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影《双鱼陨石》开篇就是让人心痒痒想要知道答案的画面,悬疑感十足。
沙漠,夜晚,一堆篝火,一个男人拿着枪指着自己的头。
这个男人哽咽着说:“……冰箱下面有一个铁盒,房本在里面。
”另一个男声说:“这些我都知道。
”可是拿枪的男人边哭边说:“我是对自己说的。
”另一个男声说:“说给自己听?
”然后“嘭”的一声,枪响了,拿枪的男人倒在沙漠里。
随后电影以新闻形式交代了1999年的一次沙漠科考事件,沙漠的风沙掩藏了多少秘密,电影的这个背景设定具有神秘感。
接着时间就跨到了2019年,经营着一家美容院的王唯,10岁那年就失去父亲王得志。
王得志跟随一支科考队前往沙漠,失踪,搜救两个月后被宣布已死亡。
就在一个平常的夜晚,居委会大妈带着一位自称是王唯父亲的人找上门来。
这个自称王得志的人长得和当年的王得志一模一样,而且一样年轻。
王得志讲了他们一行人在沙漠里的20天的经历——是的,20天,但是世界已过去了20年。
下岗工人王得志,迫于生计,答应发小陈甘泉的提议,给科考队做司机,跟随着科学家杨成铭教授以及女大学生赵青,一行四人前往“罗骨泊”考察。
他们在返程的路上,听到一段音乐。
在没有信号的沙漠地带,怎么会接收到音乐的信号?
杨教授主张去找到音乐来源,王得志反对无效之下,只好把车往东开。
然后遇到沙尘暴,车被掀翻。
他们醒来后,车已损坏,无法启动。
在意见分歧之际,他们在沙漠里无意中发现了一艘二战时期的德国U型潜艇U552。
这艘应该出现在地球另一端的潜水艇,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他们把掩埋着潜艇的沙都拂去,露出潜艇的全貌,然后进入潜艇内部,发现了更多奇怪的事情。
音乐声是这里传出的,因为唱片机一直在运转;桌子上的咖啡还是热的,摊开的本子上是主人在写的日记。
潜艇内部的很多东西就像是刚刚还有人在,但是里面没找到有人。
陈甘泉还在潜艇内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原来是一颗陨石。
因为陨石的纹理形似双鱼,所以杨教授将它命名为“双鱼陨石”。
第二日一早,王得志和赵青去潜艇内找研究陨石而一夜未归的杨教授,发现他没在里面,只留下一张“我往东去找水源”的纸条。
就在赵青准备出发去找杨教授的时候,杨教授从远处回来了。
他说不知道自己怎么晕倒在沙漠里,而陈甘泉的奇怪反应引起众人注意。
众人逼问了陈甘泉,得知杨教授打算将陨石上交国家,而陈甘泉想将陨石据为己有。
两人发生争执时,陈甘泉失手杀了杨教授并将其埋在土堆里。
但是现在,杨教授毫发无损地回来了,连头上的伤口都没有。
“双鱼陨石”在作怪,杨教授不惜牺牲自己都要研究出个究竟。
原来,陨石可以复制人。
复制出来的人,与本体从生理上、心理上甚至记忆,都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复制体和本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复制人综合症,即呼吸急促、咳嗽,紧接着会出现出血、抽搐等症状,最终死亡。
本体和复制体,只能有一个存活。
就是这块人体接触后会被复制的陨石,引发了一行四个人的矛盾与纷争。
有这样神奇的东西,每个人对它的诉求出现了,杀念也来了。
陈甘泉一开始就毫不掩饰对这块陨石的邪念,他需要更多的财富来挽救家中破产的生意。
为此,不惜一次又一次复制自己,一次又一次被赵青杀掉。
赵青看起来正直善良,但是她想通过研究陨石获得诺贝尔奖,从而获得名利。
所以她加入了抢夺陨石的争斗,拿着机关枪不断扫射陈甘泉。
只有王得志从头到尾只想着怎样维修汽车,走出沙漠,回家陪儿子过生日。
但是赵青也被复制后,两个赵青的生死就掌握在了王得志手里——那把枪,在王得志手上。
两个赵青站在王得志前面,都竭力劝说王得志,轮番地说“杀了她”。
看电影时,还没来得及想王得志会杀了哪一个。
下一刻,镜头里只有王得志站着,两个赵青都是倒在地上,都死了。
电影的重要反转在这里出现,没想到王得志把赵青和她的复制体都杀了。
因为他要走出沙漠,要回去见儿子,而当时的物资已经很少了。
王得志把所有的物资归拢后,独自在沙漠里行走。
当弹尽粮绝时,他不得不向陨石伸出了手,选择复制自己。
人被复制后,复制体也会有人身上所带的东西,所以王得志就可以不断地拥有矿泉水和干脆面,同时也有身上带着的与儿子的合照。
每次,两个王得志生死对决后,活着的王得志都会把那张照片带上。
所以,同一张照片最后有了一叠。
多少张照片,就意味着王得志复制了自己多少次,也是死了多少次。
最终来找儿子的王得志,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复制体?
