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含泪看完了《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现在还不能完全细述我为什么为这部影片流了如此多的眼泪。
也许是因为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人类面对疾病、面对小我的挣扎和无力。
但是通过这部影片我更看到了:你越害怕失去的越会离你而去。
Alice是一个事业家庭都非常成功的女性。
她热爱生活,渴望把生命过到极致。
她喜爱她的工作,爱她的丈夫和三个子女,似乎她太过幸福,于是上帝给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五十岁生日刚过的她被确诊了老年痴呆症。
而且因为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知女性,病情在她身上恶化的更快。
Alice曾向丈夫诉说:她宁愿自己得的是癌症,至少那样她不会有社交障碍。
是啊,体面而光鲜的生活对她来说太重要了。
她享受站在讲台和大家分享她运用精妙词句的能力,享受公众演讲给她的明星光环和成就感。
她出钱帮助自己的两个孩子读法律读医,这是美国最体面的几类工作之二。
高晓松在他的《晓松奇谈》里都说过,美国的普通民众和有钱人都拿着大把的钱给了律师和医生。
她的小女儿Lydia活的最真实,但是在她看来Lydia任性倔强的选择了一份不能有保障的职业:演员。
电影一开头就演到她想改变Lydia的选择,想让她上大学,哪怕是学戏剧。
当她确诊患病后,她甚至以自己的健康为理由想让小女儿就范上大学。
Alice如此强烈的想控制她及她子女的生活,但是她并不像她展现给世人的那样幸福。
小时候,她听到老师说美丽的蝴蝶生命短暂会痛哭;十八岁她珍爱的母亲和姐姐车祸去世;这些事情给了她深深的烙印:她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她热切的想把生命过到极致美好。
但是她没有来得及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普世的价值观就绑架了她:卓越的工作,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生活,她把自己过成了完美的Alice。
她生活唯一的遗憾似乎就是小女儿的职业问题,所以她时刻想尽办法想解决。
但是实际上,她想牢牢抓住的一切都在悄然失去。
作为一个熟练掌握文字的语言学家,她在演讲中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忘记某些单词,并最终因为疾病连说出简单的句子都很困难;作为一位被爱着的妻子,当她告知丈夫自己的病情时,丈夫根本不敢相信不敢面对,当她病情恶化时,丈夫还希望她能很好的完成体面的社交,当她半夜呼求着找手机时,丈夫只是敷衍着安抚她;作为一个幸福家庭的母亲,她的子女关系并不融洽,大女儿像她一样追求卓越,热切的控制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对弟弟妹妹冷嘲热讽…Alice热切追求的一切,也许曾经得到过,但是都非常可悲的失去了,一切都只存留在了家人的记忆里…可叹的是:那个看似最不爱她的小女儿Lydia,是唯一一个在她患病后仍用心和她聊天,关心她的感受的人;是在其他家人,包括她的丈夫为了事业离开时,反而选择回到她的身边照顾她的人。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她的工作最没有价值。
如果你单纯的用经济收入去衡量Lydia,那你还太不懂生活。
在Lydia的世界里,演员是她真正热爱之所在,但是她懂得家人更重要。
她不会为了追求事业放弃对最亲的人的临终陪伴。
所以当爸爸对她说:You are a better man than me(你是一个比我好的人)时,我深以为然。
影片中的爸爸没法充满爱和关怀的面对日渐糟糕的Alice,他只爱那个卓越能干的Alice。
所以即便妻子如此的需要他日日陪伴,他仍会选择事业。
Alice害怕生命的短促,害怕自己没有极致的活着,害怕自己家庭不够美满,害怕子女不够幸福,害怕自己的工作受到质疑(所以她才会如此的在意自己的演讲是否足够完美,是否准确的使用了词句)…随着疾病的到来,她终于飞快的失去了对这一切的控制。
Alice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她生病后脑海里常常跳出的青少年时期的画面来看,从她生病后对老公休假陪她的期盼来看,以及她对子女拥有稳定保障的工作来看,她真正在乎的也许就是幸福美满的家庭。
而在她的健康每况愈下,她完全对自己能拥有什么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当她的大脑完全不懂得害怕的时候,她却真正拥有了来自小女儿深沉的亲情陪伴。
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你越害怕越会失去的例子。
越是想要控制子女的父母,他们给子女规划学业工作和婚姻,却越发现子女不受控制;越想得到的爱人,尽管倾己所有,尊严、钱财都舍弃,却越得不到所爱;越是想要生活完美的人,越害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却越发现自己的人生不完美;越希望被周围人喜欢的人,尽管花了很多心思取悦他人,却越容易发现自己不被人真正的喜爱…曾经成功学在我们的社会非常火爆,但是当大家发现读再多关于成功的书籍,真正成功的也是少数人,而且大家更发现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快乐,不一定真正懂得生命的内涵。
成功学终于失去了市场,毕竟连李开复也需要经历癌症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要按照成功的标准,为什么要热切的追求一切,打造外表光鲜的生活…因为我们很恐惧,很迷茫。
社会价值观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我们甚至为此忙碌的没有时间去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敢与众不同,不敢离经叛道,沉迷于对过去的悔恨与愧疚,执着于对未来的计划和期盼,却忘了我们真正拥有什么。
Alice在她患病后的演讲中提到:我告诉自己,活在当下Live the moment,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是啊!
