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到了奔三望四的年纪,所以学会了克制妄动,用经世的统筹学安排生活主次,这样的安排能最大兼顾责任和兴趣,这样的安排也让我错过了在苏州绝大多数影院仅公映8天就匆匆下线的《赛德克巴莱》。
当然这部电影在别处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从举步维艰的筹资过程就可以看出,寻找真相在一个相对安宁、富足的时代并没有多大市场。
在这里,我们更容易被轻松的、戏谑的、哗众取宠的东西所吸引,而非血腥、沉思、以及生死大义。
这个定理同样可以解释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在此地大受欢迎。
如果没有看过BBC2011年的纪录片《人类星球》(《Human Planet》),那《舌尖》一定会带给你愉快的观影过程。
讨巧的题材,唯美的画面,让俯首皆是的意识形态灌输也变得不那么生硬了。
从南方的烧腊到北方的泡菜,从古代的智慧到现今的融汇,泱泱风范寄题于小小饮食,这是中国人的做派。
当历史变迁与社会更迭潮汐般地来来去去之后,沉淀下来的是普通百姓对安宁生活的热望,这种热望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以上。
记忆中的外婆菜,玛德琳的小点心……食物确实是维系物质与精神的最佳纽带。
看着唯美的影片,几乎让人快要忘记,在中国的现实是:这种感情正被金钱诱惑瓦解,尚未消弭,但却式微了。
现实是我们对食物不再含情脉脉,我们对待一切都不再含情脉脉。
食物只是牟利的工具,于是食物链条上的每个人,一面从中分享财富,一面吸食他人贪婪的毒。
《舌尖》是本美好而有失真实的实验作品,它的视角是西方的、他的叙事是西方的,从画面到配乐也都有临摹的嫌疑。
像大多数西方纪录片的思维模式,它抛开了传统的中国式的时间轴叙述,转而去关注那些鲜活却并无太多特点的普通人了,尽管画面上,这些质朴的微笑显得有些牵强和突兀。
唯一可取的是它还是抓住了中国人骨子里最喜闻乐见的情结:富足与团圆。
不知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妥协,因为凭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无法想到另一种形式来表达自我,诚如我们的性格,中庸太久,欲辩忘言。
真实地活着是需要胆量的,真实地拍一本片子也是需要胆量的。
这是《塞》带给我的震撼,它没有矫饰的温情,没有高大的主义,甚至既不煽情也不美好,只将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展现在我们面前,把问题无言抛给我们去解答。
反观我们的银幕,随处看见一群明星龙套,演着既白痴又烂俗的故事,不知爱从何来,不知恨将何往,即便这样票房还是轻轻松松突破一个亿、两个亿……制片商不愿动用道德去投资,导演不愿动用诚意去创造,演员不愿动用感情去表演,观众不愿动用智商去看戏。
只是消遣,而无建树,总有一天我们会在这种消磨中彻底丢掉祖先的精神图腾。
这些年所看的台湾影片总有些“小”,但却又总有动人之处。
并不是说经过历史深加工的道德传统和固化形象都该打翻,才能还原真实,而是先有感情的认同才是真正根植心灵的主义和形象。
总是做一个旁观者,又怎会投入。
什么时候才有从形式到内容真正代表我们的东西问世呢?
魏德圣是疯子,拍《海角七号》是假疯,拍《赛德克·巴莱》是真疯。
没有一个内地导演敢干这事,投资那么多钱,在高山流水中拍摄,只为讲一个历史故事。
所以,把他跟《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卡梅隆比作“双疯”,一点都不为过。
影片说的是雾社事件,原住民反抗日本。
这,在中国内地来说是一个熟透了的题材,什么《金陵十三钗》,什么《南京!
南京!
》,至于电视剧,那就更不用说,我们某党一个人干掉日本十几个人的事情一点都不少,我一点都不惊讶,而且往往是我方胜。
把伤口撕开,然后告诉全世界:你看,你看,你快看!