感觉电影开头那一幕,举着枪的是真实的王得志,因为他边说边哭,就是在进行着无奈的自杀,而另一个声音则平静无波。
虽然复制体与本体拥有一样的生理特征和记忆,但是情感似乎并不如本体丰富。
电影里有一幕不敢看,王唯在家里突然看到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吓了一跳。
之后自己与自己展开了殊死一搏,多么可怕。
电影末尾,王得志独自走去沙漠,张开双臂,任沙尘暴淹没了他。
而儿子王唯,抱着自己所有的身家财产,把手伸去了陨石······
《双鱼陨石》这部电影集合科幻与悬疑的色彩,加上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彭加木失踪之谜”事件,算是全程无尿点。
彭加木,中国科学院著名的植物学专家。
1980年的5月份,他带领一支队伍前往有着“生命禁区”之称的罗布泊做科考。
在沙漠等待救援时,彭加木决定自己先去东边找水源,就留下了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的纸条,之后失踪。
关于他的离奇失踪,坊间有一些传言,比如“双鱼玉佩”的故事。
据说彭加木一行人在罗布泊发现了一块双鱼玉佩,这个玉佩有着神秘的力量,只要接触就可以对人和其他生命体进行“镜像复制”,也就是复制出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而电影《双鱼陨石》的诸多设定都自带神秘事件的噱头,如电影里的“罗骨泊”就是罗布泊,“双鱼陨石”对应双鱼玉佩,还有同样是教授带领人进入沙漠科考等。
此外,电影借着离奇的科幻设定,试图探讨人性的复杂。
对钱财的贪婪,对名利的渴望,是否会激发一个人的魔念,变成刽子手?
突然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还要杀了对方才能继续活着,可不可怕?
如果可以随时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将会是怎样的世界?
2020年07月02日星期四
反复复制自己,最后到达儿子面前的肯定已经不是最初的本体了。
虽然所有复制体都带着本体的记忆但是这个逻辑被自己和复制体承认之后复制也明白自己并不是最初的本体,支撑他走出沙漠的信念(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信念,但我们作为局外人看其实是执念)就是每个复制体继承的本体记忆中的"看儿子",所以当真正的儿子把这一切都挑明了的时候——不认父亲,真正父亲已经死在了20年前(也没说错,眼前儿子的真正父亲本体确实死在20年前的手枪自杀仪式里),复制体的精神体系崩溃,在这里观众可以把自己代入到复制体的心理来思考,虽然我认为我是本体,但是现实情况我明白我并不是这个时空里最初去考察的本体,我不是他真正的父亲,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去处又在哪?
如果我被另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意义是与儿子团聚照顾儿子,但现在这个意义已经没有了我该怎么办,最终思来想去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沙漠,在自己开始的地方结束自己。
(PS:如果儿子不那么绝情,父子快乐生活下去,复制人可能一时想不到这些深层理论。
从而也不必自杀,但有个豆友说的也很好,儿童时期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所以这故事如果真的发生,儿子估计依然不会认爸爸,果然那什么父子分别多年痛哭流涕只存在电视剧,实际生活里都是别扭的不想认……哎……)我觉得网大痕迹最重的就是开头那略显浮夸的洗脚嫖客的剧情。
网红脸女按摩师,演技做作的居委会大妈,很网大……其他就还挺好。
开始我也觉得导演开始埋的那段自己吃自己的遇难者隐射了最后男主实际上不是吃方便面出沙漠而是吃复制自己的肉,不过深层再想了一下还是支持现在的剧情,倒不一定是为了过审,因为男主这种轮番自杀的行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己吃自己,这样来看,会比单纯的表现去真实吃自己的肉要更高维度。
自食肉属于感官刺激,复制自毁就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了。
这种前后递进的电影逻辑感觉更高级。
走二十年的猜想站不住脚,应该就是二十天,前面的潜艇已经很明确表示了陨石的时空扭曲能力。
结尾的照片数量也表明了是二十天。
还有就是车子开进沙漠的里程有限,不至于往回走要走上二十年。
双鱼玉佩第一次出现于公众视野是2009年6月份天涯论坛一篇讨论文,《中国有没有调查异事件的官方机构?
