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这部剧,是在搜狐新闻里的一片文章里,说由于怕刺激美国,朝鲜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少,最近好不容易出了这么一部,非常值得一看,于是我便耐着性子看完了这三十八集的剧。
本人一向对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很感兴趣,尤其是,从很早以前的决战斯大林格勒,拯救大兵,风语者到后来的集结号,狂怒,登陆之日;甚至连棒子拍的太极旗高飘扬都看过,里面对中国军队的印象只有一个镜头,漫山遍野的人扛着红旗往前冲...我想说,是该有人站出来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鉴于本人对战争场景有限的了解,我十分想客观的评价一下这部剧的优点与欠缺。
用一句话来说,“想要全方位还原一个宏大的时代,却在每一处都略显虎头蛇尾。
”下面请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部剧从前线作战部队,后勤运输补给部队,医务工作者,朝鲜当地居民,美,韩军队,特务等多方位的角度,较为真实地还原了这场战争。
凸显了美军在占有制空权的优势下,志愿军补给,行动和作战都显得极为困难的客观事实;同时也就此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顽强不屈和吃苦耐劳。
在服装和武器上面剧组也是下了一些功夫,起码所有的枪支,载具都是当时那个年代的。
接下来基本都是我想要吐槽的地方和许多我认为很荒谬的地方。
在美韩军队向志愿军阵地进攻的时候我就十分纳闷,为什么执行炮击的不是榴弹炮而是谢尔曼坦克,为什么步兵冲锋的时候坦克不跟着上,为什么美韩军队会以笔挺的身姿阔步向前推进。
只有在最后几集中,谢尔曼坦克跟随步兵一起发动了进攻,然而该剧没有对志愿军战士如何击毁敌方坦克做出一点描述,是携带炸药包去同归于尽?
还是用缴获的反坦克火箭筒击毁的?
还是用后方的炮击击毁的?
直接就用一句一连在阵地已经坚守了6天带过。
要知道,对于当时及其匮乏反坦克武器的志愿军来说,没干掉一辆都需要付出不少的伤亡,从集结号中国军的谢尔曼坦克片段就可以看出。
我可以理解可能某些断肢短腿,肠子打的流出来的片段对于大妈或者儿童观众显得过于血腥,但真实的战争就是这个样子,只有让人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战争才会更好的促进和平。
故在战争场面的描写做的实在有些欠佳。
其次在很多很多的剧情设定上我都感觉略显或者十分荒谬,一下我列举一些,仅代表个人观点。
1.对于主角李长顺的丧父丧弟之痛描写的太过草率,参军之后完全跟没发生过一样,偶尔用我要报仇这种台词来衬托。
2.对于长顺妹妹这种晕血的还硬要去当护士的我只能表示带上这种人就是在坑害自己的战友,妨碍同行工作不说,还可能祸害伤病性命,见到黑人战俘还得吓的大叫,可能我太理性或者太看不惯这些矫情的东西,我觉得她就是个拖后腿的,为什么志愿军会要这种人?
3.对于战俘营中的人种歧视现象描写的太过浮夸,歧视是有但也不至于表演成这样吧,当时演那个白人头头的演员内心难道就没有纠结过..并且此处也显出虎头蛇尾,后来怎么样了?
移交给战俘营这个启示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黑人一只对此三缄其口表示这种问题的根深蒂固,后来的分区管理和策反(不知道是不是该用策反)黑人战俘也应该有所描写。
4. 也是最大的不满,结局太过草率,2/3的主角在大结局了全死了?!
把他们在战争结束的前夕写死到底有什么特殊意义?
悲壮?
大有其他地方可以表达啊!
李长顺,死于去叫小李子别乱跑时的炮击;指导员陈平(有没有栓子忘了)死于冷枪冷炮运动中敌方狙击手(啥呀一个连连长指导员都去狙击了谁来领导?
