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锤子镰刀都休息

锤子镰刀都休息,The hammer and sickle are sleeping

主演:徐刚,张志勇,薛宝鹤,顾本彬,袁利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东北话年份:2013

《锤子镰刀都休息》剧照

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7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8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9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0

《锤子镰刀都休息》剧情介绍

锤子镰刀都休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东北荒村里,两个做坏事的人遇到另一个做坏事的人,他们团结起来一起做坏事,由于太软弱,让他们做不成坏事,竟总像在做傻事。黑色幽默,是荒凉,是荒诞,是荒唐,也是荒废。一切都让人发慌,也许发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凯莉与凯尔疯狗强尼王牌父女向着炮火我的女友们猪肉与月亮别流淌呀,河水致命海拔肥宅勇者相伴永远杨思禄冀东抗战一路有你红包混沌特工烽火孤儿精灵宝可梦:幻影的霸者索罗亚克护国大将军大盗贼重来龙游天下逐火者巨人奥匈情史吉姆与卢克司机同志如我们相伴一分五十四秒为情所困谍影重重麻雀沟

《锤子镰刀都休息》长篇影评

 1 ) 给荒废之城的挽歌

《锤子镰刀都休息》是个奇怪的片名,又带一点冷幽默。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反而让人印象深刻,一下就记住了。

与片名一样,影片浑身上下有着某种自成一格的调调。

这调调一时难以说清(或可称之为东北版脱力系?

),却又浑然天成。

固定镜头,质朴又怪异的表演,数量少又没有没脑的对白,两段莫名其妙的纪录片素材,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乐,所有这些搭边不搭边元素被耿军捣鼓到一块儿,像一锅东北乱炖,却也炖出了一番独特滋味。

如果你再稍微熟悉一点这个导演,大概也能够从他之前的影片里找到些许线索:荒废的东北小城,无名小人物,生活悲喜剧,黑色幽默,简洁的镜头语言,素人演员表演。

你也大可以在《锤子镰刀都休息》里继续找到这些点,只是这一部做得更尽一些,风格化也更加明显。

某种程度上,整部戏更像是一出舞台剧,少量的人物在有限的空间中活动、相遇,有琐碎的事发生。

有些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台前,但更多的东西被隐藏起来,就像是影片中那些空镜,或比对白更多的沉默。

这些留白反而让整部片子收得很干净,也让人忍不住多猜一下: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这些小人物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这样的留白也留下了更多阐释的空间。

耿军说,锤子代表工人,镰刀代表农夫,而如今工人和农夫都失去了工作,片名也由此而来。

于是我们也大可以结合这其中所指涉的社会背景而大书特书,甚至可以联想到王兵的《铁西区》(一样荒废的东北小城与失业工人)。

但另一方面,这些对于影片本身来说,也仅仅只是背景,或许可以让我们想象几位主角(作为失业的工人与农民)是如何在这座因煤矿而闻名复又荒废的东北小城生活成长的,又曾经拥有过怎样的喜怒哀乐。

但说到底,那些都是埋在水面之下的冰山群,而被耿军呈现在片子里的,只有那简单而干净的一角。

影片四个主人公,刚子,勇哥,鹤宝,小二,性格迥异,行为对白充满生活感,却又因为被隐去了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而略显符号化。

抽象意义上,他们代表着失去工作的工人和农民,被飞速前进的时代遗忘在这荒废之城,成为骗子,劫匪,无业游民。

在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骗着人,打着劫,过一天算一天地混吃等死,偶尔缅怀一下自己的青春与爱情。

嗯,如果那些“特别美好”的瞬间可以称之为爱情的话。

而过去因为被经年的大雪覆盖,依旧保鲜。

所以回忆里,爱情依然芬芳,少女也笑颜如初。

影片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那样天寒地冻、人烟稀少的土地上,生存都变得异常艰难:骗子行骗劫匪,劫匪打劫拿不到工资的矿工。

50块,带鱼,鸡蛋,一盒烟,打劫来的每一样物品都被写在墙上,滑稽地昭告着主人有限的战果。

抢到橘子的日子就只能就着开水吃一堆橘子。

在物质都极端匮乏的时候,更不要提什么精神活动了。

看电视、去教会与唱歌(革命歌曲与赞美诗)是仅有的娱乐活动。

都荒废了,主人公们纷纷感叹着。

相较之下,去了南方下海创业的哥成了主人公们艳羡的对象,连诗朗诵的爱好(或许代表着一种遥远而高尚的精神生活)也跟着让人神往起来。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状况中,人的无力与无所适从被放大了。

