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人看的话,可能会闷。
节奏比较慢,剧情也不算紧凑。
但一定是部有意思的片子,当大家坐在一起看的时候,细节里不经意的轻快很容易被发现。
一个人坐着看时很可能被忽略的笑点,在一屋子人的眼皮底下很轻松地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所以也不会觉得过得太慢,乐乐呵呵地看着俩小孩儿逗趣,做着在他们的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事,留住非常重要的朋友,拌嘴、和好,追车送别。
坐在电影院里,笑得非常开心,其实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
导演笑称在老家拍电影是因为特别省钱,其实我相信还有其他的原因。
不论是否意识到,在自己特别熟悉的地方拍一部以自己经历为原型的片子,这样的熟悉一定可以给自己带来莫大的自信。
对于这片土地,导演一定有最想表现给观众看的地方,这种熟悉便能最大程度地帮助他表现出来。
在影片结束后的主创交流中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对这部片子是胸有成竹的,甚至是有点得意的。
导演的精力集中在他做的片子上,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考虑过市场,导演也坦诚地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种得意真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虽然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是用自己的双手把生命中认为重要的人、事、地留在了胶片上,然后有点得意地站在观众面前。
世界需要这种无畏的理想主义。
坐在旁边的陌生人说,导演能把难拍的儿童拍得这么好,真不容易。
确实,两个小主角不加修饰的方言和表演为整部片子加分不少。
片后交流立刻有观众提议导演说这部片子可以给很多小孩子看。
然而导演说这不是一部拍给小孩儿看的片子,他给这部片子的观众群的定位是80后,小孩儿坐不住,必须看那种蹦蹦跳跳的片子才行。
回家的路上我在回想这个提议和回答。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虽然不确定效果但是很值得尝试。
导演很干脆地回答说小孩子看不了这种节奏的片子,可是您面对当前这么凶险的市场环境尚且不曾畏惧和退缩,这样一个小小的提议何不考虑一下?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潜在观众群也许比导演所设想要广阔得多。
不要以为小孩子坐不住看不了这样的片子。
无论怎样的观众,看电影其实都有一个寻找共鸣的过程。
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与电影里的两个小主人公显然可以产生共鸣,因为他们处在一样的年龄段,对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同龄人,孩子们心底是存有天然的好奇的。
此外,与成年人观看这部影片的俯视角度相比,孩子的眼光是平视的。
成年人眼里,这些情节可能有欢笑、有怀旧、有感慨,但是孩子们眼里,这些情节的情绪会变得简单但更直接,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这种年纪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单凭这样强烈的好奇与共鸣,就足以支撑孩子们看下去。
面对这样一部有情结的影片,与看上去蹦蹦跳跳的小孩相比,我觉得可能会坐不住的,反而是大人。
因为有不少大人,可能已经无法把心静下来面对两个山西村子里的小男孩的世界里重要的朋友、家人、故事和黄河了。
也许其实就是不敢,因为如果真的认真看完以后,可能心底会遗憾、甚至伤感,所以干脆用“节奏太慢”、“没时间看那么慢的片子”等种种理由搪塞过去,或者吝惜心中的一点好评。
对于大人来说,“共鸣”可能变成了一种让他们害怕的东西。
而对于小孩来说,这部影片应该是一份可以欣然接受的礼物。
那些奇奇怪怪的理由,也只有大人想得出来。
也只有奇怪的大人,会有“一个人看可能会闷”这样的担心。
在杨晋和王小波面前,我看到自己长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大人。
真遗憾。
动画和真人插叙的形式,有非常纯真打动人心的部分。
黑猫看到客人来送饼,哧溜一下从房顶跳到奶奶怀里求爱抚的狡黠…小波半夜下床撒尿,才落地就被蹿出的黑猫咬出四个齿痕,奶奶给孙子抹完药膏,抱着黑猫说它是好猫,误以为下床动作太快的小波是坏老鼠才会咬他…田野上,奶奶用细线一头绑住蜜蜂的腿、另一头系在小孩子的手指上,小孩子就这么轻巧巧地飞起来了…也有苦涩和沉重的部分。
给孙儿孙女零花钱的区别对待,可见奶奶的重男轻女;十九岁的姐姐对她才出生就要将其抛入黄河抛弃的奶奶的谅解和不怨…以悬殊的学习成绩差距一齐小学毕业的小波和杨晋,面对即将到来的长久的告别,耍尽了小孩子间的花招伎俩,想方设法地来延长共处的时光…最终杨晋被他奶奶接走,帮奶奶雇三轮车的叔叔对杨晋说,包这辆车花了整整八块钱,他不收奶奶车钱,但是他要抱走杨晋奶奶家的大黑猫,他家最近被老鼠搅不安宁,村民们都说这只大黑猫可厉害…我看见,童年的我们,拥抱离别最真诚也是最懵懂的挽留。
p.s.在论坛里读到很有趣的一个提问,在回奶奶家的三轮车上,杨晋看着对面帮他们付包车钱的男人,他的额头上突然开了第三只眼,变成了杨戬。
这是什么意思呢?
