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写这篇评论的时候对贵志大大的整体理解还太不成熟。
后来看了《黑之家》,另一个莲实病病友造成的血案,对贵志常年来兴致勃勃的“鸡舍中的狐狸”议题才有了些理解。
而真不是权利或者暴力这种极度抽象化的概念。
“何者为恶?
与他人不共感。
无同情心。
无同理心。
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
不受伦理的束缚。
不受社会的任何约束。
甚至有意识地学习躲避追查和法律制裁(大概这才是莲实去学习法律的原因,为了达到完美犯罪)。
狐狸们在鸡舍屠杀的时候,在鸡看来,他们是极大的“恶”,而狐狸们并不知道“恶”的概念。
在这个比喻中,在贵志的故事中,“恶”便是力量本身。
”贵志在《黑之家》以及《恶之教典》中不断思考,他在构思一个关于人类未来的危险的进化学猜想。
“'天生犯罪'……是一种进化情况。
……比如生物的R战略(大量繁殖后代,任由其自生自灭)和K战略(少生优育),在社会进步,保障充分时,R战略的有利性便增加了,即使生下来后任其自生自灭,也会有社会为之把大量的孩子抚养成人,于是留下后代的几率便比K战略多得多了。
”在他看来心理病症不仅仅是病症,而是进化过程中的变异。
那么,是否会存在某种情况,突然变化的环境选择了这种变异的个体?
他们残酷,自我中心,以自己的生存为最优先,并且有着凌驾于其他社会群体之上的能力和欲望。
当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稳固的社会结构、越来越严厉的规则,将所有的“社会人”限制在框架中,变成鸡舍中孱弱的鸡群,偶尔变异出现的“狐狸”——不受社会规则限制的个体——便有如被强大的力量所加护,掌握鸡舍的生死大权。
莲实一个人的恶,最后被”偶然“的勇敢反抗所制止,但是危险依然没有绝灭。
贵志问,如果这名为恶的力量出现在不止少数人身上?
它是否能够发展为颠覆现有人类社会结构的力量?
这个答案的集大成版便是《自新世界》。
在人们普遍具有能影响物理的心理力量的后文明世界中,人类依然在更严苛的规则束缚下,以集体的形式苟延残喘,却同时被更恐怖的“恶”威胁着(《自新世界》中fox in the henhouse症候群,便是莲实们的最终进化形态)。
(引自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51470/)--#以下是当年的拙评#--神性,权利与暴力第一遍是在电影院看的。
之后下载下来重温了一遍,发现床戏被剪好是郁闷。
第三遍是陪室友看的。
三池拍的电影简单粗暴,原文小说还没耐心全啃完。
一直苦思冥想不得要领。
贵志老师想讲的是怎么样的故事?
结合《自新世界》一起想。
人性?
心理?
绝对理性?
似乎都没到点子上。
年初一给宿舍的姑娘们发安利,边吃火锅边从序章到电影版又刷了一遍,似乎是有一点点明白了。
这是关于神性的故事。
作品里有神的隐喻。
奥丁和他的乌鸦们,Hugin与Munin,分别代表思维与记忆。
它们是他支配世界的眼睛。
莲实最后说,我听到了神的声音,学生们都被恶魔附体了。
电影后半段不是大屠杀,而是大审判。
妹子的眼睛变成了神使乌鸦的样子。
对于这个场景的常见解读是:莲实和妹子都是神使。
不然。
以我之见,莲实就是神。
看第三遍的时候才后知后觉,作品里到处是神的隐喻。
奥丁是司战争与死亡的神。
莲实门口的两只乌鸦。
这是三池给的最浅显但最擦边的提示。
奥丁讲自己倒吊在世界树上;莲实将自己倒挂在屋梁上。
奥丁以矛刺伤自己;莲实以刀将自己刺伤以掩饰罪恶。
《贤者之歌》如是载:九夜吊在狂风飘摇的树上,身受长矛刺伤; 我被当作奥丁的祭品,自己献祭给自己,在无人知晓的大树上!
