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让人着迷的理由恐怕有三。
一是永生,二是食物单一,三是可拥有像超人般特殊强大的能力。
一和三的优势与弊端仁者见仁,我是太羡慕它们只能吸食人血。
与世间一万种美味佳肴相比,人血的味道恐怕并不能算是上乘,非洲地区也是有人类进行过喝血吃人的探索,可见这其中的奥妙并不在人血,而是限制了吸血鬼食用其他东西的自由。
想想看,满足饥渴的方式只有一种且只能是这一种时,你将赋予该种食物怎样程度的期待与欲望?
略微回忆下影片中的三位吸血鬼在喝了一口珍品之后的眼神与状态,熟悉吗?
就和高潮一样。
这也算是达到极致的一种好方式了。
人总是竭尽全力地向“最”的方向努力着,倘若“最”的基准等同于“死”呢?
很可能就是吸血鬼所达到的境界,也是人类永远无法抵达的时刻。
影片开场的funnel of love配的太好,爱情让人天旋地转,going down,down,down, and go deep into the funnel of love. 有一种武士道的气魄,爱之根于中深者,发之迟存之久,心痗至死亦不形于颜色,一鼓作气。
武士道的精华是什么?
切个腹,极致了。
真正的博览群书,真正的精通一万种乐器,真正的看破世俗万事,寡默少语的抖森也好,睿智精巧的斯文顿也罢,二鬼时刻充溢着人类难以修炼成的高贵感,真是教人好生羡慕。
(其实只想写个短评,结果字数过多。
想到什么写什么)看了抖森的采访,发现他真的很适合这部电影,举手投足皆是自在优雅,言语间书面化的词语频出,是个有修养的男人。
他理解的很深刻,这确实是关于一对恋人的故事,只不过身份特殊。
重点在于“恋人”而不是“吸血鬼”。
片中没有常见的吸血鬼作品中那些强调吸血鬼强大、嗜血、不老不死,已及后来的俊美、深情等等特性。
贾木许的吸血鬼就像普通人,这对吸血鬼迥异于人类的是其长生而不同于区区几十年的人类的生命质量。
他们的不同在于精神。
与其说是吸血鬼,不如说是升华了的人类。
可能贾木许在寻找理想的生命状态,追求纯粹艺术化的生活。
但现实难以实现,只能在电影中把理想生活安置在两个吸血鬼身上:不会老不会死,可以无尽的追求喜爱的东西,越过世俗直接追求上层的虚幻的:文学、哲学、音乐、艺术……这些是最美的,是个体的人类生命长度不能企及的庞大的精神文化。
电影中隐藏起来的变成吸血鬼的文学家就是例子。
配乐是惊喜,贾木许自己的乐队音乐,迷幻摇滚加工业摇滚,太棒了!
更能体现导演的气质:生命是无穷的,无目的的……
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这恐怕是第一部事无巨细地描绘了几个吸血鬼之间的日常小事。
当电影里没了狼人,猎人,女巫这些传统设定的天敌后,就剩下永恒的时间与他们为敌。
每个人都是孤独地诞生与世,又即将孤独地面对死亡的来临。
如果没有了最后一道审判,那日与夜的更迭,永恒就是吸血鬼身上的枷锁。
孤独,挥之不去,寂寞,日夜更迭循环。
能拍一部关于孤独入骨,音乐成瘾的吸血鬼故事,且文艺的要死,唯有贾木许。
要想,如果是林奇拍这种题材的电影,搞不好,会演变成Tilda醒来发现自己是Ava,引发众影迷的若干年猜测,而波顿拍这类题材,人物的可爱则把孤寂抹去了7分。
还好是贾木许的电影,各种的孤独,寂寞,迷离,放佛无头无尾,欲言又止,却各种暗线,明线,深伏在场景里,服装里,道具上,和台词里,叫人欲罢不能。
而孤独的故事,孤单的人,特别是各种空镜头的运用,就难免让我想到另外一位对“孤寂”这个主题有特殊偏好的王家卫。
不同的是,王家卫的电影,总是用大量的独白去扩大16:9框架里人物内心的孤独,初看显得絮絮叨叨,可过了若干年,自己爱过,恨过,迷茫,失落,回头捡起DVD,才发现,他不过讲了个,多年后你或许会经历的事。
