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们俩

我们俩,Wo men lia,You and Me

主演:宫哲,金雅琴,张淑芳,孙捷,罗忠学,强爽,刘正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5

《我们俩》剧照

我们俩 剧照 NO.1我们俩 剧照 NO.2我们俩 剧照 NO.3我们俩 剧照 NO.4我们俩 剧照 NO.5我们俩 剧照 NO.6我们俩 剧照 NO.13我们俩 剧照 NO.14我们俩 剧照 NO.15我们俩 剧照 NO.16我们俩 剧照 NO.17我们俩 剧照 NO.18我们俩 剧照 NO.19我们俩 剧照 NO.20

《我们俩》剧情介绍

我们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冬天,在某个四合院孤孤单单生活的老太(金雅琴)迎来一个来北京求学的外地女孩(宫哲)。女孩想租老太离学校很近的房子,但嫌老太要价太高,老太一脸爱住不住的表情坚决不降价,女孩无奈租了下来,两人开始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无论是安装电话、缴纳电话费,还是点电炉、借用电冰箱,女孩都觉得老太在处处算计她,心里十分委屈,老太看她,也是一百个不顺眼。 但日久生情,两人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日子溜过春天、夏天,老太眼见女孩生活尤其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她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的陪伴冲淡了不少。秋天来临,女孩找到更好的住处,要离开老太,老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道歉大师复仇名册富贵男阿诚七彩田野22年后的自白婚礼之后吸血鬼日记第四季血土新教宗情洒虎度门我本是高峰灵魂生死线白砂的水族馆囚徒新夏威夷神探第四季超灵体阿公不日成婚欢乐八仙阿莉芙青叶家的食光时间浪人奇幻梦之旅派对浪客诸葛孔明通往夏日索尼娅之路WakeUp,Girls!来电惊魂QB坏男孩和我可接受风险第一季皇上二大爷龟兔赛跑

《我们俩》长篇影评

 1 ) 那天我差点真的还哭啦

大四,接近毕业,很无聊,就在乱翻死党的电脑找片子看,我们俩,奇怪的名字,大陆的片子,获奖的电影。

简介里面是这样写着,漫不经心的点开,然后看了起来,室友之一的小余也在,当时不知道小余在干什么,只知道他背对着我,我漫不经心的看进去咯,然后跟着笑,小余也笑了,原来他也在晃眼中觉得是部好电影。

小余说,太婆太孤独咯,我说是啊,就像我们社区里面的好多太婆一样,手上拥有上百万的房产,出租出去,几千元的房租,比我现在的工资高了数倍,但是他们还是结伴顶着太阳去浣花溪捡瓶子,去家乐福抢相因。

每天晚上回家,都看到太婆们在单元门洞里躲着风聊着,或者在天气好的时候,在门卫室晒着太阳。

我们俩里面的老太婆就是这样的,抠门着,孤独着,纠结着,热心着,他们就是个小孩子,正所谓老小老小。

老了也就小了,小了,也就任性了,任性了,也就孤独了。

 2 ) 关爱身边的老人,他们想要的是陪伴……

《我们俩》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制作发行的一部剧情片,由马俪文执导,宫哲、金雅琴、罗忠学等联合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位在四合院里生活的孤单老人,因为将房子出租给来北京上学的女孩,这一老一小之间发生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该片于2005年10月在东京电影节上展映,2006年3月3日在中国上映。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四合院里奶奶和女孩的那份没有血缘关系但比亲人还亲的感情所感动。

来北京求学的外地女孩(宫哲),租下了一个人孤单生活的老太(金雅琴)的房子。

女孩觉得老太处处算计她,老太看女孩也不顺眼。

一开始相互没有好感的两个人在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

老太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的陪伴冲淡了不少,只是终有一天女孩要离开,老太爷会老去。

在老太去世前,女孩子去看过老太太,老太太只能抓住女孩的手,不能说话的她眼睛里全是话。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奇妙,孤独的灵魂是需要真挚的情感来抚慰的,而这种情感往往又是最稀少的。

