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写这篇文章。
不写的原因很简单,作为一个以愤世嫉妒自称的同时对于硬性商业植入深恶痛绝的新时代装逼文艺老愤青而言,实在不好肆无忌惮不知廉耻地夸一部广告植入成灾的片子。
可是纠结到最后,我还是认了,决定甩开膀子不知廉耻地夸一回。
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低?
《赵氏孤儿》都有6分,《非诚勿扰2》不到6分半?
这个评分结果太让我意外了!
我承认这部片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但这么低的分数是让我不能接受的。
在走进电影院之前,好友卫星在微博上与我互动,说估计我看完之后该骂街了。
了解我的人知道,论骂街,我的本事从来不在人下。
但我看完之后,非但没有骂街的冲动,反而有种夸人的欲望。
今年两部电影的口碑都让我感到很意外,《让子弹飞》让我低估了中国观众的观赏能力;《非诚勿扰2》让我高估了中国观众的宽容能力。
从来就不怕别人拍砖,全天下都说《非2》不好,我来给它掰掰票。
翻了翻网上的评论,骂街的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种骂广告植入多,一种骂剧情烂。
要不先掰掰关于植入广告多如毛这个事情?
安慰一下“花钱去看广告”的这帮人?
作为一个从事了5年市场宣传的我而言,片中广告我真没看全,问了问周边去看的朋友,有的人就看出来2个到3个广告。
我只能说植入的这些广告并非特别突兀,同时品牌也并非那么大众,于是乎除了保险、酒和车的广告外,普通大众并没有太多被广告强奸的感觉。
但是,一帮以电影人、广告人、文艺小青年、影评人自居的货色这个时候就会跳出来,把片中的所有广告逐一罗列出来,挨个点评挨个骂一圈,于是让很多普通大众深刻地受了一次广告熏陶。
可是人家冯小刚宣传品牌植入广告人家收了钱了,你们这么大张旗鼓,逐一分类,挨个点评地宣传片中的品牌你们图啥?
再说说剧情,无数人骂街的原因是在于《非2》的故事并非延续前作的爱情主线,而是聊了一把生死,谈了一次人生。
我觉得拿这个出来骂街理由很牵强,《非诚勿扰》“诚”字当头,围绕此重点展开叙事,爱情主线亦可人生主线亦可。
谁告诉你续集一定是前作故事内容的延续。
看来这部分人没怎么看过美剧,扛得住美剧编剧胡编乱造,你会觉得电影中爱情为副,人生为主的叙事方式是十分靠谱的。
剧情中再一个被诟病的地方是很多人说王朔和冯小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了观众。
仅从这点,我就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帮人是吃饱了撑的,哪个导演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观众?
电影中,好人战胜坏人这个价值观我们被灌输了很多年,也没见到有哪个人说《勇闯夺命岛》的价值观有问题啊?
那为什么当王朔对于生死的调侃出现在了《非诚勿扰》里,你们就受不了了?
什么时候中国的观众变得娇滴滴的,碰不得了?
我认为中国的观众从来都是有一颗坚强的心,新闻联播看了那么多年,大家心智不都还健全吗?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硬伤确实没多少,而且不少亮点让我刮目相看。
老冯的电影,从来都调侃社会,非2也不例外,北极冰川融化拯救企鹅的假慈善捐款;美女张馨予胸大无脑;饭店开瓶费;对洗脚文化的挖苦,处处透着对世俗的不满。
剑兰春酒厂的老板居然能忍受自己的产品以50万的高价在假慈善捐款会上出现,估计也就老冯,换了别人早急了。
大家从姜文的电影里看到了铁血十八星旗的时候大呼姜文有才华,而从非2中听到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准确说应该是误以为是仓央嘉措)时却说老冯装B。
真是想要骂人,何患无辞啊。
我特意查了一下百度指数,今天仓央嘉措指数是四万多。
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悲情的达赖喇嘛,我觉得挺好的。
在那个场景里,读出一个悲情的喇嘛的一首情诗,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这位诗人,有何不好?
这部电影其实并非演给85后人群看的,因为他们还没走到那里,不会体会一些人生的感悟。
当这些人身边的人(亲人或者朋友)真死了几个之后,或许他们才会有感悟。
近几年北京的离婚率已经接近50%,爱情是否真实,婚姻是否长久真的没那么重要了。
中国人,特别是大城市生活的中国人正在经历一场情感变革,对于爱情,对于生死的茫然是未来我们要面对的。
王朔和冯小刚这一代人直面自己的生命的陈述放入了电影,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探索。
中国电影缺失了太多东西,人生是什么?