只是,不管你在他电影里明白了多少,总是会想为什么演员都不直接表达感情,总喜欢独白和错过。
但最后,才明白,他的孤寂是,我想让你明白我的心,心里的故事可以告诉千万人,却唯独你。
贾木许的电影,没了独白,那份孤寂就从画面里,音乐里,灌进观者的心。
别忘了,孤独和寂寞,从来是以个人为单位。
即是,他电影里的爱侣们,相爱却各自承受时间的痛苦。
开场的蒙太奇镜头,旋转的黑胶唱片,Tilda,Tom的顺时针旋转的镜头叠合,告示这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还有关于音乐和永恒的故事,同时也是个寂寞至死的故事。
创世纪里的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果实,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生生世世受苦难折磨。
而,停下一想,创世纪里最寂寞的也莫过这对。
贾木许的电影里,他给他的两个最寂寞的人,取名也叫亚当和夏娃,就放佛,是亚当和夏娃偷吃的果实是长生不死的药,于是,他们理应受着永生的煎熬。
一对被放逐在时间里的情侣,分分合合多少年,连婚都结过三回,早已看遍世间百态。
即便一个在中东隐居,另一个躲在底特律玩音乐,电影没交代他们这次是分开多少年了,但至少Eve一个思念就从中东跑去底特律见亚当,可见,这种爱!
电影逗趣的地方,在于那些反现代的小细节们,比如,Adam见到Eve,两人行的旧时礼仪。
Eve与Adam的Facetime,一个用Iphone,另一个居然用自行组装的显示屏,而这个显示屏还是早期彩色显象管电视机。
Eve在看到他们19世纪第三次结婚的照片的时候,还是甜蜜如初,感叹到,他当年是多么俊美。
可镜头一晃动到墙上,满墙挂着各个世纪的艺术巨匠们的照片,对比手里的结婚照片显得那么小。
Eve明白,他爱她,可Adam最爱的还是音乐。
电影开始,那场Adam跟Ian的交易,他对Ian带来的各种乐器的如数家珍,看着这场景,觉得这男人跟数学家,哲学家一样,是世间最孤独的生物。
想来,如果一个人对一个事物,有一种爱到死,爱到骨子里的情感,那这个人,就必定是孤独的。
如霸王别姬里的虞姬,世人无法理解的沉迷。
好在,Eve是能理解Adam。
当然这种理解是,两人无限靠近,互懂彼此的孤单,却没法去分担些什么。
而这又恰巧是,他们可以在一起度过千年的,必要条件。
电影里,最感动到我的是最后的结局,Kit选择结束永生而死去,他放的下他的文学,因为他找到了他的接班人,于是生无可恋。
Eve和Adam带着最后一瓶血浆,两人站在街头,Eve向Adam要了钱,跑去买了一把Mandolin送给Adam,而奄奄一息的Adam,还沉迷与街角偶遇的茶楼吟唱。
她是多么爱他,他是多么爱音乐。
于是,两人是注定孤独的。
男人是音乐狂,女人是书狂。
好像,人类文明延续数千年,唯有这二者是绵绵不绝,不畏巴别塔的阻隔,在世界各地都生命力饱满。
Eve旅行去底特律,要把家里的书,各个读上一遍,精心挑选一翻,装箱提到底特律,却不见箱子里放着些衣物什么。
而妹子Ava,导演后来给的镜头里,床上,地上,到处都是衣服,而之后闯祸喝了Ian,被姐姐和姐夫扔出家门,还的一边捡起自己的皮草,一边骂骂咧咧。
可见,论变吸血鬼的年纪是多么重要,熟女与轻女,女神和幼齿的区别,多么显然。
电影里重要的桥段,音乐狂人Adam偷偷藏了一个可以结束永生的装了特殊子弹的手枪。
Eve发现他的手枪,为了吓他,把枪对准自己的胸口,他一把夺过手枪,严重地警告她,不准开这种玩笑。
因为他知道,如果Eve对着自己胸口扳动那一枪,那才是真的把自己生的欲望夺去。
正如电影的标题,Only lover left alive, 如果你死了,你以为我会一个人承受永生之痛?
