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数,尚可。
一个制度或机构的问题往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一般是一只羊,因为如果不是羊就成不了替罪羊。
片子里的空管和超售事件中的空警也许某种程度上都是这样的羊。
羊有时是很难保护自己的,想保护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听天由命。
这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悲哀。
法律从某种程度上是为大公司和大人物制定的,因为弱者无法平等地保护自己。
逝者安息、生者节哀顺变,但是确是人祸,过错方:罹难的飞行员开不了口,同为自然人的空官员承受不起271条人命的罪责,航空公司反正是要赔钱的,不幸发生了就应该站出来公开致歉担责:法人没了能够重来!
人命就一次!
[难过]阿洛老矣!
尚能饭否?
显然打不动了!
但是看看那凌厉的小眼神[坏笑]虎老余威在,对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尚能一刀封喉[惊恐]文戏胜过武斗!
片子不太适合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的人看,不过凡空难死难者家属看了应该可以帮助他们放下点[愉快]看看阿洛改了戏路,其实蛮期待段奕宏别老演旧社会市井小人物,应该去演演时装剧里的社会精英,再次蜕变涅槃,看好段奕宏!
再拿影帝最后失独又丧偶的老翁悲愤下手刃了过错空官员,冤冤相报何时了,空管员儿子眼瞅父亲倒在血泊之中,目送杀父仇人坐牢十年,待其提前出狱预谋杀害未行!
空官员儿子选择了善良和放下(家教很重要,空官员确实是个善良的普通人)最后,影厅灯亮,我码字[憨笑]终结者和其他演员演技[强][强][强][/cp]
很平缓的基调,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用一种平实的记叙手法展现出来,感觉和英伦对决有一点像,但是这部电影比英伦对决更注重情绪,整部电影都是靠每个人的情绪撑起来的,个人觉得是一部值得平静下来细细品味的好电影感觉影片中的人物除了雅各的儿子没有一个人是对的,主角想要一个道歉,但他后来似乎魔怔了,没人能站出来给他他想要的,他就盲目的跟从报纸、记者给出的答案去找所谓的“凶手”要答案,并终于犯下大错。
而被群众定义成凶手的雅各,个人觉得错不完全在他,我不了解航空公司的制度,仅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错的不应该是那个擅离职守去休息的人吗?
很深一点讲,错的不应该是出现这种纰漏的航空公司吗?
但是雅各同样也在逃避他的责任,他不敢正面面对受难者的家属,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一味的听从冷漠的公司安排,改名换姓躲起来,有什么用呢?
懦弱无为。
那个女记者我个人也很不喜欢,她刚出场是在敲主角的门,在明知主角家人刚刚死去的情况下上来就猛地一阵敲门,感觉非常不礼貌且没有同情心,后来在主角要地址时,她明明怀疑主角会做什么错事,她居然就放他一个人去找雅各了,哈?
陪同一下能怎样?
不知道那种状态的主角很危险吗?
随随便便透露其他人的信息,只因为自己的主观判断,觉得主角可怜?
拜托,人命不是儿戏,我想知道雅各死了她有没有内疚自责?
应该是有的吧。。。
另外还有不少令人心痛的地方,这真的是一部标准的致郁系电影,人性的真实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哀伤悲戚。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最后雅各的儿子没有扣动那名为复仇的扳机,这场荒唐的背负了无数人命的闹剧,终结了。。。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纯属私人笔记,不喜勿喷。
作为一个民航从业者,主观感受,比萨利机长有意思了很多。
且不论什么演技故事冲突啥的,阿诺一张老脸,已经到了演什么都有基准分的年龄段了。
可惜的是,身为动作演员的他,眼神中的暴虐之气始终没有完全隐藏。
也就是说,他的身上,浮现的不完全是一个失去妻儿的可怜中年人,有时候让我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含泪为地球人讨回公道的未来战士。
略跳戏。
阿诺老了。
老年演员阿诺,却正在开始。
真实空难题材,改编的,我是冲着施瓦辛格去看的,好老了!
想想当年看终结者时,n年前的事情了。
这片讲述空难后,相关几个人的心里变化过程,导致空难发生,多少与塔台的人有点关系,塔台当事人也精神崩溃了,毕竟死了270多人,严重空难事件,后面公司要解雇他,赔钱他,让他去别的城市,换名字,换工作重新开始新生活,施瓦辛格演的罗曼,老婆女儿挂了,耿耿于怀,想要一个说法,要航空公司出来道歉,但是那边赔钱了事,比较冷漠的方式处理,后来罗曼还是把塔台的这个人用刀杀了,他老婆儿子看着,尖叫,而罗曼被判刑11年,出狱后,去墓地看他老婆女儿,有个年轻人跟着他,其实就是当初塔台那个人的儿子,掏出枪来指着罗曼的头,要杀他,但还是没动手,冤冤相报何时了,哎。
然后就结束了!
