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生活的纪录片,记录天灾人祸,爱情在时间中褪去激情,城市在时间中的迷失,时间去哪了,都被一点一点消磨了。
颤抖的大地 巴西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灾害给这个国家带来无法承受的灾难,也带走了一个三口之家的幸福,儿子对父亲难以忘怀,每每涉足河边,丛林便会吹响与父亲约定的口哨。
第一幕总是带着大国的情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个故事不像一个电影,更像是现场报道,场景融于现实。
呼吸 俄罗斯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便是结尾男主随着女主手风琴的推拉来胸腔起伏。
关于爱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战斗民族的爱情更加刚烈一些,只是当爱情延续成生命时,成了施救者和被救者的相互折磨。
只谈以后,也知至死方为休。
孟买迷雾 印度孤独的两颗心城市中互相取暖,却因城市迷雾再一次迷失。
相识于手机,迷失亦于手机。
迟暮的老年人面对被时间洪流挤走的儿女,无法找到晚年的乐趣。
而父母早逝的查理因为手机与老人结缘,在嬉笑怒骂中与老人相交,待到故事高潮,查理突然消失于城市中。
重生 南非''still born''这种末世情节极大的冲击着前几幕的温情。
人类生活的痕迹被一点点清除。
当女主叛逆于现实时,被成功指引到时间穿梭机,穿越即出生,重拾人类灭亡之迷。
逢春 中国目光集中到中国的二胎政策,让两个形似陌生的夫妻重拾生活的热情,影片中一片片盛开的梨花,怕是那枯木又逢春呐。
热门档期过后电影市场回冷,而这段时间也往往是小众电影最佳的集结地。
前后《天才枪手》表现亮眼,后有贾樟柯携《时间去哪儿了》来压阵。
这部《时间去哪儿了》来头不小,作为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可谓是实打实的根正苗红。
政治背景足够强大,但内容却不是以主旋律为主,而是走起了细腻走心的文艺范儿。
五个故事,五种初心,不一样的感动。
《时间去哪儿了》由中国导演贾樟柯主导,联合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四位在国际大师级导演,以不忘初心的态度,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一部独立电影短片。
五个故事,五种风格,五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纪录,有写实,有荒诞,有科幻,以此展开对“时间”这个终极命题的追寻和探索。
有人说这样的电影是命题作文,既要紧扣主题,又得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但恰巧因为这些条框的限制,我们才能在同一个电影里看到不同文化环境对时间的思考。
这何尝不是一种有趣多元的探讨方式呢?
所有的悲痛时间都会将它带走巴西篇《颤抖的大地》,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延续了其代表作《中央车站》中一贯的风格,温情动人。
将镜头聚焦在了这一真实事件上,一场特大的泥石流摧毁了原本安宁的小镇。
但他没有渲染灾难本身的破坏性,而是通过绵长而克制的镜头探讨:在灾难面前,人们如何度过,又如何找回自我?
二十分钟里,用阴郁沉重的冷色调,清冷的配乐,及其克制的摄影,描述出男孩儿古托和他的母亲在面对父亲去世之后,一边接受灾难的现实,默默的重建家园;一边始终抱有侥幸,执着的等父亲回家。
时间一个月、两个月过去,冲毁房屋的泥土还是没有清理干净,小男孩每天都会去河边用父子之间的暗号,吹着口哨呼唤父亲回家。
这种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结,打动了不少人。
而这时候故事戛然而止,如何缓解灾难后遗症,时间会揭示一切,只有留白,等待时间来回答。
爱情会让时间永恒,或美好,或煎熬。
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将时间变成了可视的《呼吸》。
这种物化,浪漫又残忍,但强大的脑洞让它成为了本片之最。
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里,一对夫妻上演着爱情与憎恨、冷漠与同情。
因为生活窘迫让两个人误会众生,相互猜疑,相爱相杀。
丈夫因为一个手风琴,对妻子大打出手。
而当丈夫在冰天雪地里被摔得呼吸困难时,妻子急中生智,割开他的喉咙,用手风琴鼓气,输送空气给他。
一把被讨厌的手风琴成了自己的救命工具,相爱相杀的夫妻也从此捆绑在一块。
最后两人的对白,也就点明了时间的主题。
丈夫:“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妻子:“我现在就是你的时间”。
此后的时间,是浪漫还是煎熬,这取决于爱情存在与否。
最美的时间是快乐和自由印度和南非的故事,分别属于最保守和最突破。