如果,你我,可以活在无限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是如此沉闷,无限循环。
就如电影里的Adam和Eve,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之后会否继续分开生活,分手又复合?
但,唯一温暖的是,这个世间上,找不到另外一个能更爱Adam的Eve了。
于是,就不能怪贾木许用了122分钟的时间,去营造两个永生的吸血鬼之间沉闷的生活,但至少结尾很好。
有着贾木许的标签, Tilda和Tom主演,画面就很难不美。
整体的蓝色调,不论从故事,还是影片色彩,都在暗示着,这是一个有距离感的故事。
可能由于这部片子大致以中景镜头为主,人物特写也不多,加之Tom为了摆脱雷神的影子,极力的克制演出,总觉得与Tilda少了些火花。
两人的感情,始终呈现一种温冷的节奏。
观影完,半夜和徐童鞋讨论的结果也是,这部电影给人不是一种狂热的爱,是很喜欢,喜欢每个小细节,不过总有着丢不掉的疏离感。
拖了好久,这个周末终于看完了《唯爱永生》。
周六分两三次看了四分之三,周日看了剩下的四分之一。
结束校园生活以后似乎就很难一次性从头到尾地看完一部文艺气质的片子了。
每天为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一回到暂住的出租房就只想躺在床上刷刷微博,看些没心没肺的搞笑小段子,12点左右终于睡意袭来便昏昏睡去,结束碌碌无为的一天。
所以看到亚当称呼人类为zombie的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了现在的自己。
一个隐喻人类之父的吸血鬼对堕落的人类失望透顶到想要了结自己无尽的生命。
偏执到极处,也悲哀到彻骨。
世事旁观之则美,身处之则苦。
亚当不屑与他口中的zombie为伍,深居简出住在被人遗弃的荒郊老宅,把自己封闭在旧式家具、古董乐器构筑的生活中。
和人类之间的界线如此分明甚至森严,他完全可以无谓地当个旁观者,然而他无时无刻不在摆着的一张拧巴的愤青脸泄露了他与人类之间微妙的关系。
吸血鬼是超自然的存在,就像亚当院子里的菌类植物一样不属于“这儿”,然而事实无可驳回,他们被禁闭在人间。
吸血鬼本就是由怨恨而生的(想想德库拉),扭曲了与他人的关系,原本为人的吸血鬼们跌入永恒的地狱,这是一场凄烈的自我放逐。
说到底,吸血鬼很难摆脱与人类的关系,尤其是像亚当这样的较真的唯美主义者。
(现在不是流行说,认真你就输了吗?
真是太讽刺了。
)我说他是唯美主义者是因为他简直是王尔德理想的标杆人物——拥有基督的心和莎士比亚的头脑。
他对艺术痴迷,且在音乐上造诣惊人足以证明他具有莎士比亚的头脑,深谙如何艺术地呈现美。
他愤然地向夏娃控诉人类的罪行,那种深恶痛绝的表情大可同归于基督的心。
基督自愿背负世人的罪孽,而亚当不自知地扛起人类的丑恶。
把一切对象当作自身,以己向美之心推及到彼,想让一切都变成美的,这就是基督的心。
见证世间千百年的吸血鬼,眼看着美逐渐被所谓的“文明”、“进步”蚕食风化却又无力改变,这是亚当痛苦的根源。
而更应有切肤之痛的新新人类对这一切似乎置若罔闻,亦或早已缴械投降,甘愿娱乐至死。
夏娃为安抚亚当的情绪极力把他拉回艺术这个避难所,最后一句她说,我们还可以跳舞。
上扬的声调里仿佛重叠着一位“超人”的宣言——我只信仰一位会跳舞的神。
所幸,这对人类始祖没有真的完全对人类失去信心。
亚当不是还与拜伦、雪莱、舒伯特交往过吗?
即使到了遍地开满恶之花的现代,亚当的身边不还有个伊安吗?
艾娃杀死伊安后,亚当坐在伊安的尸体旁说,哪怕她(艾娃)是把他(伊安)变成吸血鬼。
语气里有一丝惋惜。
即使亚当没那么喜欢伊安,但也没有像讨厌其他人类那样地讨厌他吧。
(有一个镜头还夸过伊安比其他僵尸好)伊安死后,亚当和夏娃被迫离开了底特律。
当他们筋疲力尽地抵达丹吉尔,迎接他们的是他们仅有的同伴——吸血鬼马洛的死亡。
置他于死地不是传闻中的大蒜十字架或者锥心之木,而是受污的人血。
人以自身罪恶的血液就能杀死传说中永生的吸血鬼,这是多大的讽刺!
