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打分比较低,但个人感觉还可以。
数码相册那个情节好搞笑,演员的表情很到位,简直是尴尬症患者的灾难片。
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觉得毒舌男配角的笑话很无趣。
没有在国外生活过,不知道电影反映的是不是那里的主流爱情观。
感觉比中国人洒脱很多,觉得不合适就分,不委曲求全,离婚也离得兴高采烈。
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人由于各种因素(例如婚后有小孩的),顾虑重重,即使婚后发现不合适也会将就一辈子。
看到很多人在骂编剧,说毁三观。
真没觉得有什么可毁的。
我们的价值观更多的强调婚姻的责任与义务,却从来没考虑或很少考虑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幸福感的问题。
我们总以在一起迟早会幸福的、婚姻是需要磨合的这样的借口来麻痹自己,可殊不知这世上最难该的就是本性。
人都是利己的,要你放弃自己的本性去迎合别人相信很少有人能做到。
亦或者,问下那些“做到的人”,此刻,你真的幸福吗?
我们在放大婚姻中责任与义务的同时,是否也放大了婚姻当中沉重的一面。
如果没有爱与幸福为前提,相信责任也只会是枷锁而已。
一直看完了这部片子,我很不喜欢的一部片,2位主人公太过草率了吧,完全没了解对方就结婚,不合适就离婚……不是说一定要将错就错,只是那种一觉得不太和谐就欣喜若狂的想放弃的态度,让人太不舒服了。
最开始彼此吸引的是什么呢?
成年人没有考虑过这些吗?
这样的态度离婚再婚后,再遇到问题还是离吗?
离当然可以,只是觉得打着爱情的名义玷污了爱情
看完后三观再次重刷,结婚后女的碰上高富帅,男的碰到前女友,结果两人发现对方方方面都不适合,而高富帅和前女友才是最适合的,那早干嘛去了啊?
突然发现我的思想已经越来越趋于保守,这部片在大学的时候看估计就没啥,不会觉得这几位怎么样,现在有点难以接受hhhhhhhhhhhhhhhhhhh
婚姻是严肃的,神圣的,但它赋予我们的意义绝不是两条毫无交集的平行线在不经意间交集后的勉强维系和从一而终…当压抑在一段不美好婚姻中的两个人大胆的说出“我们离婚吧!
”…那一刻,也许才是他们对彼此真正的“爱”。
爱不是强求,爱是懂得该放手时勇敢的放手!
…未曾感受过真正婚姻生活的我,看完此片后对婚姻有了新的认识!
未曾经历婚姻的人也可以对婚姻有所感悟和理解。
婚姻不是一本难念的经,而是一个每个人读后都可以有不同领悟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还是黯然,往往不取决于写故事的人,而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理解。
而我,也是这个故事的读者,而我始终相信,任何故事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尾。
其实…我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想表达:作为从小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父母就是这个爱情故事的缔造者,短暂的婚姻破裂后,这个爱情故事看似以一个悲剧性的结尾收场…但三十多年后再看,这个故事其实拥有一个很美好的结局:父母对我的爱丝毫没有减少,我也因此比很多同龄人成熟的更早。
而最重要的是,我本身就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果❤️
非常惊讶这部电影的评分这么低,无论豆瓣还是IMDB,我还以为大家都会像我一样喜欢她呢。
有趣甚至搞怪的情节,无下限的台词,精彩的表演,尤其是Rose Byrne,威尼斯影后啊……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呢?
我格外喜欢Rose Byrne,第一次看到她是在《谜情公寓》,瘦弱,修长,四肢纤细,小小的脸蛋上两泓秋水——里面似乎有无尽的忧郁,软软的声音,怯怯的步伐……她完美地诠释了“楚楚可怜”。
尽管《谜》中她扮演的是一个反面角色,我却始终恨不起来。
为什么男主角偏偏不爱她呢?
可是,确实有人不喜欢Rose Byrne,就像有人不喜欢这部电影,也如电影中那对夫妻互相不喜欢对方。
世界就是如此,有人爱它(他、她)如珍似宝,就有人弃它(他、她)如敝履。
他们错了吗?
