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一直想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已经看了余华的原著,想看看韩国人到底能把这部小说拍成什么样,结果这部中国小说拍的很韩国。
由于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这样的故事移植到韩国是很困难的,所以呈现出来的电影还是以荒诞的风格作为基调,剧情构架,人物表演都以此为基准。
《许三观卖血记》这个故事的成功肯定是基于余华对于特定国度特定时代里特定人群的人性的深层挖掘,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人群在遇到了卖血这样的事情,才形成这样的好故事。
而这样的故事移植到韩国缺乏了该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他是很难成立的。
即使把故事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后重建的韩国也是牵强的。
中国的五六十年代农村跟韩国的同时代的农村是不可比较,故事里的人物应该是发生在经济落后,地域偏远,愚昧落后的中国农村,而不是战后重建,可以倒卖军火,开着小汽车吃西餐的韩国农村,故事里的农村人是不可能拥有这些的,他们落后封闭,才会形成千年的懒惰,万年的愚昧,他们才会去卖血换个吃的换个婚姻换个活人。
而电影中的这些群像他们没有这样的可靠动机,所以显得不真实。
(看看韩国首尔高楼林立汽车拥堵,马路宽阔,就连小镇子里医院的卫生间都有现代化的小便池梳妆镜,洗手池,而那时候的中国拥有什么?
农村是什么样,北京是什么样,真是不可同时比较啊。
)(那个年代的韩国到处都是中国的汉字,说明中国汉字在那个时代还比较通用,韩国是近些年才渐渐的将中国汉字慢慢消除掉了的)
这个画面最搞笑中国的那个时代里没有爱情,婚姻是由家长决定,所以许三观和桂花的婚姻才能形成。
而韩国没有许三观和桂花的婚姻成立的条件。
电影那样讲,故事就那样顺着走,缺乏人们可信的条件是让人不能信服的。
白天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晚上下班回家 找了韩国翻拍的《许三观》,该说不说 开始看的时候 真不错尤其是开始的五分钟 跟原著真的是一样然后紧接着许玉兰 还有什么林什么芬完全就变了 按,许三观也不是在丝厂,许玉兰也不是油条西施, 最主要的是脱离了中国的50年代的环境,一切跟原著的画面逐渐偏离。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文革的背景也砍掉了。
实话说 河智苑确实是好的演员我很喜欢的 也是奔着她才看了这么久的, 但是她无法接原著中的地气, 只有仙气,而这个故事需要许玉兰的那种泼辣无知无度,包括尺度一点没有。
可能也是不能那么演吧。
我无法坚持看到最后 看到三分之二就弃剧了。
如果不看原著或许还可以推荐大家看这部剧,如果看过原著,尤其刚看完原著坚决不推荐看。
会接受不了这本书变成了这样的表述。
因为不是剧不好,只是不符合原著。
不管是环境 人 思想 环境 都变了。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换钱渡过了人生一次次的难关,以许家为主线,描绘了在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的酸甜苦辣,以简单的叙事、略带傻气的对话,将沉重的话题用轻描淡写式的写作方法表达人在面对厄运时对家庭、对人生、对未来的渴求。
韩国翻拍中国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在保留大致情节的同时,根据国情作了许多细节上的改动,使得作品更为偏向一部家庭伦理剧。
韩国翻拍中国小说,为了适应本国的国情,在细节上做了诸多改动。
主角们的工作全都做了改动,小说中许三观是一名丝厂工人,而在电影中成了下地干活的农民,娶了玉兰之后,继承岳父衣钵,干起了卖爆米花的生意。
许玉兰原是小吃店炸油条的服务员,在电影中成了卖油条的“油条西施”。
许三观在追求玉兰时,请玉兰去胜利饭店吃了小笼包馄等食物,还在饭后买了话梅、西瓜等小食,而在韩国电影中,许三观和许玉兰就坐在小咖啡馆里,玉兰小口喝着咖啡,桌上是用报纸包着的猪肉;还送了小小一瓶香奈儿香水、棉花糖、包子、冷面、烤肉……韩国在翻拍时,考虑到两国饮食文化、日常生活差异的不同,选取了韩国典型意象作为传递文化的工具,使得韩国观众在看这部作品时能够更贴近生活、贴近真实。
香水、咖啡馆这类代表资本主义的物品,在小说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韩国深受美国的援助,这也反映出追求女生手段方式日益西化、日益进步。
