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部动画的话,它包含的方面很多很多,但都是人性中美好的东西。
看过EVA,觉得好的人绝对要看看这部,EVA是暗天使,而《交响诗篇》是光明天使。
要说我比较遗憾的只有一个,为什么优莱卡就一定要变得那么不像人呐?
变得像蝴蝶无所谓啦就是其中有几集她一直没眉毛汗了不过真的很感动,看了想哭优莱卡长的也很可爱,我喜欢这类人设。
一路神作追来,这部长篇科幻让我感概良多,哭的时候真不少。
为了重新审视这个作品(主要是前几集忘了),又从头开始看起。
开头就是作为观察者斯托纳的话“像音乐和电影这些东西,相对其本身的内容来说,回忆起当时的感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记忆这东西绝不能独立存在,它要被所处的环境所支配。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为什么要突然写这篇影评不是影评感想不算感想的文章,如果忘记了当初看完时的那份感动和思绪,仅仅留下影像对人来讲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句话感觉怪怪的。。
@雪夜苍华)原来总是觉得高中时候自己那根本就是用语言把剧情叙述一遍的影评完全没有意义,现在想想,装什么比呢?
反正我也不能看出什么专业的东西来,除了剧情留下的感情,还能剩下什么?
后悔自己后来看了这么多作品都没有写下感受,到头来大都忘记了,只有零星朦胧的感觉存留。
不过呢,这只是对“当时的感觉”的一些感想,本剧所着力描绘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豆瓣其他几篇都提到了“孤独”,剧中的人们都是因为孤独才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连非人类的珊瑚岩也因为人类的离开感到孤独。
关于这点我确实没有提炼出来诶接开头讲斯托纳。
斯托纳的戏份不多,作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他一直在思考,所说的话也让人深思。
导演通过各种各样的人传达各种各样的思想给观众,假斯托纳之口说出的是他对真相的追求。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三贤人和军队都企图愚昧民众,但月光号的《Ray=Out》却通过一种非主流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着他们所见到的真相,微弱的光在滑空者和崇拜他们的少男少女之间之间传递着。
虽然长时间的努力会被杜伊的一场发布会瞬间抹杀,但是斯托纳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正如霍兰德除了滑空什么都做不了,斯托纳只能通过摄影和写作来传达他所信仰的真相。
真相么?
真是一个残酷的话题。
不禁让我“不许联想”,这种含有讽刺政府谎言机器的片子在天朝根本播不出来吧,看看《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就知道了。
杜伊看不起卑微无知的民众,看不起那些真假不分的贵族和军官,但他自己何尝不是呢?
他很悲惨,但是不值得可怜;他很固执,固执地让我在他死后甚至敬佩:仇恨的力量真大,足以蒙蔽他的双眼,毁掉他的一生乃至他身边的一切。
他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守住所谓的“人类的尊严”,其实不过是他自己的尊严吧。
他想要当王,他想要那再也无法回来的父爱,得不到还要让所有人替他陪葬,可悲!
“那你喜欢真的还是假的呢?
”安妮莫奈的问题很尖锐啊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猜疑和妒忌,无法敞开心扉地交流,所以这世界才会看起来如此的复杂。
高达OO的“天人”想要根除战争,反叛的鲁鲁修希望这世界的仇恨都集中在他自己身上,很多导演都在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他们梦想中的世界和到达的途径。
而在京田知己的心中,在珊瑚岩的那个理想乡里,人们共享所有的信息与情感,不存在什么纷争与烦恼。
而我们的兰顿和优莱卡,还有月光号的全体成员正是为此而不懈的奋战。
也仅仅存在于动漫和想象中不是么?
但也正是因为现实的缺失才会让我们感到如此的想往。
让我把斯托纳说完吧,动画中出现的最主要的《Ray=Out》有三期(让我想去了死去的某杂志君)。
第一集中以霍兰德为封面的那一期,代表的是兰顿对月光号和霍兰德的崇拜。
14岁的少年期待一点特别的事情发生,他根本不知道月光号是干什么的,看到LFO的时候还是满嘴的“四锅咦!
”后来作为新人被整而上封面的那一期,见证了兰顿成为月光号的正式成员。
现实迫使兰顿成长,一步步地坚定自己的信仰。
他没有想过去拯救世界,他只想守护着优莱卡,仅此而已。
何必需要那么多的信仰?
少年PI吗?
我觉得一个小小的、坚定的信仰就够了,连世界都能拯救,更何况拯救自己。
重新发刊的封面,人类男孩兰顿和科拉利安少女优莱卡一起滑空的场景,正如斯托纳所言,既不是主流也不是反叛,而是包含了能让人们愿望成真的真相,通过最普普通通的、真挚的情感来打动所有的人。
此时的主角不再是霍兰德,也不是兰顿,而是兰顿和优莱卡,未来必定将由你们来创造!
(啊。。
热血了。。
)斯托纳还有一段很长又有点难懂的台词,表达了他对“现象”的看法,个人理解呢,就是易中天所说的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的问题。
非常经典,相信我将来重读这段话会有新的感受。
目前让我想到的是前几天看的吴闲云评水浒,这位天涯上的大师很善于从词句与对话中来对人物性格进行推测,我就纳闷,这些对话的真实性有多少呢?
