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阿涅斯·瓦尔达在接受《女性与电影》的访谈时,谈到了当时的行业状况:"在电影中的女人身上我们唯一能接受的就是她与爱情的关系:她是否恋爱了,她是否恋爱过,她是否会坠入爱河。
即使是独自一人,她也曾经恋爱过,或者她应该恋爱,亦或想谈恋爱。
男人在电影中有其他身份。
电影经常表现男人与工作的关联,男人之间的友谊,男人的抗争和战斗。
"在当时,她说从未见过一部女性不谈恋爱的电影,也从未见过一部讲述女性和她的工作有关的电影。
40年后,这样的电影出现了。
其中比较典型是杰西卡·查斯主演的电影《斯隆女士》。
《斯隆女士》整部电影都在展示斯隆无人可比的工作能力。
作为华盛顿呼风唤雨的说客,令人闻风丧胆,因为她弹指一挥,就能让身居高位的人丢掉饭碗。
她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只谈工作,不谈感情。
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工作狂,一天工作16个小时,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或者干脆不睡。
为了保持精力,她不惜损害自己的健康,靠吃药维持。
这样的一个人是没有私人生活的,所有的生活都围绕着工作,哪怕是面对自己的生理需求,她也是公事公办的态度,有了生理需求,就招个男妓上门,完事后,给钱走人。
什么女人“性”、“爱”不分,在她那是不成立的。
在这一点上,她打破了传统对女人在性上的刻板印象。
当这样的一个工作狂在一个她擅长的领域时,她基本上是无敌的。
无疑,这样的人会引起对手最大的忌惮。
所以,当军火商比尔·桑德勒听说她支持希顿·哈里斯加强枪支管控的议案时,亲自来见她,试图邀请她加入自己的阵营。
当比尔·桑德勒大谈女人拥有枪支如何好,如何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时,斯隆笑得停不下来。
她笑是因为看穿了这个男人的把戏,是对男人把她当傻子一样忽悠的有力回击。
结果,就是她不仅得罪了客户,还得罪了上司。
在那之后,她毫不犹豫地走人,加入一家为希顿·哈里斯游说的非营利机构。
在这里,她开始为能够顺利通过枪支管控议案而战。
别人工作都是尽力而为,而她是一定要赢。
从未见过一个胜负欲像她那样强烈的女人,为了能赢,她开始布局,动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甚至不惜触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为了在辩论节目中能获得更多曝光,她私自泄露同事埃斯米的身世,把埃斯米是校园枪击案的受害者昭告天下,导致同事后来差点被拥护枪支自由的极端分子杀死。
为了拿到扳倒对手的王牌,她不仅安排了眼线,故意留下证据,让对方针对她召开听证会,她还让人窃听了对手如何在听证会上诬陷她的谈话内容,并将其传到网上,最后顺利扳倒对方。
可以说,她凭一己之力掀翻了整个美国国会,推动了枪支法案的实行。
最后,她当然赢了,代价是她自己也因此入狱。
作为这样一个强悍到掌控全局的人,她并不是无坚不摧的。
影片中唯一刺痛她的不是那个枪击案受害者同事的质问,而是当她高兴地跟上司施耐德分享稳赢的希望时,施耐德骂她是疯子,质问她,“你有没有正常过?
”。
显然,在这场博弈里,正常的人不可能赢。
因为她的对手就不正常。
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她的对手是谁,也没有人比她更清除他们会使哪些手段。
这些政客们,为了扳倒她,他们所使用的手段更卑鄙,更无耻。
当他们把跟她有过性交易的福德带上听证会时,斯隆甚至做好了名誉扫地的准备。
意外的是福德并没有出卖他,这狠狠打了这群政客的脸。
看吧,哪怕一个男妓,都比你们这群人高贵,比你们更有职业道德。
服刑中,他的律师来见她。
问她为什么这样做?
为了一个枪支法案自毁前程,值得吗?
“你为什么这么做”?
好多人都问过她这个问题,不管是敌人还是友人。
她的回答:有时候我们行动,并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出于最简单最纯粹的理由,那就是我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
也就是说,她依照信念做事。
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纯粹的理由。
奇怪的是,大家一直在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上发问,这本身就有问题。
“为什么我们做一件正确的事需要那么多理由?
为什么我们做一件正确的事受到那么多的质疑?
”我觉得这是《斯隆女士》这部电影超出性别之外的一个表达,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伊斯特伍德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中也探讨过。
理查德·朱维尔作为一名保安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第一时间发现了炸弹,从而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事后三天,他却被媒体诬陷,遭到FBI的调查,而他什么错都没有,他不过凭信念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而已。
整部电影导演都没有给斯隆安排感情戏,但最后斯隆出狱那天,望向对面的惊诧一瞥还是给人留下了很多猜想。
电影之外,讨论最多的是斯隆最后看见了谁,有猜是律师的,有猜是受害者同事的,而猜的最多的还是那个鸭哥福德。
也就是说,在电影中导演已经不给斯隆安排感情戏了,电影外,观众还在脑补斯隆的感情戏。
为什么?
因为,观众的大脑已经被镜头驯化了,产生“只要镜头出现女人,肯定跟爱情相关”的条件反射。
不过,一旦你开始反思这套“爱情叙事”背后的机制,你就会停止被驯化。
看完片子跟苏三谈论最令我困惑的两点,第一:斯隆小姐的动机第二:鸭鸭伪证对主题的作用类型标签赫然写着“悬疑”,真是看得我提心吊胆;但觉得这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悬疑”吧。
最后斯隆女士出狱的表情说明了有谁在迎接她?