情节改动。
小说中一乐非许三观儿子一说,仅仅是凭玉兰说漏嘴道出曾经和何小勇上过一次床和毫无根据的长相差别断定一乐不是三观儿子。
而在电影中,则用铁铮铮的血型化验报告断定三观与一乐非父子关系,更有科学依据。
如果说小说里许三观的绿帽子戴得不清不楚,那电影里就是板上钉钉。
韩国在当时有足够的技术去判定,也符合国情,更有说服力,也进一步表现出许三观对一乐浓浓的父爱,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亲情让他们牢牢依靠在一起。
人物设定也做了相应改动。
在小说中,何小勇和许三观一样都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这符合在六、七十年代中进人民公社平均分配的中国国情,每家每户一样穷。
而在电影中,何小勇从兴趣爱好、屋内装修、服饰装扮都可以看出是富裕人家。
这也符合韩国在六七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受欧风美雨的影响下部分人摆脱贫困的事实,也进一步通过许家与何家虽生活质量的不同,道出家贫而人心不散的感人温情。
结局的不同。
电影中,将文革片段全部删除,韩国不曾经历过文革,主创表现不出文革的惨痛,韩国观众也无法体会文革带来的沉重。
小说一直写到三个儿子长大,许三观年方六旬想要去卖血却被拒绝为结局,将一个质朴、会计较、甘愿为家庭牺牲自己的丈夫、父亲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家人的安乐,这份小人物在困苦面前展现的高尚是电影中表现不出来的。
电影少了小说中的沉重,在面对一乐患病需要巨额医药费时,小说中许三观一人扛起了承担巨额医药费的责任。
电影中,许三观同样是依靠卖血赚取医药费,但是在医院中不慎掉钱,用献血换来的钱被旁观者哄抢的时候,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许玉兰也为一乐的医药费不惜去做心脏移植临床试验手术,在经历了一系列苦难之后,一家人在饭店吃着包子与清蒸鲫鱼,在细微处遇见满满的幸福,苦难后的温情别样让人珍惜。
小说中更多想要表现生存意识,而电影更多是要表现家庭意识。
韩国翻拍这部影片,情节的变动更多是为了符合国情。
将中国小说中表现家庭亲情温暖的精华吸取,用本国文化去包装小说,最终成了韩国电影版《许三观卖血记》。
1992年中韩建交。
1994年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铅字素笺,光影中重生,似一只尽态极妍的火凤凰,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之前已多次被奥斯卡提名的张艺谋,显然能从容地面对国际舞台上的镁光灯了。
但纵观第47届的实力大作,此次的荣耀是实至名归,亦属难能可贵的收获。
而对余华来说,他的文字,以具象的姿势走入别国的文学语境里,戛纳这一步是有它的实际意义的。
对韩国的“文艺青年”来说,余华这个名字不仅不陌生,相比较其他的中国当代作家,韩国人对余华的偏宠是不加掩饰的热情与执着,就像他们对张国荣的喜爱,又像国人对村上春树的推崇。
有一年圣诞节,我曾订购四本余华全集(中文版)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几位韩国朋友,想要说明的是,我们事前有过沟通,这份礼物当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
对韩国文学青年来说,《许三观卖血记》并不是冷僻的作品,它随意地出现在韩国的国外文学选读里。
因此,河正宇要把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搬进银幕,这并不是一个文艺青年的任性梦想,也绝不是弃票房玩冒险的“自杀”行为。
相反,它早就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推广通道,获取商业利益是这部电影的主要目标。
另外,余华的大名挂在宣传旗杆上,又不能否认他们想要在中国提供的海外市场名利双收的希冀。
由此,再观电影《许三观》,这是一部商业片的认知便毋庸置疑了。
事实上,在我看来河正宇的《许三观》与余华的原著《许三观卖血记》灵魂上是无法对话的,高判立下,余华说了那么说,河正宇只说了一件事“私生子”。
没错,连名带姓用过来,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的确拥有70%相似的躯干,可是他们想要表达的其实不是同一个东西。