关爱身边的老人,他们想要的是陪伴……

 3 ) 两个人,四个季节

故事是从一个白色的冬天开始的。

一个是苦苦寻找住处的学生小马,一个是独自住着简陋四合院的老太太,两个人从此便有了交集。

小马刚搬进来时,老太太百般刁难,两人相互排斥、相互警惕。

后来天气逐渐变暖,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一次次误会的解除使两人的关系也从敌人变为朋友,甚至后来有密不可分、相依为命的感觉。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小马总要有自己的生活。

最后小马还是离开了四合院,带走了自己的行李,也带走了老太太的全部希望,不久老太太便病逝了。

故事是以一个白色的冬天结尾的。

只是仅剩一个从此以后都会深深怀念老太太的小马。

《我们俩》是一部有着鲜明中国印的作品。

正如中国的茶叶,入口虽苦,久品则厚味无穷;也像中国的水墨画,朴实无华,实则耐人寻味。

甚至连演员也那么朴实无华,尽可能的生活化,连名字也省略了。

因为太过朴实,使我在刚看到开头的时候,就幻想小马会在夏天把头发留长,努力减肥,摇身成为妙龄少女。

然后和老太太的孙子发生一段恋情,最后成为亲密的一家人,四合院从此热闹起来。

然而我错了,我想的太过复杂,把这部简简单单的温情剧想得太过浑浊了。

在整部剧中老太太给人的影响极深,先是以一副得理不让人、斤斤计较、人见人嫌的模样示人,后又一点点展现出自己亲和、孩子气、会关心人的一面。

使人对她的感情不禁从厌恶变为爱怜,甚至最后为她落泪。

老太太其实不是蛮不讲理,只是她之前艰辛的生活经历告诉她对人要有警惕之心,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知恩图报,都会带她如亲人的,正如她收养的女儿和他的外孙。

再加之老社会封建规矩的习惯,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内向、固执、自卫的老太太。

透过老印太太的口也向大家简单交代了老太太的过去。

丈夫早逝,从此单身一人,也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后来收养了一个女儿,仅此而已。

虽然对过去没有详细的描写,但完全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抱养一个孩子该是多么艰辛的事情。

短短几句话就把老太太整个人都变得立体了。

从这一刻起在小马和观众眼中,她就不再是一个刻薄、精明、蛮不讲理惹人嫌的老太婆了。

虽然老太太知道人心难测,靠人不如靠己。

但她最终还是把小马当亲人了,管教她、心疼他、依赖她,当她是自己的亲孙女。

其实亲不亲又有何妨,明明已经是亲人了又何必计较身体里留着的是谁的血。

小马搬走时的那几句“真搬走了!

真搬空了!

就这么搬空了!

”,字字剜心。

有时我常常会想,也是这部作品又勾起了我这样的想法,如果老太太没有遇见小马,她会不会活得更久些。

老太太刚和小马相处时腿脚都非常利索,说话也十分敞亮,更不用说考虑周全的头脑了。

所以我认为如果她的生命中没有遇见小马或任何类似小马的人,继续平淡如水的生活,也许可以长命百岁,最后寿终正寝。

正是小马带来了老太太一辈子都不曾有过的生命的欣欣向荣、生活的希望和活着的色彩,也是她最后又带走了这些美好的感觉。

正常人尚且无法接受这种忽得忽失,更何况一个九旬老人。

许多事情也是如此。

倘若你本来就穷困潦倒,一辈子这样也就没什么念想平安过完便罢了。

然而一旦变得富有后,就再也无法接受原来那样的穷日子了。

爱情和亲情也是如此。

美好的事情既然来了,就永远不想失去。

话虽如此,但我丝毫没有为老太太感到一点惋惜,如果老太太没有遇见小马,她会活得更久,但终究不曾知道快乐幸福的滋味。

倘若有机会从活一遭,我想老太太还是会选择用自己的寿命来换取那短短一年的美好时光。

因为这一年的热闹、温暖和得到的关怀比她这一辈子的都多。

最终,老太太病逝,小马内心无比痛苦,四合院也变得物是人非。

可这不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作品,老太太带着最美好的记忆并及时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不用再受寂寞之苦,这是才她这一辈子想得的、应得的,是最好不过的归宿。