他人的看法并不重要,社会的价值观并不重要,我们热切想掌控的一切也终将失去。
我们唯有当下!
活在当下,你不用害怕失去,因为你知道一切都在;活在当下,你不用想要控制,因为你知道一切等你创造;活在当下,你不用担忧,因为对未来担忧的内容是未来才能得到答案的;活在当下,你曾经拥有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此地此人。
唯有活在当下,疾病才能被真正击垮。
Good morning, it’s an honor to be here.The poet Elizabeth Bishop once wrote: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t is no disaster.I am not a poet. I am a person living with early onset Alzheimer’s, and as that person I find myself learning the art of losing every day. Losing my bearings, losing objects, losing sleep, but mostly losing memories.(Then her speech papers fell on the ground)Em, I think I will try to forget that just happened.(She joked after picking up the papers)All my life, I’ve accumulated memories; they’ve become in a way my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s. The night I met my husband, the first time I held my textbook in my hands, having children, making friends, traveling the world. Everything I accumulated in life, everything I worked so hard for, now all that is being ripped away. As you can imagine, or as you know, this is hell, but it gets worse.Who can take us seriously when we are so far from who we once were? Our strange behavior and fumbled sentences change other’s perceptions of us and our perceptions of ourselves. We become ridiculous, incapable, comic, but this is not who we are, this is our disease. And like any disease, it has a cause, it has a progression, and it could have a cure.My greatest wish is that my children, our children, the next generation do not have to face what I am facing. But for the time being, I’m still alive, I know I’m alive. I have people I love dearly, I have things I want to do with my life. I rail against myself for not being able to remember things. But I still have moments in the day of pure happiness and joy. And please do not think that I am suffering, I am not suffering. I am struggling, struggling to be a part of things, to stay connected to who I once was.So living in the moment I tell myself.It’s really all I can do. Live in the moment,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and,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for mastering the art of losing.One thing I will try to hold on to though is the memory of speaking here today. It will go, I know it will, it may be gone by tomorrow. But it means so much to be talking here today like my old ambitious self who was so fascinated by communication.Thank you for this opportunity. It means the world to me.Thank you!
我几乎是全程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可能我泪点低。
看着爱丽丝近乎疯狂偏执地倒出玻璃罐里的所有东西只为找到那一样小小的东西的时候我是震惊的。
我的姥姥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天她也是这样疯狂地要打开一个抽屉,而那个抽屉上了锁,锁已经锈迹斑斑,抽屉根本打不开,我对姥姥说算了,别找了,肯定不在这个抽屉里,但是姥姥仍然很执拗地坚持要打开,她找来了扳手、螺丝刀撬锁,把我推到一边去不肯让我帮忙,对了,姥姥还有帕金森,看着她满头大汗颤抖地终于撬开锁之后把抽屉里所有东西倒出来,跟爱丽丝一样倒了个底朝天,但姥姥已经不记得为什么要开这个抽屉以及要找什么东西了,只是在一堆东西里一阵乱翻,当时年纪小,啥事不懂,现在回想真的好心痛。
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最痛苦的是家人,病人逐渐失去语言能力、自理能力甚至记忆,我姥姥曾经是护士长,到最后她连吃饭都不会,我每次去看望姥姥,她总会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而这时候她已经不认识其他人了。
不像其他讲述疾病的电影,整部电影色调光线出乎意料温暖明媚,反衬爱丽丝越来越糟糕的病情。
关于故事的叙述也是平淡自然,在音乐的烘托和演员的表演下更能触及内心,让人感动,往往越是平淡的生活越能从细微之处令人潸然泪下。
爱丽丝自杀没成功后第一件事是问医生这个病是不是遗传性质的,还要让孩子去做检查,母爱伟大。
对于一个语言学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丧失语言能力打击更大了,偏偏爱丽丝摊上了,她的不甘和无奈也着实让人心痛,有一幕深入人心,爱丽丝抱着小婴儿温柔慈祥地笑着,而此时的她也需要像人们对待婴儿一样的对待,被爱被呵护。
又有几人能做到对待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家人有耐心?
