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得和演得都特别的风轻云淡。
导演在那么多丰富的素材和时代背景进行选择,想起来都觉得困难。
最主要的主线还是都有,包括:演茶花女 / 亲近的弟子和朋友 / 教书 / 跟妻子的别离 / 出家 / 修行其中好几个场景平平静静的,却很让人感动,比如他将要出家的时候,当人问起难道就舍得你的妻、子么?
濮存晰演的弘一法师回答:譬如人得了暴病, “”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
世上多少想不开的事,均可依次想通。
为母亲唱歌那一段也很感人。
在闭关的时候,在河边洗漱的时候,整个节奏都是一种不紧不慢,不卑不亢的淡然感。
濮存晰演弘一,茶花女是扮演得不够柔美,但是其他时候挺拔的身板都特别有气质。
细想弘一法师,并不是那种不愿意理会世事和红尘的人,以前看他写的字,就以为他是那种柔柔弱弱,不爱过问世事的一个书生,老了就是那种性情孤傲的枯树深井一样的高僧。
但实际弘一法师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感情很丰沛的人,即使是收敛,也会有光普照到周围。
何况他并不在意世人的眼光,只是按自己觉得正确的方式去行事,更有一种与众不同之处。
其所做的好多事都可以称得上惊世骇俗,但你会知道他不是刻意的要如此,优秀的人就如同“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
当时在天津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里买过一套书签,他写过的很多句子都很值得放在随手的地方随时看看。
“悲欣交集,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都是弘一法师讲过的很有名有很让人回味的词句。
选了一轮明月作为这个电影题目,也许就是觉得弘一法师本人就如果明月一般,自性皎洁,光辉难掩吧。
上周到厦门办事时顺道去了趟南普陀——弘一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的地方。
发现宣传栏中《一轮明月》的海报。
濮存昕的扮相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
回到家中便四处寻找光碟。
但是,正如许多网友说的那样,市面上没有人听说过这部获得华表奖的影片。
我很是失望。
其实,去年福建佛教学会就在驻地免费放映了,但那时候我不在福州,错失了机缘。
于是,我只能下载了一个不是很清晰的版本。
它终究没让我失望。
虽然,整体叙事仅有简单的单线条,但其中对于佛教教义与象征的理解却是庄严的,没有流于坊间的浅薄观感;濮存昕的表演也是令人感动的。
然而,最让我感怀的还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象征物——陀螺与渡船。
影片以少年李叔同玩耍陀螺开始,又以弘一大师观看一个少年玩耍陀螺终止,完成了一个人生的轮回。
而片中的渡船不仅上演了李叔同与妻子恩爱也在后来上演了弘一与俗事情缘的挥别。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慈悲就是爱。
”两艘渡船在西湖上的摇荡象征着苦难的人生等待着悲悯的救赎。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那句台词,但我还记住了陀螺与渡船。
“爱是什么?
”“爱是慈悲。
”世间男女执着的情爱,究竟是该舍还是该得。
握在手中的是对方的爱,还是一个缥缈的幻觉。
承诺有时太过沉重。
能看尽世间繁华,超离浊尘,遁入空门,何等福报。
《从濮存昕的电影,认识弘一法师》http://www.douban.com/note/537681511/
哎 真真是一点精髓都不得 当初濮大叔从这部电影震撼 感慨颇多,于是心怀好奇 心心念念想要看一看 一看之下 大跌眼镜 也不知这感从何来 震何说起,且不说李叔同前半生多才多艺风华绝代 只这后半生的弘一法师就从不见其所悟 其境界之提升 家国天下一个都不曾从心中舍去 真真堪比慈悲良苦的草民皇帝 甚至抗战期间也绝不吝惜 重操旧业 慷慨激昂一番 带着一众和尚同随此情 真是连世间法休息也不及。
持律 持律 戒律活脱脱 在最初成了闭门潜心的学问之研究 到后来的口头之禅机。
从拜见印光大师时 竟问出救国救民之道 到之后 国难期 身患重疾 不省其自身 清静其身 倒是请来西洋大夫 然后欣然待死, 简直一位心怀悲悯的一国之君 何来出世之谈。
真是种种 种种 一言难尽。
这编导最后最后 竟为了电影格局上的首尾之应 令年老的弘一 在小小的陀螺面前凡心霎动 顿時便墜了世故 人情, 倒是大有種我不入轮回谁入轮回之洒脱 无惧。
再谈 这故事 前面活脱脱一个公子哥 春风得意 娇妻美妾,并无充实前序与铺垫,虽然 幼年在家熏陶,壮年时也谈禅论道 那不过是中国文人之通好 不足为奇 闲来之时 自我陶冶一番 却十足算不上个槛外人,而教学期间 仿佛就因为 事业之不如意 当局之糊涂无能 才无奈遁入空门,但这所谓“打击”或 不如意 放在当初动荡的年代 实在算不得什么,若这就算是削发之根本原因 若不是导演在命运面前被强求了 就是这知识分子实在没什么悟性可言。
更不说其他 关于 所谓爱和慈悲,受戒和持戒,民族和家国 端端只落得贻笑大方了。
再说 弘一法师拜访之几位得道高僧,首先 期间没有任何任何实质性交流,再者 这些身宽体胖的高僧且不论与原型差异颇大 就连一举一动都夹杂着中国式典型的政党风,再再论 当弘一法师询问时间之事时 竟然无一人前来提点 竟还顺其人心执着 予以贯之禅语的世俗执导 难不成他们个个都把自己当成金銮殿里的国师?
