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纷乱凋敝的年头还有什么比跟好朋友一起冒险更令人激动的呢绝对没有
电影《午时三刻》摄影阐述“斩首”“午时三刻”,看到这个词,“斩首”应该是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个画面吧?
没错,这部影片讲的就是一个关于“斩首”的残酷故事。
五代十国时期,一群等待“秋后”到来的死囚,获得了一次几乎是等同于“斩首”的生存机会——突破围城的敌军去点燃求援的烽火,这明显是一条不归路,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他们想要不被“斩首”,那就得冲出去“斩首”敌人,或者被“敌人”斩首,如果他们不去“斩首”敌人,那么就会被原地“斩首”,而如果他们冲出去成功“斩首”了敌人,但没有在限时前成功点燃求援的烽火,那么他们的家人就会被原地“斩首”,紧接着敌人就会破城而入,全城百姓就都会被敌人“斩首”,而如果他们在限时前成功“斩首”了敌人并点燃了烽火,那么他们的家人和城里的所有百姓以及官兵甚至整个国家或许就都会不被“斩首”了,然而……啊,烦死了,就让“残酷”适可而止吧,“脑袋”滚了一地,我想各位看官也已经眼花缭乱了,是不是还不禁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脖子?
没错,这也正是我当下的真实状态,虽然连日超四十度的高温,但面对眼下这部影片的计划,背后依然时不时渗出丝丝冷汗,不要问我为什么,难道你真的看不出这就是传说中的“中暑”吗?
但得这“热射病”的绝对不止我一个,全剧组的天才们恐怕都“病得不轻”,不然为什么非要在横店这粗暴的夏日里,企图用10天时间拍摄一部“一镜到底”的“动作”片,什么,还是古装?
如果你知道我们的参考影片是《1917》和《鸟人》等等这些好莱坞超级制作的话,你会不会说我们“疯了”?
如果你这么说,那你就真是太慷慨了,对于电影人来说,还有什么比“疯了”更美妙的评价吗?
十天时间、古装、动作、一镜到底(虽然是衔接的形式)……这或许在影史上不算首创,但在中国应该算是“首创”了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部影片在中国影史上也算是“斩首”了呢!
于是,为了顶起这口令人血脉膨胀的“艺术之锅”,一群本来就叫不上什么片酬且“病得不轻”的电影人,纷纷叫嚷着要卖车、卖房、卖肾,如果不是我手疾眼快及时阻止,某些“卖”疯了的已有家室的“病人”差点就要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儿女了……淡定伙伴们,虽然任务艰巨,但还不至于“技穷”到犯法,大家且把炯炯热烈的目光收好,让我们一起来瞧瞧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午时三刻”吧……那么,作为摄影指导,我还是主要从对影片的光影基调、空间与色彩、镜头设计,这三个基本方面来简单聊聊。
一、光影基调看到片名《午时三刻》,最直接的氛围感受应该是“烈日炎炎”,而残酷的剧情更是大大增强了“炎炎”的程度,一眼望去,灼热的日光倾泻而下似乎要融化全世界,而在这滚烫大地上的人们正面临着“灭顶之灾”,他们精神涣散疲惫不堪,个个都地挂着一副骷髅般的面孔,似乎一旦倒下就不会在站起来了……如此看来,“高调大反差”的调子似乎是必选了,然鹅……整个故事发生在中午这个时间段,全片除了两处内景外,其余都是外景,并且几乎都是在山林里,但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实拍天数只有10个白天(日出之后的些许和傍晚前后的氛围还不可用),加之又是超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即使在正式拍摄之前有20天的排练时间,也并不会减少我们在“光影造型”方面的局限,虽然,这次拍摄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但“艺术女神”对我们的眷顾最终也只能限定在自然光里了。
