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够了太多美国式的乏味英雄主义或者那些无病呻吟的爱情故事之后,我们需要静静的坐下来,跟随镜头,跟随自行车在旷野里奔跑.当我们被生活无情的鞭策之后,还能剩下些什么,生活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开那些低级玩笑,上帝或许从来都是冷幽默行家.在跟随那些晃动的镜头,穿越巴西和乌拉圭边境,在黎明的寒风里猛力的蹬着脚踏车,我们跟随上帝的玩笑,从希望到挣扎,最后一切都过去了,黑白的镜头里,是满地的垃圾,是一张又一张无助的眼神.但是...挣扎之后,我们却并未绝望,即便与苦难中,影片一样能给我们继续微笑和行走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教宗的洗手间>>想要给我们传达的.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乌拉圭片,庆幸的是,这真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无论镜头,画面,色彩的控制,对白,演员的平实演技,以及简单却又意味深长的剧情,这都是一部值得安静的坐下来,细细品味的电影.
老公说我们来看电影吧,我兴高采烈地端坐。
之后便出现了屏幕上骑自行车的男人们,以及一个一越而过的摩托车影子——片名是《宗教的洗手间》,产自乌拉圭。
心底里不禁想:这种片子啊......好像会很闷;不过也有好看的先例,比如《波拉特》。
在乌拉圭这样的国家,我想电影无非表现两种人,一种是历史事件中的大名人;一种则是历史或传闻事件中的小人物。
《宗教的洗手间》的主角是后者,而教皇这样的大人物则成了自始至终的陪衬。
贝托(Beto) 和他的朋友们靠在边境上用自行车走私些许日用品和酒类来维持生计,妻子卡门(Carmen) 操持一家精打细算,女儿Valvulina怀着做播音员的梦想冷眼注视着靠走私养家的父亲。
当听说教皇要来到贝托一家住的这个小村庄后,所有人沸腾地行动起来,积极迎接着大赚一票的种种由电视节目烘托出来的机会。
贝托的想法倒是独出心裁,他聪明地认为别人都只想到了吃进去,可人们毕竟还是要拉出来的,于是建造一个高档洗手间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地萌生,并驱动贝托即使是为人们极为不齿的边境巡逻官跑私活都在所不惜。
而现实是教皇就简单地发表了演说,前来的人们大多是新闻记者,并没有先前所吹嘘和想象中的异国朝圣者。
人们的赌注落空了,包括贝托一家在内。
在一派南美景色和音乐的风情中,我们可以看到穷乡僻壤的小人物明显的大悲伤,亦即倾尽所有却一无收获,而明天的生活不知路在何方);但也不难看到他们的小快乐,例如贝托和朋友打赌赛车,以及走私过程中欢快的南美音乐伴奏等。
尤其影片结尾处,本来由于对教宗事件的错误估计而带来的一派绝望伤心已经甚为蔓延,但影调一转,贝托在为宗教准备的洗手间里又想出了新的办法,而以前对父亲有着错误判断的女儿也收起了不切实际和无可骄傲的播音员梦想,追随父亲开始了为每天生计而奔忙的走私生活。
贝托代表的小人物难道不是很有韧性?
也许他们没有太多的教育和觉悟,只是对生活的艰辛感到麻木,但毕竟他们可以体味出生活原来的滋味并乐于接受,其实也不无道理呢!
二十年前,一九八八年,人气拉动经济的原理就已经尽人皆知,唯一不配合的是,教皇访乌拉圭不是奥运会。
连387个摊床的内需都没拉动起来。
我怀疑还有谁能在看这部“喜剧”的时候开怀大笑:是城管队长还是卫生监督员?
不要嘲笑贝托的智商,事实证明,他比那些尽在“吃”上动脑筋的老乡还要强十几个百分点。
一是别人想的是上头,他想的是下头——逆向思维!