Night flight to San Francisco, chase the moon across America. God! It’s been years since I was on a plane. When we hit 35,000 feet, we’ll have reached the tropopause, the great belt of calm air, as close as it will ever get to the ozone. I dreamed we were there. The plane leapt the tropopause, the safe air, and attained the outer rim, the ozone, which was ragged, torn, patches of it, threadbare as old cheesecloth, and that was frightening. But I saw something only I could see, because of my astonishing ability to see such things. Souls were rising, from the earth, far below. Souls of the dead of people who’d perished from famine, from war, from the plague, and they floated up… Like skydivers in reverse, limbs all akimbo, wheeling and spinning. And the souls of these departed joined hands, clasped ankles and formed a web, a great net of souls. And the souls were three-atom oxygen molecules of the stuff of ozone, and the outer rim absorbed them and was repaired. Nothing’s lost forever. In this world there is a kind of painful progress, longing for what we left behind and dreaming ahead. At least I think that’s so. —— from《Angels in America》译文:坐晚班机飞机去旧金山,追着月亮,划过美国。
上帝,我多年没坐飞机了。
当我们升到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我们就会到平流层,在完美的无风带,甚至会到达臭氧层。
我梦到过我们去那儿。
飞上平流层,到达安全气流,在臭氧外层边缘,那些零散破烂的碎片,像旧布一样破旧,让人惊恐。
但我看到了一些只有我能看到的东西,因为我有看到他们的惊人能力。
灵魂在上升,从远在下面的地球上。
因为饥荒、战争和瘟疫死去的灵魂,飘舞而上……像反向的跳伞员,双手叉腰,旋转上来。
这些灵魂手拉着手,脚靠着脚,形成一张网,伟大的灵魂之网。
灵魂是臭氧层的三氧化原子,它们被臭氧层吸收、修复。
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
这个世界有种痛苦的进步,渴望着我们留下些什么,还依然梦想着前行。
至少我这么认为。
Ali饱受遗忘之苦,我原本想她作为一个语言学教授,研究过婴儿习得lexicon的过程,何不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性词汇遗忘过程?
或者就是观察自己而已。
但那太残酷了,影片探讨的不是这个。
作为一个曾经被不良思维和情绪缠绕的人,我很理解Ali试图寻找自己聪敏机智证据和试图记忆一切的行为,那看起来有点强迫症:随便写三个词,过一段时间再背出来;记住家庭成员的重要日子;甚至在手机备忘录上的几个最重要的问题都忘记之后,按之前录的视频的指示去服药自杀。
不出所料,她因为忘记了自杀步骤而侥幸活了下来。
她在用强迫性的方法让自己记住,看起来很职业病却可以理解。
而我曾饱受记忆之苦,因为记忆力太好而记住没必要的信息,甚至为了验证自己已经记住而一遍遍检查。
直到我吃了药,抑制住过于兴奋的神经,忘记了许多事情、情景、感受和情绪,才感到我是我自己。
尽管是短暂的忘记。
遗忘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为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记忆,而在于就是生活下去。
忘记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不会死。
Ali无疑是个要强的人,学术好,养娃好,夫妻感情好,身材好,是全家的物质和精神的顶梁柱,危机化解的决策师,理性而完美,她发病最厉害的时候仍然像小猫一样温顺而正常,还没有我来月经时情绪波动大。
她说疾病影响社会交往,自己的笨拙、迟滞、异常,别人会侧目而视。
“假装正常人”,这点我深有体会,只是我现在装都不装了。
我猜,除了电影中科学的遗传因素,会不会是Ali马不停蹄的人生让她已经太累,所以要休息,once and for all ?
