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名字,本片大致讲述的就是主人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途中遇到的人和事,小女孩是这辈亲情的纽带,画眉是连接爷爷和奶奶情感的纽带,最后画眉死了,小女孩不惜用自己的ipad来换一摸一样的画眉,就是小女孩从调皮捣蛋到体恤家人过度的有点突兀,只是这样的机灵鬼确实很少见,不过最后她能买一只夜莺,来缝合爸妈即将破碎的婚姻感情,也确实是成长起来了的,大概导演也是想管中可窥全豹的表达亲情,本来亲情是很难拍的主题,因为它很日常化,拍的太直白又显得矫揉造作了,拍的太复杂又没有爱情来的那么必要了,但是由于对本土文化了解的还不够彻底吧,如果导演看过《过韶关》,说不定会拍的更接地气,不过风景拍的是真的美。
近几年李保田老爷子也不拍戏了,这个电影里的表现最自然流畅,最近看过秦昊演的《哈尔滨1944》,演技真的很厉害,再看10年前的这部电影,不经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不过还好,也不难看出10年前的秦昊更加青春羞涩啊,李小冉是真的美。
回到这部电影,我想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呆久了的人,都是适合看这部电影,回归大自然,也凸显了城市与农村的不同,还有那种在农村生活过,最后又不得不为了谋生呆在大城市的人那种撕裂感,最近《我的阿勒泰》风靡一时,大概也是让观众喜爱这类影视剧的原因
又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上巳节,昨天去参加了一次免费观影活动,这也是本次展映片单中唯一值得一看的一部电影。
这部拍摄于十年前的作品,不但入围了同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同时也成为了那一年中国大陆送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代表作品。
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邀请到了当时国内的老青超三代职业演员出演,影片名字取自世界著名故事集《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个名为《夜莺》的篇章。
这位法国导演非常擅长于儿童片类型的创作,故事取材于经典名著,同时又能够紧贴时代精神,把握社会脉搏,并能够将古典主义思想与现代社会背景有机结合。
作者围绕一个家庭的悲观欢合,呈现了生活在上流社会背景下的精英阶层,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十分难解的命题。
导演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尤其是对“中国式家庭”和“中国式家长”以及”中国式教育”,这三者的了解非常深入。
这也使得影片高度的还原了中国传统观念和现代家庭情况,以及当下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本片主要取景地是广西柳州三江和桂林阳朔,这两个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旅游景点。
本作用大量固定镜头和长镜头进行拍摄,聚焦生活在大都市里有父母,却没有得到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以及有子女却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
反之将镜头指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广西“老宅”,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虽然人们物质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但是家庭却是其乐融融、民风淳朴。
影片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以面扩体,实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表达,也让人们反思发展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区别之所在,是一部做到了张弛有度、大巧不工的集大成之作——《夜莺》电影整体观感
任幸的父母很忙,总在城市间穿梭,小任幸也变得任性。
小女孩在意外的旅途中第一次看见了大自然,她虽然是“小灵通”,却仍在自然中大开眼界。
她从任性渐渐变得懂的体谅,我想她的梦想也从单调的“有钱”变得更加丰富。
影片触动我,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自然、对土地的情感都变得稀有可贵。
也提示我们不要总是忙碌,多一些品味生活。
小女孩的台词有时候听起来生硬,不妨这样想,这些正是她在城市里所学到的,我们小时候学习写作,不也学到过这样的描写方式吗?
