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天的时间刷完了这部大卫芬奇参与执导的《MINDHUNTER》,故事背景是70年代的美国,FBI的两个调查员,通过访问一些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连环杀人狂,梳理出他们为何成为变态杀手的动机和成因,从而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理论帮助FBI来预防犯罪和缉拿罪犯。
整部剧的风格与《真探》类似,都有着慢节奏的剧情、暗黑的气质、双男主的设置也很相似,两人因工作成为了搭档,男一警探Holden是对工作上瘾、满嘴理论、有点神神叨叨的帅哥,长得有点像皇马的克罗斯+切尔西的莫拉塔;男二警探Bill是个五大三粗的中年男人,热爱快餐和高尔夫球,只是把缉凶的工作当做一份养家糊口的营生,因为常年出差,对老婆孩子多有疏忽。
不同于以往探案题材的犯罪类美剧,这部剧既不像《真探》那样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罗列大量证据、走访大量证人,用一季的长度讲一个极端宗教罪案的侦破,也不是《犯罪现场调查》或《犯罪心理》式的一集一案,快节奏的呈现出运用高科技以及缜密推理的破案过程,这部剧只呈现了三个犯罪案件,而且破案过程及其顺利,基本上被怀疑的前一两个嫌疑人就是最后的凶手,而且凶手都没有逃逸,是当地警局打个电话便一招即来......所以喜欢看有推理、烧脑的缉凶过程的,可能会失望。
剧本反而更多着墨的地方是联邦探员运用谈话的技巧,逐步突破凶手心理防线的审讯过程。
与《真探》里满嘴各种宗教理论,有点神棍的男一号不同,《MINDHUNTER》的男主致力于将凶手的犯罪行为理论化、科学化,所以这部剧也有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气质,整部剧里实践这一研究计划的过程很像去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完整步骤。
我觉得这部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项质性的学术研究范本:一、确立研究方向,提出问题意识男主Holden因一次人质劫持事件处置不力而被主管调离调查员的岗位,成为一名负责培训新人的讲师,他在授课过程中一直觉得FBI如今的办案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代,过去的江洋大盗、黑帮分子为钱、为利益而犯罪,现如今却有很多的犯罪者毫无缘由的进行屠杀,他希望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
二、确定导师,进入田野,开启访谈因为跟随男二警探Bill到全国各地基层警局授课的契机,男主得以接触到了他的第一个研究对象:一个杀害了自己母亲和多名少女的变态杀手,从而正式进入田野工作阶段,开始访谈,并没有明确的访谈提纲,多数的问题是即兴提出,之后他通过咨询女友(维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硕士在读),改变访谈策略,取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并尝试深入提问。
因为学术能力上的欠缺,Holden这项因兴趣驱动的研究不知该驶向何方,他们寻求了Bill的一位朋友,波士顿大学的研究犯罪行为的熟女教授Wendy的帮助,Wendy为他们提供了不少理论上的帮助,并逐渐被这项研究吸引,最后索性加入了他们的课题小组提供指导,身份很像他们的导师。
三、深入访谈,深化提问,分析编码随着这项研究计划的深入,他们得到了单位上级的资金支持,有了科研经费,研究逐渐步入正轨,他们有机会访谈到了更多的连环杀手,访谈的方式从最早的自由访谈,到后来更严谨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过程中全程录音,并誊写逐字稿,并从中捕捉信息,分析编码,甚至还逐渐规范访谈的行为准则,比如告知受访者保密协定,还比如Holden因为在访谈过程中,为了套取一个不配合的杀手而使用和杀手同样的语言而差点受到FBI“纪检委”的惩处,导师告诫访谈者要保持客观性。
四、经验-理论-实证Holden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并不等所有步骤完成后再得出结论,而是现学现卖,把在访谈中得到的启发运用到嫌疑人的审讯,比如犯罪者与母亲的关系、性无能、引起性冲动的关键意象,这些都是造成变态杀人的动因,在审讯中,Holden即运用这几点顺利击溃了几位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成功使他们承认了罪行。
第一季结束,研究还未完成,我很喜欢这种带有学术腔调的美剧,另外演员们的演技也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几位变态杀手的表演,让人不寒而栗,个个是《烈日灼心》里王研辉级别的,除此之外,剧中营造出的70年代复古氛围也很带感,非常期待第二季
”从观影角度看,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心灵猎人》这部新片。
叙事节奏太慢,一集拖得太长,第一集整集事物很多,男主交女友,男主上课受挫,男主和他人的交流,男主想学习新东西。。。
很多东西杂糅在一起,但没有很清楚的脉络线,也没有很清楚的人物性格,给我观影感受十分糟糕,让我当时对其有点要弃剧的冲动。
不过鉴于它的名声,还是坚持到第二集。
第二集到和艾德的对话,让我对其产生了一些兴趣。
如果这是新生的研究的开端,那我是愿意友好的继续看下去的。
但出来的比尔这个角色是个什么鬼?