鸭鸭?
ESM?整个team?
(必须要敲满140字才可以吗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虽然奥斯卡不卖帐,但在我心中是去年的最佳编剧和最佳戏剧,充满张力,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知道最后一刻,才知道女主的策略。
就其剧情的反转程度,和古龙小说有得一拼。
电影一开始,就以其快速的对话和各种资料乱入展现其张力。
通过张力展现说客这个行业。
说客,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就是说客说出来的,厉害的说客,利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令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本片中的女主劳模姐,也是一个说客,不过她不是为了实现什么政治理想,只是纯职业需求。
她就职的公司,接受各种政治人士的金钱,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政策争取民意支持,并说服国会议员支持法案。
和古代不同的是,现在的说客公司高度专业化,要熟悉法律,掌握国会议员及其家庭成员信息,还要会制造话题引导民意甚至制造假民意找人示威等等。
总之一句,为了实现客户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但也要保护自己,游走于法律边缘。
劳模姐,是这一行的翘楚,她信奉的是要出其不意地出招,不能让竞争对手知道自己的策略和王牌,同时也要洞悉对方的策略窥视对方的底牌。
劳模姐为了做到最top,她每天靠磕药保持精力,放弃家庭生活,必要时找个鸭子来出出火。
某天,公司接了一单,某政治大佬要反对加强枪械监管的议案,大佬指名要公司头牌劳模姐接单,但劳模姐拒绝。
于是乎给公司炒了鱿鱼,劳模姐也顺势带着团队过档对方阵营,想方设法要议案通过。
于是乎劳模姐的旧公司和新公司就相互过招,在说客这个战场打得不亦乐乎。
具体过程不详细说,请看电影。
但通过其中的过程,反映出政治说客的无底线无节操。
比如说派卧底,出卖同事,监听监视,对国会议员进行威逼利诱等等。
而劳模姐因为洞察先机,逐渐掌握优势,眼看就要成功之际,旧公司的旧部下找出劳模姐之前贿赂参议员的证据,然后发起对劳模姐的国会听证会。
打蛇打七寸,只要把劳模姐的个人名声搞臭,她的团队和阵营自然垮掉。
最终劳模姐啷当入狱,但是也通过自己的手段,曝光了旧公司威胁国会议员的视频。
劳模姐赔上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了议案的通过。
最后的跌宕起伏,劳模姐如何扭转局势拉下旧公司和虚伪的国会议员?
这就留给观众自己看了。
如果电影只是靠跌宕的剧情取胜,这就太low了。
一部好的电影,对人性的描述必不可少。
在这部描述政治说客阴暗邋遢的电影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比如说,听证会上,劳模姐拿来出火的鸭子,有情有义,没有指证她。
还有劳模姐的新公司上司,不同意劳模姐用非法监听和黑客等手段获取优势。
即使在再肮脏不堪的环境里谋生,做人做事也要有个底线。
上乘的剧情加人性的拷问,在略显沉闷的2016年里,这部影片成为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如果要问,刚入职场的新人看什么电影比较好?
从我观影这么多年的积累与我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支撑下,我第一个会想到的是斯隆女士。
Miss Sloane这部2016年的影片因其选题而在大洋彼岸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但是紧凑的剧情、演员(特别是杰西卡·查斯坦)精彩出演,还是为它在第74届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片中赢得了最佳女主角(提名) ,更有些网友说,这部影片如果不是其“政治不正确”选材,应该会被奥斯卡提名。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是编剧乔纳森·佩雷拉的处女作,这不得不让我对他后续的作品更为期待了。
回到影片。
斯隆女士就是一本行走的职场教科书。
至少有三个方面,从最容易到最难,如果三关全打通,那你在职场上就铁定是金刚不坏了,年薪至少100万起。
首先:know your subject清楚你的分内的事片头开始不久,就是晨会,因为还有一个会,所以晨会节奏非常快,团队每人的关键信息都点到了,突然,斯隆问新来的富兰克林:我们来谈谈蘑菇白蛋糕(shmallow cakes),蛋糕与饼干都要收营业税,还是其中一种要收?
下属说了句“我不知道”,然后斯隆女士怔怔看着它,就像看着一个外星人一样,为了教导下属,讲了一个有点颜色的笑话:有一天,牧师从教堂开车把一位年轻的修女送回家,他称换档的功夫把手搭在修女的膝盖上。
年轻的修女抬头望向神父,说:“神父,你还记得路加福音14章第十节吗?
”神父收回了自己的手,略显尴尬。
后来车在红灯前又停了,牧师忍不住把手又放在修女大腿上。
修女又说“神父,你还记得路加福音14章第10节吗?
”牧师道了歉,说:“我心余而力不足”。
牧师把修女送回家后,拿出圣经。
翻到路加福音14章第10节,上面写着:朋友,请再上来一些,这样才能获得荣耀!
了解自己分内的事,不然会丢失绝佳的机会!
上司想要你做什么,而你却说不知道,第一次可以,之后绝对不可以。
在到新公司第一天,她思路敏捷而清楚,分工利落而明确,清清楚楚,滴水不漏,第一天就给新公式的员工来了一个下马威,惊得他们目瞪口呆。
而这就是know your subject,这就是专业!
