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评论」终于也有自己的播客了~第一期节目,我们将焦点汇聚在《纪子的餐桌》,一起来聊聊电影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推荐您搭配我们的节目,一同服用以下评论。
收听来源:[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欢迎订阅!)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自杀俱乐部” ——评园子温《纪子的餐桌》 // 1 / 凌晨到来,天光熹微,清醒的优香最先醒来,并且永远地出走,穿上姐姐离开家时的绿风衣。
姐姐纪子则是缓缓睁开眼,将昨日发生的事情讲述成青春,最终告别了“光子”的身份,再次成为了纪子。
一个谁也不是。
一个还是自己。
导演园子温轻描淡写地将其归为一次青春期躁动,却实则让人更加痛苦。
人们轻而易举地转换身份,却又想知道自己是谁。
看似解脱的纪子其实什么都没明白。
而优香则是陷入深渊中无法自拔。
谁都不知道优香会到达何处。
而她会怎么生活怎么思考,也无从得知。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自杀俱乐部。
” 最为可怖的是,人人求而不得。
园子温是一位堕落的导演;有人如是说。
园子温是一个疯癫的天才;亦有人道是。
他的作品钟爱表达暴力、性、以及世俗意义上的变态者。
而《纪子的餐桌》和《SUICIDE CIRCLE》则为他的集体自杀二部创意曲。
由于众人集体跳入车轨这一幕在两部影片中均有出现,人们普遍认为《纪子的餐桌》是后者的延续。
《纪子的餐桌》是一部被定义为恐怖片的电影。
它的剧情切口非常小:一个女高中生囿于困顿而多有束缚的生活,从而迷恋上网络世界加入了一个邪恶的组织,每天扮演着他人的同时还参与策划多名女高中生集体自杀事件。
看似诡谲的剧情实为荒诞,剧中有一幕,父亲不愿意让她去东京生活,对着她说教。
而她,目见烟灰缸中的橘子皮从皱皱巴巴缓缓伸展。
她从而想到了朋友橘子,虽然从事性工作,但依旧笑得像个橘子一样。
“你以后想成为什么?
”“我想成为橘子。
”滑稽的对话指向性过于模糊,从而只能被拿来怀念。
无人知其意。
纪子是在一个停电的夜晚溜出了丰田老家,前往东京。
彼时父母陷入惊慌,而妹妹为了探寻真相而开始记下日记。
纪子则在东京上野站54号见到了“上野站54号”,那个出生在地铁站储物柜的久美子。
当时的纪子内心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愿景,她和久美子一起倚靠在储物柜上编造过去,把风衣的线头拽下来,把它当作脐带。
她是新生儿光子,而现实在这一刻分离,走向荒诞。
她并不知悉久美子的计划。
她怀着少女天真而富有表演欲的心,加入到久美子策划的集体自杀中。
但她目睹一切发生,产生了畏惧。
纪子和没有过去的久美子不同,久美子可以生活在编造的谎言中,过去对她来讲是是一种“虚幻”,她从未以双脚步入自己的生活,以双脚丈量土地的宽度,感受生命的重量,而纪子有着切实的过去,真正存在的家庭,空间与时间的荒诞未曾有过机会入侵。
相较于纪子的“实存”,久美子更像漂泊在半空的云朵,她的生活,是随时可抛,若隐若现的“轻”。
致使纪子家庭崩溃的并不是她的出走,而是她妹妹也随她离去。
妹妹优香留下了暗示,随后去寻找姐姐。
她不爱姐姐,但是她还是要离开。
这种表达方式是属于园子温独特的脆弱:因为渴望爱,无法接受任何残缺的事物,所以就要亲自去寻找圆满,寻找合理性,不计后果、在所不惜。
姐妹二人离开后,父母彻底崩溃。
身为画家的母亲开始重画一家人团圆的场景,照片里下垂的嘴角上扬起来,刻意补偿内心的崩溃,最终也自杀身亡。
而父亲则根据优香所留下的日记,找到了久美子的自杀俱乐部。
父亲和自杀俱乐部的男人在餐馆的争执解开了久美子的阴谋:她的自杀是一种献祭。
场景在久美子的回忆中转到了决坏死前不久。
她说她想学心理学。
她还说“大家都想做香槟而不是杯子,但是世界需要杯子和花瓶,需要有人演”。
后来决坏为了转化自己的身份,扮演了一个出轨的妻子,最后被疯癫的男顾客捅死。
而这其中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她把祭献自己作为实现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
从这一点考虑,电影“恐怖”的本质就渐渐分明。
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意,但是园子温极端的叙事手法可以让我们窥见,作为一群“思考着人生”的少女,她们正自觉地走向死亡。
《纪子的餐桌》作为一部以自杀为主题的电影,所有的自杀事件统统体现在配角上,某种层面上来说,自杀对于主人公她们三个的所施加的影响,是通过认识人的死亡和自我认知无法解答的矛盾。
她们终究会面对死亡,但是以何种姿态,周围的人业已呈现于她们。
// 2 / 自杀是思考自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他者与自己本身的界限逐渐明晰,自我被肯定,否定,感受。
自杀给予了人更多的选择,死亡不再仅仅提供痛苦或者喜悦,而是另一种窥见精神世界的方式。
电影中的决坏是被自己的客人一刀接着一刀捅死的,她有无数的机会离开或者叫停。
但她死的很快,什么都不剩,最终坚守了自己信任的意念。
对于生活的操纵与控制已经凌驾于其本身,就在这毁灭中一步步确认,肯定主体。