没有面包充饥,没有滴水解渴。
我往下看,拾取卢恩文字,边拾边喊,由树上掉落。
奥丁以此发现了卢恩字母(Runes),获得了智慧;莲实将自己献祭给自己,他获得了自由以及掌控的力量。
莲实的裸体是他力量的显示。
他在夜晚,自己私密的空间里,只向观者展示他的神性。
在夏娃偷吃智慧之果前,世界不需要服装的掩饰。
莲实属于智慧之果之前的时间。
白天的莲实是奥丁的人类形态,他漫游于世间,随心所欲,带来战争与和平。
他是热爱教学,是站在学生那边的好教师。
他倾听大家的烦恼。
他不拒绝少女的爱。
但同性恋爱在神的世界是不被允许的,那是只属于索多玛城的罪恶。
他默默地记住每一个人,了解每一个他的信徒,以及每一个异教徒。
在适当之时,施予惩戒。
莲实是神的权利与暴力的化身。
关于莲实自身的心理与人格问题,别的影评讨论过很多,此处不作赘述。
而在我看来莲实代表的不仅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这一特例与个例。
广义上来说,他代表的是神格。
同理心缺失。
神不会了解人格的喜怒哀乐,那些无关痛痒之物。
他可以轻易地剥夺生命,让奇迹降临,在他的子民面前演绎着神的力量。
莲实执着于控制一切。
他痛恨失控,神不会允许除他以外的奇迹发生。
他的每次职业都与控制有关。
他离开东大法学院,也许是厌倦了非自己制定的法律。
他进入金融界,在投行高层,控制着经济。
回到日本后他发现了新的游戏,比控制金钱运转更有挑战新的游戏场。
于是他进入学校,在那里,他可以控制人心。
他对这种控制的力量有着近乎病态的迷恋。
这几乎是他唯一的执念。
然而,莲实毕竟不是神。
权力游戏总是失控。
即使是神的权威也总会面临威胁,子民总不让神省心。
这时候降临的就是审判与惩罚。
惩罚,与控制一样,都是他的权力,是他的力量。
怀疑他的人,反抗他的人,不得到允许就了解他的人,触碰那权威的秘密的人。
莲实的环,从一开始断裂,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止不住。
环环相扣。
断裂,修复,新的断裂,修复。
无数的重复,止不住彻底的崩坏。
当神对人类彻底失望的时候,大洪水降临。
连审判也不需要,教学楼里的都是恶魔的化身。
莲实大概不会明白,神也不会明白。
为什么人类总是会失控。
那是禁果之前的事情。
人的罪恶,想必是在于情。
故事结束了。
To be continued也许是三池坑爹,但不管怎么说,莲实的游戏不会结束。
他的权力游戏。
但这不光是他的游戏,不光是奥丁的游戏。
在历史线性的碎片里,这样的游戏有如轮回般一次次上演。
奇迹与承诺带来的权力,集中在个人或者团体的身上,最终变成了恐怖与暴力。
然后人变成了神。
国土变成了审判场和处刑场。
一次次上演。
最近的那一次,大概是40年前。
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呢?
PS.豆瓣评分这么低真伤心(贵志老师厨)…但室友的评价又让我想通了。
三池给的spectacle太简单粗暴。
不够文艺,她说。
在很多人看来,思想深度是只能由文艺与隐晦来表现的。
恶之教典,看完了。
这个名字听着就很有野心啊。
那段电波和好歹我也是要去东京大学真是体现出了日本人特有的中二与不怕尴尬…12年的电影…aed现在也没在中国普及吧。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爱情其实就像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移情和反移情,这是有问题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老师拥有那么大的权力,是不是应该尽一些责任?