斯隆尽量减少睡眠时间,阅读了大量相关信息:当下属说起自己名字是Esme Manucharian时,她一下子就说出所有关于这个人的关键信息:带领过伊利诺伊州隐藏禁令的斗争;当涉及到campaign的花费时,下属说出38这个数字,她只是满意地点了点头,也侧面反映出这些小信息在她那里早就烂熟于心。
不仅是这些零碎的小信息,斯隆也早已有了战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让底下人折服。
更重要的是,她在消化所有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之后,早已有了一个洞见——“争取女性选民”,这个洞见是整个campaign战略的基石,是胜败的关键。
但是这个关键的洞见并不需要第一时间跟下属分享,第一天工作,不知道是否有信任基础,如果这个关键信息泄露给了对手,对手就知道如何防守,还没有出击就功亏一篑了,后来证实团队确实有叛徒。
所有的“赢”的第一步,就是know your subject,这是最起码的专业。
其次result - oriented目标导向大多数人都是情绪的奴隶,而从未想过要去控制情绪。
殊不知情绪才是你实现目标最大的敌人,特别是女性。
其实,我这人一直秉持着“矫枉必须过正”的态度。
现在的职场女性,大多没有狼性,没有狼性,再多的“善解人意”都无济于事,因为“让人感觉好”并不能为“目标bottom line”服务。
在斯隆女士这里,跟她一起工作的人感觉都“不好”,但是并不影响她上下通吃,不影响跳槽后还能带走70%的原有部队,而且其中一个员工刚刚被她讽刺,下一秒还是要跟她跳槽;不影响新旧老板将她看做公司最值钱的资产,想方设法留下(或者斩除)。
斯隆不在乎自己是否“善解人意”,是否让人感觉舒服,在面对对方的情绪时,她冷静,她甚至利用别人的情绪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她猜出了Esme的身世,计划着把Esme以枪支专家的身份推向聚光灯,让她变成家喻户晓的名人,当名气达到顶点后,斯隆却在一次辩论中,揭露Esme的身世,让抢控的呼声达到了顶点。
但Esme却因为重提旧事,心里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在化妆间,两位女士进行了一次诚实的对话,斯隆理解Esme的情绪,但仍然清楚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她说:“我有责任去动用身边一切资源,这件事情能让我们博得更多的关注,如果不说出来,就是玩忽职守了。
我理解你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生活,但是我并不对他们负责,我只对这个案子负责,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我只能选择更重要的那一个。
”情感与目标,她坚定地选择了目标。
在面对别人的带有情绪的评判时,她也丝毫不在意。
比如女性CEO的评价“你只是一个没有老二的男人罢了”,她不置可否,因为她要的是捐赠;比如在把Esme供出来之后,面对新老板锥心的质疑:“你有正常过么,在小时候?
这种扭曲的思维是怎么在你脑海中滋生的?
”斯隆没有大吵大闹,她冷静地说“guess i am just a piece of work”,这里,piece of work有自嘲,也有自豪。
因为她不对情绪负责,她只对结果负责,她知道自己未来会往哪里走,她并不在乎旁边的人怎么看待她,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对目标不起关键性作用的评判丝毫不在意,因为她看重的只有一个——赢I was hired to win, not to lose slower.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血性。
无奈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女性是“讨好型人格”,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为此,不敢得罪人,不敢说重话,如果这些都不敢,赢自然就是一个绝缘体了。
最后foresight懂得设局游说的关键是洞察先机,预测对手招数,然后设计对策,赢家永远比对手快一步,当对手掀出底牌后,才亮出王牌。
要确定能趁其不备,让对方无法反击。
lobbying is about foresigt, about anticipating your opponent's moves, and devising counterneasures. the winner plots one step ahead of the opposition, and plays her trump card, just after they play theirs.——《斯隆女士》谁说商界、职场不是如此呢?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异常:对手、大市场形势、能调配的资源、组织构架……所有的企业家都有强烈的危机感,他们不会躺在今天的成功上睡大觉,而是永远都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
而这个下一步,是对整个市场趋势的判断,对自己现有能力的把控,对对手招数的预测。
企业家都在做“未来”。
真正看得长远的人,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先机。
有人说,我孤独求败呀,我没有对手,我做的事情没有一个人做过,一派胡言!
你的目标就是你的对手,你没有目标?
说明你根本就不配有未来。
而所谓的你能在网络上看到的“趋势”,都是这个大时代的趋势罢了,泛泛得很,小学生都会指出一二条来。
但,如何跟我方、敌方的现有情况、人员的性格、出招方式等等,进行结合,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这种“局”要有意义有价值地多。
而达成这样的一个“秒局”,也得在脑海里演练无数遍,才能真正抓住其中精髓。
斯隆知道对方的优势:钱不是问题,也知道对方的死局:女性选民不支持他们,也预测到了,当控枪派的势力越来越大时,拥枪派会针对斯隆个人,弄她下水。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从DAY 1就开始做局:1:暗地里默默地走访有影响力的女性领袖,筹集资金2:给出拥枪派将她推向审批庭的一点“诱饵”,以便最后进行绝地反击3:界定身边所有可用资源,以及如何利用的方式,包括自己之前听过一句话,说的是:世界的上的人其实只分为三种:做事的人、做式的人、做局的人。
做好分内的事情,目标导向,看得清长远,看得清全局,反复锤炼自己,才能修得职场金刚不坏之身。
你已经看了这部电影?
