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 因为六级备考,时隔1星期才写下影片。
看过以后,只能说是没有原有达到预期了,在观影之前早有听闻该影名声“印度人居然放出来上映了!
”“成千上万男性印度人请愿封杀导演与演员!
” 故事内核很简单,就是讲述印度女性地位的不公,权利遭到蔑视。
影片围绕女主奈娜、警方、政客、媒体四方开展故事,以奈娜挟持幼儿园小孩为自己争夺权利为主线。
但是,影片前半部分节奏太慢了,情节没有过多波动,全靠着“奈娜为什么要挟制小孩”这一问题,吊着观众继续看下去;而后半段又草草收尾,结局很难作为一份答卷来回答印度这个积难已久的社会问题。
只能说导演能力没有很好的完成这部电影,如果可以再引人深思或者创新性一点结局可能会更好。
我也去找找有没有相似主题的电影,看看别人在讲社会问题时会以怎样的一个方式。
今天聊聊印度电影《一个星期四》。
片名A Thursday (2022),别名一个周四。
在2008年有一部印度电影叫《一个星期三的下午》(A Wednesday),电影讲述的是一名男子打电话告诉孟买警察,他在城市的不同地点安放了5枚炸弹,想以此交换4名恐怖分子。
《一个星期四》取了类似的名字,拍摄了一个有些相似的故事。
本片围绕一名幼儿园老师奈娜·杰斯瓦尔(Naina Jaiswal)展开。
她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四来到幼儿园,绑架了16名小学生,并向警方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她的行为引起轩然大波,背后隐情更是令人动容。
随着片中民众和片外观众进一步了解,一个无法忽视的可怕真相摆在世人面前。
《一个星期四》做到了令人难以置信地信服。
别看影片的长度长达2小时,影片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能够持续性地做到引人入胜,观众一直处于悬念、刺激和神秘的影响下。
加上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故事和剧本完美融合起来。
作为观众,你可以确信的就是,奈娜的行为虽然过激不可取,却也的确是无奈之举。
导演在讲故事的时候极度克制,给观众留足了思考时间,去思考整件事情到底是为什么……
一般在绑架案件中,绑匪执行绑架计划都会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动机、索求和逃离方案。
常见的绑架类型电影电视剧,也都是在这三个方面做文章。
《一个星期四》也不例外,但又不完全相同。
奈娜绑架了16名孩子和2名大人,自然有其动机和索求,这也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迫切想知道的。
而不同之处在于,奈娜似乎并没有准备逃离方案,除了索要巨额赎金和跟总理直接对话外,她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
《一个星期四》更多专注于情感方面。
影片做到了尽力避免过度情绪化,并且在大部分时间都做到了。
所有人都压抑着情感,就为了最后一刻的爆发。
女主角亚米·高塔姆(Yami Gautam)饰演奈娜·杰斯瓦尔,她既是正面角色,也是反面角色。
她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很好地演绎了一个悲剧性故事。
当你充分了解她的动机和意图后,你会向向她致敬,感谢她多年默默承受着一切的勇气和冲冠一怒的魄力。
她是系统性的受害者,尽管柔弱,但坚忍不拔,展现了一名普通女性的力量。
影片中也塑造了一系列配角烘托系统性悲剧,大大强化了喜剧效果。
一个过气的新闻主持人也卷入其中,她的儿子也是这次劫案中的人质之一。
主持人在儿子被绑架的紧张情绪和不道德地想炒作此事件谋取职业利益之间摇摆。
她看到儿子获救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安抚孩子,而是回到镜头前吸引眼球。
奈娜的男友则在整件事件中表现出震惊、怀疑、否认到支持的转变。
内哈·迪胡皮阿(Neha Dhupia)在影片中扮演女警察凯瑟琳·阿尔瓦雷斯(Catherine Alvarez)。
她在拍摄电影时确实怀孕八个月了,因此导演稍微改了一下剧本,让她的角色也处于怀孕状态。
《一个星期四》和《一个星期三》一样,他们的主题都是普通公民与政府、法治系统的斗争。
普通人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毫无招架之力,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沉默,但也有极少数人愿意奔走相告为此发声。
《一个星期三》过去14年后,社会环境有所变化,社交网络飞速发展,舆论环境也有了许多变化。
《一个星期四》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而一个好消息是,故事里的当权者并没有回避问题,选择敢于直面问题,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不管现实如何,至少在电影中能够安抚人心。
就像周星驰版《鹿鼎记》的结尾,皇帝担心丐帮势力壮大,而小宝则一语道破天机,国泰民安的话谁回去做乞丐呢。