我开始以为他是个像《犯罪心理》里Gideon一样的领导型人物,结果他开始一直在反对男主的研究;我又以为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物,会被男主说服之类的,结果莫名就答应男主,和男主一起做研究了。。
说实话,每次比尔自顾自地说话真的让我很烦躁,就像你父母和你说话时一样:“这件事情不能做,是错的。
”“可是我觉得这不是错的啊。。
”“就是错的,你觉得不错就不错嘛?
我说是错的!
”“可我觉得。。。
”“没什么可是,你什么都不知道,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见多了,这一定是错的!
”“好吧。。
”尤其是每次男主说不过他时那个皱眉头的委屈表情,我真的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你说他妥协了吧,之后他还是固执己见;你说他没妥协吧,那那个委屈的表情是什么鬼?
尤其是后面又经常不交代他是怎么想的,让我有种这对搭档是对老大哥带小弟,小弟有想法,大哥说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听了以后啊有道理,但我肯定没有错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日漫中二角色看多了,我更喜欢有自己独立想法并勇于表达的男主,而这部剧里男主的表现总给我一种"比尔说...",“我女友说。。。
”“教授说。。。
”实在话,对这种男主。。。
真心不感冒。
现在看到第五集了,之前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同样是审问犯人,大哥说他是装的,小弟说哦。。。。
然后呢?
总有种小弟唯唯诺诺的感觉,给人感觉实在太难受。
我觉得比尔就像第三季刚刚来的Rossi一样独断专行,但男主并不像Aaron一样能正面反驳他,问题是主线的主旨给我一种应该是要表现“男主是正确的,创新的”的感觉,让我很是费解,真的很难受。
我知道我不是专业学这个的,我也没有干过FBI,我所有相关的知识都来自美剧,但和犯人交锋的过程,无论是和被捕的连环杀手还是有嫌疑的嫌疑人之间的对话,男主问,他说的是真的吗,他的话可信吗?
这是要问我吗?
这是要问观众吗?
诚然这是一种引发观众思考的方式,但身为一个FBI,有着常年的实战经验,结果你和我这个没干过的问的是同一个问题?
那真的不考虑用你的经验,哪怕是像比尔一样给个经验然后引发我思考正确与否再来引导我一下吗?
你和我一样迷茫我怎么相信你可以找到答案啊?
真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了。
说实在话啊,五集了,我看了五集了,还是不知道男主叫什么。。。
——以上是我看了五集的想法。
这个剧终于在第8集逼走了我。
可能是《犯罪心理》看多了,看到一个完全不知道存在意义的比尔的存在时,真的将我逼疯了。
我不知道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理论理论不屑的用,博士让他用用理论写出的调查报告就恨不得撸起袖子和人家干一架,每天拿着自己过去几十年的老资历和别人说“我就是对的,你们就是错的”(无论对男主还是对博士),不能把个人情感和工作分开,在家说你看我工作多不容易,家里没搞定;在FBI说你看我家里多不容易,工作也没搞定。
前一秒还说这个男人喜欢高跟鞋是个变态,博士还劝他并不是所有异装癖都会杀人,后一秒碰到个天天摸小孩脚的变态校长就说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WTF?