可讽刺的是,要求少女们献祭的久美子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如果是,她就不会删顾客的耳光,就不会阻拦纪子父女相见,就不会冲疑似自己生母的女人大喊大叫。
如果“家庭出租”的存在是罪恶的话,决坏是原罪,久美子仇恨世界,扩大了罪行。
而其他少女既是受害者也是罪人。
久美子不相信所有美好的事物,眼中充满了七宗罪。
她虽然引导了无数人思考加缪提出的“自杀”问题,而她却仅仅过着她所希望的粗线条的人生。
《纪子的餐桌》作为园子温第二部关于自杀的作品,体现了某种理想层面的物哀:于死亡就像迅速凋零的樱花一样迷人。
可是园子温言不止于此,他向人们展现了生存背后关于活着的更深刻的理由。
电影里四个重要的女人,决坏代表了无人有罪,纪子代表了反抗,久美子代表了用献祭复仇。
而优香则是走向了未知的深渊。
正如影片中所说,生命是一个圆。
这部作品亦如是。
自杀在这里不是问题,只是一个现象,在展开叙述的时刻,我们也同样被直击,没有人能够逃避。
作者:栗树(该作者其他文章见于:《摇滚于我们的时代》)编辑:东南尔审稿:东南尔图片来源:豆瓣、网络
猎奇看了【花之恋】,惊喜发现电影化的【庸人】,【冰冷热带鱼】的不俗表现,于是觉得园子温这个导演有点意思。
然后看了这部电影。
不得不提的是,虽尚未察觉他人口中园子温影像的血腥,但看过的每部电影都在两小时以上,但神奇的在于,我从来无法预料接下来的事情,电影的节奏很舒缓,却不令人觉得无聊难耐,不会看的人血沸腾或神经紧张,却不由自主的已经投入了剧情。
说回本片,影片夹杂了许多东西。
家庭出租的构想,虽非首创但却在片中有不错铺垫的登场、也很好的融合在影片的内涵之中。
而某种程度来看,每个人每天都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从角色的扮演中虽没有得到交易的金钱报酬,回报却以其他的形式存在着。
54人的地铁自杀依旧无法理解,好像仅仅是这个网站的噱头。
咖啡厅中奇怪发型男的一番话,有些故弄玄虚的感觉,但又让人觉得似懂非懂、有些道理而自己还没有参透。
近来愈发觉得,电影对于我并不是艺术,而只是简单的消费,从中得到娱乐。
观影当天的心情影响着我给电影的评分,我更是以个人主观在理解每部电影。
但很赞同有句话,“如果我可以几句话说明心中的想法,何必要拍成一部电影”少女的迷茫从来都觉得很难理解,也有些瞧不起的认定“少年不知愁滋味”。
整部电影,我看到的是每个人对于一个愿意聆听相互支持的家庭的渴望与需求。
爸爸在女儿相继出走时,依旧若无其事的回到工作,他说喜欢这个小镇,所以喜欢想他人介绍小镇的一点一滴。
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硬生生的行使着父亲的权威管教女儿,但并非人有所长,父母这项工作,从来都不容易也不轻松。
但当妻子去世时,他真正意识到家对于他的重要。
之前妻子打理好一切,当美好的生活变的理所当然,他也再也察觉不到其中的幸福。
刚看完电影,思路乱的很,还有些想说的却一时想不起来,本片还是很值得重温的。
重温之后再补完这篇日志吧。
抱着看恐怖片的心态我点开了这部电影,随后我便发现自己错了,《紀子の食卓》不应该归在恐怖的范畴,而更多是哲学思考成分。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看下来,第一次没有觉得累,紧凑而流畅的剧情一直牵引着我,而每个角色的内心独白则不断地发人深思,在思考着每一个问题的同时我极力地让自己的思维跟上影片的进度,想要得出确切的答案。
于是有了这篇影评。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算很独特新颖,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老套。
和很多作品一样,园子温从青春期少女与家庭的隔阂入手表现她们的叛逆与自我的追求,以及离家出走后双方的生活。
但这并不妨碍本片在我心中的地位,在我看来,它的成功体现在对细节的着力描写、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细腻地表达人物的真实感情、从多个角度讲述同一件事使得事情更加完整,以及立足于现实的深刻反思。
至于电影的大致内容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整部电影我只看了两遍,便在此谈谈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情节。
1、坐在餐桌前的父女两人,谈论着关于纪子上大学的事,沉默不语的纪子静静地听着父亲的“说教”,看着烟灰缸的橘子皮慢慢恢复原状。
通过橘子皮的变化,纪子联想到了她的小学同学橘子,和橘子的偶遇让她萌生了想要离开家乡的念头,看着橘子独立地生活着的笑脸,哪怕只是做着妓女也让纪子羡慕不已,之后她便开始接触成人书籍,想要成为“成年人”。
而提到橘子这一角色我认为她的出现是有含义的,尽管在整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2次(第二次是在最后一章的幻想中)。
在我看来,橘子从头到尾都是给予纪子某种决定的契机,从第一次让纪子想要追求自己的生活到最后让她明白做真正的自己,都是园子温为后面的剧情所做的铺垫。
2、在纪子一家到仙人掌公园里去玩时,纪子望着远处说:“我是困在荒野的少女,我想和全国少女聊天,所以我想一直上网。
”“我绝对要离开这里,去不同的地方。
”“顽固、叛逆、愚蠢、不计后果,我要往前冲。