水浒的故事本来就源于民间的口口相传,后来经过施耐庵和罗贯中的加工润色,很多对话应该都是后人加上的,它们必然包含了加工者对于人物和故事的观点,所以从这些里边推断还真有些不可信。
不过,写的还是很有意思的!
斯托纳的话我就不再多费口舌地转述了,原文如下:我的名字是观察者,是处于现象与现象中间的存在,一切自然现象如果无人对其进行观察,就不会被记录下来。
我的名字是观察者,一切现象只有通过像我这样的中间者的观察,其存在才能为后世所知,你知道科拉利安么?
始于被视为科拉利安的存在,我们所能谈论的很少,人们将其形容得犹如幽灵或怪物,可事实是,所有说法都言之不切。
面对科拉利安,我们的词条变得如此贫乏,你知道科拉利安么?
即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词条,恐怕也无法正确表达,甚至无法互相分享各自的感受,我们在科拉利安的面前变得如此的无力,我们就像完全没有语言。
然而,以无法表达为借口,仅仅只形容表像而回避本质,这种行为充斥着当今世界,以此为准则编辑语句,究竟又有多少意义呢?
如果无法表达,就应努力去表达,如果不想努力,就应保持沉默离开这里,他们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等待着大浪的弄潮儿来说,那里存在着的事物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一切都通过体验得以表达,只能通过已存在的粗糙语言进行表达的他们,通过这粗糙之下隐藏着的深刻的真实,尝试着将之作为语言表现出来,说了什么,说了真实。
可是那终究只是太过浅显的语言,人们只会将之视为陈腐的词条堆置而嗤之以鼻吧!
可是谁又真正了解真实,以公正的语言描述眼前发生的现象,这才真正会使现象简单化,现象仅仅只是现象,要想描述现象就只有自己成为现象,可是我们无法成为现象本身,因为现象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地方,也发生与我们之外的地方。
正是如此,即便没有我们的存在现象也仍会发生。
只是目击了这一现象的人需要留下些什么,这对于这些目击者来说会成为伤痕,抑或成为食粮呢?
而这些,不过是《交响诗篇》这场时代交响剧舞台的小小一角,太多太多令我难忘的人物和场景,我只想把他们连同我的感受一同记录下来。
首先还是有关于真相的一段对话,语出提普特里老婆婆。
兰顿问补陀罗是不是反政府组织?
因为学校和同学都说不知道你们在想些什么,很可怕的样子。
老婆婆说:“不明白不了解的东西就是可怕的东西,这点大家都是一样的。
人光看外表是无法了解的,其本质不会随外表发生改变,但是如果大家都能理解这一点的话,这里也不会变成这样了。
”不明白不了解的东西就是可怕的东西,表达了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鬼片不就是这么吓人的吗?
怎么摆脱无知的状态呢?
片中有两条路:宗教和科学——都能减少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感。
《交响诗篇》玄妙的哲学观体现在高僧诺鲁布和格雷格教授对珊瑚岩的感悟和研究上,虽然解释的方法听起来差异很大,但是殊途同归,诺鲁布甚至还能点醒格雷格博士。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牛顿晚年沉醉于神学的研究,证明上帝的存在。
有人说那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无法再在科学上有所突破,向未知投降了;也有人说,牛顿从小就是基督徒,研究自然的出发点就是研究神,因为他认为普通基督徒通过圣经来了解神是不对的,只有研究清楚的自然,才能更好地传达神的旨意。
我觉得这里边不存在严重的对或错,当然我也是逐渐理解的,但是小时候被灌输的都是“牛顿晚年的研究是错误的”。
贴吧里不乏牛人,一句话让我特佩服:唯心还是唯物,其实关键不在“心”或者“物”上,而是在那个“唯”字上。
老婆婆接着说这这古老的土地并不属于人类,然而我们却在不稳定的珊瑚岩中打入无数桩子,试图压制它们。
兰顿不解:但是课本上说如果不打桩固定,就会发生地壳变动。
老婆婆反问:“那么为什么打桩固定之后就不会发生地壳变动了呢?
”兰顿无语。
“你只是囫囵吞枣地读着某些人所展示的东西罢了,不是么?
”一个14岁的少年如果能够真正意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他将来不是个医生就是个律师吧(误),反正我现在都很难做到批判性思维,别说一根筋的兰顿了。
但是这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不在浩瀚的信息中迷失自己的观点,能够独立思考——每天看到那么多新闻,那么多微博,究竟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究竟该相信某球报还是某周报?
是否被删的微博就真的是真相?
被转发多的微博就真的那么有道理吗?
——可能这样会活得很累,所谓“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没心没肺也能幸福一辈子,穷屌丝也有逆袭日。
但如果都这么想,这社会、这世界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又让我想起了超级出云舰舰长尤尔根斯那段大义凌然的壮行词:“确实,很多人的生命被夺走了,无数人失去朋友、亲人和恋人。
正因如此,我希望大家去考虑他们到底为什么会死,我希望大家能认清现在活着的我们到底应该以谁为敌,这不是为了地位和名誉的战斗,而是为了保护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人们,保护我们所爱的人!
”思考他们到底为什么会死?
我们到底应该与谁为敌?
——对于一个军人而言,需要思考这些吗?
他们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但是,对于一个人而言,难道不需要思考这些吗?
难道任由杀戮发生不为所动吗?
矛盾,我只感觉这很矛盾。
那么多舰长和情报人员,为什么只有尤尔根斯和多米尼克“醒悟”了?