(指的是天台亲吻的道德问题)三个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都是什么东西…这个像歌剧一样的曲子还挺有意思的。
怎么特么到中间开始一句字幕一句没字幕啊,这字幕咋做的…(发现和早上看的不是一个版本,我的问题…这个是118分钟「疑似播放器问题,应该都是129分钟,虽然字幕不一样但是画面应该是一样的,因为这个版本视频速度和进度条速度不一样,比如看到第30分钟,往回调1分钟却会变成第32分钟,同时内容也是32分钟的内容,而如果一直不回调,到最后一分钟时视频还会继续播很久,此时如果倒退一分钟会变成第114分钟,不是第一次遇见,但真的觉得够诡异的」,早上看的是129分钟,回去找了早上的版本把缺字幕还坚持看的十几分钟重看一遍。
)先杀再吊这场戏还挺棒的,构图也很漂亮,莲实与尸体的头刚开始重叠在一起。
道具太糙了,这玩意高温?
只热皮肤不热地板?
还是和学生缠一块的,他往后退的时候一点没碰到这高温棒?
他额头被烫连个痕迹都没有…看中间和外国人那段重口味场面时正在吃饭,属实难以下咽了几次…整个片子没有很看进去…你看人家这碎玻璃就比中邪真是多了(虽然中邪没钱…不过该说还得说嘛,之前加热棒的道具不好得骂,碎玻璃做得好也得夸。
)我就说天台第二个被杀女眼熟,原来是夜以继日里整容那个。
还看到演职员表有驾驶我的车的女主,没认出来演的是哪个…草,我就说为什么我之前记得什么昆汀,松重丰,西田敏行都在这片子里却压根没出现,那是寿喜烧那部片子的演职员表啊,怎么记成这了…校园屠杀戏拍的也太牛逼了…前一半一直觉得看不进去,但这里很投入。
对比理工学院,大象,这种现实拍法,还是对比美国精神病人,王牌特工,都能看出这场戏为什么牛逼。
那种属于暴力的华丽的戏谑感被拍的淋漓尽致,而前面的各种超现实元素也恰如其分点缀在了这里。
双管霰弹枪,用的多么不现实,又慢,声音又大,又射不远,但这恰恰增加了暴力的仪式感,血腥与羔羊的待宰,就在换弹之间,而且虽然缺点多,但霰弹枪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枪枪命中了,这种杀戮连击的快感被这个道具给合理化了。
讲的就是性本恶,讲的就是互害,就是互相推卸,就是怯懦。
老师,我要去念东大啊!
啊?
to die?
哈哈哈哈,我很不人道的笑疯了…真正有痛感的两场戏,应该是摔骨折和自杀。
最后结尾三个扣子,aed,渡鸦,magnificent,但就像大逃杀一样留了两个人,没有追击者那种一黑到底的狠劲…4.5分。
慢热,小火转大火。
小时候你有没有被问过这样的问题: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男人,并对他一见倾心。
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
为什么?
答:妹妹把姐姐杀了是因为又能再举办一次葬礼,然后就又能见到那个喜欢的男人了。
传说这题是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之一。
好,接着再来回答一个问题:要藏起一片落叶,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在下面这部电影里——《恶之教典》。
莲实老师是某高中的英语老师,他的履历非常优秀,或者可以说是绚烂:父亲是一名医生,经营着莲实医院。
他从小聪明,学习成绩好,考上了京都大学法律系。
考上后一个月就退学,第二年考上了哈佛大学,毕业后取得MBA学位。
莲实老师非常关心学生,常常跟孩子们打成一片,学生们将他当成朋友。
他的课上得非常精彩,课堂氛围和谐而融洽,学生上课看漫画,他也不生气。
他为学生尽心尽力,发现考试作弊的问题,努力寻找原因和方法。
面对趾高气扬的学生家长,他依然彬彬有礼地向其解释并劝解。
再补充一点,莲实老师长得很有型,最起码身材练得超好。
让这样的老师来当你的班主任的话,你会不会感到非常幸运呢?
好,我们再来审视一遍莲实老师:他父亲的莲实医院早就关掉了,因为在他14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亲被狂徒入屋刺死,而他的背部也被刺了一刀。
在此之前,他的班主任老师被发现意外身亡。
他所学的任何专业都与“英语老师”这门职业无关。
他回国后任职的前一所中学,发生过学生连环自杀案。
对于学生集体作弊事件,他查出作弊的根源是手机,于是提议用干扰电波来屏蔽信号。
但这么做会违反电讯法,学校不同意实施,可等到考试时,学生的手机信号依然被屏蔽了。
另外那个趾高气扬的学生家长被烧死在自己家里,而起火缘由是家门口数十个赶猫胶樽里的水被换成了灯油。
这个看起来和蔼可亲,优秀有型的莲实老师是不是很有问题呢?