表现出的是小女孩在用所学描述她从未感受到的惊喜,但与大自然一对比,便显得单薄了。
感情虽然是淡淡的,并不很浓烈,影片却是许多城市家庭的缩影,城市人要面对的许多问题都在电影里被点出了。
给麻木与忙碌一些滋润,一点提醒。
2002年,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国影片温暖了无数人,它讲述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去山里寻找蝴蝶的温情故事。
如今,《蝴蝶》的导演费利普·弥勒正在中国长住,并完成了他的首部华语电影作品《夜莺》,该片同样描写了一段祖孙情。
影片借助中国美好的大自然风光,将大部分场景安排在甲天下的广西山水之间,与高楼大厦组成的大城市形成强烈对比。
伴随一只鸟,一位思乡情切的老人和一个娇生惯养的都市小女孩,就这样开始了一场注定不平静的心灵之旅。
不过不知为何,这对祖孙的演绎没有把我感动,演员是个很大问题,老爷爷没多少慈倒是几分痞,小女孩更是不讨喜,即便最后去掉了娇作的习气,还是觉得她可爱不起来。
感觉就是《爷爷去哪儿》和《变形计》的组合,想想也是够无味的。
如果我能知道什么是和爷爷的情感,或许这部电影能带给我更不一样的感觉。
只可惜。
我不懂。
如果我和爷爷相处过,我大概知道能被爷爷疼爱是什么感觉吧。
我能想象有个爷爷用行动教我如何做人是多么幸福,来自男性老人家的慈爱和见解,和奶奶这个角色会是多么不一样。
夜莺 (2013)6.52013 / 中国大陆 法国 / 剧情 家庭 / 费利普·弥勒 / 李保田 杨心仪 法国导演亲执导筒,讲述一个展现地道中国式情感的故事。
影片不仅在法国艺术院线取得发行佳绩,还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售出了海外版权,并作为中国内地代表影片参与当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
这就是2014年,由费利普·弥勒编剧并执导的中法合拍片《夜莺》,也是中法两国自2010年签署《中法电影合拍协议》后推出的第二部合拍作品。
影片的主要角色,只有一位老人一个孩子,主要场景,是山林、村寨、田野。
但影片主题却不可谓不厚重:父子矛盾,代际隔阂,都市高压步调对夫妻情感的麻痹,物化连接对心灵沟通的取代,以及传统生活方式与工业社会节奏的碰撞,都被一一揉进故事中。
为了拍摄本片,导演费利普·弥勒学说汉语、长住中国、筹备近两年,终于找到了一把共情通关密钥。
这个密钥,就是将“自然”这一虽无言却具有强大感染力、疗愈力、联结力的角色贯穿在影片中。
影片之内,“自然”成为营造空间、裁剪情节、促成人物心灵转化、破解人物情感僵局的关键。
影片之外,人与自然的联结带给观众一种近密体验,使一个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能够穿越文化藩篱,完成从抽象言说到具象落地的转变。
空间营造 《夜莺》的主要场景取自广西桂林、阳朔一带。
纯净旷达、秀甲天下的自然山水,通过祖孙俩从都市到乡村的旅途,如同画卷一般从容打开,营造出明净、澄澈的空间质感。
随着场景空间从北京迁移到广西,画面也逐渐从压抑的小景别转为开阔的大景别,角色与观众被一步步带离各种框架所包裹的都市森林,从围城走向四野。
情节裁剪
从北京到阳朔,是一场变故不断的囧途。
祖孙俩上错车、借住农家、在从林中迷路、在山洞中露宿、受伤。
朱志根为了兑现将夜莺带到亡妻墓前放飞的承诺,回故里是思乡心切。
任幸因为无人照看才不得不跟随上路,对异乡和远方充满抵触。
一方面,外在囧途借由自然环境而生发。
一方面,内部困境又巧用自然之手来纾解。
促成人物心灵转化 在与山川、田野的亲密接触中,从小长在都市困在笼中的任幸,听到了喧嚣都市里从未听到过的声音。
看到了近在身旁的大活牛。
脱离规训在田野里撒欢儿地奔跑,在河水中尽情地嬉戏。
和当地人一起收谷、割稻,体会亲自劳作的收获快乐。
为逃避回城躲进树洞,感受到小伙伴纯真的友情维护。
但同时,她也经历了走不出丛林的苦头,知晓了乡村生活的不易,尝到了忍饥挨饿的滋味。
