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作为生命赞歌的重要曲目,每一首关乎爱情的乐章总能波动沉寂的心弦,何况以革命的志同道合为依托的饱含着人生感悟的精神交织的文艺与现实的无缝切合的作品。
这天下如此真挚的爱情,任何人都是向往的,不过秋白在“杨芝华”表露心迹的时候第一个回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当时观影的我的内心“他不敢”。
如此的生命的响应,是个人恐难以胜任的负重,对于会为你倾之一切的爱人,你必定会说要珍惜,可内心中却有不可名状的恐惧,惧怕自己的能力、条件不能配上其付出,给不了对等的回报。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对于中共的发展贡献不容忽视,但一些因素,历史的和社会的,也是透过这部表面是革命爱情故事的电影表达着。
电影的主要反映的还是当时革命者勇于在恶劣环境中追求真理与真爱。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在完成共产主义目的的基础上达到人的完全自由的发展,不论如何个人的生命都是在处理个人和外界环境关系中度过的,正是社会的现实性和自然的客观规律性让人必然受限繁多的条框约束,所以强调人的自由发展,这属于至善至美的愿望,特别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难以剥离,似乎又进一步限定了人类自由的各种维度的发展。
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共产主义的发展,愿望与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的残酷总是有意无意地阻滞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中共强调思政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因为走偏很容易,共产主义要求在实现之前需要一大批仁人志士全不为己、专门利人的付出,因为从现实角度确实不少人被迷雾罩住了心看不到成功,排开诱惑的不良性,也有其他羁绊因素,客观讲谁还没有个家呢,亲朋好友围绕四周,你可以坚定立场,但孩子得教育吧,家里卫生得打扫吧,父母赡养你得尽责吧,独行侠可是走不远的,除非真到了抛头颅、洒热血的战争年代,父母妻儿都抛开在一边,救国存亡的时候,全身心扑在这个大业上。
把共产主义作为一个人一生的信仰,需要极高的理论素养和精神境界,而为了达到这种巍巍之巅的境界一种是自我的发展,另一种是他人的拔苗法。
对于早期献身革命的同志不可否的一点,绝大多数的学识和觉悟是那个时代的顶尖,不过另一方面也是许多早期革命者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更多地接触到了文化滋养和民主思维的熏陶,突然发现有人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强大的利他主义气场开始迸发。
作为秋白、李大钊在当时也可以算作为名士,据说林觉民参加的广州起义,他也是位富家子弟,可以见得传统定义中的名门之后一样可以诞生民主思维并能够掀起巨大的波澜。
对于秋白的出场从其夫人的角度引出,故事情节的安排可以侧面映衬一个人的精神影响力,吸引是最自然的生命的交流,不必去苛求什么,精神层面的邂逅均是可遇不可求的天赐。
最后想讲一讲,影片故意略去对秋白为何被捕的记叙,是无从考究还是另有更深的玄机。
对于一名由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离开中央团很多时间的文人知识分子,或许他更应该继续在上海翻译他的书稿,或许还是那颗救国救民的心没有灭,响应中央的号召,关注中共的安危,毅然投身革命的道路,否决枪决前一切劝降,气节也是读书人最为看重的点。
历史已然翻过,其被捕的原因也不需要太多深究,我们需要的是从他那里学习对真理追求的执着,对个人理想的坚定和对爱情看似平淡却如明前清茶余味悠远,看似云淡风轻却又真正地沁人心脾,还有精神上对生命的尊重,对事业的忠诚,对人生的坚守。