《孟买迷雾》把视角放在了最具时间代表的老人和小孩,讲述了一段忘年交的故事。
一个被家人忽视的老人,一个从小流浪街头的小孩,都难以享受到家庭温暖的两人因为一台手机结缘,陪伴彼此度过了最后的快乐时光。
总体来说有些中规中矩,故事对时间的立意也有些偏颇,但好在故事有警示意义。
南非的《重生》却大胆的用科幻将时间包裹了起来,探讨未来和过去的聚合、未来和过去层层叠加的关联性。
用主角的轮回,来诠释时间的无限性与自由性。
但由于时间与经费的限制,其简陋的布景、道具和特效,并不足以撑起导演想象中的故事框架。
时间是相对的,流逝的东西可以换一种方式补回来。
压轴的是中国的《逢春》,贾樟柯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片中一直都充满了大量的细节,这些细节来自于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十八岁的涛姐和梁子是一对生活在平遥古城里的夫妻,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儿。
“二胎”放开了,这对正面临中年感情危机的夫妻在考虑再生一个孩子。
然而,这个决定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否重新找回已经疲惫的爱情,重拾生活的热情。
不同于《山河故人》的悲凉基调,这个爱情故事朴实之中蕴涵深情——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时间的相对性,是贾樟柯要表达的观点。
用一对中年夫妻,来表现岁月的不可逆。
再用生活里随时变化的政策和心态,来展现人对于现有时间具有掌控性。
贾樟柯的回归是时间的作用贾樟柯,是中国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
他习惯将镜头对准最底层的小人物,讲述最接地气的中国故事,这份真挚和淳朴让他享誉国际。
早几年国人对他却是只闻其名,而他那些屡获国际大奖的作品也只存在咱们的硬盘里。
这次他能作为金砖国家电影节开幕影片的牵头人,高调回到国人的视野,这也是时间的选择。
坚持做电影,执着于对的事情,时间总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十多年前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里,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
这个短片同样是以时间为题,讲述的是处于高速建设的大时代里,老北京人的故土情怀。
时隔十年,《逢春》接棒《百花深处》继续以时间为命题。
而主角变成了平遥县城的普通群演,故事背景也从城市建设的矛盾转化成了夫妻间的情感矛盾。
更加注重生活的本质,包容的对待小人物情怀的作品,这是都时间沉淀出来的观念。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就存在在日益变化的生活里。
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མིང་ལ《时间去哪儿了དུས་ཚོད་གང་དུ་འགྲོའམ།》ཞེས་བཏགས་ཡོད་ན་ཡང་ངས་ནང་གི་ཚན་པ་བཞི་པོ་རེ་རེ་བལྟས་ནས་མཇུག་བུད་རྗེ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གྲུབ་ཆ་མང་པོ་ཞིག་ནི་དུས་ཚོད་ཀྱི་སྟོང་ཆ་ཁོ་ནས་ཁེངས་ཡོད་པ་ཚོར་བྱུང་། གློག་བརྙན་འདི་ནི་རྒྱབ་ཁབ་བཞི་ཡིས་མཉམ་འབྲེལ་གྱིས་གྲུབ་པ་ཞིག་ཡིན་ཞིང་། དེ་ཡང་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ཚན་པ་རེ་རེ་རྒྱབ་ཁབ་རེ་རེས་མི་སྣས་འཁྲབ་ཡོད་པས། གློག་བརྙན་འདི་ལ་བལྟས་པས་གློག་བརྙན་མང་པོ་ལ་བལྟས་པའི་གོ་ཆོད་པ་ལྟ་བུའི་བརྗོད་བྱ་བསྐྲུན་སྟངས་འདི་འདྲ་ཡང་ཅུང་དམིགས་བསལ་བར་མཐོང་། ང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ལ་བལྟས་དུས་ཚན་པ་གསུམ་ཙམ་གྱི་མཚོན་དོན་ལ་སྤྱིར་མྱོང་རིན་ཡོད་ཅིང་། དེ་ལས་ཀྱང་俄罗斯ཨུ་རུ་སུ་ཡིས་འཁྲབ་པའི་ཚན་པ་དེས་དངོས་ནས་ཡིད་དབང་འཕྲོག་ཏུ་བཅུག་བྱུང་། ཚན་པ་དེའི་བརྗོད་དོན་ཆ་ཚང་ངས་འདི་ནས་ངོ་སྤྲོད་བྱེད་རྒྱུ་མིན་པར་ལྟད་མོ་བ་རེ་རེ་ལ་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བརྗོད་དོན་ཇི་བཞིན་དུས་ཚོད་ཀྱི་སྟོང་ཆ་རེ་བསྐྱུར་བར་འདོད་ལ། ཡིན་ན་ཁྱེད་ཀྱིས་གཤམ་གྱི་པར་རིས་ངོས་སུ་གསལ་བའི་བུད་མེད་དེས་་་ད་ནས་བཟུང་ང་རང་ཁྱོད་ཀྱི་དུས་ཚོད་བྱེད་ཆོག་་་ཅེས་པའི་སྐད་ཆ་ཞིག་དང་མཉམ་དུ་ལག་སྦྲེང་ཐེད་པོ་ཞིག་འཐེན་དགོས་པའི་མགོ་དང་མཇུག་ཅི་འདྲ་ཡིན་ཤེས་སམ། ཤེས་ན་འདོད་དམ།