我在某年某月干掉多少个鬼子,不幸被打中了一枪,可疼了。
然后,全国巡演,感动中国什么的也一起吆喝进来,还道德模范,我看是恬不知耻。
而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没有把伤口撕开,然后往里头塞钱和各种荣誉,而是真正记录原住民在保护领地时的伤痛、救赎与图腾。
面对日本警察一次次的挑衅欺侮,赛德克人团结一致,搁下旧怨新仇,持矛握枪,取敌人首级,守护自己的猎场。
他们是族中的青年们,热血方刚。
他们是家里的父亲们,严肃苛责。
他们是家中的爱人们,深情冷俊。
这是最悲壮的离别,我回头,看你目送我,等我回来。
“年轻人们,集合。
快!
快!
”头目在召唤,部落在等你。
没有深情的拥抱,没有惜别的亲吻,甚至没有不舍的泪水。
记得燃起篝火,照顾老母与小儿,等我胜利归来,一起杀牛宰羊,载歌载舞,欢庆相聚。
如果,我还能回来的话。
男人,是要在战场上死去的,祖灵会甄别过彩虹桥的每一个人。
勇敢的男儿才有资格守卫最肥美的猎场。
那是他们的图腾,那是他们的信仰,那有猎场,那有祖先,那是他们的全部。
于是,他们舍妻弃儿,忘了最后的温存。
于是,他们奋不顾身甚至疯狂的砍杀侵略者。
他们没有像《勇敢的心》那样大喊“freedom”,也没有喊出“卫我中华”这样的口号。
他们,只是在守卫自己的森林,自己的猎场,自己的领地,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图腾。
莫那说:“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见识见识野蛮的骄傲!
”是的,侵略者们见识到了,被枪杀的惨叫,被烧的哭嚎,已是最好见识。
“塞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肉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输掉灵魂的赛德克一定会遭到祖灵的遗弃!
”于是,我们见到了他们前仆后继,成为最勇敢的战士,祖灵在彩虹桥边深深自豪。
塔道问: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经的生命?
莫那答:骄傲!
是的,骄傲,身体生命换来的骄傲,才是最贵的骄傲,最美的骄傲,最傲的骄傲。
你听过荆棘鸟吗?
它一生只唱一次歌,用生命去唱,最痛的声音即是最美的歌声。
赛德克人也像是荆棘鸟,用鲜血染红了鲜花。
花,是血色的,在血泊中滋养而开出的花。
自由之花,信仰之花。
它是圆形的血花,团结包容。
它是锥形的血花,抵抗外敌。
它是心形的血花,满满的爱。
血花,不是雪花,不是来自天空飘下来的白色絮物,而是别在树枝上的一抹红。
血,在白色的雪地里,温热的喷薄而出,融化了冰冷的硬块,汇成一条曲折的河流,血河。
那老人和孩子,一个个上吊自尽。
那青年和头目,砍掉了敌人头颅。
花,在战争过后,开得格外的红。
那所有的歌声,所有的欢快,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牺牲,所有的信仰, 所有的所有,让所有的机械所有的文明所有的繁荣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所有,显得肤浅和恶俗。
赛德克人是骄傲的,他们用身体守住了灵魂,他们用生命告诉孩子:骄傲,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优越感;家园、信仰、猎场,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勇敢的赛德克人,边喝酒边唱歌边狩猎。
骄傲的赛德克人,边打仗边扶持边相守。
花,又开了,早于往年,格外红。
是血花,赛德克人的血浇汁开出来的花。
是勇敢的血花,是骄傲的血花。
血花,紫红色的别在树枝上,在冰冷的中开得分外绚烂。
高山,溪水,森林,野猪,兔子,猎狗。。
这些是赛德克人的所有,是他们的专属,任何人任何名义进入他们领地者,留下头颅。
听,他们在唱歌。
那是他们满载而归,背着猎物回来。
听,他们在唱歌。
那是他们在与亲人永别,约定在彩虹桥上再相见。
听,他们在唱歌。
那是他们从战场中回来,敌人的头,是最好的战利品。
血,在溪水中慢慢淡化,招降的纸片在空中飞舞,红色的,却不是血红。
隐忍着活下去,生孩子,生孩子,生生不息。
血花,在太阳下,别样红。
——评电影《赛德克·巴莱》。
如何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窃以为应当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能清楚表述一个念头。
这个念头可能是一段经历、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一个想法等,不一而足。
第二层次:有特别的内容或者独到的表达方式 第三层次:有一定厚度。
内容丰富,关注细节,须经得推敲。
第四层次:有深度。
能透过表象,直指人心。
第五层次:有广度。
描述对象和表达的内容能引起人类整体的精神共鸣。
一般来说前两项是基本,第二项稍微出彩,就算是不错的电影了。
三、四项是加分项,做好了能拿奖。
在前四项基础下的第五项,才真正体现导演的功力。
它是一部电影的生命,是 “优秀”和“史诗”的分水岭,是决定能否在整个电影史留下一席之地的最重要的砝码。
《勇敢的心》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因为自由是所有人类永恒的追求。
《唐山大地震》为什么是个二流电影?