从来没有人揪出来聊过,老冯聊了,或许是个开始……
《非诚勿扰2》真的是一部悲剧,或者说是一部喜剧中带着悲剧、悲剧里夹杂着喜剧的电影。
众所周知,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非2》里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谈死亡的,当然,谈的方式是冯氏电影的那种独特的不正经,用喜剧来消解死亡的沉重,这事也就冯小刚能干得来,但决定《非2》从只谈爱情到兼谈生死这种变化的,恐怕还是王朔的主导。
虽然有“死亡”这粒苦药丸,但《非2》整体看上去,还是一颗糖衣炮弹,尤其是影片开始时孙红雷与姚晨的“离婚典礼”,台词句句爆笑,京味戏剧的贫嘴、幽默和智慧得到了一次集中爆发,主持人葛优的致辞,切离婚蛋糕、放鸽子等桥段令人大笑不止。
《非2》映后除了很有可能催生不少离婚公司外,更有望激发那些玩世不恭者提前开自己的人生告别会。
电影中就有这么一大段故事:葛优的好友孙红雷身患绝症,为了不给人生留遗憾,孙红雷坐在轮椅上,聆听着诸多好友的送别致辞,时而笑时而泪,这段长达20多分钟的镜头,可以视为王朔的心灵自白,这种自白从《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已经看到很多,因此并不陌生。
冯爷和朔爷的联袂,恍若让人重回《顽主》、《甲方乙方》的时代,台词贫死人不要命,搞笑的同时也隐藏着一种人生智慧,但《非2》与冯氏喜剧之前的作品还是有所区别的,除了藏进一种散文式的文艺成分外,它的喜剧风格也不再是由一串串由语言构成的抖机灵,而是在表达着一份只有过来人才会懂得的对世间万物的通透态度。
在《非2》的宣传片视频里,冯小刚大意说过这样一段话,北京这个城市越来越像国际大都市了,有时候在夜里看着璀璨的灯火感受着城市的繁华,会油然而生一种顾影自怜的感觉。
这是冯导的一句呓语,和王朔后期愈加冰冷的文字世界不同,冯小刚仍保持着对温情的眷恋。
但有一点在《非2》中是相同的,电影从两个角度表达了冯小刚和王朔对中年之后的一种超脱思考,“苍孙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电影里的台词,蕴涵着这哥俩对“认命”这个词汇的理解。
葛优和舒淇试婚了,他们从七年之痒开始试起,试出了婚姻的无奈,也试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依恋。
电影里葛优和孙红雷的友情,其实说的也是人与人之间因为时间和感情的累积,而无法分开的故事。
如何做到不相互伤害,《非2》给出了一个终极的解决答案,那就是死亡,死亡意味着最后的和解,死亡也意味着永恒,如果不是因为喜剧片要以大团圆的方式收尾观众才会满意,我想王朔会把《非2》编得更决绝些。
《非2》是今年贺岁档上一部特殊的电影,它承载着冯氏喜剧的贺岁功能,也因其悲剧成分而变得厚重起来,在镜头里一帧帧美丽景物的衬托下,年轻的人们和那些正承受中年危机的人们,都会从里面各取所需,或笑,或流泪,或感伤。
2011年就要到了,在新一个十年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妨像葛优和舒淇那样,把美好的约定约得远一些,再远一些,心有盼望,就是好的。
秦奋向笑笑求婚成功,但两人决定先试婚,经过一番波折分分合合后,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其实看完还是有些感触的,尤其是李香山走向死亡那段,其实人到最后都逃不过死亡,所以就要在活着的时候好好活着,心态要放宽,要开开心心的面对生活;可能近期受到感情困扰,秦奋和笑笑的感情戏还挺触动的,尤其是在海边的那句谁动感情谁完蛋,莫名心酸,愿天下每个善良的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因为刚去过三亚,所以决定看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美了!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忆。
最好不相爱,便可不相弃。
最好不相对,便可不相会。
最好不相误,便可不相负。
最好不相许,便可不相续。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忆。
最好不相依,便可不相偎。
最好不相遇,便可不相聚。
今天到电影院一看,非诚勿扰2竟然占了大半的排片表。
再一看票,全没了。
最后再一看,全是赞助商包场,电影院还摆满了各种赞助商商业活动的牌子和礼仪小姐。
好嘛,广告商出钱,广告导演拍,广告商买单。
买了一张晚一点的票,进去看了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直接退场。
这也叫电影啊?