由于实拍周期超级紧张,除了开篇“死囚大牢”会用到人工光源进行“低调大反差”的处理外,之后包括“林中小屋”在内的所有场景,都将依靠自然光,而在这样的“极限”条件下,“高调大反差”在台风季的横店,就真的只能靠运气了,这或许是我们对“看天吃饭”这个词体会最深的一次,运气好的话,天天大太阳,哪怕天天为此中暑,我也会谢天谢地,但如果运气不好,我们也没有人家好莱坞大腕们带着近千人一起坐在土堆上等云来的勇气和魄力,不论天气如何,除非是下刀子般的暴雨,否则我们都必须进行拍摄,虽然我不愿意接受,但如果运气不好,最终那些无法衔接的“光影”也就只能“另辟蹊径”或者依靠强大的“后期魔法”了,那么,在此且让我们一起高举双手,对着天空拼命祈祷好运并且拭目以待吧。
在此,关于“基调”简单概述下要点:1、内景“低调大反差”,尤其是在“死囚大牢”,要营造一种潮湿阴沉但不失凌烈的质感。
2、外景“高调大反差”,在山林中由于树木枝叶的切割作用,会出现光斑闪烁的理想效果,注意个别时候人工补光的使用。
3、如果,能在最后烽火台大战过程中来一阵“自然而然”的太阳雨就好啦……
(《1917》主创在“恬不知耻”地等云来 )二、空间与色彩关于空间,本片倒是简单纯粹,内景在上面已做简析不再赘述,而外景,主要集中在山林里,但全片除了城池内外的外景若只有山林的话,未免过于单调了,因此,我们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增加地貌和环境的丰富性,看完一圈景下来,在城池之外,还有小树林、河流、湿地、芦苇荡、竹林、森林选项的综合,地势呈阶梯式逐级而上,对于一部一镜到底且故事发生在两个小时内的影片来说,应该是足够丰富了,但也要注意场景的合理搭配和过渡,不然可能会显得跨度太大从而失真。
至于色彩,在这浓浓夏日的南方,绿色才是统治者,大面积上是不可能避免的单调了,但建议可以尽可能地在人物的服装上做些文章,主要角色的服装尽量选与绿色成对比之势的高亮度色彩,如亮红、橙黄、米白等,当然由于剧情限制(主要角色都是死囚,服装几乎是统一的),很难对色彩进行个性化控制,但如果能想办法在“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当面积的区域来填充所需色彩,那就太好了,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在长镜头拍摄多用广角镜头和大景别的条件下出现人物和环境无法分离之可怕后果的概率。
另外,还有一种关于影片色彩的可选设计,即:全片黑白,仅在结局处恢复彩色。
这种色彩处理方式,也是符合故事和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情绪的,在那黑暗的乱世,一座几乎要“死去”的城池中,一群已经没有了希望的死囚获得了一次几乎是“以死换生”的机会,他们拼尽全力伤伤死死,最终成功点燃了求援的烽火,同时,也点燃了他们自己的希望之火,又正是“希望”点亮了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而从外在形式上,这种色彩处理方式有利于我们镜头与镜头之间衔接点的处理,也有助于弥补“先天不足的硬件条件”给我们造成的缺陷,即降低“环境跳跃”所造成的镜头空间衔接的难度,望考虑。
三、镜头设计“一镜到底”,最开始我们也曾勇敢地想要来一个像《维多利亚》和《俄罗斯方舟》那样的壮举,但结果,不是我们的勇气不够“壮”,而是现实它不够“举”呀,如果是时装戏,那或许还是可能的,但“古装”,别说在横店了,如果不是“人工硬造”,那在地球上恐怕都找不到适合我们实现“壮举”的连续场景,而“硬造”那是上帝的工作……因此,平凡的我们最终只能选择以“左拼右搭”的方式向《1917》和《鸟人》等伟大影片狂妄地看齐……“狂妄”是狂妄了,但严峻的问题还是要脚踏实地面对的,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采用“一镜到底”的美学形式,同时,还要包含大量动作戏,这就对我们的镜头设计和机位运动提出了更高的创造性要求,当然,有挑战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因此,我们此处应该鼓掌庆贺!