昂立于天地,不变的哲理是人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人生轨迹定是可以用部分现实或虚化的坐标量化表达的。
这么多年,无论是听还是看或是老师讲授一百年前那段动荡革命的历史,关于学生,无外乎是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历史书中匆匆提及的五四运动‘初期北京后转移上海’真的在我这里就仅仅是一句话,大家好像都习惯的忽略了上海,忽略了上大,还有瞿秋白先生。
在这部电影之前,对于瞿秋白先生我真的知之甚少,愧对先生。
先生博学忠义,温文尔雅,谦卑的骨子里流淌着祖国的山河,瘦削的肩膀上盘旋着党和人民的期冀未来。
先生也曾受切肤之痛牢狱之苦,先生也曾遭遇挫折被中央批判,先生也曾在名利场被敌人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用利欲循循善诱之,可先生不屈,文人的节气风骨自在就义时昂首阔步,目不斜视地唱起了代表着自由民主,反抗压迫剥削的xx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借花献佛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知道我爱他吗""知道""他喜欢我吗""他不敢"窦骁演的瞿秋白先生总透着山楂树的老三的味道,董洁演的杨之华是大家闺秀的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戏的情感可以更丰沛一些,就像他们最后一别,瞿秋白先生在窗前含着热泪与赤忱细数着昔日同窗好友如今相继献身革命,经此一别,秋白与之华或许是再难相见,先生越说难舍的心情愈加重些,就像失去了千斤顶的吨重的汽车落地,砰的一声,先生回头看她,镜头也由先生给到了之华,她是如此淡然让人觉得漠不关心,似乎即将离去的是毫不相关的陌生人,她只是在奉行公事为他收拾着行装而已。
我总觉得,这个时候的瞿秋白先生格外的萧瑟落寞,他是需要一个拥抱依偎的,静默无言,她环着他,可是之华没有,她甚至都没有抬眼看先生一眼,只是淡淡地说着‘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
这是我无法理解的一场戏,我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演绎,之华不是先生的知己吗?
为什么这个时刻的之华距离先生如此遥远?
《秋之白华》终于要上映了,我等着看这部电影,一则是因为导演霍建起,当年他的《那山那人那狗》印象极深,苍翠远山里的几个人,就是一辈子。
甚至私以为那里的刘烨比《蓝宇》里的刘烨更出彩。
二则是因为瞿秋白,这个临死前留下了《多余的话》的男子。
瞿秋白与鲁迅是至交,鲁讯曾写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与秋白,委实交情深厚。
瞿秋白、鲁迅、郁达夫骨子里都是书生,却不约而同做了战士。
只是鲁迅既来之则安之,将战士的匕首修炼得神乎其技,郁达夫凭着孤勇与烈性,倔强到了最后,唯有瞿秋白,始终质疑始终犹豫,即使到了最后,也写了含糊不清的《多余的话》,为某些人所诟病。
这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如果秋白纯粹做一个文人,他或许为后人铭记更深,他写了很多应试文章,却耗尽心力,一味熬神。
如果不是出于对事业的极度忠诚,又怎会这么患得患失,担忧痛心?
这真实的犹豫缘自真实的思想者。
他没有狂热失去了理智,也没有单纯地憧憬,他关于未来思索得比很多人都要早,都要庞杂,都要敏锐。
他跟杨之华的爱情故事也骇人听闻,匪夷所思。
他不仅索得红颜,更添了一位知己。
这三人俱是心怀坦荡,纯澈一片之人。
其中那位沈兄尤为难得。
古来夺妻之恨为奇辱一桩,少有男人咽得下,而沈兄一句“借花献佛”,难逃几许酸涩却不失浩浩之气度。
话说民国时的文人是有几分魏晋遗风的,所以许多惊涛骇浪之事,许多离经叛道之事,他们视若寻常。
“秋之白华”的印章实在雅妙,也要两人的名字取得好,如若一个叫瞿大虎,一个叫杨招弟,那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这段佳话的,难不成刻个章叫“虎之招弟”?