这双标,也是可以的。
一天到晚就着白人男性的大男子主义吃老本,在家吃老本,工作吃老本,没看出他对情节的推动作用,还令人生厌,硬生生把我对该剧对于早期连环杀手的摸索的兴趣一点点耗尽。
另一点是这个剧的拍摄实在是太过跳跃,常常是前一秒在工作,后一秒在家中。
当我以为男主和女主的戏是要承接前剧情衔接后面,突然告诉我这是段床戏,就是要卖肉;当我干脆当福利看时,又突然“哦,还是和剧情有关系的”;当我思考它和剧情有什么关系时。。。。
后面又没有一丁点预兆提醒我之前男主在和女主床戏的深刻思考思考出了什么。。。
这种违和感在剧里出现实在太多了,包括比尔的家庭问题,博士喂猫,再包括男主和女主的相遇相知,总是给我一种“这个角色的存在对剧情是有推动作用但感觉看了这么多集毛用都没有”的感觉。
你说是单纯的日常又会在某个细节让你感觉这不是日常,你说不是日常但之后会对这里不知道是不是伏笔的地方只字未提,让我看的异常难受。
就像是你一直等着的第二只鞋子,一直不落地的感觉。
起初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有一个愣头青,想要做犯罪心理领域的开拓者,忽悠了一个老油条,一个更老的boss,还有一个脸上写着“我是精英女性”的刻板女专家。
开始的开始只有愣头青和老油条,他们没有经费支持,没有上司许可,开着车翻山越岭,到处讲课,instruct之余偷偷会见一些重大罪犯。
在那个连环杀手还没成为家喻户晓的专业名词的年代,29岁和44岁的一对老少搭档入住了数不清的motel,喝了无数杯咖啡,无数次打开皮箱扯出干净的衬衫,再胡乱塞进浸满了汗水和啤酒味道的脏衣服。
后来突然有了进展,突然light the darkness,随之而来的便是经费,许可,女专家的常驻,team up。
So far, so good.然而S105开始,一切急转直下:生硬插入的Bill家庭戏份,莫名其妙的lgbt设定,冗长拖延的单个案情进展。
与罪犯们的会谈看似刺激,但再无S101-104时步步为营的紧张,初出茅庐的试探,老少碰撞的火花;只有愣头青逐渐膨胀的ego,老油条被琐事困扰日渐沦为背景板,每集闪回但没啥推进的犯罪老头。
温吞水终于挨到了S110,最后五分钟Ed的回归给疲软无力的剧情打了一针强心剂,最后的大拥抱成功地挽回了30%的印象分。
Ed这个角色和演员的演技真的是本剧后半段为数不多的亮点。
最后说说本剧的两个大毛病:一是对剧情定位的明显动摇,二是女性角色塑造。
个人感觉前四集是想走人物成长传记+单元案件的模式,一边叙述主角作为心理分析的创始人是如何从零到一站稳脚跟,一边展示刚在起步阶段的该学科如何帮助解决罪案;中间穿插几个知名罪犯的访谈,双男主搭档的互动,美式笑话等等。
显然在三人小队未成型前这几个模块平衡得很好,愣头青Holden负责大胆进取和闯祸,Bill负责兜底擦屁股间或访谈扮演big boss,新加入的女专家负责专业意见搞学术。
结果S105花了大量笔墨来叨叨各人的私人生活和Holden走歪路的心路历程,Bill差不多在访谈中快隐身了,前后风格之割裂仿佛是两部剧。
感觉这里和POIS4后期到S5烂尾一样犯了既要又要的毛病,既想要写主线(犯罪心理创始),又要单元剧(无穷无尽的案子或者狗血个人感情史),结果到最后弄了个四不像。
如果像前四集那种模式显然撑不起一季10集的体量,按时间线说完男主把心理分析从无人知晓搞到业界认可,穿插着讲至多5个案子,季终。
不知道是不是签了啥协议,拍个一季6集完结撒花多好。
再说女性角色。
本剧里槽点最大的就是Holden的女友Debbie,说实话Holden何德何能配得上这么一个才貌双全的对象,他本人穿西装走进酒吧明明就是路人甲。
撇开外貌的匹配度不谈,整整至少5集Debbie没和除了Holden之外的任何人说过一句话,也没见她去参加啥校园活动(怎么不能Holden去接她放学或者俩人一块去图书馆吗);俩人在一起不是话疗就是不可描述(Holden看了就是一个很能让人各方面都非常冷静的存在,这几段非常出戏),让我一度误以为是不是Holden本人有严重精神病,Debbie只是他幻想症的产物(此处neta导演自己的名作搏击俱乐部)。
直到后来Holden邀请Debbie和其他人一起吃饭,Debbie和别人有交集我才最终确认:原来是真的人啊。
可见Debbie这一角色有多么的工具。
另一个女性角色,即专家Wendy,也是集刻板印象之大成。
就不说精英必备短发+套装+刀子般的嘴唇和不苟言笑,这个角色在本季的作用似乎也没比新华字典多多少。
开篇以专家身份肯定了Holden的学术假设和探索(看把小伙子乐得),后面常驻team后的工作差不多就成了查资料和参与拌嘴?
后期的个人情感部分看得无语,Sorry真的没太感受到你们对private space的需求。
总的来说,前四集我给3-4分,中间2,最后一集3.5。
Bill,Ed及一众罪犯是本剧角色和演技之光,其他人编剧你看看都写的啥呢?