所以傻愣者如小二,面对苍穹,举起双手,一脸迷惘地寄希望于上帝;而正常人如刚子勇哥鹤宝,只好去劫去骗,以此梦想有天可以发财。

但也似乎正是这样的环境,人性中的那点软弱与善良显得更加温情脉脉:抢来的玩具枪又还给了人家;打劫的也可以坐下来跟被劫的吃顿饭,吃着吃着,抢到手的钱又递了回去。

在《镰刀斧头都休息》中,荒诞与写实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被糅合在了一起,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那幽默来自主人公简单到傻、认真到执拗的行为与对白,可偏偏他们自己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地祷告,一本正经地打劫、行骗,一本正经地回忆过去。

于是看的时候,我常常发笑,笑这几个笨蛋劫匪。

有一次因为笑得太厉害,眼角也流出来了泪水,却忽然觉得了些许悲凉。

 2 ) 鹤岗,都荒废了

二刷电影前,我特地吃了顿饺子,饺子永远是东北人心中最具家乡情怀的食物,之后再来看一遍这部我大鹤岗帝国的人才在我大鹤岗拍出的电影。

从来没有看过在我的家乡拍的电影,更别提我的老乡作导演拍出的获大奖的优秀作品了。

导演太了解我的家乡,片中每个镜头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每一样事物都是那么东北,道具,服装,语言都无可挑剔。

可能很多人看这部电影当做喜剧来看,我看的片源的视频网站甚至将这部电影归类在了幽默搞笑的板块,可我在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却没有几乎没有笑出来,我所看到的只是无尽的悲凉和无奈,因为那都是发生在我家乡的赤裸裸的现实,太沉重了。

1.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我的故乡,冬日里灰蒙蒙的天空,太阳都变得模糊了,树都是光秃秃的,这是我们鹤岗最常见的冬日景象,鹤岗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型城市,空气质量常年不佳,天空经常是灰蒙蒙的,电影里那样的场景是我们冬天最熟悉的景象。

顺便介绍一下我家乡的背景吧,鹤岗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是中国地级市中最后面的一个级别的城市,好像都没有线,至少四线都算不上,城区人口几十万吧。

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城市的郊区部分,我小时候就完全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大概到五六岁吧,而且我爷爷奶奶家一直住那边,我也会经常去看他们,环境与影片稍有区别的是几年前爷爷奶奶在住的时候人还是很多的,有成片的胡同,不过后来爷爷去世,奶奶也就搬出来了。

我也好久没有去到过那样的城郊部分,不过片中的景象仍是记忆犹新的。

在东北应该有很多像鹤岗一样的资源型的小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或是资源的枯竭,或是体制的落后,都像鹤岗一样发生了巨大的衰落,就像电影里说的都荒废了,片中的鹤岗也也代表了很多东北类似鹤岗的城市,片中人物的性格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北人的性格,但是以下都是用鹤岗人来说吧。

背景就到这,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吧。

2.可能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中总会遇到几个“傻子”,他们或是天生智商低,或是生病导致的。

而小二就是这样的一个“傻子”,一个热心朴实忠厚的人,透着些许呆萌。

傻子在片中是个过度情节的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是个基督教徒,在教会中做义工,对于一个智商较低,话都说不清的人是一份好的差事了。

我想说的也就是基督教在鹤岗的发展,我的感觉是近年来信徒越来越多了,每个教会的聚会都有几百人之众,为什么呢?

据我这样一个无神论者的分析,有两种人比较容易产生信仰,一类就是内心比较软弱,经历磨难中的人,另一类是衣食无忧的人,而在中国就有穷信教,富信佛的说法。

穷人代表了第一类人,他们历经苦难,内心软弱,容易被教义吸引,找到心灵的依靠和寄托,而每周的集体活动也有归属感,我的大姑就是内心非常软弱的人,最近也信教了。

至于穷人多信教,是因为基督教强调人人平等,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会互帮互助,全世界的教会也会互相支援,对于穷人会有扶持,也会做发放食物之类的事情,这也是我对于基督教很有好感的地方,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红十字会的义务。

而富人信佛则是生活上无欲无求了,找个信仰寄托一下,至于信佛可能比较随他们喜好吧。

在鹤岗,随着经济的严重衰退,人们生活倍加艰辛,心灵需要慰藉,这时信教就成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很多人也从教会中得到了帮助,这也是件好事。

小二在教会做义工,也体现了教会慈爱的一面,帮助了这个有些缺陷的人的生活。

3.刚子是故事的主人公,刚子虽然是个劫匪,但片中的处处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他的第一次出场镜头首先给到的就是墙上记着他所打劫到的东西,有钱,有物品,他都一一记下来,鹤岗人最好面子,借人家东西都算觉得是欠了人家好大的人情,何况是打劫呢?