因为他们内心的善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接近真相。
普通民众除了从媒体了解事态的发展之外还能有什么途径?
而且他们很容易被煽动,进而被控制。
但是多米尼克和尤尔根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事情不像是杜伊说的那样,他们觉得杜伊所说的不是真相,所以才会去找月光号寻找真相所在。
对于普通人来讲,掌握更多的信息就能够接近真相吗?
未必吧。
徒增选择与判断的难度。
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判断信息的对错与权重,大多时候只能依靠感觉与直觉了。
我有点悲观啊,因为我目前没有找到方法。
反过来说,知道那么多,结局也不会好吧。
兰顿又问了(他是蓝猫吗?!
),为什么要聚集在这荒凉的地方?
老婆婆眼中闪烁着光,说道:“因为这里是抉择之门。
”华丽战斗结束后,兰顿对优莱卡说:“你知道么?
这是个让所有人做出选择的地方,所以,优莱卡也一定在这里选择了什么。
还有,提普利特婆婆说过,不管这里的外表怎样改变,这里还是这里,不会改变。
我相信你当初在这里做出的是了不起的决定,这份了不起现在也没有改变,就像这地方不会改变一样。
不管你过去选择了什么,我都相信你,而且我也相信,你还是和当时的你一样,没有改变。
”兰顿好不容易说出了一段看起来相当有哲理的话,但是还是被优莱卡否定了,因为优莱卡认为她变了,因为兰顿的出现而改变了。
我觉得兰顿所说的不曾改变其实是老婆婆之前说的那句话“人的本质不会随外表发生改变”,正如这天空之城的美,它不仅是物理上的漂亮的城市,也是能净化人们心灵、坚定人们选择、通向Great Wall的必经之路,因此,即使外表满目疮痍,它仍然是补陀罗们的圣地。
优莱卡在这里选择了保护那三个孩子,也是她与SOF这种无意义杀戮生活的决裂,爱的力量开始觉醒了,她不再是没有感情的人形科拉利安,而是希望爱与被爱的优莱卡。
这就是她的决意,从那时到现在不曾改变,并且因为兰顿的出现进一步地强化。
剧中另一位补陀罗人物就是诺鲁布高僧,这位大师在哲学上的高度真是让人赞叹。
而诺鲁布的名字却正好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先行者布鲁诺的反读,不知道这里边是否有深意,但他确实达到了连科学都难以到达的高度。
不过,有可能是他和佐久夜的失败才让他懂得了这么多,也从侧面证明了,在那个蒙昧的时代,单纯地从宗教的角度来探索是会失败的,必须辅之以科学才能进一步地前行。
诺鲁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与兰顿与优莱卡离别时那段关于“相遇”的话:“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偶然,人们会因为相遇而渐渐改变,而分别也是注定的,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偶然而彷徨。
”人生路上充满了相遇,充满了偶然,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要走的方向,不能因为这些偶然而彷徨,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伤心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改变已经留在了我们身上,带着这份改变继续前行,这便是相遇的意义。
当然了,还有兰顿姐姐的那句话:相信就一定会再见!
有好几次我都觉得兰顿的行为让我讨厌,他固执地要求把优莱卡送到医院去,固执地认为霍兰德只是为了钱,固执地要把那位连父母都放弃的补陀罗小孩送到医院,我总是忍不住想骂他。。。
这时候,查尔斯和霍兰德的区别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查尔斯适合做爸爸,而霍兰德只适合做个大哥哥。
查尔斯认可兰顿,但是他也提醒兰顿:你不能代替别人思考,不能以自我的感受来代替别人的感受。
所谓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一句很常见的台词“我这是为他好!
”,你怎么知道他也觉得这就是为他好呢?
即使你真的了解他,但是没有问过别人的感受,你凭什么说你就是为他好呢?
只是你觉得罢了。
换位思考,挺不容易的,准确地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尽量去做吧,不能因为太难就放弃努力,努力过就总会得到认可的。
还有一位神奇的人物:威尔。
这个好似世外高人一样的“逃兵”,念念咒语敲打两下就能让一座桩子轰然倒地,面对患有“绝望症”的妻子却乐观不已,对自然的理解也让兰顿不甚理解,不过他也是兰顿成长路上重要的领路人,让他明白有所坚守就必然有所希望。
兰顿经过他的救助之后,回到月光号,开始了最后的征程。
查尔斯和蕾是最让我伤心的一对,查尔斯是如此的豁达开朗,认可兰顿鼓励兰顿,无条件地支持兰顿的选择,如山般的父爱啊;蕾是如此的温柔,兰顿离开时蕾在查尔斯怀里痛哭,直到最后的最后,桌子上的餐具还是三人份。
可是,宿命吗?
一朝SOF,一世嗜血战士?
