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后的个人感悟,请大家不要上纲上线。
如果是好的东西,拿来主义学习后,众人收益有何不可。
一、关于那个残疾人保护法,呼呼,真是百试百灵,当然也有不理睬的,就比如考试的时候。
OK,叫上老爸,威胁说告你,立马奏效。
偶们这应该也有类似的,但执行情况呢?
二、关于就业,也就是男主角到处面试工作,学校不聘用他,但没有一个学校敢说是因为这个病。
连面试的时候问都不敢问,都是男主角主动自己说的。
以前看波士顿法律,提个什么年龄嗜好招聘,告死你。
俺们这呢,又是年龄,又是性别,太普遍了,可能你自己都没感觉到。
三、关于励志片,特别是真人真事的励志片,感觉网上一搜蛮多的,但基本都是老美的,类似火箭男孩、追梦赤子心、奔腾年代等。
对比我这只知道红色的战争,地雷战、小兵张嘎、集结号算吗。。。
难道我们这就没有真实的值得搬上荧幕的励志片吗?
我不相信。
我相信我们身边肯定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只能有赖于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啦。
其它的我想说,遇到一个好老师太重要啦。
我相信大家记忆中总会有那么几个老师,照亮自己的学生生涯。
就如男主,有那么多讨厌他的老师,也有那个关怀的校长,这就足够啦。
BOBO患有妥瑞氏症,不了解的人感觉他很怪异,常人无法接受,他有个女朋友Nancy并不介意,bobo也能给她带去很多欢笑,但是他却担心有一天再也带不去欢笑,担心Nancy会和其他人一样讨厌他发出的噪音。
BOBO的母亲说:如果这样,你便被妥瑞氏症打败。
保持乐观,将希望变成习惯,虽然之前有无数的被鄙视,被排挤,失落感,努力,努力让人了解、接受、喜爱,努力了才有最后的幸福。
真人真事,励志片。
美国影片有许多改编自真人真事,通常都很感人,这一部也没落下这两个字。
除了片中饰演儿时布莱德凯恩的小演员Dominic Scott Kay那双湛蓝清澈的眼睛和耀眼的笑容把我打动,片中轻松的氛围也感觉很舒服。
虽然从六岁开始妥瑞氏症随时会出现的生活已经是残疾,但主人公乐观积极的态度淡化了生活中处处不便给他带来的痛苦。
片中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虽然总是发出怪声和怪动作让可怜的孩子在学校里被老师、学生甚至校长排斥,但妈妈没有放弃他。
布莱德凯恩的妈妈去翻阅专业书籍弄清楚孩子不是故意为之,而是生病了,叫做妥瑞氏症。
从此他们可以去正视身上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漠不关心、不是搞不清楚状况、也不是随意责骂。
之后妈妈又试图说服校长接受患有妥瑞氏症的孩子,去了解妥瑞氏症和其他患者,并从不放弃孩子,鼓励他并为他骄傲。
片中有一位伟大的校长,发现了总是作怪的学生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把异样的孩子赶出学校,而是给布莱德凯恩一个机会表达自己,解释自己,并教会了全校的孩子们如何去尊重跟自己不同的人。
片中有一位伟大的女朋友,布莱德凯恩爱上的姑娘不虚荣,不觉得发生怪声和怪动作的人在身边让自己难堪,她知道这个男人只是患有妥瑞氏症,但他好过那些老是吹牛还一事无成的“健康人”,好姑娘不从外在否定布莱德,而是看中了他的内心。
片中有一片伟大的孩子们,他们总是最快接受这个怪咖老师,不管是影片中出现过还是没出现过的那些布莱德凯恩实习时教过的孩子们。
孩子们单纯、善良,老师偶尔像鹦鹉一样发出怪声并不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或许孩子们更能轻易分辨什么是好老师,只用直觉就够了。
片中的主角同样伟大,因为他虽然小小年纪就受到父亲的责骂和偏见、受到周围的“正常人”的排挤、看到许多妥瑞氏症患者自暴自弃,他都没有放弃自己,反而感谢妥瑞氏症,让他学会了永不放弃,坚持自己的梦想,通过自己的缺陷变成了一个阳光积极而有意义的人,每次看到布莱德灿烂的笑容都让我为他开心。
片中还让我看到了伟大的法律,如果你对一个残疾人不公平,是会被起诉的,而如果你对一个残疾人没有相应的照顾,同样会被告上法庭。
音乐会上,小布莱恩频频发出的声音引人侧目。
音乐结束后,校长走上台,问大家:你们听到什么别的声音么?
