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前有一点要注意,电影是高适视角,直观呈现了高适的经历和困境,但没有李白的,直观呈现的李白是高适眼中的李白,非常的偏颇偏激李白不被高适理解的另一面,是通过其他配角侧面展现的,发现不了这一些,那么这部动画里的李白,在你眼中就会是高适眼中的李白李白是有颗玲珑心的人,清醒而又痛苦的挣扎活着。
他交友,不看身份、不看性别、不看贵贱,能平等地欣赏所有人的才华,与高适初次相识就能看懂高适心中的那团锦绣。
但相对的,高适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不懂李白的一些行为,也没仔细探究过李白那么做的原因。
这个电影,很多前后对照的情节,有些人因此评价电影无聊,老是重复放一些相似的情节,表面上看确实是重复,但这些情景相似却又不同,如果理解了这些不同,就能看到高适所不知的李白的另一面。
高适的两次赴约,和李白的两次遗忘高适第一次赴约,于高适,是跟欣赏的朋友之间不可辜负的约定,但于广交朋友的李白,一年之约只是他随口说出的客套话,他没想过高适会来,但看到高适他很高兴,带着高适一起去做他觉得对的事,冲进"龙潭虎穴"把舞女带到她想去的地方。
一片混乱之后,两人之间的第一次分歧成了这段友情的转折点,高适认为李白是在胡闹,是在虚度光阴,有此才华不应该如此,对此直言相谏。
李白只是怔愣了一瞬,没有反驳高适,也没有对高适的不理解产生怨怼,反而觉得高适这个能规劝他的人能处,并从此把高知当成最好的朋友这一段里,裴十二是点睛之笔,她用武力击败了高适引以为傲的高家枪,替李白反驳了高适的话。
她自己也好,李白也好,那个舞女也好,都在各自的领域熠熠生辉,但受身份限制,他们永远没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大晚上跑到别人晚宴抢舞女,对世人来说是疯狂且无法理解的事,但对裴十二和李白来讲,只是做了他们认为对的事,帮了想帮的人。
就如动画开始,看起来肆意张扬无忧无虑的李白,实际上是带着好友吴指南的尸骨到处云游,马匹被抢之后,他担心的不是钱财,拼性命想抢回来的也只有好友的尸骨。
李白在这部动画里面,前期一直是个矛盾甚至是有些割裂的人,他所有的悲伤痛苦都掩藏在嚣张肆意的表象之下。
这一部分更妙的地方在于,裴十二离开之后,李白依然没有直面高适对他的指责,而是用欣赏肯定的语气,骄傲地笑着重新对高适介绍他的优秀的女性朋友裴十二。
(此时此刻,我认定的最好的朋友不理解我没关系,但我那位优秀的女性朋友你不能不知道)高适第二次赴约,是李白写信邀请的,从配音老师的证据和那封信的措辞,可以看出来李白写信的时候整个人是非常亢奋的,他觉得自己前途有望,得到了贵人赏识,想邀请高适这个最好的朋友去长安,在仕途上捞一把高适。
从高适收到信,到高适抵达长安,动画一个分镜就交代过去了,但实际上从梁园到长安有很长一段时间,中间李白遭遇了什么,高适不知道,他后来也没有了解,他看到的只是一个流连酒肆,发着酒疯,忘记了他们约定的李白。
这一次,李白的身边没有裴十二帮忙说话,所以高适转身走了,他理解不了,为什么得到贵人赏识的李白要像在扬州的时候一样摆烂虚度光阴,还根本不把他们的约定当一回事。
但站在李白的角度来说,在白衣变朱衣,经历过最初的狂喜之后,他认识到了一个更残酷的事实,他在当权者眼里只是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消遣,他实现不了心中的抱负,更无法帮自己的朋友,所以他只能借酒消愁。
这一次不是他随口说的约定,也不是不把约定当一回事,而是高适到的时候,他真的醉了忘了。
李白两次找高适和三次说高适是最好的朋友李白两次寻找高适,都是他人生非常重要的时刻,不是单单受挫了就去找高适谈心消愁的。
第一次是家里突逢世变,最爱他的父亲去世,等他赶回去,家产被兄长们瓜分,他被赶出了家门,从此无依无靠偏又仕途无门。
这个时候入赘,好像是他活下去和改换门庭走仕途的唯一途径。
他也有纠结,不愿意向现实低头,但他也知道自己的软弱,所以想到了两个人。
一个是亦师亦友的好友孟浩然,或许李白早已知道孟浩然的答案,所以他是修书给孟浩然的,而他本人却是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去找了那个唯一劝诫他的好友高适。
高适的“否”是他继续在逆行走的勇气,然后在高适的陪同下,他也迫切地希望从孟浩然那里看到同样的答案,可是在追着行船,看到白布上写的“当”字,他眼里的光没了,整个人都消沉了。
唯一支撑着他的高适,也在当晚留下“否”字的帕子后离开了。
李白知道高适不懂他,所以在这次会面的时候,他第一次对高知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李白第二次寻高适,是被杜甫带过去的(一声叹息,前面高适第二次找李白也是杜甫带的路,这该死的前后对比实在是太伤了,这两个人明明都看重这段友情,但终归是渐行渐远)。
此时,李白终于放弃追逐人世间的名利,打算潜心修道,他找到高适,对高适说“修道路途艰辛,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有你陪着我应该能够坚持下去”。
但李白真的是怕修道路途艰辛吗?
还是想跟自己最好的朋友道别呢?
黄河边的将进酒,是李白此生最后一次见高适,他看着高适离开的背影,喊道“此生可能再无相见之日,不管你信不信,我的那首诗是照着你写的”。
他知道高适不懂,不信,但他始终想让高适知道,那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从来不是假的。
但高适没有回头,只是停顿了一下,然后依然走向了人生的下一个战场。
倘若高适的人生是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宝剑锋从磨砺出走向人生巅峰的励志剧,那李白的一生就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高适不管遭遇什么,他始终能回到自己的心灵家园“梁园”,继续沉淀、磨砺自我,他始终有得选,只是看他愿不愿意,比方说与他祖父有旧的哥舒翰抛出的橄榄枝。
但李白孑然一身,一无所有,出身又堵死了他的仕途,他没有备选项。
电影里穿白衣的人很多,但李白是唯一一个被路人指着嘲笑“一身白衣,能有什么本事”的人,电影开场那句“捷径岂是为寒门而开”已明示了李白的结局。
身份的不对等,注定了身处上位的人没办法完全理解下位人的处境,也注定了这段友情只会是单向的,李白视为最好朋友的人始终不理解他,理解他的人也帮不了他。
当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过去纷纷扰扰大家皆已释然,最好的结局就是李白能坦然地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高适在小童说出最喜欢李白的诗时,能淡然回复“无妨”但令人emo的是,动画的结局已经是相对好的了。
动画因为是主旋律,整体还是向上的。
但实际上,李白到死也没放弃过追寻他的梦。
他被大赦后,放弃了走仕途,但听说李光弼大军要去讨伐史思明,他非常激动,穿上战甲前去追随,可在途中就生了重病,直至次年去世。
李白,一辈子都在追他的梦,但他始终没追上。
高适啊,晚年从仕途来说确实是向上的,但在潼关陷落不久后,高适的家乡睢阳也发生了惨烈的睢阳之战,动画里的梁园就在这个地方。
高适数次写信请求附近援军支援睢阳,但都被无视,他只能看着自已的家乡孤立无援然后被攻破(为什么说睢阳这战惨烈,可以搜一下,简直惨不忍睹,但又不知道到底该指责谁)上面的所有观点,是看过点映之后回味了好几天,根据记忆站在李白的角度写的,有些地方可能不一定准确。
下面是这几天在网上看到的另外一个说法,我觉得也很有道理。
李白在电影里面形象偏颇,不一定是因为高适不懂,而是他故意的,毕竟他讲的故事,本身也是用来布局的一环。
贴图给大家参考一下,反正不管怎么样,我都觉得长安三万里本身的故事足够精彩了。
文|梅雪风一要聊《长安三万里》,首先要聊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家。
无能的力量,这是崔健一个专辑的名字,也是对艺术最为精准的描述。
如果说政治经济科技,都是对现实世界或者物理世界的改造,那么艺术是我们内心的自我探索。
如果说政治经济和科技都强调力量和强大的话,那么艺术最重要的品质是脆弱,只有脆弱,才能让你拥有敏感,也只有有了敏感,对于现实和你的内心,以及社会潜藏的集体无意识,你才有了真正的探测工具。
而没有这份脆弱,其实敏感也就不存在,因为敏感来源于恐惧,恐惧来源于力量的悬殊,这份悬殊让人会把每一个感官都最大程度的打开。
艺术家就是拥有这种脆弱和敏感的禀赋,并能让其感受描述出来的人。
因为他们心中所经历的超于常人的惊涛骇浪,他们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也与常人不同。
而李白就是那种典型的艺术家性格,他有着凌云壮志,从某种程度,他就是自大狂,他对自我的信心是无来由的,他坚信自己是天选之子。
他显然有表演型人格,这种表演既是对外的,他的狂放,是他的护甲,他用狂放来掩饰他在身世上的自卑,他的狂放,也是他的自我说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他努力钻营却无力而返时,他把自己的失败,想像成一种自我的主动放弃。
他其实是一只傲慢的鸵鸟, 他不能接受自我,于是想像出一个超拔出尘的自我,来洗刷那个世俗的自我所受到的屈辱。