》此题目引起诸多网友一言一语的众多讨论,有听说有传闻,也有纯粹与人争辩或点评他人发文的内容,但此时一个ID为“大雪压心”的网友对他楼上的网友说了一句:“ 你要是讲到和双鱼玉佩有关的事,我就掐死你”。
此无来由的一句名词引起众多网友好奇追问许久,但此后大雪压心再无发言。
直到隔年2010年3月21日,天涯论坛上网友ID“吾欲往西行”发布一个名为《双鱼玉佩事件》的讨论串将此事与彭加木及军方开始连结在一起成为一言之凿凿的故事。
wiki 雙魚玉佩傳說双鱼玉佩是所有混过天涯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灵异故事。
最近国产网络电影出了一部电影,《双鱼陨石》。
时长100分钟,拍得非常劣质,如果不是双鱼这个ip,完全不值一看。
全片汇集了非常多元素,让人时而想起天下霸唱,时而想起法斯宾德,时而又像恐怖游轮,最后还带了一嘴少年派。
就好像编剧不会自己写故事,只好东拉西凑了一个草台本子出来。
我从他们那艘德国潜艇发现热咖啡的时候就在等一个解释,为什么二战时的潜艇会出现在罗布泊,为什么潜艇里的咖啡还热着。
没想到知道全剧终都没说明,就好像这杯热咖啡的存在毫无意义一样。
全片唯一让我觉得惊讶的是男主王得志最后说的那个故事,他是活下来的方式。
而哪怕是这个桥段,也和少年派里的老虎的生存之道颇有相似。
导演试图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用一堆山寨版的演员和山寨版的情节,拍出一部让人能留下一些印象的片子,这他是做到了。
优点当然也不少,最大的优点应该是导演给王得志2019年的出现做了足够的铺垫。
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弹尽粮绝的时候你还有一把枪,你能做的也许只能是杀了自己。
而王得志,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为了给儿子过生日接了去沙漠做司机的活,他不想发大财,也不想探究科学,更不想什么诺贝尔,他只是想要活下去,回去给儿子过生日。
在这之前的所有剧情,包括同伴的死亡,好像都只是为了给观众铺垫这个双鱼陨石的作用,为最后王得志的生存给出合理性解释。
探险的最后一段,王得志一个人拿着可以复制自己的双鱼陨石,在沙漠求生。
这就来到了本剧最大的讨论点:如果你能得到全世界,但是要不断杀死另一个自己,你会怎么选?
杨教授死了,他为科学研究而复制出了自己,因为无法共存只能湮灭。
陈甘泉死了,他为夺宝吞下了陨石,于是复制出了无数个自己,和赵青争夺陨石,最终随着德国潜艇和莉莉玛莲一起沉入了沙漠底。
赵青死了,她为了用陨石换诺贝尔奖,也不小心复制了自己。
而王得志活下来了。
我猜可能编剧想表达出这样的世界观:如果你是为了自己的贪念而拥有宝藏,那你注定要为宝藏而亡;如果你是为了别人,那你可以活下去。
王得志从来就不想得到双鱼陨石,只是为了活着走出沙漠,所以他做到了。
他不断的复制出自己,然后自杀。
活下来的那个靠着不断的复制出来的半瓶水和半包干脆面,走出了沙漠。
电影开始的时候他们曾经遇到一个没有腿的骷髅,聊起过一个传说,迷失在沙漠里的人,最后没有吃的,会砍掉自己的小腿做食物。
我起初看到的时候嘲笑编剧的逻辑漏洞,谁砍掉自己的腿还能活下去?
看到最后细思极恐,也许,王得志能走出沙漠,食物不仅仅是干脆面。
from 基地看戏
从一条红围巾和一首情诗说起,彭加木在罗布泊沙漠失踪后,他的妻子给他写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电影《双鱼陨石》中的杨成铭教授的原型是彭加木教授,他一直围着这条葡萄紫的围巾显然不是男士的,应该是他在出发前夫人给他的。
▼
关于彭加木教授神秘消失的传说有五六个传说和版本,民间比较流行的是“双鱼玉佩”的版本。
导演选取了这个非常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又隐藏着另一条线索。
关于这条线索,可以参考2019年上映的另一部科幻电影,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
一部很乏味的电影,但有一个很残酷的故事。
在太空科考项目中,“利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离地球太远,宇航人员难以承受离地球太远的孤独想呼叫救援,而科考负责人坚持人类为了科学就应该牺牲,他拔断了太空舱内救援设备,也断掉了企图“叛逃”的宇航员的生命补给。
这部有点类似文艺片的科幻电影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该不该用人类命运这么大的命题,去决定个人的生死?
