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来说,写影评的话,电影起码要看两遍。
第一遍看情节,看懂故事的梗概,然后很多天之后细节被忘记的差不多,只剩一个框架在那里,与此同时,不会忘掉的还有对电影的感觉。
是忧伤,明媚,悲壮还是满腔豪情,即使情节都记不得,电影的味道和感觉,都还是在的。
然而徒有这样的感觉是不能动笔的,第二遍看的,是那些被导演和编剧一丝一毫精心设计的细节,慢慢的合着那些感觉填进文章里去,如果说电影传达给人的感受是灵魂的话,那细节就是毛发和血肉,灵魂需要实体的承载,而实体也需要灵魂才不会是行尸走肉。
Men of honor,那些只为荣耀而生的男人们。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或者说在任何时候,都有着赢者生败者死的残酷淘汰法则——只不过在当时对黑人的歧视使这个法则愈发残酷罢了——想要活下去,不用再卑微的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充当着本该是牛该做的角色,不用再被人歧视,不用再任由尊严去到哪里都被轻蔑的踩在脚下,想要出人头地,不想默默无闻的生而向死,连一丝声音一点印迹都不留给这世界。
不,总有些人是为了荣耀而生,他们不甘于平庸的生活,被动的接受天赋的命运,他们生来是为了握乱世的权柄,即使面对了看似无底的悬崖,也还是坚持握了刀柄,甚至是握着刀刃向前冲。
其实卡尔并没有拥有执掌乱世的胆识与权谋,他所向往的英雄,不过是受他自身认识条件所限制的最高能想象达到的英雄。
那样固执的想要拼了一切去成为一个在大部分士兵和长官们眼里都不能称之为英雄的英雄,这样的勇气和决心,着实可嘉。
而通观全片,这样可以称之为“愚蠢”的努力,之所以没有引人发笑,也正是由他敢想,有目标,又付诸实践的结果。
这个世界敢想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理由所阻碍,不管是自身的还是外界的。
行者总是应该被尊重,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自我保全的人,在某些时候,是愚钝的停止在一点,面对生命的畏难,畏手畏脚如履薄冰。
就好像很多人耗尽一生在眺望远方,然而殊不知如果不向着远方行进,远方就永远还是远方。
记得某个电影里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叫:“一个人如果遵照他的内心去活着,他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奇。
”卡尔所遵照的,正是幼时因为种种磨难所树立的信念。
信念总是有着一种奇异的力量,它像一颗种子,在人的心里生根发芽,在卡尔心中,成为一个海军潜水员大概是他所能及的最高追求,在他心中,那颗名叫信念的种子被名叫“歧视”、“磨难”的水所浇灌,被父母的爱和期望所催化,最终在他自己辛勤的耕耘下成为蓬蓬勃勃的大树。
所谓勇者无畏,行者无疆。
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满是荆棘的道路,真正想要走在路上的人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拦。
不管那障碍是天涯还是海角,行者勇者总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再说说其他的人物。
辛迪将军不接受自己英雄老矣的悲哀,而那个被关在高处的老将军,也许被人遗忘的活着对于他来说更是一种比死还要痛苦的耻辱。
他或他们只是千千万万骄傲的英雄们之中的一两个。
英雄们有英雄自己的骄傲,英雄莫死床榻,真正属于英雄的死法,最好是手刃百人力竭而死,死前可以长啸“吾生无愧矣!