 4 ) 时光总是太匆匆

人总是学不会珍惜,也许永远都学不会。

看上去,老太太刁钻,不讲道理,甚至还有点欺负人。

女孩儿不懂事,不尊敬老人,甚至有些任性。

时间飞逝,冬去春来。

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关爱对方,也懂得了享受对方特殊的给与爱的方式。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当我们刚刚学会给与爱享受爱的时候,却要分离。

于是只能把这份痛彻心扉爱封存在内心深处。

电影很感人,看的时候总能让我联想起我生活中的那位老人。

也许是因为电影有所删节,也许是因为表现形式的原因。

总觉得这部影片拍得很赶,很多内在的东西没有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觉得有些遗憾。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值得观赏!

 5 ) 因为简单所以感动——《我们俩》

周二,电影半价,花十块钱,闲人来支持国产文艺片——《我们俩》。

尽管售票处的滚动字幕不停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东京电影节获奖作品,但还是老样子,放映厅里空荡荡的。

每次去看这种国产小成本的电影,现场都是这样,看电影的人比演员还少,幸好这次电影主要人物只有老太太和小马两个,而我们有三个人在看,真是无语---||||||||。

和大片争播放大厅、争票房,国产文艺片是没市场的,这是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普通院线不愿引进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人嘛,总是重利的。

还是希望中国早日有自己的文艺院线,或者等我有钱了,开条文艺院线出来,天天给大伙儿播这些真正能触及人性的东西。

言归正传,电影从一片风雪中开始,一个女生奋力地踩着一辆男式脚踏车,孤独地穿行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有点像《沙罗双树》的开头,不过没有完全使用长镜头。

她的脸冻地通红,穿件军大衣,在一扇破旧的大门前停了下来,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电影内容没有特别复杂的人物关系,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女学生房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折,都是发生在你家隔壁的琐碎小事:房客偷了房东的电啊、房东不让房客用电话啊、房东威胁房客要把房子租给其他人啊……。

但是,永远不要忘了那句话“三个女人一台戏”,才执导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的马俪文去年凭借《我们俩》击败了陆川,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当名单宣布的时候,我看到马俪文的脸上写满了惊讶,是啊,得到金鸡奖评委的认可的确是一个奇迹,但事实上,更让导演惊讶的还是在这个三八节的档期,电影竟然在全国的163家电影院上映了,所以请相信女人的奇迹!

又扯远了,再扯回到电影上来,老太太和小马其实特别像,都是特别固执的人,两个人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放松,所以开始的时候,她们之间矛盾不断,房租、电话费、电费、供暖……老太太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也没有子女,收养了一个女儿,有个外孙,都只是偶尔来看望她,平时只有个看上去比她年纪还要大的保姆照顾她。

老人就这样孤孤单单地住在这个破旧的四合院里,直到小马的出现,打破了她常规的生活,一方面老人希望有人和她说话,喜欢热闹,另一方面,老人又是固执的,她不希望别人打乱了她的生活。

老太太就这样矛盾地和自己的小房客对峙着。

小马是个大学生,而且显然是学文艺的,她的身上本来就没有束缚,规则尽可打破,老太太守了一辈子的规则在她看来也是可以打破的。

同时,她也是固执的,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做到底,就这样两个年纪差了60多岁得人,整天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吵来吵去,谁也不愿意退让一步,打破四合院往日的死寂。

渐渐地,天气热起来了,老太太和小马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像天气一样升温了,老太太终于第一次走进了小马的房间。