我是一个几乎没有崇拜对象的人,每当有人期望我说出一个体现文艺青年趣味的答案时,他们都会失望而归。
没错,我能说出的名字,大概只有动作巨星阿诺·施瓦辛格了。
这种情结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滋生了出来,它起源于周末晚九点三十分的明珠电影和大人租回来的类型碟片,逐渐发展为对施瓦辛格剪报的收集。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贴着,“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来访中国”,带红领巾的小女孩为他献上一束红花。
在许多观众的心目里,施瓦辛格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男性形象,一个永远从熊熊烈火和舞台追光中走出的刚毅身影,强壮、憨直、深情又粗线条,有十足的力量。
这个狮子座的肌肉硬汉已经迎来了他的七十岁生日。
七十岁对于施瓦辛格来说意味着什么?
伴随一身肌肉,他似乎始终有着旺盛的精力。
从底层移民打拼成主流明星,从动作演员转型为加州州长,从20岁带着20块移民美国算起,施瓦辛格呼啸于影坛、政坛已经有半个世纪了。
他卸任州长之后的回归之作是2013年韩国类型片大导演金知云进军好莱坞的《背水一战》,其中,施瓦辛格饰演了一个不太新鲜的边境警长角色,简单地复健了自己的英武形象。
四年后,七十岁的他还在拍电影。
最新的作品《空难余波》改编自2002年的真实事件——于伯林根空难,即将于十月在内地上映。
乌伯林根空难轰动一时,主要事件发生在灾难之后:一位俄裔受难者家属、一位丈夫、一位父亲,远赴异乡将涉及此事故的空管员刺杀。
这位“复仇者”,就是阿诺·施瓦辛格最新饰演的角色。
根据外媒的报道与评价,这部影片文戏吃重,而且大部分是施瓦辛格的独角戏,对这位老将的考验颇大。
不过《空难余波》即使缺少了他标签式的动作戏码,其角色的性格特质也与施瓦辛格十分匹配。
今天已经不是孤胆英雄的世代了,人们或许都要忘了,活跃于越战后、911前电影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与现在的动作片常客,巨石强森、查宁塔图姆、自恋而酷爱社交的超级英雄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史泰龙形象的核心是《第一滴血》里PTSD到只剩“半边人”的越战老兵。
威声响亮到能当上州长的施瓦辛格则拥有更为复杂多面的男性形象——这显然不是《终结者1》中冷酷强硬的反派机器人,至少要接近于《终结者2》里“弃暗从明”作为未来人类领袖精神上的父亲。
施瓦辛格作为一代美国人的男性ICON,是电影研究、文化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话题。
一方面他以结实的肌肉和僵硬的表情来代表冷酷,另一方面他的角色又总是混合了失败、无奈、自嘲、对幼儿的喜爱、对女人的依顺、逼到极致时对权力和阴谋的反抗。
他的表演里包含了对美国传统硬汉如约翰韦恩的模仿,但他把硬汉演绎成了一种天赋,就像不炫耀肌肉一样不故作姿态。
人们常说,某种美是美而不自知。
健美冠军施瓦辛格的表演方式,或许是遗忘、否认、掩饰自己的肌肉和力量。
在罗杰·斯波蒂伍德的《第六日》里,他是一名普通的飞行员;在保罗·范霍文的《全面回忆》里,他因遗失了记忆误信自己的工人身份,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谎言》里,他始终在隐瞒自己的特工职业,追求日常而平静的生活。
施瓦辛格后来拍摄了不少喜剧,也在更多的动作电影里加入了幽默的成分。
1990年并不热门的《幼儿园警探》被广泛地认为对其演艺形象有代表性作用,在这部电影里,死板的警探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打入幼儿园取得信任的任务。
一个成熟的施瓦辛格式人物,通常包含了木讷呆板的原生形象学习情感这样一个过程。
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和其家庭角色、家庭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前文中说《空难余波》中的罗曼看起来很适合施瓦辛格的原因——这又是一个思路简单死板、对家庭深情不表、不受金钱诱惑、最终选择了以暴力复仇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特质虽然是施氏人物得以丰满的重要原因,却并不仅仅作用于情感线索和女性观众,同时,也指示着某种强硬的、封闭的理想化逻辑。
是这种逻辑(或许还有施瓦辛格杀戮时紧绷的脸部线条)使得他们尽管大开杀戒,不仅伤害敌人也误伤群众,却仍然是受到电影院中所有观众认可的英雄。
大块头施瓦辛格显然不是一个充分的演技派,能够成为一个政客可见也不是一位本色演员(本人要比他的银幕角色所看起来的那样聪明得多)。
他的形象与方式匹配着观众的期盼,而且,这样的结果是经过精密设计实现的。
正如美国影评教父罗杰·伊伯特对他的评价:施瓦辛格从不选择他所不能扮演的角色,他对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有非常敏锐的感知。