所有的孩子都望向小布莱恩。
校长请小布莱恩上台。
你为什么要发出怪声?
校长问。
小布莱恩拿着麦克风,面对着全校同学,一边发着怪声,抽动着脖子,一边说:我和大家一样不喜欢我发出的声音。
可是,我不能控制,我有妥瑞氏症。
校长说:那你准备怎么办?
小布莱恩说:这种病现在没药可治。
我想和大家一样。
校长说:好吧,你和大家没什么不一样。
校长的做法,犹如一只大手拨开了乌云,使得小布莱恩后来的学生生涯,充满了阳光。
前几天,我看了《我不是药神》。
那个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评分也很高。
但我个人并不喜欢,主要的原因是不好看。
虽然那个片子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不错,但是就故事性而言,实在是平淡了点,很多时候我都是快进的。
简而言之,我觉得我不会看第二遍。
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叫我第一名》。
这个影片同样是根据现实改编,但给人一种“艺术高于生活”的感觉。
第一次看《叫我第一名》,那时我在读高三。
当时在学校待得太久,有些喘不过气了,于是我请假回家休息一天。
也就在那天,我看了这个影片,确实给我很大的触动。
后来,我时不时就会再看一次,对这个影片愈发喜爱。
电影简介说回电影本身。
《叫我第一名》讲述了一个有妥瑞症的年轻人实现梦想,成为一名老师的故事。
妥瑞症患者会经常发出怪怪的叫声,也会做出扭头、弹腿等动作,最关键的是这一切根本没办法控制,就跟打喷嚏一样。
某种程度上,主角是残障人士。
因为会怪叫,所以他经常面对别人怪异的目光,以及被质疑这样如何教学生。
但主角通过不懈努力,他最终成为了一名老师,还获得了年度最佳老师。
以上就是主线剧情,一个励志故事。
但经验告诉我们,真正让一部影片与众不同的往往不是主线剧情。
如果是一个偷懒的编剧,也许他会觉得这样一个故事就足以搬上荧幕,将主角塑造成一直坚持不懈的人,在次情节上也会比较随意的加入一些过往回忆、爱情故事、家人的支持或反对。
然而,那样一个电影绝不会给人以足够的触动,更不会让我百看不厌。
《叫我第一名》是一部大师级的真实故事改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是浪费的,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下面,我分几点详细说一下。
一、大师级的编剧在编剧圣经《故事》中,罗伯特·麦基曾说过:“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任务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
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一生。
”《叫我第一名》的影片时长仅仅一个半钟,但是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让人仿佛伴随主角经历了一生。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叫我第一名》的大师水平实至名归。
整个故事分为两部分,前者为找工作,后者为教书,各自引入了不同的矛盾冲突。
在找工作的前半部分,电影将主角的过去一一展现。
但是,电影并没有真的从小时候开始讲故事,而是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来回穿梭,并且衔接得天衣无缝。
现在时的主角正在找工作,但既然他是带着妥瑞症去找工作的,那么自然要解释清楚妥瑞症是什么,对主角的童年造成了什么影响。
找工作的过程是曲折的,有的校长掩饰尴尬,有的校长不介意,有的校长很轻蔑。
而在童年的经历中,主角在学校的不如意,母亲坚持为其寻找治疗方案,父亲认为其调皮而愤怒,其他妥瑞症患者,以及主角为什么偏偏想要成为一名教师,这些全都非常详细的交代清楚,很流畅。
主角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人生信念是什么?
人生转折点在哪里?