这个劫匪不一般,坚韧勇敢瑞思拜。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一个星期四》,2022上映,豆瓣7.7,在印度电影里并不算高的分数,我却很想推荐给大家。
.故事的主题其实很平常,性侵,警察不作为,与量刑,但却从女主角奈娜绑架了16名幼儿园的孩子开始。
曾经有太多的电影在讲这方面的故事,虽然它是我们一直知道的印度“非常难堪的一面”,但我们也更明白,它发生在每一个国家,发生在你我身边。
当电影结束后黑屏上打出“当你观看这部电影时,在印度正有8名女性被强奸”时,我的内心一颤,回想这部2小时的电影,我还是想说点什么,与电影内容无关,但与我们有关。
.我常说一句话:坏人得势那是因为好人无所作为。
这部电影再一次印证了这个观点。
当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人最终被社会逼成“罪犯”,必须用最极端的“犯罪手段”来倒逼社会关注乃至改革,那么真正有罪的,是整个社会生态,以及在这个社会生态里“不作为”的我们。
在所谓的“社会”里,我们本就是彼此联结的,或许我们并不相识,或许我们身处天南地北,或许我们思想价值都大相径庭,但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却是相互作用于这个社会的,并且影响着它的发展朝向。
.做“沉默的大多数”多么容易,因为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总觉得这与我无关,白人觉得黑人的权利与我无关,健康的人觉得残疾人的权利与我无关,异性恋觉得LGBTQ与我无关,人,觉得动物生死与我无关,却不知,当有能力者袖手旁观,当知情者无动于衷,当正义之声被迫沉默时,邪恶才能伺机而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动物,不要说我不关心政治,我们就活在政治里,活在历史中,活在未来的启示里,如果面对恶我们无所动容,那么请检讨一下自己,这不是冷漠与凉薄,不是躺平与佛系,而是“元凶”。
.当奈娜说,“当Rohit(她男朋友)拥抱我时,我要很久才能缓过来,觉得这是安全的”当奈娜说,“我如果不用这种手段,警察不会这么快来,你(总理)不会来和我对话,强奸犯甚至不是强奸犯”当奈娜说,“当我看到这个动物(当年强奸她的其中一人)握着尼哈里卡(幼儿园的一名小女孩)进入了我的幼儿园和我说‘我是尼哈里卡的新司机’时,我只是愣住了,万一有一天他……”时我不自觉的鼻子一酸,哪怕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我们也该具备基本的“同理之心”,奈娜是多么恐惧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将发生在她心爱的孩子身上,而坐在对面的印度总理,又是否能够切身明白她的感受?!
.对社会有干预,能够引起社会集体反思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好电影。
所以,我把《星期四》推荐给你们且不用和韩国的《熔炉》、《素媛》,也不用和《误杀瞒天记》等做对比评优劣,它能留给我们哪怕一点思考、震撼,就已经足够了。
#星期四 原来不唱歌不跳舞的印度电影,还挺写实的。
干净又卫生的印度人,前几天因为巨蜥事件上了热搜,4名嫌疑犯或判7年。
可当受害对象换成女性的时候,罪犯居然能逍遥法外。
当大家在吐槽阿三魔幻法律的时候,电影在说真相。
特别是结尾那段:当你看完电影读到这行字幕的时候,已有8名女性受到侵害,瞬间触目和惊心。
也正因这稀疏平常,一起即使发生在光天化日下的案子,就是不如一起持枪案件重要。
警察的潜意识里觉得这些都是小案,可以缓一缓,可以以后再说。
可事实是,在他们等待的过程中,凶手就这么直接招摇过市了。
而当法律都不被平等执行时,个案一定就不会再是个案。
当一名普通女性受害者,无奈为自己发声之时,做为国家掌舵人的女性也在另一头呼应着,中间夹杂着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警方,无底线追求流量的媒体和一切以“大局为重”的当权者,讽刺又无奈。
就像某民网批评《亲爱的小孩》贩卖焦虑,网友则表示现实中的一地脚毛远比剧中残酷。
最后的赢家应该是陈思诚,这不妥妥的误杀三。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没有这样一群人,受害者有罪论,说话从来不考虑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感受。
之前有个新闻报道,有个高中女生,学习优异,因为班主任的猥亵她得了抑郁症,旁观者给她泼脏水,而那个犯罪分子却仅仅受到轻微的学校的处罚,是的学校没有报警,而后面再报警警察也轻微处理了,而无耻的老师名义上是道歉,却口头威胁受害者,后面这个女孩选择了跳楼自杀。
而只有她的死才换来这个老师开除教师队伍。
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那是绝望的。
也许很多人并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可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甚至自己不是下一个?
