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译名叫《想飞的钢琴男孩》,一个童话般的故事,神童的困境几乎都是相同的,压力、约束、排斥,既然主角是个天才,要突破这些束缚自然是轻而易举的,最喜欢他在最高档的餐馆,面对长他七岁的伊莎贝拉,一板一眼的解释着男女之间性需求年龄的差异,仅仅有条,狂汗这种超强理论。
最后开着飞机重新回归到心爱的音乐面前,因为自己的爱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只是一个童话。
我蛮喜欢这部电影的!
爷爷说以前只写给外婆现在写给火车上对面的美女写给波光粼粼的湖水写给电视上的花样滑冰手写给梨树下的树荫。。。
然后绑上气球寄给你^^
这是无法复制的天才,他在任何领域都能够成功,但他却不知道想做什么。
智力超群,就连观众都没办法相信他在5岁就能遇见自己的真命天女并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伴侣。
但他时常在想,成为一个治理超群的神童,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被众人所期待的能力,家人的倾力培养,有的时候,他好像一个没有感情的练琴机器,所以他的性格与众不同,只是想摆脱别人加在他身上的枷锁。
还好,他有幸遇见一个老人家,那个人刚好是他的爷爷。
在他迷茫的时候会说:有的时候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
跟他分享他的理想职业。
最后,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离。
爷爷教会了他应该如何让平衡自己天才的潜能和时速的眼光,就是顺其自然,勇敢前行。
他也乘着爷爷的理想,完成了自我挣扎。
瑞士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不知道为什么拖下来的电影文件被加以“美国励志片”的label. 本想借此片练下听力,结果满耳的瑞士德语把我听蒙了。
几次点开又关闭,直到昨天完整看完,才发觉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男孩维特从出生起便与众不同。
对占星颇有研究的一位亲友在他一岁的生日聚会上说, 维特的星盘十分奇异,未来必将成为大有作为的传奇人物,也许半是推测半是恭维,但这些随着维特的成长一一应验。
智商180 的钢琴奇才,幼小的身躯里装着一个过于聪颖的灵魂,通过阅读与演奏不断接近神的高度。
然而,上苍在赐予他非凡灵性的同时,也将他的翅膀越束越紧。
因为天赋,他的演奏成为父母在Party上炫耀的资本;他的学识撼动着教师的权威,更遭到同学的白眼。
他不能和同龄孩子玩耍,也无法被任何群体接纳。
和保姆伊莎贝尔的一次彻夜狂欢,也许是单调童年里难得的色彩,但也被为保护他的天赋而过于紧张的母亲抹成了灰黑。
维特唯一的朋友是他的爷爷,一位和善的老人,梦想成为飞行员,但做了一辈子木匠。
在他眼中,维特是天才,更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不该因为身负众望就被剥夺玩耍的权力。
当所有人都为维特的成功翘首以盼(母亲更是心急如焚),只有爷爷为维特锯出蝙蝠的翅膀供他玩耍,为他保守最高机密,告诉他弹琴要先稳住节奏,慢慢来。
他用自己的睿智与淡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维特。
也许正因如此,维特才能想出后来的万全之计。
凭借天赋与努力,维特完全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任何人,但被问及自己的梦想时,他无言以对。
父亲说做电子工程师吧以后准能赚,母亲执意要将他的钢琴天赋挖掘殆尽,维特却在钢琴师太的城堡里大吼只想做兽医。
回家途中,又是一顿刻薄的数落。
从一直以来母亲的焦灼和紧张里,从小时候窃听到的大人谈话里,他不敢想象自己的未来会有多沉闷。
也许他是真的想飞了,也许飞行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醒来的那一刻,上苍收回了恩赐,维特如愿以偿地变成了普通人。
课堂上有他答不上来的问题,琴键上有他学不会的乐曲。
他只是毫发无伤地回归到一个正常孩童的成长模式,却让心比天高的天才母亲倍受打击。
你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怪胎,更不愿让爱你的人失望,所以脱下天才的外衣,如释重负地做你想做的事,用天才的大脑帮助你爱的人走出困境,并让他们以为这只是好运降临。
你懂得圆融,不再针锋相对。
这时的你不只是聪明,而已经具备了智慧。
教给你并暗中配合你这一切的爷爷,在一场真实的飞行之后了无遗憾地去世。
看到你已经能掌握自己的方向盘,并飞行得如此漂亮,他无比欣慰。
更重要的是,他已将人生最大的秘密告诉了你:顺着命运的安排勇往直前。
你是宽容的。
即使是大人犯下的错,为了不让他们伤心,你会先承认是自己不对。
你知道母亲是爱你的,如果她知道那样做对你不好,就不会再继续,可她并不知道,所以你不怪她。
PS:这是一部很多父母看了应该感到羞愧的电影。
希望孩子成为天才之前,是否审视过自己能不能成为天才的父母?