这部电影里一直在反复播放一首歌,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Oh the shark has pretty teeth, dear哦,亲爱的,鲨鱼有尖利的牙齿And he shows them pearly white而且它也毫不遮掩Just a jack knife has MacHeath, dear亲爱的,可是杰克他身上只带了一把小刀And he keeps it out of sight而且他把它藏起来了。
When the shark bites with his teeth, dear亲爱的,当鲨鱼用牙齿撕咬的时候,Scarlet billows start to spread血腥的风暴开始掀起Fancy gloves though wears MacHeath, dear麦克带着一副讲究的手套,亲爱的So there's not a trace of red那上面可不会染上红色。
歌词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告诉我们藏起刀子的杀手比亮出牙齿的鲨鱼还要可怕。
莲实老师就是那个藏起刀子的杀手。
他是一个患有冷酷型精神疾病的变态,也就是他不能感知到任何情感,没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他只能通过经验来判断,自己眼下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他的智商很高,所以每一次杀人后,他都能找到方法来脱身。
比如,他在顶楼杀了一个女学生,为她写好了遗书,将其装成自杀跳楼的样子。
可真当他要离开的时候,另一个女学生跟上了天台,没办法,他只好把这个女学生给杀了。
这下,问题来了:他用“自杀”来掩盖第一个女学生的死。
但是,他应该如何来掩盖第二个女学生的尸体呢?
他在凳子上坐了一会儿,进行了一些思考。
接着全校大屠杀开始了!
他从家里拿来了猎枪,然后将学校里的学生一个一个干掉。
每一个人在被杀前都是蒙逼的,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
要藏起一片落叶,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那就是将其放在一堆落叶里。
那么若想藏起一具尸体,就只能堆起一座尸山。
这个理由是不是很变态很酷呢,简直是邪恶到极致。
最后再来听一遍这首杀人主题曲,然后想一想,你的周围是不是也有隐藏起刀的人。
刺杀,徒手,硬物,火烧、枪杀,电击……方法多种多样,给你鲜血,给你死亡,让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分泌。
先从慢节奏地杀一两个人开始,穿插莲实离群索居的生活和在美国时的经历,住在破败的屋子里,早上起来电死乌鸦,一段段镜头大致交待了过往:和美国的搭档两人一身鲜血拎着红桶,搭档品尝眼球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莲实把搭档倒放在桶里一把火点燃……这部分有点奇幻色彩,节奏快,跳出了日本这类型电影过于现实主义,过分生硬表现人性之恶而乏味缺乏想像力和新鲜感的问题,外国元素的出现也使电影变态的感觉不那么“小”日本,不会感觉好像只有他们国家的人才会这么办……很多日本电影都给我这种感觉。
就在你对不温不火的死亡感到厌倦时,狂欢之日的杀人狂欢开始了,武器升级到猎枪,有爵士乐伴奏,背景音是嘶吼和枪声。
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情感也集中爆发,有不信任、自私和埋怨,有爱的执着、悲伤和悔恨,有拼死一博的勇气和智慧……电影嘛,总要有人活着的,全死光了情节就少了最跌宕的起伏,观众也会承受不起。
最后有两个幸存者,他们逃过一死。
只有两个人,电影给你生命,却不给你希望和未来。
就类型片来讲,还不错的片子。
有什么败笔吗?