男主之纯真愚蠢堪比五十度灰里上班第一天在总裁面前跌倒的小白兔式塑造,女性角色建议删光,不会写就不要写。
《Mindhunter》基本上已经预定了个人年度最佳剧集,第二是《Rick and Morty》第三季,第三是《The Handmaid's Tale》。
这剧据说前四集是Fincher导的,可以看到很浓郁的Fincher风格,就是『犯罪』题材特征很明显:画面阴郁,人物冷峻,没有温情和暖色调,镜头始终跟踪画面人物移动。
说实话,之前Fincher的所有电影作品——包括《搏击俱乐部》——我都没有特别的感觉,而这部《Mindhunter》,却让我有一种意外之喜。
我认为它是众多心理/现实/犯罪题材剧里最优秀也是最愿意研究的一部,《真探》和HBO版《罪夜之奔》也让我有这种类似的感觉,但这两部更多体现了剧集制作的精致和某种刻意的格调,而《Mindhunter》却是因为剧情和人物本身让我不得不感叹编剧的厉害。
说到研究和编剧的厉害,我更想说的是男主角Holden Ford。
从某种意义上说,Holden Ford是一个完全没有主角光环和主角能力的角色,他是如此普通,以至于一度让人怀疑这个人怎么会成为这部剧(或者说成为一部剧)的主角,他有什么特殊能力或特别的地方能够吸引住观众?
诚然此剧改编自真实FBI书籍,剧情也基本上来自于书中案例,需要考虑到创作的局限,然而让这样一个过于普通的角色做主角,不得不说对于创作团队是一种挑战。
因为Holden Ford在这么多影视作品里角色特征和性格特质实在是最普通之一的了。
Holden Ford,29岁,中等身材,中上等长相,社会学硕士生女友,从一个普通的FBI探员,到一个普通的FBI教育专员,再到一个普通的FBI调查研究员,始终在从事自己热爱的犯罪心理研究工作,在他『有一些过时的理论知识,一点点社会经验,一点点洞察力』(Bill语)这个尴尬的年龄,一切都仿佛在按部就班的在他人生道路上展开——如果这样下去,那么他也将过完他普通的一生。
若是不谈情节的激化以及从而导致的人物性格的转变,Holden Ford,这个角色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和他太像了。
自认为观影量尚可的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或说认为有过自己和剧中人物相似的角色,艺术就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大于生活,所以我会发现我想成为的人物,我会发现我崇拜的理想角色,我会发现我想去尝试的角色,这些发现我相信不止我,你也有过,但发现和自己相似的角色,很罕见。
Holden Ford,剧里体现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因为有了代入感,所以我会给这个角色加的第一个标签是理性——标签无法总结出一个人物和角色但当尝试去比较时你往往会这么做——Holden Ford实在是太理性了,他基本上没有情绪失控的时候,这不是说是因为他的工作导致的结果(Bill始终对此羡慕嫉妒恨),而是他天生就是这样的人,比面对极端变态罪犯时的理智状态相比——你会看到他也会时常害怕但不会失控——最后一集当着女友的面极其理性的『分析』出女友的分手想法,才是让人感到他理性到不可思议的地方,说句题外话,我一度很羡慕Holden Ford和他女友的这种状态,是我理想中的恋爱关系。
所以,Holden Ford基本上算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而他的世界,不管出于何种理由,是他刻意构造的也好,还是born to be也好,是一个觉得理性的世界,他会严格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来处事和处世,是的,所以这就让他成为一个让人敬而远之的人。
可共事而不可共友,是他人际关系的基本面,而发展到后来,这种极端理性终于变成自负,导致与之共事亦不可。
Holden Ford的这种性格特征,正是我身上与之相似的地方,当然,我不如他那么极端,没几个人有他那么极端,他这种极致的又现实的理性会让他看起来像是一个禁欲的人,以至于会让我一度觉得他很有魅力甚至羡慕他这一点(与Bill希望因此对生活和自身人格不造成影响的羡慕不同,我是单纯的羡慕这种理性主义风格)。
但理性始终是我毫无疑问的一个性格特征,而这个性格特征,似乎在与日俱增,刚开始你会觉得这很酷,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但事实上它并不好,一点都不好,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在世俗社会,过于理性完全就是一场灾难,它会让你体现出无趣、情商低、拒人于千里之外、无法接近、装逼等并不真实的旁观者观察总结,这就是标签,标签一旦被贴上,要撕掉它们基本上不可能,以至于到最后你会主动放弃这种尝试,并与这些标签融为一体,仿佛你就是这些标签本身了。
当然,他也有自我怀疑和怀疑他人的时候,这种冲突证明了他并非可以置他人的评价于不顾,他是介意旁人眼光的,就如你我——这又让他更接近了真实人物这一点。
虽然怀疑之后他往往会做出看似糟糕但“合理”的做法。
这也成了他这种不看适合与否只看对错的极度自我的另外一个标签——“不成熟”。
不过,这个年龄,不论对错,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Holden Ford又是极其幸运的,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特质,这些特质更让他接近于一个普通人,他有着非常强大的专注力,这一点结合他的理性和逻辑让他的工作成绩一直出色,所以人们虽然不喜欢他但认可他的能力,我必须要承认这一点,主角之所以是主角,总是有过人之处的,即便你与他相似,在他优于配角这一点上,你始终是不如他的。
最后,编剧似乎有黑化Holden的倾向,而结合Holden研究犯罪的套路——基本上是弗洛伊德那一套:从童年经历找原因(虽然Wendy说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弗洛伊德这一套)——再结合第一季数次出现Holden主动讲述自己童年的经历,估计第二季编剧会继续深挖这一点,也就是说会进一步丰富Holden这个角色的内涵,Holden将会展现出更多的除了理性之外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与其说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变成的,不如说是按照Holden的套路:被挖掘出来的。
反观此剧,所有犯罪案例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特征:性,可以说就是一部性犯罪案例合集。
还记得吗?