这可是成功人士的重要潜质。
二是他最后至少还落下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卫生间。
看看片子开始时展示的他家原先的“方便”之地,就知道卫生条件早就应当改善,只是在生计微薄和女儿教育投资的挤压下被迫排到了后面。
现在靠一个“致富”的因素包装包装,才峰回路转地调出了老婆的压箱钱做基础投入。
其实把钱投在女儿的未来上,和投在眼前的“卫生事业”上,很难说哪个更值。
前者只不过多一些希望,多一些梦想,同时也就多一些虚幻。
这道理有点不近人情,却是很多“毕业即失业”的孩子家长体会过的。
无论如何,在一场闹剧的洪水退去后,多一座卫生间和多一地下室热狗绝对是悲喜两重天。
坐在这样的卫生间里,相信贝托更会精神抖擞思如泉涌,说不定哪天就真有一个“金点子”掉进马桶里了。
每个人的感觉是无法骗人的。
当缉私警察和你飙车的时候,想象胯下骑的不是破“二八”而是改装山地车是没有意义的;当边境检查员从茶叶里当真抠出电池,懊悔和空白也洗不掉一脑袋的恐惧和尴尬。
得到合法制造幻象权力的,只有那台半新不旧的电视,永远用一张笑脸吹出欣欣向荣的肥皂泡,让你相信外面一片光明。
或者世界本无恙,你自己才是自扰的庸人。
可惜,在你看电视的时候,地下室里仍然会传出面饼发霉、香肠腐烂的气味;猫儿狗儿们仍然会挺着被撑圆的肚皮,爬在地毯上到你脚前呻吟。
可以想象,从此很多人一闻到油锅和糖食的味道就会眼含泪水,一看到烧烤的浓烟就会嚎啕拒绝,这倒是最符合宗教禁欲精神的结局。
贝托不是那么好骗的。
神经从来没有对疼痛麻木的他,屡战屡败却依然敏感的他,把那个不怕嘴长疮的主播砸得满脸红花。
如果我们的神经不是这么大条的话,每家每户的电视机上早就糊满番茄和鸡蛋了。
我想,他女儿还是做裁缝的好。
那是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张碟片上看到一个父亲骑着一辆山地车穿行于街道,背着装满奶粉包装袋和申诉材料的书包。
那将证明我们的记忆力至少达到了乌拉圭人的水平。
或者达不到?
《教宗的洗手间》导演:安利克·费南德斯、凯撒·查隆教宗即将光临靠近巴西边境的乌拉圭小镇,生活贫困的当地居民都想着如何赚一笔。
影片的主角贝托想到修个条件不错的收费厕所,《教宗的洗手间》这个片名由此而来。
一个以小见大、苦中带乐的小人物故事,看得人眼角带泪。
天主教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在2005年去世,他生前曾频繁地出外进行各种访问,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引起关注和轰动。
年初拿下柏林金熊的巴西影片《菁英部队》(Tropade Elite),就是讲述保罗二世1998年到访里约热内卢前,政府想要整治千疮百孔的贫民窟的故事。
乌拉圭、巴西和法国合拍的《教宗的洗手间》(The Pope‘s Toilet)也跟保罗二世有关。
1988年5月,教宗即将光临靠近巴西边境的乌拉圭小镇。
当地居民生活贫困,黑白电视跟收音机里不停汇报着教宗的行程,媒体拼命地鼓噪,声称数以万计的可怕人潮即将涌至小镇。
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居民们开始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期待着赚上一笔。
在他们看来,跟那些闻风赶来的巴西人一起出现的,就是消费和金钱。
影片的主人公贝托是名靠自行车谋生的中年人,他跟几个好友时常骑行几十公里,穿越国境线到巴西那边去帮人捎带货物。
