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泽直树新编的《地上最强机器人》,整体来说还不错。
制作非常精良,几个分开的人物的小故事都很不错,尤其是诺斯二号那部分,我太喜欢了。
非常感动。
我只看过零星的一点阿童木的剧情,我对阿童木的形象更多是看了郑渊洁的《皮皮鲁与机器猴》中和幻想出的,但是完全不影响观看。
可以看出来,机器人都是喜欢阿童木的,而人类则有着很多不同的看法。
盖吉特事实上主要承担了摄像机的功能, 是一个向导型的角色,就像jojo中的空条承太郎。
盖吉特也有着自己的故事,整体来说,盖吉特的叙事是比较完整的。
————————美中不足就是波拉的描述和结尾的处理,波拉一直到最后都是含糊不清的状态,波拉是人还是机械?
从生化人的角度看,似乎是一个远古生物,召唤火河,融化坚冰,吞噬地球。
神话亦真亦假,又要驾以科幻的背景,就是要用反质子炸弹,足以毁灭地球的炸弹,但这炸弹又不能毁灭地球,要投入火山让岩浆喷发,让岩浆和火山灰灭亡人类。
逻辑漏洞不少,悬疑感够了,但是差一个托住各种各种设定的底。
反派博士在设定上是仇恨帝国的,他手上的pluto杀害了波拉代表团的博士和最强机器人们,但是帝国的总统又说是自己的计划,这个地方本身又是冲突的。
泰迪熊的机器人是什么,本来以为只是一种意识流的描述方式,结果是实体的机器人,那么是不是代表着它是远超出阿童木他们智能的机器人呢?
那么又是谁发明的。
这里有一个战力评级:负面阿童木>波拉>爱普西隆>pluto>普通阿童木>诺斯二号等所以可以看出来,pluto在中上游,可怎么也算不上地上最强机器人,尤其是像阿童木这种性格影响战力的机器人,会大大影响pluto的评分。
还有爱普西隆收养的孩子被带走的这个剧情,实在是过于剧情杀了,真的这么急吗,连等待爱普西隆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确认对方身份的时间?
爱普西隆可以看出来给孩子们提供非常好的住所,应该是不差钱的,这个地方没有好的铺垫,总之就是推进剧情而设置的生硬的关卡。
————————还有阿童木与pluto战斗,并不精彩,打完的时候甚至都不是黄昏,下个镜头就躺着看流星了,倒不如直接从黄昏打到夜晚,也不会让我觉得阿童木在浪费时间,地球危机不是大事吗,我比你们都急。
最后一波上价值让人觉得剧情平平无奇,太普通了。
阿童木会骗人,阿童木也是只能通过失衡情绪再次唤醒,所以阿童木大概率跟反派博士是同一个层级的智能。
————————目前就这些,是个好看的片子,但是感觉剧本很赶,不够完善,初看有不对劲的地方,回想起来就漏洞很多。
值得一看,也很好看。
2023.11.15
之前看过(20世纪少年)对于作者的叙事方式和风格印象很深。
这次的整个架构也很相似,整个悬念都要到大后期了再给你一点点的揭开解释,前期各种伏笔和埋坑。
但厉害的是这些都是逻辑可循,且前后呼应的。
整个过程也是碎片式的发展,到处给你一个拼图,到最后自己最会给他拼起来了。
得到一种释然的感觉。
再说回作品本身探讨的内容层面,也是近几年大热的AI人工智能领域。
深度探讨机器人未来与人的共存方式,从只有理性是否诞生出感性,从只会听从命令,到有自我意识,从个体到成为一个种族。
等等许多跨时代意义的命题。
同时也参考了现实中,国家之间的政治局面。
人性的复杂。
还有也致敬了手冢治虫老师的作品。
作品涉及的要素真的很多。
最后从观感来说,是循循渐进慢慢向上的。
要有耐心。
前期时候各种谜语人和悬念会让人感到纳闷沉闷,感觉堵着一口气。
故事里又有许多让人难受,悲伤的地方,许多的情绪到后期就会慢慢都释放开了。
但是最后一集就少了许多的惊喜和意外了,整个过程也都让人猜得到。
但是作品本身探讨的内容和意义都远大于作品自身了。