Holden自己也说过,哪个男孩没有性与母亲的经历呢?
不得不说创作团队真的很大胆,在犯罪心理理论上可以说是非常坦诚而专业了。
其实说Holden普通是有失偏颇的一种说法,只能说他并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主角的那种神奇能力和超常表现,但这其实并不是由于整部剧的叙事方式造成的印象(是的,一部完全由警察和犯罪构成剧集中居然半点暴力元素都没有出现),而是因为整部剧所有的人物都是来自于现实的人物,采取的做事方法更是非常实际的做法(以至于我在想会不会展现得过于具体了?
),所以自然会让人觉得整部剧的基调是偏写实的。
然而这也是创作团队的厉害之处,这种拍摄方式和叙事风格会让你觉得这些事情完全有可能发生或者发生过。
最后,网飞好剧不断,在追赶HBO的道路上越来越快,更良心的是始终坚持所有剧集一次性放送,若是进入中国,我一定会订阅支持。
很冷静很缜密的剧,真正想让观众接触到恶,明白恶的起源,像用一把手术刀切割人的心理。
目前看到第三集,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剧集对杀人犯罪这一行为主打的并非是构思一个故事这么简单,了解杀人犯背后的家庭环境,这个很好,但是但凡一个杀人犯都要把罪证归结于家庭还是很单一的,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其次,男主的态度真的很奇怪,他是一个理想化理论化的探员,引用长篇大论和一些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却并不考虑听众的感受。
因此,剧中他对杀人犯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他鼓起勇气耐着性子和杀人犯聊天,去倾听他们背后的故事,做别人不屑于做到的事,究竟是出自于个人目的,完成他内心伟大的志向,还是去改变人类。
如果是前者,那么对于男主来说,研究犯人成为了他实现自我价值的跳板,就像老探员bill说的老太太死了,他却在高兴思路的正确,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初衷,不太喜欢这个主角,演员演技尚可。
3.对于部分场景看得还挺难受的,在审问老太太杀人犯的时候导演可以剪辑了对话使对话变得咄咄逼人,感觉像是抱着一种猎奇和期待的心态来对待尚未定罪的嫌疑犯,之后的庆功这么看就太讽刺了。
2024-2-7很精彩的心理惊悚剧,看到结尾竟然浑身战栗,一个警探竟然得到了连环杀人犯的同理心,太讽刺也太震撼人心了。
其实,心灵猎人会不会是kamper呢,他善于伪装,洞察人心的同时善于玩弄人心。
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明白霍顿是个怎么样的人,穿着朴素的西装和旧鞋子,浑身难以掩盖的紧张和害怕,只要少加施以善意再讲述一下自己过去的人生,霍顿肯定会同理心大泛滥,这样一个大气凛然,正义朴素的警探稍微引导一下就可以把他变成一个连环杀人犯。
kamper根本用不着说谎,他只要有选择的说些真话便可以轻易取得别人的信任。
然后,不停地给他写信,粉色的信封,精致的卡片,礼貌的用语,每个细节都是发自内心地精心设计过的。
难怪这样的人会成为一个杀人犯,谁不会被他骗到啊,就连一向憎恶罪犯的比尔都感叹kamper的友善。
像史派克这样的犯人才是装腔作势的弱者,只敢残害比自己弱小的生命,看似凶狠无比却遭到监狱里其他人的凌辱,现在回想一下,那刺青也幼稚得可笑。
优点:1.几个人物刻画得很好,尤其是几个杀人犯,比尔这个人物本来可以更加出色,但是在三四集里被写坏了。
2.情节安排非常厉害,头两集成功地吸引了我的兴趣,但是中途换了导演之后垮得厉害,3-4-5-6这几个案子拍得令人可笑,尤其是那个三人案,姐姐和姐夫联合男友杀了一个女孩,这么复杂的案子以一个轻率的方法处理,很可惜。
是真正让霍顿怀疑自我的那个案子,本来可以好好写写的,沦为了一个推动故事情节的工具。
但是从女鞋案开始又渐入佳境,没有异装癖也没有性别认知障碍,那个犯人只是单纯迷恋女鞋,或许是被高跟鞋优雅的曲线给迷住了,同时外界的两个女性对他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这燃起了他的兴趣同时伴随着青春期性欲的觉醒和燃烧,女鞋变成了性的物品,里面大有文章。
加上之前霍顿已经开始怀疑这项工作到底能不能被运用到现实里,霍顿开始思考怎样把理论更好地运用。