要故事没故事,要人物没人物,整个不知所云,葛优到底喜欢舒淇什么?
大街上随便抓一美女,哪个不比这个装13的舒淇差?
这部片子的逻辑在哪?
最后就剩葛老爷子在那耍贫嘴,我看着都替他累,50岁的人了,还在那装深情,你深情没关系,问题是你这深情换随便一美女一空姐都可以成立,这是爱情吗?
我看子弹飞,葛优演得都高潮了,再看这个非诚勿扰2的葛优,只能是叫不举。
据刘嘉玲说,葛优私下说三部中让子弹飞最好。
果然表面装糊涂,心里门儿清。
谁都不得罪,就是敢糊弄观众。
据冯大导说,这片子是走心的。
我看是走钱吧!
净把功夫花在怎么插广告了吧!
气死我了!
电影情节中,秦奋为了像笑笑表达爱意,将自己三百万保额的寿险保单受益人写成了笑笑。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寿一点也不负责任!
对于一个国有的保险公司有这种行径感到悲哀和气愤!
投保人在投保时,收益人是可以指定的,也就是说保单上受益人笑笑与秦奋的关系肯定写的是配偶。
事实上,秦奋与笑笑并没有领结婚证,也就是说不存在真正的法律关系婚姻。
并且在影片最后说两人到了2030年才领结婚证。
如果说被保险人在他俩领结婚证以前身故了,笑笑与他还没有领结婚证的情况下,她是一分钱理赔金也拿不到的。
因为保险公司理赔是需要提供关系证明的。
没有关系证明只能将这笔理赔金理赔给秦奋的第一法定继承人,也就是说子女或者父母。
中国人寿在没有考虑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强行植入此情节的广告,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
那些在外面有小三的人要注意了,如果你们没有领结婚证,即使她是你的受益人,到时候真理赔了,小三也不会拿到钱的!
到时候只能对薄公堂了!
非诚勿扰不算好电影,1如此2亦然,看跟什么电影比了。
冯小刚不算什么好导演,看跟谁比了。
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和他的团队就很清楚是为了什么拍电影,换句话说,冯氏电影一直侧重的是营销美学,并非电影美学。
营销就是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自然就要为最大的客户群服务,这就是为什么冯小刚一直挨骂,他弄出来的产品却一直赚钱的最大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冯小刚一直挨骂,却没被骂死的原因。
冯氏电影服务的是俗到坚持看春晚的那个群体,拿着山寨机在公交车上外放10大神曲的群体,从不知库布里克,奇耶洛夫斯基,阿巴斯甚至彭浩翔,贾樟柯是哪家孩子的群体,看了《杀手阿一》的开头就要吐,甚至看了《搏击俱乐部》都要头晕的群体。
残酷的是,偏偏这些,无恶意地套用下许先生发明的词语,偏偏这些“庸众”,占去了全国人民的9成多。
任何一个电影团队,制片人,都不可能以豆瓣这类文艺型网站用户的标准,作为唯一参考,来拍一部电影,那不是等亏么。
有时候大家容易造成一种自我麻痹,因为每天都晃同一个网站,下意识会出现幻觉,以为全国人民都已经跟这个网站人民的口味差不多了。
事实上,就算夸张点说,现在中国有2亿网民,那还有12亿多人不是网民呢。
这2亿网民里,能有一成人的口味差不多,已经难得了。
无法想象,把很多非俗人心目中的十大影片,搬到中国的院线上映,会是个什么观影效果。
市场就是这样,事实就是这样。
你听着leonard cohen,nick cave,看着北野武,蒂姆.波顿,而这些,你的父母,叔叔阿姨,一辈子都不会去关注一丁点,你不会因此而觉得你的父母俗得让你想断绝关系,他们是你的亲人,跟广大的俗人一样,就爱瞎凑个热闹,他们构成这个社会的主体。
冯小刚团队就是摸清了这些主体想要看什么,他才能主攻营销美学,而不是电影美学。
市场当然也希望出现很多营销美学和电影美学皆得的人才,姜文只有一个,没办法的事情。
影评写得再好,自己去拍电影,估计离冯小刚的距离都差得远。
香港电影黄金时期,就有很多牛逼影评去做导演的,至今没见哪个牛逼香港导演是影评出身的。