之后还是那些琐事,小马给老太太修房顶、帮她改变屋子的陈设、给她的墙上贴美女画像、帮她拍摄关于一天的短篇……老太太甚至想撮合自己的外孙和小马(^o^老太太实在太可爱了)。

女导演的电影总是会有些精巧的细节,我看到小马的身上总是跃动着一些红色,红色的毛衣、红色的车钥匙挂件、红色的海报,还有就是她的屋子地面墙面完全都是红色的,甚至她还会穿着红色的戏服回家;而老太太的身上就只有一些沉闷的色彩,灰白的墙面、灰白的床单、灰白的沙发、灰白的衣服……小马是活跃的,她从来都是用跑的,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老太太的行动都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一天的生活就是等着吃、等着睡,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夏去秋来,小马和男友找到了新房子,决定不再租老太太的房子。

老太太的院子又回复了死寂,没人和她说话,她舍不得小马,这个给她添了很多麻烦的小孩,是小马在她晚年最孤单的时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色彩。

老太太很快就病倒了,说不出话,但她什么都知道,小马回来看她的时候,她拉着她的手,不愿小马离开。

外孙结婚以后,老人把房子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山上去住,小马去看过她一次,但很快就成了最后一次。

故事就这样简单地在小马悲伤地蹲在街边结束了。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是我的眼圈红红的,这就是最真实的人间感情,她不需要华丽的画面、高超的电脑特技、全明星阵容,却能够温暖你的内心,这才是电影的本真,不要让那些附加的东西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还有就是,走出影院的时候,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他们其实很需要你!

 6 ) 优美的低于生活

(整理新浪博客的时候发现这篇影评一直没贴过豆瓣。

写于2006年4月8日凌晨,我20岁。

) 就算得了金鸡,也并不代表这是一部循规蹈矩的主旋律电影。

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俩》有力又有趣,看得人心里痒痒又可乐。

的确文艺,可丝毫不闷。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年时间,一个院子,这就是事情的全部。

本以为这会是又一部《回家的路》,或者是《天堂电影院》:老人以一副饱经沧桑慈祥温柔的面孔带给孩子纯美的净化,向他指点着以后的道路。

可是这一部,在金雅琴的顽固与防备的眼神里,小马同样也带给了她很多东西。

《闲人马大姐》里金雅琴饰演的刘奶奶甚至很会抢马大姐的风头,活脱脱一个市井中自私自利顽固罗嗦的小老太太的形象,说话总是气呼呼干巴巴的,犹是亲切可爱。

而在《我们俩》中,金雅琴放下了夸张的动作表情,却仍是顽固带点自私,只是这些特质在她的静默中被转化成孤独的表现。

我注意到镜头的运用。

小马总是活动着的,而老太太的移动几乎全被省略,没有长镜头,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这使得影片显得格外紧凑直接,但是老人的静止也被突出了。

一老一小,一静一动,以一种完全平行的姿态展开故事。

不存在谁带动谁谁使谁升华的问题,她们互相影响,互相摩擦。

这两个女人,细看之下,却显现出很多相似的气质。

比如都很冷,很倔,方式直接,情绪内敛。

开场,矛盾扑面而来时,两人的脸都恰如北京的冬天,干燥冷冽。

而在最后,当感情吐露交融时,也都是静默无声,存于心底的。

开始的时候对这个老太太的一脸不近人情很是不解,既然是寂寞,现在来人了,而且是个孩子,为何不能作出慈祥怜爱的样子?