因此,对待校长的时候他便参与进去,哪怕校长真的没有过错。
(但不得不说摸脚丫这个一般家长都会接受不了的吧……)校长的例子让他进一步怀疑自己,这个项目一开始是为了深入了解犯人内心,总结犯人的经历并分类,用以预防犯罪的发生,初心很好。
但是既然已经是预防,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会不会犯罪呢,犯人会不会反过来利用这些理论呢,很有思考的空间。
这么有开拓性的项目遭到了开拓者的怀疑,同时女友也分手,同事也疏远,霍顿自然而然地感到痛苦和迷茫。
所以他来到了医院,来见kamper,而这些心理也肯定被kamper所洞悉,西装越来越新,皮鞋越来越亮,人却一脸菜色,再结合报纸,用脚趾头都能想到霍顿的心理,那个拥抱简直是神来之笔。
剧情可解读的空间很大,很可惜被砍了。
3.台词写得很出色,尤其是kamper几场戏。
几场对话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4.男主角演技慢慢变好,尤其是结尾,肉眼可见的进步。
在中间两人搭档的时候,霍顿真的巨令人讨厌,但还是被kamper几个演犯人的演员秒杀。
缺点:节奏偏慢,张力主要靠台词和演员来呈现。
减分主要集中在中间其他导演的几集,极其温吞,办案全靠编剧现编,尤其是霍顿和比尔几乎是逼供和诱骗的手段看得火冒,差点弃剧,幸好坚持到了最后。
四星半
第一集思考1、龙勃罗梭打开的历史新纪元确定的几种犯罪模式:天性使然犯罪、激情犯罪、精神疾病犯罪、偶然性犯罪以及习惯性犯罪。
2、社会的异化使得犯罪动机走向复杂,缺乏逻辑。
3、随时代,人本身的复杂性更深层次被挖掘,人本身就不太好下定义,片中探员两次被问从哪里来,他无法具体回答就证明了这点。
4、单纯犯罪动机判断这个人是不可靠的,第一集想证明的是人在社会里受到的各种异化导致犯罪行为。
5、值得注意的是犯罪人并不知道自己被异化。
6、无逻辑犯罪值得被研究,犯罪是异化者的社会反应,这样的研究有利于人类探索自我。
龙勃罗梭曾就天性使然犯罪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长期在监狱里研究罪犯,研究罪犯的相貌特征,证明什么相貌更易犯罪,但这个数据来源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被推翻,另一方面继续解剖罪犯死者的大脑,以求得犯罪者的共同点,然而不能作为判断犯罪动机的可靠线索,反而为种族歧视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小乔的女朋友就是用来做证明题的。
第三集犯罪动机的研究可以转向犯罪对象和犯罪人。
随机杀人如果不及时阻止,犯罪行为就回越加成熟。
无逻辑杀人者共同点自信 喜欢和执法者打交道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犯罪对象都能从母亲那里找到原型第四集极恶的"善"的真实性熟人社会中程序无法得到保障。
第五集情绪的伪装及自我欺骗第六集父亲的缺失是否合理如何面对研究成果不能和其他专业有效沟通的挫败感?
第七集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会在小时候形成某种偏好,但是否会因介入导致偏好的改变,比如责骂等方式?
第八集小乔身上发生的是在论证深渊理论。
教授和猫之间的引诱投食行为暗示的就是探员和罪犯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你自得掌握了犯罪模式,到最后会发现根本没有规律这件事情。
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一个好人为了保护好人,思维都变成了坏人从而去打击坏人。
那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所以,没有人愿意去思考,为何罪犯要犯罪。
只要把他们想象成疯子就好,不要去想为什么会犯罪,想都不要想。
因为当我们理解了罪犯的思路,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与罪犯无异。
那么我们跟罪犯,区别在于什么?
仅仅是我们还没犯罪吗?
可是罪犯没有犯罪之前,想法也是一样的。
他们之所以成为罪犯,而我们不是,仅仅就是在某一天,他们实施了犯罪。
那么有着同样思想的我们,会不会在某一个契机下,也成为了罪犯呢?