谁要是能好好的生活下去,谁愿意出去抢劫和骗钱呢?

刚子每次回到家里看的墙上的字眼,一定内心充满了愧疚,把这些打劫到的物品都记下来,想的一定是以后有钱了把这些都回馈出去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

刚子在片中第一次出去打劫,被打劫的人一句话说出了影片的背景,可能很多其他地方的人都理解不出其中的内涵。

“矿里一直压资,好几个月没开了”。

对于鹤岗这个能源城市,煤炭就是经济命脉,而现在经济形势不好,鹤岗的煤都卖不出去,而且生产水平也不高,煤的质量不高,像上海这种沿海城市宁愿买澳洲的进口煤也不会买我们那的。

城市有一半的人都在相关行业工作,我父亲工作的煤矿是国企,每月只能开出基本工资,没有奖金,而他们企业每年亏损多达几个亿,却依旧维持运营,这就是维稳,如果这么多人都失业的话,那鹤岗这座城市也就崩溃了,而像被打劫这种工作在小煤矿的普通工人(从场景背后的煤矿设施看出来),往往冒着生命危险去矿井下工作,却开不出工资,然后辞职后不但工资要不到了,也很有可能彻底没有了工作,曾几何时,鹤岗也是因为这种小煤矿出了很多土豪,里面的工人生活也比较滋润,可是现在都荒废了,煤卖不出去,发不出工人的工资,工人们无路可走,只能去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这也是鹤岗近年来治安越来越差的原因,都是被逼的啊,谁愿意去干违法的事呢?

我小时候的家乡是个可以夜不闭户的城市,邻里乡亲们都热情友好,可是如今,世道变了啊。

这样的故事在东北不会止发生在我的家乡一个地方的。

4.刚子在片中的第一次打劫就遇到了一位煤矿工人,也展现了他并非是个冷血的人,他打劫到的物品很少,其中有个玩具手枪是给孩子的就还给了被打劫者,而后又掏出个橘子给了那个人,意思很明显,用我们那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给孩子的,我们鹤岗人对于孩子的关爱绝对是极好的,家里最好的一定是给孩子的。

而后遇到片子“大婶”宝鹤,他有掏出了两个橘子给了他,这就是鹤岗人,哪怕自己也会挨饿受冻,也会去帮助比自己更加穷困的对象,看不得别人受苦,把自己仅有的也会去分他人一杯羹,哪怕是不认识的,这就是我们鹤岗人的热心,在影片中多次提到了这种热心肠的特质。

即使第二次宝鹤又去骗刚子,刚子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了他一颗白菜。

5.电影中第一个戏剧化情节是勇哥拿拐杖砸一个胖子没砸倒,然后与人家装认识,人家还递了跟烟。

这段我也笑了,鹤岗人爱交朋友,交了朋友就爱称兄道弟,尤其在喝酒的时候。

可是没准后来就可能忘记了,记得之前有个段子,就是说东北人凶狠的问你你瞅啥的时候,最好的回答不就是瞅你眼熟吗?

看你像我个朋友,没准你俩完全不认识,真的成为了朋友呢。

6.第二个戏剧化的情节就是刚子去勇哥家打劫,反而被小二碰上,被热情的小二留下来吃饭,最后刚子和勇哥成了朋友。

在鹤岗人眼中,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亲戚的亲戚就是自己的亲戚,外人来到家里都客气的挽留做客,而往往吃顿饭就能成为好朋友,刚子受到人家的恩惠,再就不好意思拿走人家的钱,反而三人成了个组合,变成了好兄弟。

在鹤岗用真心一定能换回别人的真心,你对我一点好,我会用百倍来报答你的,鹤岗是个人情社会,虽然对于工作来说这不好,但是生活中会觉得这是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

最后刚子把钱还给勇哥,但是勇哥让刚子拿着那一定是真心的,理由之前讲过了。

这个情节我很受感动,最后的握手表示交下了这个朋友。

过年的时候勇哥还带着鞭炮和白菜去找勇哥过年了。

7.中间勇哥讲述裁缝店的姑娘,他因为腿不灵便想见不敢见,只能空留美好的回忆,这也是极为悲凉的一件事。

勇哥的腿坏了,在鹤岗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煤矿工作引起的工伤,我们这里很多人从事危险的工作而没有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只是赔了一笔钱了事而已,哎……8.第三个戏剧化的情节是三个男人组成的团队抢劫一个壮硕的女汉子,却反被那个女人制服,在东北,男人是绝对不打女人的,这是东北孩子从小被灌输到大的真理,三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制服,只能是因为他们怂了,对男人,刚子都下不去手,何况是女人呢,甚至刚子没反应就被女人夺走了锤子。

人性本善,谁愿意去伤害其他人呢?