一个故事,两部作品,将两位不同时代的漫画大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联系到一起。
1964年,被誉为“日本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发表了《铁臂阿童木》的一部番外篇《地上最大机器人》。
在中东地区某个国家,有一名失势的苏丹(领袖)阿巴巴三世,委托科学家亚伯拉博士建造了一台机器人布鲁图(PLUTO,意译即“冥王”)。
阿巴巴三世命令布鲁图,要将包括阿童木在内的最强的七个机器人统统击败,成为世界第一的“机器人之王”。
故事围绕着布鲁图跟“七大超级机器人”之间的斗争展开,由此也引申出一些对人性、社会与文明的反思。
将近四十年过去,在2003年的时候,另一位殿堂级漫画家浦泽直树,机缘巧合之下获得手冢治虫的儿子授权,着手对《地上最大机器人》进行重新改编创作。
浦泽直树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作的故事框架与人物设定,同时也添加了对时代变迁的观察与思考,作出相适应的改动。
在2003年至2009年间,经过长达六年的连载,最终完成了一部同样发人深省的《PLUTO冥王》。
直到2023年10月份,《PLUTO冥王》改编动画在Netflix放映,让这部多年前的作品再次引发热议。
相较于六十年前诞生的《地上最大机器人》,再到二十年前面世的《PLUTO冥王》漫画版,旧时的预言与设想,如今有一部分已经融入到现实世界,又或是实现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高。
今时今日再回首这部作品,也许能体会到更加切身的现实意义。
《PLUTO冥王》的背景设定,是一个放眼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高度发达,跟人类共生共存的时代。
此时的机器人,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跟人类大致相似,甚至是肉眼难以区分的外表,同时也具备了人类的语言、思维、劳动等能力。
此外,跟人类社会的法则相通,机器人之间也会存在着级别、能力与身份地位的差距。
大多数机器人在设计上较为普通,资质和能力有限,而少数机器人则是投入了大量优质资源,由一流的科学家采用尖端科技制造出来,拥有强大超凡的能力。
直到某一日,被誉为“世界上七个最先进机器人”之一的蒙布朗离奇遇害身亡,继而在世界各地接二连三出现离奇的凶案,揭开了一场阴谋的序幕。
有关机器人的“权利”问题,是《PLUTO冥王》当中的争议焦点之一。
根据作品的世界观,机器人享有跟人类基本同等的权利,这是受到法律认可和保障的。
人类不能够“歧视”机器人,哪怕在公共场所发表一些(疑似)不当言论,都有可能会触犯法律,看起来有一些西式“政治正确”的影子。
当然,法律也同样严格禁止机器人做出伤害人类的行为。
人类与机器人之间虽然时有摩擦冲突,不过总体上还是尽力维持着和平共处的关系。
然而,正如现实中的平权运动一样,有抗争的声音就必然有反对的势力。
尽管通行的法律保护机器人的权益,但实际上反对者大有人在。
作品中就出现过一个成员众多的反机器人地下组织,可见这种立场仍然十分有市场。
这些人出于不同原因憎恶机器人,反对机器人拥有人类一样的权利。
有的是认为机器人本来就是比人类更劣等的奴仆,有的则是因机器人抢占了资源和机会忿忿不平,有的是跟机器人之间有着深刻的新仇旧恨。
作为一部科幻作品,《PLUTO冥王》首先抛出了一个有关科学与伦理的难题: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到底会给人类创造更多福祉与便利,还是会加速人类的异化乃至毁灭?
二者到底能否真正和平共处?