因为导演的格局太小就会盯着家长里短那一亩三分地。
若论起华语片,我首推《赛德克巴莱》,它和这世上的任何一部电影相比都毫不逊色,它的伟大气象超越了年代、国别、民族、种族的限制,它比《霸王别姬》和《牯岭街》都更胜一筹。
感叹我国台湾地区产生了这样一部鸿篇巨著。
需说明的情况: 1、关于第1条“清楚表述”。
有一些电影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味,或非常复杂的叙事,或非常精巧的结构,观众很难看懂,这该如何评价?
其实这些电影并非表述不清楚,不过是“内容复杂”而已。
“内容复杂”和“表述清楚”是并行不悖的。
《穆赫兰道》故事很复杂,可是导演讲得很清楚,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穆》很牛逼。
2、就电影艺术而言,念头无对错,仅有高下之分。
我肯定不愿意跟《美国精神病人》一起生活,并不妨碍这是部优秀的电影。
3、表达方式对电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丰富的色彩,广角,无人机,高保真,高帧次,3d以及必定出现的裸眼3d,CG,VR,多线叙事,环形结构,倒叙等等,都为电影行业增添了活力。
4、电影的内容是其根本。
1900年,播放一段火车迎面开来的画面都能让大家惊呼不已——现如今可没人会惊呼了。
在可预见的未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人们也会逐渐习惯。
决定电影水平高下的,终究是其内容。
5、遗憾的是,趣味性(喜剧片)终究只是小道,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因其趣味性而在影史留名的。
即便有喜剧片做到了(周星驰),也不是因为它的喜剧部分。
看着大银幕上的日本殖民者以各种面容重复着「生蕃」「生蕃」,我想起在〈中国蓝〉里的广东老板,在车间里一边走一边说︰「不能跟这些农民工讲文明,她们落后至少20年」。
殖民者中,有很令人厌恶的,也有相当和善想做好管治角色的,但在殖民与被殖民矛盾累积到爆发点之时,个人不再能挽救自身。
联想︰当年雾社屈辱的被殖民者还有祖灵有部族有头目紧紧血脉相连,全球经济自由化下的被殖民者呢?历史的无情,正是人的有限和盲点雾社事件后,日本殖民者改变了「对蕃政策」,加强皇民化教育,选择性杀戮、怀柔、监视、以蕃制蕃等各技并举。
至二次大战末(雾社事件后十多年),日本殖民者又想起雾社原住民的骁勇,组织「高砂族挺身报国队」、「高砂义勇队」前往吕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畿内亚等地作战,对抗美军、澳军,前后共派出4000多名原住民士兵。
雾社起义遗族的年轻一辈族人「竟然也争先恐后的参加」,包括花岗二郎之妻娥嫔‧塔达欧(高山初子)的弟弟巴万‧塔达欧,也为其先人十多年前奋战抵抗的日本帝国出征海外,此去没有回来。
高砂队遗族马偕•旅牧受访称︰「…日军欺压台湾原住民,是在雾社事件发生以前,以后态度就变得完全不一样。
尤其,征调高砂义勇队到南洋协助作战后,整个情况更变许多。
但最让日军感到佩服的是,高砂义勇队在战场上对天皇忠诚。
」另一位台籍汉族日本兵简传枝说:「…只想与日本人平起平坐,没有侵犯他国的意图!