“他不会跳出自己的区域,贸然争取一个大卫·林奇或者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角色。
”这是他“为什么是美国电影顶级巨星”的答案之一。
在反类型、反英雄也“反施瓦辛格”的自反电影《幻影英雄》里,主角小男孩对他说,“你教我勇敢,我教你软弱”。
那时他的肌肉仍然坚硬,他不吝让我们看到硬汉显得软弱、变得软弱、对自己的力量无法控制。
而到了七十岁软弱变成现实时,他又敢于彰显自己的强硬,张扬自己的杀气,抛下日常生机只为复仇而活。
前后的反差具有相近的功能:施氏人物的杀戮不是被欲望驱使的,而是由逻辑引导的。
为了完成作为警探的职责、为了探索自己身份的秘密、为了保护孩子和爱人,为了保护背叛自己的爱人,或者是为了复仇,他不得不完成杀戮。
杀戮可能是错的,但施瓦辛格的逻辑总是比以武犯禁的侠客还要更对。
将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打通的《幻影英雄》是理解施瓦辛格的最佳通道之一,他用这部片子解构了动作片,也解构了自己。
影片开头,男孩回到学校,老师正在课堂上讲哈姆雷特的故事,“他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实际上却是最早的动作英雄之一”。
反过来看,施瓦辛格是在对我们说,他心目中的动作英雄其实如同哈姆雷特,肌肉并不重要,武功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决心和责任。
杰克·斯莱特失去电影世界虚幻庇佑之后仍然敢于“对冲”冒险,哈姆雷特在人们都以为他孱弱无力时奋起反击,而《空难余波》里的俄国“老炮儿”,在人人都以为他选择接受时,刺出了自己的一刀。
伊伯特错了,施瓦辛格不仅主动“出演”了莎士比亚的悲剧,他对于哈姆雷特,还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想,他在古稀之年,选择出演重在心灵刻画的《空难余波》,或许也是在这个日日徘徊于墓园与妻女灵魂阴阳共处的男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希冀一生的角色,一个“作为动作英雄的哈姆雷特”。
导演: 艾略特·莱斯特主演: 阿诺·施瓦辛格 / 玛姬·格蕾斯 / 斯科特·麦克纳里 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真实故事,显然影片聚焦的是空难之后的“余波”,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对人性的一次考量,那怕价值观上值得商榷,但故事所流露出的那份悲壮依然是显而易见的。
电影的表达上并不能算得上淋漓尽致,人物塑造上有所欠缺,故事的展现没能将矛盾升华,以至于很多观众在不认同的前停下甚至无法体会到人物心理的焦灼,整部电影的没有给观众足够的共鸣,更谈不上感同身受。
毕竟在一场空难过后,遇难者家人的视角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表达途径,一直以来在同类型的作品中这个角度都不是主流,并且作为银幕前的观众应该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导演从这点出发丰满人物的内心,构架出一个颇有悲情色彩的人物本该不是难事,可在本片中施瓦星格非常没有说服力的表演让这个人物从开始就显得呆板,一切的思念和悲伤都只能用一种沉思的状态来表现,情感上的爆发点很少,只是在看到家人尸体时那一次的痛哭还显得略微做作,之后那场与航空公司的对峙其实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戏,人物的坚持和决心应该在这场戏上明确的传达给观众,可这场戏处理的太过于草率,草率得就像是在演戏。
本片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空管人员,似乎是因为他的失误才造成这场空难,但其实这其中有诸多可以讨论的点,而导演显然是有些推卸责任将这个人物推到了风口浪尖,以此来有意的激化了他与罗曼的矛盾。
这样的做法只能说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表现,而没能从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中找到矛盾点,就好像罗曼并不负责的迁怒于个人,本片也只停留在这个事件本身最肤浅的层面。
即便是在现实之中,事件过后对于航空管理的影响意义都非常深远,远非影片所展现的最后只是一次复仇和宽恕的戏码。
倒是施瓦辛格的老迈让观众看到了一丝感慨,昔日耀武扬威的英雄,如今已经成了苦闷惆怅的老人,英雄迟暮似乎成了电影的主旋律,或许导演用施瓦辛格出演本片也正有此意,但这显然是对于他和观众的一种消费,类似于对于情怀的滥用,让他在这样的电影中演出一种尴尬的状态无法令观众心满意足,到头来得到的是费力不讨好的下场。
ipad里面有10部片子,当我在飞机上用十分之一的几率挑中了它。
老样子,看到狮门,看到老诺,有点兴奋,可是看着看着,就沉闷了。
两飞机相撞的情况是用调度雷达呈现的,当飞机在雷达上消失的时候,我坐的飞机刚好穿过气流,急剧颠簸,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所以,后面老诺的悲伤,不平,无奈,我都能感同身受!