影片最好的地方,在于它以高适的角度来写李白,高适是一个普通人,而李白不是一个常人。
高适是常态的人生,而李白是非常态的。
只有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才能写出李白那令人望尘的荒唐与潇洒。
高适的人生是被理想和努力所驱动的人生,他按步就班,兢兢业业。
而李白的人生是被激情驱动的,过于旺盛的生命力让他想一出是一出,而过于敏感的情感又让他无时无刻不受到伤害,而过于强大的自尊心,则让他在现实中永远不敢面对自己。
在片中,李白忘了两人的扬州之约,也忘了自己曾约高适到长安来。
你不能否认他在说出那句话时的真诚,否则你就不能解释他要带着吴指南的骨灰要把它埋藏在黄鹤楼边的深情厚意。
但你也不能高估他的真诚, 因为他是一个天真的人,他无时无刻不是真诚的,所以他在你看起来一句情深意重的话,在他只是他过于丰沛情感的随时随地很普通的释放。
简而言之,他的表达比这句话的实质更重要。
更刻薄一点说,他是一个过于尊重自我的人,他千里迢迢去埋葬吴指南的骨殖,既是为了吴指南本人,更是为了满足他自我的浪漫想像,这种义行,以及这种义行里面所充盈的浪漫,足以让他忘掉吴指南。
自我感动和自我完成,远比一个承诺更重要。
但李白本人是不会感受到自我的分裂的,因为他的情感过于澎湃,他时刻都感受到的是或雄奇或诡谲的惊涛骇浪,那些微末却致命的裂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忽略了。
用常人的眼光,去要求一个天才艺术家是可笑的。
用一个道德标兵的标准去苛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
要知道,艺术家是靠他的敏感吃饭的,他过于敏锐的感官,才能感知我们常人所不能感知到的疆域,才能写出我们常人无法想像的诗句。
这种过于敏锐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他看到的世界与我们不同,他感受到的情感与我们不同,他的思维与我们不同,于是他的行为也必然于我们不同。
于李白而言,就是无日无夜地放歌纵酒。
只有在这舞影杯盏之间,他才能忘却他的痛苦。
痛苦, 其实是部电影的主旋律,是这部看起来平铺直叙的电影内在统一的逻辑。
持才放旷的李白,囿于自己的商人后代身份,无法跻身上流,自认为怀才不遇。
真正有军事才华的高适,人到暮年才真正身居高位,而这个高位,是以大厦将倾山河破碎作为代价的。
裴十二娘,诗剑双绝,因为她是女性,于是一辈子只能在闺阁之中,无缘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
哥舒翰,无论他怎么忠心耿耿,却无法洗脱自己身为胡人的原罪,被朝廷所猜忌。
而审问高适的太监,杀伐决断诛杀李辅国,却因为太监身份,知道自己永远不能登上历史的正殿。
这部电影讲的其实是边缘人的故事,人生的桎梏如影随形,将他们全部笼罩,他们或沉沦或放荡或坚守,在这所有近乎天堑般的障碍面前,其实所有的行为都是一种抵抗。
影片的主创将李白的纵情声色以及诗歌,以及高适的不放弃,都看成了抵抗,而李白的这些抵抗甚至是最辉煌也最长寿的一种。
影片另一个重要的主角,其实是时代。
李白的一生,是盛唐与晚唐的过渡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历史正剧。
更宏大的来说,由盛唐到晚唐,其实是中华文明由极盛转向衰微的关键节点,贵族体制在科举制的冲击下完全解体, 刚健粗豪的审美逐渐让位于纤弱文雅的趣味,外向的民族性格也逐渐内向拘谨。
李白看起来像春秋品格魏晋风度之一系的最后的高光时刻,而在千年之后的今天看来更加灿烂和辉煌。
那种人生的无力感,与山河沦落,和整个文化的衰败在暗处共振。
而诗歌的辉煌却又与这世俗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暗淡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这部电影让人想起陈凯歌的《妖猫传》,里面那场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磨墨写诗的场景,写尽了一个帝国即将崩溃前的堂皇与虚弱。
李白的醉酒在这时候又拥有了高度的象征性意味。
他像一个先知一样看透了这个帝国的内在的虚空,以及他不远处即将走向的穷途末路。
在这时候。
李白的痛苦不只是个人的痛苦,他是为整个帝国的命运悲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美好终将消逝的虚无,以及为了抵抗这虚无的狂欢,这一刻激荡出我们最底层的哀愁。
在这部电影中,现实的困顿与毫无出路,与整体的狂欢气氛,以及那些远远逸出现实的诗歌的超脱与高拔,一起构成一出情感的冰与火之歌。
在影片中,这种困顿不是只属于李白与高适,还属于崔宗之,张旭,王昌龄、王维等整个艺术家团体,这群人将自身以及整个时代的苦闷倾注到他们的诗中,最终让这个风雨飘摇的盛世末期,成了艺术的黄金年代。
他们在现实中的失败,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锦绣的那段的催化剂。
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还让人想起前些年的《无问西东》,它们骨子里都是散文化的,它们都高亢却又不失完整地为某种精神而歌,于《无问西东》而言,就是这一百年来那些精英知识青年们,为了宏大理想而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是诗与远方的最宏大化表达,而在这部《长安三万里》,是一种堕落也要堕落得辉煌的豪迈,是出世也要出得惊天动地的孩子气,是一种中国式的酒神精神。
二那影片的问题是什么呢?
是影片底层的不自信。
这种不自信体现在它不敢呈现出李白和高适的真实状态。
真正爱一个人,并非只是爱他的优点,而是既使他满是缺点,仍然爱。
讳疾忌医避重就轻的爱,其实都是一种功利性的爱。
影片在描述李白的缺点时,似乎是毫不留情的,这当然比将他李白描述会一个德艺双馨的人要高明,但这其实只是小打大帮忙,小揭露大遮羞。
影片中高适和李白的报国无门到底是什么回事?
他们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影片其实是不敢说的。
其实无非是习完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希望做大官,显然不是坏的理想,客观来说,也是中国古代学子绝大多数人的梦想。
这是非常实在的理想,与现在的考公其实异曲同工。
但影片显然有着某些中国电影一惯无法抹去的粉饰的本能,显然还是不愿意将他们身上的那层光环彻底揭下来,而是赋予他们一种空泛的报国名头,其实每个人都有报效国家的愿望,但每个人也都有想活得更好的出人头地的本能欲望。
这两种欲望其实是血肉交织不可分离的。
但当你只提前者,而不提后者时,其实是虚伪的。
如果更坦诚一点,影片其实讲的是两个想出头人的年轻人却至死不得的故事。
所以影片在某种程度是两头不靠,那些对作品和作者分不清也不愿意分清楚的普通观众,觉得影片污辱了他们心目中的诗仙。
而对于一个对电影有真正要求的观众来说,影片只是罗列了李白的各种纵情声色的放荡行径,却没有讲出李白真正的悲剧。
他的悲剧当然在于当时事实上的门阀世族传统对于他这个商人之子的歧视,在于整个国家被佞臣把持的混乱,但他自身的原因也是致命的,他既狂傲又自卑,他有时桀骜弃世,有时又对名利过分热衷,他在政治上并不个聪明人,他投奔永王,说明他识人不明。
而他两次入赘豪门大族,则说明他其实身段很软。
无论在政治才华还是道德操守方面,李白都难称合格。
他的悲剧是,他其实具有的弄臣的才华,但他却错认自己是一个枭雄的才具。
他的性格让他有了这个中国历中上最伟大的诗歌,也让他不可能按他的想像成就世俗上的大功业,而影片却把所有的问题推给了李林甫等历史公认的奸臣以及时代的原因。
想一想米洛斯·福曼拍摄的《莫扎特》,那才是一个真正的严肃电影所该有的态度,一个小丑与一个天才,他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又混然天成,他们一体两面,这才是一种切实的态度,而非一种爱乌及乌将一切甚至将其缺陷都美化的冲动。
影片其实不敢去触碰李白内心真正的黑洞,于是影片也就是只是浮泛地表现一个异类怪诞的生活。
它表现的这是一个有缺点的天才,而非缺点就是他的天才,这是这部影片与《莫扎特》在实质上的最大区别。
缺点并非一个天才完美人生的点缀,是他不世功业的花边,而是他的致命缺点就是他的天才之所在。
没有李白的脆弱,他也就不会面对世间一点挫折而生出万古同悲的愁怨,没有李白在现实中为了名利的自我压抑,他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想要逃离的欲望,没有李白情绪管理能下的极端低下,就没有他在诗歌中迥异于他们的天真与放纵。
这种将李白的性格作为奇观处理,而非真正有逻辑的呈现,是影片剧情显得平淡的真正原因。
影片过强的煽情冲动,也让影片无法真正处理影片中的一些悖论。
高适一直建立大功业,渴望打仗,却又在看到白头老兵至死不能回家时却又不忍,以至于写诗抒怀。
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希望建立功业的人,才让那些平头百姓不能归家,甚至殒命沙场。
他无缝切换于反战人士与大国情怀之间,没有发现其中的缝隙。
当他真正建立大功业时,却是国家衰败分裂之时。
是满足个人对功名的追求,还是希望国家平定而无自己的用武之地,这两者之间他如何选择?