这样不遗余力, 更不提那些将修行当做事业 东奔西跑 大有搞近代“人间佛教”之趋势之所谓和尚,若是弘一法师一生 真的只碰上这些同修,那他的种种表象也就不以为奇了。
但 但分有些许了解 翻过《印光大师菁华录》 读过弘一法师晚清集 都能略略明了 这些演员和文稿笔记中的修行人 丝毫没有一点关系可言,真是可怜了冠以他们之名的演员 真真上演了一场典型当代华式政党爱国录之近代寺庙版…… 更不提 在弘一法师万年对其修行影响颇深的光钦老和尚 连出镜的机会都没有 大概是他的思想还不够革命 不能符合导演之要求的缘由吧这样 洋洋洒洒一出多小时的戏 看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种种演绎 只说一句,这编剧 导演 可对得起 生生将民国初年的翻版鲁迅脱胎换骨成一位与世无争的老僧的化妆师吗??!!
叹之 叹之……
电影《一轮明月》他是一个才子,无论在俗世还是佛界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在俗世名李舒同,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为世人所知最出名的是一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佛世叫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
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
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弘扬佛法,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
游览开元寺,参观弘一法师的纪念馆,有了解到开元寺曾出资一起拍摄此部关于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找来看完,以下基本出自电影主人公旁白,也许更能体现传记电影人物的心境:1、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2、三郎是乳名,伯仲间排行三,父亲他曾出任史部主事,后辞官经商。
父亲71岁,李叔同才4岁。
母亲是偏室。
3、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
4、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银两亿两,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举人1300余人联名上书,老大中华非变化无以自存。
刚一踏上人生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5、母亲去世后,就是无尽的悲伤与哀愁,浑然不知何处是岸。
丧母后的我,如游丝飘絮,飘荡无根,更无牵挂。
6、一生经历女人:京喜名伶——杨翠喜、茶商的女儿为妻子,大两岁,属虎、诗妓——李平香、日本妻子雪子。
7、出家后,雪子过来和他道别,雪子问他弘一法师,什么叫爱爱,就是慈悲整部电影,尤其弘一法师遁入空门后,有关他原配妻子和小孩的事情几乎没有。
而世人关于他的评价很多: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原配妻子和儿子的感受所知甚少,关于他执意遁入空门的缘由并没有从他本人口中所知到详细信息。
他的学生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电影的结尾,一个也叫三郎的孩童被母亲喊回家留下旋转的陀螺,结束这部电影,万家灯火,有家有佛陀,独木舟上远去的弘一法师,满河的灯,像是去往来生的奈何桥。
他死前留下最后绝笔——悲喜交集。
印光法师对弘一法师说:“要惜福呀!
”泪珠滚滚而下。
闻之。
《一轮明月》票房惨败,败就败在太想好。
犯了高、大、全的通病。
怎么再现弘一法师?
其实多年前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先生就指明了一条再清晰不过的脉络。
物质——精神——灵魂。
丰子恺说,人生的活法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指衣食,精神生活指文学艺术,灵魂生活指宗教。
李叔同就是沿着这个楼梯一步一步成为弘一法师的。
可这片子却像流水帐似的罗列堆砌法师的求法过程,如同跑马圈地般狂奔不止。
法师苦修律宗,以求普渡众生,一生所求就是持戒修律,这些在片中简直有点刻意淡化,是陈家林太根红苗正?