作为一个生命尽头的独行者,为何还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后来,另一个总一副可爱表情的老太太说出了她的身世,还挺丰富,丈夫在结婚第二年便死去,无亲生儿女,这似乎解释了老人性格的成因。

战场使她坚定执拗,苦难使她孤独而对外界充满防备。

即便不作这种交代,我们也尽可猜想。

每一张枯槁的脸都藏有一串暗自心惊的故事。

我们楼下曾经也住了位老太太,那时我大概才十二三岁,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这太婆总来我家串门,面相刻薄,言辞尖酸。

总之我对她的印象不太好。

有一次,不知怎么的,她对我说了一句刻薄话,使我很不快,想都不想便回了一句,自是比那句更显刻薄。

立刻惹恼了太婆,气鼓鼓骂咧咧地走了。

后来的某段时间,我开始很认真地思考“老”的问题,那些蹒跚静默的老人,那些迟缓孤独的老人,那些耍小脾气的老人,那些洞明世事又紧抓不放的老人,那些极度天真又精于算计的老人。

我以为老人是最纯美又最无辜的一群人,无欲无求,但饱受身体与灵魂的磨难。

但是电影里小马堵着一肚子气说老人“像您这么老的还爱算计人的可不多见”,这个老太太说:“我怎么算计了,这年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外面这么乱,你不防着点行吗?

”于是我好象又明白了,老人的无欲无求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候,当然还是要挣扎要攫取,要想着保护自己。

这也算自私一种,但想来却是辛酸,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助与孤独,逼着他们连对温暖与慰藉的来临也如履薄冰。

你说纯美,似乎谈不上,但仍是无辜。

人性远不是想当然那么简单遂人心愿,但当它清晰呈现时,却因真实而透明,是种可感可触的美。

那些精微的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都不过是些诸如房租,用电,电话费之类的鸡毛蒜皮,可是对一个独居耄耋和一个穷学生来说,样样都是大问题。

后来当防备放下,坚冰消融,出现的洗头捶腿,打扫房间,拍DV等温情细节,也是平淡之至。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奇观,也没有要让人看到生活中的残酷、疏离、冷冽,而是最终要让人感到温暖,然而我们即使理性观看,仍找不到刻意煽情的处理(除了结尾,且是点到为止。

并且,这戏的高潮是在前面)。

所以这是一部平和之致又奇特之至的电影。

我为它打动我的手法感到困惑。

有那么多地方,两人的表情和语言,你一句我一句对阵,或是剑拔弩张,或只是耍嘴皮子,都是那么有趣。

也许,所有优秀的生活片,反映人与人关系的电影都是喜剧。

两个人自始至终都不存在年龄辈分的差别,也不存在所谓的代沟(两人谈感情问题也可以坦然,不咸不淡),老人对女孩少有怜爱,女孩对老人少有敬畏。

说话都那么直截了当,在内心深处发荣滋长的依赖与慰藉都不被知晓。

她们所体现的只是最单纯的人与人,把两个人换成同龄人或者异性,似乎也能成立。

这是一部做减法的电影,它是如此简单,所以你完全不用费力地去猜测解读它的情节,你需要做的只是感知那于细微处一点点流露出的情愫。

它所有的一切是如此“小”,既区别于那些宏大叙事,又区别于那些感官刺激,它对你丝毫不构成压迫,而只是轻描淡写,放低姿态。

这时你便是一个主动者,你看完了觉得舒服,但是好象并没有收获一个鲜明的态度观点,那是因为留着让你自己给出。

也难怪东京电影节会对它格外青睐,日本这种不动声色的生活化作品已是积淀深厚。

又一出平实叙事,冷静抒情,让我想到了迟子建的小说。

与当今的电影潮流似乎背道而驰,这姿态坚韧而柔美。

 7 ) 肯定

金雅琴的台词说得真是好,百分百北京老太太的味道,又很干净,没有那种撇着嘴的腌菜缸味,听着真是享受台词也好,真实,又简练掉很多真实中繁琐的东西,所以并不会让人决得沉闷拖沓小女孩那个角色反而没啥可多说的,纯净水又被过滤了一遍的感觉,嫩红的肤色和清亮的眼神,不成熟和善良做底,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很好看的片子,一看就是一个女人拍的,目的简单,但十分诚恳,很好看自然,我是哭了,不是流泪,是哭了,真的,太煽了,那么小心的等着最后的结局,肯定是死别

