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布华泉的大半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人叫这个名字还是本片是以其他人为原型改编而成的。
本片基本上以主人公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即讲述主人公富有传奇的人生。
布华泉出生的时候香港还是一片小渔村,他根据当时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逐渐晋升为香港东印度公司的管理阶层。
从布华泉的成长历程中也能看到香港在那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一步步从小渔村变成国际金融中心。
可以说香港的发展和主人公的成长是与时俱进的,布华泉就是那几十年中无数香港人民人生发展的真实写照。
片中郭富城、杨采妮、刘心悠等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精湛,表演都相当地出色。
严格意义上来说,《浮城大亨》不是一部励志电影,而是一部关于时代史诗,电影并没有将故事的重点放在小人物千辛万苦打拼上位的传统励志层面上,而是围绕着一个身处时代风浪之中的囹圄之人,通过时代的变迁,从一而终的贯穿了对于身份、历史、时事以及人情的是非。
本片既印着时代的足迹,也有农合的生活气息,岁月蹉跎,再回首物是人非事事休,尤为令人感动涕零。
有时候,红头发的不一定就是樱木花道,他也会是一个在沉重岁月见证一个城市风雨变迁的血肉之躯。
关于片名中的“浮城”,实际上指代着香港这块弹丸之所。
本片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写到了香港回归,而此间香港,经历了60年的殖民光景。
夹在英国与中国之间,正如一座飘浮在惊涛骇浪中的孤城一样,经历着风雨飘摇,而难觅其归宿。
而本片的主人公布华泉恰似这座浮城,作为一个疍家人,出生在海上,远离陆地,又是一个鬼佬,生父母下落不明,半中半洋。
片中一条支线就是贯穿始终对自己身份的找寻,以及那句没有答案的“我是谁?
”。
都经历着如同这座城市一般的飘忽不定。
因此,《浮城大亨》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的史诗,更是一座城市的史诗。
严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导演,从《滚滚红尘》到《似水流年》,还有那部与徐克合作的《棋王》,细腻的手法和大气的镜头语言具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还有严浩令人印象深刻的叙事能力。
《浮城大亨》虽不如《似水流年》那般深刻,但却从不同层面上通过主人公的身边琐事来反映了大时代的主题,让这部讲述发家史的电影没有变成流水账一般的《白银帝国》。
情感描写在电影中随处可见,依然是严浩的娴熟细腻的方式,不加煽情,却又感人至深。
而本片从开始之处布华泉与小表妹的两小无猜到后期与结发妻子、阿娘甚至红颜知己的情感处理,依旧具备时代的气息,其实在浮华生活的背后,那最难得可贵的还是那相濡以沫的情感。
片中对情感的处理,就如身世显赫的主人公在夜静之时凝视手中亲人们古老的家用一般,远离尘世的浮躁,回归最质朴的情感,才尤为显得动人。
郭富城的演技自然不必多说,有了金像金马的肯定后郭天王演技明显成熟,郭天王在片中塑造了一位隐忍和拼搏的商人,在情感处理上又显得娓娓道来,尤其是那段为阿娘戴耳环的情节,足以令人泪下。
本片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摄影和剪辑,摄影林国华充满质感的镜头,但为影片掌镜的火候甚优,颇具史诗风格,大气而又细致。
而剪辑则是款款大方,错落有致,毫不拖泥带水。