陷入的绝望的亚当和夏娃无处可去,疲惫地徘徊在街头。
艺术之美又一次充当了安慰剂,对街小酒吧昏黄的灯光里传来充满异域风情的优美女声,亚当和夏娃忍不住赞叹起人类歌者。
我以为影片结尾会是亚当和夏娃在丹吉尔土黄色调的灯光中缓缓闭上眼睛,以此完成一场美的殉道。
而令人惊艳的是,抵不过饥饿的他们最终走向了一对忘情拥吻的年轻人。
看着这对热恋的男女,夏娃问亚当,你和我想的一样吧。
把他们变成吸血鬼。
亚当回答。
亚当和夏娃一起走向这对相爱的情人。
结局有了豁然开朗的调调。
唯有爱有资格得到永生。
唯有爱才能成为美永恒的魂器。
当我一个人时,我会写歌、弹琴、修电线、在底特律夜晚的大街上默默走过、参观废弃的剧院、对僵尸们翻白眼、思考着要不要做颗可以杀死自己的子弹。
当我一个人时,我会看书、跳舞、研究乐器、裹上面纱穿梭于人群、和好友聊聊过去现在和未来、拒绝那些陌生的“好意”、为了见你就只带上最重要的书飞来。
而当我们重聚时,那些我一个人的探险见闻,会变成我们两个人能去并肩探索的新奇事物。
我们一起脱手套、饮血、下棋、睡觉、跳舞、听音乐、吃鲜血冰棍、聊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曾经敬仰的人们、判断乐器的生产年份、发现新长的蘑菇、驱车四处游荡、欣赏废弃剧院的装潢、好奇白矮星和钻石的声音、说只有我们才懂的“镜子笑话”、叹息曾经辉煌一时的城市、戴墨镜去夜店、满足对方的角色扮演之心、收拾妹妹惹出来的事端、濒死时还能一起欣赏纯净的歌声、谈起水源之争和超距作用。
或许这才是超距作用真正的含义。
当我们分开时,无论是你还是我,只要其中一方产生变化,另一方都会不可避免地被影响。
因为你所看到的风景丰富了我的世界。
一个人的孤独化为了两个人的浪漫。
作为一个资深无事忙,我总会在蛋疼的时候思考一些高深而飘渺的哲学命题。
比如:美少女战士变身的时候旁边的反派在干嘛呢?
以及:小熊维尼里面所有动物都是站起来的为什么只有意儿是四脚着地的呢?
还有:吸血鬼寿命这么长,他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在这部电影里我终于找到了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他们在忙着当文艺青年。
说真的,排除那两颗一天只在吃饭的时候勃起五秒钟的小尖牙,其他的时候两位主角和一位配角老爷爷是多么符合文艺青年和老文艺青年的终极幻想啊!
消瘦,白暂,节食,禁欲,自杀倾向,只吃高价有机食品,只跟文艺圈的人们混在一起,动不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算旅行也绝不会如我等凡人一样托运换洗衣服内裤拖鞋电吹风然后站在转盘那儿死乞白咧罚站半小时跟大家来找茬一样从一百二十个黑色行李箱里认出自己那个,而是在小箱子里塞满诗集和小说(还是原版的嗷!
还是拉丁文的嗷!
)听歌,弹琴,玩摇滚,颂诗,跳舞,爱科学。
简直就是小四哥哥所有意淫小说的终极目标!
而且,所有这些都是当年我们爸妈提着鸡毛掸子追在屁股后面咆哮“净整这些没用的浪费时间!