不是的,它(他,她)不是他们的菜而已。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菜”,就像我相信“总有一份工作适合你”、“一位Mr Right在等着你”,但你未必能等到它——为你量身定做的工作也许是杀手、海盗、刽子手、恐怖分子、邮递员、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你命定的另一半也许是同性、太小、太大、已经死了、还没有出生、外国人、外星人。
正因为相逢是如此艰难,令等待成惘然、求索成徒劳,难怪古今多少人规劝“不如怜取眼前人”。
比求而不得更糟糕的是,你以为自己找到了,后来却发现它不是,比如电影中这一对夫妻。
Nat和Josh起初都以为对方是自己一生寻找的另一半,于是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可以看出亲朋们根本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两人),毅然闪电结婚,以后的婚姻生活尽管不能说是灾难,但也充满了痛苦——这一男一女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Nat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家教严格,又受过良好教育,从事一份稳定而收入不错的工作,是一般意义的社会中坚力量,Josh则根本是个“非主流”,作家,生长于一个奇葩大家庭。
一般来说,两个人背景差异越大在相遇时越容易撞击出耀眼的火花,在相处时也将遭遇越多困难。
两人的婚后生活印证了这句话,Nat和Josh两人从日常作息、生活细节到审美情趣格格不入:她不喜欢他不倒垃圾、瘫在沙发、不放马桶盖,他不喜欢她唱错歌词、穿高跟鞋、总是迟到,他的笑话让她尴尬,她的小可爱令他困扰……当热恋的激情消退,生活中无数小小的冲突刺痛了两人,婚姻走到了十字路口——坚持还是分手,这是一个问题!
(好耳熟啊,生存还是毁灭,就这个问题,到底哪一样更高贵?
忍在心中,容受那欺人命运的……)坚持?
两个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品味。
分手?
大家说“婚姻就是彼此厌恶”、“坚持一年就是胜利”。
非常幸运的是,两个人在这时都遇到了另一个人,一个契机双双幸福。
我不是鼓励男女们一有不顺就分手,因为遇到一个正确的人是如此难得、如此偶然,但如果你真遇到了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令满室生辉、令你两眼发光的人,一个家人愿意祝福、朋友愿意接纳的人,一个为你的优点倾倒、为你的细节微笑的人,一个让你笑、让你哭的人,一个你愿意袒露身、心的人,并且那个人也和你有一样的感觉时,追上他、拥抱他、抓紧他。
God bless you.
其实电影所探讨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在某次邂逅迸发火花安定下来之后,是否会日久生情。
电影里的两人不是没有努力过,在面对婚外情的诱惑时也会稍作抵抗,而做这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因为两个人仅仅是看起来很般配?
我觉得女主角的一句话很精辟,他们爱上的不过是坠入爱河的那种感觉,而非彼此。
但是,我说电影的故事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但它完成得却不够有趣。
尤其是一见钟情的那对。
萝丝·拜恩与西蒙·贝克间毫无火花而言。
不是说不能拍一见钟情的桥段,而是你得拍出一见钟情的感觉。
西蒙·贝克凭什么就非萝丝·拜恩不娶了,而萝丝·拜恩又肿么会突然就喜欢上一个钻石王老五了了?
你敢担保这一对不会在三个月之后重蹈覆辙?
或许编剧是想说这样的男人才是适合萝丝的类型,而她自己之前一直都没有意识到,错把一个痞子小说家当成归宿。
但是,话说回来,这样的钻石王老五难道不是适合大部分女人的类型吗?
电影把这个角色塑造得太过完美,没有把两个角色的共同喜好往深处挖掘,因而失去了说服力。
相较而言,再见倾情的那对更易于让人接受。
安娜·法瑞丝一出场就会让人惊呼:这才是适合男主的类型。
傻里傻气的可爱,听得懂男主的那些冷得要命的笑话。
安娜·法瑞丝也贡献出来电影里最让我觉得好笑的桥段。
不知道是不是角色的问题,虽然安娜笑起来脸上凹凸成一块一块的,但还是非常可爱。
反倒是萝丝,虽然我一直都觉得她是大美女,从柳条公园开始就很关注,在电影里看起来干瘪得让人心疼,表情稍微一大,各种纹路就涌了出来。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相处了一年发现对方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早早分开也是件好事。
爱情本就是件因人而异的事情,人是会变的,对爱情的感受也会发生悄然改变。
有些时候就是需要一两个契机去让自己意识到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别人的故事,读过看过就好,没必要奉成圣典,更没必要时刻谨记。
静下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好。
唯一遗憾的是,我能忍受男主伴郎的那些又恶心有下流的笑话,也能假装不去深究那些有些老套的搞笑桥段,但是,导演对结尾的处理实在是太不上心了了。
好片子!