也许是我画蛇添足,《浮城大亨》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平民史诗的内涵让这部讲述发迹史的电影带上而强烈的时代主题,在欣赏影片时,观众可从中感受时代的变迁,这是一个人的传奇,也是一座城市的传奇
很多年前,曾在海南坐跨海索道去南湾猴岛,半空中俯瞰大海,岸边的渔船连成一大片,蔚为壮观。
同行导游说,那是疍家人,生在海上长在海上,从不上岸。
有些恐高照片拍的不好回来时特意去看了,疍家人在船与船的缝隙间拉起渔网,做的是海鲜生意,随便点了鱼虾蟹,买单时将近两千。
彼时船上的孩子已经开始念书识字,除了没有电,一艘船就是一个家庭,疍家人业已开始随波逐流。
没有什么传统不能颠覆,正如没有什么文明不能被同化,人始终是被命运推着向前走。
不过有一点,疍家人真的非常不喜欢穿鞋。
仔细看,电影中的疍家人,确实是光着脚的。
半年后我又去了香港,专程到大澳玩,再一次看到了疍家人。
不知道这里的疍家人与海南是否同宗同源。
香港的疍家人已不住船上,而是逐海而居。
1/作为阿王的粉丝,很开心看到这部传记式的《浮城大亨》把他作为主角的魅力限缩得恰好,毫无自恋做作之感。
好演员不止于好偶像的地方或许就在于能适时地把自己放低、缩小,成为宏大叙事和动荡年代的一个注脚。
冲着他来,却带着这个故事给人的感动离开。
某个意义上说他真是很适合布华泉这个角色,将五十岁的熟男,演二十多岁辛苦养家发奋工读的少年居然都不违和。
可能导演真的都看出那对大眼睛里能承载多么丰盈的热望和向往。
努力的人永远不老。
2/完全能理解有人说这部电影流水账,却真的很喜欢它里面那种好像编织一样一点一点纺出来的质地,平淡无华但朴实厚重。
就是喜欢这样骨子里有温度的叙事。
看布华泉陪伴他一生里最重要的女人,帮阿奶戴上耳环,帮阿娣戴上助听器,只能说,很开心真实的故事是这样发展的,也很希望真实的人生是像故事里这样的。
希望爱和温暖照亮一个人的远航,希望过尽千帆的人还记得出发时的真心。
3/才知道杨采妮和城演了那么多次couple.Phoenix,下辈子希望你为自己活……4/就是很爱看阿王泪眼汪汪的样子,谁懂,应该谁都懂吧🥺5/看这部电影前不认识刘心悠,但以后都会记得她把Fiona演得好明艳好生动。
那句“记得向你妻子表达爱,还有记得是谁这么教你的”又潇洒又隐忍。
爱可能会有对错,但看她你就是会觉得,她要做什么都是对的。
看得哭了很久。
独属于殖民地的身份疑惑,中国人或者说整体华人群体底层曾经受过的压迫和贫瘠,中国的发展和反殖民主义的浪潮,疍家人独特的群体文化,都多多少少缩影于这一部影片了。
一部电影哭了好久。
真的有很多缩影。
宗教,左翼运动,中国人的性格,海外华裔精英,重男轻女,很多很多话题都在这里。
感觉的确是读取了香港的一个片段,因此感觉格外沉重又真实。
我感觉这部电影编剧和导演都必须大大称赞。
我居然没看过这个导演的其他作品,看来有必要多看几部了。
阿泉是疍家人,疍家人们水上生,水上养。
那阿泉也应该是出生在水上的吧?
不知道,因为他不仅是疍家人还是个洋杂,他是被抱养来的。
殖民时期的香港,英国会留有驻军,而阿泉的生母会经常驾小木船去到英军的军舰下乞要一些餐食冷饭。
有次她被几名英国士兵骗上了舰艇,等再下来时肚里便有了阿泉。
家里估计是嫌弃的,于是在阿泉生下来没几天,生母就无奈地找来中间人,将这个婴孩托付给了一家水上人,这家人姓布,给他起了个名字,布华泉,而生母唯一能留给阿泉的,只有一只耳环。
卖仔莫摸头,摸头泪流流。
布家既然是疍家人,家里自然不富裕,怀上的第一个孩子又因为意外而流掉了,害怕以后不能生养,于是才领养了这么一个婴孩,即便知道他是洋杂。
而自打阿泉来到布家,弟弟妹妹们竟然就一个接一个的跟着来了。
好在布家依旧待他如己出,视他为布家这艘渔船未来的主人。
阿泉这么一天天长起来,外面的风言风语自然有,听多了便会问阿娘,为什么小表妹说我是鹦鹉鱼,和他们不一样?
阿娘听完他的疑问会气得放下碗筷就跑去找人打骂。
阿泉看着,那可能是阿泉这辈子第一次问自己。
“我是谁?
”疍家人也是群居的,隔船的小表妹和阿泉很要好,“买木不知心里烂,选木容易选哥难,阿哥呢?