或是另有隐衷?
嘿,剪刀手爱德华?
如果把此片当做弘一法师求法的纪录片,入世出世前因后果表述坦白,却又加入了红尘世事。
从时空感来说,造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如从高处一扫而过,空泛而层次单薄。
导演大方向的把握准确,细节处理却粗糙随意,心理层面刻画太少,这种大而化之的表现方式对史政经或许正合适,对弘一法师这样的题材未免有些简单粗暴了。
看片过程中多次感觉到导演如迷途羔羊几番挣扎,有心无力无的放矢。
李叔同了却尘缘,事实上的确有避世之意。
那样的时局那样的世事,悲天悯人跟无能为力的冲突苦恼煎熬,惟以佛经解心魔。
这是他的法子。
他的处世哲学跟叔本华有些类似,因为昏沉中清醒,苦事中顿悟更觉悲剧。
所以他要修律宗,非苦行不得减孽。
他选了明义渡人的道路,所以他能解脱。
否则恐怕他只会跟梵高一样,最后一句话:痛苦永无休止。
呃了。
所以他是勇者。
勇者才敢于直面自己。
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事实上只消那一句:“要惜福呀”,就足以让人顿悟。
可惜啊,静止的力量从来都让人小觑。
点题的便是弘一法师回答妻子的那句:爱,就是慈悲。
于身边人是绝情的,也是不负责的。
可是她唯有放弃。
对弃世者而言这也是一生必须背负的罪孽。
这也是自私么?
可是无可设法,爱了就要承受。
只有被迫的婚姻没有被迫的爱,从爱中索取甜蜜就必将付出痛苦。
双生子买一送二啊,笑笑。
佛经有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
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此为三无漏学。
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
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
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律宗修戒,禅宗修定,最终目的就是有厌、无欲、见真。
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弘一法师辛苦整理的律宗经卷现在也广有流传,想必西天也是欢喜的。
*** *** ***禅宗始祖摩诃迦叶于灵山参破世尊拈花微笑,世尊遂以此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之。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
”——《大梵王问佛决疑经》“正法眼藏”亦名“涅槃妙心”。
释尊入禅宗最高三昧加持会众,并拈所献金花示众,看谁能领会其旨。
迦叶尊者,独契涅槃妙心,开出清净莲花,是真具正法眼者。
拈花幻像如如不动于袤广无极,色即是空,无不是空,空空如也,意会无言。
日本禅宗有个故事。
两个日本和尚走在路上。
他们来到一条涨水的河旁。
一个年轻漂亮的日本女郎穿着和服站在河边要过河,但是看着湍急的河水一筹莫展。
一个和尚说:“我可以帮你吗?
”女人说:“我想过河。
”和尚抱起她,把她扛在肩上,过了湍急的河流,把她放在对岸。
他和同伴就继续往庙里走。
那天晚上,他的同伴对他说:“有个事我得跟你说道说道。
作为和尚,我们已经发过誓的,对于妇人连看都不可,更不要说碰她的身体了。
今天过河的时候,你看了而且碰了。
”另一个和尚说:“老兄,我已经把她放在河对岸了,可是你还在头脑里抱着她啊。
”有佛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其实放下,对红尘纷扰中的纭纭众生而言,何其难啊?