);张金旺,死于保护乱玩手雷的朝鲜儿童;连长,出了坑道直接被炸死...好吧可以说牺牲这事儿摊上谁就是谁,不过在最后一集里面让几乎虽有主角这样草率地死去我实在不知道什么用意(还包括前几集中阵亡的老班长和机枪手杨家喜)。
以上大致是我对这部剧的看法,想要还原一个宏大的时代,却又显得力不从心,草草收场。
最后,向为祖国奋战站第一线的全体官兵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你们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我是怀着复杂的感情看这个剧的,家里的长辈现在还长眠于朝鲜,烈士这个称呼在我的家中是一个沉重的称呼。
听长辈说,那一年,号召参军,共产党员,业务骨干,但独生子不用去。
我的外祖父,五次报告,留下家中老母,妻儿毅然决然走向战场,那一年,他二十九岁,司机,骨干,共产党员。
战场上,他没有正面对敌,运输队,但真正危险,听说,他受重伤,听说,他要撤回,但,一次重要任务,他说,我是党员,我的技术最好,我上!
桥断了,人,永远的留在那里。
留下老母妻儿!
那一年,他最小的孩子,一岁。
现在说这些,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傻子,甚至还会招来有些心怀恶意的人的谩骂。
但那段历史不荣埋没,那些漫天大骂的人,我只想问一句,你是中国人吗?
“身后就是祖国”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一代代直正中国人的信念。
这样的一个年代,我们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定要御敌于国门之外大国信念。
”三八线的上映历经波折,但他终于与我们见面了,他让观众更直观的了解那个时代,那些被我们称做英雄的一个个“普通人”的内心。
剧作确实不够完美,但瑕不掩瑜,但为了那些人,那个时代,我给五分。
向所有奔赴异国战场的英雄致敬,向永远留在那片土地的最可爱的人致敬。
魂归来兮
优点很多不说了,说缺点,看到国强大哥就想起来老七,主演年龄太大,女主女副妆太多,韩军当时就是垃圾,没必要刻意美化。
看到第十一集,哭了,对于网上的某些观点想说几句一千年之后,如果全球人类大同,发现所有的战争都不该打——不能用现在的得失去强求过去的事情解放战争的时候,四野的部分军队在朝鲜躲过,医治伤员,朝鲜也支援很多军火,从某种角度看,援朝也是一种回报,更何况当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氛围。
因为历史的原因,朝鲜与中国关系紧密,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不能比的,做过中国郡县与藩属国,许多朝鲜人到中国谋生,朴正熙总统就参加过中央军,关系好就要多关注。
你美国千里迢迢打到了家门口,出门打你一顿是很正常的。
只要是中国的对外战争,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不管他们是哪个政权,哪个党派。
有的人把现实中的不如意投射到志愿军身上,逢共必反,只反映了自己的狭隘 偏见与失败
我是主动“五毛”来顶分数的,豆分不能被所谓自我又无知、数典忘祖的人拉下来,这部剧的诸多优秀之处不说,单说里面每个故事历史上都曾真实地发生过,剧里表现的尺度也很到位,先烈的鲜血不应忘却,更不容置疑。
我们参加这场战争的战略性正义性也不容置疑,你不懂那是因为你无知或者你有鬼。
推荐的理由这部剧多得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先从电视剧制作本身,故事情节、演员演技、道具特效,战争场景的真实还原,还有那实实在在的冰天雪地,都很认真得难以挑剔。
连长、长喜几个人塑造得也真实而不造作。
虽为正剧,但基本跳出了正剧“拿腔调,喊口号”的怪圈。
其次就是真实,真实到每个战术动作,连长果敢准确的战斗部署,每场战斗的作战过程。
真实到新兵蛋子第一次战斗前的恐惧和栓子的怯战。
真实到每个主角在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变化。
真实到志愿军不畏强敌,勇猛顽强的作战精神之所在。
再次这部剧带给我们的信息量。
在当前这个阶段,这部剧不仅是给我们自己看的,还是给美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朝鲜人看的,也是在解答为何百废待兴的中国能和势头正盛的美帝国一争高下。
更何况现在中国已不是半个世纪前那个贫弱的中国,任何搞幺蛾子的行为和团伙都休想得逞。
也是在唤醒我们自己,连长指导员对鱼叉事件的处理等故事,总让人深省,虽时代在变,人心在变,但那场战争不容忘却,先辈用生命代价积淀来的东西不容丢弃。
可能很多人对正剧很排斥,老汉平时不但不喜欢看正剧,电视剧都很少看,但除了精品良作。
在这个纸醉金迷、浮躁不安的年代,能给我们吹来一股清凉之风,唤起被忘却的记忆的历史大作,又为何不看。
专门因为这个电视剧注册了豆瓣账号。
因为对抗美援朝了解还不错,本来只是想看看现在电视剧会怎样拍抗美援朝,会不会有更新奇的雷人剧情。
一开始的表演还是有些矫情,特别是女主演,我一直觉得表演不自然,矫情。
但是后面我觉得越来越有看头。
特别是供龙缘峰时出现了三三制,有多少人知道起源和用法的?