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
”两家大人看着心内很欢喜,都想着两人长大一定会结婚,就连小表妹似乎也这么想。
美的东西总是会让大部分人都开心,但美的东西也都难得。
一次出海,天气不算太好,布家决定保险,小表妹家却觉得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不会耽误什么,为了生计,便出了海。
于是那艘船连同船上的小表妹就一同进了天里面,不会再回来。
阿东牧师告诉阿娘和阿泉,小表妹一家去的地方是一个叫天堂的地方,那里每个人都会去,或早或晚,早去的人会住进还活着的人心里,陪他们或喜或怒。
随后与阿东牧师的相处里,牧师教会了阿泉识字,给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双鞋,并送他去岸上的福利会继续学习。
而在福利会里,阿泉认识了火车、飞机,吃到了面包,还认识了刘超力,通过刘超力他还知道了帝国东印度公司,隔在铁门里的东印度公司的办公楼,是那么的辉煌挺拔和平稳,这一切都是他在海上从未接触到的新世界,他感觉自己已经来到了天堂。
岸上的半工半读,他不仅认识了同是疍家人的刘超力,还认识了亦是疍家人的女友阿娣,“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
”阿泉对阿娣说想上岸打工,挣了钱给阿娣打一副金耳环,阿娣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害羞的笑着。
这样的日子让他感到满足,他想继续这样在岸上学习工作,然后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家,阿爸却不这么想。
无论亲生与否,他都是布家长子,按照传统阿泉要继承自己的事业。
于是他便拉着阿泉找到了东家,想向东家借点钱买艘船,好让阿泉开始自己的人生。
会面中东家左一句“洋杂”右一声“洋杂”让阿泉很不高兴,终于他忍不住,告诉东家他的名字是“布华泉”。
钱自然是没借到,回来后躲不掉的阿爸一顿暴打,但这并没怎么让阿泉惊慌,他坚信自己是火车飞机都会开的未来主人翁,他的未来只会在岸上。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僵持着,直到有一天,阿爸提着一瓶酒来到阿泉打工的杂货店,父子俩一番毫无熟悉可言呢试探后终于并坐在店门口的石阶上,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匆匆两口酒后阿泉便要起身去招呼顾客,阿爸又看了一会,临走的时候对着阿泉严厉的说“阿泉!
不管你要做什么,一定要照顾好你阿娘和弟妹。
”阿泉感觉到阿爸知道自己长大了。
阿娘又快生了。
疍家人常说,如果在海上遇险,阎王会用一命换一命。
无论怎样,七妹出生的同时阿爸也和他的船走进了天堂,一家人的支柱就这么忽然倒下了。
而无论阿泉如何努力都是无法立刻支撑起这个家的,特别是阿爸生前欠给东家的债务。
这次阿泉陪着阿娘又一次去找东家,乞求东家能减去一些债务,让他们喘口气,但得到的只是东家又一次挖苦,特别是针对上次顶撞了东家的阿泉。
东家对阿娘说,阿泉是他们家的福星,一接过来弟弟妹妹们就跟着来,阿爸也赚了钱买了新船,而现在这个七妹却没给他们家带来什么好运气,有时候,这亲生的,还不如买的。
东家还是洋杂洋杂的喊着,阿泉却没了在父亲身边时的底气。
“你不是我生的,但是都一样的,你吃我奶长大的,你跟背上这个,跟家里这一堆是一样的,我才是你阿娘啊!
”听完东家的挖苦后,阿娘就这么背对着阿泉,说的话一句比一句急切和无助。
阿泉看着听着,只能随着阿娘逐渐失控的情绪,将相同的回答,“我明白”,说的也是一句比一句激动。
母子两双眼里都积攒了足够多的泪。
那个小时候带着些童言无忌的玩闹在现在终于变得正式和严肃了。
“我是谁?
” 之后的日子很凄苦,阿泉一人同时打着数份工也实在无法支撑起这个家,阿娘迫于现实,只能将几个还小的弟妹们一个个送走。
卖仔莫摸头,摸头泪流流。
生活给了阿泉一段喘息的时间。
通过刘超力的引领,他俩一起来到了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招工现场,应聘的人不少,简单分两个职业方向,或者说就一个问题就把人群分开了,识字吗?
是真要识得吗?