时间去哪儿了 (2017)5.92017 / 中国大陆 巴西 俄罗斯 印度 南非 / 剧情 / 贾樟柯 沃尔特·塞勒斯 马德哈尔·班达卡 贾梅尔·奎比卡 阿列克谢·费多尔琴科 / 梅芙·金琴丝 赵涛
标签:Home/2018-3-21我的评分:7.0五个导演,五个国家,五种文化,五种风格。
大杂烩也许并不美味,但尝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题材的丰富性。
巴西《颤抖的大地》:一场泥石流,带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灾难之后,如何在绝望和希望中找回亲人和时光?
俄罗斯《呼吸》:一个远离尘嚣的冰雪世界,你以为这是个童话,却不想那是一头暴力的男人。
不知道他们为何远离人群居于此,不知道女主为什么要忍受暴虐的男主。
而当男人突发生命危机时,女人却沉着冷静地挽救他。
被男人摔坏的手风琴在女人的手中一张一翕之间维系着男人的一呼一吸,她可以不救,她可以要了他的命,然而她并没有。
印度《孟买迷雾》: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印度老人,摆弄不来现代的日常科技,喜欢那些老式的东西。
与捡垃圾的孤儿男孩相遇,度过几日欢乐的美好时光。
意外间,男孩消失了,不知是凶是吉,寻不到找不见,像一团迷雾。
老人过世,交代儿子务必找到男孩。
南非《重生》:末世科幻的场景,如果宇宙中的一切只是一个程序,每片雪花都有标码,每滴雨滴都会说话,每个人的生命都被设定,这程序跟时间一样久远,没人能追溯到起源,那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一个体内还有冒险精神的人冲破重重危险,穿越时空,只为寻找一条不同的生命之路。
结束亦是开始,终点也是起点,轮回、循环,时间是什么?
中国《逢春》:一如贾樟柯其他的作品气质,御用女主刘涛。
貌似说的是生与不生二胎的事儿,但想告诉你我的是:当夫妻间的温情随时光慢慢消失,该如何找回昨日时光,该如何寻回你对我的一点点在意,也仅仅只是需要你对我的一点点在意就已足够。
大象点映·百城首映礼重磅推出的第四部电影文艺电影爱好者和全世界的“科长”粉丝期盼了两年的贾樟柯导演新作。
它就是
导演: 贾樟柯 / 沃尔特·塞勒斯 / 马德哈尔·班达卡 /熟悉科长的影迷都知道,他的电影主题大多和时间有关。
他的上一部作品《山河故人》里,在时间的洪流面前,友情破碎、爱情溃败、亲情之间也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生离,死别,散发出一种悲剧的宿命感……他执着于用镜头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这一次,他启用了堪称“史上最高配置”来演绎他所钟情的时间主题。
这“史上最高配置”,到底有多高呢?
一张图告诉你!
他请到了四位来自不同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导演,和他共同演绎“时间”这个主题。
同一个命题,在不同国家的导演镜头下会被如何阐释,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不禁回想起世界电影史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集锦电影——2002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2007年戛纳电影节60周年纪念作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在不同电影大师的镜头下,相同的命题呈现出不同的光影魅力。
但在国内大银幕上,我们一直无缘看到这种类型的电影。
这部由五国导演共同拍摄连缀而成的影片《时间去哪儿了》由此更显可贵。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对时间的解读是工作任务之一。
而“时间去哪儿了”,又是一种人类普遍的生存感受。
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这是五个电影创意非常强的国家,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
“时间去哪儿了”,它不仅是这个忙碌时代的普遍焦虑,是现代都市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金砖五国的艺术家们在这个极速变动时代里,共同的反思与呐喊。
你一定很好奇,他们到底是如何阐述时间的呢?