几乎都在前半段展现出来了。
但是,光是知道主角是个怎样的人,并没有足够的励志,我们还需要看到主角成为老师之后究竟会怎么做。
在当老师的后半部分,故事围绕着几条线索,将主角的生活扩展到更多的层面。
其中,最重要的几条线索分别是教书、谈恋爱、修复与父亲的关系。
如果再细分点,可以看到教书的情节中主要围绕三个学生展开,还引入了教师考核;修复与父亲的关系则加入了参加硕士入学考试的小情节。
可以说,尽管只有45分钟,但情节之丰富,就如同饕餮盛宴。
而在主角在年度教师的评奖致辞后,故事也正式画上句号。
主角不仅非常努力的克服阻碍成为教师,而且也很善于当一个教师。
二、创意十足的场景改编真实故事的最大阻碍在于,如何把握真实与好看的平衡?
如果把故事改编得太好看,那么就引人发问,这是真的吗?
如果太生活化,那就令人乏味,乏味的故事哪怕再真实也没人想看,更不会触及人心。
在《我不是药神》中,电影想要展现徐峥和儿子的关系,于是两个画面来表现。
一个是大澡堂洗澡,另一个是儿子不愿意找继父要钱买鞋子,而是找穷困的亲爹拿钱,徐峥也很痛快的给钱了。
这两个画面出来,我的第一念头就是——“哦,导演想要告诉我,徐峥很爱儿子,且儿子和徐峥更亲。
但是,这手法好low。
”相比之下,《叫我第一名》的场景就非常有创意,真的是花了很多功夫的。
在这里,我举一个非常特别的场景。
主角有第二次约会症候群,他和女孩子约会过一次后就没有第二次约会,因为他害怕会破坏这一切美好。
但是,在故事的后半段,主角找到他的真爱,第一次约会很开心,而且他们还进行了第二次约会。
通常来说,这样的爱情场景,要么更好,要么更坏。
在这个电影中自然是更好。
那么,如何展现两人关系更加亲密呢?
也许很多电影都会不假思索的用那个经典却又俗气腻味的动作——亲吻。
然而,《叫我第一名》可没有这么做。
两人在静谧的溪边木台上观景,只说了几句话,两人就进入即将接吻的状态。
主角探头亲近女朋友,就当你以为两人要亲上,浪漫的音乐即将响起的时候,主角突然学鸭子叫来了一句“呱”,逗得女朋友大乐。
是的,你没有看到主角和女朋友亲吻,但是你肯定看出来,两人的关系更亲密了。
我的天啊!
看到这个场景,我心里这么叫道。
这真的是太妙了。
我反复的看了很多遍,心里太佩服这绝妙的创意。
别的电影以亲吻来展现爱情进展,但《叫我第一名》却以不亲吻来推进爱情关系。
不仅如此,主角幽默的性格还得以更深的展现。
看了不少爱情电影,但这个爱情场景却是我记忆最深的。
除此之外,很多场景都是创意十足的。
要怎么让主角决心不被妥瑞症打倒?
可能有些人会想到,让主角在被别人嘲笑歧视后,主角突然醒悟,我才不要让他们赢,才不要让妥瑞症影响我的生活。
拜托,面对困境还很热情的迎接挑战,那有多不真实?
大部分的人,遇到挫折,被他人否定,心情肯定不好啊,主角也是如此。
《叫我第一名》用了这样一个场景——当12岁的主角看着其他妥瑞症患者令人绝望的生活后,他告诉自己,我才不要这样。
很明显,这个场景更合理、更自然。
要怎么让主角决心做一个老师?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有一个老师很维护主角,于是主角就想要做一个老师。
但这样的场景没什么效果,并没有让人觉得为什么主角要那么坚定的非当老师不可。
《叫我第一名》这么做,校长明知主角有妥瑞症,还让他参加学校音乐会,让他出丑,之后又让他上台,借此机会向其他学生老师说明为什么主角会怪叫,以及大家可以怎么帮他。
最后,主角下台时,在场的人都为他鼓掌。
借用主角的话来说:“几句话,教育一下,就仿佛开启了全新世界的大门。
”那一刻,想必主角一定会教育的力量深有体会。
这样一来,主角的执着和追求就有了非常坚实的原因。
要怎么才能展现学生对主角的认可和喜爱?