片中没有给出查尔斯和蕾必须与霍兰德决斗的理由,但是似乎霍兰德在和兰顿洗澡谈心的时候道出了心声:他这一生已经杀了太多的人,无法回头了。
也许查尔斯和蕾也一样,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向生命的终结。
最终都没喊出口的那声“妈妈”,放在柜子里的小茶杯,这故事令人心碎……让我泪奔的还有兰顿的爷爷。
爷爷把多米尼克的车子修好后,深深地鞠躬,对多米尼克说:“多米尼克君,今后也请你好好照顾兰顿,他的父亲被人捧做英雄,但是那种东西不过是军队编出的故事,请你不要顾忌这些,和兰顿做朋友。
我一见到你就没把你当外人,什么时候想来的话我随时欢迎,要是你的摩托需要修,我这把老骨头随时效劳。
”受不了了,我补水去了T T多米尼克君是个好孩子,路痴且善良(好像这两者没什么关系),他同样在最后戳到我的泪点。
被霍兰德讽刺了他的正义青年的台词后,多米尼克说出了真心话:“我喜欢一个人,不…其实只是我一厢情愿,她肯定不会看中我。
但是…即便如此也没关系,我不希望她再继续受苦。
我想帮助她,终式的驾驶员,我想保护安妮莫奈!
”去阻止终式的时候,霍兰德再次呵斥:你冷静点!
战场上不能被私情冲昏了头!
多米尼克反问:”私情有什么不对?!
你可以笑我庸俗,我希望阻止我爱的人,阻止安妮莫奈的人是我自己!
所以求求你!
”面对如此痴情少年,无语凝咽。
还有我特别特别喜欢的塔尔荷,还有那三个捣蛋却又支撑了兰顿与优莱卡的孩子们,还有月光号上的各位,这部戏离不开你们每一个人!
结尾是大团圆吗?
我觉得不算是。
兰顿和优莱卡还在继续探索,探索人类和科拉利安融洽相处的方法。
正如看过的一篇评论写道的一样:爱,是最大的力量。
恋人之爱,姐弟之爱,爷孙之爱,同伴之爱,缺少了爱,世界是如此地孤独、可怕。
去年此时,我看完了新钢炼,心情沉重,但是步伐坚定;今年此时,我看完了交响诗篇,感动满载,同时满怀希望。
感谢这些好动画的陪伴,你们不会单独存在,你们连同感受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们偶然的相遇必然会有意义,就让我带着你们给我的成长前行。
BONES当年的作品可以说是叙事的楷模,无论是同期的《钢之炼金术师FA》还是《交响诗篇》,都在树立多维矛盾和围绕统一课题收束方面交了高分答卷。
世界观要素众多,但基本没有脱离主角兰顿的视点进行主观叙事,一位始终为意中人不离不弃的少年,在迷雾般的世界中心解决接踵而来的内外矛盾,直到最后“顺带”解决了多物种的生存问题。
多少有些谜语人了半天,直到最终几话才将世界真实样貌大白于公的释放感。
作为当年日本萝卜片金字塔般的存在,《交响诗篇》TV版很好地解释了一件事情,即是某品类代表潮流的元素或桥段设计,是如何在其诞生后的数10年演变过程中被‘后辈们’用更好的音画表现实现完全的上位迭代,从而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名场面。
诸如空中接力(《高达UC》EP4重力井底接密涅瓦桥段)、试图通过融合实现意识互通的异星生物(高达00剧场版的ELS设定)、板野马戏的文艺复兴等。
《交响诗篇》让我有意识回顾日本机器人动画的历史,如大梦初醒地认知到这个如今小众题材的动画早已经历了强内卷的发展过程,从结果而言,对比桥段先入为主的‘后辈作品’,似乎‘掌握时机’可能比‘前卫’更能博得市场的受众。
虽然有点惋惜,没有在最好的当年和这部作品相遇,但毫无疑问、以当时的标准估计是超前的满分作了。
EUREKA SEVEN,中文名是很有气魄的《交响诗篇》,借了同学的《动新》才发现的片子,结果在开学前感动得一塌糊涂。
EUREKA SEVEN,从世界观到人/机设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神作EVA。
第一话Eureka和Nirvash降临的时候,心中就生出“绫波丽和零号机呀”的感叹——虽然很快证实Eureka其实是个很可爱的女孩,但Nirvash确实是暴走、觉醒一样也不少,只在滑空这点上多了不少看头。
随后的“爱之夏”、《金枝》、宗教、无政府……也像极了那个“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创造奇迹”的时代。
不过BONES很聪明地把主线放在了Reton与Eureka的成长上,于是每一话都有种动人的细腻感。
那是,自然而然地融入故事的感觉。
你尽可以泡杯補陀落老婆婆的红茶,在雾气氤氲间为LFO的滑空而喝彩,为Eureka的发型而微笑,为Renton听说Eureka有三个孩子时的单帧定格偷着乐,为查尔斯与蕾的约定而莫名感伤……这些EVA略过的感情,却成为了E7的珍宝。
这个世界的真相支离破碎,我却兀自为Eureka与Renton,为安妮莫奈与多米尼克,为月光洲与出云舰几度含泪。
记得有一话里Renton出走,塔尔荷问霍兰德:——你不去把他找回来吗?
——没关系,只要Eureka还在,Nirvash可以再想办法。
——可是……Renton是她的弟弟呀!
当时吓了一跳——难道Eureka和绫波一样是@#$%&*...?