冯小刚拍电影向来是为了搂钱的,这一点,他从不否认,这比很多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人好多了。
至于某些火力集中攻打他的拍片态度不严肃之类的,我倒是觉得他基本上没严肃过。
像《唐山大地震》这种,来一个艺术的处理方式和悲剧到底的结尾,文 艺观众们一定会为之叫好,全国人民却会吐口水,他当然选择让少数人吐口水,让大多数人买票。
非2跟冯小刚之前的贺岁片都差不多,并不以王朔式段子的加入就升华。
这次惹得比较毛的是,居然在这样一片里搞说教,你算哪根葱。
可是,朋友啊,以您这样博学多才的人儿,给你一个机会拍电影,恐怕最想做的就是说教啊。
所以,有些为了影评而影评的,怒气冲天的,感觉就像冯小刚动了你的奶酪似的,说教只有我做得,Y就不行。
可是,朋友啊,说教又不是谁家的专利,他说教他的,你说教你的呗。
他赚他的钱,你牛逼你的,这又不冲突嘛。
有些影评,其实从本质上说,跟冯小刚是一样的。
大家捧你,不是因为你真的有多牛逼,不过因为那是你的职业,写得比一般人多,脸熟,大家凑个热闹,图个乐子而已。
大家去看冯小刚的电影,也并不是他多牛逼,脸熟,一直在做贺岁,凑个热闹,图个乐子而已。
两者犯的毛病是一样的,都是脸熟了就膨胀,就要以为自己是唯一标准,主观代表一切,客观是浮云。
希特勒骂秦始皇专制,这不是笑话么。
这是一个9分尖果儿和6分苍孙的故事。
尖果儿年轻没有太多经验,被一个嘴上说爱的男人圈住了心,想不开的时候就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
苍孙动了心,花招百出想抓住这个天仙儿,同时又觉得不能太宠女人,时时不忘嬉笑怒骂着找回场子。
尖果儿说自己可以跟苍孙在一起,但心里装着别人,苍孙不同意;回过头,苍孙揣着对尖果儿的爱马不停蹄的找着别人,一边儿也不忘记偶尔撩拨下尖果儿。
这两种所谓爱都让我哭笑不得,经历了诸多互相折腾,两人最后貌似是走到了一起,我却没有看到美好结局的感觉,是凑合在一起了呢?
还是9分女被时间拉低了分数所以两人匹配了?
是两人互相折腾太久已没有精力去找其他人了呢?
这两人之间是真的爱吗?
苍孙欲擒故纵的套路被当做成熟和幽默赞扬,尖果儿爱的认真却偏执的傻,我们都在感叹这世界套路太深,已经没有人会认真去爱去追寻去等待,却忘了这世界正是我们组成的,我们一边希望获得真挚的爱,一边自己用着各种套路。
我们经常迷茫,经常觉得自己不要这个不要那个,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其实不过是拥有的太多想要的太多。
平常的生活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欲望,若把把其中一点放大立即就看得很清楚:得了癌症的人只想要健康而顾不上金钱,打工的农民工只想多赚点钱给儿子交学费而顾不上健康和团聚……我们常说要想明白自己要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分辨有没有拥有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要想清楚为了拥有这些我能付出什么。
看完非2,我觉得冯导的转型已经彻底成功。
继唐山政府宣传片后,他又成功拍摄了三亚风光宣传片。
特别煞费苦心的是,在影片末尾他还埋下了一个长长的伏笔,等于向中国所有城市发出号召:快来和我合作,我们一起拍非诚勿扰3!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和张导两分天下:一个负责所有大型团体操表演,一个负责所有城市公关片的拍摄。
我无法给非2贴标签或打星。
有些电影你可以评论它好,或者不好。
有些电影你可以表示喜欢或不喜欢。
但这些标签对于非2都是不适用的,因为这是一部毫不用心的作品,根本当不起任何一个严肃的评价。
为了续集而续集的故事,拖沓冗长的情节,没完没了的软广硬广,除了开篇的十分钟还保留着冯小刚式的幽默与灵气外,十年前的那个叙事灵动的冯小刚踪影全无,你只能在百无聊赖间想象着导演和制片那赚钱赚得发红的双眼。
曾经那个我喜欢的冯小刚到哪里去了?