而其他处在同样环境,有着同样想法的人呢?
我们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罪犯,越来越多的痛苦。
而同样的环境也会造就越来越多同样想法的人。
当我们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变化,我们最后,会是什么?
那些处在与罪犯同样环境,但没有犯罪的人,以后又会是怎样?
驱使罪犯屠宰民众的力量,最终有一天也会屠宰我们。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大卫·芬奇参与执导的新剧《心灵猎人》,一口气放出了十集,......(心情激动一分钟),如果你看了开头或者一段,觉得慢热,请相信小编,你只要在再看一集,就会迷上这极其严谨而具有逻辑的剧情,尤其是第三集之后整个剧情让人欲罢不能。
这部剧是根据1996年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和马克·欧夏克的著作《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此前有很多美剧都曾参考其中的案例。
但是这部美剧严肃认真和它塑造的真实程度,让小编十足的佩服。
看过的观众盆友,肯定已经被剧中的谈话较量,案情推理所吸引了。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娱乐性,戏剧性,动作性的美国大片观众,请出门左转,《天赋异禀》欢迎你,哈哈哈,如果你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甚至于隔壁老王不爱洗澡的“行为”感兴趣,这部剧绝对和你的胃口。
作为FBI探员,男主角一枪都没有开过,他的配枪只有一个功能,拿出来交给狱警,全剧最吸引观众的就是男主和搭档,在美国各大监狱和聪明变态的罪犯进行谈话的拉锯战。
男主会根据罪犯不同的态度转换自己的言语,保持理智和直觉辨别罪犯口中那些言语的真假。
男主在开始做谈判专家,后来又开始做导师传授学生,也选择自己去大学旁听,都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直至和搭档向主管大胆提出自己曾在巡教过程去监狱和变态的罪犯谈话,想以此作为研究,他才和搭档走上这条研究之路。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看出男主非常喜欢和其他人对话,同事,女朋友,不熟悉的陌生人,他的每一次对话都在都不会让观众失望,节奏,剧情推动都是非常的恰到好处。
不得不说,这部靠对话撑起全剧的方式,真的需要大师所为。
影片中期后期,男主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推理预测的方式,甚至还得到了博士的支持,和其他执法部门的赞助,凶手的残暴变态的作案手法,和云淡风轻或者拒不承认的态度,让小编咬紧牙关,不得不佩服男主们的逻辑。
全剧两条主线,第二条就是利用他们的研究进行破案,小编就不要剧透太多了,观众老爷可以坐下来一口气看到底,一定会大呼过瘾的。
该剧至少提示了关于三对关系的思考。
其一,罪与罚。
罪与罚一般被用于单个个体,即犯罪和受罚主体为一,走的是因果业报逻辑。
但本片呈现了这样一种图景和思考,罪与罚还可以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在这样一种互动和循环中,一个受害者恰恰可能还是潜在的犯罪者,即使够不上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也至少为受其影响者的以后的施暴埋下了祸根。
其二,个体与社会。
当社会急剧变化,势必影响组成社会的个体,尤其是其心理、思维、精神状态。
所以十年前的破案套路与假设可能已经无法解释当前的犯罪。
当然,这些人也作为所有个体的重要部分,参与形塑社会的反作用。
其三,解释者与行为者。
很多罪案类影视作品都展现了这么一种情况,越是难办的案件,越需要破案者去设身处地地模仿犯罪者的思路乃至行为,以至于这样久了,他们除了出发点之外,越来越相似。
有句话说得好,想要去了解尤其是理解一个人,去看ta写的东西,读ta读的书,到ta去过的地方,认识ta的朋友。
关注一个喜欢的人如此,犯人亦然。
片子比《真探1》还要闷,适合在安静的夜晚独自观看,但凡周遭吵闹或太过明亮,可能都很难看下去,而内在又与《真探1》有那么多千丝万缕的共同点,有趣。
看下來討論區里太多說Wendy傻逼,男主女友愛KY,戲裡面大家都不理解男主角一個如此先鋒如此睿智的人物,真是希望坎伯可以用力地真誠地給這些深深代入角色的朋友們一個愛的抱抱。
說回來芬奇這部戲一如既往地好看,鏡頭調動能讓人不知不覺就能沉浸在戲裡面,角色塑造也簡直是太棒了!