影片同样也没有意识到这种高适的个人理想内部的永恒冲突。
《长安三万里》从某种程度来说,看起来像是承担了太多任务的三好学生。
想说话,话却又说不透,这头不愿丢,那头也不想放弃。
它的直白,看起来就是部科教片,它时不时起给你普及一下什么叫“行卷”,什么叫“铁杵磨成针”的认真劲头,特别像是小学语文或者历史老师。
而无所不在的吟诗做对,甚至将诗句用斗大的字打在银幕上,更是像是提醒你背诵,似乎背不出下一句,老师的指头就被弹到你的脑门上。
从这一点来说,它似乎是为中小学生们准备的。
但另一点,它化不开的沉郁苍凉,又让它在情绪上离小学生很远,而离中年人更近。
它其实讲的是一代人的失败,只是他们太聪明了,他们可以将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化为诗句。
他们在仕途上的举步维艰,在他们的作品成了恣肆汪洋,他们在现实中的狼奔豕突,在作品中成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诗句成了他们的避难所,成了他们的现实替代品,成了让他们永远沉醉其中的烈酒。
这种彻头彻尾的失败情绪,显然是小孩们难以消化也没有兴趣去消化的。
这种成色的不统一,幼稚与苍凉的犬牙交错,它在人物描写上的大胆与怯懦,情绪的一往无前,与对更深层的探索上的止步不前,一起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全部。
这种裂缝,倒是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质暗自相合,比如我们的传统政治一直是外儒内法,在个人的安身立命上则是进儒退佛道,我们都太精明了,向前进和向后退都能给自己找到安生立命的道理,并从中看出美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虽然拍了李白,让我们认知到我们的文化中缺少了李白这种极致粗豪之美,但这部电影却仍然处在李白美学的反面,太多的顾忌与中庸,让你在感受飞翔时仍感受到一种不太爽的滞重。
(首发于《观廿》公众号)
这是一部几乎找不到参照物的电影,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动画还是真人。
168分钟的时长,让它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片长之首,也预示着它和其他动画电影拥有截然不同的气质。
电影从高适的视角讲述了高适和李白的一生,勾勒出盛世文人群像,也展现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是真正的史诗片。
故事以两条线分别讲述,一条现在时,以一场战争为线,一条过去时,以高适和李白的交往为线。
两条线一文一武,到影片最后凝为一点,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力量。
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语文课本不同、且更接近真实的李白。
课本上有意无意隐藏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李白,在片中完全展现。
李白用酒精麻痹自己,用大笑麻痹他人,用狂放的诗篇掩盖不得志的郁闷,给世人留下一个洒脱的形象。
片名中的长安,指的是所有人向往的理想之地,三万里指的是人们追求理想的过程。
高适和李白,为自己的理想各自上下求索,最后成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大器晚成,一个始终不得志。
两个人都把写诗作为自己走上仕途的敲门砖,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千年以后人们在意的不是他们当了多大的官,而是他们所创作的诗。
在这一点上,两个人又殊途同归。
也许在李白的眼中,自己一生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是一个失败者。
但当千年之后,银幕外的观众无一不被他的诗鼓舞过,就连四五岁的小孩都能背上几句他的诗。
黄鹤楼在战中被毁,影片最后高适说,只要那些关于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在。
这里的长安,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可以说,高适从军事的层面上保卫了长安,而李白则从文化层面上保卫了长安。
很多人看这部电影时都会潸然泪下,但它又不同于常见的催泪片,它的催泪之处往往并不外显,而是暗流涌动,需要观者有一些联想或敏锐的感知,才能引爆那颗深水炸弹。
比如,片中呈现了一个活泼好动的童年杜甫,当我们联想到他后来的忧郁愁苦,巨大的反差让人心酸。
关于李白也是如此,当你知道了他一生的遭遇后,你再看他年轻时的豪言壮语和爽朗大笑时,也会增添几分感伤。
《长安三万里》笔触细腻又气势恢宏,视听方面也极尽中国古典韵味。
它不仅仅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块里程碑,也为真人电影弥补了一个题材的空白。
昨天带着小朋友去看《长安三万里》,非常棒的电影,可以说是高适视角下的李白,影评稍后奉上,电影中有一处非常吸引我的是,其中出现了大量的诗人和诗词,这些诗词和诗人非常顺畅的嵌入到剧情当中,可以说,是对小观众们很妙的唐诗启蒙,昨天当剧情中吟诵《静夜思》时候,有小童跟着一起朗读,可能大童们比较矜持,其他诗词出来时候没有一起朗读的,今天我试着把电影中出现的诗词整理一下,看看你会背多少首呢。
(按影片中出现的时间顺序)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扶风豪士歌李白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相和歌辞 采莲曲李白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落第长安常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寄远十一首李白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
但恐飞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题玉泉溪湘驿女子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宋中十首高适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行路难李白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别刘大校书高适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
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采莲曲贺知章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杂曲歌辞李白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侠客行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拟古十二首 其九李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哥舒歌西鄙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李白其一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其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其三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其四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其五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其六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其七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陪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其八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其九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其十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一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子夜吴歌 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代扶风主人答王昌龄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别韦参军高适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李白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
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
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
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
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李白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以上便是《长安三万里》时候记下的唐诗,(边看边记,难免疏漏,还请大家一起查缺补漏),不难看出,这是一部浸润了唐诗最鼎盛时期的诗歌的电影,那么,这些作品中,你会背诵多少?
看了影片后,你又对哪首唐诗更感兴趣了呢?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是唐朝时著名的边塞诗人。
自古学而优则仕,高适也是唐代诗人中做官做得最大的人之一,曾做到剑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这样的封疆大吏。
《旧唐书》里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在《别董大》里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更是百代流传、脍炙人口。
而除此之外,他在盛唐的文坛亦有不少朋友,他曾和王之涣、王昌龄在洛阳交游,留下“旗亭画壁”的美谈;又曾与李白、杜甫游于梁宋之间,见证过宗夫人与李白“千金买壁”的爱情故事。
在天宝十一年时,高适与杜甫、岑参、薛据、储光羲同登慈恩寺塔(即大雁塔),至今塔内仍有诗文纪念此文坛盛事。
只是到了晚年,他写给杜甫的诗里说:“……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萧索之意,溢于言表,为何他会如此感慨呢?
(一) 家道中落与不得志的前半生盛唐时的诗人多出身文官家族或世家大族,比如王维出身太原王氏、杜甫是京兆杜氏、岑参祖上是唐初重臣岑文本、孟浩然则是孟子后代等。
但高适有点不同,他是武将家庭。
高适的祖父叫高侃(一作高偘),渤海高氏出身,是唐朝初年的大将,参与过唐高宗时期灭高句丽一役,也曾在北讨突厥时擒获突厥车鼻可汗。
历任卫将军、北庭安抚使、安东都护、左监门卫大将军等职务,死后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陪葬于乾陵。
虽然祖上有着这样的家世,但在高适父辈时,已经迅速衰落,高适本人性格拓落,家族衰落后在梁宋之间(约今河南)客居,习文学武,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谋生手段。
在二十岁时也就是开元十一年(723年)时曾去过长安求官无果,约二十八岁前,在宋州定居。
宋州,在那时还有个名字叫睢阳。
二十八岁,也就是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起身前往东北,投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其时后突厥复国,奚、契丹依附后突厥,在东北与大唐为敌,而此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玄宗也有意开疆拓土。
于是边疆战火不熄。
高适出身武将世家,在心中也是极为倾慕祖父当年驰骋沙场、纵横疆场的风采。
在东北这段时间,他见证了边疆的风土,看到了将士们的热血。
作出了《塞上》《蓟门五首》这样的边塞诗。
但在这里,他仍然不被赏识。
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朝廷下令举办制举,制举是非常规性考试,所考科目与时间均不固定,高适的好友王昌龄就在前一年的博学宏词科中及第。
这年所开科目是王霸科与自谋将帅科,已经三十二岁的高适得知急往长安应试,落榜。
此后十多年间,高适一直在梁宋之间漫游。
漫游的日子也并非全然虚度,在开元二十六年时,有故人从幽燕回来,带回了一首《燕歌行》。
唤醒了高适那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他眼前又浮现出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于是他也和了一首《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清人赵熙认为这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这首诗写边防之重、军令之急、军士之苦、战士之苦而将帅无知无耻,思妇之悲,最后化为终四句的悲悯赞叹,实在是边塞诗中的标杆之作,千古之下,读之仍觉气血翻涌。
在漫游的这段岁月或更早,高适与王昌龄、王之涣相交,留下了“旗亭画壁”的美谈。
开元年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在东都洛阳游学;一日下雪,三人在市场的旗亭相聚小酌,推杯换盏间,有梨园乐伎十余人也来会宴。
三人见状,避席让开。
不久又来了四位艳丽生光的女郎,王昌龄就提议:“我们三人均有诗名在外,难分高下。
不如就听听这些歌伎唱歌,谁的作品被唱得最多,就算谁赢可好?