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悲痛,你根本不知道找谁去理论,也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老诺,根本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结束的,而对于那个儿子,他知道自己的悲痛源于老诺,所以他可以接受对不起。
“原谅”这个话题,我在当天晚上又看了一部,所以这是巧合1。
不建议经历过失去亲人的人去看这部片...
挺难看的,剧情过于冗长。
很多不必要的细节被交代。
好像在国内上映过,但没有注意到。
州长真的老了,但是演戏很努力。
这样缓慢的电影,需要更好的表演。
大多数人看惯了乱节奏的电影,一定不会喜欢这部片儿。
事实是导演的努力没能成功。
影片全程下来,除了想给州长点赞外,其他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
也是闲的没事,写两句。。。。。。。。。。。。。。。。。。。。。
人们常说“时间会抹平一切伤痕”,然而只要刀子没有刺在自己的心口,所谓“感同身受”就是一句屁话;相比之下,狗屎还能滋润大地呢,狗屎都比圣母视角的说教安慰具有正能量。
只有心理够坚强的人才能够挺到“让一切重新开始”的时刻,心理稍微脆弱一点的搞不好就提前淹死在“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沼气池里面了。
已经70岁高龄的施瓦辛格在《丧家之女》后继续挑战外刚内柔的深度演技戏,老头子已经很努力了,而国内一些神身价“小鲜肉”的演技才真的让人一脸懵逼。
或许,老当益壮的施瓦辛格下次可以尝试一下续写川普的“美国梦传奇”第二季。
影片的主题:原谅。
做错事就得承担并道歉,为的是自己的良心
爱奇艺;断断续续分了好多次看完的,没有惊心动魄的坠机特效更多的是周边人的变化和行动,对电影中每个人都有同情,心里创伤对人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影响要深的多。
演得太慢了,然后给两星是给演员的。
原来全世界的草民都一样,都活在一个没有歉意的社会阶层里。
于柏林根空难的改编,需要了解事实以后再看才能体会个中滋味
极佳的故事,但是导演调度的叙事方式毁掉了。
压抑,只看了一半
复仇太潦草。
原来是有真实发生的事故做背景,有点悲伤。
压抑的电影
这结构要么削减至一集剧长度突出反转要么加长至一季通过POV重点描述各视角的PTSD,且更日常的剧情,才有看点…不然除了州长还有LOST小妞?还能让我记住什么?
英雄迟暮,让人感慨
沉闷,乏味
他只想听见有人说一句“sorry”。
没想到施瓦辛格还是杀了雅布,但雅布当时的态度或是招来杀身之祸的主要原因,施瓦辛格要的就是一个道歉,不但没得到,而且把象征他生命意义的照片打翻在地,是谁也会受不了。雅布当时的反应是正常人的反应,但他却没有真正体会家属的痛苦,否则也会虔诚的认错和道歉。如果能像施瓦辛格最后的道歉一样,可能就避免了第二次的悲剧。在看到影片一大半的时候,其实我想象的是另一种结局,过失者和受害者在无比的自责和无法解脱的痛苦中度过生命,或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思考。
州长老矣,尚能饭否?
很平淡的叙事,还算可以的主题,但是总体叙事太一般了,没啥触动。。
太沉闷了,冷血的航空公司,顶罪的空管调度员。
故事应该说不错,有意义,但拍的太沉闷,阿诺演的不错
真实事件改编的空难电影。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8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