”▼
电影中的杨教授为了科研完全舍身忘己,他坚持一定要往东走,使得大家偏离了返回的路线。
而当时的彭加木教授在科考队伍中也是非常执着,有一种说法是他太过固执,威胁到了其他成员的生命,所以才遭遇不测。
这条线索由于证据不足,所以电影表现得较为隐晦,但引用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争议的焦点是日期被涂改过。
▼
在电影中是商人陈甘源错手杀了杨教授后伪造的纸条,不管真假,这七个字本身就有一种终极宿命感。
往东走就一定有水源,因为我们的东面是大海。
这正是他的悲哀,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看不到眼前的一切了。
作为科考队的负责人,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对危险的觉察都是迟钝的,他们遇到第一次沙尘暴时,他是最后一个反应过来的。
他一方面十分令人尊敬,没有这样一往无前的专注精神,无法取得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无穷无尽的理论研究,让他失去了感知大自然的能力。
他自己跟自己对了一句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那一段确实很感人,可我还是觉得人比科学更重要。
▼
苏轼有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个长期远离大自然的人,大自然也会远离他。
通俗地说,就是不接地气。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引入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叫罗辑。
罗辑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其实在通俗的成功意义上是一个混得非常不好的人,但他非常单纯、接地气,以致于他的草根智慧为外星人所忌惮。
我把那些看不去不怎么耀眼,其实却很接地气的人称为“三体人”。
导演丁小洋显然也是看过《三体》的人,主角王得志,其实一点都不得志。
1994年还曾被评为劳模的维修工人,在1996年就突然下岗了。
从剧情来看,他在沙漠中把车修好,说明他的修理技术是过硬的,为人也善良老实。
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他这样的人,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也保不住自己的家庭。
他很简单,他只想守着儿子好好过日子,有干脆面、有水就能活得很好。
他胆小、没有远见、没有理想,屡次被其他三人投来鄙视的眼神。
当大家都在为发现了二战中的潜艇而兴奋的时候,他毫不合群地找修车工具,被鄙视了。
▼
当陈甘源和赵青在畅想着“首富梦”和“诺贝尔奖”的时候,他没有附和,而是腼腆地说,就想回去跟我儿子过生日。
▼
赵青曾经鄙视他说:“对不起我高估你智商了”,他带着一种平淡的幽默说:“没事儿!
”▼
这部电影的制作预算我猜只有几万块钱,那沙尘暴丑得呀,比86版的《西游记》还粗糙。
这哪里像沙尘暴啊,明明就是羊毛。
▼
并不一定钱少就不能办事,导演在台词上还是下了工夫的。
尤其是王得志的台词,符合人物身份的朴实;符合故事情节的流畅;暗含着智慧和人物命运,如果《流浪地球》的台词也能做到这么精到就好了。
从这个层面上看,导演差钱也是一件好事,让他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好,而不是一味地跟好莱坞拼制作。
“以后这种关于人类命运的事少找我!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甘源是商人,他是为了拿到陨石赚钱;赵青是学术投资人,她把教授、相机、陨石看得比生命还重,只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诺贝尔奖;杨教授的境界看上去高很多,他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为科学作贡献,但这种需要人陪葬的贡献,到底是不是科学?
▼
“你咋还没整明白呢?
”杨教授、赵青、陈甘源想了半天都不明白的事情,在王得志看来一句话就说明白了。
研究方法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能帮人理顺思路,有时也让人绕不出来。
▼
对于一个生命体,杨教授想都没想,就决定解剖它。
王得志用一句大白话问杨教授:“你解剖它,它难道不反抗吗?
”只有王得志一个人关心这是个生命,生命与生命是平等的。
▼
生命指引着沙漠里的方向,生命也是最能考验人性的。
陨石发出的绿光,映照着杨教授、陈甘源、赵青三人的贪婪,陈甘源和赵青的贪婪很明显,杨教授对知识的贪婪也是贪婪。
▼
杨教授最不关注生命,所以他是第一个消失的人,好在他乐得其所。
▼
每一个复制体都是另一个自我,陈甘源的复制体最多,也是最分裂的。
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对自己下手也是最狠的。
他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想要钱。
▼
赵青在篝火中唱的那首著名的二战歌曲《莉莉玛莲》时,就已经暗示她身体里一个是莉莉,一个是玛莲。
导演用了红绿两种颜色表达两种性格,一个坚定,一个柔弱。
最后自己熬死了自己。
▼
平民善良,富人麻木不仁,知识分子虚伪。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好像是我们中国文学、戏剧、电影的一种不成文的传统,我不太欣赏这种传统,但形成这种意识形态,有其一定历史根源。
意识形态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剧中最说不清楚的仍然是杨教授那个问题:“人怎么能证明我就是我呢?
”▼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这几个哲学问题是我第二次写文章来讨论了,今天比上次好像多了一点感悟。
倒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看凯文·凯利的《失控》获得的启发。
原文我就不抄了,我,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聚合概念。
用个例子来说明,风、云、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聚集了一场暴雨,谁能说得清楚这场暴雨从哪里来?
