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不明白,宗教或教育给了人们统一的道德底线,统一的游戏规则,而我们又常常看到那些突破规则的人的的确确得到了某些好处,而一辈子遵守了这些底线的人,却也不见得受人待见。
不得不承认,不同的人内心还是有着不同的道德底线,当我们去评判,却又很难评判这个人是否是一个坏人,不同的角度,我们得到的是不同的答案。
那些如乱世佳人那般独立而大胆追求爱情和事业的女人,不惜一切手段生存于乱世的女人,往往是电影里受人褒扬的完美形象,一旦发生在身边,那样交际花一样的女人,恐怕就要受人嫉妒和诽谤了。
难道说在现实和非现实中,我们有着两套不同的道德规则?
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也有着不同的道德约束,男人需要女人这是常理,而女人需要男人便成了放荡。
一个独立的女人,值得男人的等待与尊重。
可是所谓独立的女人,却仿佛总是违背世俗的游戏规则。
当渐渐学会批评性的看问题,对与错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
我们的心里,究竟存在着几套价值体系,又在什么时候发挥作用。
I LIKE “Head in the Clouds”, AND I WILL REMEMBER IN MY HEART Posted by LilyI still remember the moment I took a train to look for my love, now I realized I wasn’t the only person who did so, the movie based on a beauty lady named Gilda break into a boy’s room of 1934. When Guy received a letter from Gilda, he went to Paris by train to saw his lover. I had the same feelings. At that point, I have been twenty-four; I was at New Year’s Day, and a tall, shy boy, wearing a long black coat, black hats, and yellow boots. I was a little delight him with my first meet. Certainly the plot of the film was more than this, so I fast-forwarded through the few scenes I found slightly boring, and rewound and replayed the ones that were my favorites.I like that there is central female character in the movie. Seeing Gilda following her nature life that I had long dreamed of, but sometimes it comes at a cost. We could see that her mind was confused, conflictive and complicated, liked the name of the movie: Head in the Clouds. It was rare that I so relished being immersed in the word of women. The love in the movie, between Gilda and Guy, Gilda and Mia, although their loves had some sweet moment, but we can see more depress, sad and miserable in their eyes. The part, at the end, when Guy saw the last letter from Gilda, is the one I used to rewind the most.
电影的前90%都不错,气氛情绪都控制的很好, 三个人的故事很温馨, 可惜结尾走了俗套,为了能有个伟大的悲剧结尾,编剧让聪明一世的女主角变成了一个可笑的笨蛋。
能够周旋在纳粹高级军官身边的女特务,在纳粹失败后,却不知道赶紧逃走,还在深夜款款书写长篇情书,然后无奈地躺着等别人来捉她,捉到也不争辩自己的身份,还任由别人误会,最后英勇就义。
犯得着吗?
让男女主角团圆会死啊 !
好好的一部作品就这么就义了
人的一生,怎样度过才不算虚度。
他人评价的眼光,内心真实的欲望,哪一个你会更在意?
在这部片里,塞隆的角色为我们揭示了她的答案。
人生苦短。
不管你是只能活到命定的34岁,或者更长。
阅历取决于时间,阅历有时又与时间长短无关。
有的人活了80岁,一生却只见过井口的一小片天。
而塞隆,这个奔放不羁的女子。
她放荡,在校期间, 她的大名在剑桥人尽皆知,臭名昭著。
她美丽,一次偶然的邂逅,便令片中她最深爱的男人一生惦记着这个女人。