也许二十年前漫画面世的时候,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有很多构思都是新奇的、超前的、陌生的。
可是身处当下再去审视,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暂时还未发展到作品里那种高度类人化的水平,但是人工智能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有目共睹。
我们为浦泽直树当时就精准预言了未来的一部分现实惊叹之外,还不得不更加谨慎去应对时下的一些新的困境,例如人工智能被某些人用来实现有违道德伦理的任务,又或是因其方便快捷,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而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加剧失业与贫富差距等等。
人工智能如今之于人类,除了带来一定程度的进步和解放之外,其威胁性也不容忽视,已是无可避免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PLUTO冥王》除了是一部预言式的科幻作品之外,也是一部警世式的反战作品。
将“科幻”与“反战”两个题材结合到一起,大概旨在提醒每一个人:假如科技发展的成果被用来从事非正义的行径,将会是一场无穷的灾难。
作品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事件,就是“第39次中亚战争”。
这场战争起源于“特拉克亚合众国”指控“波斯王国”疑似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机器人,要求国际社会对其实施制裁。
于是,由多名优秀科学家组成了一个“波拉调查团”,亲自到波斯王国进行实地考察。
然而,调查团除了发现一个存放着大量机器人尸体的垃圾场之外,并没有发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机器人——事后更是证明,这些机器人的尸骸,实际上是用于沙漠绿化计划的失败试验品而已。
即便如此,特拉克亚合众国还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打着“解放”波斯人民的旗号,发起了一场惨无人道的战争。
虽然“第39次中亚战争”是虚构事件,不过假如对二十年前的历史稍有记忆,可以大胆断定,它就是对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的复刻。
当时,美国正是以怀疑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不顾多方反对,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
在七个最先进的机器人之中,除了明确拒绝参战的艾普希伦之外,其余六个都在“第39次中亚战争”之中效力过,这也使得他们日后成为被寻仇的对象。
他们本以为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了实现波斯王国的解放,拯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机器人同胞而奔赴前线,而现实的情况偏偏却是,无时无刻不在战场上,跟同为机器人的对手自相残杀。
他们也不禁质疑和反思:这场战争的意义到底何在?
甚至说,是否有任何意义可言?
然而,这些超级机器人即便拥有强大的威力,无非也只能听从命令去执行任务。
他们虽然得到了法律保障的权利,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但很多时候都是扮演着服从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身不由己。
好比阿童木因为长着小孩子的外貌,曾经被卖到马戏团。
又或者像刑警盖吉特那样,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对自己被暗中删改过记忆的事情一无所知。
还有被灌注了仇恨情绪的布鲁图,在其丑陋骇人的外表之下,事实上埋葬了一颗压抑痛苦的心。
至少在本作当中,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尽管已经非常成熟,但是还未完全发展到足以独立崛起,跟人类相互敌对抗衡的程度。
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和统治者,始终是人类(尤其是精英人群)。
至于在遥远的未来世界,会否有可能发展到一种人类与人工智能分庭抗礼的模样,仍是未知之数。
最后,《PLUTO冥王》里还有一个被反复强调的母题:仇恨。
纵观整部作品,出现过很多跟“仇恨”相关的情节及对白,其中既有私人恩怨,也有国仇家恨。
不过,作者浦泽直树表达出来的态度,是鲜明、坚定而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对“仇恨”进行细致刻画,是为了展示其破坏性的一面,从而呼吁人们放下对仇恨的执念,回归到爱与和平的道路上。
这种观念是值得推崇的,只不过其背后还留下一些问题,似乎仍然有待商榷。
且看作品中那些“复仇者”,他们在实行复仇之前都是“受害者”,有着各自的难言之隐,甚至可以说是血海深仇。
假如不是因为先遭受到难以承担的痛苦,他们大概也不会变成极恶之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声讨或批判这种冤冤相报的行为的同时,不妨也可以尝试换个视角,去挖掘把他们逼上复仇之路的更深层原因。