气压差、水分子、尘埃......同样,一粥一饭,一水一土,一花一草,日积月累,积天地精华才形成的一个你,你怎么说得清楚你从哪里来?
显而易见,却说不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去问这么愚蠢的问题?
电影中有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三个喝酒、唱歌的镜头。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借用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话,把酒和火放在了一起。
酒能让人失去控制,变得感性和真实,让人类能短暂地真诚和美好。
酒醒后又恢复了理性和控制,因为我们是猎人的后代。
▼
虽说制作粗糙,可是导演运用大量的对称构图,让电影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
影片开头的对称是一车人面对的未知。
▼影片结尾的对称,是王得志对自己的一种回归。
生命有很多分裂的状态,有时不得不分裂,他的分裂来得更加渺小,也更加悲壮,只为了多半瓶水,多一袋干脆面,可以坚持走出沙漠与儿子团聚。
当他找不到他的儿子了,他只能去找回他自己。
▼
好啦,就到这里。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个很大的尴尬,电影必须要聚集很多人。
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这六门艺术可以一个人慢慢完成,大不了省吃俭用,只要坚持就能完成。
电影不行,它必须要跟金钱挂钩,电影的好坏跟投资人和观众的支付能力关系太大了。
再次吐槽电影中的沙尘暴!
因为工作的关系,这半年看了几十部网络电影,大多是点击分账前排的片子,但大多都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故事,狗血的人物关系。
一直觉得如果说网络电影是电影的话,可能是对抖音最大的诋毁,大多数网大只是几段抖音视频的拼凑吧,荤段子配上反串情节,用大段露骨情节堆叠起来博眼球。
经常会跟做电影的朋友开玩笑,你做出来的电影敢不敢给自己儿子看,如果没孩子的朋友可能就是敢不敢给你爹妈看?
如果只敢拿赚钱说事的话,那还是别做电影了,毕竟电影就是价值导向的媒介,如果价值都不谈的电影不如拍广告吧。
虽然网络电影里大部分都是烂梨,整个看下来都不算故事,但偶尔还是可以找到一两个甜果子。
去年的《大汉十三将》,今年的《辛弃疾1162》《功夫宗师霍元甲》都讲了一个尚可的故事,有些故事里的主角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可爱。
《双鱼陨石》开分6.8,算是历来网络电影里的最高分,但它的点击分账却表现平平,并没有黑马电影应有的成绩。
从产品逻辑上看,也许是商业元素的不足,使网络电影受众匹配度较低。
虽然故事精彩,情节环环紧扣,但因为卖相噱头不足而没有抓住观众,导致最终的点击一般。
不过这都是后话,如果真的换了谢苗和南笙来做主角,也许的确可以带来更多点击,但成本和收益上又要做新一轮的平衡。
回到《双鱼陨石》这部片子,故事和许多与双鱼玉佩有关的电影相似,它以彭加木和双鱼玉佩为原型,讲述了这一神秘事件背后的故事。
但与其他神秘事件电影不一样,它不再执着于神秘力量带来的恐怖和惊悚感,而实实在在讲了普通人王德志和儿子王唯和解的温情故事。
王德志是个下岗工人,为了赚钱给儿子过生日而加入这场科考旅程,但他没想到这一科考旅程会充满各种变数。
杨教授为了科学选择牺牲自己;
陈甘泉为了钱不惜杀掉昔日的朋友和女友;
而赵青虽看似单纯,她也希望用陨石得到名利。
只有王德志这个普通人,希望用陨石回到儿子身边,给他过完生日。
王德志是故事里最底层的人,但他却最有人味儿。
这块陨石就像一面照妖镜,让每个人都暴露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但只有善良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导演用了很多隐喻在影片里,而《莉莉·玛莲》这首歌则一直贯穿全片,从德国潜艇到赵青死前的歌唱,这首欢快的歌与现实呈现出剧烈的反差,也传递出一种凄凉之情。
《莉莉·玛莲》是二战时期传唱于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首德语民歌,法斯宾德曾用“莉莉·玛莲”拍摄过一部爱情影片。
莉莉玛莲 (1981)7.81981 / 西德 / 剧情 爱情 音乐 战争 /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 汉娜·许古拉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莉莉·玛莲》是一首神奇的歌,它虽然语调欢快,却又总是带着一丝忧伤;但又因这首歌,可以平复战争之后的伤痛,为人们带来幸福,让离家的人可以找到回家的方向。