网友答,导演的解释是,因为杨晋曾被大黑猫咬伤,在他心里大黑猫那么凶猛,当看到大黑猫温顺地蜷服在这个男人的怀里,一种强烈的反差让杨晋觉得对面这个男人就是打败孙悟空的二郎神,驯服了暴戾的大黑猫。
哎呀,导演的视角太有爱了,比心。
:)
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看的儿童电影。
比《菊次郎之夏》更能打动我。
不是去展示儿童人性之美,而是把自己知道的那一点讲出来。
因为就是在农村,所以场景在身边随处可见。
就在我敲下这段话时,从窗外传来了小孩说话的声音。
我循声向外看,天蓝,光亮,正值冬日,显得清冷。
狗在吠,收废品的喇叭喊叫着,摩托车的嘟嘟声渐渐远去了。
村里死了老人,有丧事,奏丧乐。
街上因为今天久违了的阳光冒出一群孩子在大喊大叫。
我也就想起我的童年来。
这部电影很真实,也很诚实,没有去刻意强调一方去达到表达特定主旨的目的,而是简单的平淡地讲了杨晋童年的故事。
整体感觉很淡,包括动画也没什么技巧,配乐也很淡,并不特别抒情,催人泪下。
但看过之后会感觉像是回顾了自己的童年。
我们会第一次独自离家出远门,第一次住在朋友家,第一次遇到家庭的困难,第一次和最好的朋友分别,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成长。
其实我是认为这种影片不必抒情,情是自己的。
童年最是无限美好,现实生活还得继续。
这样看起来,这倒不像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导演杨瑾对自己童年的回顾,更是电影创作者送给仍葆有童心的成年人的珍贵礼物。
我们突然间就毕业了,就和好朋友分开了,就长大了,就开始有新的朋友,新的生活。
就只能和童年说再见了。
我在屋里打着字,看着屋外还在童年的孩子也会因为什么事一夜长大,飞离童年。
我心淡如水。
可以说,《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下文《有人》)吸引观众的,更多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个拗口片名的好奇心,可在这个复杂的名字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他们自身的童年故事所具备的奇趣性与特殊性,以及浓烈的个人标签与故乡情怀相对于其它电影题材是较容易发挥的,至于电影本身能否更加出彩,关键是依赖一个导演的能力。
当导演杨瑾在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自己的电影时,选择以“简单”为突破口,以一段“友谊”为依托,将着力点放在故事叙述本身,他不刻意追求繁杂的电影结构与叙事手法,将简单化作影片朴实清新的风格,即使全片因其低预算有制作粗糙之感,却仍见真诚,这种真诚就恰恰源于影片由里至外的简单。
《有人》的原名是《夏天的日记》,俗气,但更贴切电影里杨晋与王小波的那段童年往事,最后改名的原因是杨瑾导演想向自己的恩师崔子恩致敬,故从崔子恩的一篇同名小说里取名。
电影中涉及片名字意仅是寥寥几笔,杨晋到同学王小波(导演的又一致敬)乡下老家玩耍,王小波的爸爸,舅舅,姐姐有的赞美他聪慧,有人则不,这句带有第三人称视角的话语是对故事片段的一次择取评判,虽不如“夏天的日记”一般能够精准概括,却内在呼应了电影文本于细节上的注入,颇为用心。
电影截取导演童年的一小段往事加以塑造,片名则截取这篇夏天日记里的一处细节,从细节入手,电影的可看性也落在这二字上。
在趣味性的呈现上,《有人》投入于生活,三送圆白菜,三访小波亲戚各有笑料,三分之一的动画段落为该片增色不少,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画面用动画形式补缺,契合影片追求的童趣理念与其针对儿童市场的创作诉求。