”我想,每个人一旦有了无可动摇的决定后,就会不顾一切地将想法变为行动吧,尤其是在面对父母的不理解时,越发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3、和久美子一起站在上野站54号柜子前一起编造回忆的纪子,她把从袖口上扯下的线头说成是自己出生时的脐带,那是她决定成为“光子”、开始新的人生的开端。
也许成为另一个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给自己制造回忆,然后忘记过去,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只是纪子和久美子本质上是不同的,久美子是“出生在储物柜里的婴儿”,她的生活一直是在编造中度过,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涂鸦的色彩,只要她想就能变成那样的色彩。
而纪子不同,她有自己的家,有切实的生活和回忆,就算用虚假的记忆去掩盖也无法改变曾经经历过的事实。
所以她会痛苦。
4、加入“家庭出租公司”后第一次跟着久美子“工作”的纪子其实并不会演戏,她并没有在“演”女儿的角色,而是将自己对父亲的感情真实地表达了出来,尽管她知道面亲的男人并不是她的父亲,但还是那么真切、撕心裂肺地哭着。
我想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抛开过去,除非失忆,否则经历过的事必定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因为记忆会伴随着人一生,即使你忘记了身体也会记得。
5、在餐厅里,久美子她们公司的人告诉彻三自杀俱乐部不存在。
那个男人说:“想象下,太阳女神出生在储物柜里,文明的倒塌从上野站54号储物柜开始。
你是谁?
你连上自己了吗?
世界充满谎言,大家都无法自信演绎自我,他们做不好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子女等等,因此,找出我们可以做什么的方法就是公然躺下并追寻无知,感受沙漠、体验孤独、用心体会,在沙漠中生存那才是你的角色。
”也许这段话已经将“家庭出租公司”存在的理由解释得很清楚了,正因为世人需要这些角色所以他们才存在。
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在这种演出中获得满足。
或许对于久美子来说这种意义更加深刻,她没有家人,也不知道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所以她可以在家庭出租公司中进行各种尝试,体会不同的感受,在不需要或者厌倦时彻底抛弃。
6、当初纪子一家4口在仙人掌公园照的相,被母亲妙子画成了画,而相片中明明纪子和优香表现出一幅不高兴的摸样却被刻意画成嬉笑颜开的样子。
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吧,或者说是做父母的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识去生活,仿佛这样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不曾理解过纪子和优香,所以也无法挽留。
记得在优香也离家出走后,妙子重新涂改着那幅画,但最终却依然敌不过压力和疲惫自杀了。
这一部分,也许是园子温想要给所有父母们的提醒应该怎样维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7、优香终于在东京见到纪子时,纪子已经变得麻木了,因为戏演得太多,她已经分不清自己在戏里戏外的角色,真正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正如优香说的:“我知道,她不再是我姐姐了。
”而一旦加入这场戏,优香也不再是优香。
就像人们总是喜欢扮演别人,到头来却发现其实自己谁都不是。
8、在久美子的回忆中,有这样几幕场景:废人5号、长脖子、深夜、决坏和上野站54号聚在一起聊天,决坏说她想学心理学,于是开始了此类的话题。
“大家都想做香槟而不是杯子、做花而不是花瓶,但是世界需要杯子和花瓶,需要有人演。
”“我们都需要角色转换,感受其他人的感受。
我们需要兔子,不只是狮子。
兔子和狮子不可以转换关系,但人类可以。
有人杀人,有人被杀,那就是生命的圆。
虽然那很矛盾,就像3.14π之后的数字循环,没有终点。
真正的圆永远不会完美,但是如果你用粗圆规画圆,粗轮廓让它看起来完美。
”而事实上,决坏自身也证明了这一点。
她明白有人需要扮演被害者,所以她自愿成为了被害者,在那首《盛开的红玫瑰》的歌声里笑着接受了死亡。
那满身的鲜血就像绽放的红玫瑰一样刺眼。
9、在挤满了人的站台上,54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少女手牵着手喊着“一二三”一起迎着驶来的列车跳下站台。
(这一幕也在《循环自杀》中出现过,所以被很多人误认为《纪子》是《循环》的后续)依然是《盛开的红玫瑰》做背景音乐,少女们的鲜血溅了久美子和纪子满身,而久美子让纪子目睹废人5号、长颈和深夜跳下了站台这一切,却是希望她有天可以担此重任。
“她还在寻找幸福,她来东京是想幸福的。
我知道她可以超越的。
”←说来其实我并不懂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所谓的“超越”指的是什么?