故事背景:2022年11月15日有人跑银行去劫持人质,被击毙。
网络是这么评论的:啥年代了,跑去抢银行?
脑子进水了。
这个电影类似,有个女孩跑幼儿园去劫持人质。
印度狙击手的水平,真尼玛差啊,电影放一半了,女猪脚还没被击毙。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媒体直播了。
更更让人不可想象的是:总礼竟然跟嫌犯见面了。
简直是天下奇闻。
印度导演真奇葩,是个大骗子。
这个电影,假得不能再假了。
如果再假,就只能这么拍了:问我为啥抢银行?
我抢嘛银行,抢嘛银行?!
我是劫持人质,我有话要说。
媒体在哪里?
媒体不来?
不来我也要说:我告诉你,我儿子被拐卖了。
我整整找了二十年,没找着。
我要求拐卖儿童判死刑, 据《公安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2万被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平均下来每天就有50多起。
每天50多起啊, 总礼,你看不见吗?
然后,嘣鲜血喷满整个电影屏幕。
剧终。
前期的漫长等待就为了最后的爆发,高潮一浪接一浪。
解决问题,是否要以暴制暴?
这个暴是可以很温柔的,为了得到重视问题有时候需要些手段,当然也不鼓吹这么激进!
最后那句字幕彩蛋,真的令人震惊,不剧透!
观影者不要随随便便点入评论区,哪怕一些细节就足矣破坏你对这部戏的嫌疑感,一切都是等待最后的高潮。
提醒大家,这个片的质量与豆瓣和IMDB评分差距较大。
最影响观影质量的就是作为一个斗智犯罪题材。
全程都是逻辑问题。
荒诞得像闹剧。
其次,节奏缓慢,过多无意义的慢镜头和特写。
这个评分里,大部分是题材得分。
但如果是哪种非题材敏感的。
建议按照7.0左右的评分考虑观影计划。
以下是豆瓣产品经理,经受过高考心理创伤而要求的影评字数。
给你。
以下是豆瓣产品经理,经受过高考心理创伤而要求的影评字数。
给你。
以下是豆瓣产品经理,经受过高考心理创伤而要求的影评字数。
给你。
以下是豆瓣产品经理,经受过高考心理创伤而要求的影评字数。
给你。
以下是豆瓣产品经理,经受过高考心理创伤而要求的影评字数。
给你。
以下是豆瓣产品经理,经受过高考心理创伤而要求的影评字数。
给你。
以下是豆瓣产品经理,经受过高考心理创伤而要求的影评字数。
给你。
以下是豆瓣产品经理,经受过高考心理创伤而要求的影评字数。
给你。
如果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了印度现实社会底层人民所遭遇的阴暗与不堪,《误杀瞒天记》描写了印度平民对权贵的反抗,那么《杰伊·比姆》则是对印度种姓制度强有力的抨击。
而昨天才看完的新片《星期四》,则是我看过印度电影中最直观,也是最赤裸表达对印度女性被强奸的控诉。
都说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其实不然。
因为在一个以宗教林立,佛系躺平的国度,一位印度女性身份地位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种性来决定的,同时也无法否认,大多印度女性在现实的印度都是以“不平等”的方式过着平淡且凄惨的生活。
但就电影本身来说其实拍摄的很一般,很多情节都是为了铺垫最后的对峙进行的,只是在看完本片后不禁让人唏嘘,印度这个被称为“强奸大国”在现实中,罪犯可以自由生活,而受害者十几年来都无法走出阴霾。
在本以电影故事到此为止,然而电影结束时出现的那段文字却触目惊心:“在您观影的这两个小时内,就有八名印度女性受到了侵犯”... 让观众从这一部“复仇爽片”一下子跳脱到现实。
另外,在西方以政治正确与白左的圣母情怀下,“瑞典”已成为超越印度成为“孕运之母”的“典范”。
这个电影让我又爱又恨,喜欢的是激进的弱势群体维权的主题,讨厌的是影片表现的形式。
先说不好的部分。
本采用的是非常商业的拍摄模式,无论是剧情的一波三折,还是惊悚的调度,还是快速节奏很好的剪辑。
当然从一个商业片角度来说,本片是非常成功,但这不符合主题。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不应该拿来娱乐,过于戏剧的桥段会喧宾夺主。
而且有些bug,比如那个假装被杀死的男孩,女主在录像,观众不可能没看见她开的是空枪,因为男孩身上没有血。
还有总理不可能真的会面的,通话已经是极限了,现实中女主这样的人早就被狙击了。
然后让我们谈谈本片背后的主题。
关于她个人。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痛苦需要被感受到。
像被强奸这种事,即便经过十多年的心理治疗这种东西依然不会消失,这像是ptsd一样,它化作了另一种东西依然纠缠着你。
即便是她的未婚夫抱她,她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
一瞬间毁灭一个人的一生不过如此。
有些事情不会忘记,愤怒必须得到释放。