影片并没有在画面构图上多加深究,更多的是把镜头对准人物,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发了趣味效果,杨晋与小波在送白菜的路上滚白菜,扔白菜、奶奶不停地给两个小朋友零食吃、杨晋之于杨戬的童言童语等等皆让人会心一笑。
在描绘一个儿童世界的同时,导演以三送三访的叙事模式将其融入成人的世界,奶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迫使小波的亲生姐姐被领养,小波舅舅因政府征地修建大坝多赔钱而忙种树,这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行为皆从孩子们的视角一一带出,导演没有在其中表达任何的自我观点,没有刻意的人性揭露与批判,一切回归于真实展现。
舅舅放下锄头想和杨晋、小波游泳,最后被妻子阻断一处,隐晦性地隔阂了儿童/成人世界,潜藏着对于成人化的无奈。
除却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两位小演员亦是一大亮点,自然纯真且略带稚嫩的表演,以及那些不时迸发的对话言语执拗又可爱。
而结尾则是给予了观众最大的惊喜,是真人与动画、真实与虚幻的一次互错。
然而简单,观众会真的买单吗?
可以看出,导演在电影整体的处理上还是略显稚嫩,传达追求儿童纯真快乐的愿望,追忆自己逝去的童年,无疑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但在导演个人情怀抒发与理念诉求上其实有所失衡。
从三送三访阻碍孩子们玩耍的文本结构来看,玩的趣味从主线上已被割断,怀的情感也没有更多直接性的流露。
以游泳和炸鱼作为两位小朋友玩耍的最终追求,不得不说,索然无味了些,就像前文所提及的一样,杨瑾也试图从生活细节与动画加以在主线上补充,丰富这个夏天的小故事,但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有人》的整体感觉可以说是简单到轻松,也可以评价为清淡乃至乏味,少了后劲。
在视听语言的掌控上不够成熟,选择用长镜头拍孩子,这种冷静的镜头下是孩童时而欢愉时而郁闷的情绪,形式与内容些许的不搭调,让人不经怀疑导演更多的是在抒愁情还是在传乐意,二者并没有很好的融合。
其中几次追跑的晃动镜头,在视觉上也是不舒服的。
侯孝贤总爱把长镜头搁在远处,拉开与被摄者的距离,这种冷静观察的画面最初就是为了照顾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这个做法其实不无道理。
《有人》的镜头多对准人物,且多是近景,少远景的拍摄,演员基本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的表演看起来都较为粗糙,导演并没有仔细在画面与角度上加以斟酌来规避这些缺点。
同样是孩童们的电影,《有人》不如《童年往事》来得淡然,生死相交,轻重点于回忆,不像《菊次郎的夏天》一般处处充满惊与喜,更不似《奇迹》那般温情得舒心,不管这个简单的故事能否打动观众,笔者认为它还是能够唤醒你关于自己孩童时代的回忆。
至于观众是否买单,导演杨瑾早已在片名里提醒了自己,“Don’t expect praises”。
在清华文图看的,本已是放到第二部准备走了。
却突然听到熟悉的方言。
竟然是我们运城话!
马上百度了下,导演是在平陆拍的,运城市内靠近大山的一个县。
全场观众不断在发笑,我却在内心不断感叹,他们的对白,真真就是我们小时候。
我小时候就是那样过来的,儿童的语言简单,在言语间常常停顿若有思索。
我却不觉得好笑,而是真切的感动,感动到原来自己的家乡可以这样被呈现出来,原来自己的童年也可以这样被再现。
包括里面许多孩子家长的话语,非常真切,人们观念的狭隘,问小孩子的问题常常就是“你爸是做啥的?
”“你屋在哪儿?
”“你在你班能排第几?