《莉莉·玛莲》起初是一名前线士兵写下的小诗,这个名字一看就是给家乡女孩子的情书呀,猜的没错,的确是给女孩子的情书,不过莉莉·玛莲并不是一个女孩的名字,而是他的女朋友和另一个女孩的名字(这个关系可能有点复杂)。
小诗里带着前线士兵的思念和爱意,真诚又带着一些青涩。
因为这份情感,这首诗被音乐家诺伯特·舒尔策看中,他为这首歌谱曲,后找来德国的女歌姬拉莉·安德森来演唱。
虽然由于二战的关系,这张专辑销量不足700,这首歌却成为德国前线广为传唱的歌曲。
但好景不长,纳粹的宣传部长认为这首歌是一首靡靡之音(犹如当年的邓丽君啊……),《莉莉·玛莲》在德国被封杀了。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首德语歌却得到了北非战场英军的喜爱,这首德国歌曲在战壕对面的英国再次流传,更是出现了英语版本的《我灯光下的莉莉》。
二战后这首歌被流传至世界各地,有了不同语言版本,而华语地区是林子祥的《莉莉·玛莲》,比起原版这首歌更平和一些,更像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
林子祥--莉莉·玛莲莉莉玛莲所属专辑:海市蜃楼演唱者:林子祥作词:黄沾聚是那可聚 散却也心酸迷迷惘惘 说不清心愿人未见面 心中挂牵等到见到 心却未暖未知见与不见未知算也未算梦是没有可梦 看却看不穿人留还是要去 那分得清意愿人若分手 心里牵倘不会分 心也又怨就此断也不断内心转了又转望是没有希望 爱已变得酸人如忘掉过去 却心中不愿要知当初 相见欢深心中 多眷恋For you LiLi MarleneFor you LiLi Marlene但是若再拖累 你会更心酸人如仍未放弃 你一生更乱要知光阴 经已短倘不再追 心会又怨内心永远追悔内心永有恨怨无奈我心中始终挂牵不肯放开心里旧恋未肯与你不见It's you LiLi Marlene故事的最后王德志把心中的一切都告诉王唯,重回沙漠,为自己突然的离开画上一个无奈的句号。
《莉莉·玛莲》这首歌就像王德志最后的心境,他虽然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却再也无法平静地生活。
即使表面可以假装快乐,却都无法安抚他内心经历的一切,只能用终结来作为终点。
《双鱼陨石》表面是一个神秘事件电影,但它的故事核依旧是一个父子故事,就像《回到未来1》是一个科幻类型下的家庭故事。
讲故事的方法百年来都没有变,只是讲好一个故事依旧不容易,所以瓶子用什么不重要,调好酒才重要呀~
额,潜水艇为什么会出现在沙漠呢,看得仔细的小伙伴会记得赵青发现的船长日志记录的内容和历史记录上是矛盾的,其实当时船长并没有选择自沉,潜艇之所以消失是因为遭受了双鱼陨石的撞击使得潜艇周遭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从而穿越到了90年代的沙漠。
而历史上的记载可能来自于政客的粉饰以及大家对于和平的向往,所以对于潜艇失踪事件给了“自沉”的解释。
王得志之所以在2019年还保持着三十岁的样子是也是同理可证的,也就是说双鱼陨石周围的时空是错乱的,小队一行四个人来到沙漠中误入了潜艇周围就等于进入了一个沙尘暴包裹的时空错乱地带。
王得志从沙尘暴中走出来就等于从1999年穿越到了2019年,王得志只是经历了20天,而这个时空之外的世界却经历了20年。
而潜艇也是由于陨石的影响也从二战时期的德国穿越到了中国的罗骨坡大沙漠的。
这个片子并没有用现实中的地名,只是“罗骨坡”这个名字参照了“罗布泊”,算是向为了科考事业献身的彭加木先生的一个小小的致敬吧。
里面的地理关系也没必要和现实强作联系。
这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希望没有影响各位对于这个电影的想象,也许各位能有关于电影更有趣的解读。
国产网络电影资金有限,我们所能做的也是在既有的条件下尽量做好,踏踏实实地做一个电影出来,尽量扭转网大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很感谢各位对这个电影的批评和指正,也欢迎喜欢的小伙伴给予好评。
不知道为什么公主六特别喜欢播这部电影,甚至当初也是因为在酒店休息时,无意公主六看到这部剧电影。
当时就感觉片子略显粗躁,能看出大概率是因为预算有限,成本不够。
看完之后去了解了一下,作为一部网大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首先最重要的是片子确实好,蛋整个团队功不可没的地方也不少,比如片子整体节奏的把握,叙事方式,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这些也不仅仅本子好就能做到的,感觉导演功力还可以。