」他透露说:「日据时代的台湾人,可说是二等、甚至三等国民;日本人吃白砂糖,台湾人配给较差的黑砂糖;日本人吃上等瘦肉,台湾人供给量少的下等猪肉。
因为只有当兵才能不被歧视,可享受与日本人同样的待遇,因此,许多台湾人就志愿从军。
」历史若有情,也正是因为人的固执和不弃第一次及第二次雾社事件后,起义六社1200多名原住民,只剩298人,被日人迁往遥远的南投川中岛。
日方此后加强皇民化教育,以至遗民新生代以做日本人为荣,且雾社事件被刻意隠瞒多年。
另一侧面,赛德克族也一直以来被执政当局强行划为泰雅族,直至2008年,才由分居三地的三群共同争取正名为赛德克族。
只要仍有人不愿意忘记,历史就不会忘记。
赛德克族正名运动,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今人,选择有情还是无情?
银幕外的吊诡1. 2001年台湾发行的二十元硬币上,是莫那鲁道的肖像。
当时,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陈水扁执政。
2. 最后期才进场的投资者郭台强,是经济实力超越台湾政府的鸿海郭鸿铭(也就是工人接连跳楼后找高僧来作法的那位富士康老板)的兄弟。
郭台强的正崴,以销售通路为主业,其中一项业务是苹果专营店。
经济实力超越台湾政府会有什么问题呢?
我们来想想香港的李嘉诚及诸位金融地产大亨吧。
政府可是连田生都不敢得罪的呢!联想:导演魏德圣谈台湾与日本的关系「你给我一颗最美丽的琉璃,却踩烂我家的土地。
」抚今同时追昔,被压迫者的命运固然多有相同,压迫者亦然。
问题是,你选择面对面怒目屈辱,还是俯下身把顺服扮作反抗?
“但是这次不一样,今天我们虽然成功的血祭了祖灵,取得了通往彩虹桥的资格,不过接下来所要面对的不是庆功的酒宴而是选择死亡的方式。
”男人选择了战斗,女人选择了死亡。
这是一个注定失败的旅程,宁愿慷慨就死也不远继续在奴役下生活。
“二郎,我们到底该是日本天皇的子民,还是赛德克祖灵的子孙?
”看似无法选择,实际上你已经做出了选择,当你迷茫的时候,你已经选择了做天皇的子民。
“切开吧,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吧,哪儿也别去了,当个自在的游魂吧。
”他们一方面希望能够摆脱野蛮愚昧,能够成为“文明人”,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与自己的族群成为敌人,他们都很迷茫纠结,不知何去何从,唯有死才是他们最终的出路。
巴万:“头目,我们快点决战好不好?
”决战,大不了就是一死,而枕戈待旦,每日担心的日子却永无结束。
没有食物,所以不能带着狗。
它刁来乐帽子(是讨好主人吗?
),却知道主人不愿意让它留下。
“我们想睡个好觉,我们好累,我们真的好累。
”这样困难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一个头?
是屈辱的生活更苦,还是担惊受怕的生活更苦?
“父亲你说过,最美丽的猎场,只有最勇敢的战士才有资格去守护,那我们和莫那鲁道他们,是不是要不断的互相战斗才能向祖灵证明自己才是最勇敢的战士?
那在彩虹桥顶端的美丽猎场里大家是不是就成永远的战友,不会再有仇恨了?
”“想自杀的自杀,想投降的投降,想战斗的战斗。
”“把我们的族人都叫过来。
”“莫那你的祖灵在哪?