天才是神的孩子恰巧附身在你的孩子身上,如果无法与神的孩子对话,还是专心唠叨你的孩子吧,不要等到两个都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好灵好灵的小演员好用心 每次给弹琴手部特写,都感觉小演员真的会弹哦—— 一转场就长大了这个12岁维特的小演员,感觉没有小时候好看哈哈哈 长残了的感觉哇,我第1次见这个走向!
天才变成正常人盲听巴赫还有莫扎特小演员弹琴的神态真的好到位啊啊啊啊 原来是为了假装 普通人!
好巧妙(电影解说和原片真的很不一样笑死了,这熟悉的李斯特其实我很喜欢样的对天才的处理——尽管是天才,可是面对家庭和社会还是有很多无奈和脆弱并不是像夏洛克或者谢尔顿那样 怪异和嚣张(是从什么时候起 怪人和天才绑定到一起了?
)感觉小男主的智商和性格都是继承爷爷这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离哇,成为独奏家了耶这个电影真的好用心 每次给手部特写都给很长时间 而且指法什么都没有问题每次演出过后的掌声都会让我想哭啊啊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又是一部与钢琴有关的电影。
这当然亦是一个神话,就像《海上钢琴师》那样。
神话所以是神话,就是因为其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
但我却喜欢这个神话,就像我亦喜欢《海上钢琴师》这个神话那样。
我一直认为天才是分两种的。
一种是狂人,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踩着尸骸前进的那种狂人。
一种我称之为脆弱的天才。
我所以称之为脆弱的天才当然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很脆弱,而只是相对于狂人来说的。
因为这种天才不是以牺牲别人的性命来达成自己的不朽的。
追求不朽,就正是天才的本质特征。
我亦一直认为区分一个天才和一个普通人的本质特征,无它,其实就正只是追不追求不朽,而并是什么智商或天分或智慧等等这些东西。
一个天才其必然是渴求不朽的。
内心的渴求鞭笞着他前进。
而并不是其它的什么。
虽然不朽这种东西在现代后现代的一些思想的结构下已变得有点虚妄。
虽然一个天才本身或许亦不承认自己是在追求不朽。
但一个天才其在世的一切目的都是和都只能是将其推向不朽。
一切都无法让其满足,而唯有不朽。
《想飞的钢琴少年》维特其实就正是这样的一个天才。
维特自少就是一个智商超群的少年。
做一切事对他来说都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可是他却不知道他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父母的期望和约束,相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同龄人的超高智商,这一切都让他很不开心。
而幸好他有一个理解他的爷爷。
他的爷爷虽然已经老了,可是其实仍然童心不泯。
他做事常常就像一个小孩。
所以他最后死在他的偷驾飞机上。
他死得心满意足。
他死得其所。
他童年时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他长大后所要想做的十件事,排第一的用红笔书写。
排第一的是飞行员。
可是他最后却成了一个木匠。
虽然他做了一辈子木匠,但他在临死前还是体会到了那种飞在天上你会感觉到连鸟儿也妒忌你的心情;虽然他做了一辈子木匠,但他仍然很开心,因为理想其实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在世你所要做的是顺着命运的安排勇往直前,这一点他参得透,并在临死前告诉了他的孙子。
所以他的孙子在他死后终于勇敢地走上了那个被称为钢琴界的传奇的女钢琴家的家,接受他之前没有接受的安排和命运。
他之前拒绝过那个女钢琴家。
当他妈妈带他到那个女钢琴家的家时,他拒绝弹琴给那个女钢琴家听。
他的妈妈叫他弹,说:“就当是为我而弹。
”他说:“为什么总是为了你?