”中属于“没用的”那个范畴,但一旦你变成了吸血鬼,这些还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老子有的是时间。
当然,前提还有老子有的是钱。
这么看起来,其他几部片子里的吸血鬼就显得有点……嗯,怎么说呢,不(非)太(常)日(蛋)常(痛)。
《惊情400年》:在阴森的古堡里挺尸了四百年就为了等自己老婆轮回转世然后再从一个大帅逼手里把她撬过来。
《夜访吸血鬼》:搞基搞基撒狗血搞基看电影搞基。
《暮光之城》:循环往复读高中,持续不断泡妹咋。
《黑夜传说》:打架打架打架打架泡狼人打架打架打架。
《精灵旅社》:开旅馆,养萝莉。
《真爱如血》:做爱。
╮(╯▽╰)╭这么对比起来,本片里的男(特别是男)女主人公除了些微中二之外,显得是多么的正常啊!
肚子饿了会腿软。
吃到好东西就开熏。
干坏事了会害怕。
喜欢毛茸茸的动物。
喜欢赖床。
睡相不好。
乱花钱。
囤积癖。
姐控。
(喂)幼稚。
宅。
老板这款吸血鬼多少钱酷爱给我来一斤啦!
“这对恋人是典型的局外人,富有智慧并经久世故,但仍然具有完全的动物本性。
几个世纪以来他们都用特殊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因为他们恰好是吸血鬼。
”——吉姆. 贾木许
***作为美国最成功的独立影人之一,贾木许的“任性”可不仅仅表现在作品永远与好莱坞的“唱反调”上,导演、乐手、编剧甚至是诗人,在做电影的同时,贾木许一贯的姿态往往是跨界跨界,再跨界,悠游文艺圈。
然而他也足够出色,似乎但凡涉足的领域,他都能够混的风生水起。
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得贾木许的电影极具个人特色,这也正验证了尼古拉斯 . 雷说过的,“如果你想做电影,不要只钻研电影,因为电影里什么都有。
”《唯爱永生》就是这样一部极端华丽的高逼格的作品,它带着文艺片一贯的一本正经,甩向了我们这帮注定平庸的文青们,回声飘荡,经久不息:快来膜拜吧……
***《唯爱永生》的两个主角是一对分隔两地却十分相爱的吸血鬼情侣,亚当和夏娃,他们已经一起生活了几个世纪之久。
亚当是一位极其低调的音乐家,他痛恨出名,是摇滚青年们心中真人不露相的大神,因为早年常常混迹于雪莱拜伦那一众小文青之中,使他对死亡始终有着宿命般的沉迷,现独居底特律。
夏娃住在摩洛哥的丹吉尔,和亚当不同,她在丹吉尔有个吸血鬼老朋友,马洛(莎士比亚的“影子写手”),夏娃也同样热爱艺术,然而比艺术更让她放不下的,是她的爱人,亚当。
这天,她决定飞往美国和爱人团聚……故事就这样展开了,来到底特律的夏娃开始了和亚当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两人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在荒凉、破败的底特律空城,两人拜访了杰克 . 怀特的童年居所,曾经热闹奢华的剧院,还有早已淹没在烟尘中的摩城公司,恢弘的时间幕布在两人流动的谈话声中却只是永生生命中的短短一节,亚当、夏娃俨然成了时间本身,纵然永生不死却也敌不过沧海桑田。
然而平静的生活却并没能持续太久,因为熊孩子——夏娃的妹妹艾娃咬断了人类的脖子,为了隐藏身份,两人不得不逃到了丹吉尔。
故事的全部最终结束于两人到达丹尼尔后的生活。
不要吃惊,实际上贾木许的意图也根本不是故事,骄傲如贾木许,他怎么会想花时间给我们讲个恐怖故事呢?
他想展示的实际上仅仅是他心目中的完美吸血鬼:过去,今天,一个人生活时,同居时,在底特律时,在丹吉尔时。
整部影片没有完整的情节、高潮和结局,贾木许做的只是改变了这对吸血鬼夫妇的生活的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通过日夜和回忆的行进来展示时间,通过地点的不断变换来构建空间,用这横、纵两种方式,贾木许完成了完美吸血鬼的塑造,而编织故事,不过是“商业片导演的敛钱手段”。
***但依然有人拼命寻找影像中的各种细节,试图给这部四处弥漫着颓废、诡谲气氛的绝美电影以意义:影片最后亚当、夏娃杀死人类的选择应和了艾娃,这说明贾木许想表达的是再高雅的艺术修养也难以摆脱动物本性。
哈哈哈哈,听到这个,贾木许估计要放声大笑了:你们这群愚蠢的地球人。
贾木许会好心关照一下人类(或者说关照一下观众)?