 8 ) 有一种感情从争吵中来

看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然后再看《我们俩》,我就喜欢马俪文了。

我总觉得,这两个电影虽然主要人物都是老太太,但似乎都不是在单纯滴想要表达关心老人那么简单。

父母对子女,打是爱,骂是心疼,因为父母不知道更好的爱的表达方式,也不知道孩子愿意接受什么样的,因此,他们不讲感情,只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就要打骂;反过来,成年的子女对待年老的父母,也是一样,他们可能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无法了解她到底需要什么,自己可以给什么,因此,相爱的两个人可以肆无忌惮滴互相伤害……斯琴高娃说:她败给了妈,败给了不可战胜的命运,我倒觉得,她败给了他和母亲50几年来形成的沟通习惯,这种谁也不愿改变的模式让她不能好好表达她的情感,俩个人强烈的爱就变成了焦灼的痛,浓浓的心痛说出来就变成了尖刻的责骂。

《我们俩》的一老一小挺有意思,估计大部分人记忆深刻的台词都是老太太那句:我闷的时候,就希望来个有破烂的、收水费的、走错门的,敲门可以说说话……不只是孤单的老太太,人到寂寞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念头吧。

她总是任由自己,甚至不惜代价滴占一个小姑娘的便宜,她连句话都没有就把电话线掐断,她把春节前小马贴在窗上的剪纸都撕碎、用拐杖把挂在院子里的灯笼都打落,可当她站在门口,弯着衰老的身体说:电话给你装好了,当她把灯笼一个一个拾起来重新挂上去的时候,她的孤独、她的落寞和无奈就这么一览无余滴展露给你。

谁没有过那么样一个时刻呢。

小马离开之后,镜头也离开了那个安静的、屋门口坐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太的小院,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会不会觉得有点恍惚?

要么是发呆,要么是吵闹,要么是苛责,要么是蛮不讲理……人的寂寞总是无法掩饰的,甚至不管你是多大的年龄、有多少傲人的经历。

你那么寂寞的时候,有个人在你旁边,不管是谁,哪怕是个你从来看不顺眼的人,你一见到就喜欢和她吵架的人,有一天她若离开,就好像抽空了你的生命,就那么一点点可怜的依赖都不能存在了,怎么会不疼呢!

 9 ) 生命中不能承受什么

现在的一些国产电影也是很不错的,不说前面的《疯狂的石头》,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昨天看的是《我们俩》,一个耗时三年的小成本电影。

不过耗时三年啊,从经济学的念上来说,已经不叫“小成本”了。

影片讲的是一个在电影学院上学的外地女孩子到一个孤老太太独居的四合院租房子的故事。

故事经历了春夏秋冬,女孩子和老太太也就经历了人情的冷暖四季。

根据介绍,这部影片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的,的确应该如此,因为细节刻画的非常好。

比如说女孩子和老太太关于电话、电冰箱、电暖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小矛盾,对白听上去如此的朴实,绝不是那种文学化的编剧式的。

小女孩提出电费应该如何分摊的建议,看到老太太一直沉默,小女孩转身就走,随口说了一句:我觉得可以。

这句话让我想起自己倔强的时候,心里也常常会冒出这样一句的;电话线被掐断后,小女孩和老太太站在院子中央打嘴皮官司,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孩子般的语言:你这个坏孩子,难怪没有男朋友!

——你是个坏老太太,难怪没人来看你!