”他的妈妈很尴尬和恼火。
那个女钢琴家跟他说:“维特,你弹琴不该是为你母亲或是为了我,等你想为音乐演奏时再弹琴,拥有冷静的理性和热情的心,才能成为伟大的钢琴家。
……。
”女钢琴家话还没说完,他就冒出了一句:“这就是为何我长大后想当兽医。
”女钢琴家的话当然是对的,但那时维特却还未能明白他最终所想要的会是什么。
维特想成为一个普通人。
于是他在一个雷雨夜带着他爷爷给他做的蝙蝠翼从楼上跳下。
然后得了脑震荡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这当然是假的。
他骗过了所有人。
除了他爷爷。
因为有一次,他在听了一张CD后,心中感情难以控制弹起了钢琴,高超的水平被他爷爷看到了。
但他爷爷答应他保守秘密。
他一直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生活着。
他在六七岁时爱上了一个比他大的女孩,那个女孩的岁数至少比他大一倍,当时。
那个女孩长大后想成为一个摇滚歌手。
他为她用钢琴伴奏,她拿着扫帚当麦克风嘻嘻哈哈。
在他十二岁再度遇上那个女孩时,那个女孩早已长大成人,而他仍然是个小孩。
那个女孩早已忘记了自己曾经的理想忘记了他。
她已做了一个超市售货员,并与一个岁数跟她相当的男孩恋爱着。
但那个男孩一脚踏两船。
她发现后,跟他分了手。
他找出当年他为她伴奏她拿着扫帚嘻嘻哈哈的录音给她听,她认出了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小男孩。
但他俩的岁数还是相差太大。
所以当他给她一枚他用炒股赚来的钱买的钻戒时,她没有接受。
他在她心中一直都只是一个小弟弟。
所以他经历了一场小小的失恋。
这是每一个天才或说每一个普通人在世都会经受的一个小小的经历。
小小的失恋,爷爷的死亡,终于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所需。
这一切都只能说明没有什么能让天才走向伟大,只有生活。
即使是一个天才,亦只有当他具有足够的生活积累于心时,他才会终于认识到自我。
那不是为了什么而演奏,那是为了心中的音乐而演奏,这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钢琴家。
这对于一切天才所要成就的不朽事业都成立。
他驾着爷爷留给他的那架飞机再度来到了当年的那个女钢琴家的家中。
……。
他开了他的演奏会,很成功。
他的那个从他六七岁时就爱上了的比他大的女孩也在他演出结束时给他送上了花。
或许是仍以一个姐姐的身份,或许是以一个等待他长大的人的身份。
我不知道。
这当然不是一部什么沉重的电影。
相反,它拍得很轻盈。
它只是在说一些小小的故事。
在这些小小的故事里,一个甜美的爷爷,有一个甜美的小小的爱情故事。
你快去看看这部电影吧,你会发觉它的温馨甜美。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一个天才真的就能比世人少过些年岁,就能看透世事吗?到底天才有怎样的环境才能真的成天才? 片中是因为想飞的爷爷.如果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仅是因为智商的区别,那我并不羡慕.但是,如果天才喜欢在空旷的大房子里弹奏充满情绪的钢琴,我想我不得不喜欢羡慕...