倒也未必。
说自己不识字的,这样就去干些力气活计,虽说累一点,但一是不用看洋人脸色,二是挣得多,将来还没准能升到师傅,这样就能在岸上定居了;那如果说自己识字,就得去给洋人打杂了,如果会英文,那还算不错,能帮洋人做些文职工作,但如果不会,就只能一辈子都是打杂,没钱还被人瞧不起。
听完刘超力的说明,刘超力叫阿泉跟他一起选不识字的,阿泉想了想,告诉面试官自己识字。
有了正式些的工作,阿泉的生活节奏并没有太大改变,依旧的边工作边学习。
这次升级成了小学课程以及英文,阿泉继续在天堂里努力。
工会夜校里,老师不仅教学生英文,还带学生们认识了中国地图和中国国旗。
这下阿泉才有些认识到,原来公司里时刻飘扬着的那面英国国旗背后的尊严,原来一面旗帜可以代表着尊严,那份尊严他也想要。
而更重要的是那个困扰的问题,这次似乎站在了了一个更高的视角,又或者有了更具体的提问对象。
“我是谁?
”随着越战和六七暴动的影响,弟妹们被寄养在的教会要撤离香港了,弟妹们回到了阿娘身边,住宿成了最大的问题。
好在帝国东印度公司给了阿泉一丝喘息的机会,针对成家了的正式员工是有分配职工宿舍的福利的。
于是学会了英文的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正式职工布华泉把阿娣领到了阿东牧师面前,希望牧师能帮她洗礼,这样他俩就能结婚了。
阿娣一脸错愕,“不应该是这样的啊,你阿娘应该先问过我阿娘,我阿娘在问过我阿爸,然后还有上头,挽面,穿裙褂,很多事情的啊。
”接着唱起“买木不知心里烂,选木容易选哥难,阿哥呢?
”阿泉困惑的看着阿娣。
阿娣便又接着唱到“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
”阿娣激动的身体颤栗着,阿泉还是不明白眼前阿娣的崩溃,他有些生气,埋怨阿娣的不懂事。
阿娣想要的很简单,阿泉想要的也很简单,只是阿泉已经不知不觉往前走了很多步,并没有意识到落在身后的女友阿娣。
是啊,阿泉走的很快,他不仅成为了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正式职工,还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又拿着英国工程师执照,巧不巧还偶然与公司大班有了接触,并由于自己的才干而得到对方的赏识,又因为六七暴动的影响,公司需要扶植一些华人来与本地华人拉进僵硬的距离。
最后在一个项目初期不顺的前提下,由这位大班破格提拔,他取代了原先的英国人成为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并出色完成了该项目。
圣诞节即将到来,大班邀请了阿泉参加,这份邀请意味着他已经成功迈入精英阶层了。
出席晚会,妻子必须陪同,阿娣非常慌张,从临出门的打扮到晚会上的流程以及和其他太太们的交流,她都很慌张,她还是当初的那个疍家人,她没有走过阿泉走过来的路,却被阿泉强行按在他自己的身旁,她的格格不入让她越来越和周围的环境脱离开来,而她的不安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抹平,反而更加厉害,她慢慢将自己封闭起来,或者说,将自己和阿泉隔离开来。
97临近,阿泉也逐渐靠近他事业的一个巅峰,他是报纸上说的华人之光,也是洋人聚会上被议论的明日之星。
如果说至此阿泉的人生都是不断加速的,他想要的也都得到了,这样的他似乎没什么好困扰了的。
表现就是之前因为不想引人非议而故意将那一头天生的黄毛染黑,到现在他可以自信的顶着这一头黄毛了。
但加速这件事好像都是让人向往的,这种快速感让人遗忘,遗忘了一些还没有答案的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错过了可能就是一辈子,等真有机缘在去找答案的时候就已经没时间了,但阿泉又无疑是幸运的。
一次登机前办理登机手续,阿泉走的是英籍登机通道,却被办理人员拒绝,理由是他只是香港英国殖民地香港居民,名义上是英籍,实际上却并没有国籍,他追问到那我是什么?
对方这次没在能给出答案。
有些问题,主语永远是“我”,但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时候,提问的人都是自己,但也有时候,这类问题也会通过别人传给自己。
这次阿泉终于有时间抬头再看一眼公司里飘扬着的那面国旗了,那个问题终于又在次响起,那个答案也再次浓烈。
“我是谁?