好,恭喜你,你已经比别人高出一个段位了。
游说的关键是洞察先机,预测对手招数,然后设计对策,赢家永远比对手快一步,当对手一掀底牌,就亮出王牌。
要确定能趁其不备,让对方无法反击。
——《斯隆女士》《斯隆女士》是由约翰·马登导演和由乔纳森·佩雷拉写的政治惊悚片。
这部电影讲述了伊丽莎白·斯隆参加参议院的听证会,为达到枪支管制法律规范的实施而不惜牺牲自己职业生涯的故事。
看这部片的最大感觉就是:女主好美,节奏好快。。。。
I was hired to win.电影一开始,就是斯通对着镜头的一段自我陈述,她认为为了打败对手,最重要的是要洞察先机,就是要知己知彼。
斯通的公司想让她利用自己的公众形象,吸引更多的女性使用枪支,而她嘲笑并拒绝了这个提议,此时支持控枪派的公司 Peterson Wyatt 则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她考虑清楚后,立马召开了紧急会议,并带走了四个支持她的下属。
Jane 是她的秘书,但拒绝加入她的团队,留在原公司。
到了新的公司之后,她立马展开了工作,显示出她优秀的工作能力。
她的思路清楚,让新团队立马分工合作。
这个过程中,通过几个事件展示出了她的性格特点。
不相信下属是她的家常斯通安排合作伙伴去给参议院提关于枪支的问题,而到了之后却发现原公司已经买通了参议员,小伙伴以为斯通没有后招了,没想到斯通早已经做了安排,让一个空气净化的老板提出了枪支是否应该管控的问题,参议员只好回答了问题,认为枪支暴力还是存在的,所以支持希顿·哈利斯法案。
而小伙伴一脸懵逼,知道自己被斯通利用了,心里非常不爽。
和斯通关系好的一个小伙伴 Esme 是一个枪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她曾在某中学的时候,同学全部被枪杀,而自己害怕得躲在储藏室中的幸存者。
Esme 本来非常信任斯通的,也告诉她不要再提及这件事情,不要再揭自己的伤疤,却没想到斯通从一开始就在布局,先让她参加各种活动,增加她的曝光率,然后再用这件事情,将她推到聚光灯下,让她再次将伤疤袒露给别人看。
Esme 决定辞职,斯通搭乘飞机去见她,并没有跟她道歉。
虽然可以感觉到她的愧疚,但却让人感觉不够真诚。
Esme 说自己不会再原谅她,即便如此,Esme 依然为控枪做努力。
后来,拥抢派的人自导自演了一场剧,派出一个人对 Esme 实施威胁,再让另外一个枪法好的良好公民将 Esme 救了下来,舆论一下子倒向拥枪派,认为枪支能够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斯通买票去机场看望 Esme,Esme 却怀疑这一切也是斯通一早计划好的,因为正是斯通之前的所作所为,让 Esme 处于危险的境地。
斯通说:“我不知道界限在哪里。
” Esme 则告诉她,她这么聪明,肯定知道界限在哪里,只是不在于罢了。
和男性工作者的短暂情谊斯通作为一个女强人,牺牲了属于她的正常生活。
她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于是便叫男性工作者满足她的性需求。
这个男性工作者喜欢喝酒,斯通说他不敬业,但他说给钱就不会说出去。
然后俩人就直奔主题了。
又一次酒会,斯通和他撞见了,他主动跟斯通打招呼,斯通却装作不认识他,这让他很受伤。
斯通共叫了他三次,最后一次是情绪非常不稳定的时候,那时候她的事业似乎要走到尽头,处于人生的谷底,而性工作者却很通情达理,说随便她。
在证监会上,提问者想要将斯通的私生活曝光,以此瓦解斯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男性工作者却没有说出跟斯通的关系。
不知道怎么揣测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可能纯粹就是客户关系吧,而性工作者没有出卖斯通,仅仅是坚守了职业道德。
谁知道呢?
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出卖下属不说,经常隐瞒很多事情,跟同伴商量好是一回事,具体落实到怎么做又是一回事,她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她会雇佣了一个专门做监视的团队,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窃取和监听的目的。
其中一个就是利用小强,控制它的行动,以此抓住对手的软肋。
最后扭转战局,也是靠了这个手段,她将这段视频公开,让议员的腐败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以此取得了胜利。
但是,在美国,通过非法手段监听是违法的,所以斯通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她也触犯了法律,最后被关进监狱。
为了赢,她牺牲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到底是为了什么?