你想多了:他把人类称为僵尸;痛斥现在的人类不仅污染水源,还污染自己的血液;他看不惯今天文化的走向:人们沉迷于油管,被想象力和创新吓得半死;他将西方史上最顶尖的名人横系于一个吸血鬼身上,满墙的名人画像,竟全是亚当的已逝好友。
贾木许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表示:“因为在在墙上出现的名人肖像太多,我的团队甚至无法搞全授权,但这部电影我唯一的画面标准就是“酷”,真是辛苦他们了。
”甚至从影片的放映时间看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虽然贾木许本人一再否认自己是在感《暮光之城》的时髦,但《唯爱永生》的上映时间却恰好赶在了“吸血鬼+人类+狼人+三角恋”这种俗烂模式的大火时期。
按贾木许自己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时一部相当个人化的电影。
”作为吸血鬼文化的忠实粉丝,贾木许不能容忍吸血鬼文化遭到如此“玷污”。
事实上贾木许本人就像一个吸血鬼,他是个夜间动物,所以他的影视作品也大都发生在夜里,他一年四季都爱穿身黑衣服,而且还像电影里的反派那样,留着一头茂密的银发——从小他就习惯自己替自己剪头发,打理造型,他还常年混迹于纽约的地下音乐,酷爱前卫摇滚,因此了解他的人在看过《唯爱永生》后通常都会认为贾木许实际上是在借亚当来表现自己,对于这一点,贾木许也并没有否认。
贾木许的电影从来都不走亲民派路线,这往往被人们诟病为“不断地重复自己”,他的主角永远都是孤独、难以融入社会的边缘人群,他们往往都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在《破碎之花》中是每晚都要品尝古典乐的独居男人,在《帕特森》中是会写诗的公交车司机,帕特森。
但这些热爱文艺的平凡人显然是没办法和《唯爱永生》中的亚当比的,他拥有无尽的时间,亲历了几乎西方历史长河中的一切文明,可以说在贾木许的眼中,亚当连接了过去与未来,他成了一个人类文化的结晶。
这便是贾木许心中的完美吸血鬼——搞音乐,爱读书,和名人谈天说交朋友,然后学贯中西。
那些你咬我,我咬你抢老婆的吸血鬼算什么鬼东西,怎么配在吸血鬼圈活着!
是在不够逼格.
其实做为一个文艺青年,你注定是一个人的,所以那个和他不同头发颜色的伴侣是他们想象出来的,做为文艺青年,很多时候都是与人分离的。
只有到分离一定程度,才需要一个另一个伴侣,而哪个灵魂伴侣基本上有且只有一人。
两个人有同样的历史,同样的爱好的人,即使一直不死也不会厌倦对方吧!
看到这个电影,感觉到的是各种喜欢,扮医生哪一段最为好笑。
没有艺术的生命只是僵尸,只有爱和艺术是能够永久的!
做为一个演员,能演到这样的片子才真的是幸运!
片中男女主演相差二十岁,但看不出来。
抖森的表情即阴暗,又象小孩子,这取决于是在谁的面前!
我不敢相信我竟然已经把这部几乎毫无剧情的片子看了三次…作为一个吸血鬼文化爱好者,当我第一次在lofter看到那篇“书呆女文青和闷骚摇滚男的爱恋”影评时就被吸引了!
近年来所有此题材的电影都是打打杀杀误会来误会去,上床打架吸血如此循环……相比起来唯爱永生里面的设定是多么好玩多么有意思啊!