光是学生说还不够,电影还用了一个小女孩学生的死亡(绝症)来表现。
葬礼上,主角担心自己会打扰仪式的进行,但小女孩的母亲亲自把主角请进去,说他是女儿最喜欢的老师,务必来送她最后一程。
这样的场景别出心裁,令人落泪。
主角要怎么说他的获奖致辞?
不管再华丽的语句,永远都是无力的。
电影中,当主角想要说自己从妥瑞症中学到的道理时,台下的好几个小朋友学生举手了,他们中有原本很调皮的学生,他们一一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时,你更能清晰的看到,主角的以身作则究竟影响了多少人。
有这么多创意十足的场景,自然是百看不厌。
三、主角的人格魅力我对演技并没有什么研究,但是《叫我第一名》主角的演技真的是非常赞。
妥瑞症发抽似的怪叫和怪动作,要自然的融入场景中,说台词时还有做动作,我想想都觉得非常困难。
由于很自然,主角的形象就更深得人心。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那极具感染力的笑容。
整个电影看下来,主角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很打动人的。
他面对别人怪异的眼光,笑着对一个约会女生说:“我经常看到那样的表情,那是羡慕的眼神。
他在想要怎样才能跟我一样发出这么酷的声音。
”这种态度,真的是很多人没有的。
谁都会有不足,但能坦诚的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毫不以此为耻,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这是阿Q精神。
但别忘了,这样的态度会让你将注意力放在好的事情上,长此以往孕育出的那种魅力与性格,没有人会觉得那是自欺欺人。
当然,主角被校长否定的时候,他是非常痛苦和气愤的。
他面试完之后就在汽车里拍打方形盘,用头去顶座椅,咬着铅笔的痛苦模样是很真实的。
事后,他在和母亲打过电话之后才重新振奋精神。
如果他被否定之后,立即就重振精神,那就显得很假。
就像《海贼王》的路飞,大家都觉得他的乐观精神很令人羡慕,但没有人会觉得路飞是个真实的人。
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主角的乐观才真正的触及人心。
而且,主角的乐观也影响了周围的人,家人、爱人、小朋友学生都受其感染。
这样的主角,很难让人不爱啊。
这种励志的正能量,早在主角成为老师之前就已经令人印象深刻了。
除此之外,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主角的谦逊。
有个小女孩的父亲将其转到其他班,因为父亲害怕主角的妥瑞症会影响女儿的学习。
但小女孩很喜欢主角的课,经常站在门口偷看主角上课。
我以为主角会让小女孩进来一起上课,但主角却把她带回去,说:“你也有个不错的老师。
”主角并没有自大的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电影也没有让主角带着主角光环去当“龙傲天”,没有那种傲视群雄,有的只是迷人的谦逊。
四、戏剧张力不得不承认,现实是平淡的,很少有事情能达到故事中的那种戏剧张力。
这也是真实故事改编时的一个难题。
不过,《叫我第一名》处理的非常好。
简单来说,《叫我第一名》引入了丰富的多样性。
小时候,面对主角的妥瑞症,不同的成年人有不同的态度。
在确诊之前,老师是愤怒的,强迫其认错;母亲坚持不懈的想要治好儿子;父亲认为他是在调皮捣蛋,后来确诊后父亲依旧心里很在意;医生认为他是在表达父母离婚的愤怒;同学是在欺负他。
长大后,高尔夫球场的管理员因为妥瑞症不允许主角入场,有的高尔夫会员则邀请主角一起;有的约会对象虽然对主角有好感,但提及妥瑞症却语焉不详;爱人则毫不在意妥瑞症。
在教学理念上,有的老师是在工作,职业是完成课堂教育;有的老师因为把一个调皮的孩子丢给主角而道歉,很明显他与主角的理念不同;有的校长非常认可主角的教育理念,不要因为任何事妨碍他们的人生,并觉得主角很好的以身作则;父亲则是无所谓,觉得为什么非要当老师,行行出状元;母亲则非常支持主角。
诸如此类。
这种丰富性,带来一种大交响的效果,富有戏剧张力。
同时,电影的故事动感也很好,好事后面跟着坏事,转折不断,此起彼伏。
这样的电影,随便跳到哪一秒来看都会被深深吸引,看的津津有味。
除此之外,电影的镜头衔接剪辑也非常流畅。
比如上一个场景以圆形的唱片收尾,下一个场景则以圆圆的朝阳衔接;又比如,一些优秀的转场剪辑,上一个镜头划过一面墙,下一个镜头则借这个墙作为幕布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再比如,上一个场景,主角坐在父亲的车里,主角画外音以“爸爸发脾气我不怪他,我的怪动作把他搞疯了,因为他跟我的老师一样,不知道我什么会有奇怪的动作,只知道这是不允许的”结束了这个场景,下一个场景就是学校的教师如何对待主角。