斯通和 Esme 一起吃饭的时候,Esme 说自己支持控枪是有原因的,斯通表示理解。
Esme 则问她为什么也会支持控枪,是否因为认识受害者,态度才会如此强硬。
斯通却说并不是,因为她的观点就是这样,她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仅此而已。
这也是让我一直想不通的地方,通常看其他的电影,主角的行为是有一个背景支撑她的行为的,比如《末路狂花》中的路易斯之所以会一枪打死强暴赛尔玛的男人,是因为多年以前她被强暴过。
所以,我一直在等编剧将这个答案解开,看看斯通是否有因枪支受害的经历,然而看到最后,也没有见到解释。
所以看完一遍,我会觉得:嗯,很好看,节奏很快,人物性格刻画很好,但是人物动机却交代的不明确。
直到我再梳理一遍的时候,发现其实编剧一早就给出了答案,斯通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强人,她甚至也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做一切的动机仅仅是处于对赢的渴望。
别忘了她的宣言:“I was hired to win”。。。。
下了一盘大棋电影是从听证会展开的,也是在听证会上结束的。
斯通的自述为最后的结局做了铺垫。
当大家都以为最后一定会输的时候,斯通启用了终极手段,扳倒了对手。
原来一开始,Jane 就是她安插在原公司的间谍,她给拥枪派出谋划策,抓住斯通的把柄,让他们以为要赢的时候,递交了辞职申请书。
到这一刻,一切才真相大白,原来一切都是她预先计划好的。
斯通为了这盘棋,的确是付出了很多。
她不停的服用精神类药物,让睡眠时间缩短,以此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她学习唇语,还看一些生物学的书,手机不离手,总是在打字或是查东西,妥妥是一个女强人的角色。
她画着明媚精致的妆容,蹬着洗脚的高跟鞋,来往于政客之中,游刃有余。
斯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 “罪犯买枪,只能去黑市买了”。
她没有什么朋友,跟她关系最好的应该就是那名律师,他因为斯通不听自己的话而陷入困局生气,为证监会上揭露斯通的私生活而鸣不平,最后在监狱里面,斯通拒绝了很多人的探监,唯独没有拒绝他。
律师丹尼尔:你策划了整个事件,你没有将这件事告诉整个团队,是因为……斯通:至少五年的信任。
(ps:这里有豆瓣友人指出是作伪证会坐至少五年的牢。
)。。。
哪有什么政治正确,只是因为利益不同斯通在监狱里面见律师,律师问他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值得吗?
斯通并没有正面回答。
她没有说自己是因为什么,和之前很多人问她一样。
斯通坚持自己的立场,没有说控枪就比不控枪好很多,甚至在电视节目上公然挑衅宪法的权威。
结局没有给她洗白,说是为了国家利益啦,为了人民啦,也不是为了钱,blabla,就是因为她想要赢。
这么“政治不正确”,让斯通一下子显得迷人起来。
这让我想起了人们现在对于武则天的看法,很多人为了让她显得“政治正确”,给她的所有行为都加一些理由,或者为了让大家能够同情她,甚至臆想添加她的动机,比如女儿不是她亲手杀死的,是别人毒死的之类,虽然说历史不可推测,但是把一个雄心勃勃的女人,把一个对权利有极度欲望的人改成白莲花,改成一个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的女人,这样的改法我不能接受。
不过,我也不想陷入另外一种贴标签的陷阱,只是想说明,人是有多种欲望的,不能因为政治正确就将那些欲望洗白。
一个人是有多面的,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针对性别,不是什么性别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
我想看到的,是一个有正常欲望的人。
她非法使用精神药片,招男性工作者,背叛朋友,利用下属,但就是对她恨不起来。
对了,这部影片的港译是《枪狂帝国》,台译是《攻敌必救》,嗯,自行体会。
我也认为背面是sloane后来写上去的,毕竟小本本拿在手里一般人不会写正反两面的.... 拥枪派对sloane计划配合度如此之高(各种跳坑) 所以这里赶紧递上小纸条来实力一波嘲讽 ╮( ̄▽ ̄)╭ 而且正反面字迹也不一样
坚定的游说家不能只相信他们的制胜能力
对于你的工作彼得森公司开价0元 嗯 这样才合理嘛but!!!!!!
编剧并没这样做 不信看图
Schmidt给的纸条背面有字!!
背面有字还看正面那就是两面都有咯
sloane 看到开价0$的反应上出租车后看到了纸条另一面
这才是Schmidt真正开的价码
依稀还能看到0$所以纸条背面是Schmidt以前写的 影片确实被过分解读了 虽然我也不想承认 (╯^╰)
4.5If the even but rapid rhythm is an arrengement to show the "busy" of politics practitioners daily life, that's great. Too many contents of conversation to be an ordinary film(feel pressure in listening). "So u want to bury ur head in Socrates' ?" is the best joke of this year. There're always some people who want use Socrates to explain a modern moive's character entirely, that's a dangerous simplification and a nelgect to details of Plato's books.-It's a skill I'd've happily traded for a normal life-normal's overratedsome details:Some people think the "5 years" are length of term of imprisonment for those who got involved in Sloane's plan, that view is not really justified, because first time "5 years" shows up, it is mentioned by the lawyer of Sloane.What kind of person is Sloane? I think she believed win is the only thing meaningful at first, and that just means she's a meaningless person and she don't know what's she want. Before she noticed her pursuit of justice in non-guns that i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win is everything, she made a whole plan even covered the whole story and start it. During the plan's running, she found her conscience in hurting kind people arounding. Her ending was written before her conscience finding, this ending is about win firstly, even her new job having no salary is not an evidence to her conscience but her desire of win. And through it all, is she live with conscience henceforth? There's no evidence to say yes or no here. Knowing about conscience is not living with cinscience.
看了很多评论,然后终于忍不住了...... 这片子流行的翻译版本我看过,真真错漏百出......哪天有空整理一下 这里主要来讲一讲两处重大翻译错误,我说是重大,因为他们误导了观众对影片剧情及人物性格的理解与判断。
1. “For services rendered, Peterson Wyatt offers you $0”(听证会结束后Pat Connors 从Jane的辞职信里头掏出来的note)字幕翻译为:对于我的无私付出,PW的回报是0元(尼玛看不下去了...虽然Pat大拇指太大挡住了you的最后一个字母,但是这个怎么看也不是me啊亲爱的) 首先这段字体和反面PW CEO Schmidt用来招募Sloane写的那段话字体是不一样的,显而易见这是Sloane或者Jane写的;其次,我对这句英文的理解是,这是Sloane说给Pat Connors就是那个对手听的,意为:对你的无私付出与配合,我们没什么可以给你的。
也就是说,Sloane在讽刺他被自己从头到尾耍了。
另外,看见有po主写的文章里说这句话(明显是按照字幕的理解)表示Sloane没有收PW的钱,做这些只是因为信仰,也就是说Sloane一直在做志愿者干这些事(?!