”弟弟妹妹们都上了岸结婚生子,这自然离不开阿泉的帮助,阿娘很是感激和知足,她觉得上天对她很好,原本这一切都应该是阿泉的生母的,可惜她命不好,没享到,所以阿娘一个人仍旧住在水上的渔船里,不敢再多奢求一分。
小妹结婚前,阿泉来到阿娘的船上,再次劝阿娘上岸和他们同住,阿娘拿出了阿泉生母当初留下的金耳环,告诉了阿泉他早就知道了的关于他自己的身世,以及在送走阿泉后就在也没人见过他生母这件事,说完阿娘就钻回了船舱里。
在她看来,“贪心”要适可而止,这样的恩赐她应该还回去了。
阿泉托着那支耳环看了会,慢慢蹬掉了他穿了几十年的鞋子,又像小时候那样光着脚钻回船舱里,猫着身,来到阿娘的后侧面,将那支耳环戴上了阿娘的耳孔里。
“阿娘,跟我们一起住吧”,这次阿娘终于点了点头。
阿泉之前不是没有在寻生母这件事上努力过,只可惜事隔太久,终还是不可得,这样的结果似乎是亲情的召唤,哪怕即便没有血缘上的直接纽带,但总是多少有一些想得不可得的和之后退而不得不求全其他的丝丝失落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97香港回归,很多事情都变化着,阿娘也去了天堂。
在追思会上,阿泉坐在下面,阿东牧师站在上面。
牧师播放了一段阿娘生前参与教会活动的片段,教会会经常去一些养老院做些福利活动,这些活动阿娘都会积极参与,而就是这个画面里的一处细节,阿娘拿着什么东西,去给每位老人看,然后问询着什么,只可惜每次老人看过后都是摇了摇头。
这样的画面在旁人看来在普通不过,而只有阿泉知道阿娘手里拿着的是他生母留给他的那只金耳环,阿娘在帮他找生母。
到这里,他才明白是谁为谁付出的多一点,是谁从谁那里得到的少一点,他原本的失落在那一刻让他崩溃痛哭,那是记忆的杀伤力。
“我是谁?
”香港回归,大陆来客越来越多,一日在街上,大班布华泉就碰到了一对东北情侣,他们误以为一头黄毛的阿泉是洋人,便向他用蹩脚的英文提问着旅程的目的地该怎么走,得到的却是标准流利的国语回答,这样的情况并没有让他们太过尴尬,而是继续用蹩脚的英文夸赞阿泉国语说得好,之后便又用蹩脚的英文再次求问同样的问题,这次阿布便用英文告诉了他们想要的答案,你无法确定小情侣们是否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但阿泉这次面多同样的问题似乎轻松了很多,看啊,他好像还笑着呢。
“我是谁?
”阿娣是被阿泉强拽到自己身边的,她努力尝试适应过,没能成功。
阿泉开始也以为她只是不适应,适应适应就好了,直到他有天环顾四周,发现四周的丰富都是即时到有些会立即消失的空虚,自己不存在的身份(没有国籍)、天生的洋杂以及疍家人的出生,这样,他终于得以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那个他忘不掉也放不过的格格不入的自己。
在随着“我是谁?
”的质问一次又一次,情绪也足够清晰和浓烈,即便这样的问题最终还是没有一个能让自己过得去的答案,过去不会有,此刻不会有,未来也不会有。
但阿娘的付出多少让他明白真正一直能存在在他身边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与自己和解才是唯一的出路,不要让一个问题长时间遮住自己的眼睛。
固步不前的阿娣没有做错,一心向前的阿泉也没有做错,错的是一心向前的阿泉强硬的拉着阿娣向前跑,丝毫不顾及阿娣想与不想的情绪,他只觉得这样对她是为她好。
终于他也承认,会告诉自己阿娣的心住进了地狱,而这个地狱是他亲手给她做的。
即便这个地狱当初明明在自己眼里看来是一个像是天堂的地方。
阿娣耳朵不好,需要用助听器,但因为害怕自己的无力会给阿泉增加负担,即便助听器坏了她也不敢告诉阿泉,寻求帮忙。
她就呆在阿泉身边,直到女儿发现并告诉了阿泉。
“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
”当初在阿东牧师前,阿娣看着阿泉唱出了这句歌谣的上一句,像是一种质问,你还记得当初的约定吗?
你眼中的我还是当初你喜欢的我吗?
你还是当初我喜欢的你吗?