非要说的话就是依旧有些日本老套路,还有对莲实的童年感兴趣却没有涉及,什么年代,刑侦手段过分落后吧,
那些个相信莲实老师而来到顶楼被他一网打尽的那些我就不说了,这些本来就是笨学生,都跟杀鸡似得被他一个个干掉,本来就没反抗能力的,只会乱叫求饶,毛用啊。
唯一有战斗力的是那个神箭手,可惜了,为了个女人,本来都逃出去了啊。
哪怕你存心要救人,在暗处等机会,他箭术那么准,完全可以秒杀bt老师的。
要批评的是那些被所谓高材生其实是个笨蛋领导的躲在路障房间里面的那群学生,在非常明确老师就是坏人,这么多人想不出个办法?
明显坏老师顺着绳子爬上来了,不会那个长棒子子类的东东捅一下他不就完蛋了。
面对双发猎枪,最简单的办法,是类似防暴盾这样的东东,当然学校不是新疆,到处有防暴盾的,但是可以有替换物,用课桌,学校里面最多的,目测他们做路障用的就是那种课桌,长的两个学生一起拿,短的单人课桌,一人拿起了,做盾牌冲到他面前,双发散弹枪换子弹不要太慢哦,品着被他打两枪,冲到面前他还有什么花头。
当然不指望这些学生能有什么牺牲精神,其实只要有一两个人能自我牺牲,老早干掉他了。
他们会死的这么惨,首先没有合适的领导。
那个书呆子明显是不似乎做领导的,只会读书,领导力,反应能力都不够,其他学生又那么笨,这里就没个那种平时是刺头的但是很能团结人的坏学生,那种人厉害,反应快。
也许神箭手可以,但是他单枪匹马,被莲实白白干掉了。
还有那两个幸存者,男的倒是灵机一动救了自己和mm的命,但是面对坏老师还需要大喊大叫,还需要找什么录音证据,两个大活人,活生生的目击者2名,虎口逃生,这还不够指证杀人犯?
还需要录音这种间接证据?
那录音只能是间接证据,跟两个目击证人相比算个P。
两个活生生的,直接目击杀人过程的目击者,而且是两个诶,一个律师还能巧舌如簧说是他痛恨老师啊,说谎啊,眼花啊什么的一堆理由,两个人异口同声的同时目击杀人,这样强力的证据,哪怕是碰到辛普森案子的超级律师团,哪怕检察官水平再烂,这样的证据面前还需要什么其他证据吗?
再次重申,作为一个考过司法考试的法律工作者,明确表示,录音带这种证据的证明效力怎么也没法跟一个直接目击者相比,遑论2个了。
日本法律很严谨的,难道还相信录音不愿意相信两个目击者?
还有,哪怕他人都杀的干干净净了,杀这么多人能不留下一点点线索?
假设事情按照莲实预想的发展,学生都给他杀光光,没目击者,难道日本警察都是傻子?
被嫁祸的老师把学生杀干净了,对身强力壮,被设定成好人的,最会保护学生的莲实老师,他不杀,绑起来,其他学生杀的干干净净,没杀死的还补枪。
完了自杀,偏偏放过莲实不杀?
为什么?
难道是好基友?
根本说不通,肯定会怀疑莲实的。
罪恶的教父,日式暴力美学的化身,就如同告白中那个一步一步实现自己复仇计划的老师,以及渴望中那个人见人爱,可私底下却坏事干尽的藤岛加奈子。
可这部片子中的莲实,比她们都更加可怕。
莲实在生活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外貌出众,学习优秀,工作能力强,可这么一个光鲜亮丽的人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魔鬼般的内心。
这样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唏嘘,这么一个大帅比怎么会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杀人犯哪?