所以三个大老爷们才会被一个女人制服。

9.最后,刚子讲述自己的家人的故事。

刚子只有两个亲人,他哥哥和侄子,他们生活在暖和的南方。

这里才是鹤岗真正荒废的根本吧。

鹤岗人都走了,留下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能往外面闯的都出去了,没人留下,留下也没什么好的工作机会,好的工作都需要家里的各种关系,黑龙江每年的出生率低的可怜,我严重怀疑最近两年的黑龙江的人口是负增长的,青壮年的大量损失才是鹤岗荒废的真正原因吧。

鹤岗人注重教育,对于孩子的培养花再大的代价也要让孩子继续读书,每个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养子成龙养女成凤,离开家乡去大地方发展,因为他们同样不看好家乡的发展。

就像我的父母,辛苦供养我读书,终于,把我送到了暖和的上海读书,送到了更暖和的广州工作,如果我在这里安居落户,幸福的生活,那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了。

我不敢说自己是个人才,但是举几个大概的数字吧,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我的家乡读的,而且学校是越来越好,我的小学同学中多数留在了家乡,出来的不到十个人,我的初中同学几乎一半人都在外地,我的高中班级是实验班,现在回到家乡的人数是零,是尴尬的零,这些同学都是各个985高校毕业的,而我所认识的所有考上重点大学的人还从没听说有谁回到了我的家乡,甚至这些人中,回到哈尔滨的也不到三分之一。

这才是荒废的根本吧,我无力解决这样的局面,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完这部影片最沉重的一点,我思考了很多,但我也没办法,这种无力感令我失眠了好久。

我爱我的家乡——鹤岗,爱她有雪的冬天,爱在那里生活的乡亲,爱她的这片土地,但是我不会回去,因为都荒废了,都荒废了,都荒废了……总结一下电影吧,这是我看过最东北的电影,可以看出导演真是鹤岗长大的,每个细节都味道十足,穿的工装服,用的锤子镰刀,火炕,炉子,没钱也要喝着啤酒抽着烟,太东北了,我太喜欢了。

台词很有深度,电影中悠扬的古典乐与片中的悲凉形成的鲜明对比也很耐人寻味。

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有关东北的电影,导演,家乡人为你骄傲!

你是鹤岗的骄傲!

吹毛求疵两个地方,希望导演不要介意,都荒废了这句话太不口语,但是我又想不出合适的口语词表达出荒废的意思;还有一个就是刚子的文化水平肯定不高,如果更鹤岗化一点的就是把鸡蛋写成鸡旦,橘子写成桔子,很多商店门口都这么写的。

最后打个小广告,欢迎大家来鹤岗玩,没有片中的城郊那么不堪,治安也不是大问题,是一座很小很安静的城市而已,有很多好吃的,尤其冬天还是很美的。

 3 ) 如果增加个女主角弄成90分钟,一定会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一

红色歌曲被一本正经恶搞,比起《一剪梅》等被被拿来造成反差搞笑,本片无疑更勇敢。

太喜欢“大婶”了,想起都好笑。

想起了以前被强卖花的小女孩抱大腿的那一幕幕。

装大婶唱歌强行乞讨,讽刺十足。

以前满街都是瘦子。

现在满街都是胖子,我恨他们。

笑死了。

三个蠢货。

哈哈,后面又看了法拉利兄弟的《三个臭皮匠》,连着笑坏我了。

导演应该拍拍当下的东北农村,那些快手的蠢货现实而又可悲可笑。

 4 ) 没了一产二产,他们沦为“好汉”

如果你对于《东北虎》这部影片有想法的话,一定要了解一下耿军导演之前的作品,《东北虎》相比较而言,因为要在院线上映,所以有了修饰,而耿军之前的作品因为没有在院线上映的压力,所以会更加“原生态”,换个词语来说就是莽撞,丝毫不顾忌,非常具有冲击力。

而这种冲击力之下,我们作为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地域的衰落。

之前的耿军导演有一部作品叫做《轻松愉快》,当然,那部作品本身并不愉快,也不轻松,如果你看过那部作品的话,今天来看看本片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反之,本片就会显突兀,虽然是顺序,但更多的是对于这个创作者的这种戏谑手法表现出来的惊喜。

本片就是《锤子镰刀都休息》,顾名思义,工业跟农业全部凋敝之后,还剩下什么?