还好及时发现这完全是我理解错误,那个“她”如果翻译成“那个人”的话我就不会误会Eureka了呀- -也是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
这个世界会怎样已经无所谓了,我只是衷心的祝福,他和她可以不必再担负大人们的过错,一起在约束之地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
EUREKA SEVEN,真的是对她一见钟情了*^-^*再宏大的背景再精巧的阴谋,都不及兰顿和优莱卡滑空时爽朗的笑脸。
我执着地相信,数万年后,定有一章如此动人的交-响-诗-篇。
人类发展到某一天,突然珊瑚岩这生物从宇宙进入地球环境,并开始逐步壮大族群,珊瑚岩由于也是智慧生物,所以具有迫切的与其他生物交流的需求,而处于智能低级阶段的珊瑚岩,本能的与其他生物交流的手段是同化对方,由此引起了地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最后人类因为畏惧珊瑚岩这种生物,不得不离开地球,而珊瑚岩由于智能尚低植根地球,所以也追不出来。
人类在巨大的航船内漂泊宇宙达到数千年,最后宇宙船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时人类的统御阶级是称为三贤人的组织,三贤人对全体幸存人类宣布,人类找到了新的可供人类居住的星球,出于各类神圣化的想法,该星球被称为约束之地,即本TV故事开始的地方,但是这个星球其实却是被珊瑚岩整个同化了的地球,三贤人明知这一点却瞒着大多数普通群众。
而经过数千年的同化历程,珊瑚岩已经具备的庞大的族群,珊瑚岩是属于智能共享的生物,也就是随着数量增加,其智能也获得提高的生物,而同化了整个地球的珊瑚岩,已经具有的非常高的智慧,并且开始意识到同化这种手段对其他生物的伤害性以及“生物的思考也是一种力量”这样的结论。
所以珊瑚岩守着几千年没有其他智慧生物的地球并感到了寂寞,直到人类回来,珊瑚岩再次有了和人类交流的希望,因为珊瑚岩的数量过于庞大,其思考的力量已经可以产生物理上的干扰现象,故其进化出了指令簇,而将除了指令簇以外的其他珊瑚岩进行了强制冬眠。
指令簇为了和人交流,做出了许多“人-珊瑚岩”界面,SAKUYA应运而生,但是由于两种生物形态差异过大,在交流时突破意识的障壁遇到障碍而挫败了。
但是珊瑚岩没有放弃,再次做出了后续的珊瑚岩交流界面,EUREKA。
为了防止意识的障壁再度影响结果,珊瑚岩还附赠了“突破障壁的力量”即LFO的骨骼,人类发现LFO骨骼后,结合了之前利用光粒子的科技,开发出了人类第一台LFO,泥路罢休,由于该骨骼是为EUREKA突破障壁而定制的,故只有 EUREKA本人可以操纵,而人类将之运用到了军事上,同时在各地又挖出了许多备用的LFO骨骼,人类依样画葫芦又制作了许多机体,而最后一台LFO就是 THE END。
同时,按照理论,指令簇并没有仅仅送出SAKUYA和EUREKA两体交互界面,应该之前还有更多。
比如月光号的喝茶老爹等等。
其中有一体就在和杜伊进行意识交融的时候失败了,由此杜伊体内也被植入了魂魄驱动器,说到魂魄驱动器,应该是人类为了利用大气中的光粒子而发明的设备,而光粒子其实就是珊瑚岩做梦思维产生的物理干涉,因此魂魄驱动器在人与珊瑚岩的意识交流中,也起到着类似变压器的功能。
即将珊瑚岩的思维转换成能量给人类使用,又将人类的思维装换成珊瑚岩可以理解的形式进行交流。
一旦交流失败,魂魄驱动器就植入人体内,无法取出了。
而一般的人,如果能集中思维的话,也能与珊瑚岩进行低层次的思维交流,结果就是自己的思维通过魂魄驱动器被珊瑚岩吸引,也就是绝望病了。
杜伊由于少年的成长经历影响, 加上与珊瑚岩沟通失败,所以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人与珊瑚岩不可能互相理解,终有一天是你死我往的结果,于是借用了阿德洛克萨斯顿的计划名,将其整合成自己的珊瑚岩灭绝计划,展翅计划。
而七波其实就是人类与珊瑚岩共乘特制的LFO时,由魂魄驱动器加上增幅器阿米达回路后,互相将思维化成干涉物理能量光粒子的过程。
阿德洛克萨斯顿之所以停止第一次爱之夏的七波,是因为他意识到当时的EUREKA不过是一具空心人偶,并未真正的了解人类,这时候进行交流,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而万一惊醒了珊瑚岩,苏醒的庞大数量珊瑚岩的思维可以使得地球这样一个狭小空间内的能量平衡完全失控,结果就是人类全灭。
而杜伊家族的历史其实和对土地的畏惧产生了不必要的信仰有关,杜伊自从被科学武装过脑袋以后,就不信那一套其实说来更接近“巫术”的宗教理论了。
人类的兰顿是无法成为司令簇的,当然之后被同化了以后又是两说了。
最后的结局其实是EUREKA和兰顿都不用成为指令簇,泥路罢休开了彻悟以后,其本身作为一个珊瑚岩生物的意识彻底觉醒了,由它来代替指令簇,而其成为指令簇后,基于其一路与人类的相处经验,做出了人类与珊瑚岩短期内尚无法完全互相理解,但终有理解那一天的结论,于是引导“善加控制思维力量的话,可以获得类似神的力量”的珊瑚岩离开了地球。
并期待有一天的再会。