她是一个极端的女权主义,她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来谋求让女性的基本权益得到国家重视的机会。
这比那些只是单纯维护自身权益的田园女权强太多。
当然很难说她绑架孩子们行为就可以被她初衷正当化。
我也不是很认同她的行为,即便她除了这么做之外别无他法。
这是一个典型的电车难题。
但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有些人敢于去做这样模糊的道德抉择,敢于承担世人的咒骂与唾弃,坚持于自己选择的道路。
后世我们称这些人为殉道者,圣人。
也许她只是一个受刺激被激怒做出疯狂行动的偏执者,又或者她大过于我们其他人,而我们以当下的眼光还不能理解她。
“人们都是聋子,只有这样大声的说他们才能听得到”。
如果人人都能互相关心他人,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运气这种东西。
看到电影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她可以收集抢劫犯的资料,她可以给印度司法部投诉,她可以联系非政府组织或者组织人们进行游行示威。
但是稍微想了一下这无异于异想天开,我问我自己,你认为政府蠢到不知道每16分钟就有一个女性被强奸,你认为警察没有能力调查出抢劫犯是谁。
不,他们只是不在乎。
“难道我们应得的只有蜡烛游行吗”,说的可太好了。
我很喜欢那个虚伪的女主播的桥段,她的同事说有一个幼儿园被劫持,她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知道了那就是她儿子的幼儿园,瞬间崩溃,只有针扎在你的手上你才会痛。
就像大众一样,人们并不真正关心他人。
我认为每一场悲剧的背后都是人们冷漠的结果。
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你的权益,除非你强迫他们。
女性在这一个国家的地位。
我没有特指印度,我认为这是世界普遍的,很多国家的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出于弱势的地位。
关于对女性权益的不健全的本质就是对女性的歧视,这是隐含在国家掌权者的潜意识里的,即便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
电影里的秘书对女总理说你太过于情感用事,因为你是...。
即便她已经成为总理了,其他男性依然认为她作为一个女性的决定是不明智的,这是一种固执的本质上的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
可见这种偏见有多么根深蒂固,即便这个国家已经有了女总理。
贫穷与无知都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这种偏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是男性的不完美复制体,女性没有理性的灵魂,最为有史以来最有智慧的人之一竟然得出这么荒谬的结论,这是荒谬的,也是可怕的。
这种根植于民族的偏见才是根本原因,而不幸的是这也是最难改变的。
片中给了光明的一面,立法成功。
更严重的刑法必然削弱强奸事件的发生,也能引起人们对女性的重视。
但这种偏见不可能消失,这不是任何法律能改变的。
一个社会的习俗与道德才是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基础,这些没有明文规定,也不理性,但如果你想加入这个社会就必须遵守,否则你就无法生存,很不幸这种对女性的不公平刻板要求就是很多文化的一部分。
这只能够靠一代代新人去接受更加开放文明的思维才能改变这一点,好消息是尽管公平的进程走的很慢,但是它一直不断的在走。
比如现实中,印度强奸犯最严重确实可以判处死刑。
但这样进步正是温和化的Naina们不断推进的,她们值得所有人的致敬。
哦,我突然想起美国的堕胎法案。
想想就荒谬都2022年竟然搞这个,还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就如乔治卡林所说,他们不是反堕胎,他们就是在反女性。
每一次这种新闻都能让我重新刷新人类的sb程度。
Since you're started watching this film,as per statistics,8 women have been raped in our country.在你观看这个电影期间就有8个女性在我们国家被强奸。
我想不会有人不会对这句话不产生丝毫触动,她们不是数据,都是活生生的人。
抖音上两分钟讲完的电影我居然浪费了两个小时去看
阿这。。
误杀搞得我对一类电影审美疲劳 拍得也就中规中矩 如果误杀3拍这个我真的就审美疲劳到直接两星
剧情槽多无口,影片速度太慢,1.5倍速正好
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造出来!