惊鸿一瞥,一世难忘。
她幸运,她在她的大学时代就去实现了许多人花一辈子也难以实现的环游世界的梦。
她同时也不幸,不幸在于她早逝的母亲,父爱的缺失,还有那个魔咒般的死亡预言。
无论怎样,我都觉得作为全片引子的那个预言是无关紧要的。
虽然导演巧妙安排到最后让它应验。
坚持一种生活态度,我想不需要任何太过明显的理由。
那只是个引子,不应占据影片太大的份量。
她始终是她,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与缠绕她一生的预言无关。
却可能与她一生所遇最爱的男人,和最爱的女人有关(佩内洛普在此片中冶艳依旧)。
死前的塞隆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却带着一抹解脱般的微笑。
那一场戏几乎是她在整部片里最素的妆,却显得如此清丽可人。
她的眼神里有一束光,如重生的婴孩般透明。
虽然死法过于凄楚,令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但她这一生,太过精彩,应该无憾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后来并没有太大的反响。
在主演三人的代表作品里,可能都找不到这一部。
但还好我没有错过它。
第一次写影评,实在是看到这片子太磨磨无闻,而我又大爱。
而观豆瓣众多影评,共鸣者少有。
虽然结局很傻逼,让女主这么强悍的人,以这么仓促的方式死去。
变成了,为了悲剧而悲剧。
开头的预言也不喜欢,太过形式和宿命感。
悲剧电影,在我看来却是好有爱的电影。
关键是,两个人都深爱女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真爱,而且心都够强悍。
我不是民族主义者,也无爱国主义精神。
个人主义至上。
我象女主一样觉得世界有它的规律,个人在其中太过渺小。
但谁如果想伤害我深爱的人,我也会不惜一战。
但我也理解男主和女副去参战的心理,人不能违背本来的召唤,否则内心是无法得到安定的。
导演安排了一个悲剧。
但庆幸的是,这些强悍自由的心相遇了,理解彼此,这本身就是少有的幸运。
人应该怎么而活,怎么去爱,我觉得本片畅叙的很好,女主跟男主的成长思想变化都非常真实丰满。
比起珍珠港不知高多少倍。
哎却默默无有名。
喜欢女主去教训变态狂的那一段,虽然害怕,但是觉得必须做点什么,而且坚持去做。
喜欢女副跳舞的那一段,三人欢乐的那一段,生命那么热烈。
第一次写影评,哎实在太粗糙,简直惨不忍睹。
不过懂的人自然会懂。
包裹在人群中是多么的安全,特别是当他们把矛头指向共同的敌人时,他们感到那么团结,充满正义感。
可是,这个被所有人骂的跟德国人睡觉的婊子,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她其实在做着一份地下组织联络人的工作,从她的德国相好那里获取情报,并救了好几个地下组织成员。
其实她才是真的英雄。
可是她却没有对别人提起,直面死亡。
因为她清醒到残酷。
聪明何尝不是一种罪过。
不能泯然于众人,则将被众人杀死。
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命运,只是等着一个机会而已。
而且,是出于同胞,她极力拯救的同胞。
她既从没有奢望过回报,也就坦然向死。
多数人在人群中感到活着,而她不然,她总是太过清醒,从不随波逐流,她为自己活着。
自然她知道自己免不了被清洗的命运。
当两个挚爱的朋友在舆论鼓动下奔赴战场,她感到无力,但是从没有恨他们,相反仍爱着他们。
她不再与他们联络,是因为知道自己是注定孤独的。
众人皆醉我独醒。
所以下场早就命定。
她可以爱着这个世界,以她自己的方式,不求回报,坦然向死。
如果她不是在做地下工作,还会这样叫人同情吗?
她侧身于世人之外,美丽孤傲,致命的聪明,她只会成为一个靶子而非一个战友。
因为她藐视规则,挑战世俗,也唯有落这个下场。
她的故事只叫人们在电影中回味与慨叹。
为她的风华绝代,颠倒众生,留下惊鸿一瞥就匆匆离去,只合在故事里令人唏嘘。
凡人如我等,一世不如她一时精彩。
只好做个看客,目送她飘然离去。
沉默的大多数一旦喧嚣,便将脏水劈头盖脸砸过去,他们为表面看到的而信以为真,而做了裁判。
耶稣说你们谁没有罪可以审判这个女人。
人们都忘了这个故事。
他们都以为自己没有罪,其实他们不过是群虻,一直在忙着充当正义的化身,却辨不清方向。
每天每天,就这样一错再错。
这个世界少的永远是理解与尊重,恐惧导致人们急于充当审判者,冷静客观却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而只属于少数人。
在一个喧嚣的网络时代,得自只言片语的所谓真相,令我们轻率判断,离真相明明越来越远,却一再激起网络的喧嚣巨浪,又何尝不是这回事呢。
保持沉默,也许才接近真相,但这不够痛快,审判者的角色太美,正义的化身太诱惑。
像耶稣说的,谁不是罪人,才可以去审判。
其实没有人不是。
而这一点并不为人所知,或是不敢承认。
唯有去审判,他们以为可以逃脱罪责,因为他们恐惧,于是他们暴怒,他们是从未真正活过的群虻。
仰望这个叫吉尔达的女子,因为她配得起这种仰望。
人不应该仅因为遗世独立就被消灭,她只是活出了她自己罢了,那是众人奢望或是遗忘的事。