”“我怕你们承担不住活下来”“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成就了部落男人的灵魂。
”(他不愿意他们屈辱的活下去,所以屠杀了所有族人吗)“死去很容易,你们活下来才最艰难。
”
有些使命,我必须去完成,有些事情我必须去做完。
人生本该有的精彩,就在此时此刻。
不可苟且偷生的活着,面对死亡,面对一个庞大的,必须裹挟自己命运的大环境,生命也需要这种华丽的绽放吧。
是自己的猎场,自己的地盘,我就要绝不放手。
内心强大,高山民族,一个人需要勇敢的做决定,背后自己一定得站一位伟大的人物支撑自己。
不可畸形的等待,含蓄的看完,我要去战斗道死,只为了我心中的圣洁和不服。
我低头做人,昂头做事,如果你让他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的话,我总会等到一个临界点的。
一个完美的大主题男性,灵活 机智, 跑得快,不可被一种大的环境把自己给束缚住了,你能够在高山之巅跑的更快,跳的更远。
我还可以具备完美的运动功能,我可以非常的霸气的去看任何人。
让自己看起来不要那么的傻气,你只需要的把自己能量爆发。
灵活,首先是身体姿态的灵活,
“我们不是在杀人,是在血祭祖灵。
”看完《赛德克巴莱》,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台词。
而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在血祭祖灵的现场,莫那鲁多的妻子在族人终于奋起反抗伤害日本人的操场上,放声疾呼,问道,孩子们,你们在干什么啊。
操场上血祭祖灵时的凶残和野蛮是电影对上下集的一个过渡,却也是在我看来,整部电影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它集中表达了人性与兽性,野蛮与文明,原始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当赛德克人的刺刀一刀刀刺进日本人的胸脯肚肠,割下他们的脑袋,捍卫自己的图腾和族群的骄傲的时候,却以平民日本人的死亡为代价。
血祭祖灵的最后,莫那鲁东身背着从日本人兵器库盗来的十几把枪,走上原本将要升起日本国旗的旗台上,镜头俯视下,除了他即是那操场上倒在血泊当中的日本人。
用暴力和鲜血,用视死如归的态度,赛德克人在蛰伏数十年后,决定反抗,这是文明试图同化野蛮却无法用文明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悲哀。
就像出草前夜坐在火堆旁边,那个赛德克人所说的,他的父亲不过杀死了一个日本人,却导致了除了他之外整个家族的灭亡。
日本人给赛德克人带来了铁路,邮局,医院,学校,甚至原住民已经被开始同化得能说日语了,可是他们在给予赛德克人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却无法给他们精神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尊,赛德克人在日本监工的压榨下,每日辛苦砍伐自己祖先留下来的猎场上的树木,却无法得到自己的正常报酬,凭借着武力上的威慑,日本人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对赛德克人进行身体上的鞭笞和精神上的侮辱。
当殖民者带着殖民者的骄傲同被征服着的骄傲相遇,当文明用野蛮的方式同野蛮相遇,暴力,鲜血和死亡是对他们二者最好的祭奠。
而牺牲者也多是无辜者和情非得已,就如那平民日本人和被动的赛德克妇女们。
莫那鲁多见识过日本人的坚船利炮,他和族人也知道此番出草必败无疑,可是,他们视死如归,因为,也许再过数十年,先祖留下来的猎场即将被殖民者用征服的方式强迫他们自己砍伐殆尽,先祖传承下来的在每一个成年的男人上所应有的图腾也即将不复存在。
对于莫拉鲁多来说,这是他几十年来忍辱负重,收集火药的必然结果,在被日本人丢弃他所拥有的敌人的头颅,用以证明他英勇的象征物时,他就已经坚定的告诉了自己和敌人,他不甘心。
对于大部分的男性族人来说,在日本人的欺压下生活几十年,受过无数的苦难和屈辱过后,反抗和宣泄也是正常之举。
但对于赛德克的女人们来说,这样的结局未必是她们所能猜想和忍受的,就像莫那鲁多的妻子,达多的母亲在发现隐藏的火药时所咆哮的,你们这些男人都疯了,即使到了万不得已时,赛德克那么多的女性集体上吊自杀,也不过是莫那鲁多告诉她们,担心她们承受不住继续活下去。
而悖谬的是,当最后终于战败时,达多却对马红说,你要继续活下去,要生很多很多的孩子。