看了一部片子,《钢琴少年》,一个关于少年天才的故事,也许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或许只是一部娱乐片而已。
只是其中少年的一句话,让我多少有点震惊.少年维特在对自己的真命天女示爱的时候说的话:“做爱只不过是DNA交换的问题。
”也许听起来像个冷幽默,或许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从一个11岁的孩子口中说出这句话简直就是思想道德败坏,估计要被请家长或者送精神病科的。
只是这个天才的孩子说出的话却让我在一瞬之前似乎对之前的疑惑、困窘、思考全都烟消云散……空余一片清明……当然,这个与爱情无关。
这也更说明了,真正的爱情和做爱并没有太大的关连。
如果你见到一个女人,第一个念头就是是想跟她做爱,或者说是在一连串的前戏之后的最终目的,那么你不是爱她,而是爱你的欲望。
女人反之同此。
并不清楚性解放的具体含义,当然也不同意所谓的乱交、或者说是有了感觉你就来,只是在内心深处清晰地感觉到,一个“性”字禁锢了中国或者说世界多少千年?
记得古代还有生殖图腾,即把图腾符号做成生殖器的样子,以表示对人类生殖、繁衍的伟大尊敬。
然后人类进化到今天,却把这件事情看作是一个不可触碰的禁区,更有甚着,你在QQ聊天或者是发表日志的时候“做爱”两个字是显示不出来的。
记得前几天在和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说道,很小的时候,抽烟、喝酒、恋爱这些字眼是我们的雷眼,一旦触碰,后果不堪设想;到了今天这些反而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其实他们在教育我们不能的时候也一直做着。
一个在酒吧驻唱的朋友说,看着那些四五十岁的大爷大叔们一个个搂着十几岁的小姑娘狂欢的时候,他看到了人类的悲哀。
从小到现在,从我个人的身上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是没有性教育的,即使在唯一有一点启蒙的生物课上,关于生殖构造的那一章节,老师总是简而化之,尽量避免,而同样有着传统美德的祖国花朵们,更是远离是以示高尚、纯洁……因为无知,而产生好奇,因为好奇而产生触探欲望,而孩子天生空白的大脑对所不知道的而又被家长严令不许知道的事情总会有那么深刻的了解欲。
所有,早恋、吃禁果等问题的产生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对于知识,则是采取朝五晚九、教鞭口水等硬灌的方式,人总会有腻烦的时候,腻烦产生讨厌,讨厌产生克制,结果则是把学习当作是劲敌。
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而每个人又都有着各自的不同,既然如此,何不让各自开出各自的花朵呢?
在这一点上,圣人孔子比现代人聪明多了。
再回到关于DNA交换的问题上来,因为人们的禁锢,而产生人类对这件事情总是抱有欲得的信念,甚至在成长以后以自己与别人交换的DNA不同的数量而攀比,或者也只是个人欲望问题。
只是,在人生短暂的几十年的时光里,似乎把心思和时间放在这方面,似乎有些不妥。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一直很复杂着。
也许等到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在问及父母“做爱”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不要再训斥或者说不予理解,而是细心地解释给他,这不过是一个DNA交换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又往走进了一部。
看到这部电影是一连串的反应,点了豆瓣电影"家庭"的标签,不经意的发现<屋顶上的童年时光>,想起那个让人不住想搂在怀里的男孩,忍不住用手轻碰屏幕,点击进去,在同类型电影中发现了<想飞的钢琴少年>最后,爷爷的信里说,这个世界追不上他,只有装傻才能逃开.孤独在影片前半段无处可逃,抓住维特,抓住父母,抓住我.幼稚园分析全球变暖吓哭同龄孩子,在中学与那么"正常"的高中生如此格格不入...一个早慧的孩子,却不知所归何处,爷爷的房间,散落在木屑间的新奇玩艺,好似这个世界最属于维特的梦幻岛。
那个背着大翅膀转圈的孩子,赚取了多少疼爱又无奈的微笑呢...终于“摔笨”的维特和同桌在应该属于自己的课堂里握手击掌的画面,突然变得那样美好。
后段的影片多了些“魔幻”色彩,好似又进入了英雄传说的俗套,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众人。
但演员是一抹亮色。
看<屋顶上的童年时光>,总惊讶于导演不知从哪里找到了如此灵气的小演员,看vitus,还是同样的感叹。
幼年维特扑闪的大眼睛,闪着智慧,又闪着落寞,少年维特,刚开始并不为奇,看了后半部觉得,演出后续情节带些“成熟”智慧的形象,其实非他莫属...维特摔伤后,妈妈懊恼180的智商变成了寻常的120,医生这样说,你的儿子健康,安全,而其它人却未必有如此好的运气,为什么失落呢?
