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间
Între revoluții,Between Revolutions,Intre revolutii
导演:弗拉德·佩特里
主演:伊林卡·哈特纳,维多利亚·斯托伊丘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卡塔尔,伊朗语言:罗马尼亚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详细 >
女同,一个来自极权国家,一个是宗教国家,一个国家已经变了,一个还没变。
我已经记不得你的声音了,我看着我们的合影,那时的我们是多么要好,甚至剪刀都很难再把你我的影像分开。照片上的人影已经褪色到快看不清了,印在纸上的人像何时会从纸上淡去?我们逐渐淡出了彼此的人生,我想象着你和我说话的样子,你的声音好像变得陌生了。有时只有我自己的声音久久在脑中回荡,我真的很害怕,你到底在哪?
半虚构性质的纪录片,和年初看的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类似,都是追求文本层与影音层的分离效果,文本层是虚构的一对同志情侣间的秘密通信,以书信内容为线索,剪入反映革命之间——从伊朗1979革命到罗马尼亚十二月事件十年间两国历史变化的影像素材,期间涉及到了推翻巴列维王朝、两伊战争、霍梅尼之死、东欧剧变、齐奥倒台等众多历史事件。有意思的是,片中两位主角间最后不得不相忘于江湖的结局与现实中伊朗罗马尼亚两国的遭遇是印证的——都以革命开始,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成为了今日两个不同世界的国家。后革命时代的罗马尼亚尽管走得磕磕绊绊,时至今日仍是欧盟的吊车尾,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终究比起伊朗还是幸福太多。类似题材补充可看四月三周两天和我在伊朗长大。
感觉需要把比较zz学看完
历史在书信中呈现
诗一样的纪录片
两个女性恋人,分别来自罗马尼亚和伊朗,分别之后,先后经历了各自国家的革命,但两个国家的境地却开始千差万别,命运就是这样残酷,但有了彼此精神上的慰藉,或许会多了一些慰藉。
宣传中到处都是男导演的名字,但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女编剧Lavinia Braniște的名字,两个根据历史文件创作的虚构女性角色的信的内容写的太细腻太好了,果然是女作家才能写出的。在观看的过程中一边掉眼泪一边想念异国他乡的女性朋友们。历史宏大叙事的影像结合细腻的个体经历让人非常有感触,也很容易联想到现在的情况。男导演创作的内容也来自母亲和其他女性的经历,在影像archive的挑选和剪辑中细节处理地也很细心,但对于内容明显想的没有女编剧深。我在的场次Q&A只有男导演,感觉质量应该大不如有女剧作家的前两个场次,对于一些人物关系核心的内容都含糊其辞
+
plz at least tell me you are well 女性爱了又失散了 政权建立了又推翻了 人死了又有新的人出生了 动荡 书信旁白很有画面感
比《无知之夜》还要好,那种呼告式的语气有了一个实存的对象。人们欢呼,人们流血,人们高唱自由,人们惶恐噤声。我攥住你的信件,仿佛穿越无数的陌生脸孔,攥住你的手。
当执着于素材的用法,就不得不抽出额外的力量对抗成品中萌生的虚伪
半剧情半纪录片,影像档案素材与没有结局的故事。We used to be one最让人心痛。
你需要想象力,去想象一个并不存在的未来。
图像和文字的间离使用,一如《安娜的旅程》,但触摸不到更深层次的情感。
你需要想象力,去想象一个你未经历的过去。通过影像补历史
声画分离的秘诀在于若即若离。
也就这样吧,没觉得有多好。
【3.5】两个国家两段历史就这么在女孩们的信件来往中轻轻展开。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之一是女人们又裹进黑袍里了还要为这个国家战斗,学习使用武器,进入战争。同时两个女孩的人生也通过私人化的只言片语形成了对照,结尾就停在回到伊朗的女孩久无音信了。希望她们平安。
虚构的、仅以话语呈现的人物形象交叠于真实的历史影像,是颇有意味的尝试,又像是某种人文小品式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