不过走私就得冒险,他们要面对巡警的盘查克扣,常有损失。
长年累月下来,贝托积劳成疾,腿部作痛,有感生活不易。
面对教宗即将到来的盛事,他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好点子:在门口修个条件不赖的收费厕所,《教宗的洗手间》这片名由此而来。
影片开场就是贝托归来一趟的追踪拍摄,一伙人从自由穿行到被巡警驱车追逐,传达人物情绪的空镜和远景尤为出色。
影片没有借助任何字幕或对白来交代他们的行为和时代背景,而是让观众自己看明白他们到底在干吗。
每当贝托作出重大决定,往往是自行车的出现带动故事的行进,镜头跟着它在昼夜不同的光线下流畅地运动起来,摄影兼导演之一的凯撒·查隆(CesarCharlone,曾掌镜《上帝之城》、《永恒的园丁》等名片)功劳不小。
《教宗的洗手间》是那种以小见大、苦中带乐的传统小人物故事,走私是靠落后的自行车,还不时要带电池这种小东西。
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冲动的贝托在心里还是爱着这个家。
结尾教宗的来访成为一个嘲讽,一切都没变,但生活还在继续。
贝托女儿目睹现场直播画面上,父亲在人群中拉客来光顾洗手间,百感上心头,流下了一滴泪水,这已经是全片最煽情的地方。
【来源:南都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78515/】改编自真实事件,真诚地剖析了小镇居民为何铤而走险,影片呈现了对整个社会不动声色的写照。
———CathClarke(《卫报》)影片对大众媒体鼓吹宗教活动能给贫困阶层带来帮助提出异议,为抵消这种看法的激进,它又提供了自力更生的传统观点。
———MichaelBrooke(《视与听》)
南美洲的红土地 天空苍茫寂静的原野 自行车嗡嗡响 一群运货郎穿梭在边境线上身影长长 阳光发烫富裕的巴西是前进的方向电池 颜料 玛黛茶载着生存的希望多跑一趟晚餐就有奶酪香肠妻子洗衣熨烫玻璃罐里私房钱偷偷藏女儿播音员的梦想与破旧的收音机连接远方乌拉圭小镇 一如既往 贫穷安详 突然有一天 重大新闻到场蹩脚的播音员拼命鼓噪 大肆宣扬教宗就要造访十万人的生意你有什么发财梦想镜头闪过希望的脸庞气球 汉堡 香肠 炸饼 烤肉 棉花糖教宗就要来了变卖家产 意气昂扬教宗就要来了一单生意 拮据解放教宗就要来了千载良机 小镇疯狂恶巡警 旧腿伤 妻子的帐单 女儿的梦想一个月也吃不到的香肠还有骑上摩托车的展翅欲翔运货郎苦思冥想发财的点子疯长前方有汉堡棉花糖后方无人守望一座崭新的洗手间硬币叮叮当当也能漫成海洋木门 马桶 雪白的手巾一切都不能低档美梦浩浩荡荡哪怕把身家性命全都押上哪怕把灵魂交给魔鬼执掌运货郎的伤腿跌跌撞撞 飞奔在路上... 教宗真的来了 满口谎言 衣着光鲜愿主赐福这块土地成为世人的典范唱诗班的歌声还没散教宗的造访已告返运货郎的马桶还扛在肩拼命向前 步履蹒跚 人流涌散颤抖的手臂 慌乱的眼先生 要不要上洗手间高级木门 崭新马桶看看它有多么不凡电视里的黑白片父亲的绝望正在上演妻子无声长叹晶莹的泪滑过 女儿稚嫩的脸悲伤蔓延招贴画撕成两半气球飘飘摇摇飞上天炸饼长出霉点烤肉正在腐烂成串的香肠倒进了猪圈教宗的洗手间亭亭玉立 突兀而荒诞乌拉圭小镇的劫难痛苦席卷 歌声呜咽 风吹乱 破碎的脸这是1988年真实的事件女儿挽着父亲走向边境线播音员的梦想在自行车轮上飘散美梦碎了 还可以编日子永远不会停留在原点还有 微笑的信念 温暖的家园生存故事 继续上演生活 不过只是换个姿势 再来一遍可是 为什么为什么小人物的命运总是这么不堪荒凉的乐观卑微的辛酸能否换来好一点的明天教宗说嘘 我知道答案