无天,无地,无我,无心。
无不是真纯,无不是真我,无不是真天地。
唯有性空,即心即佛。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主旨为心性转变。
《六祖坛经》敦煌本慧能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不由在寺。
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
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本方。
”王朔怕是很得了此经的要义,所以才解了他自己的〈六祖坛经〉。
西西。
大约是五年前,那是二零一一年的晚秋,一层秋雨一层凉,那天狂风大作,雨下的格外大。
第二天是国庆节,没有意外的,选修课缺少了很多人。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与教学问题实训,这就是我们选修课的名字,很长,即使是选修课期间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完整的说出它。
铃声起,老师进,一如他的意料之中,遂决定放电影以化解尴尬。
当时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没有听清电影名字。
只记得开头:风乍起,吹起斑驳书影;鞭扬起,陀螺不停转。
满清装饰,天津口音,留学日本,虎跑断食,皈依佛门,闭门修律,终成大师。
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对这部电影模糊的印象,后来得知,这部电影叫《一轮明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大概是先生幼时最早的佛学启蒙,及至青年,满腹经纶,壮志在胸,奈何清廷腐朽,割弃台湾失去民心,割地赔款亡国大祸。
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经此国难,也曾杜绝仕进之心官宦之途,列身票友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
南下上海,历经西学,尤喜法学,经世致用。
亲母长辞,送母归家;母虽侧室,但为生母,秉性刚烈,仍进正门。
以身作则,新式葬礼。
作《梦》以缅怀至亲: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
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东游日本,书画音乐,凡其事者,皆有大成。
创春柳社,开通民智,鼓舞精神;国内水灾,赈灾义演,排《茶花女》。
宣统三年,携日妻归,以其所学,成《满江红》。
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不负是男儿,头颅好;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离沪进入浙江一师,毕生所学教书育人,奈何官宦教育体制,游离山水田园之间。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遂入虎跑寺断食禅修,前后廿一日作断食日志,终寻到羽化空灵心境。
民国七年,虎跑禅寺,剃度为僧,皈依佛门,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长途跋涉,师从寂山,酷戒灭障,闭门修律,悉心竭诚,誓永弘道。
南山律宗,一言一行,皆是戒律,既为禅修,故应守之。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闭门四年,终成书稿,致力之坚,用思之密,望其项背,何其悠远。
民国甲子,随印光修,感悟惜福,以佛救国,以经救民,因果之法,救国急务。
民国己巳,居太虚所,成《三宝歌》,殊途同归。
步履之间,游历有方,战火纷飞,心系百姓。
律宗之道,非在于受,而在长持,此为长久之道。
民国壬午,悲欣交集,常怀佛心,直至圆寂。
先生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先生皈依佛门后,心之所向,皆为释迦,戒律持之,向苍生。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正如这诗词,尽数了先生一生。
我辈惶恐,受此福泽,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尚难静心,与先生比,惭愧惭愧,谨以此文以静吾心,时甲午年七月初十。
电影从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我,结束了自带皎洁光辉buff的弘一法师的形象还萦绕脑海。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成长就是苦与乐不断重复的过程。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场景是朴实无华的印光法师对弘一说的那句,要惜福啊。
是啊,我们很容易忘记身边最重要的人和事,我们每天都在寻找和追求,其实很容易就忽略掉身上最珍贵的东西,珍惜和感恩。
凡夫俗子欲壑难填,大都很难做到无欲无求,当然我也不愿意做到哈哈,但持戒律以修身养性可以一试,其实我以前就有过出家的想法,感觉和尚看破红尘没有烦恼也是件极妙的事,起码可以学来抵制诱惑,追求宁静致远之道。
最后说下我有点气愤也可能是我没有get的点,叔同对徐若瑄说爱是慈悲,妈的你慈悲你还离人而去干嘛呢!
人生第一篇影评嘻嘻😁
偶然看到关于弘一法师一生的简介,想到找找有没有相关的电影,看电影的过程中有被这样的艺术作品传递出来的情感深深的打动,三郎小时候的聪慧,伶俐,母亲的欣喜,委屈。
青年李叔同的艺术天赋,为国为民的胸怀,变革创新的勇气,都通过电影传递给到我。
没有接纳你的环境不意味着你有什么问题,也有可能是你走的太快了,环境无法与你匹配。
在那样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之下,想来内心该是有多挣扎和无力 ,这个部分没有在电影的镜头里面展现太多。
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幕是,母亲去世,和家长长辈沟通,把母亲的棺木从正门进入,按照自己的要求来主持母亲的葬礼,仪式上伴着钢琴唱出的那首曲子,那种哀悼,不舍既真情实感,又宏大包容,像不只是为母亲是为那一辈的人,是为无法留住的时代,和滚滚向前的历史再做一个告别,以至于之前反对这样办葬礼的三娘,来说,三郎我死的时候请你也为我唱这首歌。
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反对者曾经也一定是渴求者,她也一直被反对着,历史的更替,家族的兴衰,个人命运,都是在一条惯有的模式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当有勇敢者、清醒者跳出来做出不同的行动的时候,惯性驱使,习惯使然,必然会成为新势力的阻碍,而那些老的习惯就真的让他们获益吗?