《交响诗篇》的野心堪比《eva》,而且完成度更高,赞美爱情、生命、种族、自然、科学、宗教、还有萝卜,所以是交响诗篇,这个名字显得大气磅礴;神秘宏伟而不神棍,佛教徒接受科学家的问道,向其告知光粒子是大地的呼吸,空停级科拉利安伴随巨大气旋出现,月光州号飞向真相所藏匿的布达拉宫,分别弑父弑母的兄弟二人在不同的地点翻读《金枝》;长片塑造的史诗感,当爷爷再次看到彩虹七波,热泪盈眶的时候,当霍兰德接受自己没有被选中的事实,将使命交接给兰顿的时候,当诺鲁布失败醒来,看到佐久夜化身的巨大莲花,魂魄驱动器上的SAKUYA变成EURAKA的时候,命运无视几十年的跨度向兰顿追去,他驾驶着前辈因缺少而失败的零号机;《交响诗篇》的叙事非常流畅,剧情的走向像钢炼一样水到渠成,但即使推动情节的因素依次出现,大量的真相被揭示,故事即将结局加速收尾的时候,LFO的秘密仍然按住不发,主角驾驶的萝卜究竟是什么、魂魄驱动器和绝望症有何关系,就像小豆丁最后一刻也没有让观众搞明白的真理之门;兰顿和优莱卡的剧情一度险些成为家庭伦理剧,及时刹住了车,到第26集时顿感神回,心潮澎湃,在集尾发现剧本是大河内写的,05年的交响诗篇,还有06年的鲁鲁修,那时候大河内可以说是立于无懈可击之地,没有这么多可爱的槽点;我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可以让这部片子成为eva,只要让剧情在30多集截止,这时候的阿弥陀驱动器约等于朗枪,雷顿和优莱卡一起坐上LFO握紧双手,第二次接触开始,彩虹七波毁灭人类,至于珊瑚基质是什么,就随着片尾曲的结束悬在空中吧。
我的名字是观察者,是处于现象与心象中间的存在,一切自然现象如果无人对其进行观察,就不会被记录下来。
我的名字是观察者(私の名前は、観察者),一切现象只有通过像我这样的中间者的观察,其存在才能为后世所知。
你知道科拉利安么?关于被称为科拉利安的存在,我们所能谈论的很少,人们将其形容得犹如幽灵或怪物,可事实是,所有说法都言之不切,面对着科拉利安,我们的词汇显得如此贫乏。
你知道科拉利安么?即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词汇,恐怕也无法正确表达,甚至无法互相分享各自的感受,我们在科拉利安的面前显得如此的无力……(我们就像完全没有语言),如果一定要说,那就像一只沙漠中的蚂蚁硬要去描述天边的事。
然而,以无法表达为借口,仅仅只形容表象而回避本质,这种行为充斥着当今世界,以此为准则编织语汇,究竟又有多少意义呢?如果无法表达,就应努力去表达,如果不想努力,就应保持沉默离开这里。
他们证明了这一点……对于等待着大浪的弄潮儿来说,那里存在着的事物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一切都通过体验得以表达,只能通过已存在的粗糙语言进行表达的他们,通过这粗糙之下隐藏着的深刻的真实,尝试着将之作为语言表现出来,说了什么?说了真实。
可是那终究只是太过浅显的语言,人们只会将之视为陈腐的词汇堆叠而嗤之以鼻吧。
可是谁又真正了解真实?以公正的语言描述眼前发生的现象,这才真正会使现象简单化,现象仅仅只是现象,要想描述现象就只有自己成为现象,可是我们无法成为现象本身,因为现象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地方,也发生于我们之外的地方……正是如此,即便没有我们的存在现象也仍会发生,只是目击了这一现象的人需要留下些什么,这对于这些目击者来说会成为伤痕,抑或是成为食粮呢? - 史托纳(ストナー) 译 mhideo@dmhy
It`s love.倘若兰顿对于Eureka的爱可以与世界为敌,这份毫无虚假的心情,是否还有必要用大小来衡量呢。
我们也可以拥抱爱,但我们能像卫道士那般为其献身吗?
我觉得很难做到。
But was there something we knew which could not wither away?虽然提起这个问题也表现了我的不成熟,但我仍然相信这份爱意是超越了世间所有的一切,超越了任何衡量准则的心情,对此而言,大小是没有意义的,时间也不能令其枯萎。
这是一个角色们带着真实的缺陷来寻求真正的成长的故事。
故事的雕琢是细腻的,这不免带来过慢的节奏,但决定观众是否能够接受这个节奏的,其实是代入感。
每个角色,我认为都很饱满,色彩鲜艳,正如同尼尔瓦修划过天空时留下的彩虹,这是月光洲全体成员的色彩。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而剧中的每个角色也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成长,是否能够带入每个角色,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观看的幸福感。
就像霍兰德这个角色。
我是愿意把他当作另一个主角来看待的,虽然开始时的确是很难过,但那也不过是将我自身带入了兰顿的视角中来看的,而当我带入霍兰德时,一名跟随着哥哥的脚步进入sof的士兵,他的出生伴随着母亲的逝世,其童年成为了哥哥为了牺牲的王者所做出的无脑的举动的牺牲品,他的童年是为何物所支撑的,哥哥,天空和划空吧。
所以霍兰德心理年龄有点小也就不奇怪了,加入sof之后就是无尽的杀戮,他也曾说过,他的身体流着几百加仑的他人的鲜血,他们是不会允许霍兰德改变的。
在杀死查尔斯之后,他也曾说过,对他们这种人来说,杀戮也许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即使是这样,他也在成长,必然伴随着阵痛。
而兰顿的姐姐对他来说,也仍然是个悲喜交织的存在,是初恋情人,让霍兰德品尝了恋爱的甜蜜,却也是利用了霍兰德来接近其父亲的遗物,直到最后无声的消失,让霍兰德饱受苦痛,而兰顿这样的存在在霍兰德的心中就是一种矛盾。
再说莫里斯,一般的剧情里,真实只属于主角们,配角们的思维往往是依附于主角的,而在剧中,这样的孩子也是拥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们也在思考和成长,一个在自己面前杀害自己父母的人,即使是救了他,养育了他多年,那份血海深仇真的能伴随着一声妈妈就烟消云散吗?