或许在“受害者——复仇者——新受害者”这样的恶性循环链条之外,有一些更加邪恶的力量,正乐于从他们两败俱伤的残局之中,坐享渔人之利。
原文:《PLUTO 冥王》: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战争与和平
一切得先从神作《铁臂阿童木》说起。
1952年,手冢治虫在《原子大使》的基础上创作出了《铁臂阿童木》,一个钢铁身躯、脚蹬长靴的机器男孩开始了爆火之旅。
成为风靡全球的经典形象。
1963黑白版动画1982年,名叫浦泽直树的新人漫画家正式出道。
作为手冢治虫的迷弟,在手冢治虫去世后,浦泽直树想二创其遗作《火之鸟》来致敬。
可惜未获得手冢制作公司同意。
后来该公司询问他是否愿意二创《铁臂阿童木》时,他点头同意。
于是漫画《冥王》诞生了,随后横扫各大榜单奖项。
台译版第1册封面浦泽直树后续的职业生涯,更因创作出《20世纪少年》《Monster》等高分佳作而名声大噪。
《冥王》便具备了特殊意义。
两代顶级漫画家的交织,强者对强者的承继。
浦泽直树代表作《冥王》之于《铁臂阿童木》,如《金瓶梅》之于《水浒传》,同人之于原创,皆是取局部设定而扩展新篇章。
浦泽直树选定了《地球上最大的机器人》这一话,讲的是:机器人普鲁特受到国王指示,去摧毁世界上最优秀的7位机器人,其中就包括阿童木,但最终普鲁特却和阿童木站在一边,国王计划破产。
原作轻松幽默,是讲给孩子们的故事。
但对于浦泽直树来说,童稚并不是他的企图。
他是背负更深刻的命题去寻求此与彼的答案。
这个此与彼指的正是人与机器人。
>>>>人与机器人故事开始于一位伟人的离奇死亡。
而这位伟人是机器人,叫蒙布朗。
蒙布朗是世界知名的山地向导机器人,同时担任护林负责人,热衷于推广自然共存化林业采伐计划。
最重要的是他与人类建立了深厚情感,他的去世引发了世界性哀悼。
蒙布朗死状凄惨,被四分五裂,头部呈现诡异的形状。
紧接着《机器人保护法》的主要倡导者(人类)去世,死时头部被插上两角,和蒙布朗死状相似。
因为侦查技术的高度发展,凡是人类作案就无所遁形。
由于室内没有查到任何痕迹,初步判断为机器人作案。
在《冥王》中,阿童木不再是绝对主角,视角时常跟随的是欧洲刑警盖吉特。
他如很多侦探题材作品中的主角,稳重得甚至有些沉闷。
眉头总是紧皱,心事重重,但他却是高度仿真的机器人。
盖吉特在调查中探访一位被关押的机器人。
机器人为他揭示了“两角”的寓意。
“角”是死神的标志特征,夺走战士之魂的猎人被称作“角王”,在希腊神话中对应的是冥王哈迪斯,或是罗马神话中的普鲁特(pluto)。
这也是《冥王》英文译名《PLUTO》的由来。
他预言:强大如蒙布朗被轻易粉碎,随后必会有6位机器人被消灭,这7位被认为代表了机器人的最高成就,具有大规模杀伤性。
其中就包括盖吉特与阿童木。
这个被关押的机器人也不容小觑。
8年前他曾伤了人,人类在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测后发现他的系统没有任何缺陷。
没有缺陷就是最大的缺陷。
因为机器人不被允许伤害或杀死人类。
>>>>机器人与道德1942年,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其短篇作品《转圈圈》中率先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除非命令与第一定律发生冲突;第三定律:在不违背第一或第二定律之下,机器人可以保护自己。
1985年,在《机器人与帝国》中,阿西莫夫扩充了第零定律,作为所有定律的前提: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整体人类,或坐视整体人类受到伤害。
《攻壳机动队》这些定律对后世创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并经历了演变,还被补充了繁殖原则:机器人不得参与机器人的设计。
人类既借助于机器人的力量,又要对机器人可能造成的威胁严防死守。
外网大神的机器残骸设计《冥王》延续了这样的矛盾式命题。
越高等的机器人越像人类,他们组建家庭,拥有子女,参与社会活动。
在人与机器人高度融合的社会,两者越趋同,那道隐形的区隔越微妙。
人类越难以用肉眼分辨,被压制的歧视与猜忌就越汹涌。
平权和剿灭的浪潮两种呼声皆在。
人与机器人成为族类之间的对垒。
当盖吉特与阿童木一起坐在餐厅。
享受食物的阿童木让盖吉特感到诧异,同为机器人,他不知道对方如何做到同人类一模一样。
在手冢治虫的设定中,阿童木被制造出来是为了弥补人类的丧子之痛,后来被遗弃到马戏团。
《冥王》采用这个设定,由阿童木亲口说出。
阿童木为什么说这件事时露出落寞的表情?
机器人会落寞吗?
当机器人有了情绪感知,人类该如何面对。
浦泽直树的功力在于,即使处理“人与机器人”这么老套的一个命题,他依旧时刻在挑战和质疑每一个寻常词汇。
比如:记忆与遗忘,完美与缺陷,精准与失控......他将人与机器人深深交融,再狠狠撕裂,然后交融,以此往复。
《冥王》表面上是一个缉凶的故事。
一季8集,每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长,所铺陈的世界观绝非表面这么简单,因为在人与机器人身上覆盖着共同的创伤——战争。
>>>>人与战争波斯国王作为独裁者向邻国发动侵略,机器人被大量应用于战场。
另一边,自诩为世界领袖的大总统呼吁联合国通过《禁止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机器人条约》。
他宣称波斯王国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机器人,并借此向波斯开火。
战争爆发了。
浦泽直树创作时,恰逢伊拉克战争爆发,所有的隐喻都有了指向。
战争连绵,七国联盟派遣蒙布朗一众进入战场,机器人残骸遍地,正义变得缥缈。
即使钢铁之躯,被投入战争的炮火,也全部碎成哀鸣。
“我们应该摧毁谁?