当时阿泉不知她为何这般,于是错愕。
事隔多年,终于,他拿着新买的助听器给阿娣戴上,唱起了这首歌谣的下半段,那缺失的另一半回来了,阿娣的问题阿泉隔了好久好久才想起了答案。
阿娣紧绷的神经松缓了,眼泪也掉了,手臂也终于环抱住了阿泉。
“我是谁?
”或许并不重要,因为它似乎不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因为它的回答时时会变。
但它又是一个永恒的提问,因为受问者要尝尝自省自己能否即时给出一个答案,哪怕这个答案下一秒就变了,但此刻的当下你必须有。
“我是谁?
”这样的问题,像是灯塔,漂泊再远再久,它都能给你指引回家的方向。
写影评主要是想放几张图看了很多短评,竟然没看到有人说刘心悠,姐姐真的太美了好嘛,万种风情!
我对电影的记忆一向不长,明明前两天才看过的电影,现在已经不怎么记得剧情了,只记得一些零零散散的片段几段海上的日出/日落很美果然写不满140字,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
我觉得本片对阿泉奋斗故事的讲述,平淡的像是一个朋友给你讲讲今天报纸上的一些新闻而已,我会觉得阿泉的一些特质注定这个故事是按照那个逻辑进行的。
一个贫门子弟对世界的好奇,求知,使他通过读书努力一步步向上爬着。
过程中阿泉价值观的变化,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经历过的人的写照,他们终于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和自己。
我却异常喜欢阿娘。
阿娘呈现出来的血肉却使我哭的稀里哗啦。
她异常区别于传统的妇女形象,一个需要拉扯七八个孩子独身渔家的母亲,有可能卖儿卖女或是再嫁来减轻自己的负担,她拼了全劲像个男人一样护孩子们周全,使全家人在一起,并且不丢掉自尊。
“我们不是要饭的!
”从孩子的嘴里重复阿娘的坚定话语。
一开始考行船驾照是为了让全家人守护在一起,不用分离的确愿望,但后来,不服输不服软的精神一直支撑着她,终于在退休前考下来了。
她还心地善良,亲生和不亲生都爱,并且也愿意寻找阿泉的妈妈。
这里面有个轮回。
一开始,布华泉的生母因为养不活布华泉,把他卖掉,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是甩掉了一个成本中心。
后来,布华泉的养父死了,布家陷入了困顿,他家是没有捕鱼执照的,借钱买了有执照人的船,打鱼生活。
养父死了,船被收走,还要还债。
算上布华泉,七个孩子根本养不活,他养母真的是个快刀斩乱麻的,不愧是买过孩子的人,三下五除二,就把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个娃全送人了,如果不这样,他们家就彻底完了啊。
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说白了其实就是自我剥削,自己在养活自己之外多出来的产出供养一家人,实现了低水平的家族延续,但如果没有外财,永远翻不了身。
只有进入工业社会,才能像布华泉一样过上相对闲适的生活。
如果说从电影里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布华泉从他养母身上学到的,做事要专注。
专注于生存,专注于最重要的东西。
郭富城有句独白说得好,菲奥娜这个女人见过更大的世界,从她眼里,看到另外一个我看不到的自己。
布华泉非常的清醒,他没有被华丽的世界迷惑,而是把她当作了一面镜子,看到自己没法判断的自己的部分,然后懂得分辨,哪些是值得专注的,哪些不是。
他21岁才开始接受正式的一年级教育,就学的这么好,可见,只要愿意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共勉。
《浮城大亨》是2012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电影,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香港,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席大班布华泉年仅40岁就功成名就,事业有成。
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那就是他的身份!