更让人心惊胆战的,是莲实在杀人过程中当中的那种高度计划性和战略性,他脸上没有显露出一丝的惊恐与不安,对他而言,杀人仿佛就只是一样工作,他通过杀人来获取快感以及成就感。
此外,本片还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展现了每位学生在临死时候的表现,每一个人在临死时候的表现,都代表了每个人的价值观,这其中有自私的,有舍己为人的,有从众的,有为了感情而赴汤蹈火的,可最后这一切都被毁灭了,这也为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悲壮的阴影。
没有拜读过原作,所以希望大家如果能引用原作指正我的观感就行。
我想主要讲莲实最后屠杀的合理性,和我对莲实人格的看法。
=======================================================1. 木の葉は森に隠せ 死体を隠したければ、死体の山を築くしかない 粗浅一看,想起曾几何时看过的G.K.切斯特顿的一只短篇《断剑的标志》:“假如那儿没有树林,他就会制造一座树林。
假如他想藏起一片枯叶,那么他就会制造一座枯树林。
”仍然没人吱声。
神父接着讲下去,语气越来越温和、平静。
“假如一个人必须藏起一具尸体,他就会制造一个到处是尸体的战场,把它藏在那里。
”小说讲述了布朗神父推理出了圣·克莱尔将军所谓”光荣战死“的始末,以及将军所谓的半截断剑,其实是将军罪恶的证据。
这位将军为了掩盖自己杀害下级的罪行,命令军队进行了一次愚蠢的攻击,通过堆积如山的尸体,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有骑士风度的对手释放了将军和士兵们,发现真相的将军女婿带着幸存者绞死了将军,为了将军女儿和英国的名誉,却对外声称,将军死于对手的绞刑。
如开头所描述的一样,将军得到了英雄的赞誉,因杀人而折断的指挥剑也被视为英勇作战的象征。
莲实也一样。
莲实其实只想杀死美祢,但是遇上了另一位同学之后,不得不灭口,于是,决定将所有想杀的人全部杀死,其实如果不是最后关口掉以轻心,他的计划必定是成功的。
将这两人的死藏在大家的死亡中,归结于一个有Motive的凶手,则是他最好的选择之一。
死的人越多,涉及的犯罪网络越复杂,美祢和莲实的隐藏关系越难被认为是关键证据。
否则,值日女同学的死没有合适的理由,那么调查的焦点势必集中于美祢,而其它知情人还活着,莲实和美祢的关系早晚会被暴露出来。
莲实绝对是一个理性人,他在华尔街的训练足够控制风险,他只是把自己的过失做成了一道更复杂的谜题,如同简单的金融产品被做成衍生品一般精致的怪物。
莲实的杀戮充满了理性,因为这场杀戮比解释值日女同学的死在策略上更为优秀。
甚至他思考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对摩根斯坦的致敬,公司采用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对摩根斯坦利的影射,也是对莲实采用博弈论思考问题的暗示。
2.莲实的反社会人格究竟是什么样的?
莲实的缺失的不是认知同理心,而是情感同理心。
这两者是有区分的,自闭症患者常在了解他人的动机、意图与行为方面有困难,并因此倾向避免发展关系,并认为人际关系使其困惑,但很少伤害他人;与此相对地,心理变态患者倾向于使用其完好的认知同理心来利用他人并常伤害他人。
(wiki:同理心)这在电影里表现得不明显,在序章里却格外清楚,莲实通过详细的心理学分析,了解每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诉求,所以他可以伪装成一个”好人“这一点被钓井老师所侦查到,从本质上说,他们俩是同一种人。
钓井曾经杀死和校长通奸的妻子,并强迫校长成为从犯,以换取留在学校的资格,他是本作中最矛盾的人格之一,他一方面看上去是在嫉妒莲实,一方面其实是在保护同学们,但是,他略显自闭的性格和怪异的表现,使得他的话受不到重视。
对于莲实而说,很可惜的是,莲实并没有更早地杀掉钓井,猜测一方面是他无法识别钓井这种略带自闭的性格特征,一方面他不知道钓井其实和他也是同类犯。
由于情感接受能力的匮乏,莲实内心中的”恶“完全是以自我利益为标准的,他判断事物的原则”趋利避害“的想法基本是主导。
在没有”杀人偿命“的硬性约束下,他的行为方式中也将杀人列为自己的手段之一,而且在可以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尽情地使用。
在他杀死多人都依靠自己的手段躲避了刑事侦查,作为一个理性人,杀人的风险和成本在他评估起来应该不再高昂,而杀戮的收益仍旧高企,所以,更多的杀戮对他来说,势在必行。
这样的人并不是只出现在了汉尼拔医生曾经也被有过这样的评语,”你就是一只披着人皮的怪物“,”甚至连人皮都没有,只是蒙着一层精致的面纱,让人无法窥透。
“这也是莲实,和许多连环杀手的写照。
3.最后问莲实的恶到底是什么?