“秋之白华”,“秋华之白”,“秋白之华”,颠来倒去都恍若银霜遍地,野风淡掠,天籁俱寂,两两相忘。
这原是一语成谶的恋语,浪漫的背后尽是血腥与悲切。
我等着看,看秋白在“桃源之地”从容喟叹“此地甚好”,饮弹而亡。
这溅出的血,这余温的身躯都不是他了,他终于可以做一个平常人的绮梦。
《秋之白华》顾名思义,写的就是瞿秋白和杨志华的故事,其中,以他们的爱情为引子,侧面点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和属于那个时代的革命领导者的故事。
瞿秋白是个文弱的书生,说来文弱,内心却是十分强大的,从影片的后段,他宁愿牺牲自己,让自己受苦,顶住政治上的利诱,坚决不出卖组织,即使到最后也只是被乱枪打死,他也是很平静很淡然,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敢问有几个人能在生死关头提到中国的豆腐是最好吃的?
看到这里,很多观众都不免心生笑意,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此坦然,死的这么有尊严,叼着根烟,找个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安分的接受死亡。
即使满身都是抢孔子,他也是不准许自己的脸落下一点疤痕,他想要绅士的死去,想要有尊严的死去。
从此也可以看出他很在乎自己的尊严,却也淡泊名利。
这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身上很显著的特征。
杨之华,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强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干部之一。
很多人都会惋惜历史没有给她一个很好的结局,到了最后,还是没能和自己深爱的丈夫携手余生,甚至连丈夫最后一面都未曾见过,找到丈夫,也仅是靠一颗纽扣去辨识。
一切看起来很可惜,却也是完美中的不完美。
她的家世显赫,从小就是娇生惯养的公主,因为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父亲乃至后来的前夫沈建龙,对她也是那么的好,让她放手做一切她喜欢的事情,追求她想要的幸福,即使是刚生下女儿不久就跑到上海读书这么一个看起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很荒唐的事情,她也被允许去做了。
或许她的性格中,就是有这么个不安分的因子的存在。
从她和她的好朋友最后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即使是普通的小姐,也是会被父母逼嫁的,也不会是如杨之华那般自由自在的。
杨之华和沈建龙的结合,可谓是门当户对的自由恋爱,只是可惜,这一段情终也没能携手到老 。
我觉得他们迟早会分开,只不过是杨之华为自己的移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说这句话,听起来不免有点苛责的意思,但是,沈建龙和杨之华的性格,都是属于过硬,如果没有一个平衡点的话,那便是不会有多大相容的。
如果杨之华如果没有到上海读书,或许还能维持他们之间的这个平衡点杨之华和沈建龙的失败,更能让人肯定了她与瞿秋白的真爱。
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共同的目标,这是撮合他们在一起的原因,也是撮合中国早期千千万万对革命同志走在一起的原因。
不可否认,他俩都是十分有才华的人,当初也就是欣赏对方的才华而契合在一起。
即使后来,他们的爱情经历艰辛万苦,但也无法将他们的心分开。
就如向警予夫妇,不离不弃的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直到最后一秒。
可见,革命在当时的社会对学生和学者是多么高尚的事情。
这也从中点到了革命前辈为了国家,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努力。
话说那个时代的人们,最淳朴,最善良,也最爱国。
我们在为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感动的同时,也被那个时代的人民所感动,被那种高尚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影片最后,瞿秋白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他的那些个已经牺牲的优秀战友,觉得自己没有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的遗憾。