10、父女重逢本应开心的,可是面对父亲纪子她们却只能叫他叔叔。
而在彻三和公司里的人的争执中,彻三用妙子自杀的那把刀杀了公司的人,久美子则继续扮演着“妙子”着一角色。
惊慌失措的优香乞求地说:“在我看来,你们都像狮子。
让我们都做兔子吧,让我们做回兔子,可以吗?
我想延长这次见面。
”然后正如优香所期望的,他们像从前一样聚在餐桌前共进晚餐。
不同的是妙子变成了久美子。
而事实上,谁都无法回到过去,我们只能向前看,所以在纪子决定放弃“光子”的身份做回原本的自己是,优香却独自离开了。
和纪子当初一样,扯掉了衣服的线头,表示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
“我不再是优子,也不再是优香,只是一个无名的女孩,开始走下去。
”……关于电影的结局,园子温留给我们的是未知,因为未来是未知的,就像我们不知道优香会走向哪里,不知道纪子和彻三会怎么面对未来等等。
戏演多了,反而迷失了真正的自己,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
”这让我想起了《苏菲的世界》里的情节:苏菲收到一封不知道是谁寄给她的信,然而那张纸上却只有3个字“你是谁?
”我想不仅是苏菲,谁收到这样一封信都会觉得奇怪,也许很多人都会当做笑话不了了之,但又有多少人会像苏菲那样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呢?
谁会认真问自己“我是谁”?
也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女人死后去见了上帝,上帝问她是谁,在听了女人的回答后上帝说:“我没问你的名字、职业、身份,我只问你是谁。
”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我相信它背后的意义和这部《紀子の食卓》赋予我们的意义是一样的。
我们需要去探索,需要和苏菲一样去思考自己是谁,去给自己的定义,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最后,关于那个名为“废墟”的网站。
一直在想,为什么园子温要把网站取名为废墟呢?
我的理解是“废墟”象征着荒凉与绝望,就像彻三和纪子看到的那片沙漠。
在废墟之中的人只有2种选择,要么自杀,要么走出去证明自己。
所以废墟上总会问:“你连上自己了吗?
”所谓的连上自己,大概也是一种信仰吧,能够为了别人的需要而奉献自己的一种信仰,也是“家庭出租公司”之所以存在的信仰。
初识电影的前身,是在b站上看到《循环自杀》的实验性短片,片头自杀的血腥如同西红柿炸开一般,失去了生命本身厚重的意义,还原为一堆肉身的毁灭。
当时的我看到那个片段又兴奋又自感共鸣,是的,自杀就是如此简单,不过是一堆烂肉罢了。
短片中,不断出现的暗示性意味的台词,“你与你自己连接上了吗”,让我有一种出离的愤怒感,这份来自第三者的质问,即使是因为影像中的安排,也让我倍感威胁与羞辱,心中自我代入般诽腹,关你什么事?
但却记住了这部短片,希望找寻导演的拍摄意图。
据我所查询的,这是园子温受日本邪教导致的自杀热潮影响而构思的一部作品,更加完整的展现在电影《纪子的餐桌》中,于此,我终于找出时间开始探究,循环自杀里没有拍完的东西会是什么?
整部电影的观影过程中我都似乎一种处于一种防御状态,压抑着自己被诱发的自杀渴望,禁止自己审视自己身上的扮演自我的行为,我不再感到羞辱,却开始被焦虑裹挟。
我为纪子的逃离感到愤怒,却又因她的放弃感到一丝卸下自我沉重的放松感。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转眼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只能通过扮演不断逃离来自过去的找寻,但那些记忆与联结却似乎像蜂拥不断的蜂群不断追着你跑,你只能无尽的窜逃,回望又惊心。
而优香却是在最后抹去了一切,回归存在本身。
姐姐的走失与扮演回归,妹妹却决定抛弃一切可以界定自己之物,重新创造了一个自己,她又能否真的逃脱呢?