只希望,在那众人狂暴的将她拖出家门示众关押羞辱的时候,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在不了解真相之前,保持沉默。
语录世界上其他一切事物再一次变得那么不那么重要Once mor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 existed for me. 你和蜜娅是怎么认识的?So how did you and Mia meet?我在街上看到了她带她去了咖啡馆I saw her on the street. Followed her to a cafe.只有经你挑选的人走进你的生活对嘛?You choose people, don't you? "Come into my life."有些人对你来说完全是陌生人但有些特质吸引着你Sometimes you see complete strangers, butthere's something special about them...你就会想也许我应该上去和他们谈谈and you think, "I should really try and talk to them...因为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但你没有这样做..."because I'll never see them again," but you don't...因为人们不会这样做because it's not done.那是宿命But it's all fated, anyway.在剑桥有那么多房间那天晚上我注定要走进你的It had to be your room I came into that night in Cambridge. 为什么这么说?What do you mean?整个房间是那样的熟悉我以前在梦中见到过The whole room was familiar. I'd seen it before in dreams.可能房间只是和你以前到过的某个地方很像而已It probably reminded you of some place you've been before.我们总是把这与梦中的预知混为一谈We just think we've dreamt things. 你真自负You're SO complacent! 思想并不像身体的其他部分那样看得见摸的着The mind isn't a physical thing like the rest of the body.也许它可以出现在梦中也许它可以不受客观世界的法则所约束Maybe it can jump forward in dreams. Maybeit doesn't have to obey physical laws.但是我的房间很早以前就存在But if my room was already there...那说明所有的事物都是一直存在那(不随意志转移)then that would mean everything was fixed in advance.你以为我是在妄想... You think I was being spontaneous... 我随时准备那样去做but I was always going to do that.正如我随时准备说服你Just as I was always going to win this argument.
Head.In.The.Clouds这里有一个短小的故事我想告诉别人,你有兴趣听吗?
好吧,让我想想要怎么开始,就从1933年那年说起吧。
众所周知,我的父亲是法国富商大地主,在法国拥有一座很大的香槟酒厂,我母亲是美国的社会名流,而我,就是他们在剑桥大学声名狼藉的女儿。
你相信命中注定吗,呵呵别笑,也与正如你说的,这些都是浮云,但我相信我的直觉是对的感觉,有时候见到一个陌生人,他有一种特别的东西,于是就想跟他谈谈,因为可能永不再见如果不谈,那一切就错过了,这就是命中注定。
正如我小时候遇见的那个帮我看手相的女人告诉我,我只有34年人生。
其实这也没什么,我真不能想象我老的时候的样子,做人就要及时享乐不是吗。
当然并不是说我遇到了那个看手相的女人才让我变成现在这样随性所欲,关键还是要看what make my fanmily,这不是重点没啥好说的。
在个暴雨天,和情人教授幽会大吵一架,又弄得一身湿衣服下为躲避校卫闯入了他的房间,就是这样简单下,我和今生爱我最深的男人相遇,他叫GUY。
就如我说的,我相信我的直觉,我知道他在我生命中会和别人不同,我喜欢他,我爱他真的迷恋我的这种感觉,我的身体爱他,但这并不阻碍我继续和我的教授情人在一起云雨,我很会和男人相处,和男人这些都是游戏,不必当真。
母亲死了。
我决定要去旅行,我喜欢周游世界,和爱我的男人道别后就出发。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给GUY写信,我尝试过很多的事情和行业,但没有一个能让我有长久的热情,偶尔我还是有收到他给我的信,但谁说我一定得回信,我只想写我单方面想写的,开口回应别人并不是我的专长。
(像不像有一些喜欢万年隐身,不擅长和比人单独QQ聊天聊着聊着就想说要睡觉要吃饭遁掉,却喜欢豆瓣豆油,爱回复时候就回复爱勾搭就勾搭的感觉呢?