这是赛德克人所面对的窘境,要么出草而灭族,要么隐忍而丧失尊严。
“如果你们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带着野蛮的骄傲反抗到底。
”这并非集体赛德克人的共识,反抗或者隐忍都只是当下的权衡之计罢了,现实并不如同字面上展示地那么让人血脉喷张。
按说,赛德克人是有信仰的,不论属于哪个部落,他们所向往的都是在彩虹桥的另一端,带着野蛮的骄傲他们将能够遇见他们心中的猎场,可是马赫坡的人联合各部落反抗日本殖民者时,口号是为了血祭祖灵,而道泽部落同日本人合作追杀其他反抗的部落时,同样是号称自己在血祭祖灵,尤其,当铁木瓦力斯目睹了赛德克女人集体上吊的场景时,他横着弯刀告诉小岛说,我们战斗,是为了血祭祖灵,而非为了给你的家人报仇。
其实,血祭祖灵不过是暴力的借口,原始的野蛮和个人的仇恨共同造就了铁木和日本人的合作。
当铁木选择和日本人合作时,让他下定决心的原因是,他回忆起莫那鲁多说不会让他长大的那句话。
个人之间的仇恨在此时成了同殖民者合作的理由,信仰在瞬间崩塌,精神的野蛮此时却已深入骨髓。
而在铁木决定不干了的时候,当初那些竭力奉劝他反抗的人,在进一步见识到日本人的强大过后,却反过来告诉他还要学会隐忍,现实便是如此讽刺。
当战争结束,道泽部落的人提着其他部落的人头去找日本人领赏时,信仰早已被抛弃在地府暗自嘲笑这群可怜的自称有信仰的野蛮人。
信仰并不如同想象的那么美好,当它成了一个借口时,掩盖在他之下的可能是压迫和借口。
血祭祖灵的野蛮像猎杀动物一般杀死了诸多日本人后,让杀得性起的赛德克人已经忘记了之前说好的不杀汉人的承诺,而见人就杀,不论老弱妇孺,也已经让他们无法看清眼前身着和服的人到底是日本人还是自己的族人,野蛮和暴力才是本质,图腾和骄傲已经无足轻重,于是巴万和其他杀死自己的老师只是因为他平时打过他,比打日本孩子还要多,于是,二郎的妻子巴索的女儿身着和服从一群被扫射的日本妇孺当中爬了出来。
花冈一郎抱着自己的妻儿站在操场上目睹着这一场惨烈的出草和屠杀,已经预示了自己的命运,直到他死去,他选择切腹的方式,却用的是赛德克人的弯刀。
身份认同的模糊已经让他无力去招架族人的责问和文明生活的诱惑,不是日本人的神社也不是祖灵的坟场,而是如他弟弟所说的,哪也别去了。
而小岛却由赛德克人的朋友变成屠杀赛德克老弱妇孺的凶手,原因是,他的全家在赛德克人的出草当中被赶尽杀绝,为了报仇,他只能选择如此丧心病狂的不择手段。
个人在社会和历史的裹挟之下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但当时代抛弃了他和他和他的家人时,他蜕变成了冷漠的杀手,反过来成了历史和时代的缔造者。
在小岛身上所体现的文明的痕迹已经消失殆尽,作为一个殖民者时,他能够友善地对待被殖民者,可是当暴力和暴力相接,人性和兽性也已经泯然没有区别,文明和野蛮只是在事件之中体现他们之间的息息相关。
不论如何,多数人只是时代的牺牲品。
在文明和野蛮的碰撞当中,崇尚武士道的殖民者和拥有图腾式骄傲的被殖民者所塑造的尸体和留下的血液,都在诉说着关于暴力和反暴力之间无法隔离的关系,而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暧昧当中莫名其妙地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用暴力去反抗暴力只会导致暴力的延续,血的代价倘若再次用鲜血去偿还只是无底洞的延续。
可是,当丢失了尊严丢失了图腾走投无路又无法用文明的方式重新捍卫自己的族群时,对暴力横加倾轧是不是又成了另一种野蛮的残忍?
如果文明不用野蛮的方式干涉野蛮,如果文明能够尊重野蛮的方式,那么野蛮也不会以更野蛮的方式进行报复和血祭。
红色的樱花和红色的炮火同样绚烂,日本兵躺在草地上喊出了,“好美啊”的两处场景分别对应着樱花和炮火。
红色也是血的颜色,樱花象征着文明,炮火代表着野蛮,生者看到了文明的樱花,而死者则看到了野蛮的炮火。
樱花生长在日本也生长在台湾的高山之巅,台湾的樱花比日本的樱花更加鲜红。
茹毛饮血和坚船利炮也不过是人类存在的两种形态,你可以冠之以野蛮,冠之以文明,却不可用炮火这文明的野蛮试图撕毁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否则,野蛮的文明比山上的红色樱花更加绚烂。
你们部落造反,你以后也别想好过了!
和日本人打仗不能用日本人的想法,要用风的想法。
今天我们虽然成功地血祭了祖灵,取得了通过彩虹桥的资格,不过接下来所要面对的,不是欢庆的酒宴,而是选择死亡的方式!
森林里的祖灵鸟正驱赶着吃腐肉的乌鸦,水气后的阳光只会让彩虹更艳丽。
记住,要骄傲!