《锤子镰刀都休息》讲述的是东北的一个小镇下的一个小村,因为所有的产业凋敝,这个小村便失去了正常的村落该有的活力,没有活力的小村自然是没有了任何的“生命体”,于是,民众们浑浑噩噩的活着,他们活着不知道为何,更不知道为何活着。

两个骗子继续着自己的诈骗途径,但每一次都生效甚微,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试图理解这一切,但看上去更像是另一种戏谑。

走投无路的劫匪走进了两个骗子的家却发现家徒四壁,最终他们结成了好友。

看似是一种“强强联合”,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这样的结合又有什么用?

如果对于本片稍微的深挖一下,观众们就会知道本片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当然,这就是鹤岗,一个曾经的国家工业能源之城,最终却在发展的大潮之下失去了活力。

这是对于鹤岗的一种写照,当然,你可以称之为真实写照,但对于任何一个衰败的城市而言,这样的写照都是真实的,但也是一个方面。

网络上盛传的“鹤岗买房”就是对于本片的高度浓缩总结。

《锤子镰刀都休息》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在所有的产业全部衰败之后,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们的生活的有一种写照,这种写照自然是片面的,但也是一种反馈。

当一个城市衰败,当一个城市失去了产业支撑之后,它还能剩下什么?

答案是零。

不论是那两个小偷,还是最后加入进来的劫匪,他们都是零,唯一一个不是零的就是那个虔诚得懂基督徒,他不是零的原因就在于他还有信仰,至于说这种信仰会给他加分多少,这是一个问题,但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因为在破败的土地上,任何情况都会发生,任何事情也都有可能,信仰亦或者是别的东西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它不具有决定性。

因此,基督徒的信仰在“观众”看来不过是一种娱乐,他并不能通过信仰感动其他人,从始至终,他只能通过信仰感动自己,这也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而对于其他三个人来说,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很简单,那就是吃点东西。

他们太需要吃点东西了,在漫漫的长冬来临的时候,谁都知道要吃点东西才能活下去,但如何吃东西?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人在意这些人如何吃东西,就如同没有人在意这些人的存在是一样的,破败的地方是不会有人关心的,更不会有人在乎破败之后,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人对于流动的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消耗殆尽了,这种消耗更多的是对于现实的无可奈何,三个小贼无法在这片土地上改变现状,但碍于安土重迁的心理,他们更不愿意通过离开来获得求生的机会,工业基本上消耗殆尽,农业也无法在凛冬中生长,对于他们来说,就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第三产业”之上了,然而这种“第三产业”不过是自己自欺欺人罢了。

他们有梦想吗?

曾经有,但现在没有了,因为梦想的实现是需要不断地激励反馈的,当所有的努力尝试都在告诉他们,梦想终归是梦想,实现的希望基本渺茫之后,一切就都结束了。

而他们又不能像基督徒那样去借用某一个方式来完成某一种形式,以此来欺骗自己,进而活下去。

因此,失败就是意料之中了。

很多观众都很喜欢将这几个人叫做“笨贼”,但观众们忘记了他们的本质并不是贼,而是亡命徒,之所以被归结于“笨”,主要原因在于 他们不敢杀人,一个不敢杀人的贼并不是因为没有杀人的念头,只不过是杀人带来的收益远小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已,而造成这些人落草为寇的主要原因在于凋敝。

耿军很好的抓住了这种凋敝带来的副作用,且通过一种戏谑的方式将它展示给观众,当之前赖以生存的产业全都不在,究竟什么会袭来,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相信这个问题会留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你好,再见

 5 ) 弄钱的方式有问题

天寒地冻的偏远小村落里,有理想抱负的人都走了,剩下的基本是些个老弱病残的,要活下去那当然要搞钱啊,非常规的搞钱方式怎么能没有问题呢?

僧多粥少,各显神通咯。

东北人还是天生的幽默乐观派,言语不多,但是传递的信息却相当饱满,是不是说多了太耗能量哈?

省着说话,说出来的便都是经过脑子的,再加上古典音乐配乐,这些人精神上是很富足的。

画面上虽然感觉有点苍凉,甚至有点像幻灯片,但是那种天气条件下,万物都慢下来了,不用着急,越是着急忙慌的越容易摔倒,该休息还是得休息。

交到了朋友,成立新的犯罪小团伙,但却没搞来一分钱!