在任幸眼中,大自然是陌生的,新鲜的,也是可亲可感的,会让她遇上新难题,也带给她前所未有的乐趣。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任幸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成长、蜕变。
化解人物情感僵局 这场南下旅程,也成了一场修复情感、改变关系的奇妙之旅。
祖孙俩一起经历囧途、一起克服困难,从排斥走向亲近,为了让爷爷高兴,任幸用终日不离手的PAD换来了一只不值钱的画眉鸟。
任崇义为了赶往阳朔接女儿,和父亲朱志根触景生情、回想往事,多年心结终于打开。
为了教会鸟儿说话,任崇义重回家中,冰冻的夫妻情感在相视一笑中开始消融,濒临解体的家庭重建联结。
自然,以它澄澈人心、感化人心、融通人心的力量,成为化解矛盾的抓手、联结情感的桥梁。
爱德华·威尔森在他的著作《亲生命性》(biophilia hypothesis)(1984)中提出“亲生命假说”,从人与自然相联结的角度解释自然带给人类的积极身心效应,认为个体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处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感、亲密感、同一感,具有一种疗愈创伤并让人感同身受的共情力量。
“只要是触及人们普遍存在的内在情感,自然能神奇地跨越文化界限。
”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夜莺》这个基于中国国情所讲述的故事能贴合国际市场需求,赢得国际通行的最大可能性。
对于跨国电影合作,法国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合作机制开放,希望通过合拍更深入地展现他国文化。
这既是十分珍贵的合作理念,也是需要通过合拍实践长期夯实的合作策略。
期待有更多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受益于这种开放的理念与策略,通过合拍传播至更广、更远的地方。
撰稿:胡黎红原文出处:丝路视听传播(有短视频影评)
期待您的关注!
18世纪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康乾余光里,但在当时欧洲人概念里,中国是一个充满黄金、奇珍异宝的繁华热闹之地。
当时的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唯一包含中国元素的一篇,名为《夜莺》。
童话里,安徒生生动表现了人对自然利用与剥夺的矛盾。
皇帝被夜莺美丽的歌声打动,但夜莺却被一只能发出更曼妙乐声身披华服的人造鸟鸠占鹊巢。
但当皇帝垂死之际,人造鸟却无法吟唱出旋律,而真正的夜莺飞来无私地歌唱,给濒临死亡的皇帝带去生的力量。
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为了这部异国的电影,在中国待了四年。
无论是北京的水泥森林,还是广西的自然风光,甚至从北京到广西的火车列车长偷运小鸟这一细节设计,都表现导演的雄心与能力——将电影拍得接地气。
更难得可贵的是,一家三代人情感上的叙述,也沿袭了中国传统特色。
故事发生在帝都一个光鲜成功的家庭里,内里却暗自涌动着一些尴尬和缺失。
丈夫和妻子的相对无言,爷爷和爸爸的互相埋怨,孙女和爷爷的生疏介意,父母对孩子的陪伴缺失等等,都在最初的20分钟细节里,一一展现。
故事发展在爷爷带着孙女踏上回乡的旅途。
孩子的天性,是倾向于自然的,哪怕是在都市里捧着IPAD长大的小女孩,也能快速从初遇水牛的惊吓转换到用手抓蚂蚱的好奇。
血缘的情分,是浓于水的稠密,树林里的迷路让祖孙萌发天性的亲近。
正是在大自然里,人与人的感情,表现得更加真挚。
爷爷对奶奶的思念,城市女孩和乡镇孩子打成一片,山里老百姓的热情助人等等,都与繁华都市里的疏离、冷漠与孤独形成了鲜明对比。
故事情节不紧不慢地发展着,爷孙俩终于回到了故乡。
爷爷牵着孙女回到过去的老屋,孙女为了爷爷牺牲自己的IPAD换一只普通的画眉,孙女告诉爸爸爷爷的小秘密使得老屋失而复得,中年儿子和老年的爸爸终于在家乡解开了四年的心结。
电影的高潮没有人们理解的快节奏冲突,相反的却是如涓涓细水般正常家庭的温情。
故事结尾在家人回到北京,女儿仿佛一瞬间长大了,试图通过一只不会唱歌的夜莺,缓解父母感情的危机。