”这样传奇的一生,才足以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时代不同了,这个时代已经不接受这样传奇故事般的英雄,观众需要看的,是从小人物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平凡人的英雄。
叱咤天下风云变色的神话只适合出现在评书和小说中,平凡人奋斗的历程才更易使人感同身受,达到励志片所期待的效果。
所以其实现在的励志片都是大同小异,导演们洞悉观众的心理,总是拍摄小人物和小角度,刻画一个看似平凡却总是经过艺术加工夸大过的人生。
但电影终究是电影,生活中更多的人大概只是努力了许久也没有那些运气和机遇的不幸的人。
他们也许信心也很坚定,目标也很明确,但是恰好没有遇到能容忍他们的上司,愿意给他机会的领导,友善对待他们让他们不会绝望的朋友和爱人,在生活的泥淖中,永远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在挣扎,然后,正如前面那句话所说,他遵照于自己的内心活着,然后成为了一个疯子。
于是说,电影这种东西终究还是离开生活太遥远,哪怕他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也只是千万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偶然。
不过这样说对于真正奋斗过的人也许有些不公,英雄都只是那些在生活的潦水中跋涉的行者,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也许仅仅是因为遵照着内心的愿望,在打开门面对那寂寂荒野漫漫长路大雨瓢泼漆黑如夜时,还能头也不回的踏出门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话唠的分割线↑话说为了翻篇论文翻出了大一写的这个东西,可以看出,我当时还是相当保持了文艺的水准的。
虽然我现在完全不记得电影的内容,但是我清楚地记得这篇是大一上学期美学课程要求写的影评;我清楚地记得写这篇文章写到肝肠寸断终于赶在元旦假期前写够了字数;我清楚的记得这门公选课闭卷论文影评弄到崩溃,然后老师给了我一个59分……泥煤,债见!
励志片?
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宣传片!
他是训练最刻苦也是最优秀的士兵,他拼死保护了他的战友得不到任何褒奖,他是国难在前带头冲锋的军人!
那么,他为什么而战?
他拼命保护的对象是迫害他最深的白人?!
他不应该反抗吗?
他不应该为他的黑人同胞争取社会地位吗?
他应该为黑人而战而不是在白人面前证明他行!
一、关于父爱开头父亲和儿子的对话一下就把我带进了父爱如山的情绪,父亲在截止日前完不成耕地任务,就会被其他有孩子干活的家庭替代,他自己独自承受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过和他不一样的人生,做人中龙凤。
从小便知父爱如山,但我却从未觉得美国的父亲也会有和中国大多数父亲一样,这一点确实有震撼到我。
但后期全然没有父母的镜头和一个似乎父亲去世的电话,让我感觉这原生家庭的戏份有些许遗憾。
二、关于梦想或许是关于信仰,男主的信仰就是他父亲的期许。
片中他经历磨难却从不放弃,勇于打破成规,挑战不公,不轻易认输,保持坚定。
这和许多电影主人公有着些许的相似。
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和《放牛班的春天》甚至是《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天道如此,世人皆认为如此,但我只信自己。
这么想来初中看的前两部电影确实一直影响着我的观念,就是简单的不轻言放弃,只要是心之所在,心之所向,终有回响。
真正能击败我们的不过是自己内心想要放弃的借口。
三、关于恻隐之心《长相思》中有一句话,世人都知道接受帮助的人要怀感恩之心,但施以帮助的人更会关注被他帮助之人。
就像片中山岱,把男主从厨师提拔至士兵,是他善意的开始。
而后让他去学校学习甚至违背长官命令让他顺利毕业,自己遭遇贬职,之后一蹶不振。
而最后始终坚信男主能成功,帮助他实现回归工作岗位。
片中却少有男主对山岱付出的感激。
说这些只是想印证我看了多年的这段话确实是有些许道理,尽管是从言情小说中看到的。
而关于恻隐之心,我认为人常有之,哪怕是尖酸刻薄的小人,有一天他也许也会有牺牲自己利益帮助他人。
四、关于爱情和家庭片中有两组家庭,山岱和男主夫妇一家。
山岱的妻子很爱他,对他也是不离不弃,山岱得意时只是想要山岱关心她,山岱一蹶不振时,妻子总是在他身边陪着他,也想帮助他。
我认为山岱最终的振作有一部分是因为想看到男主实现重新潜水的梦想,因为他已经不能再潜水。
但我相信,妻子最后的挽留也是一大原因。
而男主夫妇应该算是典型的凭借双方积极向上的信念相互吸引吧,但似乎始终只有妻子在妥协,也似乎不能说是妥协。
男主是在乎妻儿的,但他却是更在乎自己的梦想,而这或许也才是妻子喜欢的丈夫,才会在背后一直支持。
所以爱情间的相互吸引还是在乎志趣相投吧,而家庭美好在乎共同进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吧。