 6 ) 可惜生命啊,他苦涩如歌

其实你是在讨论信仰。

骂人没词,打人没胆,装X没本,耍帅没钱。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耿军拍的很讲究。

一个让人歪想到某旗帜、忍不住去解构的片名,其实片中锤子是乡村二流子抢劫的武器,镰刀也许是农具也许是凶器。

相对很多独立导演镜头运动随意,形式感极差,耿军对这方面很讲究。

冰天雪地的东北人式幽默语感,傻愣愣的基督教徒圣歌,加上古典音乐凝重或轻快的配乐,片子流露出的荒诞与悲凉自然而真实。

以为会有惊喜,发现实属一般。

元素非常多:东北话、长镜头、交响乐、基督教;意图很可疑:题材擦边球、幽默黑又白、意义无批判。

总之,总觉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唯一我觉得动容的,是片尾那段《再别康桥》的朗诵,一言以蔽之:东北话自有风流。

国之大,民之众,情之烈,欲之杂。

纵横万里,大有可为!

华谊兄弟,兄弟华裔!

振兴东北,东北整型啊!

荒废里的荒唐,荒诞,你的荒凉。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挺悲凉的,最后一首《再别康桥》感觉在告别整个世界的荒芜。

残阳下倒下的三个男人,都荒废了。

 7 ) 台词读起来像诗

勇哥:前些年我腿好的时候,认识个裁缝店的姑娘,第一次见面,她没化妆,长得还行。

她发卡掉地上了,她就蹲下去捡。

(长时间的停顿)她一蹲下,屁股下就透出内裤的印儿了,你知道吗,我感觉特别美好。

哥哥的诗朗诵在莫扎特的衬托下了有了极强的仪式感,充满着极度的悲凉与无奈。

没有经历过生活磨练的人是拍不出这么多感触的片子的。

 8 ) 看懂了《锤子》,才能真正看懂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社会

大约七八年前,第一次听说这个片子入围了金马,当时我可比耿军还激动,这种高纬度冷幽默喜剧,可太符合我时而冷淡,时而疯癫的胃口了。

金马还是偏爱耿军的,当年这部52分钟短片,入围并且获得最佳,再到《轻松+愉快》,以及今年中年同题材的《漂亮朋友》多项入围,不得不说,金马还是偏爱耿军,他俨然已经是金马嫡系了。

窃以为,耿军这么多作品,锤子还是我的心头好,是我心目中最棒的耿军,之前以为这部有什么政治隐喻,其实我想多了,遥想这部,当年的金马实至名归,在冰天雪地,人们荒诞混乱且无趣的生活着,无意义的,降智的,虚无的活着,活着才是硬道理,即使坑蒙拐骗,亦是盗亦有道,是有人情味的。

本片的摄影非常有电影胶片质感,可以说是渐入佳境,尤其是后面镜头对鹤岗空间的展现,营造出了一种冰天雪地的荒诞质感,室内场景的呈现,也是非常有质感的。

摄影王维华后来和耿军长期合作,并且风格愈加成熟。

谁承想,鹤岗在近年来以另外一种形式出圈,人去楼空的白菜价居民楼,让人心动,甚至长期占据热搜榜单,于是跟随很多UP主,我们看到了一个日常且熟悉的中国东北小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都荒废之后人们的生存状态,原住民中的青年人逃离了这里,新来的买房客,买了房,又卖房,留下的只有那些搞短视频或者房产中介,或者搞电商的。

某种程度上,东北的荒废是领先于全国的,作为共和国长子,它甚至寓言了未来的中国社会样貌和发展趋势,只是我们以前没看懂,以后会有更多的城市东北化,比如我的老家宝鸡,这几年也早已是人口负增长,包括我们县,虽然撤县设区,但十年过去,已经又十万人逃离了老家,远走他乡,只是我们县城的房价这么多年好像没怎么变化过。

从社会发展角度切入,再回到耿军的文本,我们似乎能嗅到熟悉和陌生的意味。

耿军是更加高度凝练和抽象,他是正在的抽象大师,可能在他们鹤岗人眼中是日常,但是放到全国其他语境,这就很抽象,非常抽象主义,环视左右,现在身边这种人就蛮多的,随着经济下行,身边的流浪汉,社会新闻之中的坑蒙拐骗事件越来越多,所以某种程度上,耿军这部短片是有预言作用的,我们之前的看不懂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经历落后于东北的社会发展阶段。

看懂了《锤子》,才能真正看懂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社会。

 9 ) 锤子镰刀都加班

  对于未曾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城乡结合部、落后且荒废的居民区、老工业区之类)生活过的人而言,片中所展现的场景很容易给人以“废土”的末日感。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时候你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现实中的的确确存在着的生存场景比之想象更是等而下之,是荒废到至于荒谬!