写于2009-02-03 03:08苦难的命运 很苦很苦 和命运抗争的男人 很难很难.他奔跑着 他梦想着 他偶尔会妥协 但他从不气馁他有个好妻子 他有群好朋友 他有个好女儿 老天你真的别指望他什么 他不会觉得你可怜的,他不会带给你惊喜的. 这部电影太写实了,某些地方有些残酷, 就像现实一样残酷,电影嘛,难道就不能多点幻想?不过最后的结尾还是让人又有了些许希望- 我又有了一个新点子! 我在心里是祝福电影里的这群人的,我希望他们梦想都能成真,他们都能过上自己的好日子! 祝福他们,同时也祝福自己!希望所有人都幸福,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太棒了,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片子。
从主人公身上,我看见了我自己,看见了所有“立志”青年。
当你孤注一掷努力拼搏后,即使失败了,过程往往比结果要美丽许多。
或许你犯过错误、或许你得不到支持、或许你“出生”不利,但是再小的小市民也有理想和憧憬,当你从“梦境”中走出的时候,等待你的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凡生活,但是你的过程,感动了很多人。
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部片子。
凌晨四点看完此片.教宗的洗手间?宗教在此片中只是个摇摇欲坠的幌子和招牌,就像是片里教宗到来倒计时的那个牌子一样.让我动容的和你一样,是当黑白的电视机里出现男主角无助苍茫的影子时,女儿留下的那一颗泪,是珍珠.我爱男主角的脚踏车,爱他骑车载货时专注的样子,背负责任的男人是应该这样的!女主角其实很漂亮很有气质,资料说她是乌拉圭的著名舞台剧演员,果然贫穷的扮相也掩饰不住的光芒啊!女儿是一个小仙女,没有她影片会失色不少,很纯很纯的样子,影片基调其实有些灰,但她是亮光.够温情,够幽默,也够现实,但不残酷,更不商业,如果你也是在凌晨四点看到此片,相信也会喜欢上它.那个洗手间真的是很可爱的,我感觉的到它的快乐.
在这个身不由己的社会,每个人被迫生出的梦想,无论大小远近,都容易破碎。
破碎与否倒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还得继续。
《谷子与鲻鱼》里的贝吉,是个法国阿拉伯移民,与老伴离婚后独自住在一家小旅馆,生活本应平淡却充实,却因年老而被辞退,老无所依,于是心里有了将旧船改造为餐厅的想法;《教皇的洗手间》里的贝托,生活在乌拉圭与巴西边境小城,为养家糊口不惜骑自行车往返两国走私小商品,日子辛劳但也算快乐;然而教皇的即将到来,让全镇的人都有了“发财”的梦想,贝托开始了自己建收费厕所发财的计划。
两个老贝远隔重洋,毫无瓜葛,却同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追逐着,也遭遇着梦想追逐路上的种种坎坷:贝吉处在前妻以及儿子、女儿与旅馆老板娘及女儿的夹缝里,幸好大家都给了他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即使有着来自政府、同业以及外人的不解、阻力,他的游船改造餐厅计划进行着还算顺利,就等着试营业的那天到来;而贝托则一边继续干着走私的活,一边忙活起自己的厕所建造计划,即使遭人勒索敲诈、遭兵哥盘查刁难,损失不小钱财,一心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他乐观地忙活着,离教皇来临的日子越来越近,而贝托的厕所也只剩下一个马桶就大功告成了。