但我不是她,我以适当的记忆和适当的遗忘为荣,生命就是此时此刻,我的存在不依靠记忆,而就是现在。
Sein ist das Moment。
通常对此类让我一直泪目的电影我会给很高的分,这部也不例外,但豆瓣评分比我预想的略低,也难怪,这是一部剧情太过简单的电影,讲述了一名生活美满事业有成的高知女性罹患阿尔兹海默症之后的故事,没有人背叛,没有人死去,甚至没有人歇斯底里。
就这样淡淡地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朱利安摩尔用精湛无暇的演技,丰满而流畅地撑起了一个悲伤却平淡的故事。
可能年岁渐长,就会被这种表面平淡内里情感波涛汹涌的故事所征服。
很多感情是到了某个阶段才能理解和触动的。
影片前半部分最让我动容的就是女主人公发现自己的病情后,痛苦的同时,最先担心的是对孩子们的遗传性,作为一个母亲的焦灼,与得知大女儿结果为阳性之后,那情不自禁的“I'm sorry...I'm so sorry”让人潸然泪下。
这是对女主来说最大的悲剧,剥夺了她最在意最骄傲的东西,她为自己的才华,尤其是语言研究方面的才华骄傲,而她最先失去的那些在嘴边的词汇,她为自己培养的优秀孩子而骄傲,尤其是大女儿和儿子,但却将患病的基因遗传给了大女儿。
而这种悲剧和痛苦,又很难表现,因为它是内在的,是难以言说的。
而电影却通过内敛又得体的方式,将女主从原先作为语言学教授演讲时包括在生活中对高级词语的选择,优雅和幽默的说话风格,到了后来最简单的词都无法表达得出的笨拙与沮丧,(包括最后吃冰激凌时喃喃自语说我曾经很优秀类似的,让人微笑泪目)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对孩子们的爱则更是无形地体现在所有的细节中。
从对自认为不成器的小女儿欲言又止地督促,到对大女儿的愧疚,到因为无意中看了女儿日记而与女儿发生口角的自责与不安,还有那抱着外孙的开心与局促,在结尾之前,都没有提过爱这个字眼,可是正如那曾经家庭在海边的录影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她对孩子们的爱。
而孩子们也是爱她的,虽然各有各的方法,无论是一副精英面孔对小妹妹各种不满的大女儿,还是忙碌学医的儿子,尤其是那个看似叛逆,却在最需要的时候承担起照顾母亲重任的小女儿,孩子们对母亲和父亲的爱也同样是溢于言表的。
丈夫就更不用说了,耐心的陪伴、关心与照顾而没有烦躁,最终在不得以交付给小女儿时的痛哭,同样是中年男子最深的无奈。
所以,当最后小女儿给母亲读完《Angels from America》中那一段轻灵又跳脱的文字,问她是否明白其意思时,母亲喃喃地说道,love, it's about love.So is this beautiful story.而关于女性主义,则更多是朱利安摩尔所展示给我的力量。
看过零星几部她所出演的不是很大众的影片,几乎不是女性题材,如《时时刻刻》,就是同性题材,如《孩子们都很好》或《被拒人生》等,出演女主,关注社会中的可能不是热点,但却是与女性或弱势人群息息相关的问题,然后以精湛的演技去打动更多的人,演员本身是这样,still Alice中的女主这个角色也是一样,凭借自身努力取得事业成就,倾注心力养育子女,并且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都有着良好的管理,在得知患病噩耗之后,在痛苦中积极地开始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自己减缓病程,并且,自己去看过疗养机构,甚至做出了让自己放弃人生的一系列准备。
悲伤又不是冷静,包括那放弃人生的选择也不是认输,而是认为当自己回答不出那些定义自己与家人的问题时,便不再是自己,因此希望能够体面地离开。
(那段忘记卫生间而不小心失禁的剧情,短短可能不到两分钟,细致入微的演技感人至深)她并没有痛哭流涕,也没有依赖或给身边人以负担,她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关照自己。
Alice患病后的那个演讲是在我看来后半部的高潮,是唯一让Alice说出了在其他所有情节中都只能靠演技演出的角色内心。
不是依赖外界定义自己,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遵循自己内心的ambition,去争取,去fight,这种力量,才是女性主义的应有之意。
原初Alice认为,是自己的那些美好的记忆与能力,定义了自己。
因此如果自己记不起所有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就不再是自己了,而又不希望丧失尊严地活着,她给未来病情加重的自己安排了放弃人生的一道道工序。
而当那一时刻来临,却机缘巧合被打断了,未来那个病重的自己也就未能按其之前所愿离开人世。
当记忆消失,感情退去,才华与能力全都消逝,还有什么留下呢?
在小女儿的陪伴下,那个已经吐字不清的Alice,说,还有爱。
而那个吐字不清,懵懵懂懂的Alice,还是曾经那个Alice么?
显然片名在最后出现就是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Still Alice。
改編自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所著同名小說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主要聚焦在享譽國際的語言學專家愛麗絲(Julianne Moore飾)和丈夫約翰(Alec Baldwin飾)、三位子女的日常互動上,並以愛麗絲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過程推動劇情。
兩位導演理查‧葛拉薩(Richard Glatzer)和瓦希‧魏斯特摩蘭(Wash Westmoreland)選擇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未有過分的曲折雕飾,力求詳實呈現阿茲海默症患者所遭遇的雙重困境:對外需面對記憶喪失所引起的生活窘境,對內則需承受自我逐步遺失的心理壓力。
不過在我看來,片中還反映出另一種困境,即女性在父權社會底下所受的抑制。
語言是構成知識的方式,同時構成了存在於這些知識及其相互關係之內的權力網絡,換句話說,一旦掌握語言,即擁有權力。
在此前提下,愛麗絲的語言學專家身分十分耐人尋味。
因為從歷史脈絡來看,能操控語言、能發言、能書寫的人唯有男性,而女性只能是被描繪、書寫、觀賞的對象,也就是男性凝視或窺淫的景觀。
成為被動客體的女性,在權力的囿限下沒了自我,遂依附於男性企圖重拾存在,但始終不曾,也永遠不會擁有自我主體。
愛麗絲的存在無疑是翻轉此權力圖式。
才智過人的她不僅熟習語言,更透徹了解箇中學問,研究它、破解它,用語言操弄語言,彷彿給了男性狠狠的一擊。
此外,她還能充分利用這項權力,使其為成就自我的存在,並樹立獨一無二的地位。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曾在《自己的房間》一書中,以反諷的方式指謫男性長期以來對知識和學術研究的壟斷。
她不僅虛構出一個男性中心的最高學府「牛橋」(Oxbridge,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綜合體),藉此批判女性被排拒於學術殿堂之外,更創造出莎士比亞的妹妹,質疑擁有天分與才情的女性為何無法像莎士比亞一樣成為文豪,留名青史?