整部电影本质上是男权主义的,歌颂白人社会的鸡汤,是资产阶级白人拍给底层人民的安慰剂,是满足白人上层特别是男性观众一点同情心和道德优越感的用于自我感动的电影。
第一,整部剧的女性角色完全被他者化、脸谱化,只是男性的陪衬,充当温柔贤惠的妻子形象。
第二,男主的一切努力表面上是实现理想,改变命运,但本质只是为了融入白人社会,获得白人认同。
男主面对白人给予的不公没有丝毫怨言,仿佛是理所应当的。
而纵观每个男主经历的困难,表面上是男主克服的,但实质上没有白人的网开一面,卡尔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例如卡尔能进学校需要白人教官开门,卡尔能毕业需要白人教官同意,卡尔想要复员需要白人考核通过。
卡尔的一切努力都是做给白人看的,都是博取白人的同情和认可。
连卡尔的退受伤都是为了保护白人。
而教官后期成为卡尔父亲般的存在更是在暗示白人才能指引黑人,白人在精神上是黑人的支柱。
结合第一点不难发现,前期黑人男人和白人女人的夫妻组合看似是在说黑人和白人能和平相处,实际上是在说黑人男人和白人女人相对平等,黑人和女人都是低白男一等的。
这部电影表面上谴责种族歧视,呼吁和平和友爱,实质上却是赞颂白人的男权社会。
表面上提倡努力改变命运,实际上是说黑人拼命努力才能换来白人轻松就具有的权利。
电影用“努力改变命运,努力能改变歧视”的漂亮话,掩盖了真实存在的种族歧视和阶级矛盾,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不自觉的被洗脑,相信了白人资产阶级的一套价值观,成为了被剥削的对象而不自知,削尖了脑袋也要挤进白人社会,哪怕是被白人歧视和剥削,也只是怪自己不够努力,最终只能成为白人资产阶级的韭菜。
这样的电影在懒惰的时候看看激励一下自己就好,不要轻易相信,否则百害而无一利。
《怒海潜将》5.7调休的晚上看完的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没有那么好,让我明白经典电影和能看下去的电影的区别。
被打动的有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美国梦。
男主在本质上没有提出任何打破偏见的方法,好老套。
里面感觉最帅的是汉克。
白皮肤,偏瘦的书生脸庞。
演员是大卫康拉德。
我不太愿意称这个片子为励志片,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传记片。
男主本质上是个执拗的人,而且只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死去父亲的理想。
他也没有追求妻子,而是吸引来的。
所以后期他受伤,成为英雄,本来可以回家退休。
他说要截肢然后重回岗位,不能让儿子看不起。
emmmm很神奇的逻辑,然后妻子戳穿了他。
就是为了执拗的自己。
如果我努力工作 安分守己...If I just work hard and keep my head down...你会过得索然无味Your whole life will pass you by.i'll come back,help mow the hay.don't.don't ever come back here.you get in there and fight,carl.don't take promises.bust thier old rules if you have to.and when it gets hard...and it will...don't quit on me.ever!now.go on.don't come back here.not for a long time.男主台词"把我的前途还给我,然后才能衣锦还乡"另一个白男主Sunday,本质上是一个坏人,他歧视黑人,哪怕他和男主都是对潜水狂热的疯子。
他只是对卡尔改观,而没有那种平等对待其他人的想法。
很烂人。
男主的塑造很断裂,没体现出人格魅力。
最初是老婆娜娜向我提起想看,骆驼一瞅,哟,这不是罗伯特·德尼罗嘛便多少有了点兴趣。
可惜此作的观影过程并不能让人满意。
影片最大的问题,大概是剧情的流畅度欠佳。
从前后看来,零散的剧情难以撑起整个故事。
不同片段之间的跳跃性太强,而且功能性也太明显了。
给人感觉就是,这段是为了表现人物这个性格,哦,那段是为了体现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共同性,再那段是为了体现黑人小伙的韧性……不一而足。
总之一句话,不自然。
人物方面,老罗的演出中规中矩,没有太多突破。
2000 年左右的他,岁月还算对他比较仁慈。
或许是因为两人之间的互动太少了,相反小库珀·古丁基本占了主导。
而两人妻子的设定,就相当的怪异。
感觉前期的剧情太冗长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几乎为零,成了平行发展。
多少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
因为其实这片子的核心其实在后半段啊!