彩虹桥上我们一起过!
疯了!
我们家的男人全疯了!
你们得跟日本人长期战斗,这些存粮不够那么多人吃的。
“二郎,我们到底该是日本天皇的子民,还是赛德克祖灵的子孙?
”“切开吧!
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吧!
哪儿也别去了,当个自在的游魂吧!
”这只是动物性的野蛮行为。
几千名火力强大的武装部队,竟被三百个生蕃耍得团团转?
我们的飞机在空中飞半天、轰半天,为何就是打不到人?
这死老乌龟,有种造反,却没种出来和我决一死战,算什么战士!
算什么头目!
(猎首奖金)头目150元到200元不等,壮丁100元,妇女30元,小孩20元,特别奖——莫那鲁道!
好猎人要学会安静等待。
从前,在白石山上,有一棵大树,名叫“波索康夫尼”,他的树身一半是木头,另一半是岩石。
有一天,他的树身生下了一男一女,后来这对男女又生下了许多的孩子——这就是我们,真正的赛德克人!
我们战斗是为了血祭祖灵,不是替你死去的家人报仇!
在彩虹顶端的美丽猎场里,大家是不是就会成为永远的战友,不会再有仇恨了?
哥哥要求死很容易,你们要活下去却很艰难。
比荷沙波被捕后,在拘留所被毒打致死。
达多莫那与最后的战士悉数自尽。
莫那鲁道从此失踪。
三百名战士抵抗数千名大军,不战死便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
今年的花开早了,现在不应该是樱花的季节。
事件之后,小岛源治煽动道泽部落以为铁木瓦力斯报仇为由,趁夜击杀在收容所里手无寸铁的老弱遗族。
仅存不多的遗族被日方强迫迁居至方便监控的川中岛,临走前他们放火烧尽了他们最后的家屋。
四年后,莫那鲁道的遗体在深山的岩洞中被发现。
尸体半边腐化成白骨,另半边则风干成木乃伊。
次年,能高郡役所竣工,日本人将其遗骨及武器陈列于木箱中公开展示。
之后,遗骨再度失踪。
莫那鲁道的遗体在二度失踪39年后,又在台湾大学医学院的标本室中被发现。
在遗族代表的扶灵下,终于回到阔别43年的故山雾社安葬。
当妇孺扼死自己的孩子,再集体悬于树上,我一度在扼惜,是不是该起草?
这是在以一族人的性命做明知结局的反抗,值得么?
再苟且几十年....就但转而一想,他们死了,但正是因为他们这样壮烈得死了,让我看到这中华大地上曾经盖世旷古的勇士精神。
对比电影中的汉人,让我想起南宋崖山之战,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其荡气回肠迄今已然不见踪迹。
活下来,被鞭笞,被驯化,被斩断神勇,被劳逸,被教育,被朝九晚五,被用套房子变着法子压住。
我们活下来了,但我们民族曾经那股英雄气概活下来了吗?
我们怕死,想要肉饭酒饱就着抖音。
我们想活,却在浪费生命。
我看着自己,我除了用这条命贪嗔痴,还会做些什么?
1.大陆对台湾是有亏欠的,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署,台湾就像一枚弃子,被日帝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在电影中我们还能看到日军入台初期,在台坚守的汉兵与原住民对日军的抵死反抗,面对日军的长枪大炮,台湾真真变成一座隔绝的孤岛,无依无援,结局一如其他沦陷地般的死伤惨烈。
我们要认识和了解台湾,就绝不能跳过这一段晦暗的历史。
若换位思考,那些鼓吹“武力攻台”的人,是否还能理直气壮。
2.如何面对异族文化?
如果由强势的一方决定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继而将弱势的一方进行矮化和同化,直至异族文化消亡,此种殖民主义是否值得我们警惕和反省?
不懂真正的理解、尊重与包容,又如何创造多元化的和谐社会?
3.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古语也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在塞德克人不顾灭族也宁死反击的背后支撑的,正是他们源于“祖灵崇拜”的信仰和意念。
我是谁?
我来自何方?
我将至何处?
信仰是人格的标尺,是灵魂的归依。
不论正确与否,在不同的信仰面前,你可以不苟同,但你不能不尊重。
4.如何看待“以暴制暴”?