相信导演在拍这些场景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微笑的。

所有这些在当时看来难以容忍的细节,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的温馨可爱。

人的感情的渐进本来就是很细节的。

小女孩从一开始凡事要和老太太商量掰哧,到后来随意到老太太房间里睡午觉、帮老太太洗头、给老太太重新布置房间、给老太太拍电影,情感在慢慢成长——没有戏剧冲突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才会觉得如此美好;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珍惜平静的日常生活——在这一点上,做一个艺术工作者是很幸福的,因为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有能力用某种形式把那段生活再现出来。

老太太从头到尾都是可爱的。

演员金雅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演员,因为这部影片获得国际大奖,正是因为她我才决定看这部影片的。

老人的历练就是不同。

老太太的倔强、心眼儿、孩子气、宽容到深藏的孤独与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她的主要方式就是眼神和语言:平日里,老太太的眼神总是炯炯有神,严厉背后带有年长的笑意,但小女孩离去之后,老太太的眼神就立刻只剩下一个老人的惶恐和涣散;和小女孩斗嘴的时候,大嗓门的老太太说起话来掷地有声、抑扬顿挫,甚至可以说得上动听,小女孩搬走后,老太太中风了,“她现在什么也说不出来了,但是心里都清楚着呢。

”电影中,导演给老太太的拐杖很多的戏份。

老太太叫小女孩的时候,有时候叫“小马”,有时候就用拐杖点地或者敲门敲窗子。

这是有区别的——老太太一直孤身一人,独居的生活让她的感情隐藏的很深,只有当她要和小女孩理论什么的时候,她才总是大叫小马,当她理直气壮地时候,她也会大叫小马,但当她处于某种感情或者情绪当中时,比如看到小马失恋,比如自己错怪了小马,她反而用拐杖来说话了。

真实的细节是中国电影最缺乏的,但也是生活中最丰富的了。

很喜欢导演对这些细节举重若轻的描写。

不过,电影带给观众最大的审美挑战,还是其中戏剧化情节的处理,处理得好,就是点睛之笔,处理不好,就成了烂片一个。

影片中,老太太多次给小女孩介绍自己的孙子。

原以为只是一个老人常爱干的事情,一个小插曲而已,看的时候笑笑而已。

到了片尾才知道这个设置对于升华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起了关键的作用。

老太太孤老一生,扛过枪,抽过大烟,什么都干过,就是没有儿女,收养了一个女儿,也就有了所谓的孙子,孙子来看过老太几次,女儿只是在片尾才出现,来了也是买了两条鲤鱼,一直在打电话。

大概是这个院子留住了女儿和孙子的心。

老太太答应,孙儿结婚就把小院给孙儿了,自己就搬走。

老太太虽然孤独,但是对这个院子是有感情的。

她可能曾经以为撮合小女孩和自己的孙子,自己没准还能住在小院子里,因为她已经和小女孩建立起了感情,把这个院子交给她,自己也放心;不过,小女孩不懂得老太太的心,孙子也娶了一个从未谋面的贵州女孩,为那个女孩,孙子偷偷打了老太太300块钱的电话费。

老太太搬进了老人院,她只带走了挂在墙上的一幅画,那是她的主心骨。

那一年的冬天,大雪中,老太太离开了人世。

去世前,女孩子去看过老太太,老太太不能说话,只能抓住女孩的手,眼睛里有无数的话,依恋和期待……好的电影就是这样,尽管悲伤,但让你直面人性,而且通常不能言语。

其实这个故事本来可以有另外一个讲法,同样是讲一个老人的孤独,讲感情的可贵与真挚,讲生命的归宿,讲得更加激烈,但是,我以为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更好的版本了。

因为它更符合生活的规律,散乱的、偶然的、轻如鸿毛的,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不能承受什么——不能承受的一定是永远不能再来的。

小女孩在天桥上深深的哭了,她无法承受的是自己对生命对情感了解的如此肤浅。

 10 ) 人老了,是件很伤神的事儿。

影片中老人的那份善念没有太过直白地表现出来,在细节处却做得很到位,反倒心留念想。

片段之间不时有古琴弹奏作为过渡,且高远且凄凉,原来,人生最耐不住得是时光的蹉跎和岁月的交替。

张牙舞爪的树枝错乱地铺满了整片天空。

在这个夜幕降临的过年时侯,我幻想,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挂满红灯笼的四合院散发出死一般安详的寂静,这种寂静孤独得让人害怕。