)想说...Sloane带去的团队工资都和以前一样高,Sloane怎么可能没收PW的钱?!
工资不要啊?
还要不要吃饭找鸭鸭了啊?
工资都没有哪来的钱雇那些个侦探和NSA前雇员?!
所以说从这句话推出信仰这个事情...大家真的想多了... 既然标题说到了英语那讲一下这个services rendered好了,render a service是提供服务的意思,那services rendered就是“提供的服务”的意思,具体是谁提供的?
看下半句,是you啊you啊真的不是me啊 2. 然后么就是很多人已经发现的five years minimum,这翻译真心坑... 其实five years在全片有两次出现,第一次是在30分钟左右,是律师在第一次听证会后朝Sloane发火那里(ps好喜欢律师,莫名有种萌点),第二次就是律师去探监啦,个人认为第二次是第一次带出来的。
这个five years得从整个电影来理解,我的理解是Sloane涉嫌违的法,尤其是非法监听,能让她至少坐五年的牢,并且知情者同理。
第一次是Sloane在第一次听证会辩解了,也就是说,开了口,就是放弃了the Fifth Amendment赋予她保持沉默的权利,那今后任何问题她必须如实回答,一旦说谎,将得到更加严重的惩罚。
也就是说,一旦她曾经当说客期间的违法行为被做实,将面临至少五年的刑罚,这就是个巨大的风险。
律师就问她,你这一开口,就可能要坐五年牢,值得吗?
那看一下字幕翻译:五年了,值得吗?
这个很矛盾,五年了?
什么五年了?
全片出现过以下时间相关:Sloane在2006-2016的11年期间在前雇主那边当说客;3MONTHS, 1WEEK PRIOR为距听证会(即现在的时间点)13周前,还在前雇主那儿处理Nutella Tax的问题,同时Bill Sanford拥枪派找上门,也就是说Sloane在PW游说时间为13周不到;然后可能是当晚也可能是不久后,但不会太久因为她拒绝BS之后PW应该会很快就找上来,在一个晚会后见到Schmidt,当晚决定加入PW为Heaton-Harris法案游说。
(别的要是还有谁提醒我一下,我记得没了)#而这所有的时间点里面和五年没有一毛钱关系!
#那这个五年了,距离啥玩意儿五年了呢?
压根儿没交代啊…… 第二次也就是探监那边,律师问你没有对团队任何人提是因为?
Sloane回答five years minimum,字幕翻译成:至少要五年的信任。
Excuse me?!
Jane跟着Sloane做她助理才两年啊哥,Sloane就信任她到让她做卧底了,而且这个才两年交情的妹子就知道这个事情啊。
矛盾不你就说吧……可能有人要说了,律师说团队里没人知道呀,那是因为Jane technically根本不算这个team的成员吧...人家是Sloane自己的人哟 我之前说,第二次是第一次引起的,因为第一次律师没头没脑的说了five years之后Sloane问了他两次,five years啥?
律师没有回答,Sloane这种性格回去肯定要自己搞明白的,后来跟律师那么讲,也算是呼应吧。
再来讲讲我是怎么理解的,妈呀终于要写完了......整部影片一直在塑造Sloane这个人物形象,她绝不是个圣人,但也没有坏到骨子里,因为她在利用完朋友之后,Schmidt朝她发火问她你这人怎么这么扭曲你就没有正常过吗?
她之后的表情很复杂,有点伤感,总结来说,叫五味杂陈不是滋味,之后她跟鸭鸭在一起的时候也讲了,她不是从小就这样的,是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使得她必须要学会说谎不停耍手段,来活下去,虽然没有具体解释但是不难理解,估计小时候一直被欺负打压虐待又无力还手这种,她曲折的成长历程造就了如今的twisted mind,以至于她能为了赢得罪所有人、把朋友当resource使、伤害身边所有在乎的人、不在乎到折进自己的整个career。
但是啊但是,她心里一直对别人很内疚的,详见最后一次听证会的独白,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在没有任何意义及好处的情况下,她是不会进一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的。
因此,将five years minimum理解为因为知情之后至少坐五年牢,所以律师问她值不值得开口、所以她不把自己的王牌告诉PW的团队,主要有这么两点逻辑上的原因:1.没有必要冒险lose这个王牌,一旦说出来就有输掉的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keep it secret;2.她反正要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了,自己一个人陪葬就够赢了,不需要造成更多的牺牲(毕竟她一直相当高效)。
而抛开这些逻辑原因,情感上也是可以理解的,Sloane应该不会想这么伤某个朋友(当然我相信,如果有必要,她还是会这么做。
当然现在没有必要咯)最后,如果有朋友问,哪里推导出来的five years指坐牢,我只能告诉你,猜的。
你要是有更好的解释,可以来分享一下!
最后,真的是最后了!
来来来,鸡汤鸡汤:好好学英语多重要啊,你说是不是?
这两处翻译错误造成了多少误解啊!
理解对了再来看片子,是不是逻辑接上了?
是不是整个人物形象更立体了?