回過頭來看愛麗絲,她除了掌握語言的知識,更堂而皇之踏入男性把持的學術機構,以教授的身分傳授豐富學識。
光是一場客座演講,就讓人感受到她在學術界中的權威性,以及在專業領域中那游刃有餘的自信。
相較之下,黑人男性學者看似幽默卻又帶點挖苦意味的引言,頓時成了男性疲軟無力的可笑掙扎。
愛麗絲的丈夫約翰同樣是教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也有一番作為,兩人在家中的地位相等,沒有誰受制於誰,愛麗絲自然無須依附於丈夫而存在。
無論是在社會上或家庭裡,愛麗絲都未曾因為女性的身分受壓迫,頗怡然自得於兩個空間之中。
只是這一切卻在罹患阿茲海默症之後逐漸崩解。
發病的徵兆最先出現於愛麗絲外出慢跑時,她竟在熟悉的哈佛校園裡迷了路。
這無疑是對她的最大嘲諷與懲罰。
首先,女性總被認為天生方向感較男性來得差,愛麗絲的迷路一方面固然是記憶喪失的表徵,另一方面不也隱喻著愛麗絲終究是女性──比男性弱的女性嗎?
更重要的是,她迷路的地點是哈佛大學,是男性掌管的學術殿堂,身為女性的愛麗絲不僅貿然闖入,還試圖與男性競爭,當然不能允許她悠然自得於其中。
罹病後的愛麗絲,開始喪失引以自豪的語言能力,課堂上忘詞的窘況以及學生們一面倒的負面評價,讓她不得不面對話語權遭奪走的現實。
面對病友的演說,成了她最後的掙扎,如同蝴蝶短暫卻絢麗的生命,愛麗絲企圖為自己留下最後一點美好記憶;雖然這份記憶根本不會成為她的回憶。
如若語言反映人類高度演化的心智能力,是人類獨有的溝通方式,那麼不再擁有話語權的愛麗絲除了失去心智能力,更無法作為獨立之人而存在。
一幕因忘記廁所的位置而失禁的畫面,殘酷地宣告愛麗絲自此之後必須仰賴丈夫(男性)和家庭,才能換回些許的生存位置。
可悲的是,在導演刻意的鏡頭調度下,只能依附於家庭的愛麗絲卻是疏離於家人之外,宛如家具擺設一般。
愛麗絲努力大半輩子爭取來的話語權轉瞬間灰飛煙滅,連帶使得她失去存在、失去自我,徹底成為被動的客體,無法決定自己的生與死。
愛麗絲為防止自己因病失去最後一絲身為人的尊嚴,曾預錄影像教自己如何尋死,沒想到喪失記憶的她,總是記不得步驟,必須三番兩次下樓重複播放影像。
這景象實在滑稽可笑,卻又讓人深感心酸。
如果一個人連尋死的能力都沒有,那麼她的生命再也不屬於她。
故事的最後,大概是不願深陷絕望之中,遂以愛作結,重新賦予愛麗絲生命的意義。
然而,這份愛終究是甜美的糖衣,包裹著的是她再也無法作為獨立之人的殘酷事實。
就像莎士比亞的妹妹無法進劇院演戲,最後客死異鄉,身為女性的她還是無法在父權社會中站穩一席位置,如此說來,愛麗絲依然是愛麗絲嗎?
