么人家的轻松自由在你们眼里就是不开心啊?我觉得他非常开心,不仅开心而且内心强大,任由傻缺的社会人在自己耳边像苍蝇一样教育自己还能怡然自乐。前七十分钟都非常有趣,后面收的没那么漂亮,其实我觉得最好的结局应该是,男主继续一成不变的轻松自由。
激情一分。失眠之后再看到一部烂片,真的吐了。
躺平的人生
白左那莫名其妙的意识形态,欧洲衰落的根源
本来都要信你了结果你怎么还偷偷上班去了
本片正如片中台词所言,这是一碗让穷人安于现状的假鸡汤。
喜欢前半段
凭借喜好自然而然做成事业的在现实中毕竟少数,令人钦羡。
用一整部电影讲了一个在现实里是站不住脚的一句话的观点 所谓的“轻松自由无为”必有阶级基础 所以到底在讲什么????
不谋而合
古人曾云: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然而今人想要获得《轻松自由》的“闲”到底是易还是难?瞧瞧这位哲学系学生和他卖萌室友被工作折磨得囧样我们就知道过程并不乐观。伊壁鸠鲁确实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因小事而满足,那他永远都不会被满足。”更直白的说法是:“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但这位古希腊实践派哲学家还说过:“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显然本片的主人公和许多人一样都误读了伊壁鸠鲁的思想,把他的“快乐主义”一厢情愿地曲解成了“享乐主义”或者“纵欲主义”。问题在于,他只认得书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街道上实实在在的学问。不过幸好,聆听过爱情的一席话之后他最终也实践了几句名言:“把乐趣看作是幸福生活的全部。”、“顺其自然地生活,就决不会贫穷。”以及“如果你想享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充当哲学的奴仆。”
5/10結尾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