”之类的问题。
尤其是父亲打骂自己的儿子那段,把他板凳踢翻,他还在那肆意哭,连哭声都是那么像,父亲的打骂就更像了。
运城人民比较常年在内陆视野狭隘,教育子女都是一样一样的。
只是深深感动于,原来也可以为家乡做点什么,呈现出家乡的面貌。
为导演和家乡致敬。
暑假,尖子生杨晋被同班同学王小波忽悠来到他黄河边上的老家玩, 期待着能实现小波常和他提起的,在河里炸鱼和游泳。
而杨晋到了小波家才发现,小波每天要应母亲之托去给奶奶、舅舅、姐姐跑腿送圆白菜,根本没有时间去玩。
杨晋感到自己被骗的同时,又在陪伴小波送圆白菜的过程中,产生了真挚的友情。
故事的戏剧冲突很简单, 一个掉书袋的好孩子和一个学习差有爱吹牛的孩子之间,人物本身就有着不可交集的冲突。
这个故事的魅力就在于,两个天壤地别的孩子弥合差异、成为了好朋友。
故事中所有的事件,也是有人物衍生出来的,所以让人看起来很自然和很合理。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用一种最佳的方式处理我和发小的关系,直到在饭后无意在电视中看到《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后半段。
跟电影里面的两个小主人公相反,我和发小尽管年龄相同,成绩相差无几。
但性格方面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他调皮外向,我害羞内敛;他身强力壮,我身体瘦小;他聪明灵动,我.... 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
那八年时间里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友谊,更没有像电影中的小波那样去珍视友谊,只是把对方当作上下学的玩伴而已。
我们会时不时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翻脸,甚至打架,每次打架的结果都是我满身粘着尘土,在一群小伙伴中间懦弱地流着眼泪,他则趾高气扬地看着我坏笑,每次到这个时候我恨透了他,然后跟他赌气很多天都不说话。
通常情况下,我们和好都是他主动示好,放学后买零食给我,之后我们就会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我很少自己买零食吃,即便口袋里有很多钱,也不会随随便便买零食,但是即便是我这样节流,也经常口袋空空,因为钱都被他借去并许诺还的时候多还几块,我抵制不了这种诱惑,于是我的钱被他放学拿来买零食大家一起享用。
他的这种借钱方式屡试不爽,我呢,则一次次地为了爱吃的零食借钱给他。
那些钱从来都没要回来过。
六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徒增了很多新鲜的松树苗,每棵树苗上都系着一个小红布条,这些布条用来记录松树苗的向阳方向,如果栽种后的向阳方向跟它之前生长环境中的生长方向不一样,松树成活的概率会比较低。
年少的我们都不知道这些,我们在那儿一起玩耍的时候,我捣蛋地把一棵树苗上的红布条摘掉了,恰好校长经过附近,看到树苗上的标记被摘掉了,怒不可遏,过来抓住他扇了两耳光,在校长的眼里,调皮捣蛋得他就是坏学生的代名词,而一向内向学习好的我就是乖乖生,摘树苗标记的事只有坏学生才可以干得出来。
彼时的我脸红得像火烧一样,懦弱地低着头,而他也没有申辩一句话。
当天放学,我们没有一起回家。
我因为自责和害臊,他呢?
恐怕是羞于跟我做朋友吧。
初二之后,他去了他父亲工作所在地读书,我们没有道过别,自此之后,四年没见过面,这中间我们没有任何联系。
直到我高三的时候,他因为户籍在本地,为了参加高考方便,转学到我所在的高中读书。
除了更高更壮以外,他还是他,爱撒谎,不认真上学,疯狂地泡网吧,狐朋狗友一大堆。
我们唯一见面的那次,在他姐姐家,我们像一对陌生人一样有一句没一句地瞎聊着,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对彼此不懈,他不懈我模拟考试考年级前三,因为他也会做到这样,我不懈他放羊式地对待学习。
性格的巨大区别使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他高三毕业后,没上大学,跟他姐夫去河南做生意,我呢,本本分分地读大学读研究生。
这一晃又是六年没有任何联系。
研二那年,我们很偶然地在QQ上加了好友。
简短地寒暄之后,他告诉我现在年入百万,现在在到处找项目做投资,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从小到大,身边亲戚好友都拿我和他比较,他现在过得富足,会让我心里开心一点,不再替他觉得委屈。
那年春节,他去我家拜年,只待了三个小时,说去找高中同学谈项目就匆匆出门,后来从父亲那里得知,他现在只是在做电动车经销商,没多少钱,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