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有着普通老百姓的小小梦想,无非是发点财,生活更好些。
他们也遭遇着普通老百姓的烦恼:婚姻、子女、社会上的不公。
他们都是乐观的人,虽然表情经常冷俊或愤怒或无奈,可他们都选择坚持下去,而且他们似乎很容易就相信:未来将很快就变得美好起来。
只可惜,这就是一个身不由己的社会,很多时候不是付出就会有回报,未来并不一定就是美好。
贝吉的餐厅试营业了,当地权贵都到场,这是餐厅打响头炮的好机会。
他的子女、前妻乃至旅馆老板娘、女儿都心甘情愿地为他付出着,张罗着。
可惜的是,大儿子的偶然离去让整个形势急转而下,餐厅的招牌菜“古斯古斯”少了重要的配料米饭,试营业遭遇尴尬困境,食客们饿得不耐烦,子女们也有点不知所措,虽然有旅馆老板娘女人“舍身”跳艳舞稳住人心,老板娘临时重做米饭,整个试营业似乎才得以继续。
然而,年迈的贝吉却倒在了追逐自己那台被一群小孩偷玩的电动车的路上,一片黑暗寂静,影片嘎然而止,没有人知道贝吉的生死和游船餐厅的未来,人们体会到的是浓烈的无奈悲情。
而贝托,即使暗地里替海关官员走私遭受自己和家人良心上的谴责,但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依然促使他在教皇到来的那天骑上那部自行车,为自己的厕所马桶“走私”一回。
教皇来了,带来的只是祝福和弥撒,没有预想中的客流和商机,而且只有短暂的十来分钟,全镇的人的努力和梦想随着教皇的匆匆离去也破碎了,包括贝托家的厕所致富计划。
看着贝托扛着马桶在人群中彷徨无奈,年少的女儿不禁落泪,或许在她看来,全家人的梦想都被现实击了个粉碎,而她成为新闻记者的理想更变得遥不可及。
与此同时,全镇人的落魄表情一个个出现在影片上,让人难免觉得一股悲意。
贝托愤怒地把酒瓶砸向电视里教皇匆匆而过的画面以及一派胡话的新闻记者。
幸好,南美的乐观天性给了我一点慰藉。
虽然教皇再也没有来过,可日子依然还得继续。
一个好天气的早上,贝托再次出门依然继续着自行车走私的谋生,只是这次有了女儿的陪伴。
影片最后,贝托在他精心谋划的厕所中喊出了让人感觉希望的一句:我又有了新点子!
多普通轻松又充满乐观力量的一句话,无论梦想实现或破碎,生活的勇气总是不能丢弃的,有梦想的日子总是在延续着。
回过头来想想,《谷子与鲻鱼》的嘎然结尾,或许也是导演给我们留下的无限可能的预期,无论是美好或糟糕,的生活总是要继续的,而这也是梦想的延续。
梦想还将在法国海港城市那些阿拉伯后裔“得吧得吧得吧”的生活琐事对白里延续,梦想还将在乌拉圭边境小镇的刺激走私生活和前进的自行车轮中延续,梦想还将在乐观善良的普通人生活里延续。
梦想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追逐梦想的过程。
一辆脚踏车,一张写满辛酸和坚毅的脸,贝托为了家庭的那份执着和毅力,特别是最后那段扛着马桶的狂奔,更是把他那股热切的盼望刻画的淋漓尽致,生怕错过哪么一丁点的时间,错过一个微小的商机,错过为家庭美好梦想而积攒的每一个皮索;然而,这一切都是美梦,无法成真,来的人寥寥无几,镜头刻画的那一堆地雷,无情把贝托的梦扎破。
一切的一切,往深一层想像,这个可怜的解决,跟政府的导向关系多大啊,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飞一般快的小道消息,把这些可怜的小人物再一次拉到了生活危机的边缘。
想起前几年村子里面一窝蜂的种沙糖桔,养猪,一窝蜂的种桉树,多可怕的导向啊
不错