是不是更能理解导演编剧想表达什么了?
好好学英语啊!
然后不要随便翻文学影视作品啊,因为很多人都会因为翻译错误而过度解读啊啊你们说是不是!
好了,牛吹完了,鸡汤发完了,再见!
瞎写的,但是#转载还请注明出处#哟~有异议评论见哟~
【Sloane个人简介】Sloane是一个以“有煽动性的说辞”(inflammatory quotes)闻名的说客,并且她坚持conviction-lobbying,也就是说她只游说她真正信服的东西,比如减少政府对自由市场的干预等。
1976年出生,获得奖学金并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优等生,电影中她的年龄大概是40岁。
【电影核心主题】电影的核心讲的并不是控枪或反控枪,也无关女权或女性主义,而是理想主义(ideology)。
片中两次提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本人并不著书立说,他的理念其实都是他的学生写的。
我的个人理解是,苏格拉底是个行动派,身体力行地捍卫自己的理念;Sloane原本是个靠说辞/嘴炮著称的说客,后来幡然醒悟(半夜给助理打电话讨论苏格拉底)决定以实际行动去实践她的理念,事后的功过留给别人去评判。
苏格拉底最后选择殉道,其实也暗示了Sloane最后的入狱。
【关于Sloane看的书】电影中Sloane在给助手半夜打电话前所看的书是John Grisham的《The Litigators》(诉讼律师),我看了下这本书的书评,发现书中的设定跟电影有几分相似之处,书里也有一个boutique law firm,一个在大公司卖命了5年的哈佛毕业生误打误撞去了这个小公司里继续他的法律事业。
电影中Sloane这个耶鲁毕业生在Cole Kravitz and Waterman公司工作了11年后,决定去Peterson Wyatt公司工作。
所以很明显,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参考了这本小说,Sloane做出离开原公司的决定也是这本小说促成的。
《The Litigators》(诉讼律师)【关于纸条正面】Sloane第一次见到光头时,跟他说“A conviction lobbyist need only believe in their ability to win.”(一个笃定的说客只需要相信靠他们的能力来取胜)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光头,即便是去游说一个非正义的事情,说客只要能力足够强,就能成功。
而光头给Sloane的那张纸条写了“A conviction lobbyist can‘t only believe in her ability to win.”(一个笃定的说客不能只相信靠她的能力来取胜)也就是说,除了个人能力之外,说客所站的立场也能影响事情的成败,非正义之战是站不稳脚跟的,而支持控枪才是正义的立场。
【关于纸条背面】“for services rendered,Peterson Wyatt offers you $0”,这句也是光头写的,当初为了说服Sloane加入他们公司,开出的价码是0,因为他知道斯隆是为信念工作的人。
助手把这张纸条放在辞职信里一起给Pat是为了告诉他:Sloane的所作所为并非像他这个小人一样是为了钱。
Pat看到这个后感到自己被嘲讽了,既有些遗憾,又有几分敬意。
【Five years minimun.】伪证罪坐牢5年起,如果Sloane的团队成员知道她的犯罪行为并做伪证来保护她,一旦被戳穿,他们会面临5年以上的刑罚,所以Sloane没有告诉任何人她的计划,最后的牢狱之灾完全由她一个人来承担。
(题外话,那个鸭子先生也是相当大胆,在法庭上为Sloane做伪证,不过以他的水平,他应该没意识到伪证罪的惩罚有那么严重。
Anyway,我很欣赏鸭子先生的职业操守,虽然其中还掺杂着一部分鸭子爱慕Sloane的感情成分)【关于鸭子先生】电影中鸭子先生的出场是5次(3次宾馆服务Sloane,1次慈善晚宴陪同其他客户,1次作为证人出席法庭)。
剧本中是7次,除了电影中的5次,还有法庭审判时,也就是Sloane发表最后的演说时,他站在后面认真地听着,最后一次是Sloane出狱时,他来接她。
剧本中鸭子先生跟Sloane的感情戏会更多,相比电影中塑造的Sloane那副冷酷不近人情的形象,剧本里的Sloane会更有人情味一点。
但是前面说了,这个电影的核心是理想主义,是要把Sloane塑造成一个近乎神的殉道者形象,而感情戏太多会显露出她软弱的一面,所以删减她跟鸭子先生的戏份非常合理,我甚是赞同。
【关于Sloane出狱时看到了谁】电影最后是谁来接Sloane这个问题,看剧本的话,白纸黑字写的就是鸭子先生。
但是如果根据电影剧情并结合剧本来看,我认为是她的公司团队成员。
理由①她在电影中跟鸭子先生并没有太深的感情,在40多年的人生里她对爱情没有任何诉求。
②最后那个镜头她的眼神是扫视的,仿佛她看见了很多人。
③剧本中在她服刑期间,律师和所有团队成员都来看她了;电影中她拒绝了所有人的探视请求,只接受了律师的。
所以出狱的时候大家总该见一见了。
不过,既然导演选择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局,那么Sloane最后到底看到了谁,这个决定权被移交到了观众手里。
出于理性分析,我给出了以上答案,但是想到剧本里写的是鸭子先生,我心里还是会暗暗窃喜,脑补一部happy ending的爱情片。
【Sloane和律师的关系】律师Posner是为Peterson Wyatt公司工作的,光头第一次把律师介绍给Sloane,是在记者Pru Walsh采访Sloane前,因为那个采访本身就是出于恶意的,所以需要律师为Sloane护航。