这个过程怎么做呢?
唯有坚定的去做,用行动让大家感受到受益。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丰子恺和老师起冲突,差点被开除学籍,李叔同帮他说情,替他道歉的的那个画面 ,这两次的抗争我都感受到他什么是温和而坚定了。
坚定不意味着一定要撕心裂肺的表达,也可以冷静稳定的 表达,还让我看到了他的胸怀,为了学生的前途,对人才的爱惜,他可以弯腰道歉。
后来,遁入佛门,成为弘一法师,四年学律,终身持律。
电影中多次听到各个法师说要惜福,每一粒米都要吃干净,被子,衣服全是补丁,不让众人欢迎,不登报宣传自己,面对弟子的怀疑,不解释,心胸宽广,严于律己。
当然佛法的修行方式很多,不是说每个人都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而看到有人为了宣扬佛法,净化心灵,减少痛苦,他愿意自己这样化身戒律,为他这样的行为而感动。
好像感觉自己对佛的向往又更多了一些,好像对于自己近期的状态的调整又更多了一些思路 。
把一切的苦难都当做修行的机会,培育慈悲与智慧。
还有我发现了自己心的运作模式,以前看到别人的好,都会希望自己也拥有就好了,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对于别人而言有嫉妒,好像你为什么能够拥有,我没有的美好品质,没有办法发自真心赞美他人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感到压力和责怪,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做不到,看电影里面李叔同那么的富有才华我的这颗对他人嫉妒,对自己责怪的心又升起来了啦 ,当时我就感到我的头疼,想想要去做到这么一个琴棋书画,学贯中西,僧俗两通的人 ,对于我这样一个资质平庸的人而言,实在是要求过高。
当我看到我的心这样的运作模式,和去感受我的头疼之后,好像这个嫉妒和自责的心被放下,我可以更自在,更在当下的去欣赏弘一法师的智慧和胸怀,也更能看到和接纳我自己的现状。
想来以后面对他人的优秀,我能更淡定和真心的表达,随喜赞叹。
看了之后都不敢想象那些吸毒啊做爱啊暴利的电影了
蜻蜓点水式的人物传记。本来想听听想必贯穿其中的李叔同老歌,但音乐效果也不太好,音量大得出奇。知道这是很难拍好的题材。聊胜于无了。
不是部好电影,星给科普价值。「不说,让空气里的风,草丛里的虫,和树上的蝉,说给你们听吧」
悲欣交集~
好题材,拍得很烂。
一事无成人将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师父,如何才能救国?
看这部电影是在东大的礼堂看的,当时濮存昕还来跟我们聊这部电影
弘一法师的一生是精彩纷呈的,100分钟的电影,只寥寥几个人生片段描摹了人生梗概,得以窥见法师轮廓,法师是怎样具体的一个人,各阶段选择的心理变化与人生状态,几乎没有。濮存昕老年妆像极了弘一最后那张照片。
情节断断续续的,完全没把弘一法师跌宕传奇的一生给拍出来,倒是把大师的音乐造诣说了个明明白白。这种名人传记类的影视作品,还是更适合拍成一部电视剧,电影的篇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濮存昕老师不愧是人民艺术家,演技没得说,每个细节都拿捏到位,可以这么说,就这个剧情设计,如果换个表演功底没那么深厚的演员来演,估计没几个观众能撑着看到影片结束。总之,如果想了解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还是去看书吧,这电影顶多只能当成个小科普。
演技也是呵呵了,念台词一样,实在没表达出人家李大师的气度和才气来,一个人光有赞美没有缺点,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影片拍得模板化,不真实也不立体,不能亲近,人物也不自然,就丧失了了解更无所谓理解人物本身了。
若无俗世的辉煌呢?
主旋律风格
受益受益。
节奏太快了。
爱,就是慈悲。
没任何艺术价值最多有点宣传价值
濮存昕出演弘一法师,最适合不过了。如果不是在读《李叔同》,我相信我对此电影并不感兴趣,且看不懂。
1905年25歲的李叔同在母親去世後執意舉辦了新派儀式,以鋼琴彈唱出《夢》。李叔同對母親的感情,讓人想起胡適與他的母親馮順弟。李叔同的皈依,該可與天主教隱修士Thomas Merton來個類比。// 「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耀天心。」
我瞎了 大师原来是这么号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