首先,为了更好地营造“写实性”,除了选用阿莱全画幅LF机型外,镜头上我建议选择SP25、29、35三个焦段的镜头,在保证有良好景深效果的前提下,以便在文武戏之间进行更准确有效的视野切换。
其次,机器运动主要通过斯坦尼康(trinity)加“手持”来进行,同时在个别场景配合“升降”“伸缩炮”和“飞猫”等大型移动设备来丰富场景视角的变化,要特别注意在不同移动方式衔接处的设计。
再次,从摄影角度来考虑,关于武戏的动作设计,建议采用“古式格斗风”(如果有的话),迅猛简洁、招招毙命,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影片的“写实性”,同时甚至也有可能大大降低摄影机与角色动作的互动难度,之所用了“有可能”这个副词,是要表达“降低互动难度”是副产品,并不是目的,虽然“古式格斗风”的动作不会像“传统古装动作片”那样丰富,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调度设计”来创造可观的视觉冲击,这或许会比“传统方式”更加艰难,望考虑。
那么,关于《午时三刻》摄影方面的思考,就聊到这里吧,作为一块儿我自己前期工作思路整理的“中暑粗砖”,既然抛出来了,就真心希望能“勾引”出剧组全体天才的“清凉美玉”,若能给大家提供些许帮助或启发,那便是在下的莫大荣幸了,同时由于才疏学浅,又必定多有疏漏,还望大家多多赐教指正,鞠躬感谢!
好了,絮絮叨叨三千来字,转眼已从“午时三刻”写到了“半夜三更”,不知大家的目光是否依然“炯炯热烈”,反正我已是“炯炯囧囧”了,不过,虽然此时困意冲顶,但我依然能够清晰地预感到那股“跟大家一起渡过这段美妙历险的喜悦”,在这纷乱凋敝的年头,还有什么比“跟好朋友一起冒险”更令人激动的呢?
绝对没有!
而如果非要有个什么的话,那么对于我来说,恐怕就只有“阿强老面了”吧……那么,老规矩,拍摄期间,摄影组全程禁酒!
最后,祝大家“午时三刻历险记”幸福愉快、平安顺利!
晚安!
孟火火 2022年8月2日凌晨于横店缘和宾馆
很幸运参与了4.2日北京的首映。
影片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新颖且大胆。
影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其塑造的人物却都令人印象深刻。
一群被判死刑的囚犯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同时还被赋予了拯救家国的光荣使命,只要他们能点燃烽火就能重获自由。
但这无论对他们或是城中百姓而言都像是一场绝境中的赌局——没上过战场的囚徒,很可能刚刚逃离刑场,却又死在突围的路上;获得了机会的死刑犯,或许会为了一己私欲放下使命临阵脱逃。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英雄主义,而是让每个角色在死亡面前都展现出了最真实的人性。
最终点燃烽火的三人,曾经的将军李牧,心怀大义但也曾经为心中的私欲而犹豫。
文弱书生蒋官文,胆小怕事却始终坚守信念,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猎户祝灵儿痛恨敌人,最初的目标就是为父亲报仇,心中小家胜过大家。
但当大仇得报,她看到故土的惨状毅然加入李牧等人。
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鲜活且复杂,都在成长与转变。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刻画,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绝境中的挣扎与成长。
非常推荐大家前往影院观看。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一样!
尤其还是国产的,你说这骄傲它来得猝不猝不及防?
看着看着,我就开始犯思乡病了,脑子里那是一个乱转:伟大的祖国,我热爱的家乡,我妈做的酸菜炖粉条……这可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认真写影评,真的是因为这部电影它太有“想法”了!
首先,它是国产的首部“一镜到底”长片,这得记上一笔历史账啊!
我进影院的时候,心里其实已经有预感:我十有八九得包场。
果不其然,除了我,全场就剩下椅子了,不过好在我随便坐。
但你说咱也没想到,这电影院对这种小成本电影是真不友好。
电影刚开始其实想拍个片头,我手机都准备好了想录个片名留个纪念,结果你猜怎么着?
没开放放映机!
整得跟我偷偷摸摸在做地下交易似的……那一刻我差点怀疑,是不是这片就没片头?
也没有那熟悉的龙标logo呢!?
让我最生气的是排片,全沈阳市,能排这部电影的影院,掰着指头数,三四家。
而且清一色都在晚上十点以后。
服了!
想看个电影还得熬夜?
这不是劝退吗?