”其他二人均表赞同。
第一位女郎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
他在壁上划了一道。
随后另一女郎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于是高适也划了一道。
又一女郎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是王昌龄所做的《长信秋词》的其中一首。
王昌龄面有得色,再划一道。
王之涣一首都没有,顿觉面上无光,于是用手指着几位女郎中最漂亮的一个说:“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此生就再不与你们争高下了;但若唱了我的诗,你二位就拜倒座前,尊我为师好了。
”拜师云云,当然是酒桌戏言,不可当真,只是诗人的好胜心却是做不得假。
不过这时也到了那位女郎了,只听他一开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他得意至极,就开始调笑王昌龄和高适说:“乡巴佬!
我说的没错吧!
”三位诗人哄堂大笑。
笑声惊动了梨园众人,这时才纷纷明白面前之人是谁,于是请他们赴宴,大家喝了一天的酒,唱了一天的歌。
后来到了天宝三载(744年),这年李白遇见了杜甫,他们相携同游梁宋,又遇见了同样有诗名、同样不得意的高适,这时李白四十四岁,高适四十一岁,杜甫三十三岁,三人遍访前朝遗迹、古今名胜,采药炼丹、饮酒作诗,好不快活。
一日来到梁园,三人在此宴乐,席间李白兴起,在梁园白墙上题诗一首。
其后有一位宗小姐看到了这首诗,花了千金将这面墙壁买下来;这位宗小姐大有来头,她的祖父叫宗楚客,是武则天时的宰相。
再不久,这位宗小姐变成了宗夫人,也就是李白的第二位夫人。
这就是“千金买璧”的故事,这个故事中,高适和杜甫都是见证人。
(二) 逐渐起色的仕途与国家危难时间来到天宝八载(749年),这年高适四十六岁了。
仕途终于有了起色。
这年又开了制举,是有道科,顾名思义,即是推荐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去做官。
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他去应试,这次高适终于及第。
但是。
这时在朝廷中掌权的人是权相李林甫,李林甫有个极为憎恨的政敌叫张九龄,而张九龄正是张九皋的哥哥。
于是李林甫大手一挥,打发高适回到河南,去封丘做封丘尉,这是个品级极低的小官,平常负责的也就是些地方治安、缉盗锄奸的小事。
高适十分失望,过了不久,留下一首《封丘作》,飘然而去。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据唐史大家黄永年先生的观点,盛唐时的唐朝边军可分为东北和西北两大集团,两边分别以安禄山和哥舒翰为代表人物,高适年轻时曾去东北投奔安禄山的义父张守珪。
这一次,他一路向西,受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赏识,在他府中任掌书记。
哥舒翰也上表朝廷,为高适搞了个左骁卫兵曹的官职。
虽然这个官职不高,但也属于哥舒翰的亲信了。
据《旧唐书》所言,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也就是说,高适在五十岁这年,仕途终于有了一点曙光。
但是。
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冬天,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南下,直取长安。
西北军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守洛阳,可临时招募的军队不敌边疆的百战之师。
洛阳失守,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之言,冤杀高、封二人。
安禄山则在攻破洛阳后登基称帝。
这时已到了次年(756年),安禄山离长安只剩一座潼关。
这时哥舒翰其实已经中风一年,一直在京休养,但玄宗手中无人可用,于是诏令哥舒翰为帅,前往潼关退敌。
高适则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然跟着哥舒翰,辅佐他守潼关。
哥舒翰眼见叛军势大,唐军又多是新兵,遂依托山河之险,扼守潼关,一面练兵,一面徐徐图之。
只是这时朝廷中掌权的是杨国忠,他既敌视安禄山,对哥舒翰也是厌恶居多;在他看来哥舒翰这样按兵不动,终会有一天调转枪头来对付他,于是又多次向玄宗进言要哥舒翰出战。
玄宗皇帝早已六神无主,遂逼迫哥舒翰出战;不出意外,唐军在灵宝大败,哥舒翰被俘投降。
长安危急,杨国忠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群臣唯唯诺诺,只有高适主张紧急动员,动用宫廷钱财招募敢死之士、官宦人家的家丁子弟,死战到底。
然而玄宗早已吓破了胆,不两日,抛下群臣,慌忙出逃长安,奔向蜀中。
高适跟着动身。
在河池郡赶上玄宗,玄宗其实对潼关战事原因仍然不甚了了,向他问询时高适直言不讳、慷慨陈词。
玄宗赏识高适的忠勇敢言,擢升他为谏议大夫。
在这一年的七月十五,唐玄宗行至汉中,不顾高适苦劝,发下诏令: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北、河东、平卢节度使;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西西道节度使;以及还有盛王李琦、丰王李珙的任命(不过他二人并未赴任,在此不细表)。
玄宗的用意是自己居中协调,将诸子分别派出去平乱。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三天前,也就是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他为太上皇。
一个月后的八月十二,肃宗的使者才来到成都,玄宗才得知自己“被太上皇”。
八月十六,他发出诏书同意当太上皇,并表示国事只用告知他即可,待到收复长安,他就不问政事。
大约也是在这段时间前后,高适离开成都,去往肃宗行在。
在这年的十二月,被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
这时高适已经五十三岁,终于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
只是高适的人生中,最不缺的就是“但是”。
前文中提到的了高适的几位好友,在这里提一下他们这时的去向吧。
王之涣在天宝元年已经去世。
肃宗即位后大赦天下,此前被贬龙标的王昌龄得以还乡,大约是在这一年年底到次年来到亳州。
李白在庐山隐居,被永王看中,裹挟进入阵营。
杜甫还在乱离中,他会在次年四月前往凤翔,投奔肃宗。
还有高适二十岁之后的居所宋州(睢阳),在次年会变成人间地狱。
(三) 知交飘零,自古忠义两难全在至德元载(756年)的九月,永王李璘到达江陵,应玄宗令,就任他的四道节度使。
一到江陵就招募了数万军队。
并让谋士韦子春三次登门,使李白入幕。
按玄宗的设想中,李亨在北方平乱,永王则掌握富庶的江淮,为李唐王室提供钱粮。
相互配合,共度时艰。
可永王的左右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这个时局应该参照四百多年前,永嘉年间的晋室南渡。
当时西晋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北方生灵涂炭。
琅琊王司马睿本来只是宗室旁支,但因早入江东,取得士族支持,在怀愍二帝遇害后正式即位,占据半壁江山,即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
如今也是胡人(安禄山)乱华,北方生灵涂炭,就应该趁此机会先据江东,然后图谋大位。
也许在永王看来,那我奉父皇之命,就是有父皇撑腰。
不必在意皇兄这个自行继位,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
但永王之事终究还是传到肃宗这里。
十二月,肃宗任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两人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呼应,围堵永王。
永王毫无退意,也是在十二月,他率水军“东巡”,而李白也在此期间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以壮声势。
这里引用两首: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二 谢安石即东晋名相谢安,李白以他自比倒也不算啥。
但他将时局比作永嘉年间,就难免政治不正确,令人诟病了。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九文皇一词,在唐代特指太宗文皇帝李世民;祖龙即秦始皇。
李白拿秦皇汉武及唐宗三人来比永王。
至少很难再说他对永王的野心是一无所知了。
高适与另外两位节度使会于安陆(这也是李白第一次婚姻时的安家地)。
战前,高适写下《未过淮先与将校书》,攻心为上,让永王军队早日归顺“使绝永王,各求自白”。
其后永王军军心大散,再无大动作。
到了至德二载(757年)的二月,唐军进驻瓜步,与永王军交战。
永王军一战即溃,永王被俘,随即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
李白则在浔阳被俘,身陷囹圄;他面临的罪名极可能是叛乱造反,封建时代,就是死罪起步,上至夷族。
李白下狱后,得知高适正是唐军主将,托人来了一首诗给高适(《送张秀才拜谒高中丞》),希望他能出手相救。
高适未作回应。
宗夫人不愧是宰相后代,她亲身前往拜访高适,希望他能营救李白。
高适闭门不见。
很难评价高适的行为。
一方面,他一生仕途艰难,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这个位置,求稳自是上上策;而此事是李唐皇室兄弟阋墙,自玄武门起,皇位上那个人最提防的,往往也是自家骨血。
但另外一方面,他这么做,也无异于断绝和李白的交情。
最后李白终于获救,死罪免去,流放夜郎;蒙赦原因各有说法,但都与高适无关。
此后也并未再见到有高李二人来往的记载。
这时叛军也在攻打睢阳,高适无法分身,写下《与贺兰进明书》、《与许叔冀书》,欲请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河南都知兵马使许叔冀援助睢阳。
或许高适并不知晓,睢阳守将张巡也派南霁云向贺兰进明与许叔冀求救,只是他们均选择按兵不动。
张巡困守孤城,与叛军激战大半年,弹尽粮绝后“人相食”,到这年十月城破,城内人口由数万人变为数百人。
也不知道这些死去的人中,有多少曾是高适的相识,有没有高适的亲人。
高适的好友王昌龄在这年来到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亳州也在睢阳附近,这年中新的河南节度使张镐上任后曾勒令闾丘晓援助睢阳,但闾丘晓未有行动。
事后,张镐欲以贻误军情杖杀此前畏敌不进的闾丘晓,闾丘晓以家中有亲待养求情,张镐冷笑着不允:“王昌龄的亲人,又该由谁来养呢?