)直到在街上遇见她,跟着她到咖啡馆,我停下了我的旅行,还有我的心。
Yes,I stoy my travel,with my heart. Mia曾经是一个大剧院的舞女,那可不是什么高雅的剧院,那是脱衣舞厅。
我相信我的直觉,她和我是同类,看到她第一眼就吸引着我,我为她着迷。
我知道的,但我不会说,有些东西不用说出来,结果也一样。
这次我爱上的是摄影,而她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这让我对摄影的热情一直高烧不退,谁教叫我摄影?
你知道我一向不缺少魅力和床伴,我让这NEW MAN在床上教我摄影技巧。
看我是多棒的摄影师,她在我手下、镜头下、作品里,多美丽。
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
爱人有很多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相伴到老,想象一下如果我和Mia只有两个人天天腻在一起,我害怕以我的性格我会很快厌倦了她,我不擅长长远的一段关系.Not good at lond relationship.我想,我和Mia都心知肚明,摄影师对我来说不是特别的,none of them are.我写信邀请Guy来我这,我知道他回来,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四个人并不是平衡的关系,我爱她,她爱我,他爱我,我也爱他,他喜欢我,我不爱他。
摄影师看出Guy在我心里的不一样,男人都是这样,即使看出一个女人在另外一个女人心里多么不一样,都可以接受,而却不能接受男人在女人心里的重量。
Guy离开了,我们继续留下。
后来我甩了摄影师,回去找他。
我告诉他受不了摄影师对我和他关系的碎碎念,也是不希望爱我的这个男人去西班牙从此回不来,当然,我也带回了Mia。
我喜欢Mia、我和Guy之间的和谐。。。。。
待续囧
“亲爱的盖,我一直要弄清楚我的过去,和现在。
我一直认为人活着是要让自己快乐,但是现在我知道,那是一种罪恶。
时不我待,稍纵即逝。
我惶恐不安,我的日子不多了。
回顾过去,我唯一的收获是我们三个人的友谊,你和我,还有米娅。
我现在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人不能单独生活。
不去抗争就只能屈服。
你过去曾经说过,我曾经在乎过你,你是对的,但是不全对,我永远都在乎你。
我爱你。
”这是影片《乱世三人行》最后,格尔达写给盖的信件内容。
影片在一开始就通过给格尔达看相的女巫师向观众们叙述了,格尔达只能活过三十四岁的宿命。
对于格尔达来说,她的死是注定的,而她在人世间的唯一收获就是她深深爱着的盖和米娅。
影片《乱世三人行》在开始就用一首很老的法国爱情歌曲将观影者带入到一个黑白电影的世界,而当主人公格尔达出现后,色彩开始出现了。
一种暖意的色调开始呈现在屏幕前,一直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消涨。
在盖和米娅离开格尔达去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后,电影的色调开始变成压抑、萧条的制服灰色,而当盖和米娅、格尔达开始联络后,影片的色调又回归到缓和的暖色调上来。
这样的镜头语言很容易使人们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运用影片的色调来凸显电影情节的基调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
在《乱世三人行》中,红色、绿色和制服色在温和暖色调的整体气氛下显得十分明显和突出。
格尔达和米娅喜欢穿的红色衣服和夸张的红色唇膏,象征着格尔达和米娅内心的奔放和她们彼此间对于共同生活的一种爱恋;影片的开始和结尾出现的格尔达对盖回眸的绿色草坪,这种绿色,象征着盖对于格尔达无限的追念和迷恋;制服色(阴暗的灰色)出现在盖和米娅离开格尔达奔赴反法西斯前线之后,象征着格尔达内心的痛苦和时代背景的阴郁。
与颜色给人带来的视觉感知刺激相比,本片三个主人公的人物命运和生活理念则显然更加值得人们思考。
格尔达,或许因为她是法、美混血儿而不拘于礼数显得不羁甚至放荡。
她不希望被婚姻的牢笼困住,她既爱盖也爱米娅,如果严格点说,她或许是一个“双性恋”。
她不关心政治,她不关心解放和一切与社会有关的事情,她关心的是唯美和她爱的盖和米娅。
格尔达,很像卡门,有独特的波西米亚吉普赛流浪女的性格特质。
但是,她无法逃离政治和社会,没办法和她深爱着的盖和米娅一起生活,于是,她做了间谍。
最后被法国人误以为是“纳粹婊子”而被枪决。
为什么格尔达不向别人澄清她自己不是德国军官的情人?