  我无意夸大当下“城”与“乡”的生存差距,更不必刻意挑拨地使用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差距的汉语词汇,故而我不必愤愤于影片所没有表述的——至少不是刻意表述但却被刻意地过度解读了——情绪(这是我的看法,比如含无理由的“政治解读”方式,就像用理论物理去分析儿童科幻读物的科学性一样,这种乖张之气由来已久),我看到的是导演的冷静,一个接近于局外人的观察者的冷静。

  三个人物,三个废物,网上的表述是“东北二流子”(流,一声,音溜)——大概北方都有这种叫法,故而要加上定语“东北”,作为河北人我感到这么讲不怎么友好,如果是在某些国家我一定会以“地域歧视”的理由打一场官司挣一笔横财。

  歪楼了,接着说。

三个人的现状属于《水浒传》里说的那种“破落户”,但可惜没做成豪杰,只能哆哆嗦嗦地剪径为生。

按我的理解,这实际上是一种破产者的心态,以至于除了生存几人再无其他诉求,故而当现实状况是一无所有的时候,理想中的“丛林法则”自然是历经饥寒交迫之后的头脑中的不二之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种高大上的近乎政治理想的鼓动宣传口号只有在这样的现实中才会如同剥得精光的小姑娘一样面无血色从而手足无措。

  手足无措是对的,面不改色才不寻常。

基于一种叫做“耻”的传统,我们的民族叙事史往往是带有隐秘性的耳语,一旦将“不合时宜”的状态暴露出来便容易成为标靶而不是榜样,更不要说成一个英雄。

这也是为什么在影片中理当穷凶极恶的匪徒一下转变成了目光闪烁的蟊贼,在可以看到的他们的行为中,只有“怯懦”才是可信的。

  懦弱往往与自卑相关,而胆怯则常与勇气相对。

作为毫无底气的无产者,与其说是“锤子镰刀”都休息,不如说是“仓廪衣食”都不再——曾经是有的,故而当一切荡然无存以后才会发生“失落”之后的自卑——所谓的“荣光”消退之后,连神也都化为凡人,何况区区厂矿的小职工?

而光环消失后的结果,便是“勇气”的丧失,这勇气自然是与“耻”相关的产物,“知耻近乎勇”么。

  时至今日,关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类的神话依旧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群中经久不衰,大有“老而弥坚”的趋势,以至于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年轻时候没有在“正式单位”上过班的老人,和退休人员站在一起的时候依旧是自卑的。

而当这些老人和年轻人谈话的时候,首要谈起的也往往是供职单位的性质,而所谓收入高低的“量”的先决条件,便是由是否“国家单位”的“质”所决定的。

因此即便你的年薪百万,在这种人面前得到的也会是“不是国家单位”的鄙视——这就是所谓“耻”的由来,而与影片中的荒废场景对应的现实中的衰败,恰恰良好地刺激了这种观念的滋长。

于是自卑者愈发自卑,只好渐次走向“丛林”。

  扭曲产生荒谬,但当扭曲是有迹可循的时候,荒谬便是合理的。

当生存成为唯一问题的时候,人选择回到丛林,这意味着他抛弃了自己的社会性,也即放弃了“耻”的思考。

但同时人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便是由“耻”的丧失所带走的“勇”令他再无体力“觅食”了。

故而你总能看到床上躺着的人,即便不需要睡眠,也要休息以保持体力——最后的结果是“锤子”和“镰刀”都休息,便是丧失勇气后带来的体力不支(现实中的道理,越是紧张体力的流失越快)。

  内心的怯懦与日俱增,但面目上已经看不出变化,傻子的救济所代表的不是信仰的救赎,更不能构成嘲讽——作品成立后创作者所传达的意图往往与画面发生折射,在这里便是如此,导演的引导与影片发生的意义只在于他们有所关联,但不是由他决定——傻子能否发生信仰?

这不是个需要深究的问题。

实际上,于他而言只有救济是真实的——如果以后因为信仰而生出智慧,也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了。

  信仰是另一处丛林,所以它能提供的也仅仅是温饱——依旧是生存的问题,并不能也不会超出生存的底线。

傻子的出现表明还有一种先天的弱小者存在于我们之间,是稳定的生存保障,但仅仅能够维持底线的状态。

在这里它的意义与其是提供荒谬不如说是提供稳定,以保持目前的结构不致崩溃,所以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叙事的需求。

故而在这个故事中,荒谬的扭曲之处不在这里发生,更不是最后的那个梗——只要你喜欢,他可以是个黑色幽默。

  当锤子镰刀挥舞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荒谬生发的节点:永远不能致命,但偏偏是凶器。

实际上,对它们的运用一直也没有超出其本身的功能。

我是说即便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由这两柄凶器所带给我们的一览无余笨拙感。

所谓扭曲并不是一定像十八街麻花那种方式,实际上,有效的扭曲往往都不是那样的:用锤子砸任何用锥子工作的区别在于,后者是技术而前者是行凶——片中几处动作实际上都是技术,只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它的效果越来越可疑——之所以这里只有蟊贼没有劫匪的原因,就在于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行凶的问题,他们从来就是原本的体力劳动者!