整体的台词还是考究的,时不时还会来几个搞笑的桥段,增添了几分诙谐和戏谑,还有配乐和节奏的配合度,配乐的烘托,都恰到好处,这些环节并没有很拉,水平都在线。
再就是演员,没有任何大明星或熟面孔的加入,即便如此,演员演技虽无法和影帝影后们相提并论,但表演却很真诚,也没有那么让人出戏。。。
特效画面方面,作为一部网大,并不是完全没下本儿:沙暴来袭、德国军舰下沉、沙漠篝火面前自杀、再次走回沙漠被沙暴掩埋等等,构图其实美感十足, 配乐和画面完美的融合。
这部电影已经可以说在能实现的有限条件里完成度已经很好了,可以说是尽可能完成得很好了。
但如果能有大投资的注入,采用大制作来支撑,一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完成得更好,绝对具备可以弄成大片的底子。
为了鼓励这样一部国产网大电影,我打了五分,我几乎很少打五分,最近一次打五分还是BBC的英剧《真想捕捉 第二季 The Capture》
1945年,陨石撞击正在海洋上行驶的德国潜艇,导致了几个结果。
1、潜艇穿越时间和空间,来到了1999年的中国沙漠。
2、潜艇上的一切除了人都定格在撞击那一刻,钟表停止转动,咖啡是热的,唱机在放歌,其他物品比如衣服都没有坏,潜艇上的人则全部消失。
3、科考队一行人在靠近潜艇时,车上收音机播放了潜艇上不停播放的音乐。
根据主创的解释是,潜艇周围沙尘暴围起来的范围里时空错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行人失踪后救援队找了两个月没发现那些尸体和潜艇,因为他们在潜艇周围的另一时空。
科考队进入这一时空后,开启了几次复制,本体、复制体以及复制体的复制体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为了方便,我把第一个复制体称为复制体1,第二个称为复制体2,以此类推。
富二代复制出了富二代1。
教授复制了教授1。
教授主体死亡。
富二代和富二代1死了其中一个。
教授1复制出教授2。
教授1和教授2全部死亡,大家因此知道两个只能活一个的事实。
剩下的富二代复制出了富二代2,两人打斗过程中,其中一个吞了陨石碎片开始无限复制,无限互杀,最后所有富二代被关在潜艇,沉没在流沙里。
女科研员复制出女科研员1,因为男主下不去手杀人,最后女科研员和女科研员1全部死亡。
男主不断的通过复制自己来复制携带的物品,包括食物、照片,通过牺牲一个自己的方式,最后男主N走出了潜艇时空区,来到了2019年,找到已经长大的儿子,给大家讲了半真半假的故事,然后因为大家不相信他,复制了男主N+1。
男主N跳楼自杀,男主N+1告诉了男主儿子真相后,回到沙漠里,留给男主一个双鱼陨石。
有几点不解:能撞破潜艇外壳的陨石太容易摔碎了。
为什么潜艇上的其他物品都停留在撞击那一刻,潜艇里的德国人却消失了?
双鱼陨石怎样实现自我复制呢,为什么在复制人后有时候陨石同样被复制有时候没有呢
《双鱼陨石》,一部双鱼玉佩传说版的《彗星来的那一夜》,一部难得的国产科幻悬疑电影。
剧情方面我就不剧透了,希望大家都去看看,只有我们的支持,这种国产电影才能发展壮大,悬疑迷才能不断的有大呼过瘾的作品欣赏。
影片的质量确实不咋地,先不说服化道,看完电影你会觉得的这制作水平和视频网站那些免费网络电影一模一样,可是看完你会发现这些人其实是不想让这么优秀的剧本被埋没,可是苦于没有人愿意投资他们这种“三无”团队,不过万幸的是拉了某家干脆面厂家,于是硬把这部电影拍出来了。
完全可以猜想,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优秀电影剧本苦于没人发现与支持,让那些本该大放异彩的影片夭折,现在大制作低质量的影片满地都是,所以我想呼吁大家都去支持这些优秀剧情的电影,毕竟除了画面,电影的剧情才是核心!
让资本逐渐去用心选择投资,而不是只看创作团队这种标签偷懒,现在散户炒股都还要去研究财报、行情呢,咋投资个电影就这么懒呢?
好了,去买包干脆面帮认真的人们加个餐!
《双鱼陨石》,堪称近期小成本网络电影的经典。
一开场的五毛特效和毫无演技的配角群演,差点让我关掉电视,但耐着性子看下去,才发现真是一部深埋的宝藏电影啊。
以彭加木事件和双鱼玉佩为原型,题材就相当大胆。
而神一般的编剧,完全弥补了小成本的短板,毫不逊色于其他的类型片。
科幻,悬疑,亲情,欲望,以及自我的毁灭。
片中隐约看见很多经典的影子,《彗星来的那一夜》《恐怖游轮》等等,甚至还有向日本cult片的致敬桥段。
最终在吃掉自己而苟延残喘的隐喻,和自我认知的幻灭所带来的两个高潮中电影结束,徒留一个“我为什么是我,我怎样才是我”的哲学思考。
真觉得编剧有想法创意新奇的人,对都市传说和玄学事件了解太少了吧。莉莉玛莲也拿过来……… 垃圾垃圾垃圾
难以理解这片能有6分?因为小粉灯么?