当无法理性沟通的强势对手一再超越底线,暴力是否只能是最后的解决手段?
有的人的底线是“生存”,而塞德克人的底线是“信仰”与“人格”。
人性的复杂性是无法测量的,影片难得可贵的中立视角让我们了解到,塞德克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在血洗日本人的“出草”中,连老幼妇孺一并不放过,进行残忍杀害的时候,施暴的面目和我们一贯印象中的“日本军”又何其相似。
孰是孰非,又当如何评判?
5.殖民地纠结的身份认同。
就像影片中被日化的塞德克人“花岗一郎、花岗二郎”所迷惑的一样,死后灵魂是会进入日本的神社抑或祖灵的猎场?
我想电影也抛出了台湾人乃至所有殖民地人们身份认同的共同迷思——“我是谁?
我归属何处?
”如果从这个角度,或许我们能理解为何台湾文学多有悲情色彩和现今台湾政治激烈的统独之争。
据说,《塞德克巴莱》烧钱无数,魏导不仅倾尽由《海角七号》所赚得的全部身家,更举债无数也仍执意要完全这部看似“不会大卖”的梦想之作,在影片的结尾打出了“天使•巴莱”为标题的一大串对此片有贡献的人员名单,涵盖了台湾各界人士,出资或出力,全都是为了一部诚意力作的完成,我们看到的是魏导如同塞德克人一样对信念和梦想的执着追求。
仅管首次执导此类大场景电影的魏导在此片中略显经验不足,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影片及魏导所给予的震撼与诚意足够让人叹服。
有人说,魏德圣用1.4个亿给了内地导演一记耳光,言不为过,但我想至少姜文是不用怕的,因为他有不同风格,同样精彩的《鬼子来了》。
劇本很有細節,角色的塑形與戲劇安排都很精采。花崗兄弟自盡、賽德克族婦孺自盡撥動人心,差點就眼淚失守。
陷入无法自拔的煽情当中 - -
一部让我有种“啊,终于结束了”感觉的电影,比上集更差,导演能力有限,节奏缓慢,音乐软绵无力,立意不明确,昏昏欲睡,最后全都像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完毕一样鸡犬升天了。
打的颇畅快!
相比上部,这部分拍得过于拖泥带水,远没有影片开头那段拍得干净利落
该说的、该铺垫的在上半部已经说完、铺垫完了,下半部只剩下噼噼啪啪一顿打,上半部拖沓啰嗦的毛病在这一部被放大的更加明显,实在没甚意思。
配乐很不错,下半部太长了。
与上集相比,下集全程大开杀戒,丛林保卫战一场接一场,通过对抗外敌和自相残杀展现人性转变和精神传承,场面调度有些还不错,但铺天盖地的战斗场面过多实在有些视觉疲劳,拍的素材太多,缺乏有效取舍,完整再现民族的精神文明但剧情太拖沓,妇女和小孩相继自缢而亡的场面相当震撼。★★☆
赛德克∙巴莱是一种精神,是坚毅、勇猛、强悍、宁死不屈的精神。关于导演和这部电影的故事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858
以最尊严的方式迎接这最残酷的结局。
不知道是不是电影太长了,觉得下部有些拖沓,整个片子看过来感觉还行,感觉自己应该像个男人一样生活了,2b的故事该告个段落了。
用能拍《太极旗飘扬》的资本,拍出了《举起手来》
想死很容易,活着却很难
毁灭一个意志坚强的民族最快的方式就是从内部分裂。自相残杀是内耗的最好方式。
再来十个安藤政信也看不下去额
下不咋样啊
感觉没有上部完整,基本就是打完一场再打一场。战争部分取舍有问题,总是打看多了有点腻。最终版这部分只拿出几十分钟做高潮足够了。两部用近5个小时的时间再现这个历史事件,不过也仅是再现,能记住的东西却不多,能记住的人物也不多。
4个小时连着看 太累了。
我们没有的信仰
终于进入了反抗的下集了,依然想快进。。。原始野蛮与奴役文明的对坑,熟悉的段落,不出彩不出新的镜头。还是那句话,魏德圣占得了一个先机,却浪费了一个良机。还好,有只知恩图报的酱油狗狗和那首唱出赛德克·巴莱灵魂的战歌在其间醒醒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