你要说是钱没砸到位,我信了。
但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电影,不是靠钱砸出来的。
你说《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好,《英雄》也罢,花了那么多钱,看完我就想起一个动物:草泥马。
说到这我就想骂句粗口,但我忍住了,毕竟我是个文明影迷。
中国电影不是没机会,不是没题材,是有太多话不能说,太多情绪得藏着掖着。
唉,一言难尽。
下面我说说剧情啊,我不剧透,就挑点感受和你们唠唠。
这电影讲的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拼了命地往前冲。
重点是,这些人呢,还不是啥高大全的人物,全是有“原罪”的角色,这设定我挺喜欢的。
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人之初,性本善”的那种反转魅力。
节奏感有点小毛病。
穿插略显急躁,有点像早上上班快迟到,裤子还没穿好,鞋找不着那种急促;但偏偏又没体现出那种生死时速的紧张感。
主角里,只有一个书生急得跟热锅蚂蚁似的,其他人那是一个个稳如老狗。
你说他们是去体验生活的,我都信。
我猜可能是编剧被审查折腾怕了,就不展开评价了。
但大家要是有机会,真可以去看看,支持一下。
说实话,我进影院那一刻,心里想的是“挑挑刺儿”,毕竟咱东北人看啥都讲究个“这玩意行不行啊你说?
”结果电影一开始,我这挑剔的毛病立马被拍平了。
从头到尾一个镜头到底,没有穿帮、没有跳切,所有的调度丝滑得像是我家楼下小丽的皮肤,那个丝滑,那么…… 跑题了嘿嘿嘿。
你说咱平时看电影,很多国产片儿是:镜头切得像剁葱,剪辑像翻饼,演技像开车打游戏——撞得那叫一个尴尬。
但这部不一样,它真的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让我从内心佩服——这不是电影,这是一次“艺术和理想的碰撞”!
我甚至想到了当年看的美剧《24小时》,那种“分秒必争”的节奏感,是我梦中情剧。
这部电影其实可以借鉴一些那种紧迫感,让观众喘不过气来,那才是“一镜到底”的精髓。
最后,我想说:这片,整得真不错。
它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先河,也告诉所有人我们可以拍出一部一镜到底的好电影。
虽然它还有不足,情节还可以再扎实点,但导演和整个摄制组的这份执念和野心,我服了!
他真的是在用一部电影,讲他的信仰,拍他的情怀。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人,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国产电影!
希望有更多人能去影院看看这部电影。
别让真正用心拍戏的人被埋没了。
咱也别总盯着那些流量大片,看点真诚的,感受点不一样的华人电影!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超前点映、与主创团队导演及摄影交流的机会。
电影是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作品,拍摄难度极大,在如此紧迫的时间与不利的环境之下,能制作出这样一部新颖且精彩的片子实属不易,剧中演员打戏很精彩,据主创团队透露,拍摄时期正是横店最热的时间,演员们可谓相当敬业。
电影节奏比较紧凑,而且是一镜到底,看的时候很有代入感,扣人心弦。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三位主要人物展现出各自的人格特点,各自的爱与恨、情与仇、信仰与怀疑,失望与坚定。
虽然各人都有各自的心思,但面对家国大义与百姓民生,他们都选择了放下个人的私心,携手奋战到了生命的最后。
午时三刻敲响的钟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也许未必只意味着“行刑”,更传递着精神的不朽与信仰的光辉。
当狼烟升起的时候,英雄的故事总在时代的烟尘中,亘古弥新。
虽然团队很小,但真的很用心,也能感受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团队的每个人都做到了最好。
欢迎大家前往影院观看,也期待童导新作!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触是一镜到底确实很难,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拍的,老谋子满江红不搞是多方慎重抉择的结果,这里给电影制作方的勇气和胆识多打一星,不过镜头语言确实很晃,看到影片后段会有点头晕,会降低观影体验,容易出戏;整部影片是关于死囚重生,救赎全城的故事,剧情并不复杂,但演员的演技均在线,群体配合基本到位,服道化还算不错,除了最后时刻,书呆子劝李牧的表情有点略显夸张,导演对整体演员的群戏调度,配合摄影老师的拍摄,花了很大心思,点赞,属于花小钱办大事的作品,这点值得肯定;可以优化的地方:大量打斗动作重复,而且完全没有必要全部打斗动作,奔跑动作都一镜到底,让观众看着很累,不舒服,如果缩减一定的打斗,奔跑等,剪掉10分钟左右的时长,或者加上一部分远近景,特写拍摄的常规手法,虽动作重复而观感不同,可能会更好。
最打动人的地方:片尾的花絮,老将军从午时三刻已到,未看到狼烟,把死囚家人都放了;到随后时刻,狼烟已起,老将军重抖精神,关闭内门,带最后的将士冲向战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点睛之笔!