这种脑洞跟我以前想的一个文的设定好像啊嘤嘤嘤整部片子根本没有什么剧情,节奏也相当慢,唯一的高潮可能就是小姨子这熊孩子的到来,将他们的生活被搅得天翻地覆之后跑了,他们胆战心惊却慵懒从容地收拾残局,坐飞机逃回老家,到最后那个开放式结局,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没有任何战斗任何血腥场面。
我们看到的就是两个久别重逢的小夫妻在底特律静谧的城市中约会,漫步在星空下,谈论着一些常人听不懂的话题。
当中穿插英国文学、摇滚乐、古典乐、物理、电力学的冷知识以及黑色幽默。
神秘的中东和颓废的底特律配合不羁的摇滚乐在深夜显得越发迷人。
无论怎么说这确实是一部格调比较高冷的电影吧,导演从来没想过说要靠这部电影赚什么钱,但我想蒂尔达女王跟抖森两个大牌也吸引了不少观众。
对我来说,我只是觉得偶尔看一下这类片子的让我觉得很安静很舒服。
【影片中的那些音樂、文學、科學以及數學梗】譯自於日本影院販售的小冊子,旨在頂禮膜拜賈導逼格。
雖然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趣味梗,但建議在觀影後閱讀。
關於人名/地名/作品名是否中譯,主觀判斷中文會認知度比較高的以外都保留了英文⋯不知道是否妥當,還請指正。
才疏學淺,略微吐槽,如有疏漏/錯誤歡迎指正,非常感謝(鞠躬)-不老不死的吸血鬼Adam與Eve,擁有著凌駕整個世紀的龐大知識量、經驗與華麗無比的人脈關係。
同兩人生於同一時代的人物、他們實時體驗了的事件與事物都有哪些呢?
♥musician、音樂家【William Lawes(1602-1645)】英國的宮廷音樂作曲家,魯特琴演奏者。
Adam那把1959年製的Supro吉他便是以他來命名。
【Eddie Cochran(1938-1960)】美利堅搖滾樂起步期巨星。
雖然由於死于意外車禍,使他的活動期間只有短短3年,但他仍以「Summertime Blues」等大熱名曲而家喻戶曉。
影片開頭,Adam見Ian拿來一把Gretsch吉他,便輕聲囁嚅「我曾看Eddie Cochran彈過它」【Jack White(1975-)】頻繁露面於Billboard榜單與格萊美獎的美國底特律出身音樂人,天才吉他手。
在組建了The White Stripes、The Raconteurs之後,現在以The Dead Weather名義活動中。
深夜的底特律,Adam向Eve介紹了他出生的地方。
【Charlie Feathers(1932-1998)】美國密西西比出身的rockabilly*1先驅。
貓王認為受到他極大影響。
影片中,Adam一開始放他的「Can't Hardly Stand It」便停電了。
【Chester Atkins(1924-2001)】多次獲得格萊美獎的美國鄉村音樂人、吉他手。
有著超乎常人的吉他演奏技巧,自創了「Chester Atkins奏法」。
Ian所拿來的Gretsch吉他便是Chester Atkins model。
Eve在預定前往Tangier機票時,Adam在一旁抱著吉他輕輕說了Atkins的名字。
♥作家、文學【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寫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劇(Doctor Faustus)』『愛德華二世(Edward II)』等代表作的英國劇作家。
與莎士比亞(1564-1616)生於同一年,才華的發揮卻早於後者,被認為給予了莎士比亞一定影響。
(不過沒有莎翁出名,難怪要扔飛鏢)片中Eve有所暗示John Hurt所扮演的Marlowe實際上就是他避人耳目地活了下來。
插播一則文學史上的八卦:在Tangier的咖啡店時,Eve與Marlowe對話所提及的是「莎士比亞的真正身份其實會不會就是Christopher Marlowe」這一假說在世間掀起的軒然大波。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二者作品十分酷似,以及莎士比亞登場於Marlowe差不多去世的時期。
片中,在前往底特律的航班上,Eve閱讀著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第116首,沈醉其中,說出了Marlowe的名字。
另,在Marlowe臨終之際,他朗誦了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一節。
【Dr.Faust、Dr.StrangeLove、Dr.Caligari】Adam為了獲得血液潛入醫院時的數個化名。
依次爲:浮士德(歌德的小說『浮士德』的主人公,將靈魂出賣給惡魔的鍊金術師)、奇愛博士(原來你也看Kubrick)、卡里加利(Robert Wiene導演的影片『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Das Kabinett des Doktor Caligari)』中主人公的名字)。