”“我们应该憎恨谁?
”
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机器人没有见到:“你们把炸弹丢在我熟睡的孩子身上!
”“去他妈的‘拯救被压迫者’!
”
战争过后,这些参战的机器人患上了战争创伤后遗症。
接着故事转入一座城堡,失明的音乐家怒斥他的新管家——机器人诺斯2号。
音乐家鄙视机器人,认为他们与艺术无关,只是战争杀戮机器。
诺斯2号作为高智能机器人,曾参加过战争,但却想学习弹琴。
音乐家认为:“机器能实现的唯一进步就是精准。
”
但之后的剧情塑造了全剧最泪目的场景。
人是会被机器人抚慰的:“我们来练琴吧,诺斯2号,永远不要再上战场。
”“好的,先生。
”
作家海明威曾参加过一战,当时他大腿中弹,从身上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
战后旧疾时常发作,长期失眠,备受折磨,睡觉时必须点灯。
他的《永别了,武器》其实带有强烈的自传意识。
其中有段: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我观察了好久,可没看到什么神圣的事,而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
大友克洋与角木肇曾合作过一部动画短片,名字与《永别了,武器》颇像,叫《别了,武器》。
一支武装队深入城市废墟,搜集有用材料。
仅25分钟的时长,前半段是恢弘的战斗,精描细绘的战车与军火,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
敌人显出身形,庞大的战争机器。
武装队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剩下的最后一个人,战斗服烧焦,被机器扫描确定“战斗值为负”。
机器转头走掉,人抱着石头追打机器,想要继续战斗。
这黑色幽默的结尾,却解释了一层寓意:如武器一般的人类,如人类一般的武器。
《冥王》并不是惊心动魄的那类作品,它沉闷,换个形容词,古典,是的,它是那类非常古典的科幻作品。
需要沉下心,慢慢品。
你会觉得它的设定有些落伍和过时,毕竟过去太久,但永恒的话题魅力就在于“永无答案”。
从宏大延伸至人性最幽微之处。
机器人高度拟人化后,面对机器人就是面对人类自我。
机器人是人类欲望的分身,是将自我置于客体的观察。
文/甜茶首发于公众号影探(ttyingtan)
「哈斯先生,我想問你一件事,你們人類的恨意會消失嗎?
還是永遠不會消失,無論你再怎麼努力抹去?
我最害怕的...是我自己,現在我學會憎恨了。
」看完浦澤老師的『冥王PLUTO』,覺得身為人類某種程度上是脆弱的,因為佔有後失去的情感,導致憎恨所有一切,進而復仇來達到內心的平衡,這樣真的快樂嗎?
「你知道人類為什麼喜歡建造紀念碑嗎?
因為他們健忘,除非我們刻意抹去,否則記憶將永遠存在。
」天馬博士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創造了小金剛,以為這樣能撫慰自己,不過,失去就是失去了,發覺小金剛無法替代自己的親情,覺得小金剛是個失敗的作品,人類最可憐的,不是欺騙別人,是自己騙自己。
當機器人越想變成人類,他們努力模仿人類的情感,去體驗什麼是痛苦、快樂、悲傷,我們卻好像變得更冷漠,搞不清楚誰才是像機器般活著。
你是機器人還是人類呢?
我想,這個答案只有自己最清楚了!