(“王昌龄之亲,孰与养之?
”),遂杖杀之。
在至德二年这一年,高适坐上了节度使的高位。
但也是在这一年,故交反目、朋友遇害、家乡涂炭。
前文中提到的故人,还剩一个杜甫。
跟上面那些人比,杜甫可以说是幸运多了,他在这年四月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但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终被贬华州;随后自行去官,漂泊蜀中。
高适的仕途也谈不上顺利,他因敢言被赏识,也因敢言被宦官李辅国排挤。
先是改任太子詹事,在乾元二年(759年)为彭州刺史。
同年底杜甫来到成都,高适得知后寄诗问讯,赠送粮食。
到上元元年(760年),高适改任蜀州刺史(今四川崇州),杜甫得知后,赶去看望他。
到上元二年(761年)的正月初七,也就是人日这一天,五十八岁的高适写了一首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寄往杜甫所在的成都草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不知为何,杜甫并未在当时读到这首诗,在九年后的大历五年(770年)正月才在整理书卷中看到,“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这时高适已经去世五年了。
作者开了个公众号:“月球上的咏叹调”,主要写历史小故事,欢迎大家关注。
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没注意这片子有将近三个小时,进场就猛灌了一瓶水……看到最后已经达到我生理心理极限了……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周围的人也快到心理极限了。
左边一对情侣看到两个小时就走了,前面一位女士看到一个小时就开始边看边查资料……美术能过关,故事很中空。
演了俩小时我都还不知道这主线是想表达点啥。
看完发现好像主要就是想刷个情怀。
手段就是“随时随地慷慨激昂诗朗诵”+“遛一众知名诗人蹭热度”这两招。
其实我是能领会导演的意图的,大概就是想整个唐朝诗人版的「一代宗师(导演剪辑版)」,但是成品有点叫人挠头。
一来是导演本身能力限制,实在不足以讲好一个“从盛唐到安史之乱,描绘文人和军人,江湖和庙堂”的故事。
这时间跨度之长,融合社会情况之复杂,写专著都能写出个几百万字来。
放到一个动画片里,就显得宏大又肤浅,激昂且冗长。
这可能是投入产出比最低的创作思路了。
偏偏主创们又野心太大,连历史切片都讲不清楚,就想搞历史史诗。
时间堆到三个小时都挤不下,最后就只好略过所有外在环境的“因”,只呈现了人物状态或者事件结论作为“果”。
比如电影里只留下了李白在长安的烂醉,但是略过了之前他在长安的境遇,略过了他如何以诗文攀附皇室,略过了他如何以为自己将被重用,略过了他如何逐渐被谗言所扰,直达他的“始纵酒以自昏秽”。
这么多重要的“外在环境”,“角色的内在动机”,以及“心路历程转变”都被一笔勾掉了,于是李白只剩下了一个“狂傲”的标签,一些忽高忽低的情绪爆发,以及一堆刻意安插的诗歌朗诵表演(说是“刻意安插”,因为显而易见里面一大堆诗歌的创作场景都被是被杜撰搬迁的)……于是你们觉不觉得这片子里的李白非常bi-polar……二来是唐诗这个主题吧,其实是很不好做深度艺术创作的。
(所以市面上最火的唐诗文化产品是综艺节目啊)唐诗宋词的一部份魅力,来自于它们吞吐着这片土地的政治、文化、历史和生活。
偏偏上述宾语是在目前创作环境里都不大能深入探讨的话题。
这些都不能好好聊,那你聊什么高适?
又怎么可能聊得好李白?
说难听点,咱们的文官制度几乎是个驯化文人的妓馆。
无论是高适,李白,还是官居太子少傅的白居易,抑或是求不得一官半职跑去隐居的孟浩然,在影响他们当时人生的决定性因素中,“政治境遇”绝对是高于“诗歌文学”的。
再说直白点,你聊不透他们作为文官的处境,你就聊不透他们作为诗人的作品。
然而这片子给他们安排的第一身份还就偏偏是“诗人”。
片子重度着墨于个人生活和诗作朗诵,却一笔带过他们的仕途野心和庙堂境遇。
这哪怕不算撒谎,也绝对算胡扯了。
近三个小时的作品,跨度几十年的故事,什么历史现象跟文化反思都没完成,什么人物角色的深层次解读也没有。
一整个流水账,没说出重点、也没提出观点……就囫囵整了几首唐诗朗诵,让一众唐朝诗人出来过了个场,嚷嚷了一些“浪漫”跟“情怀”,就愣说“长安就在”。
就这种小学语文历史课本级别的“情怀”,也是刷得太粗糙太不求甚解了(当然如果就是小学文化水平的观众,去混个“课本角色脸熟”,那是可以满足诉求的)……反正这个片子留给我的收获,就是一个问题:在“宣扬传统文化”这个理论上的安全创作区里,到底怎样才能找到介于“浮于形式显得虚伪”跟“过于深刻显得危险”的区间呢?