又一个少年,又一个梦想,也许最后,维特,海伦,里奥都会明白,it's my only life,所以用力生活,才有梦想
一个男人如果有才华的话,不管他是7岁还是70岁,你都会爱上他。
刚刚开始看这部Vitus的时候,就在心里暗暗祈祷,这个钢琴少年千万不要是多智近乎妖的形象,就像是八月迷情里的那位,NB的已经是人形非人类了。
幸好不是。
开始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嘴角总是向上翘的,温暖的调调贯穿始终,淡淡的。
演小Vitus的男孩就是个神,大而纯净的圆眼睛,就这么向上一翻,男女老少一律通杀。
当妈妈让他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奶声奶气却又无奈的说一句“okay”;当他的保姆女朋友伊萨贝拉问他要把自己在房里关多久的时候,一个把睡衣穿的整整齐齐甚至扣子都扣到最顶部的小人走出来,软软的说一句“关到我长大”;当他郁郁寡欢不吃东西的时候,爷爷问他“恋爱了吗?
”,他说“不是,我只是知道以后会娶谁了”。
这个时侯,你一定会斩钉截铁地承认你爱上他了。
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会迅速。
才华男人标准之————EQ也许你要说这哪里是有才华,分明是在耍可爱嘛。
这就是Vitus的天才之处,IQ高的人常常会让我觉得是“妖”而非人,但是这个小盆友却从小就显露出不比IQ低的高EQ。
真正的天才就像是真正的隐士一样,居于闹市而非山野。
大智若愚必是天才。
所以后来Vitus装傻,瞒过所有人,除了他的守护神一样的爷爷。
当然,从他开始装傻,影片也开始向NB发展了。
最后,爷爷的遗言也揭示了天才不被人理解的一面,“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变傻才能逃离。
”才华男人标准之————学有专长Vitus是天才少年,又有音乐天赋。
他的专长除了钢琴,还有在学校可以用超强数学能力刁难老师,在商战中用NB的赚钱能力并购掉欺负老爸的公司。
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精通并且喜爱的东西。
这点很重要。
可以当成事业来做,也可以当成业余爱好。
玩物丧志是极点,不要到极点就OK。
我喜欢看一个男人在自己专长的领域里侃侃而谈、乐在其中的样子,具备专业素养的才华男,扛不住啊才华男人标准之————低调的张扬低调也未必就能包含我想说的那个意思。
就看我们的Vitus吧,表情总是囧囧的,但是一抬眼,一撇嘴就是招人爱啊。
这无关年龄,无关身份,只与内心有关。
纵使你有万斗才华,我还是喜欢你如孩子一般在我面前。
Vitus在唱片店再次见到他的保姆女朋友伊萨贝拉时,那个表情,简直不是一个12岁小孩做出来的。
激动、惊喜,想要上前却又强按下那股冲动。
然后暗暗看着她和别的男人接吻,心酸却又不放弃的表情。
才华男从不轻举妄动,而是随着自己的计划有节奏的进行。
所以当他向伊萨贝拉告白的那一段才会给看过的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只有才华男才做得出来。
才华男:你知道吗,女性一般都比男友小7岁。
而男性的平均年龄会比女性少7岁。
所以,一个女人会守14年的寡。
而我们刚好可以同年死去。
女人的性欲会比男人晚10年产生。
所以女人应该选择小男朋友。
伊萨贝拉:那我们做爱怎么办?