無庸置疑的是,愛麗絲的丈夫一樣熱衷於成就自我,可以要求愛麗絲夫唱婦隨(這時的愛麗絲已不會,也無法拒絕),隨著他的事業前途到處搬家。
微微笑老师在跟帖里提到了《依然爱丽丝》这部电影,我去找来看了。
两部电影说的都是阿尔兹海默症,各有特色。
《我的母亲手记》(电影改名为《记我的母亲》)里的母亲,是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东方妇女,经历过战乱,家国不幸;而“爱丽丝”是位家庭幸福、生活美满、事业有成的心理学教授、国际知名的西方语言学家。
“母亲”的病象是慢慢产生、逐渐引起亲人注意的,亲人们除了倍加关心以外,影片里没有治疗的情节;而“爱丽丝”在50岁的盛年不幸罹患此病,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她在发言时突然忘记了一个本不会忘记的词汇,接着在跑步时又在最熟悉的校园迷了路,于是便去找了医生,做了一系列测试,很快便确诊为早期的阿尔兹海默症。
她和丈夫召集了家庭会议,向儿女们宣布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母亲”是高龄患者,她的病情缓慢发展着,橡皮擦一点一点抹去了她的回忆,她的怪诞行为表现在半夜起床、离家出走;而一步步丧失记忆的“爱丽丝”却利用录像、视频和小纸条,把笔记本电脑随身带着,时时提醒着物品的位置和自己该做的事情,尽可能不影响亲人。
“母亲”患病后,似乎还是嘻嘻哈哈,但“爱丽丝”虽然硬撑着,但是也会在丈夫的怀里痛哭,甚至还给自己准备了足量的安眠药。
电影的结局,“母亲”在解开和儿子误会的心结以后,安详地合上眼睛;而“爱丽丝”还得继续与这病苦斗下去。
不过这两位患者,都有一个充满着爱心和亲情的大家庭,自始至终没有被嫌弃,这是很让人羡慕的。
另外,两部电影里都贯穿着一个理念:阿尔兹海默症病人,他们的记忆被抹平,可还是有选择性的。
尤其是那位母亲,她忘记了自己的丈夫,却忘不了早就夭亡的邻家美少年——她的初恋,有些感情一辈子被压抑,可是因为疾病却被选择性地突现了!
儿子因为母亲当年去台湾把他遗弃在了一个孤岛上,耿耿在心,用写作来宣泄内心的幽怨;而母亲在认不出儿子的情况下却背诵出了儿子当年写给她的一首小诗。
原来所谓的“遗弃”是为了延续血脉,而她不说破这一点,为的是让当作家的儿子永葆创作的动力!
爱丽丝最后观看了“叛逆女”参演的戏剧《天使在美国》,记得起的台词便是“爱”。
原来,爱是不能忘记的,更是不会忘记的。
依然爱丽丝,爱丽丝——依然。
误以为那些高智商、勤用脑的人不易患此病,其实不然。
别说爱丽丝了,里根总统、撒切尔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高锟教授都不免此难;而且这个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向,爱丽丝不正当年吗。
医生说此病是因为大脑里出现了淀粉样物质,而且遗传性很强,跟基因有极大关联。
微微笑老师说得对,阿尔兹海默症比癌症还可怕一百倍。
得了癌症可以理直气壮地得到同情,而这个病多半被轻慢、被嘲笑、被嫌弃,家属抬不起头。
我们曾经长久称作“老年痴呆症”,这里的含义和情感色彩是多么可怕呀!
许多朋友对病呀、老呀、死呀这些话题很不愿意触及,甚至反感,总觉得该来的都逃不了,干吗提前操心,破坏自己的好心情呢。
我对这些话题倒是兴趣不减,合适的文章和书籍都喜欢看看。
看多了,并没有影响自己的心情。
这可能是我对一些神秘的领域有很重的好奇心,就像小时候听鬼故事,蒙着耳朵还想听。
更重要的是那些话题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因为寿命的延长,这些问题更是你躲也躲不掉的,与其懵懵懂懂,与其欲想还休,不如大胆触及,多维思考,“活”要明白,“死”又岂能糊涂呢?
想明白了,想穿了,想透了,只要还能掌控思维,那么本能的“恐惧”就会减轻许多了。
今天在微信的订阅号上读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梁遇春先生的旧文《人死观》,另一篇是肖丹华医生写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疾病和死亡?