相比于《循环自杀》,纪子的餐桌温柔许多,也更疯魔,循环自杀的短片里,警察突然的自杀,是直接的感官刺激,仿佛如睡梦中听到一声枪响般,震惊又茫然,只剩惊恐的余温。
大抵这个画面暗示性意味太强,自杀是会传染的,这是心理界的共识,此种意象确实不该被大量传播。
看到有影评提到这份自我消失术的一些相关概念,联想到,这也亦是抹杀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过去的自己不想要了,人可以重新开始,独自逃脱吗,还是抑或是无法逃离的背叛,身背十字架的罪孽,作为你背弃自己的代价。
写到这里,我却又想拉回来,警醒自己,这就是邪教所盯上的脆弱心灵,谁能轻易逃脱这份精神之网,我亦只通过观影就自陷其中,明知不管发生什么,第三者都没有资格评价我的人生,而他们却用精神刺探的方式,敲打心灵的裂缝,无孔不入,如此,自感触目惊心,自杀的热潮是否就是如此被引诱的呢?
深处现代互联网社会,心灵脆弱的人又该如何逃脱这些心灵的黑手?
你与自己连接上了吗?
我连接上了是否就不会被刺痛呢?
我亦无答案,只能记录观影感受。
短评放不下了遂:前身是自杀俱乐部,是个人风格趋于完善、要素齐全的园子温式电影了,处女女高,坏女孩女高,传统家庭里受困的妻子,对社会秩序的蔑视和纵情破坏,大段哲学式独白,章节叙事,等等。
只不过这部还真的相当地不暴力,几乎没有什么大尺度画面(仅有的一些都是直接从自杀俱乐部里截出来的),而只是安静地诉说着人们的空虚,迷茫,家庭里遭遇的忽视,没有倾听的心脏,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而已。
(不过这部在叙事上的人物视角、时间穿插、幻想非幻想的现实,构成上是蛮混乱的,有种随心所欲不在乎观众的美,不知道是不是园子温放纵惯了有意为之。
)很多时候园子温让人感动,这部还真使人伤心。
哪怕看过他那么多影片,这部中对于家庭的解构与诠释依然厉害得要命,家庭扮演为工作的圈子这个概念就很了不起,园子温还能叫父亲坐在柜子里观看女儿们扮演陌生男人的孩子,偷窥她们用粗糙的演技与他人构成完满的家庭,以此触摸自己的痛苦与幸福,以此去真正理解自我、女儿,自己的那个家庭。
令人感触的是本片最弱势的小女儿哭着提出建议,你们都是狮子,让我们做一回兔子。
为什么非要这样争斗不休呢,她还真的是在追求俗世家庭的幸福,对家人们的心的认识敏感且敏锐,可也偏偏是被给予了最少理解的孩子。
会不会这个弱势的孩子与她简单而核心的愿望是代表了园子温内心最脆弱一面并也真正承载了他心里理想家庭、社会的模样,是能带给人日常的幸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女儿伤心地大喊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地活下去,类似的父女对峙画面(并且父亲都持刀)出现在几年后的冰冷热带鱼里,后者的父亲举刀刺伤女儿,自刎并对同样的问题回应道——活着本身就是痛苦,活着就是痛苦。
导演本身也一直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并寻找自己的答案而已。
如果园子温茫然,他就在电影里呈现茫然,如果他有了理解,他就在电影里呈现他的理解。
真是随心所欲,从未停下的导演,因此常常会觉得一部电影是另一部电影的注解,彼此间经常能找到一些联系。
不过他后几年是不是有点厌倦这样兜兜转转绕圈圈找答案了,尤其中期经常是捧着角色的脑袋一通尖叫和输出,越来越暴力越来越疯狂...女儿不理解这个家,以前你去自杀俱乐部大家一起一通哭,成为自己不成为自己的,最终还是只有面对才能解决问题,父亲哪怕举着刀也已经被引导杀死大家重生的念头了也没真的下手,后面电影里都直接撒光一家人毫无余地地让人好好认清现实...