我想,可能是因为他觉得革命就是需要流血为代价,又或许他会觉得因为他的牺牲可以唤醒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那么便也无悔。
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连敌军将领都钦佩尊敬的瞿秋白。
影片的画面感很好,场面很美,点缀了这个故事。
但主演,个人感觉还是有点欠缺,情感表达的欠缺。
不过这也无法淹没这个故事。
改变观众对故事的看法。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的品读革命领导先锋和那个时代所熏陶出来的爱国者的精神,仿佛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教育。
我们先不吐槽它的政治性有多强,总之这个,却还真是我们现在缺失的,我们的意识中存在的不够强烈的一部分。
“乱,不一定不好看”很多人说里面的故事太假,瞿秋白居然会说豆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太假了。
其实是这些人根本就不了解历史。
历史的本质其实是很个性化的。
建议大家简单读读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再做评论。
哪怕只是为了这么一个悲剧性的文人
上学期看沈定一谈妇女解放时找到的电影,今天上午不太想写东西,索性看罢……之前看过的与瞿秋白有关的文字如《多余的话》、《血路》等,关于这位书生领导人的通俗作品还真比较少。
这部电影与程式化的中共早期革命题材主旋律电影相比,明显更加“儿女情长”,再加上符合文艺片标准配置的运镜、光影、色彩,非但没有冲淡“理想”,反而让人物更丰满。
有的评论说美化婚外恋,其实“五四”之后的婚恋确实一度突破传统,现在看来也有些混乱,不过这是新思潮的一种历史性体现,应理解之。
有的评论说瞿杨感情线使结构变得松散,实际上这与作者对时间的“剪辑”有关,上半段是二人携手前的故事,可能还比较紧凑;下半段从“八七”一直到35年突围瞿被捕,基本上是用节点+现实与回忆的交错来呈现的,因此可能会有点“头重脚轻”。
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有的地方太“文艺”了,比如瞿说他的母亲金璇“美丽而骄傲”,已经有点做作了,不知道这里瞿的回忆是否有出处……看了这部电影,更想把陈铁健老师(陈老师也是这部片的历史顾问)和黄道炫老师的东西找来读了……
想回到90年代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和那些文质彬彬深情款款又慷慨大义的文人墨客相爱,即便终生飘零、即便朝不保夕、即便晚景孤凉...像杨绛、像杨之华,用前半生最真挚深切的爱情,填满余生,也不会留有遗憾...个人觉得全片最精华之所在是二人在桥上婉转互诉情思,窦骁身上的文艺气息像他吞吐的烟雾,萦绕周身,久久不散去。
这个“他”莫名的甜
紧张到点烟
深吸一口烟,
“他不敢”,苏到骨髓!
这比直接说“是,他喜欢”更撩人啊!
“你可以不用这么美,你也可以不用这么有智慧,你只要勇敢就好了。
”这一幕看的本人小鹿乱撞,仿佛告白的是自己,接受告白的也是自己,不知不觉感受到二人间弥漫的暧昧情愫,像秋白吞吐的烟雾萦绕其中... 甚至在之华问“他喜欢我吗?
”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提前接口到“他不敢。
” 得到相同的回复,一阵窃喜...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那样的情景下,该是这样的吧。
他喜欢,可他怎么敢呢。
看过很多小人物在大背景环境下,或颠沛流离或大起大落一生的故事,却其实这些举世闻名的大人物同样要在时局动荡下饱尝悲喜,随波而流。
好像人,在大事件里从来都身不由己,有些大义凛然慷慨赴义,有些顺势而为放过自己,这些时候没有真正的孰对孰错,万事只讲求承担的责任与结果。
那个年代的革命青年,是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敢想敢冲敢说敢做,他们的激情和思维似乎比现代人更汹涌澎湃更先进!
如果可以,像那样激情澎湃的活一次轰轰烈烈的爱一场,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绽放。
也许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者和平的环境,对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感情渐行渐远渐陌生,也许是电视里莫名奇葩的神剧使人冷漠了,但这样真实的人和故事,是有过的...