老无所依,大概就特别希望能看到熟悉的人影,能听到耳畔稀疏的窃语声。

人老了,会想方设法地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图一丝快活和热闹。

人老了,倒像是返老还童,可以肆意地任性,肆意地倔强,活像个老小孩,念叨鬼。

佝偻的背影,模糊的咬字,树皮般枯萎的老脸,肉体上地催残导致精神上无穷失落。

片尾老太太终于放下了刁蛮的架子,带着哭腔重复着那句你真搬走了,此时心里是酸楚是无奈。

以前老吵架老算计的情景在这一刻融化成了热辣的眼泪,掉进了心里。

生活中的琐碎把原本两个陌生不着边迹的人交织到了一起,因而有了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暖心暖肺的话语。

如果你碰到了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她的一些唠叨碎语不巧伤到了你的心,请千万不要在意,她心里也住着一个调皮的孩子,多给她一些时间。

《我们俩》短评

很真实...看着电影里的老太太会想起自己家的外婆

5分钟前
  • 姬气猫
  • 力荐

无泪点啊,不过细节处理的还是很好的~~

9分钟前
  • 林小白
  • 较差

喜欢朴素的感动···

14分钟前
  • 贝✿
  • 力荐

老太太可爱

17分钟前
  • 侦探惠美
  • 还行

怎么来的8.6?

21分钟前
  • 小艾不爱吃糖~
  • 较差

外婆,我想你了

25分钟前
  • 力荐

因为情真所以无可非议是好电影,可是从电影的角度讲还不行

27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还行

《桃花运》是绝对的垃圾,但这是钻石

30分钟前
  • kangzhs
  • 力荐

题材终于突破了 可编剧有问题

33分钟前
  • wintery
  • 还行

全是支离破碎的片段拼凑,导演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的能力,很生硬。而且小马真的太没礼貌了,塑造出这么个人设感觉莫名其妙。我真的很在意那两只狗,没头没尾的出现和消失。

35分钟前
  • timegoeson
  • 较差

窦大神

36分钟前
  • 阿巴巴巴
  • 推荐

good for a debut film, but it looks like a student's essay in the primary school.

38分钟前
  • 葱油饼
  • 还行

很现实的温情

39分钟前
  • 新丰美酒
  • 还行

老太太演技真不错,不愧当年得奖。故事整体衔接很生硬,满场就看见小姑娘风风火火跑来跑去。感情的发展比较突兀,造成俩人关系突飞猛进的地方展现很少,只能脑补“打是亲骂是爱”“在最寂寞的时候遇到彼此填补彼此心灵的空白”这样了。反正没怎么感动到我。孙子选角选的好,一看就是学计算机的XD

41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还行

孤独的灵魂需要真情来抚慰,而真情却是那样难以得到。

45分钟前
  • 小屋乌
  • 力荐

讲一个日久生情的故事。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题材不错 老太太演得也不错 那姑娘演失败了 台词说得太生硬 一点语气助词都没有 很像木头人

53分钟前
  • 叽里呱啦
  • 还行

越是这种平淡无奇的小电影,越是能接近人们的内心。两个人那么吵还能住进一个院子那么久也是奇迹了,给我早搬家了。

57分钟前
  • 万物
  • 力荐

农夫与蛇的故事,胡同和城市就是这么被毁的,丑化建国后住在了北京的人及后代还有学计算机的,谁让你们都不争气呢,就说话那你你的就早该给丫轰走了,讽刺的是这样的孤寡老人会更多的出现在年轻人背离家乡的二三线城市而不是北京,金雅琴高龄出演加一星,女导演私货太多一看就是中戏的。

1小时前
  • seabisuit
  • 较差

勉强看了半个小时。从剧本到演员都让我想到了样板戏,全都充满了”革命劲头”。铁梅那句念白:奶奶!你听我说!浮现在脑海。

1小时前
  • 书生拍案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