首先让我们来说园子温。
首先我们应该庆幸这个时代允许园子温在电影里发泄,否则他可能会是个连环变态杀人狂魔。
《冰冷热带鱼》是园子温的代表作品,但《爱的曝光》和《纪子的餐桌》也非常不错。
4个小时的《爱的曝光》2个半小时的《纪子的餐桌》体现了浓浓的cult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就算是4个小时也能一口气很轻松地看下来看cult片的人常常看的是感官上的刺激园子温的电影并不缺乏日式血腥、暴力、色情的镜头不过我认为情怀其实是大于视觉上的刺激的而园子温式的情怀充斥着邪教、信仰、暴力、荒诞、扭曲的爱情观与畸形的亲情。
当这些因素不断扩展到极致,那就是园子温。
也许一开始你会觉得这很难以接受,没关系,长长的进度条会让你慢慢被园子温俘虏。
所以到最后你被信服,开始回味,并发觉出其中的奥妙。
曾经有朋友问我什么是好电影我说看完会让人想些什么的电影就是好电影《爱的曝光》让我回味了一年多。
我更愿意叫它纯爱片,本是因为满岛光和安藤樱这强大的卡司看的,结果却被西岛隆弘的演技折服。
4小时的时长渐渐会被园先生洗脑,仿佛置身在电影之中,随着情节发展感受主人公那扭曲的纯爱并附上眼泪与欢笑。
变态中带着“纯爱”让你又爱又恨。
为什么我愿意为看下很久的《爱的曝光》动笔。
还是因为《纪子的餐桌》再一次震撼到了我。
同样出自园子温,这次与亲情有关。
纪子与优香是彻三和妙子的女儿。
生活在日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丰田。
因为缺少与家人的沟通又向往大城市。
纪子趁着家中的一次停电离家出走,去找在网络上认识的久美子,久美子是“出身在储物柜里的婴儿”在开一家家人出租公司,纪子便跟随久美子进入公司并化身光子。
光子是纪子最爱的昵称。
随着纪子的离开,新宿出现了54名上学的少女集体卧轨的离奇案件,没多久,纪子的妹妹优香便步了纪子的后尘,加入了家人出租公司。
但优香见到纪子时,纪子已经变成了光子,眼中再无光芒。
优香也变成了优子,优子是优香最爱的昵称。
两个女儿的相继离开使得彻三和妙子慌乱了起来,在努力寻找女儿下落的同时,妙子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自杀。
彻三没有放弃,坚持一人寻找,坚信女儿与新宿54人集体自杀的团队有关,并称之为“自杀俱乐部”。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难的摸索,彻三终于见到自己女儿被洗脑工作的公司社长久美子。
为了不暴露自己又能见到纪子和优香,彻三拜托自己的朋友来向久美子的公司发出订单。
最后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女儿时。
纪子和优香却只称呼彻三叔叔。
悲痛的彻三没有压住心中的悲痛杀了久美子的公司保镖,没有完全被洗脑的优香提出延长订单多陪伴彻三一晚,这一晚过去之后优香又一次选择了出走,这次她不是优香也不是优子,而是无名氏。
而纪子放弃了光子的身份,回到了纪子。
久美子和彻三这晚之后的去向导演并没有交代,未来本来就是未知的,我们都被融进了电影里,谁对未来也没说法。
中出现了两次纪子的同学橘子,一次出现在纪子还在丰田时,看到同学橘子做妓女,仿佛橘子在正在主导着自己的人生做着真正的自己,于是去东京找真正的自己的纪子经历了这么多后在影片的的最后一章节出现幻觉时又看到了橘子,发觉其实一直以来纪子才是真正的自我,光子并不是。
人类都想做狮子,没有人想要做兔子,都想要做香槟,没有人想要做酒杯,都想要做花朵,没有人想要做花瓶。
所以生命的圆从来不完整,而久美子的家人出租公司正是出租可以当兔子的人,出租愿意忘记自己的回忆心甘情愿扮演他人的人,即使这其中需要死也没有怨言,久美子让纪子现场观看了54人卧轨自杀的场景,希望纪子能够担此重任。
牺牲者的血液喷到纪子与久美子的身上,但是纪子终究没能“摆脱”过去。
所以世界上没有“自杀俱乐部”,不管怎样,试想下,太阳女神出生在储物柜里,文明的倒塌从储物柜开始,所以,你是谁,你连上自己了吗?
于是我们开始在电影中找自己。
这就是园子温,阴暗又变态,温暖又纯情。
关注【瘾态电影】获取更多资讯
有一点拖沓,最后到结尾都有点坚持不下去。
"我介绍我的人生只需要三十秒" 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属于自己的特定角色,如果没搞清楚自己的角色那你就要犯错。
多数时候我觉得费解,那个才是我?
是在熟人面前活泼开朗的我,还是独自一人又丧又悲观的我,还是在陌生人面前害羞寡言的我?
感觉哪一个都不是我,什么都不扮演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突然想起来双重人格这部电影,原本的人格会未来适应社会而形成另一个人格。
怎么样才能时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犯错呢,这是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首先控诉一下不知道为什么要贴的恐怖标签,普通剧情片的血浆元素很多也有这么多了,真的不恐怖,如果恐怖标签挡住了你的话可以大胆看下去。
故事大致讲一下的话也并不复杂,就是刚接触电脑的时代,生活在丰田这个地方的姐姐纪子在一个名叫Haikyo.com的网站化名光子很开心地交朋友,和网络上在线的每个人说你好。
然后在一个停电的黑夜,姐姐摸黑拖着行李箱独自到了东京,跌跌撞撞走着然后想到了Haikyo.com上在东京的朋友,上野站54号。
她来到上野站,问别人54号在哪里?