那时候律师非常讨厌她,称她为contemptible liability(可鄙的累赘)。
开听证会时他也没有改变对Sloane的反感,一直到Sloane最后亮出王牌的时候,律师才投来欣赏的目光。
Sloane入狱后,律师努力为她减刑,也反映出了律师对她的认可。
【关于编剧身份】这部电影是根据Jonathan Perera的原创剧本拍摄的,没有现实的人物原型,不过有参考别的小说,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诉讼律师》。
编剧本人是个在韩国当英语老师的加拿大人,剧本中埋了这个彩蛋(a Canadian English teacher in South Korea),但是电影里没采用。
电影角色关系图
看
昨晚打开之后以后发现这部讲政治游说高手的电影还是亮点颇多,讲如何带队作战,计攻国会山,突袭对手,为枪支管制的《heaton-harris法案》拉票,劳模姐一人撑起一部电影真是演技深厚,画风犀利,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罗伯茨。
电影把高潮部分提前,分两折表,前半折劳模姐似乎折戟,后半折怎么讲呢意外又不意外 ,但绝对咋舌之精彩。
为了赢,当然肯定也有劳模姐个人信仰的原因,劳模姐临时带队跳槽(very Jerry Mcguire), 融合新成员,剔除内奸,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她的目的,当然还有她暗中的努力(TGW里的diane也出来打了酱油)和最后的王牌。
感觉是现代版的兵法游戏。
杀手锏就是要将牺牲自己,变为致命武器。
看完以后觉得国会真是权术与利益交织,做好游说真是需要讲谋略和胆魄,当然还要有好的资源。
网评说这是美国版的建国伟业系列电影,政宣色彩浓烈,作为局外人我并不觉得,虽然票房不佳,虽然imdb上被反枪控的人恶意差评,但如电影中所说,public opinion is overrated。
且金球奖最佳女主题名也不是盖的。
影片对劳模姐的私生活和性格刻画也是十分到位,详情可看男陪的证词等镜头。
精彩,推荐!
实在不喜欢这种风格
女主这角色写的真好,演得好,不拖泥带水,深谋远虑,不停尝试且基本上掌控了所有,几乎没什么女性特质。说客这个职业也有加成。而且剧本避开了禁枪这件事上很可能的女性立场陈词滥调,聪明有决断。最后的翻转虽然俗套,但也带出了女主角及团队入狱的结局,调和的好。近几年的美国政局片完成度普遍不低
人物有点生硬死板
职场噩梦之没有鸡儿但更胜dick的偏执装逼疯批不把员工当人却因童年阴影爆惹男妓怜爱的“女”霸道总裁。女性主义电影典型反例——小心编剧脑子里拔不掉的反向阴茎崇拜。
有种看《行骗天下 国会篇》的感觉
台词轰炸式的快节奏政治片,但是真的不合我胃口。受不了对白绕来绕去打美式哈哈,过程也提不起兴趣。一眼望得到头的剧情,故2倍速看完。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看这部电影完全就是看个热闹,因为并不知晓电影对于真实政界刻画的准确度有多少,先就假设电影表现的是最真实的情形吧。作为类型片电影还是很成功的,紧凑的节奏,反转的剧情,看时一时爽,看完无所谓,也就是如此而已。不过劳模姐的演技也确乎爆棚。
前面看真是恍惚到新闻编辑室,后半段比较好,有张力。感觉劳模姐身上有一股蕴在内里的气,就是没法一股脑的使出来。
三头六臂,刀枪不入。青啤加一星。
3.5,一部靠演员和故事反转借政治这一躯壳演绎的电影。开头的那句台词便昭示了整部故事的最终走向,也因此故事翻转也变得意料之中。密集的台词如机关枪一般,最好的不是故事情节,反而是主角斯隆女士。
她中间说美国宪法那段我疯狂哇塞鼓掌,美国自由主义跟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令我恶心,越发能理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和压迫,就像男配子恐惧母别一样,但是共产主义还不够啊,全世界的女性都应该联合起来,多一些斯隆这样的女人,掀翻父权的桌子。
其实很想看斯隆女士和社交先生的后续......剧情还是有点不接地气,太多轻而易举的反转,使剧情显得过于顺利。
其实剧情还不错的立意也不错,但是,间谍蟑螂有点太科幻了……就好比女主这种有通天手段的开挂感觉不真实一样
一场虚拟的政治博弈,最敬业的是鸭子。Miss Sloane,you just don't have a penis!
7.4,立场属性太严重,全片只从一个视角看是硬伤。角色善恶观模糊也就算了,看得出来想塑造一个性格复杂心冷手段硬的角色,然而这个角色的完成度确实连提名级都没达到。关于政治说客是一个新鲜的题材,然而成片却很老套。最后的反转吧……一言难尽 032217/042318 Miss.Sloane.1080p.BluRay.-DON[EtHD
3.5 镜头调度和劳模姐的表演都很好,问题就出在剧本上。原本就是一个不太讨喜且充满争议的题材,复杂化的叙事并没有让剧情更加丰满,大笔墨地刻画斯隆的强硬性格其实会让人物趋于乏味。
飞机片 看了2年多才看完 继爆裂鼓手和她之外的又一款小精英鉴别仪
Thieves and liars, which side are they at?
杰西卡查斯坦的角色令人生厌。无论是剧中人物的过于强调“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个性,还是杰西卡查斯坦用力过猛的表演,都是减分项。
不像电影像美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