《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七个策划之一,捣腾出了一部布景简单,对话精彩的经典。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那些简单的生活化的“冯氏幽默”让他声名鹊起。
如果要问我,哪部片子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商业影片。
我会毫不犹豫地投票给《大腕》。
这部在2000年成为票房毒药的影片,10年后再看,会发现整部影片里充满了多少尖锐的睿智,睿智的尖锐。
对植入式广告的辛辣讽刺,对大导演泰勒在制片人压抑下苦闷的描写,精神病院里对房价的疯狂调侃……现在看来,这些竟然一一兑现。
岁月没有老去,老去的都是我们。
冯导开始转型导大片。
如果说《集结号》对小人物的关怀和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的幽默还保留着冯氏真诚的话,《非诚勿扰》时的冯导已经没办法安静地拍片了,他不断的变化华丽的场景和漂亮的女孩,似乎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台词是足够的吸引人。
在《唐山大地震》中,冯导终于华丽丽地变成了他曾经在《大腕》里讽刺过的那种电影人,他一边疲于奔命地协调着各个投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一边在电影里热情似火地穿插各个广告。
有人说,冯导累了,他不再想批评这个世界,只想和这个世界一起疯掉。
其实我看,冯导未必累,他只是变了。
十年前《大腕》里的优优是一个中年离婚,一无所有的兼职摄影师,而十年后《非诚勿扰2》里的秦奋,是一个中了头彩、开着奔驰的商人。
这不光是角色的变化,也是冯导自己的变化。
他从边缘到了主流,从一个体制的“诽谤者”变为了“共谋者”,这是一个回不去的改变。
非2首日的高票房,一边得利于高达55%的院线拍片比例,一边得益于冯小刚贯有的票房号召力。
不过,他的票房信用正在被透支。
这片是冯小刚送给王朔的一份礼冯小刚人精儿似的,本人相信他在开拍之前,就已经已经完整了解本片的种种致命缺陷但这才是豪华大礼,唯有秦奋和香山之关系才能形容基于此,什么镜头啊,结构啊,也就可以忽略了就看孙红雷被王朔附体,连续喷出那么多临终遗言也值得了二十分钟的奢侈,悲情和潇洒劲儿,是王朔假想站在死亡的椅子上,宣告对世界的理解他写的很顺,因为没新东西,但很爽按冯小刚的说法,王朔说话刹不住车,那叫排毒他的所有恐惧,对他人的紧张,化成攻击型人格但背后却是受苦的灵魂因此,唯有直抒胸臆才能过瘾,唯有如此才能假托一个剧中人的死亡再一次幻想和世界和解“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种种理想中的悲悯对观众而言这个贺岁很好,看别人死一次,而自己硬硬的还在在死面前,什么都苍白了,人生很短,爱也很短就那么简单。
大伙还不狂欢?
想骂它,可为什么要骂它呢?
选美老师说了:我对美的理解是宽容“初看春花红 转眼已成冬”眼看马上开始匆匆忙忙的又一年。
“我们都是赶路人”其实啊,即便想明白了,也活不明白 人都垂死挣扎呢,到了时候也不舍得往海里奋力一跳呀得了吧。
烂片
。。。
一向不喜欢冯小刚的电影,却但觉得这一部是他近年片子里最不错的,里面对婚姻的思考,对金钱的反思像是冯导自己不吐不快的一次冲动,至少比唐山里的催泪要来的真诚。这次的故事相比非1也是难得的完整和顺溜。
谁认真谁完蛋所以也不用对汤师爷的操蛋来认真。马克思,仓央嘉措也拯救不了奔驰,艾美,oppo纯是多给“谁认真谁完蛋”这句话一颗星!!!
基本很多续集都难逃狗尾续貂的毛病,再说,这对CP真的好难啃。
剧本导演广告..技术上该骂的都骂了,我就想说,那俩货他妈的那是爱情么?那叫矫情,难听点叫犯贱。
2010 12 22 with you
合着,还有续集…
没有1好了
第二部里感觉笑笑有点儿作了,没事自己找不痛快,也就是秦奋比他年长心里承受力足够,要换上同龄的或是年龄差距不大的,谁还买你的帐呀!当小三儿的还想翻身当太后,笑话!
没字幕有很多我都听不懂。。我还好吧
汤师爷,你还给张麻子客串吧
不怎么地
你挺 或者不力挺 此片就在那里 不卑,不亢
结婚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前半截还能看,起码画面效果不错,葛优依然幽默十足;后半截实在不靠谱,简直七拼八凑,草草收尾,疲软无聊。
多好的旅游宣传/广告片啊,干嘛非要假装自己是电影呢
这盘冯小刚明摆着不让人省心,如果说1还是一部中上水平的爱情电影,那么这部相对而言就是个没什么水平的电影。我本身还是非常喜欢王朔小刚的搭档,只是这次也实在没法恭维。故事主线零零散散,人物莫名其妙,无重点,那些所谓的经典句子看王朔看多了也觉得无味了。感觉冯小刚现在就是缺一个正确心态。
冯小刚+王朔,仅仅是加法。
看不出哪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