》,都说到了人们往往非常重视“生”,却刻意忽略了老、病,尤其是死,这是很片面的。
而如果能通过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对这些问题有感同身受的体会,那就更好了。
顺便提一句,《依然爱丽丝》的主演朱利安.摩尔是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影展的“大满贯”影后,更凭借了这部电影获得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1 同样是关注阿尔兹海默症,《我脑中的橡皮擦》是典型的韩剧有三宝套路,车祸、癌症、医不好,《Still Alice》则一直既往地拷问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抗击打能力。
以Memory为主题,很容易讲出吸引人的故事,尤其是科幻片,比如Totally Recall,Edge of Tomorrow,Source Code这一系列。
记忆在不同的时空之中穿梭,于细微之处寻找痕迹。
记忆如果错乱倒置人格分裂,则是数量更加庞大的精分片系列。
看过一篇叫《逆行的钟》的短篇,讲一个倒退人生的故事,人的降生是从墓地开始的,倒着活回去。
“他们变得相爱,变得彼此信任,变得默契而心照不宣。
然而残酷的时间随着逆行的钟渐渐吞噬着他们的美好回忆,他们每共同做一件事情,就会共同遗忘一件事情,感情也会随之减温。
于是他们渐渐开始有隔阂,变得陌生而拘束,不过他们之间也回归了几分激情与新鲜感,言谈间多了几分羞涩和矜持,这些都是足以令人脸红心跳的瞬间,他们虽然不再亲密,却开始像朋友一样相敬如宾,他们忘却了所有彼此的缺点与不快,尽管每一天的对方都会显得更为陌生而神秘,但这种青涩的感觉却无端让自己的心跳一天天地在加速。
终于有一天,他们坐在一起,共同分享最后一杯咖啡,将对方的电话从自己的手机里永远地消去,然后开心地交谈,彼此寒暄。
当他起身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远远望着她时,脑海里仅剩下对于她的好感与好奇心在燃烧蒸腾。
最后,他起身倒着走出了咖啡店,而那个姑娘,从来都没有在他的回忆里存在过。
”故事讲的非常浪漫,就像是《本杰明巴顿奇事》里面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在恰好的那一刻里的所有心动。
但阿尔兹海默症的遗忘是完全不一样的,是残酷的。
因此也是这一类片子存在的意义。
2 Alice的身份设定是知名语言学家,或许是为了加深人生无常之感。
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我们看到了她对抗遗忘的方式的逻辑性,文件夹分门别类,记忆练习,用笔划字以避免重复。
由此就比别人忘得少些吗?
并没有。
分享会上的演讲尽显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病中的悲怆,去忘记曾经付出数倍于人的努力才建立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那一刻她是格外清醒的,格外痛苦的。
3 跟韩剧的为爱痴狂完全不同,看病有医院和医生,在家有护理,影片所塑造的丈夫对Alice的实质性关怀几乎是缺席的。
从得知病情的焦躁,到看着Alice半夜找手机的无语,再到最后的离开,他是诚实的,难以接受这一切。
丈夫预设的垂垂老去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不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与韩剧里面痴情男子的设置截然不同。
Alice曾经自己去看过疗养院,但最后她已经丧失了主导自己的能力。
4 子女关系的布置上中规中矩。
三个孩子,一个学医一个学法一个拒绝上大学。
在这里可以关注两点,一是基本反应了美国的亲子关系,双方都是独立的人格,好处是一般不会出现『父母皆祸害』所描述的种种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尽管Alice非常希望小女儿上学找份稳定工作,当终究也只是止于念叨),弊端则是亲子之间似乎也没有那么亲密(《八月奥色治郡》),涉及到的是东西之间的家庭伦理。
二是三个孩子,最终来陪伴Alice的是看起来最『失败』的小女儿。
注意父亲和大女儿、儿子讨论如何『处理』Alice的那场戏,三个人围坐在饭桌,表明仍然维持着家庭的温馨,Alice独自坐在客厅对着他们,跟家具混为一体。
三个人相互肯定对方的付出,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她在想什么。
只有家庭会议上缺席的小女儿Lydia,第一次说她看出来妈妈有病了(被大姐打断),第二次耐心回应妈妈的反复提问(被大姐打断),第三次问妈妈这个病到底是种什么感觉,妈妈说完之后她说那真是挺惨的,两人对视而笑,第四次把自己的日记放在妈妈床上,写着No Secrets(对Alice来说已经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对她来说是对母亲彻底敞开胸怀),第五次给她念剧本,问她你觉得这个讲的是什么,妈妈说,It’s love,两人一起笑了。
大姐作为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形象,Lydia作为『浪荡的真诚者』的形象,可以继续分析。
5 假如人生的最后,只能活在一个moment里面,你猜最后会记得的那个是什么?
“我母亲80多岁了,常常很多事不能自己料理,我觉得,人老了,最痛苦的就是活得没有尊严。
”————许鞍华很多次跟别人说过,我最记得的,许鞍华说过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句,怎么也忘不了。
就拍摄技巧和风格上,这不是一部好电影。
但仍旧会因为好几处落泪。
我觉得这是故事本身的力量,是一个个体在遭遇人生最无助的状态下,另一个同类最设身处地的结果。
文艺作品比现实更极端。
它把故事的语境推向一个更急转直下的状况:“一个语言学教授如果在最美满,事业和家庭开始收获的季节患上阿兹特海默症,眼看着自己丧失最引以为傲的语言能力,进而丢掉自理能力,丢掉尊严,会怎么办?
”选择安乐死或者自杀?
在尊严还没有丢失干净的时候,彻底做个了断?