《pluto》的第三集,这是极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一集,关键就在于本集的情节点特别多又不好串联,但又隐藏主题,我来给大家一一点出。
本集交代了普鲁托的心理、波拉组织的暗中活动和机器刑警盖吉特的角色经历。
先是动物伤人事件,前两集中普鲁托的战斗从未给正面画面,实际上和两个超强机器人的战斗普鲁托已经身负重伤,本集都是普鲁托的养伤,片头就是落在城市公园里引起了动物骚动,同时阿童木的妹妹,善良的乌兰登场,交代了乌兰具有感受恐惧的特殊能力,不仅感受到了动物的恐惧,也感受到普鲁托类人体的恐惧。
在警察局里,高仿真机器人阿童木和乌兰被误以为是人类,装有机械体的阿布拉教授被误认为是机器人(实际上确实是机器人),再次重申了本作的基本设定,即机器人和人类界限的模糊,和阿童木的擦肩而过表明两人的立场对立。
后面介绍机械刑警盖吉特的经历并介绍了其机体有特殊合金,可以免疫电磁攻击(手冢原作的设定)。
反机器人组织波拉成员阿道夫的经历以小见大,反映人类社会对机器人的普遍仇视。
阿道夫和盖吉特又一次擦肩而过,再次重申人类和机器人的立场对立。
爱好和平的光子机器人爱普西伦登场,他道出了机器人和人类越来越像,使仇恨蔓延(本作矛盾)。
幕后boss,终极杀戮兵器波拉被多次提及。
然后是乌兰和普鲁托人类机体的友谊,在普鲁托机体修养期间,普鲁托的记忆模块找到人类机体栖身,同时为自己的受损记忆模块做修复。
这里进一步展现了普鲁托人性化的一面,80版中和乌兰的接触也成为了普鲁托洗白的契机。
可以看出,所谓一体两面,丧失记忆体的普鲁托本性善良,其初心实际上热爱生命,有冥王称号和破坏力的普鲁托真正能力是新生。
阿童木的出现使普鲁托记起破坏所有高性能机器人的使命,中场休息结束,这一集铺垫这么多,下一集矛盾一定会集中爆发。
循着名声看完了这动画,讲的是中亚战争后的机器人以及倡导者被杀,还有涉及反对机器人的团体,最后事情真相浮出水面。
前面引用弗洛伊德说梦是现实的表达,并非仅是想象。
让盖吉特和那些最先进的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情感,联想到最近GPT的火热,我感觉未来科技的发展定会让我们惊讶。
动画第二个让我触动的点是第五集盖吉特问人类的仇恨会消失吗?
我最害怕是自己学会了仇恨。
我原先因为家人的官司的事情产生了很大的怨恨,让自己心里总是充塞恼怒,现在想想,可真不好,我应该像机器一般,不能产生仇恨。
盖吉特死后其妻子说我无法处理这一切难以忍受的悲痛。
同样让我感同身受,我仇恨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无能感到巨大的悲痛,处理方式就是晚上躺在床上,让那孤独吞噬我。
动画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活着的意义……你永远都不会感到孤独”,真的好安慰我啊。
动画第三个也是最让我触动的是,动画展现了当时机器人劣等的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何不是处处显示了等级的存在呢?
像是我,作为司法单位里的合同工,真是切实感受到了巨大的阶层差异。
机器人可能无法理解情感和美,但是那些单位里的合同工又怎么能理解编制们的傲慢呢?
业主觉得自己和保安不一样,行人觉得自己和2000元工资的环卫工不一样,白领觉得自己和农民工不一样,这样的有色眼镜如果能少一些的话多好。
在网上看到视频说国外的情况可能会好一些,比如一些欧洲国家大家的薪资情况都差不多,环卫工和大部分的工作薪资不会差到哪里去,那里的人也不会卷卷卷,没有攀比,不关心其他人的豪富,这样的话,可能这个世界会美好一点吧。
波斯国因被怀疑拥有大规模战争型机器人而被合众国进攻和破坏,仇恨的种子开始在波斯国国王心里发芽,他请阿布拉教授打造一个改造地球的机器人,这个计划叫做“波拉计划”,但阿布拉教授制造的所有原型都失败,于是他请了名为天马的科学家前往波斯共同研究,天马同时也是创造了阿童木的前任科学部部长,但阿布拉在袭击中失去了家人以及自己的生命,但是他把包含了自己仇恨的芯片交给了天马博士,天马博士创造出了机器人阿布拉,一个真正完美的机器人,能够撒谎的机器人,但同时机器人阿布拉还拥有了双重人格——高地,阿布拉曾创造出科学家机器人萨哈德,萨哈德想讲荒漠变成沙田,但是阿布拉将仇恨延续到萨哈德身上,让萨哈德变成了自己的那朵郁金香——布鲁托(罗马神话中的冥王),阿布拉最终创造了布鲁托,高地也就是阿布拉的另一种人格创造了波拉,一切按计划进行,布鲁托继承了阿布拉的仇恨,整个地球岌岌可危,热爱森林的蒙布朗,学习钢琴的诺斯2号,疼爱家人的伯朗德,拳手海格力斯,拒绝应征的埃普西隆,在阿童木体内的盖吉特,全部都被布鲁托杀死,但布鲁托很悲伤,他不想成为死神,他想成为创造花田的萨哈德,于是他牺牲了自己,毁灭了波拉和反物质炸弹,仇恨不应该被延续,仇恨会消失么?