幽默宣传片
可惜鸟了,被某公众号宣传介绍吸引而来,然后。。。悬念全无,被剧透的妥妥的,真是太后悔了,还是应该要保持我的老习惯,啥介绍简介都不看,特别是悬疑片。女主第一眼就很熟悉,原来是《无所不能》的女主。印度近些年的高分悬疑片始终绕不开强奸这个罪恶的现实,希望某一天,所有妇女们不再受到伤害
7分。剧情走向和反转都在意料之中,除了真正的强奸犯这个设置。这十年来,女性议题在印度的社会类型片里占比越来越大,也体现了我们邻居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在慢慢变好。
这个故事讲的挺巧妙的,拍摄方法也很吸引人,虽然过于yy。片尾字幕全片最佳,触目惊心。现在印度电影明显在学习韩国电影,从电影立意到拍摄方法都在学,这部电影用的就是典型的韩国电影模板。用一个非常商业化的手法来拍现实主义题材,前半段的套路化剧情都是韩式的。出发点是好的,电影也很有意义,看的时候特别能引起共鸣,但是冷静过后却改变不了什么,这种感觉太无力了。印度这个国家99%的人太过于愚蠢,是的,不是愚昧,就是愚蠢,甚至比愚蠢还要过分一些。而且他们没文化没素质,完全不把法律刚在眼里,看到女性就想强奸,根本不配当人,畜生都不如。现实意义>电影本身。7.5分。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的片尾字幕久久的在眼前留遗……这电影能看到国内外进几年好多同类型作品的影子,远到《3年A班》《沉默的真相》近到《开端》《新蝙蝠侠》……罗翔好像说过: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我想说:如果一个社会把最普通的老百姓,最该被保护的受害者一点点逼成了罪犯,逼成了施暴者;一个生态把大家都愚化成了键盘侠和冷漠的旁观者,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沉默的帮凶,更是下一个潜在的被害者和元凶
羡慕过美国电影届,羡慕过韩国电影届,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如此羡慕印度电影届
我终于看出外国人演技不好了!!!!!!他们每个人都知道镜头在哪里!!!!印式故弄玄虚,我感觉女警官才是对的啊?坏事的是媒体啊,那个男警官只会抽烟…妈蛋女的一直在做事男的一直在哭暴躁骂人是怎么回事啊…哇靠印度也想靠电影立法啊?两星给最后的反转真凶。还有怎么你们每个人都有总理电话啊?
4.5。A Thursday when India woke up.这是我们体制的又一个受害者。明显是从公交车轮奸案获得的灵感。从河正宇的《恐怖直播》开始,这种社交网络和新闻媒体共同参与的新型绑架形态已经屡见不鲜,过程中也难免夸张煽情失实之处。虽然伸张女性权利算不上多罕见的动机,但本片恰恰在接连不断的反转中,将真相、动机和社会意义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的确是有过人之处。
题材不错拍得是真垃圾。
还是有点扯了,儿戏一样
题材不错 节奏一般
浮夸的试听和糟糕的节奏让这部电影无法达到《恐袭波士顿》的写实效果。而对于现实题材的作品,写实效果是更加适配的,而非本片的完全类型化处理。不过,本片后半部分对于社会议题的渲染和诉求倒是非常震撼。
【印度】能够想到(或是不惊奇)的设计——在类型感十足的外衣里,包裹社会议题的内壳;小孩子也必然不会受到伤害,而是仅指向一个更大的目的与更“理想化”的结果。但它能够最大可能帮助观众粘连在它的进程里,女主角的表演同样从冷漠、疯狂再到心死,所跨越的层次也印象深刻;两部分足够有效并保持到了最后。 银幕里的喊话固然激励人心,但现实依然冰冷却艰难;这般反差所带来的遗憾与唏嘘,或许远远胜于故事本身。
并不是女权,而是基本的正义和公理!影片最后借报纸说出“印度醒来的星期四”这样理想主义的标题时,我们该用怎样的内容去反哺被社会扎得千疮百孔的人们与和谐美好的社会呢?有的电影可以用逻辑、理论来侃侃而谈,有的拍出来就是一种胜利。
一个国家的能力 体现在能允许什么样的电影 什么样的题材被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