他是泉妈在一次出海遇难中捡回的,因为他是一个混血婴儿,天生黄发,又被喊作“洋鬼子”,自己又是家中老大,渴望上学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最后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不断奋斗,白手起家。
电影不仅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心酸发家史,还体现出了当时作为殖民地的香港华人的地位低微,其中也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情。
在电影中,他们被称为“疍家人”,疍家人以船为家,海洋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
由于很少会有人上岸,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疍家人思想比较封建。
正如阿泉将阿娣带到教堂说要结婚时,阿娣的反应,是新思想与自己长久以来接受的思想之间形成的冲突,让她觉得很不安,而布华泉一直在接受教育,接受了新思想,也突显了当时香港与英国之间文化经济方面的矛盾。
布华泉曾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
他作为一个在中国香港长大的混血儿从小被称作洋杂,中国人认为他是外国人,英国人也不承认他是纯种的英国人,拥有这样一个不尴不尬的身份,他对自己到底是谁的困惑是很明显的,想要寻求身份认同,也暗射出了当时的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想要回归这样一个问题。
电影中一群青年人用英语学习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伴随着五星红旗的画面,不禁让人泪目。
影片也出现了“鱼”和“海”字的写法,这里面就包含着中国字的创造。
这些都充斥着导演浓浓的爱国情怀,也象征着香港这座浮城对于身份归属的一种追寻,这都牵动着我的心 。
《浮城大亨》这部电影相当于是布华泉的一个成长史,这种时间跨度很长的剧情需要在一个半小时内讲完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拍成电视剧估计是三十集起步。
结果片子前半段,就很轻松讲完了布华泉的成长,几乎是一转眼就发生了一个蜕变,给观众的感受就一点都不真实,叙事也过于跳跃,导致无法令人产生共鸣。
影片后半段就相当于是个人奋斗加上了家庭伦理,一下子就显得有些乱了。
整部电影的旁白有点过多,某些片段刻意的煽情,反而让观众无法代入情绪去感受剧情。
但是郭富城和刘心悠的颜值还是让这部电影加分不少。
总的说来,导演想要展示的内容、主题过多过大,反而导致故事与主体略显跳脱,太过于煽情与自我表述。
我们能够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不太能够在观看时达到情感的共鸣。
一颗心郭富城 一颗心给影片的场景 名字对不上电影 看不懂是励志还是亲情还是香港的血泪史···
题材不错,摄影不错,导演差,加个旁白最失败
相当于一部传记影片 展开了就是一部港剧 ~
主题似乎直奔港人的身份归属及自我认同,最终只能停留在母子亲情的层面。貌似宏大的主题之下是导演的漫不经心,蜻蜓点水似的交代完时代的一个横截面便一带而过,镜头画面不错,总之形式远大于内容。这片子有点《桃姐》的意思,其实主题可以向它靠拢,或许会不错。
音乐跟画面是亮点,演技也都不错,就是觉得前后有点不搭
屌丝的逆袭。
表面看是励志片 其实是拍马屁片,尤其是某些片段
用蛋家人的精神,玩命刷分吧!
那个硬塞进去的女人,简直让人产生不适感,如果不要那点主旋律,是个很好的电影了。
喜欢这样氛围的电影
其實我覺得挺好的 很有天水圍日月桃姐之類的那種感覺,很平淡但是就是會觸動到內心的電影.見識到了郭天王的深厚演技.可能香港人感觸會更深吧。
和《岁月神偷》级别一样的电影,很久没有这么好的国产片了
体量和脉络完全不对等,放在快死了或快破产的情境下,倒还能勉强接受这匆匆忙忙的走马灯,否则毫无情节驱使的意义。选角上,换黄秋生可能更能入戏吧,虽然郭富城虽然演的也没毛病。
温情,感人,内敛,几欲落泪。
杨采妮还是很漂亮。
比想象中好。喜欢前半段去日香港的泛黄色调,后半段的摄影就差很多。人物很饱满,特别是心理描写随着年岁的渐长而层层铺展思索。电影中间穿插的暴动新闻纪录片让人怅惘时代不再,上一次看见这样的穿插还是《玻璃之城》了。导演的野心很大,很明显是冲着金像奖而去的。可惜故事讲的略跳跃了。
看到最后才明白,原来是部传记故事片。本土港味浓郁。(但国语配音实在不搭)小人物打拼的题材背景融入身份迷失、宗教慰藉、港英冲突等元素,构成独特的“浮城大亨成长史”。氛围沉稳,不煽不冷。但后期架构散了,单薄无力,没有收住。郭富城表演尚可,鲍起静、杨采妮演技值得称赞!7分,值得一看
奋斗的过程一笔带过……镜头很艺术,色彩明暗强烈,本想泪眼婆娑一下,但是跟《岁月神偷》比还是差着一大截…
一个很长的故事,电影院里有人打呼。心悠的演技在里面显得好弱,哎,我是看到演员里有她才最终决定看这电影。看不懂男主角怎么努力成功的,连他到底是擅长什么也是靠自己联想,电影好像要告诉我们那时代中国人和英国人在香港地位有多不同。何超仪演的还是不错。
还停留在新浪潮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