大家不知道,只好自己走来走去,来到了储物柜附近,猛然发现储物柜上都有数字,54号上了锁,旁边站着一个女孩,久美子。
女孩带着她和自己的家人到了一个有一个奶奶爷爷家,纪子才知道女孩开了一家“家庭出租”,想要有一个家的人可以找他们服务,他们可以做你的妻子、女儿、母亲。
纪子的妹妹优香训着姐姐的踪迹来到了东京,给做记者的爸爸留下了上野站54号的标签,母亲因为受不了两个女儿的离去自杀了,父亲辞掉工作,开始寻找女儿的踪迹,然后在上野站看到了久美子,不假思索地向他要了名片,然后拜托自己的朋友点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久美子来扮演妻子和女儿,终于,虽然并不顺利,纪子和优香终于在自己曾经的床上躺下了....虽然剧情几乎很快就说完了,但是拍得确实是有一点复杂。
章回体形式,有大量的意向和说教,并且是几乎哲学式的说教。
片中最复杂的一个角色就是久美子,谁也不知道这个出场惊艳的穿着黑背心的女孩会是这个所谓家庭出租的老板,她雇佣一个又一个人,包括自己的父母,甚至引导着无数的男孩女孩自杀、被杀。
大段的哲学式说教出现在决坏这个人物知道自己即将被杀掉后,兴奋地召开的小会上。
她说自己是心理学的学生,并且差不多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接触久美子的人选择自杀或者被杀掉,虽然她的解释在我看来有点不可理喻...她说所有人都想做鲜花,但是总有人得做花瓶,有人杀人,就有人被杀,有人做兔子,就有人做狮子。
这是一个自然循环。
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优香也哭着说,我们不要做狮子了,重新做回兔子吧。
我自己理解为她并不想从这个循环上退出,只是不想再做扮演者的角色了,这也和最后她穿着姐姐的衣服离开相呼应。
但是纪子作为刚开始就进入这一循环的人,甚至在目睹了54人自杀之后眼神都有了变化,在优香已经道破这个事实之后仍然执拗地叫自己光子(稍微一提,这也是久美子的本名),她在大家看了近乎要和久美子一样迷失自己,最后却安静地躺在床上和自己的少女时代告别。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一个特殊的电脑刚新起的时代,并且建立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日本之上。
一直以来我对日本人的印象就是刻板但是迷茫,尤其是生活在日本小城市或者乡村的年轻人,都很迫切地想要寻找自己的精神所在,互联网其实给他们带去了信息,但是也带来了自卑。
不过生活在中国小城市的我其实也是有这样的经过,在初中的时候就非常想要和所谓潮流接轨,初到大城市的时候想要表现出自己没有那么自卑...电影还有很多的意向和观点我无法解读,但是就像两姐妹的结局一样,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疑惑与不解可以继续思考,也可以抛弃...
《纪子的餐桌》特别棒……0.每个人物都有完整的行动线,只有父亲的略显单薄,只刻画了如何悔过。
1.自杀俱乐部其实是一个心理小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欲望本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而心理小组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世界也有人甘愿做被狮子吃的羊。
甘愿接受痛苦,感觉做一只羊,即是自杀。
而在自杀之后,接近了死亡而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我们才复活,成为真正的自己。
2.人物粗糙的演技、粗糙纪实的影像风格=最真实的幸福幻象3.象征性,世界就是狮子和羊,或鲜花和花瓶,人和人之间的权利斗争是很难停下来的,他总是想让她按照他的方式活着,即是痛苦很难停下来。
4.久美子故事线。
因为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而扮演角色,不原谅自己的父母,加入自杀俱乐部,看到许多逃避痛苦的人(54个少女为代表)而自杀。
让纪子目睹54少女自杀而让她体会到人在逃避痛苦,应该面对痛苦接纳痛苦,面对父亲和自己,连接自己。
5.电影结尾,镜头平静,人物线到达这个故事的终点。
少女们连接上自己了。
6.混合54人的血液喷溅出来,好爽的,人的痛苦。
今天聊聊电影《纪子的餐桌》。
片名紀子の食卓/ Noriko No Shokutaku / Noriko's Dinner Table (2005),别名纪子,出租中。
园子温导演最为著名的一点就是他总能想出点儿劲爆的画面来,原本平平无奇的电影在他突发奇想创造的吸睛镜头下,立马显得耐人寻味。
近几年的《我们都是超能力者》(2013)、《真实魔鬼游戏》(2015)等影片都是玩的这种路数,将极为猎奇的画面安插在荒诞的故事中,隐隐约约又讲了一个大道理。
《纪子的餐桌》同样有一个十分吸引眼球的点:54名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女高中生,手拉手面带笑容地在东京的地铁上集体suicide。
地铁疾驰而来,前一秒还笑面如魇的花季少年,下一秒就变成满屏血污。
全片最为关键的一幕就此完成。
《纪子的餐桌》这个关键一幕在园子温前作《循环自杀》(2001)中也出现过。
两部电影的确有着联系。