整体来说,是一部合格的商业作品,还有需要细细打磨的地方,但作为国内首部大荧幕一镜到底,勇气可嘉,中国电影,讲中国故事,加油!
名字寓意独特,正午巅峰含阴阳希望,又藏转变玄机。
一镜到底超震撼,长镜头无缝衔接,把人狠狠拽进乱世,全程沉浸式体验,演员们的演绎也超绝,将人物的挣扎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必须五星!
《午时三刻》名字寓意独特,正午巅峰含阴阳希望,又藏转变玄机。
一镜到底超震撼,长镜头无缝衔接,把人狠狠拽进乱世,全程沉浸式体验,演员们的演绎也超绝,将人物的挣扎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内首部一镜到底的古装影片,真的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年轻团队,虽然真的有点考验观众的晕船能力,不过在短短的90分钟里面让我感受到了兄弟情义、家国大义以及战争到来时女性也能挺身而出,侠肝义胆的风骨,影片里的祝灵儿真的是点睛之笔,在李牧选择放弃点燃烽火台之时,她愿意跟随“理想主义”的文弱书生一起去做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现在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也有了更多女性的身影,这样的女性角色塑造令人耳目一新,她们不再是乱世中的陪衬,而是拥有独立意志的侠者。
影片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担当,让观众看到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力量,为传统武侠叙事注入了新鲜血液。
《午时三刻》这部电影挺有意思的,作为国内首部一镜到底的古装动作片,它的拍摄手法很新颖,全程无剪辑、无转场,90分钟长镜头把五代十国的乱世直接怼到眼前,那种沉浸式体验绝了,像暴雨中烽火台的肉搏决战细节拉满 ,看得我手心冒汗。
“午时三刻”的倒计时钟声,每一下都敲在心上,压迫感十足!
人物刻画也不错,从自私到团结,人性转变很真实。
这部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古装动作片,不仅刷新了我对国产电影的认知,更让我看到了导演童辉的野心与匠心。
从叙事手法到人性探讨,从视觉美学到哲学隐喻,处处都是惊喜!
✨ 一镜到底:沉浸式体验的极致挑战导演用87分钟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把观众直接“拽”进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中。
没有剪辑、没有转场,从死囚牢房的压抑到烽火台上的血色黎明,每一秒都真实到窒息。
- 技术狂魔的执着:400名群演、9分半的长镜头打戏、高温下连续12天的拍摄……光是想象就头皮发麻!
最震撼的是暴雨中的烽火台决战。
没有酷炫的特效剪辑,全程实拍的肉搏戏看得人牙关打颤。
祝灵儿(刘官琪饰)拉弓时颤抖的手指、李牧被刺中后踉跄的步伐,每个细节都被长镜头放大成生存的史诗。
散场时才发现自己指甲掐进掌心——这哪是看电影,分明是被拽进五代十国的修罗场走了一遭!
- 真实时间的压迫感:片中“午时三刻”的钟声每响一次,都像一把刀扎在心上。
观众和角色一起奔跑、喘息、挣扎,这种1:1的时间对等让沉浸感拉满!