当年的刽子手就可以这样获得幸福吗?
真的就像其他一些作品中,什么苦大仇深都可以如过眼云烟一般抛诸脑后吗?
无知就可以无罪?
FTNDGCP。
但最终,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真实是只属于带入了观众的主角们的吗?
这也是《交响诗篇》的一个勇举吧,把属于角色的真实还给这些配角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会牺牲观众的观看体验。
将所有的剧情联系起来,所有的不合理都成为合理,所有的偶然都成为必然。
不幸的我在观赏时不幸的带入了绝大部分角色,导致《交响诗篇》成为了我心目中的神作。
在观看有关成长题材的作品时,代入感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观赏感受,代入感差的作品看起来就会觉得无聊,甚至是觉得角色的判断是无理取闹。
角色们是在成长并且变化的,也许只是看惯了固定人设的作品的我们没有能跟得上角色的转变。
而且观看闲杂人等的成长也着实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其实《交响诗篇》的感情描写之所以细腻,也是希望观众能够更好的带入角色吧,因为这是一部关于一群人成长的故事。
时隔多年发来这样一份影评,其实也算是对当年感动的纪念了,说祭奠有点不合适,因为这份感动和澎湃的热血仍然在我的身体里涌动。
也希望弃坑的大家能够耐心的去看一下,或许有一些自私,我仍然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关注,也希望作品所传达的心意能够被大家所感受到。
有问题欢迎指正,其实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还是有所欠缺,仍然愿意和同好们讨论,从而更加接近作品的真实。
不过人是不同的,观点不同也很正常,但那也恰恰说明,在这里的我们也许已经是不必为个性所困扰的个体了,是不是呀?
I wanna flyaway.Even the mistake and regret can become our wings.Straight into the sun.And higer than the sun.
感觉豆瓣上分数这么高可能还是因为机战尤其是交响诗篇这种还是稍微偏小众了,最早是在超级机器人大战里接触到的,后来看了几部新的剧场版,最后回来补老番,有点失望说实话,情感转变是跳跃的,人物观念有其时代局限性,队友前半段是令人讨厌的,后半段反派是空洞的,不合理的,政治是扯淡的,中二过头的,动画解释的动机让人感觉是牵强的,可能有人要说你不懂反派内心经历了这些之后会有多扭曲,我只能说真要有这种人他爬不上那么高的位置,也不可能隐忍这么久,这比大部分精神变态都要变态了,希特勒发动二战屠杀犹太人好歹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本身也是代表国内资产阶级利益的,杜伊这种反派要是存在于纯子供向的动画的无脑反派的话还能勉强接受,已经脱离了离奇和浪漫,而是一坨狗屎。
骨头社的原创作品的编剧水平在这个时候就令人堪忧了,难怪后面创造出超人幻想,以及今年一月最新出炉的热翔金属口红了
一味用华丽的词藻,来描述发生眼前的现象,只会矮小化现象本身但想要传达当中的体会又只能通过语言来描述,尽管能感受到那在简单词汇下的真相,语言也过于肤浅,难表真意,就如同逼迫大漠中的一只蚂蚁去描述无垠苍穹一般。
不过只是无法准确的表达,但这世上却有太多人,借由肤浅的描述表象,而在行为上逃避本质,在这前提下所编撰的词汇,酒精又有几分确含价值?