大概因为这样的结构问题,导致最后两人的迅速转变显得比较突兀了。
夜里看完这部电影,还是很有感触。
已经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从大学开始,一直到工作后的几年,每次遇见最难的事情,或者情绪到了最艰难的时刻,总是可以通过这部电影获得新的动力和激情。
或许通过上面简单的剧情介绍还不足以显示小古巴古丁饰演的卡尔在追求梦想的奋斗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次当海军,营房里所有的兄弟不愿意和他住,只因为他是黑人;第一次去海军潜水学校,迎接他的是敌意的眼光和一口浓痰;第一次去海军学校报道,欢迎他的是在校门口漫长酷热的一天的等待;第一个睡眠夜里,他的梦被总队长得高压水枪打醒。
但是他坚持过来了,就像在面对着自己未来的爱人时他证明给她的努力,只是因为那些白人认为他不能成为一个海军潜水员。
海军学校毕业考试上,别人可以在顺利通过。
他在深海里等到的是被预先割破的工具袋,于是在冰冷的海水里熬了九个小时完成了考试课程。
在特殊的一次执勤中,他冒着被敌国潜艇毁于轮下的危险,找到了失落的导弹,但是一条腿被突破事故打断。
梦想做一名总潜水员,对于一个白人来说太简单,对于一个黑人来说无异于黄狗吃天。
就在最艰难的时候,一直打压他的总队长被深深感动,主动帮助他。
影片的高潮部分由此而来。
他一瘸一拐的恢复体能,装着假肢的身体要面临的是最苛刻的考核,喘着海军最新设计的更为笨重的潜水服走十步,那套海军服是被四个壮汉抬起考场的。
这十步,对于一个正常人已经很艰难,对于他这样的一个残疾人就更不可想像。
稍有不慎,巨大的自重可能压断他的另一条腿。
就在所有的不信任下。
他坚持着走完了十步。
成为了美军海军史上第一位海军黑人潜水队长。
电影里感人的是卡尔德父亲,一个朴实的黑人父亲,一个善良但自强不息的农夫,他鼓励儿子,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要努力;最感人的是卡尔自己,在面对着精神的打压,面对天灾人祸的时候,他艰难的挺住,以大无畏的精神,以超常的信念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
胜利的时候,他的微笑让我感动。
窗外的雨依旧,卡尔的故事还在继续。
我们为了理想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上当也罢,受骗也罢,失败也罢,坚持自己,超越自己就一定能战胜未知的一切。
看完这部影片,我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黑人演员,当然对罗伯特德尼罗的演技更加佩服。
他饰演的总队长看似蛮不讲理,但实则充满正义。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与人为善,做一些对得起自己,不危害别人的事情。
所以,他们的友谊如大海般坚固。
很奇怪,欧美的励志电影总是可以看的人热泪盈眶,那种真实的振奋决不是通过口号或者音乐营造的,而是真实的人性的交流和发散,使得我们隔着荧屏和陌生,也能被深深地鼓舞。
面临所有苦难的时候,所有的不顺利的时候,这样的影片往往给你力量。
也是在另一部电影里我学会了这句终生受用的预言:“所有未曾将我们置于死地的力量,都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们的生命中尽管阴霾重重,尽管有那样非人的欺骗和伤害,但是,我相信,这一切终将被战胜,被坚强的仍在脑后。
笑着看那些跳梁小丑的表演,也是人生最美的享受。
中规中矩的主旋律励志传记片。
影片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嗯,那个时代应该就是这样。
影片反映了并不那么让人愉悦的现实。
不管是坚韧顽强要开创历史的首位黑人海军潜水员Carl Brashear,还是资历满格的传奇潜水员导师Billy Sunday,都显然有自己性格上的弱点。
他们不是完人,但他们至少能为军人的荣誉(Honor,Sir)而奋战在人生的各个战场。
在我看来,整个影片最出色的地方不是没什么悬念的结尾,而是Carl直面刁难,通过潜水员考试。
这个片段里好些人物都有亮点。
要说有什么缺点的话,配角或许可以更出彩吧。
演员方面,基本上大神Robert De Niro正常发挥的片子,都可以拿很高分。
而Charlize Theron饰演的Jo虽然比较花瓶,但造型显得她非常脸小,没想到这么适合五十年代复古造型。
一直以来,黑人青年卡尔都将成为美国海军中的一员当做自己的毕生理想,然而,当他真的加入到了海军队伍中去之后,卡尔才发现,现实远不如想象中美好。
在种族歧视之风盛行的军队里,卡尔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众人伤害和排挤的对象,但个性坚韧的卡尔却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和气馁,正相反,他通过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和出色的成绩证明了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与肤色无关。
比尔的出现让卡尔坚定了想要进入潜水艇搜救队的信念,然而,这支秉性白人至上主义的团队中,还未曾有过黑人加入的先例。
通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卡尔终于加入了潜艇队的训练计划之中并最终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同时,他和比尔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因为一次不幸的事故而产生了质的改变。
Man of honor,当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还能够咬着牙,即使流血都要挣扎着说:我要潜水!!!