我楞住了,这十几年,他一点都没有变,还是那个爱吹嘘爱撒谎的坏小子。
去年,他告诉我,他结婚了,跟他的高中同学,结束了八年的感情长跑。
今年八月,他告诉我他来拓展他们电动车品牌的北京市场了,言语中仍然是轻易就能被我识破的吹嘘,我厌恶了这种吹嘘,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和他的会面。
看完这部电影,突然发现,友谊,并不只是互相帮助,也可能是不断的争执和打斗;并不是非要一切都相同,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种共同的经历。
不管过去的他和现在的他是怎么样的人,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时光,永远都不会隔断友谊。
这个周末,我决定去找他,跟他好好聊聊。
换做以前,估计我是是不会愿意看这样的电影的,看得电影少,很多还是商业属性非常强的电影,华丽的道具,面容姣好的演员,各种浮夸绚烂的情节设置,鲜花浪漫,失忆车祸各种狗血剧情······着大概就是当时我看得最多的电影吧。
所以这样的电影,我当时感觉都不是电影。
可是以后慢慢看得多了,也开始愿意去耐心得去体会这样小众又真实的电影带来的感动······感觉很微妙。
我 觉得我记忆力跟这个最相近的就是岁月神偷了,不过岁月神偷还是没有这个那么真实自然。
说实话,其实片子的演员,感觉大家估计大部分就是当地的村民,因为表演都有点生硬。
最好的就是王小波了,真的很鬼马,很可爱······杨晋也确实能给人那种读书好,内向,但是还是好玩的感觉。
他陪小波去家里,去奶奶家,去舅舅家,都没有主动叫过人,也几乎不怎么释放孩子的玩性,但是去姐姐家就不一样的,还是个小孩子,碰到同辈的人,才敢放得开。
我其实一直都不懂为什么给电影叫这个名字,也不懂这部电影一开始要展示的是什么,不过两个小朋友一起玩闹的场景,让我也会为了一把自己的童年,去外婆老家抓鸡,跟哥哥们爬山去抓虫子,最泥堆里打仗······故事中穿插着的小动画也是很暖,是孩子加了幻想创造出来的事实,显得更加有趣。
就这样慢慢吞吞的把片子播完,我到最后上片尾的人名了,我才不可思议的意识到原来结束了。
刚看完还是一头雾水,到最后动画片的小人变成大人,我才知道原来这是讲友谊的片子。
仔细回味才想起来,原来他们是两个毕业的朋友,显然以小波的成绩是可能没办法再和杨晋做同学了。
所以片头才有小波一直跟杨晋讲的那些故事,吸引杨晋放假和他回家,而且还在很多次杨晋提出要回家的时候故意拖延,用连哄带骗的方式把杨晋留在家里。
毕竟这是两个好朋友最后的相处时光。
虽然杨晋没有体验小波跟自己介绍的那些神奇的场景,也在好多次可以回家的机会,但是他最后都选择留下来陪小波。
彼此分享自己的心事,互相坦诚秘密。
杨晋告诉小波名字的秘密,小波也告诉杨晋他姐姐的秘密。
这个夏天,他们对即将的分别都没有言语,但是就是因为心知肚明,才急切的剩下不多的光阴,来陪伴彼此,因为真的可能没机会呢再见。
杨晋聪慧,知识渊博,成绩优异,大家赞美她的估计大部分还是和他成绩有关,可是小波喜欢他的并不是因为成绩。
就如杨晋喜欢小波跟成绩无关,他甚至可以拒绝班主任的提议。
姐姐说出了两个人心里的想法,那证明你俩好呗,两人脸上都有羞涩但是开心的笑容。
他们对彼此的喜欢跟谁聪明谁不聪明无关。
童年的友谊没有杂质,他不会因为你有钱,有个当官的爹就和你做朋友,他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是你才是你。
因为是你,我愿意瞒着爸妈来到一个我不自在又陌生的地方,陪你走亲戚,陪你敲鱼。
因为是你,我才需要使出浑身解数留下你,逗你开心,哪怕假装发脾气让我爸揍我,这样就要不到一块钱,你就能在陪我一天。
因为我真的喜欢你啊,我即将分别的朋友。
片尾,杨晋站起来和小波道别,他们大声说着再见,是啊,就像平常上学一样,我们一定可以再见。
突然想到一个梗,片尾小波被一辆车接走了,我一开始还以为小波给坏人拐跑了,知道后来才知道那应该是杨晋的外婆。
外婆在杨晋的描述中感觉特别聪明,估计又想了什么法子让舅舅带她出来找杨晋。
最后他们要去的就是小波的村子。
大概外婆也知道了他们的优异,所以猜杨晋来小波家了。
杨晋说他会在外婆家呆20天,外婆接到了小波,我想他们见面的日子很快就来了。
杨晋,小波,谢谢你们给我的小感动。
上周五晚应朋友之邀,参加了后窗放映.文艺之春在南京紫峰卢米埃影城举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独立影展,看了五部独立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杨梅洲》、《天津闲人》、《危城》、《静静的嘛呢石》)中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首映,看到一半已经被电影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所吸引,而包含其中的清新明快的格调倒成为观影之后的最深印象。