曾经有人认为,哪怕是全是恶人的社会,只要依靠制度就能约束。
姑且不说全是坏人吧,在“贪婪无罪”的金融领域,规避制度就是业者的取胜法宝。
这种金融创新理论的执牛耳者凯恩认为:作为金融控制的各种形式的经济立法和规章制度,是保持宏观经济均衡和稳定的基本措施,而个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有意识地寻求绕开政府管制的方法来对政府的限制做出反应。
放在犯罪学领域,也就是说,在既定制度下,强者会利用自己的智力去钻取制度内在的冲突点,“精神病”“正当防卫”“无罪推定”“程序合理”,或者侦查技术手段的针对性,指纹、DNA、动机先导。
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无论哪个国家法制必须存在的弱点,我不敢说制度未来仍旧无法解决大多数问题,但我依然认为,强大的恶人依旧是制度的赢家。
制度解决不了智者的贪婪,解决不了社会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不了法律的空缺结构。
所以,道德教化从来就不会过时。
莲实的恶只是没有道德约束的个人行为,贵志san展现的不仅仅是人性的恶,展现更是如果道德心沦丧,那么对智者的束缚像纸一样薄。
莲实的恶另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制度的对抗,他架设了屏蔽装置应对学生作弊,杀死无休无止脾气暴躁的家长,师生间混乱的男女关系,这些恶都在现行制度下无法得到好的管理,只能让莲实去终结。
另一方面是他对自我的保护,他制裁恶的本身在现实社会又构成了另一种恶,他不得不通过他擅长的手段应对这些威胁,将他们全部抹除。
他轻松实践了亚当·斯密和杰里米·边沁的蓝图,演绎了一个理性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最优选择。
没有责任,无可厚非。
无比优雅,无比智慧,如同不断回响的Mack the Knife。
结语深夜,一个警察走到灯下,发现有一个人在找钥匙。
出于好心,警察决定帮他一起找。
找了二十分钟,警察开始怀疑钥匙根本不在这附近,于是问失主:“您确定是在这掉的吗?
”失主回答到:“不在这里,在旁边那个阴暗的巷子里。
”警察接着问:“那您为什么在这里找呢?
”失主说,“因为这里有灯,容易找。
”我们在理解莲实的时候,总习惯站在一个自己习惯的立场去想,因为直接、简单,但真正要理解电影,也许代入是更好的方法。
如果你真的是莲实,你会不会和他一样,如果不会,你就不是莲实。
楼主因为最近接触了大量的同理心探讨、善恶探讨如Psycho-Pass和《邪恶崇拜》《汉尼拔》《杀手信徒》的连环杀手现身说法,非常想试图站在一个反社会人格和绝对理性人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和这群人来看看这部电影。
如果我是鲨,如果我有牙。
没有理由的杀戮,完全的自私,无辜的命已无法生还,不管他曾经是好人还是坏人。
可是,那些学生竟然只生还2个,所有人都被玩弄于莲实的猎枪之中,死于恐惧、虚假的信任、混乱的人群、无组织不科学的逃生方式等。
看完心情很差,有些害怕,有些无奈,有些绝望。
他们面带微笑残忍的杀人-有些人生来就是不完整的人。
科学有办法做点什么补救或杜绝预防吗?
同理心竟然那么重要。
但其实同理心是可以用科学方式培养的。
人活着越来越不能自私了,多懂一点,有时也可以救命。
感觉很不安全的世界的样子。
三十多度的大晚上看得缩成一团汗毛倒竖(Mack the knife非常变态了(本片由《我的愚蠢丈夫》望月幸平君、《妖猫传》空海、《大叔的爱》牧凌太、《热血高校》芹泽多摩雄等逗逼们联袂出演,然而你以为熟人多了就能减轻恐怖感么!
too naive!