这不是河正宇能不能说的问题,孕育故事的“土壤”发生了变化,就不可能在水稻田里种下小麦玉米红高粱。
这种“不同”虽不是评论一部电影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它被钳制于改编剧所固有的想象力空间,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然,有余华参与改编这一事实,还说明“因地制宜”是国际影视合作的基本做事方式。
事实上,余华、莫言、苏童等等他们的一些作品,特别是设定了特殊时代背景的故事其实不太适合移植到异国的土壤上。
即便嫁接成功了,定是要另辟蹊径的,代价是原著所特有的最精彩的“语境”要被弱化,甚至隐匿不见。
就比如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貌似絮絮叨叨说的是吃喝拉撒的事,讲的是风雨飘摇中的人生小孤帆,为了生存为了养家选择残酷的卖血之路。
而它最重要的是时代背景,这是小说的灵魂。
韩国的《许三观》在演绎时不会有这么沉重的包袱,硬加上去,又会贻笑大方,所以它也进行了整容术。
没有那么丰富的“阅历”,咱们就讲普遍的人性,讲家庭。
当然,时间跨度上也会缩水。
小说里,许三观从二十郎当的小伙子一路走过人生,到了六十花甲的暮年,输出的血从丰盈新鲜,变成卖不出去的“老血”,悲凉一生的气息扑面而来。
电影则把故事定格在了许三观壮年时大儿子许一乐11岁那年。
后面全部砍掉。
不难发现,在此,电影与小说分道扬镳。
由何小勇的脑病延展出许一乐遗传了父亲的“脑病”,他命悬一线,许三观需要重新审视他与许一乐的关系。
而小说里描述的许一乐在饥荒时期所得的“肝病”,是完全映照了当时全民的生存状况,是忠实于社会背景的,是特别的寓意,但它与韩版电影《许三观》再无关系了。
如是,韩国的《许三观》其实是一个戏剧“人物”。
他不是余华在小说里展现的时代缩影,不是令余华产生悲悯之情的民族生命力,不是压榨人物去承受苦难的生存环境。
就连对“平等”观念的视角,及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思考,电影与小说都各自为政。
与其说电影《许三观》改编自小说,还不如说它是衍生自韩版《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自序文的故事。
在其中的一段文字里余华这样总结“许三观”这个单纯的人物:【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他只有在自己生活的小城里行走才不会迷路。
当然,和其他人一样,他也有一个家庭,有妻子和儿子;也和其他人一样,在别人面前显得有些自卑,而在自己的妻儿面前则是信心十足,所以他也就经常在家骂骂咧咧。
这个人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着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
当他醒着的时候,他也会追求平等,不过和那个雅克布阿尔曼苏尔的臣民不一样,他才不会通过死亡去追求平等,他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
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
】到此,脑子里就有了鲜活的画面。
余华所说的这个许三观在河正宇演绎的角色里复活了。
所以你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许三观从四叔那里知道卖血可以赚钱之后,他开始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摇钱树”了。
用卖血赚来的钱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享受了苦中作乐的11年天伦之乐。
然后因为镇里的闲言碎语,想要揭开大儿子长的不像自己的谜团,做血型鉴定,许三观中大奖,大儿子变成私生子,他心中的幸福生活崩塌。
这里是分水岭,从这儿他看到自己与别人是不一样的,他的日子是更糟糕的。
养家糊口的心酸不是理由,卖血求生的贫穷也不是问题,他的疾病是自己的“颜面”,戴了11年绿帽子的耻辱感。
于是,他迁怒于身边的一切,不正常上工了,无心照顾家庭了,能无赖就无赖,得过且过。
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许三观对大儿子的“态度变化“成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依据。
就像美式的家庭温情剧,关系破裂,至弥合情感裂缝。
态度冷酷,到松动,再到慈软,最后倾听心声接纳一切。
需要升华什么样的主题呢?