2015年11月5日,处于巴西腹地的米纳斯吉拉斯州遭遇了巴西史上最严重的社会环境灾难。
一家铁矿公司的水库大坝坍塌,汹涌的泥石流冲毁了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数个小镇,上万人无家可归。
失去家园的居民被送进收容所。
在这里,他们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努力找寻出路。
巴西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将镜头聚焦在了这一真实事件上,他延续了在《中央车站》中一贯的温情动人,没有渲染灾难本身的破坏性,而是通过绵长而克制的镜头探讨:在灾难面前,人们如何度过,又如何找回自我?
随着时间的流逝,绝望和希望不断发生着冲撞。
在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的镜头下,时间变成了可视的“呼吸”——这是发生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里的虐恋故事,爱情与憎恨、冷漠与同情、恐惧又与爱情循环相连,惊心动魄、悬念丛生。
这里的时间,是手风琴残破的琴声与呼吸喘息的欲望。
时间就在此时此刻的这里,其他哪里也去不了。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将镜头对向了最能代表时间的形象:老人与孩子。
在传说中的不夜城孟买,一位孤独的老人遇到了一个流浪街头的男孩,小男孩给了他最珍贵的东西——时间。
他们的忘年情谊,极具治愈效果。
贾科长拍摄的,是一个发生在古老城市里的现代故事。
三十八岁的涛姐和梁子是一对生活在平遥古城里的夫妻,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儿。
“二胎”放开了,这对正面临中年感情危机的夫妻在考虑再生一个孩子。
然而,这个决定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否重新找回已经疲惫的爱情,重拾生活的热情。
不同于《山河故人》的悲凉基调,这个爱情故事朴实之中蕴涵深情——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而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则通过对非洲影院的梦幻诠释大胆地建构了一个科幻故事,探讨未来和过去的聚合,它暗黑的科幻背景极具冲击力——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每片雪花都有标码,每滴雨点都会说话,每个人的生命都被设定,这程序跟时间一样久远,没人能追溯到起源,也没有人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生。
一个被设定为清洁组的机器人冒着生命危险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走向一条不同的生命之路,找到作为人的温度。
这五个看似彼此独立的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不同阶段对于“时间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的探究——面对时间的快速流逝,怎样才是积极的生命态度?
唯真情能抵时光。
五个国家,五个故事,五光十色,一片丹心。
恰如五个顶级大厨分别掌勺,呈现一桌荟萃各方珍馐的盛宴。
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仿佛跟随着电影镜头,完成了一次奇幻的环球旅行。
不管让你触动的是哪个故事,在观影前后,我们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是否因为埋头太久而忘了仰望星空?
我有多久,没有给远在家乡的父母打过一个电话?
我有多久,没有给自己的爱人和亲人一个拥抱?
“我们的时间应该属于我们爱的那些人,属于我们共同分享经历的一切。
”
命题式、集锦式电影,成功者几希。
《时间去哪儿了》把金砖五国导演的短片黏一块,协调难度本身就很高。
贾樟柯的段落《逢春》放在压轴的位置,但从电影角度来说它远不是最好的。
最像电影的应该是俄罗斯导演的短片,尽管该片的主观镜头衔接稍显突兀。
女人被火车送到铁路尽头、冰雪深处的荒僻角落,然后她竟然帮司机把火车旋转180度,人力掉头。
整个片子像是荒诞又像是隐喻;女人忍受丈夫的长期暴虐(为什么?
明明可以坐火车跑掉?
)女人有一门烧饰石头的手艺(干嘛养活一个酒鬼丈夫?
)女人用一个破风琴为丈夫供氧(为什么?
干嘛不任由他死去?