无论夜莺的歌唱,还是爸爸的口哨,这些自然界里美妙的音乐,都象征着人与人真挚诚恳的沟通。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法国导演拍出的接地气的中国电影。
无论是小姑娘“用我的小翅膀再飞一会儿”文艺的语言,还是爷爷说奶奶的模样“像雾像雨又像风”,甚至小姑娘设计让爸爸教夜莺唱歌的促使父母和好的情节,都带有浓厚的法国人浪漫主义情节。
更重要的是,透过菲利普弥勒的镜头,我们仿佛以徜徉漫步的姿态,饱览了祖孙三代人在水泥马路和乡间小路上行走中,情感的迷失与复得。
电影落幕后,我百度了一下,原来西方人口中的夜莺就是中国人口中的杜鹃,诗文里的子规。
而安徒生通过夜莺传达的自然美理念被这个法国人完整地继承,加上的亲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与牵挂,糅合在法国人特有的慢条斯理的节奏里,娓娓道来一个中国大地上的温情故事。
夜莺仿佛是一个音符,飞扬在西方的华章里,奏响着特有的东方情。
17年看这部电影时在圈里写的一点感想,今天发现豆瓣没有标记,补上,短评超了字数,于是变成了影评~【夜莺】想找一部好的国产电影看。
找来找去发现了这个夜莺。
再定睛一看,编剧导演竟然是法国人,还是我很喜欢的那部《蝴蝶》的导演。
貌似不应该算国产电影吧?
还是很期待的看完了。
男主角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18年前为了陪儿子上学,带着一只雏鸟画眉从广西阳朔到北京打工(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
为兑现当初给老伴儿的承诺,现在要回老家把这只画眉放生。
演技派老人家李保田演绎这个角色。
一口字正腔圆的京味京腔,一副正宗如假包换的老北京的做派。
回到广西听不懂方言,跟曾经的街坊邻居说话仍然是一个拿腔拿式的北京老头儿。
人物和情节也是各种做作。
看来是对本土文化太了解了,看本国电影总能看出很多的不合情理,矫揉造作。
是不是我们看外国电影的时候因为不熟悉他们的文化,所以看不出其中让人生疑的部分,还感动的一塌糊涂呢[白眼]这部法国编剧法国导演的中国电影,竟然代表中国内地送去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争,作为中国人的我也只有羞愧的低下了头,不是因为法国导演,而是因为它太不好看了。
要知道它是PK掉了豪华阵容的《归来》代表中国去的呢。
看来我应该再看看《归来》了。
写完发现有点剧透了。
——————————————————这是一部让人很犹豫的作品。
导演和编剧是法国著名的菲利普·弥勒。
这位法国导演之前最为国内观众所熟悉的作品是02年的《蝴蝶》。
但是本片的演员们却毫无例外的全部是中国籍。
不过对于一部影片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编剧和导演的倾向,所以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能够更像中国片还是法国片,在观看之前,我的判断明显是偏向后者的。
在观看之后发现,法国元素确实很明显,李小冉电话时的简单法语对话,出差法国的巴黎景色拍摄,苗寨青年留学波尔多时立志驾船环游世界……这些都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法国导演的作品。
但是全片却毫无疑问是一部中国作品。
无论是对现代北京画面的拍摄还是对于广西风光的记录,毫不回避的拍摄这些差异无疑是一种最为理性和真实的做法。
全片中,三代人对于孩子的关注,和李保田一角在故事情节中选择去北京打工供养上大学的儿子,在情感考量上是一致的,反应了中国传统意识上的传承。
而秦昊饰演的角色在全片的前半部分和父亲的不和也都是因为对于下一辈的关心所致。
而这个结的迟迟未能解开很好的反映了中国传统男权社会下,社会对于男性角色束缚之后给男性带来的社会属性。
在惯常的家庭观念中,严父慈母的结构里,父亲是需要维持刚硬形象的角色,从而通常沉默寡言、耻于将感情流形于肤浅的层面内。
而由家族形态衍生的中国社会结构也将这一传统继承,从而将所有男性都规范于慎言的标准里。