或者可能讲故事这个模式就是比较危险的,还是搞敦煌跟故宫联名最安全。
———————————————————BTW:我在评论里看到太多人对这个片子的情怀感动不已,大部分人都不值得我回应。
唯独有一句话,我觉得应该提一嘴,就是,其实“诗在长安在”是一句很可怕的话。
应该说这个句式本身就是很可怕的。
它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战争,所有的文明覆灭,所有的大规模牺牲。
它可以被用来抹去任何宏观叙事下的被牺牲掉的个体。
在这个故事里可以是李白,可以是战火下的黎民百姓。
在其他历史阶段里,也可以是其他几百上千万的受害者。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史中都不乏这样的例子。
但是当然了,我的这篇影评原本是不涉及史观和世界观的,因为这类观点的不同在目前文化创作领域其实没有讨论空间,我介意的只是“它没有把自己的史观展现好”。
所以多说的这一嘴,仅供那些“看完了觉得不大对劲,但是也说不大明白哪里不大对劲”的朋友们参考。
《长安三万里》明线是写李白仕途的受挫、积极入仕的进取精神的失落,暗线则是写盛唐气象的衰竭、盛世的崩塌。
它以李白的极致天真、极致浪漫,来体现盛世的进取心态;又以李白的受挫和凋零,来折射盛世的衰落和一个浪漫的文学时代的落幕。
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长安三万里》将目光聚焦于盛唐时期的璀璨群星,野心很大,挑战不小。
动画片时长168分钟,国产动画鲜少达到这样的体量。
好在,技术投入并未因为时长而有所缩水,动画人物表情细腻,意境构造古香古色,声效抓人,配音与人物贴合……概言之,《长安三万里》在动画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太刺眼的瑕疵。
只是,对于追光动画而言,技术层面一向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在于讲故事的能力。
《长安三万里》虽是书写大唐盛世,但它挑选了一个别致的切入口,从高适的视点出发去讲李白。
动画片开篇时,是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正岌岌可危。
在一场大战到来之前,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晚年高适高适眼中的李白,除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那个李白——“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外,动画片呈现出一个更为全面的李白,揭示了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追求之一——求取功名。
用通俗的话说,高适眼中的李白,是个“想做官、爱做官、仕途却一直不顺”的李白。
对于那些喜爱李白、并把李白神话了的读者而言,《长安三万里》的李白形象似乎是种“抹黑”,可事实上,动画片中的李白或许更接近真实的李白。
更关键的是,对于古人而言,尤其是盛唐时期的文人而言,“想做官,爱做官”从来就不是什么人格污点,反而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文人对功名的诉求,也是我们理解盛唐的一把钥匙。
不仅是李白,我们所熟悉的许多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高适等等,在青年时期对于功名都有过强烈的渴求。
电影既是讲述高适眼中的李白,也是在讲述李白所处的那个盛世——片名中的“长安”正是大唐盛世的缩影,它既是大唐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继而,我们才能经由李白在仕途中的屡屡失意,窥见盛世背后的破绽与虚空。
长安是盛唐的缩影从玄武门事件到安史之乱之前,大唐大抵都处在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广袤,经济实力强大,商业通畅,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国内人口增加,百姓安居乐业……杜甫曾在诗歌中这样回忆盛世的场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扶。
”
左为青年杜甫盛世的到来,必然影响着时代精神与集体心理。
老百姓对于未来的生活有很好的预期,每个人充满干劲,积极入仕,敢于消费,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景观。
这种心态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凝练为一种“盛唐气象”,即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笔力雄壮,骨气端翔,气象浑厚,积极昂扬,乐观豪迈……
电影以动画场景还原了李白的《将进酒》的场景,将“盛唐气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很显然,李白的诗歌就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他的诗作洋溢着蓬勃之气、浪漫之气、慷慨之气,飘逸洒脱,超凡脱俗……就比如电影中他跟高适相识时高喊,“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这个大鹏的意象就出现在李白早期的诗作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将自己比拟成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将沧海之水簸干的大鹏,足见其自信满满,豪情万丈。
年轻时候的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当然不是李白独具,就包括高适自己,诸多作品同样充满慷慨之气。
比如电影中一再出现高适的千古名篇《别董大(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唐以前的大部分离别诗作,基调均是感伤、消沉、悲切,毕竟彼时交通和讯息都不发达,离别自然被视为一件肝肠寸断的事情。
但唐代的离别诗作,一扫以往离别诗的感伤基调,而具备意气飞扬、豪放雄健的特色。
因为大唐是一个基调向上的时代,哪怕如《别董大(二)》中写的,“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此时的高适政治上失意、经济上窘迫,他也仍然坚信双方很快就能够建功立业、名扬天下。
所以离别之时“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萧瑟悲凉景色下,他写下的是激励对方也激励自己、充满青春活力与朝气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年轻时候的高适《长安三万里》一方面浓墨重彩举世无双的“盛唐气象”,另一方面着力刻画盛世中时代精神的另一面——唐代诗人强烈的入世思想,即,“想做官、爱做官”。
古代文人对功名孜孜以求,这既是封建社会文人阶层的传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知识分子胸怀天下,希望能够参与国家进程,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
而在盛唐时期,诗人们对功名的热衷又达到新的巅峰。
一方面,科举制度在唐代已经稳定成熟,科举制度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层固化,让寒门子弟也有出仕的机会,许多有才能的士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相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得到施展。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外,唐代还有其他的人才选拔渠道,比如举荐制,达官贵人可以直接向朝廷推荐人才。
很多诗人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的青睐,就会向他们“推销”自己,干谒诗(相当于给名人写的“自荐信”)在大唐也达到鼎盛。
无论李白、杜甫还是高适,都写过不少干谒诗,李白写得尤其多,也写得尤其直白——不仅夸自己很用力,夸对方(拍对方马屁)也非常用力。
电影中一个有争议性的桥段是,李白送干谒诗遭遇闭门羹后,“恼羞成怒”地舞剑并吓到路人,转而又很快平复了情绪,以酒消愁去了。
之后,电影进一步从高适的视角出发,详细刻画李白是多么地“想做官、爱做官”。
比如李白“入赘”豪门,以此摆脱商人之子的身份,找到进入仕途的捷径;比如李白终于得到举荐,朝天阙拜见唐玄宗,处于仕途最巅峰的李白饮酒狂欢,不可一世;屡次三番受挫后,李白态度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入道”了,可几年后高适又听闻李白再次入赘的消息;更致命的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李白选错政治阵营,进入永王麾下,写下了拍马屁的《永王东巡歌》,背上杀头的罪名……
春风得意时的李白
锒铛入狱时的李白总之,电影对李白“爱做官”的呈现并没有夸张——虽然与我们在教科书中所认识的李白存在一定“偏差”。
历史上,李白就算因为永王事件被流放了,他对做官仍然痴心不改,干谒诗仍然没少写,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再次强调,在古代,“想做官、爱做官”并不是一个“嘲点”,它是封建文人的普遍的政治理想;积极的入仕,也是盛世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
问题的关键在于,“想做官、爱做官”的李白,一生仕途却非常坎坷。
何以至此?
仕途屡屡受挫的中年李白,啤酒肚已经很明显了这与李白天性里的自由不羁有关,他虽然渴望功名,却又与世俗的规矩格格不入,“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与李白政治上极度的“天真幼稚”有关,屡屡在政治上站错队,参与了永王幕府一事令人错愕;更重要的是,盛世也已到了它的强弩之末,进取的入仕态度不见得有回报。
天宝以来,唐玄宗愈发无心于朝政,纵情于声色犬马,将朝政交给李林甫,李林甫去世后,接任的杨国忠更为腐败无能,科举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种种腐败直接促成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盛世轰然崩塌。
盛世也许是人治的偶然,倒塌则是人治的必然。
安史之乱爆发,盛世轰然坍塌《长安三万里》明线是写李白仕途的受挫、积极入仕的进取精神的失落,暗线则是写盛唐气象的衰竭、盛世的崩塌。
它以李白的极致天真、极致浪漫,来体现盛世的进取心态;又以李白的受挫和凋零,来折射盛世的衰落和一个浪漫的文学时代的落幕。
有人或许会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唐代大诗人里高适可是身居高位者,这不是盛唐进取心态的回报吗?
可高适的仕途,很难说是轻松。
四十六岁的高适得到他人的推荐,才当上类似县公安局长的官员,如果不是安史之乱,他可能就一个小官当到底了。
安史之乱爆发,他选对了政治阵营并得到重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
但这并非盛世下积极入仕的结果,而是乱世中因缘际会的运气。
由此,高适晚年的身居高位,并非盛世的体现,而是盛世衰败下的意外。
而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在面对沦为阶下囚的李白的求救,终究是选择无动于衷。
电影中说他救了,可实际上呢?
没有人知道答案。
盛唐气象终究是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杜甫痛苦而伟大的“三吏”“三别”;积极的入仕精神,也如电影中老去的李白日渐臃肿肥胖的肉体一样,他终于在相扑中败下阵来。
以往追光动画总被诟病故事性弱,但这一回的《长安三万里》确实是一部具备故事性和文学性,甚至具备了史诗的品格的作品,它不仅写了一个人,也写了时代的群像,更写了一个时代的落寞。
电影唯一让人担忧的是,它缺乏一个浓烈的情绪出口,这让人担忧它的市场境遇。
电影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诗在,长安就在”,这是一个比较正确和安全的落脚点,肯定了高适和李白在不同层面上对盛世精神的传承;可这个慷慨激昂的收尾,又与电影中给人的一贯情绪有些跳脱,因为电影中让人感受最深的,不见得的是盛世的浮华与浪漫,而是唏嘘,是感伤,是挫败,是衰老,是友人的分道扬镳,是浮华的毁灭,是纷飞战火中的民生疾苦……这一切,又是谁的责任呢?