)联想起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现状,这部短片可以说是极尽巧妙揭示了一种关系:受虐者长期为施虐者续命,而且这种续命供氧隐藏在演奏风琴这个看似浪漫的行为底下,讽刺的是风琴本是被施虐者禁止的娱乐。
现在的问题是,无休无止的演奏到底能持续多久,要知道,一旦停止这种羔羊的弹奏,呜呼的将是长久的施虐者。
其他四个段落属于凑合、差不多的意思。
南非导演的段落讲述未来电子人的穿越逃离,有点像《第九区》的“脏范儿科幻”,明摆着我没那么高的预算,意思到了就行了。
巴西导演的父子情缺少情感力度,尤其个人对电影里加入实景照片的手法不太接受,太出戏。
印度导演富有老头与穷孩子的友谊太过直白。
《逢春》跟《天注定》之后的作品一样,反映了贾樟柯的一个问题:当导演的残酷性跟不上新闻时会怎样。
我们社会节奏不是太快的问题,而是在价值判定太慢和社会事实太快的冲突。
原本导演应该展现新闻潜藏的隐痛,现状是,新闻比导演能呈现的更痛;所以贾樟柯从《世界》开始就无法展现《小武》、《站台》的力量感。
《逢春》的角度挺巧妙:一对中年夫妇想生二胎,新增开销怎么办?
大女儿怎么办?
老公无欲无求怎么办?
这些痛点在很多报纸杂志上都有过探讨;片中老公说了一句台词,“我们演出队的贾导说,38岁还是年轻导演呢。
”这句爆笑台词应该可以展开作为“电影”而不是“短片”的阐发核心。
对于曾经愤怒、不妥协的70后来说,当你年轻时争取的在你中年危机时实现了,这种不适应是极大的讽刺,也是一次有心无力的“逢春”。
昨天看电影时没有看明白,五个国家讲了五个互相没有关联的小故事,看的有些乏味,到底在说啥,不知道。
今天突然觉得好像看明白了一点儿。
五个不同的国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理想与现实,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想表达的可能就是金砖五国的合作精神吧,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情,相互很难理解,但我们努力去相互理解,这是世界的合作。
6.4,数字运算,9分分配给5个短片,每部满分1.8按喜恶顺序,分别为俄罗斯、南非、中国、印度和巴西,共计得分5.4,加1分给主题策划。
沃尔特的最强扭主题;印度故事太乏味;贾樟柯生硬扯成政策和时局宣传片,但还算暖心;南非将主题宏大了,有扩展成长片的卖相如第九区;俄罗斯最有意外惊喜感,且呈现凛冬的过瘾“动静”。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10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命题作文,由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完成,这主题有着无限可能,本应激起发散性想象力,可五个短片都是非常刻意地提到“时间”二字,没有曾大受欢迎的命题短片集《巴黎,我爱你》那么自然。
放在一起难免比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部分。
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延续他的现实主义题材,《颤抖的大地》讲泥石流灾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以一名帮灾民们做饭、席地而教书的女老师为代表讲述他们积极向前看的一面,又以她那个不肯接受父亲已亡故的儿子代表那些沉溺于过去与伤痛的灾民。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的《孟买迷雾》讲中产阶级老人与街头流浪儿的跨阶级友情,折射都市人以高科技支撑的高效生活背后的孤独,故事没有明讲失去联络的孩子是被车撞死,还是被掳走割器官,总之凶多吉少,除了老人,也没人关心他的死活。
电影从配乐到人设,都有致敬印度经典老片《流浪者》。
我最喜欢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的《呼吸》和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的《重生》,前者讲一对在西伯利亚冰雪天地里相爱相杀的夫妻,后者是反乌托邦赛博朋克科幻。
俄罗斯片似有得天独厚的美景优势,但这美景并非适于生存,开头妻子搭车回家部分已暗示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人出现在该区域,所以后来丈夫追杀她时不幸跌至病危,妻子用风琴当呼吸器抢救丈夫,她说的那句“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时间”就变成非常现实,只要她停止拉琴,他就得死。