既然无法描述那就更应该努力去表达,如果不想要努力,那就应该永远保持沉默。
交响诗篇,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关于精神的传承,坚定不移的信念,亘久不变的友情,还有海枯石烂的爱情,一个可听可不听的,无人知晓的诗篇 世界观揭露,part1讯息力学:宇宙有意识容量上限,如果有智慧的意识超过“件”的上限,宇宙就会崩坏。
夏恋现象就是其的体现。
珊瑚岩是拥有智慧的生物,在计算之下,智慧意识的存在,即人类和珊瑚岩的总数早就超过了“件”的上限,但是因为珊瑚岩处于休眠状态,才不至于夏恋现象的发生过去有陨石陨落使大地中的一部分珊瑚岩醒过来,尽管他们马上强制恢复沉睡状态,还是留下来一个不遵循任何物理法则的区域,那就是“great wall”主角团寻求一种能过与其共存的方式,杜威想要在珊瑚岩醒来之前将他们扼杀再睡梦之中世界观揭露part2珊瑚岩是外星生物,借由陨石到达地球,但是他们除了融合并没有其他的沟通方式,当珊瑚岩成长到了覆盖大地的体型时,人类开始畏惧攻击,但他们并不觉得人类是一种威胁,他们尽力亲近人类饼想与之融合,人类最终恐慌的离开了地球。
珊瑚岩继续生长,和万物融合,而最终地球只剩下珊瑚岩,当他们发现四周只剩下了自己的时候他们感到无比的孤独过了千百万年珊瑚岩陷入了沉睡,而人类又回到了地球,珊瑚岩这次对待人类便十分谨慎,因为他们觉得人类是最后能够交流的智慧物种了珊瑚岩选择进入沉睡状态就是避免超过件的界限珊瑚岩在形成great wall的危机中发现,宇宙的裂缝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宇宙,如果人类和珊瑚岩融合,是能避免超过“件的界限”并且人类与珊瑚岩共存的唯一方式(应该指的是将人类作为纯粹的思想只将灵魂转移到另外一个宇宙)(这部分以及剧情对话中的各种暗示就已经能看出,珊瑚岩是属于高纬度的生物,而思想,也就是所有生物的精神,是属于第九纬度,当空间中第九维度存在过多,也就是超过“件的界限”) 我觉得这里就很有讽刺意味,作为地球上的霸权,却不会珍视别的物种,畏惧自然与生命,等到有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了人类,可能那时的人类又会觉得孤独了。
38集有关于语言的讨论十分传神,在上一集杜威发布了罔顾事实的言论之后,被蒙在鼓里的民众被煽动形成一场狂热的政变,主角团由此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本来把握着真相的主角团反而变成了散播谣言的立场,而借由38集各人物对只言片语的误解,将莱登本来只是想从Eureka那里知道父亲的事情变成了莱登急着想要当父亲,借由独立出来立场的摄影师的自言自语,就把语言的可怕之处传达出来,虽然摄影师所说的是杜威利用群众舆论,将明明不是真相的谎言根植于狂热的人们心中,让他们坚信一个谎言并发起政变,事实上这一集的故事也是在讲这个同样的道理,口中的点点词汇所产生的一个个涟漪,甚至能产生毁灭世界的巨浪后期在揭露完整世界观之后的剧情确实有点拉胯,45集男女主还有三个小孩达成共识的煽情戏着实让我看得有点恶心,传递出来的三观确实有点扭曲,观众是从头没有获得有关于三个小孩是如何接受并将弑母的女主当做母亲的剧情的,而这里其中最大的小孩对eureka的感情近乎被强化到了病态,并且以eureka夺走了他们的真正母亲为由,不想让莱登“夺走”妈妈(事实上没人知道eureka身上发生的现象是不是莱登的原因)而举枪朝向多次救了他们的莱登,而且三个熊孩子在剧中多次闯祸的行为,本身观众就积累了很多对他们的不满,而这里却还强行要展现他们对eureka病态的感情和eureka对他们不知是愧疚还是母爱,让人感觉不适。
前中期观感极佳,直到揭露完世界观之后的部分,之后剧情明显变乱了起来。
我认为能够塑造一个这么宏大的世界观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虽说到大后期的剧本相对而言确实有所下降,有很多感情戏明显没有铺垫足够就直接开始演,结尾也异常仓促,就有种本来编剧想要主角团壮烈牺牲,但是发现销量很不错,硬是让他们都活了下来拍第二季,虽说如此总体来说还是平稳落地而不算太烂尾了。
第二季还是不说了,说白了就是垃圾。
其实评价三星半更确切。前半部分真是枯燥缓慢的看不进去,到了最后五集确实有点小感动,但是怎么说都感觉是个营造了巨大背景的爱情故事,感觉还是小家子气了点,尤其最后月亮里的心形,怎么看怎么觉得搞笑,让我大跌眼镜
心中永远的神作
各种八点档,看得累死了。
我竟然花了这么久看这部超级系没想到,可惜矛盾冲突设计的太少,人物关系在50集的内容下过于简单,感情之间只能进行无限的拉扯,男主的话术完全成波动式,在养父母未进行教导的前20集看完全是种折磨,到海岛上竟然还在拉扯,太失望了。
抄EVA抄太多扣分
补的很辛苦。。下的更辛苦。。
喂!39集根本就是在向足球小将致敬啊!!!然后情报操作这个……还有导弹群发……最后连浮游炮都出现了吗!!
挑战下限的机体,骨头社走向衰落
看不动了
有点长,没看完,据说是非常精彩的动画。【8.9】
补旧番是个体力活!!!
故事一长就觉得剧情里面好多地方都很别扭,月光州非常讨厌、男主角恩将仇报、女主角中途变丑、连配乐都配得那么生硬……总之,虽然整体很好,但是也有很多糟粕的地方
急速的流线机器人 糖果色头发 圆乎乎脑袋的小主角 滑板 粒子 荒凉的星球 不同于媒体系的美学 一种高科流体美
为什么一趴变形成赛车速度反而比人形态更慢?在重力圈用光粒子滑翔,为什么装小喷口?为什么敌机像纸糊的一碰就断,零号机像铁打的历战如新?为什么机炮打不中LOF,甚至连踩滑板的人都打不中?剧情就是0079的基本盘缝上eva元素的东施效颦,原创内容如一泡稀屎,五十集凑不出一场好看的戏。
时隔一年多考虑了一下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真的和骨头社对不上电波。
我get不到它好看在哪里,一直都不入戏
23神回。前二十集模仿EVA,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后几集海岛剧情莫名其妙,结局转折生硬。
作画不错,然而角色实在太不吸引人了了……
未知生物入侵地球,拿纯情少女贿赂愚蠢地球人的故事,越看越烂
Summer of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