以此观之,《长安三万里》既可以看作一封写给盛唐的情书,是盛世的赞歌,更是一曲大唐的挽歌,是一则“盛世危言”。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一周连刷四次《长安三万里》,次次泪眼滂沱,不能自已。
定题目时却用了《妖猫传》的一句台词,无他,只因这一句就足以说尽我的万种感慨。
《长安三万里》在历史方面还是有一些艺术加工的,在此列出部分出入和可能忽略的点,欢迎指正讨论。
因为这不少和历史的出入,所以《长安三万里》描绘的也绝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大唐,也不是真正的李白。
但我依旧对其有无限的温柔,只因它用视听语言击中了我内心对于唐与诗人的热爱。
毋言那些美丽的画面,花团锦簇的长安,富贵销魂的扬州城,滔滔江上的明月初升。
再配上那动人的台词:“我要直趋长安,叩天子门”,“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为了长安”,“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还会在”。
一切在李白高吟出《将进酒》时,达到了顶峰。
只是可惜这样的绚烂和自由只存在于他的思想中,存在于一瞬间,最终他还是不得不回到现实中,紧蹙着眉诵道“与尔同销万古愁”。
那一刻,泪如雨下,心都要碎了,因为我们都知道,纵然饮尽江河,属于他的万古愁也是不会消失的。
太不忍了。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看完电影后对李白失望至极,真实的他本就算是悲剧人物,我对他倒是多看一次更敬更爱更怜一分。
他少年时迎着太阳奔驰,年近半百却不敢望夕阳;渴望入世建立不朽功业后再出世,被逼得只能寻仙问道,沉迷饮酒;明明是明珠,却只能困于暗室,甚至沦为阶下囚。
所幸无论是电影还是历史,都呈现了一个尽管纠结失意,却永远天真向上的他。
在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我突然生出不一样的感觉。
影片中的高适是高适,一个和李白完全不一样的当世之人,有着用世思想和雄才大略,但他同时也不是高适,是仰望大鹏的每一个你我。
大鹏承载的是李白的精神,也是大唐的精神。
永远那么开阔,那么自信,那么昂扬。
而他不忍射下的那只孤雁,是他自己,也是李白,是大唐。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也是整个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
在安史之乱前,即使燃着熊熊烈火,那也是向外扩展的,到了盛唐,更是达到巅峰,文化方面从未衰微过,最难忘的是那种开阔自信的胸襟。
而安史之乱后,哪怕繁荣,也像放在铁盒子里一般冰冷紧缩,再无那样恣意的明朗了。
大唐盛世是后来再也没有过的了。
而李白,作为大唐最负盛名的诗人,完全地与诗合二为一,与其说他是在写诗,不如说是在写自己。
他年少写作《大鹏赋》,自比大鹏,要“扶摇直上九万里”,还以鲁仲连、张良等名臣为榜样,定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志向。
一生恣意傲然疏放,却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尽管他的内心也有无限的苦痛,但他不会彻底地倒下。
四十多岁时,他离开皇宫,写下《梁园吟》,末句仍是“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61岁时,仍然渴望披甲上阵,建功立业。
直到他死前的《临终歌》,他哀叹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但依旧“馀风激兮万世”,大鹏最终没有遨游天际,可他的遗风能够激荡千秋万岁。
李白有着如此不竭的热情和潇洒的气度,哪怕面对死亡,也没有忘却自己的理想,不曾折损自己的骄傲一分一毫。
而竟然有一个朝代,能够出现、安放这样的人,这是多么的难得。
这就是我们爱李白的原因,也是我们爱大唐的原因。
尽管李白因为个性狂傲和所谓污点的经历,也曾引得“世人皆欲杀”。
但放长远来看,世人还是多么地怜爱这位诗人啊。
人们为他安上“龙巾拭吐”、“力士脱靴”、“御手调羹”、“贵妃磨墨”的故事,甚至让他最终死在追寻月亮的路上。
人们不忍心看他在名利场上碰壁,那是属于世俗之人的追逐啊。
这只骄傲的大鹏不应该垂下头来,学着红尘中人卑猥屈膝。
所以宁愿让他醉下去,一生一世也好。
反正他是谪仙人,他会回到天上去,而人间,无论换几回天地,必将生生世世地流传着他的诗文。
想起我小学时第一次读到《将进酒》,便立刻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为座右铭,并填满了每一张毕业册,时至今日它依旧是我的人生格言。
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一句背后的分量,那超越痛苦之上的旷达和自信,比其他一切都来得更惊心动魄。
大明宫化为了尘烟,大唐也走入了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所怀念的一切,都消亡在了很久很久之前,久到我们说起对它们的追思,都是无数人记忆的叠加。
而那位遥远的诗人呢,他只留下一个赫赫如朗日的身影,便隐入天际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我想纵然热烈,他一生都是寂寞的,死后亦是寂寞的。
而我只能借着他人之语安抚一句:“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
参考文献罗漫.《黄鹤楼》诗案的千年偏误及其学术史的警省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6)秦丹丹.安史乱后李白、高适、杜甫关系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7刘宁.论李白作品中的自由精神【J】文化学刊2023,2
西西说她同学去看了《长安三万里》,非常好看。
我怕她和同学之间没话题,就抽空带她去看了。
根据最近这些年看国产卡通片的经验,我很怕片子里会整出很多类似“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二气,结果没想到这部片出人意料地好,接近三个小时看得我一点没犯困。
《长安三万里》其中有一些不符合史实的地方我都跟西西讲了:李白离开四川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杜甫和李高二人的交情没有那么深,《将进酒》是李白游历山西时候写的……这都不要紧,为了叙事逻辑的自洽,让步一些历史真实是可以理解的。
《河岳英灵集》里“岳”和“灵”两个字没用繁体,这也没什么大碍。
还有细节到位的地方我也跟西西讲了,比如说李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他亮相的时候,胸前就有一抹紫色;根据目前可见文献,李白和王维两人虽然同年生,同受玉真公主举荐,朋友圈有很大的交集,但两人并无交往,我猜大概率是脾气不对付,这一点在片子里也展现出来了;还有一个非常细节的地方,李白和高适在山头并立站着的时候,可以看出李白比高适矮半个头,这是对的,李白的个子不高,“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这个细节也能看出主创人员的用心。
这部片至少给孩子们展示清楚了以下几件事情:1、唐都长安的旷世繁华;2、唐诗的兴盛是因为唐代写诗风气浓厚,读过书的人人能诗,不能的也努力为之;3、唐代的天才诗人大多不是那种娘们儿唧唧的娘炮,他们很多都是能够临阵杀敌的猛男,唐代那种武德充沛的雄健时风,在中国古代很难再现;4、庶族子弟怀才不遇是千古不变的喟叹。
生不逢时的命运甚至不局限于庶族子弟,裴将军剑术举世无双,却也只能舞剑娱宾;5、朋友之间哪怕人生选择有所分歧,也要一辈子肝胆相照。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是最高级的中国式侠义精神。
这并不是一部完美到无懈可击的作品,它在编剧和技术制作上都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能把这些中国精神用故事和画面给孩子们说清楚,就已经非常有诚意,非常成功了。
我还有一股在知识人群体里不合时宜的乐观。
我认为这样的影视作品出现在当下,以及未来很可能还会持续出现更多相同气质的、贯注着饱满中国精神的作品(不一定是历史题材作品,电影《流浪地球》1、2也贯注着中国精神),这个文化现象一定有所寓意。
而具体寓意的内容,我相信在西西她们这一代人身上一定会实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从暮年的高适开始讲起。
在一座破败荒凉的城池里,高适在向另一个人讲述着,他与李白相识、相知、相别的故事,但这并非一部讲述李白传奇人生的传记电影,或者说,《长安三万里》所讲述的传奇,并非专属于李白一个人,而是对那个时代下,所有大唐诗人的群像所进行的一次描摹和凭吊。
李白当然是这场绚丽传奇里最夺目耀眼的那一个人,但构造这场繁华之梦的人里,还有崔颢、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当然,还有电影里的另一个主角高适。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充分运用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第一次在银幕上,尝试用电影画面来呈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电影里最高潮的一段剧情,就是李白与高适、岑勋、元丹丘等人纵酒高歌,挥洒写下《将进酒》。
随着诗句,一只巨大的白鹄驮着李白等人,在天际、在江河、在大浪中,肆意翱翔,冲入云霄,最后来到了天上宫殿,与漫天神佛碰杯、对饮。
对我来说,光是这一段,这部电影就已值回票价。
它用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的画面,不仅把《将进酒》的诗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让观众彻底走进了李白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呢?
在我看来,就是极致的浪漫,同时也极致的悲怆。
悲怆是浪漫的底色,而浪漫是悲怆的升华。
东方知识分子的浪漫,常常是出世的。
杜甫在思念李白时,曾写出“文章憎命达”这样的句子。
这个句子不仅是李白一生的写照,同时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东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写照。
我最喜欢《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的地方,也是在于,在极尽绚烂多彩的画面之下,其底色却是一抹悲凉。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讲述大唐诗人群像的电影,却选择了高适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和主角。
在电影里,高适从始至终,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冷冽视角,观看着李白、贺知章、崔宗之、丹丘生等人的宴饮享乐、醉生梦死。
他们真的快乐吗?
真的已经看透功名利禄了吗?
真的可以恣意洒脱于天地间了吗?