这部电影是杨瑾的第二部长片,相比于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二冬》,这部更具有作者电影气质,新作中他抛开了应有的故事框架,把更多的情怀留给了自己,以两位小主人公为媒介,让自己儿时的种种记忆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和观众面前。
先说在画面处理上,作为学院派出来的杨瑾导演,拍出的画面却没有太浓重的学院派气息,这是值得称赞的。
他没有对电影进行过多的修饰,把电影交给自然,归还给生存过的土地,通过两个小主人公的所见、所说、所闻,再慢慢地寓情于山水之中,寄情于阡陌之间,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副美丽、纯粹的乡村图景。
两个小主人公的美好演出成为这部电影最亮的亮点了,两个小主人公不做作、不生硬,生气也好,开心也好,委屈也好,都是随着个人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看不出有任何雕琢过的痕迹,从头至尾没有太多的违和感,可以说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许这也得益于导演对儿童心理拿捏的恰如其分。
在其他角色的选择上来看,配角的亮点不是那么突出。
尤其是在王小波妈妈的选角上,妈妈的气质过于出众和脱俗,没有那股农村妇人的淳朴的味道,显得很不协调;反而小波父亲的扮演者却是比较到位,他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活脱脱的就像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百姓一样,一个天生的小煤窑业主,一个天生的北方农民,一个天生的中国父亲。
随着电影的不断放映,时不时就会出现令人愉悦的电影原声。
确实,小河的配乐给电影增添了太多了亮点,提升了原有的电影品质的同时,欢快的基调,清脆的旋律与电影中的情节配合的恰如其分,画面与电影相得益彰,OST的旋律至今还在我耳边回绕。
此片中动画场景时常出现,与现实画面相互交织,占了相当一部比重。
而在动画运用上,因基于个人喜好,一直不是很看好在电影中插入动画的做法,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也许导演插入动画的本意是带给增强新鲜感和童真趣味性,这部电影也达到了之前所期望的效果,但同时也破坏了画面上的协调性,此外,插入动画的做法也阻碍了电影叙事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坏了电影整体的流畅度。
叙事始终是这部电影的硬伤,那可能也是中国电影人普遍的短处。
整个故事始终缺乏一个主线,故事只能去跟随着摄影机的步伐一步一步继续前进,故事的紧扣性,连贯性更无从谈起。
在电影放映到三十分钟的时候,也许导演自己也已经忘了电影中的人物要去做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了吧;即使在电影结尾也是被牵强插入的奶奶带走了两个小主角之一,至此电影才算自己把自己完结,期间的电影的逻辑性也只能靠魔幻色彩的笔墨来填充了。
观影过程中,浓厚的山西口音、露天的煤矿、土做的窑洞、天真无邪的对话等原生态的东西倒是对我造成了不小的触动,甚至会认为这些无一不是导演儿时经历过的事迹。
此外,片中用动画的手法来表现小主人公们的往事,恰恰说明旧时光毕竟远去,而美好还在、童真还在,童年的闪回依然在杨瑾脑中不断回绕,这种情怀也许值得每一位观影人去细细地品味,缓缓的怀念。
即使是回忆,也只能是对逝去的光阴一种臆想罢了,不可能完完全全复制在电影中,回忆中包含着种种真实的、深刻的、虚幻的、飘渺的梦幻的经历,最终会与影像中的蒙太奇相互交汇,并掺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美妙绚烂的、怀旧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画卷。
话唠小矮子王小波,父亲煤矿工人,平时在姑姑家住为了上学(想吃爸爸做的西红柿炒洋白菜了)常考倒数第二;高个子杨晋,常考第一,父亲县医生。
二人坐大巴小学毕业旅行回小波家,中途下车,偷看女生nn。
小波带杨晋回家吃饭,棍棒父亲,真凶。
二人去看奶奶,白菜被抛到地上都脏了hh熊孩子,奶奶给好吃的,小波好懂事,要吃完不然奶奶生气。
动画解说奶奶的“不让…”挺有意思。
过年妈妈带杨晋看外婆,爸爸带妹妹看奶奶,奶奶把20块换成了5块哈哈哈,哭了好几天哈哈哈,虽然很心酸,但是这么讲出来蛮好笑,把刺痛消解了。
小波的奶奶则是喜欢黑猫,哈哈,小波被猫猫咬了四个大洞。
给舅送白菜,得知要建大坝了,政府给钱,三峡大坝?