仇恨是不会有结果的,存在仇恨消失的世界么,没有人知道,但所有人都希望
以伊拉克战争为契机改编的漫画,又于此时点播出动画,这段交汇宿命感实在太强。
从二十年前的美伊到今日的俄乌巴以,世界战争阴云未散,昭昭前事已经表明同类相残的荒谬与无谓。
仇恨撞击仇恨,他们(知识分子)也没有阻止住世俗大众让全部历史充满了仇恨和杀戮,但是他们制止了这些世俗大众形成崇尚仇恨和杀戮的宗教以及因美化他们而具有的成就感,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他们,在两千年里人类虽然行恶,但是崇善,这一矛盾是人类的荣耀,人类文明正是在这一矛盾所造成的夹缝中发展出来。
浦泽直树&手冢治虫在《Pluto》中的哲学思辨不仅如此,这其中人与类人机器之间的二分,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而富有挑战的心理和道德交织。
在这深刻的探讨中,我们能看到人类与机器之间模糊的边界,以及个体内心深处自我的需求与超我所塑造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微妙互动。
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人类与机器共存的未来中,可能引发更为深远的思考和变革,即便这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执着于模仿人类行为的机器人是比人类更具有人性光影的机器人、那么多高级的机器人可以突破阿西莫夫作为机器人底层逻辑的机器人三定律?
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是否已经成为拥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主体,成为了“我”的客体?
在机器人拥有高度智能与道德性的前提下,人类的主体性是否会被进一步消解?
永恒话题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永远无解。
<参考文献>La Trahison des Clercs, Paris: B. Grasset, 1927.〔简体中文译本〕佘碧平译,《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机器人为什么要高度模仿人类?
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还要组成家庭?
科学就这么儿戏吗?
如果要描写机器人的情感我觉得没问题,但是不能是以「机器人的情感只要更像人就是更高级」,这样的思想实在有点太人类沙文主义了,真他娘的自恋。
一个与人类截然不同的生命,应该有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和情感逻辑。
单方面的模仿人类,只能让文学属性落入下乘。
2.阿童木和他妹妹……世界最高级的机器人就是为了上学????
什么鬼?
为什么会有小孩子机器人这样的存在,感觉真是把科学家和资本和机器人都当傻子。
而且他妹妹,竟然没事读童话?
最先进的机器人之一就是上小学读童话?
那她计算机大脑是造出来干嘛用的?
即便是设定也太夸张了点。
3.刑警捡来的老旧机器人小孩……一个特别上年纪的老旧型号长得很古典机器人的机械人直接开口叫爸爸妈妈?
我直接一个喷血!
这是为啥,他原来就是机械小孩吗?
还是后来觉得要生存下去要叫爸爸?
如果造出来就是机械小孩商品价值是为了讨好谁?
讨好人类这外形不可能,讨好机器人??
这也太过家家了吧!
这么高级的生命体要一个低能机械小孩是为啥?
然后,这么古早的机械型号应该比刑警年纪都大吧?
直接叫爸我去太狗血了总结:这样类似的槽点太多了,还有机器人葫芦娃救爷爷之类的设定我服了,说好的世界上最高级的7个机器人,就是最像人类的7个机器人是吧……这自恋劲儿也是没谁了,那造机器人究竟是为了个啥。
而且,他们7个最高级的机器人,面对连环杀手但是我也要心慈手软!
那个连环杀手也有问题,一边流泪一边在坚决执行杀人啊喂?