所以觉得剧组非常用心。
还有,比较喜欢里面战卫华演的张达铁。
既然赞赏的声音很多也不缺我这一个,那就来说说自己感觉的一些不足吧。
导演应该是计划了李长顺的主线张金旺的副线以及常芳的爱情戏,以小人物的视角反映整个朝鲜战争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可惜的是以小见大,小是小了,见大却不见得,宏观的战役描写不够,主人公的过多戏份有拖累剧情的嫌疑。
歌词战役的描写当然是有原型的,可是为啥非得用化名呢?
战争场面的描写犹嫌不足,说媲美《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的可以歇歇了,毕竟资金投入摆在这边。
本来还期待对美军优势火力装备碾压的刻画,反复出镜的那两辆谢尔曼总是感觉怪怪的,不过志愿军战术细节的表现相当不错。
另外,还有一些像没有朝鲜话配音,米国大兵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普通话这种问题也很出戏的说。
但是 说实话 这部剧的人物塑造有特点感情戏真实不造作,虽然还有一些明显不足,但比之过去的抗日神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翻了一下一星评论大意都是类似"我对这剧无语一星不解释”“这种剧我就呵呵了一星”尼玛你有能耐你倒是说出个一二三来啊!
你扣了四星,扣在那,你有能耐你说出四条原因来啊!
还有一些人看了预告 或者连预告都没看 直接一星的我也是醉了。
还有人看了一点打一星的,这对这部剧公平吗。
看个开头就评论是不是也很偏颇,你评论的仅仅是开头 可你的分却是对整个剧打的 对那些没看的人也没什么大参考价值吧?
还有人说类似于这种话“豆瓣现在怎么了,这么多五分 豆瓣被收买了吗”可是我看五分的至少还说出个理由来 至少也是看了十几集 长得出观点 这样的评论对于那些没看想看的人来说 比那些没看就一星的评论要有价值的多吧?