中午11点半,崇文门的搜秀影城,最小的放映厅,三排共17个座位,我和另外七个人在看电影《秋之白华》,一共八个观众……此片公映之前,小儿子在单位内部放映时看了此片,回来说了说,萌发了我看这部电影的愿望。
也许是对过去党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厌恶,对瞿秋白命运的同情,对瞿秋白这位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著名才子纯洁和美好人格的崇敬,对主演窦骁和董洁的好感,我就一直渴望观看此片。
但无奈此片一直未在昌平上演,我多次去昌平镇的影城都未上演,甚至前几天到永旺商城的影院,也是上午只放了一场(我没赶上),别的电影《雪花密扇》《假装情侣》《功夫熊猫》《动物总动员》等昌平每天都上映多场,唯独《秋之白华》不上映,问工作人员就说没人看。
昨晚是小儿子从网上为我查出崇文门的搜秀影城上映此片,于是我辗转乘车几十里,专门从昌平乘车到崇文门的搜秀影城看这个片子;而这里的工作人员也说,此片没什么人看,所以放在小放映厅;其它电影也是看的人较多,票好卖(也许和此片宣传不够有关系吧,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瞿秋白是谁,当然不会看这部片子了)。
坐在座位上,影片把我带到那动荡的年代,著名才子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浮现在我的面前,《秋之白华》并没有着重以常规主旋律的议题去刻画革命者的光辉事迹,而是以唯美影像加上绵密的爱情,娓娓道来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感情生活,从而带出他们的革命情操和光辉精神。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之旅是在上海大学开始的,瞿秋白是社会学系主任,而杨之华则是他的学生,杨之华是从家乡来到上海寻求民主救国的新女性,老师的才华和风度深深打动了杨之华,更让她羡慕的是瞿秋白与妻子王剑虹的举案齐眉,因为人生理想的差异,她对丈夫沈剑龙感到失望。
于是,她把全部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革命中,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一员。
瞿秋白因住处遭到敌人的搜查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受组织负责与瞿秋白联系,师生加战友的情谊,渐渐升华。
片中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是浓烈且隐忍的,他们的结合是曲折的。
1924年,瞿秋白的前妻王剑虹病逝,而杨之华与丈夫的分歧和裂痕越来越大,后来也多亏沈剑龙的退让和成全,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和她是在革命斗争中结合的,同志战友加夫妻,因而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铭心刻骨,他们一心想救国救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因而不惧风险,并肩战斗,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一枚图章,他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之后他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瞿秋白牺牲的情节也表现得挺悲壮,漫山遍野都是绿色,开着许多花,而瞿秋白穿着杨之华为他亲手缝制的衣服,从容地用俄文唱着《国际歌》,说,“此地甚好”,倒在花丛中绿色中……先辈们奋斗不容易啊,探索,牺牲,尤其是这些革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把自己的才华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有意思的是,因为瞿秋白和杨志华是南方人,这部电影的对白是用南方普通话说的,南方人看了一定很亲切吧!
看完电影从放映厅出来,我觉得今天没白来,虽然路途稍远一点儿,值得看。
我这人就是“小资味”浓,年轻时代直至现在还是如此,这类片子很合我的口味。
我不明白,这么好看的片子,为何问津的人极少,这也是部浪漫史诗爱情片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片,年轻人也应当爱看啊……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勉强不得的。