因为没有盖和米娅的生活对于格尔达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直到最后,我们才能看到,在生活信条上,格尔达是一个追求唯美的、纯粹的人。
盖,他是一个标准的英国范儿的“有志青年”,对于他来说,信仰或许可以压倒爱情,比如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反对弗朗哥政权。
后来竟然和米娅“抛弃”了格尔达,去参加前线的战争。
而面对格尔达对于婚姻的态度,也许盖一直存在误会,直到最后他看见格尔达给他信件。
米娅,她的爱情信条在格尔达和盖之间摇摆,最后她选择了和盖一起。
因为虽然米娅讨厌战争并且不希望离开格尔达,但是她有过去,有家乡。
在故事情节上,《乱世三人行》和《英国病人》比较相似,都是在战争背景下,男女恋爱的故事,而且结尾都是以悲剧形式收场。
但是,不同的是,《英国病人》的主人公,他所遭遇的悲剧(飞机失事)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格尔达的死亡,却是一种宿命,是必然的。
因为格尔达觉得她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她的唯美主义生活对她来说已经结束了,所以她必须要死亡,即使她可以不被当做“德国婊子”而被人枪决。
战争加爱情,一直是很多影片的主题,对于这类主题的作品,一般的处理方式是用爱情来消解战争的残酷,比如《英国病人》。
《乱世三人行》虽然在背景设置上是二战,但是二战对于三位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来说仅仅是导火索,他们分开是必然,他们的误解也并不会因为战争的不存在而消失。
因为他们只有分开之后才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爱是如此的深刻,而这种爱却是无法长久的,就像女巫师对格尔达说的“你只能活三十四岁”一样。
对爱情抱有理想主义的盖在面对格尔达对待爱情的怀疑主义态度时,是无助和愤怒的。
而对生活抱有唯美主义态度的格尔达对于盖想要去西班牙也是不以为然的,她对盖说:“我可不想让你去西班牙送死!
”甚至米娅,她对于生活也抱有唯美主义的态度,但是因为她是个有故乡的孤儿,和衣食无忧的富家浪荡女格尔达显然是不能长久地在一起的。
虽然,本片的三位主人公因为他们各自的命运和他们共同的命运而不能永远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爱却是永恒的。
盖在前线作战时看到一个被他打死的俘虏身上带着一个女孩的相片,他感到了自己对于战争的厌倦,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巴黎去见格尔达。
这里,我们看到战争面在面对人类爱情时候的苍白和无意义。
因为,即使那个对于盖来说是敌人的纳粹士兵,他也有他思念的姑娘,他在本质意义上和盖自己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影片《乱世三人行》无论在色彩的运用上还是人物命运的叙述上都给观影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唯美的三重奏感觉认知,而三段色彩缤纷的人生在最后以格尔达的死亡收尾,这样的故事结局。
通过格尔达最后写给盖的信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恋爱三重奏”的故事已经消解了结局的悲剧感。
因为正如格尔达所说,她人生的意义是认识了盖和米娅两个人,而不是其他。
这部电影真美 查理兹·塞隆 佩妮洛普·克鲁兹 斯图尔特·汤森德三名主角人美 演技又精湛影片的服装 布景 音乐也恰到好处吉尔达是个好姑娘 美丽 勇敢 脆弱 固执我是最近才发掘查理兹·塞隆的美此前一直觉得斯嘉丽约翰森是性感尤物但查理兹·塞隆不仅让男人心动 也让女人心动能挑拨两性的尤物才NB私下看了查理兹·塞隆 的采访她美 诚实 幽默 帅气男人爱她的美 女人爱她的帅气真是神奇 下次去免税店 一定要去买那个香水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吉尔达预言的自我实现其实并不新鲜但这部片子太美了 每个细节都是 虽然这不是一部看完大呼过瘾的片子但却可以反复的看 三人行的一年 heads in the clouds从电影里走出来 还是要 feet on the ground最后再说一次 这电影不完美 但是它真美
最后那女的。。。这是谍战片儿么?!