一家人继续相亲相爱生活在一起了。
私生子生来不是戴罪之身,它不应该为这样的悲剧埋单。
许玉兰也没有错,她是被奸污的,也是受害者。
许三观更加无辜。
总之,是这该死的生活在磨砺人的生存意志,就这么简单。
逃离电影,回到余华的小说。
把被我故意搁置的最后一段补上。
余华说:【这个人的名字很可能叫许三观,遗憾的是许三观一生追求平等,到头来却发现:就是长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
所以他牢骚满腹地说:“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到是比眉毛长。
】从最后一段的描述中,是能够看到余华把许三观这个人物升华了,升华成一个沉重的“悲情”,并且对无法改变的“不平等”状态用了“欲言又止”的深意,生动又深刻的对比,让“人”看起来如此渺小,面目如此滑稽无奈,而生命又是那么高贵。
总之,在这群“渺小”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不是由他们自己书写的,在他们的身后,那张魔幻的背景图是真正的主角,你看到了吗。
河正宇自编自导的第二部电影还是蛮成功的,与第一部比较,有太多的进步与惊喜了。
如果许三观卖的不是血,是拉石头、扛大包卖苦力谋生,脱离了余华的小说,这部电影的写实感与生活情趣都很突出。
河正宇还是领会了余华文字里偶尔暴露的“魔幻”色彩。
电影《许三观》里也有少量的尝试。
可是,与河正宇认真演戏不同,他导演的风格里有一种调皮的“黑色幽默”,这在他的第一步作品《过山车》里尤为突出,这种风格若发挥不好,极易把剧情引向松散。
另外,《许三观》的卡司是我喜欢的,河正宇就不说了。
尹恩惠自毁形象,差点没认出来,其实是个小惊喜。
有“奇皇后”影子的河智苑也很努力,在人群中成为焦点时,不知有没有“玛莲娜”的自豪感。
金成钧跟成东日可是我们全家人的“偶像”,《请回答1994》在2014年初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太多欢乐。
PS:据说余华之子余海果可能拍《许三观卖血记》,若不是空穴来风,又是一个新的期待。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当时看了久久不能忘怀,同样这部电影也是。
看到7.2本身抱着不是特别大的希望,但是观影下来却很惊喜。
小说头尾的故事情节全部运用到了电影中,而且不生套,虽然本身与卖血有所为何,但是演员的演技忽略了这些。
后面煽情还不够,最后的结局也很欣喜,期待我们自己可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敬余华!
1.本土化改编的得失 • 成功之处:将许玉兰卖油条改为卖爆米花,卖血后吃炒肝改为吃血肠。
二两黄酒的省略也避免了可能的文化隔阂 • 争议之处:一乐身世的明确化(直接说明是何小勇的儿子)虽然强化了戏剧冲突,但削弱了原著中模糊处理带来的多重解读空间。
原著中一乐身世的悬念,反而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许三观超越血缘的父爱。
2.关键情节的改编与人物塑造 • 一乐主动喊爹:这一改编确实削弱了原著中一乐对许三观纯粹依赖的情感逻辑。
原著中一乐对许三观的依赖更多是基于长期的情感联结,而非血缘认知,电影中的改动让一乐的行为动机显得功利化,削弱了人物关系的纯粹性。
• 何芬芳片段的改动:原著中何芬芳的片段是许三观人性复杂性的重要体现,电影中许三观成功瞒住所有人的改编,确实让这一情节的存在意义变得模糊。
如果保留这一片段,或许可以更深刻地展现许三观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
• 何小勇的财富设定:电影中何小勇的富有与后续拒绝借钱的对比,确实削弱了原著中许三观与何小勇家庭之间更复杂的阶级矛盾。
原著中何小勇家庭的冷漠更多源于阶级差异,而非单纯的个人恩怨。
3.细节改编的合理性 • 卖血后恢复脸色的方式:电影中“头冲下让血涌上来”的改编虽然夸张,但符合视觉化表达的需要,比原著中“晒太阳”更具戏剧张力。
• 卖血晕倒后钱被捡走:这一改编确实增强了许三观的绝望感,但后续“钱够治病”的反转确实削弱了这一情节的冲击力。
如果保留这一情节,或许可以更深刻地展现许三观在绝境中的无力感。
4.经典片段的保留与呼应 • 许三观用嘴炒菜:这一片段的保留是电影对原著精神的重要传承,展现了许三观在困境中的乐观与智慧。
结局全家人去饭店吃饭并点想吃的菜,确实形成了巧妙的呼应,体现了许三观对家庭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
5.结局的改编与主题表达 • HE与悲剧的对比:原著的悲剧结局更深刻地展现了时代对个体的压迫,以及许三观在苦难中的坚韧与无奈。
电影的HE结局虽然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削弱了原著对时代悲剧的批判力度。
不过,这种改编也可以理解为对许三观精神的致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依然相信爱与希望的力量。
电影《许三观卖血记》的改编在本土化、视觉化表达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也牺牲了一些原著的深刻性。
关键情节的改动削弱了人物关系的纯粹性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而结局的HE处理则削弱了原著的悲剧力量。
然而,电影依然保留了原著的核心精神——许三观在苦难中对家庭的坚守与对爱的执着。
这种改编的得失,或许正是文学与电影两种媒介在叙事上的差异所致。
短评里竟然有很多人对卖血记给韩国拍感到诧异,他们不是没看过这部小说就是脑子烧坏了。
尼玛,不给韩国拍给谁,给日本吗?