这一点不光在父子二人的关系中有体现,也在夫妻二人的关系里得到了印证。
但是这一关系,在现代社会西式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从社会到家庭的两个方面都有所改变。
模式又重新回到之前所说的,现代家庭对于孩子态度的角度上。
这在父亲和女儿同处一个场景的情节段落都能得到体现。
所以,在上面所说的情节和全片感情画面及音乐上的处理都有很强的中国风格。
让人能够想到在市场化大片之前,以及为参奖而拍摄华语片浪潮之前的中国老片。
这种细腻和艺术化的创作不仅仅在内容上,而且从形式上都给人一种熟悉的温暖感。
但是本片绝不是毫无瑕疵的。
夫妻间矛盾的简单化处理无疑让整个支线都显得过弱。
而台词和演员的戏剧表演成分过重都是特别明显的问题。
例如在山洞中描述奶奶容貌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秦昊在井边和父亲回忆鱼鹰的记忆、女孩和爷爷描述“用我的小翅膀再飞一会”等等,都有过于浓重的书面语色彩,在观影时如果不在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仔细推敲的话,都是不符合正常人日常生活的交流习惯的。
孙女任性和村中小妹的表演时常过于浮夸。
——当然对于儿童演员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
至于李保田回到家乡后的口音,以及非专业群演们的水平也都是可以理解的问题。
在这样明显的优点和缺点下,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也是犹豫的。
不过,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下来看,这无疑是一部鹤立鸡群和有灵魂有诚意的电影。
所以还是值得大家走进电影院里观看一下的。
PS:其中的一些笑点还是很有效果的,后来发现导演能够说流利的普通话,怪不得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PS:老外们看果然很奇怪,苗寨的打更有什么好笑的?
他们笑成一片。
PS:对了,刚才忘说了。
对于这个片名,有个安徒生的同名童话作品。
(《New Fairy Tales》)如果结合这个童话来看,这个片子全片有一种回归的意味。
无论是感情上的还是其他各个方面。
对于传统家庭和现代社会自我实现,关于传统田园生活和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最后那个用IPAD换小鸟的场景,几乎可以看成是对安徒生童话的一种致敬。
《夜莺》是一部将法式田园情调和中国文化传统理念相结合的电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才能唤醒爱。
带给我们一种内心的感动。
不过,令我更有感触的是,影片提醒我,要活在当下,及时完成一些想做、该做的事情,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留、少留遗憾。
影片开始,爷爷拎着鸟笼到公园遛鸟,那是一只只陪伴了他18年的夜莺。
时光追溯到18年前,爷爷和妻子在老家树林里散步的时候,捡到一只刚出生还不会飞的夜莺。
后来爷爷为了陪儿子上学,到北京打工,不久就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本欲回家看妻子的爷爷因为工厂不给假,而错过了与妻子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爷爷曾经跟妻子许诺过,带这只鸟一起回去看她,但是终成遗憾,在妻子生前也没有实现,在妻子去世后也没有实现回家在妻子墓前放飞这只夜莺的心愿。
年迈的爷爷在公园里碰到老朋友,老朋友告诉他,养了多年的鸟儿突然毫无征兆地死了,爷爷意识到,自己要尽快完成带鸟回家的心愿,因为再不行动,就没有机会了,正如他说的 ,人等不起,鸟更等不起。
这才拉开祖孙返乡之旅,打开三代沟通心灵之窗。
在生活中,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拖延症,这事情没做,明天再说吧,以后还有时间。