今天我要讲的是电影中的常州特色美食。
瞿秋白纪念馆位于常州的市中心,这里汇聚了众多特色小吃店,老润兴,银丝面馆,兴隆园,麻糕店,糕团店,府前楼,朱柏记。
常州人似乎特别喜欢糕点和馒头之类的面食,而且不会把馒头和包子分的很清楚,统统称之为馒头。
后来,去外地才发现包子是带馅的,馒头是不带馅的。
电影中杨之华在和面。
其实做刀切馒头很简单,只要把面粉和酵母加温水揉成团,不粘手就可以了。
然后用刀均匀分成小块,发酵40分钟,就可以上蒸锅了。
杨之华给瞿秋白送的小笼包。
其实是常州特色点心,皮里有汤汁。
刚出笼的小笼包很烫,应该先咬一小口皮子,把汤汁吸吮完后再蘸着醋吃。
以前,老常州人去到店里,常常会说:“老板,来一客小笼馒头。
”还有一种是加蟹小笼包,顶部可以看到蟹黄,价格稍微贵一些。
一般只有螃蟹上市的季节才会有加蟹小笼包。
瞿秋白在电影中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
在常州叫豆渣饼豆腐汤,也是常州特色美食之一。
汤上会放一些小萝卜干和葱花,味道确实非常的香。
如果需要的话,自己还可以加一些辣椒酱。
电影中的看起来像是豆腐干。
瞿秋白餐桌上的香菇炒青菜。
清淡爽口,如果用猪油炒的话,还能吃出肉的香味,非常下饭。
其他的常州特色美食还有响油膳糊,蟹粉鱼肚,炒虾仁,蟹粉狮子头,菊花脆膳,松鼠桂鱼,扣肉,椒盐子排,山芋梗榨菜丝,小笼包,网油卷,大烧百页,红汤百页。
我觉得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吃过多少山珍海味,都不会忘记常州家乡的味道。
今天终于“翻山越岭”去看了《秋之白华》,圆了几个月来的愿望。
我是瞿秋白的粉丝,也是小董老师的粉丝,所以对这样一部电影,我真的不敢期望太高,生怕失望。
看完之后,我释然了。
我觉得拍的还是顶好的。
电影的画面非常唯美,这应该是这部片最大的特点。
实在是太美了。
外白渡桥,还有那个非常美丽的湖,略带昏黄的光线,恰好契合了很多人对民国的想象。
让我不由得怀疑,这真的是一个黑暗、万恶的旧社会么?
电影没有拍成革命史诗,也没有拍成小资爱情故事,讲的是动荡时代的平凡爱情故事。
在那么一个时代里,瞿秋白或许有些文弱,可是当历史需要他负起重大的责任时,他别无选择,只能义务反顾。
同样对于杨之华,选择一条道路,也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退不得、躲不得。
瞿秋白也许在历史上的贡献跟别的领导比起来,算不上什么,可是吸引人的是他的坦荡人格,他的博学、平和、纯净。
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最后他没有牺牲(相比于王稼祥等人),也许他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如果他没有写《多余的话》,也没有现在这样吸引眼球(相比于张太雷等人)。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不公平,不是人人都能被记住,只有那些有特点的人才能留下点痕迹。
不过更不公平的是,发展到今天,一个历史人物能不能上荧幕,主要还是取决于他的家乡的GDP。
如果不是江苏和常州愿意投资,肯定没有今天的《秋之白华》。
最后电影中关押瞿秋白的监狱拍的太压抑了。
长汀关押瞿秋白的地方我专门去看过。
是当时长汀的政府大院,最后面一个小屋关着瞿秋白,屋外还有一个小天井,不是专门的监狱,风景也还是可以的。
可惜了宋希濂,一生以职业军人自居,却因为执行了对瞿秋白的枪决令,背了一生的骂名。
好烂!完全没有早期党员的热血与情怀。只是将情深深雨濛濛套上革命的帽子
窦骁太嫩,董洁太老,最浪漫的就是电影名了。
山楂树的风格和不知哪里的口音实在让我受不了
画面很美,然选角不当真是败笔。
一帮苦逼的人儿用造作的念词演出了一场清新唯美的琼瑶剧。“不要打他的脸”,打吧,这张苦逼脸和假惺惺的腔调真是玷污我革命前辈啊~
革命爱情最纯真~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秋白之华 秋之白华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画面唯美浪漫我喜欢
画面不错
一个我挺喜欢的男演员和一个我挺讨厌的女演员演的一部挺乏味的矫情红色题材~
去死的时候非要穿这么潮么
各種明恍恍的勾搭...董潔花瓶.竇唯一笑就跟高路潔一樣.最可憐的就是董潔原配.
又慢又亂……新中國什麽的關中國豆腐什麽事兒呢……明明是純真的感情給導演拍成以婚外戀為目的的革命
很美的主旋律~~~
窦骁你演起来觉得怎么样?我看的都累。
主要为了看窦骁。
每句话都像课本上来的,反正我没看懂。
失败~没亮点没重点,吐槽点倒不少。演员和剧情都集体面瘫,浪费了好景好框架……
窦骁太年轻了,这俩不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