这也太婊了……关键是这么婊的机器人杀完了所有任务目标,竟然最后拯救了世界,成功洗白。
要讨论人性挺好,但用机器人讨论人性这个方向,我觉得作者描写的只能用滑稽来形容。
除了人类的自恋,啥都没讨论出来。
都2023年了,还在想机器人要拟人,没有记忆上传和迁移坏掉硬件机器人就挂了?非要把AI跟人的思维扯到一起扯一堆纠结的批话?不符合科技发展的故事,看得极其无感。
这才是对人工智能,应有的讨论。9分。
第一集真的很棒,但结局pluto的转变真的很突兀
【C-】观看期间实在好奇本作究竟跟《沙丘》有何关系,大概也就被回忆杀和用后即弃彻底定型的角色们记忆深刻吧(好在仍有一些角色刻画依然完整)。一方面叙述实在是太死了,尤其是悬疑和推进主线这块,力图写作出严谨的人机关系/冲突和水台正攵隐喻,可这般爱搞脱线叙事实在是看不出主创究竟想严谨什么。另一方面是复盘结尾的soft ending,正义一方带着无尽的包容毫无悬念地拯救了世界,但前方仍然悬着各种各样的难题(核心反派的存在、“仇恨”的不稳定因素)。失去了这么多心向正义的机器人们,还要让丽国统总这个必反派说出追求和平的“真心话”。行嘛,到头来依然是陷入一套表达安全区,什么都讲了却要么不说清、要么不敢讲。只是一味沉浸强烈的感动来煽动影像价值,结果是挺唬人的,可然后呢,只剩一层怯懦的空壳罢了。
有点虎头蛇尾
这部剧集,让我认识到了日式反战洗白的野心,深深扎根到了底层民众的心里
怪物我都是跳着看的,这又是讲的啥呀?一集六十分钟,看睡着醒过来一集还没完。科幻背景,机械赛博,本格推理开局又有点社会派推理的意思,中间转场几次,剧情又开始变得稀碎起来,感觉作者老是喜欢把命题作文写成非命题的感觉。
铺垫过长,设定简单,逻辑上似乎没太圆好。剧情走向有点平。整部弥漫的那种悲伤冲击力也不强。
长大后很少再像小时候去看动画了,不是像很多人一样贬低什么来抬高自己装成熟,只是二十分钟时长,OP ED 唱个几分钟,再放点广告,然后幻灯片挨十集打再打回去一集,实在是墨迹拖沓恶心的不行。但《PLUTO》改的真的很好,一集两小时刚好符合浦泽直树的电影风,信息量很大,没有尿点,节奏也稳定不突兀,很棒……「到练琴的时间了,诺斯 2 号」。
就是很闷很无聊啊…看不下去
本来还蛮喜欢的,特别是诺斯2号那一集。全剧弥漫着反战,反仇恨的思想,但看到了最后一集我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在给军国主义及霸权主义分子洗白嘛,剧情逻辑基本就是:我发动战争欺压了你,现在你想复仇毁灭地球,那我现在就和你讲爱与和平,讲放下仇恨,真恶心人啊。
俗套啰嗦的讲了些毫无实操性,甚至互相矛盾的大道理,真的无聊。
节奏略慢,印象里小时候看到的普鲁托是那个样子,后来重绘版本又是另一副样子,现在直接变成“昆虫”了 [苦笑] 只是没想到,阿童木经典的低筒靴造型也取代了。。。
从第三集开始两倍速看完,叙事水平和表达手段低效得令人发指,更不用说那些自我感动与刻板说教,让本就老旧的价值观以及毫无结果的科幻思考更显低幼。
诺斯2号太感人了。很老派的日本动漫风。说实话这个评分能八分多有情怀了吧,实际有点偏儿童,成年观众会觉得不够看。而且关键时刻不说到底死没死,然后就切别的镜头再故作深沉铺半天无聊对话,这种剪辑方式可真让人火大。
这种关于战争的作品,每个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不同,真的很难讨论。但是在总体观感上,确实有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观感。有时候真想回到一开始那种看日漫的感觉。
已经预定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记得初中的时候看过Pluto的漫画,主角是个机器人侦探大叔的设定深深的吸引了我,而且每个机器人身世的描写都很深刻。浦泽直树的作画太令人舒服了,画面简单但是人物表情刻画得非常到位,动画在画风和气氛的还原的简直无敌了。建议大家观赏完动画后可以看看漫画,非常赏心悦目。
看到第三集,一直就是感觉咋这么俗呢,披着机器人皮肤的人权讨论,太无聊了也
有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美
调色太艳太亮了……埃普西隆什么的分明就是女装大佬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