一镜到底的新形式,很有趣。
色调变化很有层次感。
一场追逐之旅,多面人生。
一起去感受其中的家国大爱。
属于中国人的情感,一场真实的剧本式的逃跑,去感受,去奔跑。
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当将军是护卫百姓,当书生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护卫百姓。
可当你们遇到了一起,又怎会……家与国。
国与家。
你又将如何抉择。
一介书生如何逃出生天,突破包围圈,前往最后的烽火台。
午时三刻,一刻一命。
台词设计非常恐怖,降智的剧情很难让观众对演员的表演和一镜到底的拍摄产生怜悯,噱头变得无意义。
4分 形式和剧作都是在拙劣地模仿《1917》,镜头晃动地厉害,几场戏光线特别昏暗,演员台词尬,动作戏拖泥带水,两星四分也算鼓励该片在镜头形式上的大胆尝试和模仿。
所谓一镜到底简直就是个笑话,简直没有镜头语言,在自个世界里一通乱演,还弄个黑白色调,让人看得又着急又迷糊
打得挺爽的一部古装动作战争题材电影,全片几乎一镜到底,拍摄难度很大,片子整体的效果很好,身临其境和紧张感、惊悚感都拉满了,不错!
哥,一步到位搞话剧去吧,别折腾电影了
本片的最大意义在于是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古装动作剧情院线电影🎬!全片内容不复杂,但也彰显了个人荣辱与民族大义的关系,而亮点在于一镜到底,这不仅考验演员,更考验摄影师啊,所以电影虽然牺牲了一些观影体验,但确实意义非凡……
能看出团队的勇气和热忱,只是经费所限,难以创造出视觉奇观,剧情推动全靠周兵来了,感觉如果在故事上再有点反转和寓言性,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故市上而非手持摄影上。 ——4.12临海路演
敢为天下先,至少是敢为中国先
形式大于内容,但这不是主要问题,问题是形式也没做好
伪一镜到底,值得鼓励。
打不起这一声声“恩公”听的我想死,好晕好晕,但是这一镜到底怎么拍的啊,总共也就转场了两三次?
大家广泛提到的是形式大于内容,一镜到底很难要很多调度,打斗戏中间切换主视觉,光亮明暗衔接的过渡等等,也需要在走位过程当中不枯燥,这些其实片子做的很好了。其中有两段追击镜头上移再下降刷着野草和演员同时出来,甚至有一些是不是剪切的神奇感受。确实是受制于特效经费和龙套经费等问题,更多的是故事本身太简单几个核心人物要么话太多要么演的太硬,摄影很nb了,走场有晃动在这种oner下面做的不错了,虽然我对最后强硬的黑白主色调调色不太吃,感觉中间开始有想往sin city那种黑白+特定彩色部分的感受,但是做的有点半吊子,剧本演员都有点硬伤
今天在北电中放看的,排练1个月,因为经费问题,拍摄12天。写实战场,一镜到底,导演敢拍,资方敢投,非常有魄力。但是整个一镜到底,人物特写太少了,妆造也潦草一些,人物塑造感不足,就脸上那个疤太假了,好在,优秀的声效弥补了镜头语言的不足。说是最大的戏400个群演,但是没有表现出来大场面的镜头。很可惜的一点是,没有战马戏,听导演说因为经费和时间问题,就pass了,好可惜啊。这部片子可谓是,就差一步,就能达到获奖的地步,可惜整个团队都在妥协。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值得鼓励,且非常有魄力的片子,新时代导演们加油!敢想敢干!
了不起,未来可期
虽然完成了,但形式大于内容,本末倒置。而且台词极差,节奏极差,人物极其讨厌,故事推进的点极其莫名其妙,太烂。
首部一镜到底的古装武打片,还是疫情期间完成的,不容易啊,值得鼓励。主创团队都很年轻,希望之后还有更好的作品。映后和摄影指导老师稍微聊了一下。我推荐给了他《大空港2013》,希望老师能看到啊,啊啊,啊啊啊
一部让我非常惊艳的一镜到底的电影,好几个长镜头绝了,虽然很眩晕,但是却和故事情节完美匹配上了,真的是绝绝子!今天最让我惊喜的是祝灵儿的女演员长得好漂亮呀,好美呀😍
简陋了点,看得出导演挺有想法的,是想好好拍电影的那种,能力有所不足,给多半颗星以资鼓励,继续努力吧
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武侠电影,很有意思,很震撼的,画面很独特,很真实。同时电影的色彩设计也很有特点,从黑白到半彩色最后全彩色。
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剧情没有多少新意,特效过于五毛,这书生太吵吵了,不过导演以后可以说自己已经超越张艺谋了,就是这个故事,一镜到底,大家都觉得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