,这就是卡尔,a true man,我心目中的英雄,也终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哎给我看哭了两回,一次是Carl在水下九个半小时不放弃完成考试科目,一次是最后裁决时Sunday用当初怼Carl的原话刺激他前进。两个被海军新官僚主义意图抛弃的军人,在各自的逆境中重生,拼上彼此的职业生涯走出那艰难的12步。这两人始于来自种族歧视的刁难,最终在同为海军的荣誉感下互为激励共同前进。小库珀·古丁和老罗在片子里都是闪闪发光的,穿海军制服的老罗太tm帅了!
从父亲对孩子说的话的一开始就让人汹涌澎湃一直到结束。美国人拍的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励志电影真是强大的不行。
标准美式鸡汤。如不是德尼罗,肯定不会看。但这里的尼德罗是个粗暴的碎嘴子。刻意挑战规则,打赌交易逆转,事故特技敷衍,情节人为夸大,总之,很假,很美式。无处不在的叩激(击)音乐,见仁见智吧。故事有诸多不合理的细节,耕地,送别,训练,伤后,听证……美军是纸老虎,但也不是这样的无视规则纪律,处处彰显自由人性吧?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主旋律电影。演员表演得很出色,拍得也挺好的。可以入围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典中典美式种族主旋律电影,典到从主角童年父亲种棉花开始讲起,在军队中因为肤色原因面临来自老白男和队友的重重压力,典中典的相信自己,永不放弃,最后奋力一博证明成功只在自己手中,一切都太典了,于是我自己也没热起来,不过两位主角演技非凡,作为鸡汤片可能也没什么不好吧。
典型的美国式励志片。
A S N F=a son never forgets
黑人也是人,也有优秀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
種族歧視的社會!一個黑人為夢想而爭取!!即使在水下嚴重缺氧,仍努力完成任務...
不愿看到黑人得到荣誉,不想看到黑人成为英雄,不能让黑人在学校通过考试毕业。被修好的收音机不会忘本,散落水底的工具可以通过戴上假肢进行组装,二百九十磅的重量迈开单腿。你知道的,我不会再当伙夫,我是潜水首席士官长。
小古巴丁的片一向无感
好莱坞的传记片真的拍得很棒,每个人的形象都塑造得很成功
励志电影不应该用英雄的极端个例鼓励正面挑战不公平的制度和当权者,而是从广大被歧视者的角度上反思如何消除歧视和不公正的根源,好在时代和人的观念都是进步的
A S N F
劳拔达尼洛风头劲
高贵的白鬼太令人讨厌了
前半部和种族歧视做斗争,后半部和官僚主义做斗争。充满套路的美式主旋律励志片,但就是会看得人热泪盈眶。
哭了N次...我是有多touched啊.....很好看,很好看!!!!演技赞!!!
不励志,不感人,不基情
很好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年轻有梦想的小伙子,郁郁不得志的老海员,还有一个官僚作风的大坏人,年轻人备受父亲鼓励,要出人头地,追逐梦想,开始的阻力是种族,后面成了残疾,中间还夹杂着两代人同样的被压制所形成的友情和各自的爱情!每场戏写的都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