也许根本没有,但却没有别的办法。
在电影里,朝廷似乎为了广纳天下人才,而给知识分子设计了无数条进阶之路,可以通过科举,也可以通过举荐。
然而,所有进阶之路,最后却发现,都是给豪门贵族而走,没有一条留给寒门贫士去踏。
所以电影里,李白才会对高适说:“人间道我已经无路可走,余生有限,我想去走出世之道。
”是啊,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被逼得走投无路,才会转而投入到精神世界之中,寻求那超脱之道。
文字越是浪漫,精神就越是悲怆。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当这些诗句被李白吟唱而出时,它们不仅是文字与韵律,也是思想与情绪。
这些文字试图超脱肉身、超脱名利、超脱出身、超脱尘世,却又在酒醒之后,再次落回污浊的尘世、落回丑陋的肉身。
这种精神与肉身的对立关系,还体现在电影对于李白的人物形象,从青年到暮年的刻画对比上。
青年时的李白朝气蓬勃、眼神锐利,而到了暮年时,则变得放浪形骸、眼神迷离。
李白在年轻时,曾无数次与高适进行相扑较量,那时的他身材健硕、充满斗志;而到了写出《将进酒》、得知高适即将离开的时候,李白再次脱掉上衣,要与高适以相扑进行较量。
此时的他已经大腹便便、动作迟钝。
电影的后半段,安史之乱爆发,曾经的风流与繁华,都随着战乱而消亡。
那座崔颢曾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曾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黄鹤楼,也已经被焚毁殆尽。
就连李白,这个一直被称为谪仙人、想要用文字超脱尘世、追寻自由与解脱之道的人,也因为心中仍然怀有抱负,被裹挟进了永王的谋反叛乱之中,用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笔,为永王写下了十一篇歌功颂德的诗文。
我惊讶于《长安三万里》的主创团队们,他们不仅展示出了李白的天资纵横、洒脱不羁,同时还敢于写出李白的狼狈与不堪。
但恰恰是这种狼狈与不堪,在我看来,才真正构成了李白的浪漫与伟大。
因为尘世永远是不完满的、人也永远是不完满的。
长安也好、李白也罢,最终都会因为现实的蹂躏,而变得满目疮痍。
可正是因为肉身与王朝之有限,人们才会寄情于锦绣文章,希望文章能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甚至能穿越时间的桎梏,被千百年后的人所阅读、聆听、观看。
所以,正如高适最后所说:关于黄鹤楼的诗词还在、黄鹤楼便还在;关于长安的诗词还在、长安便还在;关于李白的诗词还在,李白便在。
不仅在,而且在那个文字的世界里,他们全都会洗去现实中的铅华,变得越来越完美,最终成为一种象征与符号,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在心。
我不知道,《长安三万里》所讲述的这个李白,是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李白。
但对我来说,这个李白,才是最接近于我想象中的那个诗仙李白。
他的极致浪漫,植根于他的极致悲怆,他把对现实的一切不满,都转而投入到诗的美好世界之中。
而他也最终随着这些诗词,超脱尘世、进入永恒,成为了真正的“谪仙人”。
i李白震怒!完全就是捧一踩一啊!李白全篇无高光,将进酒被很多人吹。也就是这部电影里唯一能看的地方。。。节奏稀烂,既然是讲他们的一生,在短暂的时间里必须要抓大放小啊!为什么要看两个七三分大肚子油男玩相扑。。。还放了三遍!!建模丑的一批。。画面拉的一批。。这审美一点都没把大唐之美,诗人的豪放和浪漫表现出来。。特别是李白的建模人幻视郑云龙。。。整个一只会投机取巧追名逐利的油腻小痞男。。。李白都要气活了!!
一般......非常一般......李白设定得像个双相患者😅
高适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稳,半生不顺不自弃,掌权得势不欺人,处置站错队的老友忠义两全,在权利斗争的漩涡全身而退,追光这次用心写剧本了(但他家可以做的更好,光膀子摔跤一次就够够的了,究竟是谁想看两个小老头端着啤酒肚玩相扑?全员小短腿怎么回事?
土逼,没有审美,没有品味,莫名其妙的叙事,仿佛在看一个诗词朗诵大会,且这些人读的让我如坐针毡脚趾扣地。剧情丝毫没有任何说服力,毫无逻辑可言,靠着一腔热血的宏大叙事无脑洗脑。
作为以个体命运侧写时代、抒发人文情怀的历史题材,上不触及制造悲剧的统治体系,下不挖掘人物动机与心路历程,却妄图通过捏造交集、杜撰情节达成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与消费。没有扶摇万里到中天不济的诗仙大鹏,也没有丽人行背后白骨无收的庶民群像,取而代之的是夸张中二、攀附权贵的跳梁小丑与歌舞升平、所向披靡的空洞长安,诗人缺乏人性的普世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单薄,思想转变突兀,时代刻画肤浅,结构一盘散沙,叙事漫如流水,对白稚拙乏力,诗作生硬填塞,看似群星闪耀实则走马观花,生平时代囫囵吞枣,诗才人格大打折扣,历史魔改与模糊史实明显。更荒唐的是以社会贡献评价历史人物成就,以高适投军报国压李白逍遥不济,罔顾事实为永王定性,无疑将历史人物佐为宣扬主流价值与功绩社会的工具,真正的人物苦楚与时代伤痕,追光又怎么会在乎呢?
不好看啊,我是说各个维度
你能想象到的那种,画面精美、音乐煽情、气氛热血、内容空洞、人物单薄、有几个细节还比较动人的超大型MV,很多镜头还是plog代替了。电影就是骗我这种唐粉的,但凡换个朝代我都不会多给这一星。李白长得和郑云龙一模一样。
这哪里是大唐盛景长安三万里,这分明是要死不活念诗给你听,画面没得还要诗人一一报下菜名,生怕哪个没被cue到,以高适为核心展开使得表达也过于微妙了,流水账般三小时多少有些坐牢了,还是让这些人物留存梦乡别再叨扰了……
讲高适,讲李白,讲壮志难酬,讲家国情怀,更讲大唐陨落。(i人和e人数十年的友谊真的很好磕)
说实话有点失望,很多时候觉得这个人不是李白,起码不是我心目中的李白。李白洒脱但是不是失忆症,每一次的约定都不记得。李白失意但不会说出“大鹏飞不动了”这种话,说出这种话的李白写不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诗。李白恃才傲物,怎么可能因为崔颢的黄鹤楼气到摔笔。李白自负才华,但不可能因为对方的轻慢就愤怒到拔剑砍人。而且剧情太平了,很多李白的高光时刻高适是不在场的,感觉一直在看高适种田……画面倒是很漂亮,尤其将进酒那一段
看了三分之二感觉被顺直男味儿和民族主义精神强奸,立马离场。(阿霖:“我犯了什么罪你要来带我看这个……”)
这才是主旋律,连绵千年的文脉才是我们的信仰,山河凋零,国破家亡,方块字里蕴含着重建的力量。第一部为之落泪的国漫,我想去追光了。
看完让我这个专业相关的都心潮澎湃了一会儿。人生短短春秋数载,纵使有幸身逢盛世,也要无奈接受命运的安排,将壮年最年富力强的时光都倾洒在沟壑田野间。郁郁不得志是大多数文人的常态,但得到重用并大展报负的那几年,却足以照亮前半段寂静的人生。老骥伏枥,志在千秋。正是因为有一位位这样的能人志士,中国历史才得以成其浩如烟海、熠熠生辉的光辉景象。还有一点令人感叹的是,岁月更替,斗转星移,无论故人是万人敬仰的传世名仕,还是身陷囹圄的狱下之囚,君子之间的相惜交情皆经年未改,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吧。画面美术很美,故事也挺完整。主要文人动画太少见了,这种题材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难得可贵。将进酒那一段美得我流泪(是真的哭了)😂
我接受不了。李白不但不潇洒,甚至也没咋聪明,只是一个汲汲营营的万般可怜人之一。即使是现实又怎样,谁他妈要现实啊!
回忆开始的莫名其妙充斥着李白的笑声和诗朗诵是不是对豪迈洒脱有什么误解
年少时死记硬背的古诗,二十多年后如一颗子弹正中我心
我可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就是中年人看着容易emo。有人批评《长安三万里》,说这片子剧情平淡无聊,看得人犯困,我看了这番话就忍不住羡慕,是的,羡慕。我看这片子时是掉眼泪了,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哥们儿看的时候呜呜哭的像鬼一样,依我之见,《长安三万里》其实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成人电影,这里面角色和其处境的流转,真的得是在生活中受过委屈,遭过折辱,甚至心凉心死过的人才能有感触。影片刚开始时,两位主角是什么心境?“我要直取长安!叩天子门!”“你我生逢如此盛世!当为大鹏!”何等的意气风发,洒脱率性,影片中后期,两位主角又是什么心态?“军营生活倒也简单…一转眼十年过去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人间的道我是走不下去了…”凡是有过类似心境流转的人,看到这很容易憋不住眼泪。
看的点映,空镜画面和水墨画是美的,人物建模丑丑的。叙事节奏有问题,后半段的高光挽回不了前半段的颓势。如果追光想要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史诗”类作品,那还是建议创作要依据历史事实。毕竟整部电影看下来实在是有一种“王安石邀请苏轼洗澡”的荒谬感。杜子美天宝元年就能成为李太白的座上宾酒友真的看得人一阵恍惚(毕竟李杜这两位大诗人初次相遇于李白被赐金放还的天宝三年)。本来哥舒翰那段还是看得我挺感动的,结果看到了有科普说哥舒翰是降敌了的(正确与否可以自查),我顿时就😅。只能说,要开发“新文化”系列,就请编剧不要再这样自以为是,请一位文学顾问和历史顾问也不是什么难事。最后,我对国漫能崛起也是报有乐观态度的,但所谓的“崛起”如若要放弃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极力展现历史虚无主义的话,那还是算了比较好。
整挺好。给李白整得像个二傻子。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却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