《纪子的餐桌》中的故事发生在《循环自杀》事件之前、期间和之后,目的就是帮助展示发生在那部电影中每件事的背后故事。
别看《纪子的餐桌》的标签贴的是“恐怖”,其实故事是一部探讨亲情的文艺片,配上了一些园子温最为擅长的吸睛镜头。
除了部分镜头血浆太多,剩下的内容都是无尽的独白和反思。
《纪子的餐桌》荣获了2005年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提携FICC奖、2007年横滨电影节最佳新人奖(吉高由里子)。
《纪子的餐桌》的故事看似荒诞,其实和现实生活结合很紧密。
日本经济躺平20年多年,所有人都感到无比空虚。
工作、学习、生活,都充满了令人乏味的味道。
在这个背景下,假扮亲人出租自己的家庭出租服务诞生了。
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寄生,又可以逃避真实世界。
一个青春叛逆期离家出走的女孩纪子,通过网络聊天遇到了从事家庭出租的久美子。
就这样纪子跟着久美子进入到形形色色的家庭中。
没多久纪子的妹妹由佳也跟随姐姐步伐,来到东京,加入家庭出租。
他们的父亲彻三为了找回女儿,开始了痛苦地寻女之旅。
一群离家出走的问题青少年,在没有接触过社会的情况下,开始为有情感需求的人提供心理安慰。
只要钱到位,家庭可以出租、亲情也可以买卖,最讽刺的是,提供服务的人都是抛弃原生家庭的人。
指望这些缺爱的人提供爱,真是莫大的讽刺。
家庭出租的服务者十分偏执,不知道该说她们入戏太深还是太过敬业。
她们通过假扮他人的家人,逃避自己的原有身份。
有时候甚至可以为此去死,像极了青春期喜欢走极端的少年们。
正值花季的少女们只是因为苦闷就走上绝路,整个过程还自我感动得不行,可见磨灭年轻人斗志的后果就是两败俱伤。
纪子、由佳的父母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做选择。
毋庸置疑的是,做父母的都会为了孩子好,只是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欠缺。
父母直接给结果,却不解释过程。
彻三与女儿们的交流并不多,仅限于吃饭时的几句对白。
在替孩子们选择未来路的时候,他们也只是简单粗暴地给出结论,却没有耐心地做好解释。
如果彻三当初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好思想疏导,我相信纪子、由佳不会做出这种令所有人都伤心的结果。
《纪子的餐桌》最大的意义就是引以为戒,对照自己所在家庭查找问题,强化沟通和心理疏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能在餐桌上解决小孩子的思想问题,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悲剧了。
猎奇画面蕴含现实意义,情感诉求缺位引以为戒。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
2009/11/03 @ bc
园子温艺术史上有位置
文艺装逼片,平淡的让人想睡着。三个援交女卖萌求包养的故事。
昏昏欲睡
真恶心的电影,倒胃口
循环自杀里的片段用到了这里,可能是园子温的得意手笔,重看了n次。 语录:心是一个小杯子, 如果放太多感情进去, 眼泪就会溢出来。
这是《爱的曝光》前园子温最好的作品吧。。。
我觉得有点晦涩
17岁左右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都得有段不认父母叛逆寻死的想法 只是被hyperbol-ized
女性,17岁,顽固,愚蠢,叛逆,还是个孩子。圆子温就是个片段式心理学专家。用细节尝试探索很多心理问题。
我们想成为某个人,最后连自己也演不好。
6.5/10
7.形式上结合了舞台戏剧装置与超八纪实感,以富有漫画和特设感的喜剧与cult性,将人与人之间纠缠于卑微欲望的琐碎关系,通过夸张的戏剧表现和血腥暴力在社会喧哗与躁动的问题意识中表现了出来。影片在一个相当于罗生门三段个人视点相互角逐之中,对比出了一个当代日本社会核心家庭的心理状态,当然还是续前作《自杀俱乐部》的再探讨。
導演想表達的想法或主旨太多了,這部片撐不起。
在充满阳光的盛夏,打开路边渗着血迹的黑色塑料袋,伴随着苍蝇的嗡嗡声,捧出又腥又粘的肝脏,艰难地嚼碎送进胃里。这就是我看完这部影片的感受。
关于原生家庭救赎的故事,园子温经典的叙事风格,不带脑子的感受人性的阴暗面,但这次给予了黑夜中执迷的恶女一场救赎。日本父权社会的冷漠,让父权家庭阴影笼罩下的女儿们逃离。【逃离】与【救赎】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逃离原生家庭,逃离父权社会,创造自己想要的生存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的救赎。电影最后,父亲,纪子,优香,尤美子,都找到了与自己和解,与人生和解的方向。(不过同事死的也太冤了啊,园子温这种不顾后果的叙事真的看着很不适)
好奇选择吹石一惠当主角的理由?还是注定就是让她来当炮灰的,以至于亮点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吉高由里子身上,当然最大的核心在我看来依旧是园子温的风格本身,他对情欲和家庭崩溃的迷恋,和奇妙马戏团并列为我心目中最为园子温的园子温。
拍的像精神病,能用不晦澀的方式好好說故事嗎
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