这个人的点评不错:Gilda, Mia和Guy均是极有意思的人物,但剧情面铺得太广,各角色仅点到即止,缺乏深入剖析,历史、战争、人性、爱情都浮于浅表,电影迷人却不动人
理查兹塞隆和佩妮洛普 克鲁兹两位美女的角色都塑造得不错 可惜片子对于战争人性与爱情的表达有些点到即止
感觉影片企图叙述的重点一直在换 也许更注重描绘其中一点会更好些//如果从小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 可能人在做很多选择的时候确实会更加为所欲为 三人的情谊不仅在肉体也在心灵//但还是顶不住它不太好看啊
“吾爱:我一直在思考,我的过去,和我的现在……我的所作所为对得起我们三人的友谊……你是对的,我只在乎你的看法;但你又是错的,我不单单是在以前在乎你,我一直都深爱着你……如若不奋起抗争就只能屈服于命运……”
看了电影的前半部分,难以忍受。那么大的制作,怎么可以拍成这样。如果说《桑格莉之夏》还有流动的情绪,《巴黎烟云》至少前半部分我只看到架势和皮囊。让我想起了加拿大的《意乱情迷》,同样惋惜。(从电影角度比较,不分标签)两星给两位殊丽和美术设计。
我喜欢美女,但是不喜欢战争中的爱情,因为他们注定了跟这场战争一样,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始,却无论如何换不回一个一厢情愿的结局。
最伟大的也许是最沉默的。真美!
都忘了为啥喜欢charlize了
查理兹塞隆美呆了 搞得我都忽略佩内洛普了 复古的场景服装都好美
时不待我,稍纵即逝。我曾回想到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我现在却不能再坐在你身旁
命运就定格到了她34岁的日子……但是他和她和她是相爱的,就行了……这是我喜欢三人行的第二个原因……那男的真有艳福
美女搞蕾丝真是嗲到不行撒……
嘴上说着不关心政治的社交名媛,贴着婊子荡妇的标签,却干着爱国主义的勾当,最后死在祖国所谓的正义人士的手中。34岁短暂而轰烈的人生,流连无数男人肉体之中,却只钟情于一个男闺蜜和女闺蜜。
能够得到爱情的人,在总人口中是比例较少的。能够善始善终,或者哪怕不善始善终,最起码问心无愧的爱情,对人来说,是有其固定的内在条件的,对现实中的人内在素质和性格特质有固定的要求。爱情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高,如果一个人他第一场亲密关系不能善始善终,问心无愧,以后也要费很大劲才能去触碰爱情。多数不擅长爱情的人,他们反而擅长调情,擅长暧昧,擅长快活,擅长最后时刻绝对忠于自我利益和感觉,擅长自我感动,甚至自我欺骗。而这擅长也仅仅是偏好,并非真正就是懂得爱和爱情浪漫的高手。他们大多数受不了严肃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爱情中的忠诚,尊重,投入他们第一条就过不了关。没有内核作依托的关系和感情,靠的是廉价百搭的欲望。实际上也确实没有内核和爱,也确实廉价百搭。
拼了勁的想往高端大氣史詩般盪氣迴腸的方向走,可事與願違。講了半天能記住的情節乏善可陳,人物性格也刻畫的輪廓不清晰前後不連貫。大部份時間整個形敘事都暈乎乎的不知在說什麽。如果這只是塞隆一個人的故事,也許會好看的多。
塞隆大美女和佩妮洛普性感女身材妆容秀和巴黎剑桥风景秀...男猪是相貌平庸神情木讷性格傻X的怂男一枚,是导演故意为之?以此来衬托南非美钻的美貌机智善良嘛?…剧情方面,前面1个半小时吃吃醋跳跳舞的感情戏完全多余,最后的半个小时战争部分算有点内容,顺便还可以瞄一眼德国军官专业户托叔~
除了美术还有什么是及格的吗
字幕太坑爹,法语和德语都没翻,影响观影。不过总体而言,本片的演员魅力大于电影本身。
我们终究无法遗世孤立 孑然求存 ... PS: 塞隆确实很惊艳 前两天才看过她自毁形象出演拿奖拿到手软的女魔头 真有点接受不了这么大的落差 佩内洛普那个西班牙野妞都盖不过她的光芒 不过客观一点来说 或许是因为佩内洛普个子不高 所以相比较之下有些小家子气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