才华男:哦,这你还得再等几年。
做爱只是DNA的交换。
年龄只是数字而已。
他们真的很严肃地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真的忍不住笑出声来。
用专业知识外加认真的态度,最好还有一点耍宝的表情,才华男绝对所向披靡。
才华男人标准之————要有动手能力Vitus的爷爷有一个工坊,他们一直在做木工活。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到IKEA,他们家的好多家具也是要自己组装的,还有老友记一开始里的Chandler和Joey帮Ross搬家的时候也是自己组装家具。
说到这,就一定要赞一下Vitus的爷爷。
一个无拘无束的男人,一辈子都在追求自由飞翔。
他带着孙子去偷花,给孙子做回旋镖然后打碎厨房玻璃,给孙子做蝙蝠翅膀,告诉孙子寂寞的时候就给人写情书,保守孙子的秘密直到死去。
从做翅膀到买飞机模拟器再到买飞机直至最后飞一把让鸟儿都嫉妒之后安然死去。
这样一个男人是孙子的守护神,更让女人无法抗拒爱上他的,即使他已经70岁。
这评论算是让我写歪了,这本是一部多么温暖而励志的片子,我也是因为其中的一句台词才想起来去看它,现在让我写的有点非诚勿扰的意思,但是天地良心我绝无此意。
最后用片中爷爷说过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本意吧:“如果你下不了决定,就得先舍弃一些东西。
”
钢琴是他的天赋,飞行是他的梦想而作为一个小神童,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别人如果有更多vitus的原创音乐就更棒了
簡直就是一場没有邏輯缺乏趣味的清秋白日夢。畢竟天才是極其少數的,導演應該也稱不上天才,以一個平凡的人夢想拍攝一個天才,猶如椽木求魚必無可觀之處。
布鲁诺甘孜,演技啊!泰欧神童演神童,圆满了。
节奏混乱拖沓怪异,故事极其老套庸俗无聊,不要侮辱儿童,也不要侮辱儿童电影
原来是瑞士电影.天才,这个词汇不是轻易能被引用的,要无与伦比才好.这个小小少年的煞有介事,与伊莎贝拉在餐厅分析男女两性可真逗人,而去爷爷的亲情也温暖和煦.
开着飞机去钢琴老师家简直太帅了
光是你的眼睛就吸引我了。
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如果这样使你爱的人不幸福,幸福就会大打折扣了。
小Vitus在驾驶舱里竖起大拇指的那个瞬间让我想起Green,真是挺像的。多好的孩子,跌跌撞撞地和大人们一起摸索生活的方式。他看爷爷做航模时穿的那件小王子的衣服太可爱了,我也要!!!
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
大概导演选小维特的时候只顾着找萌娃娃,选大维特的时候只顾着找钢琴天才,完全忘了演技这件事吧。非要找少年天才导演你怎么不去拍纪录片。唯一可看的只有小保姆唱摇滚的几分钟。
3
简单温馨。
假模假式的天才儿童,艺术金融无所不通,还会开飞机,叙事完全无焦点.
好看!里面的音乐也好听
冗长的赘述让人对这部片子的脉络和主题把握得些许朦胧。这个世上真的有那么优秀的少年么?那么小的年纪,那么清澈的眼睛却能够学会成人世界的韬光养晦,不知道是该为他高兴还是伤悲。或说回来,小演员的钢琴水平真是了得,一上来就匈牙利狂想曲,太叫人错愕了
除了故事让人觉得欣慰,其他的都不怎么样
原来欧洲也有yy小说,还被拍成电影。一个二流的钢琴工作者携着某飞行员和巴菲特一起穿越到这小子身上,然后他就无所不能。。。
烂片。
我果然还是看脸的,主角上学后换了演员,我就看不下去了,颜值落差有点大,没有一点点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