  一个体力劳动者渐渐失去体力后会怎样?

所以你看到的是荒谬之事的发生仅需几个日常的时间便接踵而至,而它之所以充满违和感,便是因为“锤子”、“镰刀”即便休息,仍需工作。

 10 ) 蛮荒中的艺术~~

又一部东北的风格大于内容的片子跟张猛的《钢的琴》有共同的地方,他们的东北比萧红的东北更有趣更荒凉更实在也更有艺术性快能成流派了吧?

可以叫它为黑色幽默,也可以叫别的蛮荒词儿,毕竟东北盛产幽默也盛产粗人动人的是东北人固有的无法无天和伦常崩坏行为下的淳朴逻辑,你可能很难抓住这个逻辑,但有了这个逻辑在,东北人就可以去抢去偷去骗去卖淫去劈腿去做主播裸聊赚钱养老公而仍旧能热血能召唤能守住这片荒原能让人流泪想念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文化,如果东北也可以有文化他毕竟曾经是那么红的地方,重工业那么倚重的国企聚集地,土改最早的试验田和革命信赖的大后方,这里的工厂墙上的旧标语和苏式尖塔性建筑与凋敝的大地一样充满着过时的落寞的骄傲,是那种穷到尿血也要死横到底的骄傲

《锤子镰刀都休息》短评

太形式化了,剧本也不用心,很有姿态,却也令人厌烦

5分钟前
  • 鴍諌🌈
  • 较差

都荒废了

6分钟前
  • 东林君
  • 还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惹谁都不要惹东北女人。

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事实证明,也许我们更适宜拍出罗伊.安德森范儿。所有的寂寞都可以幽默,所有的贫瘠都可以丰沛,所有的良知都可以孤冷,所有的回忆却依然美好。

10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一个让人歪想到某旗帜、忍不住去解构的片名,其实片中锤子是乡村二流子抢劫的武器,镰刀也许是农具也许是凶器。相对很多独立导演镜头运动随意,形式感极差,耿军对这方面很讲究。冰天雪地的东北人式幽默语感,傻愣愣的基督教徒圣歌,加上古典音乐凝重或轻快的配乐,片子流露出的荒诞与悲凉自然而真实。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小孩是亮点

15分钟前
  • 伍零叁
  • 较差

苍茫雪地里,所谓坏人身处其中,竟有种荒凉软弱的无力感。

18分钟前
  • 舞步_sariel
  • 还行

最烦唱得不论不类

21分钟前
  • 海德文
  • 推荐

期待东北能出个考里斯马基

25分钟前
  • 徐内向
  • 推荐

充满了隐喻与荒诞。爱奇艺本来播出过,后来下线了。

29分钟前
  • 快乐王子
  • 推荐

完美吃饭法

31分钟前
  • Into
  • 较差

挺逗的,但是我感觉一般吧。

35分钟前
  • Reiko
  • 还行

人物幽默,节奏过于缓慢拖沓。喜欢谢饭祷告的白痴 / 唱街头卡啦OK的屌小孩 / 朗诵再别康桥的表哥。应该有一部更好的电影群像来展现这些撸瑟儿的苦涩人生。

37分钟前
  • 虎折
  • 还行

201711

40分钟前
  • 心识的流动
  • 较差

因为是独立电影,所以打分高了些。内容够了,腔调不足,表现的相当生硬,电影需要一气呵成,无论你是独立创作还是面向大众,这一点都很重要。

43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半死不活的感觉加上时不时一点冷冷的笑点还挺喜欢的,荒原+古典乐有点《冬眠》的意思,但曲目选太多也比较烂大街,加上创作思路比较西化以及后半截两个纪录片断加入,出戏感很严重。结尾有两首选曲的字幕中间少空了一行,看着太难过了,这种校对问题完全不应该,细节不上心也很自降身价哟。

45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有一点可念想的、混沌的片段是生活没被完全拆除的原因。信仰并非在场,只是沉睡的,残疾的,除了阻止人为生存作恶,别无它用。二级镜头也都很凌乱,摄影好。

49分钟前
  • 我不在这
  • 较差

在MOMA五周年纪念看的,真的不错,有点黑龙江阿基考里斯马基的feel,倍儿棒

50分钟前
  • 12
  • 推荐

荒废

54分钟前
  • Fitzzzzzz
  • 还行

傻逼

57分钟前
  • 又在乱说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