自己拍吗?
谁愿意拍?
整部书一半的内容要砍掉,广电局会给发龙标吗?
哪个投资人哪个导演会对一部没有结果的电影投入心血,谁不怕类似《无人区》的悲剧再来一次?
连尼玛《归来》这样的极度憋屈的电影都有人说黑化了祖国造成了恶劣影响,那卖血记岂不是要直接贴上丑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标签了。
就算有人拍,东砍一点 西砍一点,还能看吗?
影片当然还没出来,只是对那些诧异感到带着愤怒的无奈。
(另外,何正宇主演演技应该没问题,余华编剧应该也没问题,就是怕,,)
看到一乐 喊爸爸的两个瞬间,都让人泪流满面。
许三观卖血的时候,不小心掉出来钱,引发人群哄抢。
这一刻,人类自私卑鄙的本性暴露无遗。
结尾的大餐跟床上夜话相印衬,总算给苦难的一家人,带来了一丝温暖的亮色。
1.人物的衣着鲜亮,即便老旧也是以某种机械的方式磨旧的,里面没有丝毫岁月作用的痕迹。
2.父与子、夫与妻间的对话,完全没有表现家庭关系中应当具有的话语差异。
3.最惊人的莫过于许三观的妻子,逾十一年面容丝毫未改,依旧光鲜靓丽。
4.场景一看就是搭建出来的,为配合摄影明丽的色调,倒真是“当下之事”。
(注:“历史无非当下之事”,说的是人性相通,《许三观》显然不是。
)5.一出悲苦剧被生生改编为浪漫温馨的家庭喜剧,实在让人惊叹韩国影人的功力深厚。
6.决非刻意如此,而是他们缺少表现真实的能力(无论是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还是在影像中重构)。
7.如此,也就不断需要借用类型片的手法处理艺术电影:掩盖影像虚假本性的方式。
8.韩国电影之罪:把电影拍成电视剧;美国电影则反其道行之:电视剧越来越像电影。
9.如果是电视剧,以上的问题都不再有了,电影有情节已然足够。
10.但电影首要标准是真实,无论你以何种方式达到:现实主义、反现实、表演真实、情境真实……
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讲述的是1960年代用卖血熬过了人生几大难关的许三观的故事。
去年得知河正宇买走余华大师的《许三观卖血记》要拍,当时义愤填膺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中国人自己不拍,白瞎给韩国了,但考虑到国内审核的一部分原因,《许三观卖血记》终不会在中国导演手中诞生(起码现在还不行),中国人的小说自己拍不了韩国人拍,广电真呵呵了 。
而韩国拍摄的《许三观》把时代背景放在了近现代的韩国,就连中国人也熟知的演技派明星河正宇以及河智苑主演。
韩国不存在那种大饥荒背景,改成了父亲为救治非亲生的儿子拼死卖血的故事,大大弱化了原著的悲剧色彩。
背景虽然变了,但笑点依然熟悉,苦中作乐的本色不变。
如此动人的故事,却不能在本土拍摄,自己的悲惨历史都不能正视。
悲哀!