每一個角色都是豐滿的,變化的,成長的,不存在單調紙片一樣的人物。
Wendy理智學術,一心只是為了想要最終目標,但是在說到少數人群的取向時會開始有情緒的反擊(也可以理解為她的學科允許她去理解所有人所有她覺得戀腳癖和罪犯心理不是同一件事);Bill上班下班穿著完全不同風格的衣服,家庭和工作一直分得很開,所以他也是最避諱把自己沉浸進去,也使得他能使用經驗去客觀地旁觀,不去過度地和罪犯同理;Holden好奇、上進、專注,求知慾非常強,作為主角他的刻畫可以說是非常豐滿有層次了,從開始很怕生畏手畏腳但是因為想要求得認同的慾望太旺盛了所以能走上這條路,到後來不斷驗證和成功使得他從工作到生活都變得自信最後甚至是徹底的自大起來。
尤其是最後一集,小喬的表演細節完全表現出了男主角的膨脹,他已經變了,他認為他掌握了這個方法,這件事已經完全地走上了軌道。
在和Wendy的電梯戲里他的緊張還是看得出來,他是很認同Wendy這個人的,但他還是搞不懂,為什麼大家就是覺得不對?
可以說是非常天真的一個男主了。
這使得結尾那場和Kemper見面的戲真是炸裂好看,當Holden終於真實的接觸到一個變態殺手的實體,一個死神的俯視,一個輕而易舉就能奪取他生命的場景,他的現實也崩塌了,他的天真在Kemper擁抱他的那個瞬間就被殺死了。
他是難以在心理上去和這樣的力量去較量的,之前那麼輕易只不過是因為他一直像個吉祥物一樣被Wendy和Bill還有地方警察們保護著,他不是第一手去接觸的人,他比起一個FBI更像個學生,一個剛剛嘗到甜頭就以為自己摘到了牛頓蘋果了的學生。
你們要是到生活裡去看看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典型,比如剛剛有點成績就很嗨的傢伙,比如領導欣賞多兩次就瞎指揮的同事,太多了,但是真正的天才有幾個呢?
Holden不經歷Kemper的擁抱,他也能堅持到最後成為一個天才嗎?
還是會成為覺得大家都不理解自己懷才不遇的FBI老醉鬼?
不过瘾,逛了好一会儿wiki、买了原著的书、翻出《十二宫》的碟听音轨、再找《废柴联盟》s5e3看一遍,这剧简直david fincher fan club exclusive pornography. 视听语言来说,从《纸牌屋》开启电视剧电影化这几年,这部应该是个新高峰。
看完了也没看出所以然。。。
前半不错,后半开始磨叨个没完,一季弃。
天真之人禁不起诱惑,以研究为名,主动靠近黑暗泥淖,罪恶如万花筒一样迷人眼,人性探不到底,险被反噬夺舍,失控下坠的过程,缓缓释放诗意,有一种丰盈的美。
虽然期间看睡着了无数次,但真的挺有看头的。
就好像一场上世纪70年代夏日旧梦,年轻的犯罪心理行为研究者和年轻的心理侧写这门科学一样跌跌撞撞,在血腥里、在谜一般的引力里前行,收获恐惧孤独压抑及来自各方的不解和阻碍,有小有成效的甜蜜,也有藏掖不住的张扬与沉不住气,讲话定要注意时态啊不然会暴露,小乔咬字迷人暂停数次向他学专业术语
又一值得期待的剧,封面罗夏墨迹?
没意思,一集弃
。。。。。
之前没做功课,看了才发现不是现在探案进行时,甚至都没多少悬疑感,试图营造出的黑暗气氛或者重口味照片对我来说也是小菜一碟,向来不喜欢传记性质的影视,不过这剧看下去也不艰难,气氛做得还是挺好的,男主们还算入眼,老少男男配也对腐男腐女的路数,但至今还没出个所以然来,静候下季!
Talkative and boring
实在看不进去,年轻警探的演技有点出戏
男主演技 🤮 一集弃
才看两集节奏太慢战打三星。
看完了 评分虚高
太过现实果然不好看。更喜欢真探这种个人英雄剧
我感觉编剧对主角的兴趣比对变态们更大,最后两集就能看出来,要不谁能容忍这样的剧充斥着幼稚武断的推理和对人类复杂内心世界的毫不尊重。充满着吸引我的元素和主题,但是甚至从头到尾连问题都没有理清楚。好处是back to basic。看你第二季表现。
又臭又长裹脚布
男主holden最后变得自大,他自己也说不清和变态杀手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朋友。当你用同理心靠近变态杀手的时候,看似免疫的holden其实也在被杀手的思维、性情所影响。看似受到了压力的bill才是正常的,在一个正常人的善恶观、同理心下感受到了来自变态冷酷话语的反感与不适。而女博士wendy可能因为没有直接接触犯人,一直保持冷静客观。第一次真正明白“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的意思。
把罪犯聊爆,然后把女友也聊爆O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