事实证明,好的故事打底,就算五毛特效,照样能让人沉浸其中。一个为了科学可以献出生命,一个为了金钱可以放弃朋友,一个为了出名变得疯狂,一个为了孩子可以一次次的自杀,完成心愿后,又回到本该被埋葬的沙漠。自杀的情节设计尤为不错,玩过魔兽世界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操作叫“拖尸”
想看懂这部片子,就先要了解罗布泊(罗骨泊),彭加木(我去东边找水),以及双鱼玉佩(双鱼陨石)等背景知识。本来对片子就无太大期许,结果惊喜连连,特别是最后父亲之所以能成功走出沙漠的桥段。不足之处有二,其一是花费太多笔墨放在沙漠中的追追追杀杀杀,缺少对人性的探讨和科学诠释。其二,自然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五毛特技。不过总体而言,看得出电影希望认真讲述好一个故事,而且并无明显逻辑bug。国产小成本科幻能拍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继续加油!
搞笑里有离谱,离谱中透着深刻,深刻中有着简单,简单处有个深渊的穿越片。为了活下来见到儿子,他杀s自己无数次,当了结执念后一切终于可以结束了。很意外央六还能上个有些深度的比较新的片子。
2/5,男主不连戏,是导演的问题。。。从过去到现在的差异也没做,插了几个冷笑话,反而打乱了风格。。。配乐较差,人物设定都太easy solution了,突然学过近代史,突然又学了天文学。。。女主的衣服竟然是anti social social club。。。anyway
很难相信的那种好
其实剧情还可以,如果是看过天涯的帖子,或者了解过一些这种都市传说看起来会更带感。
最后父亲走出沙漠的方法还是很动人的。
本以为只是一个以“彭加木事件”引申出来的劣质穿越剧,没想到看到后面还是很有感触。 结合着震撼的配乐,把前面的包袱慢慢展开,二十年的生死执着,一张张相同的合影照,想想如果没有干脆面那这份勇气则更加黑暗更加坚韧。 其实电影细节上已经很用心,可惜投资实在有限,女主有点像桂纶镁,但多了一份英气。
剧本扎实,哪怕只是不了解一些背景也能看的很愉快,虽然网大处处都透露着:穷。但是它告诉我们,电影的本质还是如何讲一个好的故事。
复制事件,这次是陨石的锅,挺惊悚
创意可以给四分
刚看的时候觉得尬角色尬演蛋疼,到处透露出一股廉价,很网大,可以称不上烂片但是偏烂。看到结尾的时候王得志靠大变活人走出无人区的时候震撼到了。再加上这片贫穷的气质真的是因为真穷,感官有所改变。顶级的科幻大作需要的是工业,但是中国不光是急需更多《流浪地球》,还需要很多像本片一样以点子支撑,不需要很恢弘的故事,成本也没有很高的科幻片,而不是各种小学认知侮辱人智商的弱智“科幻”。悬疑方面感觉也还不错,这块不是很了解。不过缺点还是很明显,BUG或者说是剧情非常强行的地方挺多的,电影节奏(插梗)也有点问题,再加上前面提过网大日常的尬演……这些都是以院线水平要求的,对于网大来说这质量让人满意。
鼓励半星
对于网大来说可以了,人物性格也做出了区分,最后还升华一下
可以啊,至少逻辑是说得通的,但是对于父子处理的这块最后将陨石给了儿子真的好吗,还有还以为这个电影最终会形成一个死循环
剧情我是服气的
全是梗,各种梗... ...罗布泊,双鱼玉佩,彭家木,2001太空漫游,莉莉马莲,U517,飞碟领航员,苟利国家...
因好奇心而生,因贪婪或爱而死。生生死死在无数个平行时空里无限循环,双鱼玉佩抑或是陨石,这把钥匙并不复制,只是打开时空限制让平行宇宙中的自己相遇,无论是不是外星科技,或是物理繁衍工具,它目的绝对在于测试人性。摸了陨石的四人代表不同的人性:有人是杨教授,因纯粹好奇而起,为研究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牺牲;有人是陈甘泉,笃信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在生活所迫下被贪婪吞噬了心智,甚至吞下陨石碎片,最终在潜艇里无限召唤杀戮着无数个自己们;有人是赵青,崇尚自由,但困顿于名利与远方的诱惑,茫茫沙漠里空余篝火下高唱《莉莉玛莲》的倩影,以及老唱片萦萦回响的寂寞。最后就是王德志,无数次为了儿子毅然自杀传递信念,谁知竟一晃二十年,第N个时空里的“王德志”已非二十年前死在沙漠里的王德志,而儿子的手却又蠢蠢欲动地伸向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