3.5 看过的乌拉圭电影屈指可数 但每部都印象深刻 《教宗的洗手间》是优秀的黑色幽默电影 用教皇驾临事件做引子 同时讽刺了乌拉圭的社会现实与宗教许愿 寻找到两者的共同点:画饼充饥 百姓的生活已然没有改变的希望时 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变成念想 男主想用一个卫生间改变家庭 最后也被现实砸碎 这背后他付出的隐忍与自尊 都含在影片看似轻松的喜剧氛围里 本片导演将大量笔墨用于表现男主一家封闭空间内的对话及心理活动 这一切对于最后男主扛着白色抽水马桶逆人流而行的高潮段落都是铺垫 在家庭琐事中 我们能感受到村民们都憋着的那股无名火 最后男主扛起马桶段落即是他扛着一个家在奔跑 女儿的流泪与和解 令人动容 影片最可贵的还是半部公路片 自行车走私的开片段落构建了全片的力量来源 不过电影里还是免不了一些俗套的BGM升格煽情段落
教宗只出现在电视,美梦在半途被搁浅。极美的摄影,若不是结尾过于拖沓。
以1988年历史事件为原型。底层穷苦人民的现实主义。纵使穷困潦倒、希望破灭,也要笑着活下去。说实话铺垫过长,收尾太快,谈不上多好的电影。不过粗砺朴实接地气的镜头语言很还原那个年代水平落后,信息闭塞地区的真实状况
小人物的故事,苦中有甜,还有漂亮的画面
虽然故事以教宗的来访作为起与合,但影片无关宗教,甚至无关道德,只关系政治,是底层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控诉。女儿在晚餐时向母亲揭发父亲私下为警察干活,于是母女俩双双鄙视地离开父亲离开了家。这本应该是虔诚母亲和单纯女儿的一场精神炼狱,她们在离家后的生存困境中将怎样审视自己高贵的宗教与道德?但编导只让她们离开了几百米就转身归来,晚餐事件真正影响的只有父亲一个人,第二天他将不惜代价拒绝为警察干活。由此可见该片的外在叙事明显重于内在探索。如果把教宗换成明星等公众人物这一故事同样成立,影片基本上浪费了在政治维度之外继续探讨宗教和道德的可能性。
宗教连个屁都没带来
偶尔有闪光点,剧作流畅,视听自然偏纪实。不过倒是挺发人深省,尤其是在中国现在盛行举办各种运动会的大背景下。
悲谑交加啊1988年的乌拉圭,不知现在又如何?
笑中带泪的批判
一半可以视为自行车公路片;一半可视为底层平民叙事。教皇来了,又走了。如果说片子里的男性多少有些愚昧而可笑,那么女性同胞则成为男性可笑谬误的牺牲品。
剧情挺平淡的,没有勾心倒也让人想把结局看完。PS:最重要的是看完这片想去努力赚钱了啊……自己的物质资本比他们好多了,应该多去赚钱的啊QAQ
义大的童鞋们,你们太狠了,这烂电影
为生活、家庭奔波的苦乐,很实在
影片的前半段对于主题不太突出,但这个并不影响整体内容。单车先生以走私为生其作为引子来为后半段迎接教宗的到来赚钱养家而作的铺垫,影片比较有力的是描述了当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和态度。虽然破碎了但生活仍然要继续,或许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贫穷的人们,想要改变的人们,努力改变的人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穷人的艰辛都是相似的。
普通人的生活,总是在时代潮流中上下浮沉,教宗来了,村民们血本无归并不太奇怪(他们掌握的信息太少了),反过来说,就算他们赚了一笔又能如何呢?(在一个贪官横行的社会)幸好他们活得虽然辛苦,但还有尊严,并给予我们这群看起来富有得多的人以警醒和微渺的希望
质朴的电影。淳朴的人们。仍要继续的美好生活。。。
小镇村民的机遇,自行车承载不起的梦想。美丽的地方,一群淳朴的乡民。镜头下的田野和天空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