【瑪麗・雪萊 Mary Shelley(1797-1851)】英國的女流作家。
受拜倫(後述)「一起來寫怪奇小說吧」的邀請,她寫下了那部名作『弗朗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她是Mary Wollstonecraft(後述)的女兒,詩人雪萊的妻子。
Eve認為她是影響Adam成為浪漫主義者的人之一。
【喬治・拜倫 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國的浪漫派詩人。
代表作有『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Manfred』『唐璜(Don Juan)』等。
同時與吸血鬼文學也有著很深的淵源。
Eve雖認為他也是影響Adam成為浪漫主義者的人物之一,對此,Adam卻回憶說拜倫是個「討厭得要死的傢伙」。
【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英國的社會思想家,女權主義的先驅。
前述瑪麗・雪萊的母親。
在下象棋的過程中,Adam回憶道「她很美味」。
【Stephen Dedalus】登場於愛爾蘭作家James Joyce所著『Ulysses』中的青年,夢想是成為一名作家。
預約底特律前往Tangier的機票時,Eve念出的Adam護照偽名。
【Daisy Buchanan】F. Scott Fitzgerald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女主角的名字。
預約底特律前往Tangier的機票時,Eve所使用的護照偽名。
2/19
“这是怎样牛逼闪闪的卡司特啊” 还是第一次看贾木许呢 嘻嘻嘻嘻嘻 真不好看 不过还是被搞汉化的“抖森翻译军团”给吓住了 呵呵呵
无聊空洞
冷漠疏离~这年头就连吸血鬼都会迷茫啊~孤独宿命论什么的 此片为恋物癖典范,而且包含大量信息外加技术宅什么的~~作为收藏癖的我看得心花怒放啊。多年前的奥兰多到现在的唯爱永生 tilda都如此适合。抖森也意外的和女王很来电~~ost不错
这个名琴那个名琴,这本名作那本名作,“当时你把弦乐五重奏给舒伯特结果他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了”,中间穿插的一堆拉丁文,那一版名人墙,除了那个词之外我实在是想不到别的可以总结这作品了。我为什么要拖呢明明不是抖森的粉,只是为了这个译名吧,另外我真心是想打一星的但我怕被粉丝打所以还是算罢
贾木许导演告诉我们,吸血鬼这种可以永生不死的神奇生物,极有可能因为命太长时间太多,而成为一个集文学家音乐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一体的,逼格非常非常高的神经病。见证数百上前年人类史的吸血鬼抖森,全程一张累感不爱 脸,尽情展现着对人类这种愚蠢生物的鄙视和几百年来因为闲到发慌而积累下的才华
mia那段去掉一百星
美感是够了,但是片子太闷太长,不佳。我觉得抖森不适合这个角色感觉不来电啊。一个喜欢穿刺绣衣服会速读的女吸血鬼和一个爱玩医生角色扮演的男吸血鬼的故事
与其说唯爱永生不如说素食主义者必须死。。。环保宣传文艺反转片妥妥的……贾木许的次元永远和我的不同步……
有种想癫但癫不起来的没劲感。
很操蛋
喝人类的血,消费着人类发明的语言文字音乐,委委屈屈生活在人类之间,墙上挂满人类先贤的肖像照片,还鄙视的将人类唤作僵尸,身处食物链顶端就是这么牛气啊!我这名僵尸虽然作息与高大上的吸血鬼一样,看的过程中却满脑子形而下疑问:敢情吸血鬼也异地恋吗?女吸血鬼有月经吗?经血会引发什么后果啊?
虽然很讨厌吸血鬼题材但是这对真是太养眼,音乐也赞,抖森真是好看啊……………………………………
尼玛,吸血鬼这种高冷的生物原本就够孤独了,再沾惹上聊拜伦雪莱舒伯特爱因斯坦奇爱博士卡里加里博士还住在丹吉尔的文艺型吸血鬼,那就注定孤独到世界毁灭吧!原声赞到首首都能无限循环下去了。
dark and fun.
冷幽默,可是在我能懂的范围之外
摇滚和阿拉伯情调融合的化学反应直接把人爽到高潮。借着历经百年文化洗礼的吸血鬼cp的伟大爱情来讽刺21世纪人类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与磨灭,实在点赞。 调调直插人心,银幕最佳吸血鬼cp陪你一直酷到底!再来谈爱、文明与永生
唯装逼永生
不像吸血鬼,像文青
好在哪?通篇意淫,无下限装逼么
还是贾木许的调调,但过于形式化,对白过于标新立异,削弱了影像的疏离感,依旧很棒的音乐,两位大咖,消弭在夜色与音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