如果那些人嫌豆瓣怎么这么多五毛 嫌豆瓣被收买 那我只能说我还嫌怎么这么多美分 豆瓣是被美方攻占了吗从来不发评论的人 为了那些军人。
为了我最喜爱的七哥。
不得不发我就不骂那些没看就打一星的人了,看见那么多人骂你们。
我也就放心了。
豆瓣终究没美分占领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家,只是一个观众,期待已久的三八线,在看到第二集就放弃了, 因为后面的剧情觉得猜都猜得到,以爱情为主,没想到小学的流动红旗是在抗美援朝中留下来的,真正的战争中真的会有吗???“战争是残酷的,会流血,”剧情中飞机轰炸在切了个镜头中结束了战斗,在同志口中我们观众知道了志愿军死伤惨重啊,场面有多惨,导演没交代,和美剧<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等十多集比起来,38集我觉得是剧组的钱不少啊,原本 期望中会还原差不多的三八线,唉,,,,观众要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真实的历史,一场不知名的战斗在中国军队喊口号中匆匆结束,战争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我们更多的是要直面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士兵心中的想法以及战争影响,自己内心的想法 不喜勿喷谢谢
我现在看到了11集,2016年拍出这样的剧集佳品是我们现在活着的人的福气。
战争是会死人的,这个道理是知道的,但是看着这样的真实场面,事实无法接受,有热血沸腾的冲动,自己改做些什么。
每个人做点什么,中国就会强大这也是祖国现在强大的原因。
我现在买的东西,全部为国产品牌,国产商品,我可以做到。
多少英烈换回一句,山河已无恙。
当我们安安静静生活的时候,是否会有人忆起当初创造这种安静生活的义士。
此片我只是看了前5集,感觉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员的表现都把感情演绎的很到位,无论是男女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
是难得一见的好剧。
因此我也不相信国产剧已死。
此片只是给我一个反思,如今无恙的山河,是当初义士拿命换来的。
如果今天山河再次动摇,是否还是有义士挺身而出,拿命去换。
我想会有的,但不会是全部。
我们的山河只能期望义士挺身而出么?
只要有这种想法,就是危险的。
义士不是部分人,而是所有人。
我们的山河,我们的领土,我们的海洋,都值得我们所有人挺身而出,都值得我们用命去承担,这样才能有资格去享受先辈留下的安静的山河。
而现在有多少人能够想起挺身而出拿命换和平的义士?
我想心中常思先辈,才能保持清醒。
此剧编剧经过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推敲,80%以上的剧情源于史实,但愿此剧能够触动一些麻木的人,一些无知的人,一些迷失的人。
我喜欢志愿军的事迹,不喜欢这片子
可歌可泣的定国之战,难得的佳作!片尾曲真不错
正剧的品质,很受触动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朝…鲜…人民…感谢你…(八辈祖宗的)…
只有中间几集还可以,大部分时候编剧想起来啥编啥,故事线索各种乱,浪费了一个好题材,即使在这样的管制下,这个题材还是可以拍得好得多!
配音尴尬,千篇一律的脸谱化人物设定,烂俗的剧情桥段,矮化敌人,粉饰战争,五毛钱特效,打仗这么严肃的事情,搞的像一群二逼青年过家家一样,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就是以这种水平和态度对待我们严肃的历史的吗?老兵看了都要骂街了,导演是不是《乡村爱情》看多了,就这么塑造中国军人的形象?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都几乎不合格,完全无可取之处。
讲志愿军的不多,这算一部
我是士兵突击演员粉,看到张国强就开追了,但这片子的开头铺垫太拖沓了吧,塑造人物性格的过程不够干净利落,战争是残酷的,我想看到一部严肃正剧,笑料加得有点勉强,扣两分。三分加给战争场面,加给刘指导。
边看边问老妈当时的故事。觉得战争的事情就讲战争好了,志愿军战士太值得敬佩!但我想说,常青同志就是圣母婊好么?一天到晚说这个劝那个不能儿女情长,要等战争结束后再考虑个人问题,结果就自己最活泛,脑门子上永远攢着仨字儿:李长顺我爱你。
虎头蛇尾的战争片,可惜了这个抗美援朝题材,前10集还挺好,之后越来越不行
三星都给题材。
我不敢说,因为人们都喜欢听假话
又臭又长,一个无聊透顶的情节可以拖半集
CP设置太多太爱回忆太拖延 一打起仗就开始俗套 但还是表白杨排长!
平衡下一些看到一点点美国爹写的历史就当做宝贝的,傻狗给的1分。送你们一个词,naive.
我走了 但请你替我 在和平的日子里 幸福地生活下去 当你经过鸭绿江 看到江涛徐来 那就是我 你的战友 在向你致以敬礼
看了十集,坚持不下去了,扯淡太多,人物太磨叽。
志愿军说着东北方言,美帝和南韩军队说着纯真的华语,尼玛看的分分钟出戏。
战斗场面还是不错的,很还原战斗,但是,剧情真的没必要加感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