每个人对爱人的寻觅,其实是对自己内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他们很幸运,才一年、没有孩子、亲友很open支持、发现了新的另一半; 他们很善良,善待自己、更善待对方!
不少朋友不喜欢电影的结果,其实是不喜欢离婚...... 情爱和婚姻的具体标准从来就不是唯一的。
如果说有,就是两个人要幸福开心。
遇到同样的问题或情况,有的夫妻可以不在意,有的很在意;而在意的,有的夫妻能够解决,有的不能解决,自然结果不一样。
难道最后的结果都必须是没有离婚,就是好的?
在意婚姻,甚于在意情爱,源于对婚姻寄予了太沉重的期望,对存在的不安,对孤独的恐惧.......殊不知,正是这些妨碍了我们去感知内心真正的感动、自由和爱,也妨碍了进入高品质的婚姻。
大多数时候,离婚都处在一个昏暗压抑、伤痛哀怨的色彩意象中,关联的都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以离婚结尾的电影似乎难以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但是,谢天谢地,“I give it a year”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快乐、自由的离婚图景!
能够救赎情爱,才能真正的救赎婚姻!
才6.4分吗,这部电影我看过好多遍。
《give it a year》的意思是,再试一年。
如果那种感觉还没找回来,与其勉强在一起互相看不惯、互相撒谎、为了维护诺言而强求,还不如互相说真话:我够了,分开吧。
你不敢说这句话是因为你觉得我受不了这句话,但其实我多希望你先说出来,因为我早都受够了。
说出来的那一刻,你发现你其实等了好久,我发现我超级开心。
天长地久?
不不不,够了。
这电影表达的心智很成人,态度很诚恳。
必须要说的是这部片男女主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双方都拥有足够的婚后社交,所以分手时突然断裂的亲密陪伴感很容易被立刻对接上的异性社交无缝替换,所以这种分手并不痛。
两人也没有分手就绝交的心态。
这种分手没有相爱相杀的内耗过程,这不简单,这需要成熟和诚实的心智。
国内两性关系在面对这种事件往往陷入痴男怨女的相爱相杀,按心理学观点这是高度缺乏社交网络的二元关系造成的,是一个巨婴化的恋爱状态。
男女找的都是照顾自己的“妈妈”,而照顾我的人(“妈妈”)要和我分手,就等于婴儿的世界被毁了,对婴儿来说既然世界毁了,那就索性毁掉这个世界。
于是痴男怨女相爱相杀。
国内常见的两性关系套路是互相要求另一半远离异性社交,将两个成人强行拉进一个二元关系状态(母婴关系状态)。
互相对彼此进行降维打击。
做一个笼子一起钻进去。
所以这部电影的两性关系在国内绝大多数两性关系模型中都无法套用。
心理学界认为国人的集体心智水平是6个月左右,心理成熟度和社交依赖度决定关系的状态,这部电影被打低分,也许是年轻的豆瓣观众接受不了真正的成人世界吧。
扩展阅读: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20169?dt_dapp=1
除了画面干净女主漂亮以外,真是糟糕的电影!
错的人终究是错的人
比较赞同确定真的一点不合适就分...不过这片子又把男主角贬的太愚蠢了.没拍好 没表达清楚
马马虎虎。女主角是我女神不要吵
不太好笑。。。
乏善可陈
本片号称喜剧片,但是我真的没有看到戏剧情节在哪里。一般时间是因为一方冒傻气引起的尴尬,另一半时间双方在背着对方搞婚外心理出轨。结果纠缠了一年到最后的结局我都没法说。早知道的话你们早干嘛去了。结婚好玩儿吗?
(2021.11.17)女主演了Mrs.America,伴郎客串过生活大爆炸~露屌那段笑死。
很好啊,我笑得很开心。虽然结局有些无厘头
英式幽默,冷暖自知
爱情只有一年的保鲜期吗
不喜欢就换!
好就好在最终谁也没勉强 选错了还可以重来,但是生活总比喜剧残酷多了
罗斯拜恩美!
笑点好多有点意外地好看啊!!!导演拍过波拉特和布鲁诺所以片里没节操的荤段子真的很贱哈哈!!
Anna Faris(的嘴)让人生理不适
这个故事的逻辑成立也只限于故事中的两段感情....我只能说电影只要两个小时的美好就OK,多想就属于给自己找不痛快。总体气氛还是蛮温馨蛮欢快蛮其乐融融。
I just don't like it.
尴尬喜剧之最。。。哈哈哈,bitch。。。
.... not really my 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