若不是影像,只是短篇小说,也非常耐人寻味。
《重生》优在它能在这么段的时间内构建一个人类未来世界——直到最终的镜头,你才能完全得知这个世界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也就能明白手表消亡、电影珍稀所代表的历史长度,懂得女主角一定要穿越到过去哪怕是非洲土著阶段重生的那种对“感受”、“体验”的渴求。
连配乐都是精心制作的适合科幻题材的电子乐。
最后说贾樟柯的《逢春》。
他基本浪费了“时间”主题的想象力优势,平淡讲述平遥旅游区两个表演者决定生二胎的过程,暗示计划生育时代彼此的牺牲。
时间就是生命长度,就是我们都老了,并无特殊内涵。
这对夫妻像谈恋爱的男女,生分羞涩,不似默契融合的老夫老妻,这让我非常诧异。
二胎政策让两个很久没有肢体接触的夫妻突然有了亲热的理由和热情,刷新我对夫妻关系和二胎政策的认知。
躺着的时候半睁眼看完的,困意绵绵,感觉吧,第一个故事有头无尾,第二个故事善始善终,第三个故事有去无回,第四个故事有始有终,第五个故事无始无终……论艺术性,第四个最棒,论观赏性,第三个最棒,论真实性,第五个最棒,论人性,第二个最棒,唯独没有第一个,拍的不好,结尾感差,而且画面连续性差,人物表现的还有点假,看的也没什么意思,既然是有头无尾的感觉,估计也是放在片子前面的缘由吧,既然第五个故事是无始无终的感觉,那理应放到结尾了,不得不说,贾导对片子的排列顺序把握的非常到位,个人很是佩服,单个故事最低我给6分,最高8分,由于第一个实在拖后腿,只能给6.8分的样子了……
对,就是这种调调儿。
赵涛真是老了,孩子都生不动了。
奔着科长去的,却被俄罗斯的的部分惊艳到。冰天雪地中的俄罗斯颜值逆天,故事也可堪回味,借助手风琴来呼吸的段落印象非常深刻。中国的部分,平遥古城的日常很有趣。生孩子成了日子继续下去的动力,想来也是国人常态。印度和巴西部分比较平庸,南非部分差点睡着。
刚刚看完十分钟年华老去就去看时间去哪了的百城首映,反差还是很明显,科长联合金砖其他国家合拍的短片,各自讲述对时间的理解但又是一些共同的“大爱”,南非的故事很好(感觉拍长片更合适)只是……嗯,这个资金,這個佈景,是不是有些過於鬧著玩了……
给俄罗斯加一颗星
我记得贾科长说过他现在很关注脑洞大开的故事,什么外星人啊人工智能啊,但是他在这部里面竟然还是以乡土情表达了中国。不过还是得说他是有国际视野的,也紧紧关心着“中国人”的群体命运。从小见大。所以相比较其他几个不寻常的故事也格外寻常了,或许是因为我们生长在这片缺乏想象力的土地?
只看《逢春》。时间去哪儿了,这话对应的是涛涛宇宙的回环壮大以及,涛涛的脸。演技确有进步。2024.05.10
只有第一个含有一点纪录片,其他并不是了,还有科幻片、魔幻现实呢。五个故事是五个国家的导演作品,全都与时间有关,合起来最好看,单独看第一个第二个有点犯困。最喜欢第五个中国的故事。昨天科长来深圳了,但我隔一天才看到这条新闻。
让五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导演拍命题作文,就如同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台表演煽情戏码是一个道理。没有所谓的“参差不齐”,每一部都很差劲。
中外合作,强弱扶持?
国人命题结果国人拍最差,完后还自以为是整个压轴,自不量力
每一篇都有惊喜,尤其是俄罗斯的
即使贾樟柯亲自来站台,也没办法。🙃
西班牙:同样的伎俩不要用第二遍;俄罗斯:牛逼,残酷又滑稽;印度:百无一用是煽情,翻白眼;南非:印象中应该是第一次看这个地区,还ok;中国:好我就是迷死第六代导演
第二幕的气管插管很震撼,手风琴的一张一合配合男人的一呼一吸,绝妙;第三幕老人的家庭生活和与男孩的偶遇之间的对比很有感触,但有点烂尾;第四幕不知所云;第五幕是古今画面的对比,剧情又很贴近生活,感觉非常不错。
只看了贾樟柯趴,玩空间虚实还是很厉害的
五段式,只喜欢俄罗斯那个故事,cult味道浓浓,其余几位名导就是习作作品,贾科长和塞勒斯都显得比较中庸,南非那个最无趣,印度那个其实还行
真的是合拍吗?是的,片头是一起做的。
全剧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个摇镜头特别准确 以及南非那个看不太懂似乎很高大上的设定 还有调皮的科长:我们组贾导演说了 38岁还是年轻导演 要不是科长的短片在最后一个 开场不到十分钟就想走人 但是在屏幕上看着涛姐 看着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 以及字幕打出“导演 贾樟柯” 还是很感慨阿
《逢春》单从剧作层面来说是学生作业水准,果然招安洗白弱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