主演河正宇河智苑居然演出了山楂树的纯爱感(韩国人强项)。
而里面尹恩惠一改平日里偶像风采破格出演了一个超级胖女人。
可见韩国人对待这部戏是相当认真啊。
聊表安慰!
(哎)
余华原著看了太久,剧情改编的幅度,感觉有点大,但是又自成一体,各种流畅,几次看哭;关于不是中国人拍的疑问,第一篇影评第一段就说清了,光腚过不了……
虽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是隐约感觉是在讲述苦难。韩国电影版的轻喜剧风格,时尚靓丽的拍摄手法,温馨感人的家庭日常,估计不是原著想要表达的吧,最后的煽情戏也是画风逆转,小演员都很可爱啊
原著党表示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
余华的作品,不免让我觉得矫情。说到底,这样的剧情不自然,没有足够的煽情,是很难让人共鸣的。电影《活着》也是。倒是韩国人比较明白,家庭剧一直苦情不行。可不够苦情的话,又缺少点味道。
改成了韩国标准化的温情家庭片,前面各种搞笑,从一乐生病、三观卖血转抒情,最后包子鲫鱼温馨大团圆。想想也是没办法,改编之后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都不存在了,自然少了那份厚重感。
排除原著因素,完成度很高。
【6】河正宇的真诚一眼可见,据说幕后也是自己拉投资和找演员。可成片看下来确实很难称之为一次成功的影视化改编。首先这个故事的中国色彩太过浓厚,移植到同年代的韩国,人物从扮相上就缺乏代入感和质感。其次,剧本也没抓到原作的悲凉底色的精髓,虽然亦步亦趋翻拍原著,可惜徒有其形。最后,也是最遗憾的一点,可能是为了票房考虑,结尾沦为了煽情的套路,彻底飞出了原著,沉没在一众赚眼泪韩剧式电影的海洋中,实在可惜……
太差了,和原著不一样,感觉不对
跨国改编,文化历史的差异性导致了原著里的时代与悲悯被弱化,倒是排出了一种涓涓细流式的温情荒诞喜剧,演员的表演能够在线,小演员演的真好
在韩国票房成绩令人汗颜。 但是一部好电影。 何征宇的尝试也值得鼓励,特别喜欢在Healing Camp中的那段。不过无论如何…… 故事还是充满浪漫的地方。
拍的还是相当不错,侧重点偏前面。。。。
我们家糙哥的戏都好看,他和智苑姐姐CP感超强~~
3星剧情 女主+1分
又烂尾了
老河看来真不适合当导演,还是老老实实当演员吧。用煽情这种最低级的手段博取观众的同情,然而,情况并不乐观,观众并不买账。
过多围绕伦理血缘且拍得比较廉价好像在迎合村头碎嘴大妈的低级趣味,底层艰辛和父子温情都没怎么展现出来。不过还是成功吸引我看到中途就点了大肉包子的外卖。
当做家庭喜剧看还可以,去除了原作里政治对老百姓影响的部分,同一事件角度选材不同,至少电影应该好看,想让观众了解更多想让观众去看原作。天天叫嚷没有创作自由好像给你自由你就能拍好似的。国内更多的情况是一禁成名而不是因为拍得好看有深度能引人思考而出名,仿佛再差的片子只要能禁就是好片了。
节奏有问题,同时人物的内心转化的说服力还是有欠缺,最终的大段煽情实在让人觉得难受。
两位男女主演的表演非常到位,但导演对余华原著的理解存在明显偏差,既想保留戏谑幽默风格,又试图主打悲情牌,前后氛围反差太大。全剧高潮部分男主角连环大卖血的场景震撼人心,可最后又变成大团圆式结局,剧情演化突兀。差强人意。
这部电影的转折来的太晚,前面一个半小时的内容其实半个小时就可以说清,片中人物的情感也都很拧巴,无论是许三观被扣绿帽子还是故意刁难儿子,这些戏份都像一个个小品存在着,没有一个很抓人的主线推动下去,结尾更是无比刻意。河正宇是个好演员,但做起导演还需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