贾樟柯?
杨晋生气了,小波不和其一起睡了,hh二人该如何破冰?
二小只吃工地饭,政府不让炸鱼了,感觉剧情有点松散..小波有个弟弟,跟这俩人玩掉河里了……😂😂😂这就破冰了??
妈妈想让小波和弟弟在里屋大床睡,小波的拿着被子陪杨晋,有点好嗑。
过誉了,那些认为此片秒杀冬冬的假期和菊次郎的夏天的同志是怎么看出来的?
主题不错,但是内容平淡拖沓,少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再好好打磨下,应该是不错的
3.5 成年演员一塌糊涂
乡村孩子的自然天性,非常美,永远觉得乡下孩子比城里孩子好打交道。运城人有洋白菜情结?
素人实景和动画结合的电影取巧以弥补故事性弱冲突少的平淡。台面上和内心的不是一回事,我听得懂也接触了不少老西儿,从代入到故事走向和想象的差不多。吹牛波伊的小孩被调教的太事故了,正常人不应该觉得这是纯真少年?山西农村那点事差不多都点到了。动画片无旁白最好。比起某陕北的装波伊这略好。
动画加的很奇怪啊。电影跟标题压根不符啊,标题很能吸引人但是真正看了电影之后觉得标题略坑
独立电影未必会出彩
文艺拗口的片名,侯孝贤孩童暑假+固定长镜头,阿巴斯走来走去的山路,贾樟柯的家乡情怀,麦兜式萌嫩旁白,田野超现实动画,跳切幽默,人物出画,黄河窑洞方言,好听的民谣小曲儿,一同构成一部干净清透的作品。再加上结尾的神来之笔,非常喜欢。唯一不足是对非职业演员指导有限,反而两个孩子浑然天成
黄河留足濯溪流,童年夏天涩带柔。致我们失去的青春年代。
对于一个少年导演,两星不是一个贬义
乡土和纯真的两个孩子,但是有些过于淳朴了,而且个人对这种村中童年不是很感冒。
已被奶奶外婆们的邪典气质萌翻,当然还有各种感动的点…
童年回忆,可惜我不是在农村长大,所以没有共鸣
太过清淡的童年往事,平整而朴实,但用长镜头拍小孩,确实耗费力气,迎合了大人(导演)思维却少了孩童的美好天性。演员指导的效果也稍显勉强,亲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无论放在哪个视角,都不会像片中那么拘谨。山西+黄河的恋恋乡土,动画部分的意图极佳。背地名、背省份的事情,我也干过
演技为负,全部
出乎意料的搞笑,虽然很多笑点戳的很奇怪,不过很满足,今年电影院十佳走不了了。整个影片风格很干净,两个小孩真是浑然天成,没有多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观影过程中节操是一点一点的都掉完了,事实证明学霸和学渣之间也可以基情满满……另外电影中的伏笔真多,有很多隐藏着的悲伤元素
“圆白菜和罐头是一对儿”,那些被大人们一眼拆穿的谎言,反而构成了小孩子的所有英雄传奇。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如果小孩的世界有了逻辑,还不如说是废墟:你是二郎神杨戬,你是正义战士神力无敌,可那又怎样,我尿的比你高....
大陆片沉下心来好好拍,不是也很棒吗?
期待一下
启用非职业演员也许能让故事更加贴近生活,但也能让表演两个字消失,还好影片的动画部分弥补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