尤其是对待自己的父母。
我的一位同学,金融白领,平时对父母电话问候多,陪伴少。
几年前父亲得病去世,他痛定思痛,意识到自己与父母相处时间太少,从此年年返家,每年单位假期时,带着母亲外出旅游,足迹踏遍国内外。
他说,乘趁母亲精神身体尚可,多带她出门玩玩,让她开开心心,而不是到以后老了跑不动了留有遗憾。
老人等不起时间。
我想起我的父亲,前年说想到敦煌,我和老哥准备陪他前往往。
然后来老哥突然有事,不能前往,父亲见不能与儿女一起成行,就取消了旅行计划,打算第二年再去,然而第二年,父亲做了一次手术以后,精力不复以往,甘肃之行再也没有提起,也许,他这辈子都不会去了。
时间从来不等人,我现在希望自己,也希望大家该做就及时去做,活在当下,有梦就去追,有想法就去行动,因为你不知带下一刻等待你的是什么。
≪夜莺≫,这部号称导演翻拍自己的作品,明年代表冲奥之作,在我看来一点不显眼。
虽跟蝴蝶一样的人物设定,但不一样的是搬到了中国的广西。
不过这部明显不能超越原作,虽然原作中的风景和亲情都有,一切都很美好欢快,但到了这里,少了欢快节奏缓慢。
好在老戏骨撑场,不然看着有点累。
总之,爱看不看。
近来“看不下去”这个技能越来越成熟了。
一个家庭run得好不好,主要看鸟,这个point还是颇有创意的......但家庭啊爱情啊代沟啊哪有这么简单宜人啊。。
从头至尾的尴尬。
一件小事,反应了大道理。景色美极了。
值得夸赞的地方还是有的,风景和摄影很美就不用累述了,表现出来的细腻情感还是有市井气且有代表性的——三代人的关系,老人落叶归根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共生等,或许是主题起点太高落点太低,再加上非专业演员违和的插入桥段跳戏,感同身受的程度被削减得所剩无几了。李保田老师还是得赞一个!
外国人拍的中国人情,能好得了吗,更可恨的是比中国人拍得还假大空还矫情。李保田老师一个人压满全场,其他演员就别提有多假了。出去参加奥斯卡真的是让张艺谋陈凯歌哭晕在厕所。
还真是CCTV6最爱风格呢。。。
叙事简单舒缓,中法合拍片似乎难逃风光片的尴尬。李保田表演出色,李小冉表演很不搭调。小萝莉当然很萌,只是故事过于单薄,提不起精气神。
场景里有银河SOHO。这位拍《蝴蝶》的法国导演显然想拍个它的中国版,他的尝试只能说明中国人的代际感情与法国人很不一样,所以他找不到方向,有李保田、李小冉主演也没用。而且儿童演员是个败笔
想起年轻的爷爷给我们买吃的,一晃我们都长大了却不能陪伴在他身边
中国乡村美如画,其实这是一部风景片。
导演还是那个导演,故事却不是那个故事了。一本土化显得特别怪异,尤其是后半段,刻意得不像话,好着急结束。乡土情感与都市冷漠对比以及相融,旅途的意义好像不太大,不过这个法国老头还是了解一些现代都市病的。只可惜故事的结尾太仓促。有几处摄影相当不错。小女孩太成人化了,作用太大。两星半。
李保田演技没话说,小演员也不错。法国人拍片,第一,景漂亮,桂林山水甲天下,不是盖的。第二,情淡淡地却透出一股郁的味道,爷爷和孙女,从北京到桂林,城市与乡村,现代与淳朴,不是矛盾,而是交错,爷爷改变了,孙女也改变了。最后爷爷搬回桂林,在阳朔的江上,养鹰打鱼,那个镜头,美极了。
看导演的 蝴蝶 的时候年纪太小,故事记不清楚了,题材和夜莺差不多,老少配。喜欢本片较自然的调调,无奈剧本上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台词就不够口语化,比较书面。再者,父子隔阂的消融,夫妻关系的改变,孙女对爷爷态度的转变,反差不够强,理由也太随便了些,没有说服力。还是值得一看。
也太烂了吧
一个法国人拍的中国家庭伦理片。。。= =!
太作太假…一星给李半田一星给风景…不是一样的故事搬到另一个国家也行的……
紀念中法建交的主旋律溫情片?把廣西的山明水秀拍得很美,劇情,普通吧。
1.30 想念阳朔了~
夜莺 不过是一只会唱歌的鸟却被在影片中被赋予了另外的一层含义 影片中老夫老妻天各一方的怀念 带着没有去完成的承诺回到老家实现诺言 父辈含辛茹苦只为后辈能够过得更好可人终究是有情感的都是希望被理解与认可的 从产生矛盾到化解矛盾到最后一家人团圆一切都在随着影片的推进而变得与观众期待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