单纯作为惊悚电影来说我觉得magnificent(全片死最惨果然圭介吧,相比之下被一枪爆头要痛快多了。
明明满脸写着计划通啊你是不是拿错剧本了染谷!!
还有我的林老师啊!
我软萌无害的林老师啊这个便当真的是超级难以下咽啊摔!
一年后二阶堂富美出演了《脑男》。
emmmm…
实在受不了了想吐槽一下,快被电影里的学生给蠢哭了,特别是那个射箭男和跳楼女,射箭男还要大喊大叫,真是爱情路上的猪队友啊……那个质问寥死没的女也是,各种叫……遇到就各种叫,趁机跑的人都没有,东大那个也是,美弥也够蠢,明明怀疑莲实杀人了,还能大胆去要照片,这已经不能用单纯来定义了,这么社会的妹子,你这叫蠢才合适……电影还是过得去的
伊藤英明演的挺好哒 林遣都每次都是好基友XD 全片就是不够cult 有种装模作样的赶脚
64
又见密室大屠杀。。。个是看完演职表就屁颠屁颠跑去下,连简介都没来的及看后果啊麻蛋!
大概是2016年看的,那时候饭上松冈茉优。影片纯粹为了刻画主角形象,而铺垫各种人的死,尤其是最后一段,简直是为了屠杀而屠杀。影片放映后,日本各地区出现多起青少年模仿犯罪,引起了社会恐慌,影片本身弊大于利。不少人为作品挽尊建议看原著,那就说明他们明知影片没有深度,还是给了5星
卧草泥马!还有续集吗?!?!真是辛苦伊藤叔了,牺牲色相也没整明白这个杀手是什么玩意儿……
果然很三池崇史,只不过山田孝之闻下内裤就知道是谁这点....反正笑出了声...
三池老怪完全不会让人失望 血腥指数爆表~ 比大逃杀好看~~
简直拍的不清不楚
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就是喜欢这种暴力变态无节操的校园杀戮片!三池崇史我爱死你了!考东大,to die的梗是学昆汀的吗?
很爽了。伊藤英明真是帅大叔,get到了染谷将太的美点,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遣都!
好看,爆了。
小明那么好看,还十分钟裸一次体,杀几个人怎么啦?怎么啦?
后半部分媲美大逃杀的爽快感觉 血浆崩出来有半吨吧 当然破绽还是很多的 爽了也就不管了
演員形象。玩類型。拒絕提供動機(但又能給出什麼…)。"Mack the Knife"。American Psycho。美國?有些臉部特寫,將側臉擠到2.35銀幕的邊邊,露出一大片空白,這麼不平衡的視覺,是想幹嘛…
伊藤英明逆天了,这种片子也敢接,导演更是疯了,居然还要拍第二部,好吧!我承认cult的风格已经创新到一定的境界,但你让林遣都和山田孝之他们就这么砰一枪挂掉真心有点残忍啊!还有别把信仰跟变态杀人联系到一起啊,额滴神啊!
看完只有一个想法,被屠杀的时候千万不要傻叫哦,千万别叫,知道你为什么活不到最后吗?没有主角光环就得长智商,不然就只能跟你撒油拉拉了。跟大逃杀比,逊色了点,但是大屠杀这一块看得还是相当爽的,伊藤英明就算演杀人魔也挡不住他的爆帅,二阶堂染谷真是联合打包出售,以及松冈的角色我可耻的笑了
被阴阳师、白色巨塔、海猿、神去村累积出来的源博雅式的伊藤英明是傻忠犬这个印象彻底颠覆,三池崇史真是功不可没。论起先牛逼化然后快速炮灰虐杀我染谷,这也是第二次了。
不是你找个好听的jazz做theme杀人拍得露骨一点就可以自己为是地讨论人性,讨论恶了.全程流于表面过于低能。生徒的真是战五渣。不要再 拿大逃杀做样板宣传了,不嫌丢人
又s13又无聊又无意义,服了导演了。。。。。
几个铺垫好赞。最后一锅端虽然还是有些掉了智商的细节问题 但看的很是酣畅淋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