电影啪啪打了你一记大耳光:这个时候,你连自杀的能力都丧失了。
这是一个很切己的故事,随时可以返照自身,因为这样得处境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当你忘了你,你还是你吗?
电影留了一个温暖的尾巴,已经彻底丧失记忆和自理能力的Alice,在听完女儿读给她的故事后,还能辨认出“爱”。
这是与事实相悖的细节。
同样面对“阿兹特海默症”,哈内克在《爱》里给了一个相反的处理方式,老头子亲手终结了他妻子的生命。
这是这个故事相对俗套又特别无助的地方,当她已经不是她,这爱给了谁?
特别喜欢原著里的一句话:我想念我自己。
一生,一世,有意义的,还是个“我”字。
▤「I know what I'm feeling! I know what it's feeling and, and it feels like my brain is fucking dying. And everything I've worked for in my entire life is going. All... all going.」「Karen Elson — ♫If I Had a Boat♫」
阿尔茨海默病历程,电影没有卖弄苦情,印象加分。越是克制内敛,情感内核越具爆发力,不苦情反而更悲伤。剧本给了摩尔阿姨发挥的空间,摩尔阿姨也成功的完成了这次个人秀,个人今年目前为止最喜欢的表演。
嗯没想到这片质量会这么差,本以为至少是合格命题作文。剧本就知乎鸡汤文水平(“患阿尔兹海默症是怎样的体验?”“谢邀。我母亲曾经是名牌大学教授……”)。Alec Baldwin今年又演影后的老公,真是都快成吉祥物了。
在[依然爱丽丝]的中段,朱利安摩尔给出了一段关于失去的动人演讲,这是这个细致、也许毫无野心的剧本里最出色的段落。很不幸片子的导演不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至少他没有让观众真切地看到这段走向遗忘旅程的全貌,相反他虚伪式的纪实镜头拍下的是矫揉的现实,而非生活本身,因此片子最终显得轻飘飘。
3.5; Julianne Moore elevates Still Alice above its TV-movie execution, with effortlessly and devastatingly splendid performance, a combination of power and subtlety, of courage and grace, of struggles and dignity.
行了,叫喧着奥斯卡的人可以消停了,这片子没戏。颁奖季里大家都喜欢爆发式的夸张演法,或整容自虐,或撕逼大战,朱莉安·摩尔选择是内敛克制的演法,一个根本无法与病魔抗争的女人,最后输的一点不剩,拿到影后提名毫无悬念,至于片子里的其他人都是酱油,这片子也就只剩她一个人的表演了。★★★
No.42 Julianne Moore一如既往的厉害,但这种厉害是美国式的,总是觉得好像缺点什么。故事也没什么新奇的,总之就是往惨了里整就行,也远远没有达到松弛有度的级别,如果用经典的标准来要求,还差得远。
导演能力不行,有几场戏的运镜特别迷,整体设计感不强,浪费阿姨好演技。
剧本略弱,特别日常,唯一的高潮只有险些自杀的那一段戏。Julianne Moore的表演实在是细腻,为此片加分不少;Kristen Stewart也更适合这种戏。
好差的片子,摩尔演的和之前提名的片子没什么区别,还要差。
语言学教授的强势人设对比迁延进程容易为女主赢得同情与同理心,也难怪Julianne Moore 借得东风终尝夙愿。欣赏细节性的小设置与悬疑的把控,高潮有点早,结尾有点潦草。一归到美式爱与家庭的价值观口号,难免落入俗套。
奥斯卡都这样啦,练满级了给发个奖。
剧本的叙事有明显的弱项,也有一些闪光点,摩尔的演技真是细致入微,令人心颤。而说到内容本身,其实选题很好,因为涉及到了人的存在本身,演讲的部分让人情不自禁落泪,是因为真的感受得到她的痛苦和害怕和不易,也钦赏她的坚强。还没看两天一夜,不知道玛丽昂和她谁更好。
分了好几次我才看完,电影有一种让人不舒服的因素。这个因素并不来源于故事,而是讲故事的方法。
片尾,女儿对妈妈读着自己角色在剧本里的独白,而那些语句对于失忆的妈妈来讲只是音符罢了,失去了意义。女儿问妈妈,“这部剧是什么意思啊?” 妈妈艰难的说出,“Love.” ——摩尔阿姨讲对生命的感知与爱一丝一点地渗透到灵魂的深处。learning the art of losing.
完全带不进戏里
就算你的人生正在失去,也别气馁。保持希望,活在当下。摩尔阿姨演技内敛是正常水平发挥,夺后当之无愧。其实本片的 Alec Baldwin ,在细节处内敛温柔的演技也是令人动容。7.9
这样有意思?心机感很重的片子
我想念我自己
星图里面更颠覆,爱丽丝里面更细腻。要没摩尔,这片只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