这些流畅的场景衔接,让人看得非常舒服。
结语这个影评写得稍微多点。
这个电影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而它也太优秀了。
仅仅是励志片的标签,实在是太简单了点,《叫我第一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级作品,非常值得多看几遍。
---公众号:伏龟影评。
欢迎关注。
这是一部类似于阿甘正传的片子,虽然没有阿甘经典,但也还算不错.关于人生的真相,我的感悟是人生在某一个层面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挫折和磨难,动荡不安,颠沛流离,而并非很多人所追求的安稳,安逸,富有,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追求负面的东西而摒弃正面的东西,而是说当我们认识到这种人生的本质后,应该用一种绝对阳光和全面接受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任何负面,而不拒绝,逃避和消极.人很多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否定过程,肯定结果,当你打算去做件事,但是还没成功时,周围很多人都会告诉你这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其中有家人和朋友的温情脉脉,有心胸狭隘者的不怀好意,有很多声音在告诉你应该放弃,但是一旦你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后做到了,周围的人们又突然忘记了当时的态度和观点,家人和朋友会为你感到骄傲,嫉妒你的人也会从内心佩服你,但是当你又开始追逐新的梦想时,这样的情景又会重现,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永远不要问别人你做的对不对,你要完全自己思考和决定,即使你现在的决定所有人都反对,但是只要还有一个声音在支持,你就要继续往前走,这一个声音就是你内心发出的最强大的足以抵抗一切的力量,其实世人都是短视的,都是现实的,他们只会看到你的现在,但是不会也懒得预测你的将来,所以问别人自己该怎么做,实在是件非常愚蠢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因为你时刻都和自己在一起,我从来就不相信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人生真面目之类的话, 我们很多时候应该多和自己做沟通,多问问自己该怎么办,多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多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直觉,而不是去问任何其它人,即使是最亲近的父母和伴侣,因为他们完全无法为你做决定. 所以很多时候,我告诉自己,即使所有人都反对,不管是来自不怀好意者的嘲讽和落井下石,还是来自亲人和朋友的温情脉脉,我也要固执己见,勇敢地往前走,因为我一定要证明我是对的,即使长路漫漫。
很多人可以很成功,是因为他们洞察到了这种人生的真相,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富足的财富,显赫的地位,舒适的生活,奢侈的物质,于是世人又觉得自己应该追求物质的富足和生活的安逸,当然追求财富,地位,物质,安逸这些都是非常对的,人本来就倾向于正面的东西而拒绝负面,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成功者他们生活的本质是不断改变,不断地准备接受各种挫折和磨难,不断地为自己的生命找下个出口,要忍受各种压力,流言,危机和动荡不安,舒适的生活和奢侈的物质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富和地位只是他们成功的阻击了人生的种种负面后上天赐给他们的奖品,我也更愿意相信很多成功者他们对于物质和安逸是种淡然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那些绝不是人生的真相. 相信人生的真相是阴霾,所以更愿意激励自己用绝对的阳光和积极去驱散它们,要努力从内心深处接受各种磨难和挫折,要完全面对一切的负面,要让自己完全的阳光和透明,并且积极的改变命运和追求心里的那些遥远的梦想. 证明我可以是人的基本能力. 很多时候都感觉,现实社会在剥夺女性奋斗的权利, 几千年来,社会一直在不断的鼓动男性要奋斗拼搏,为了让女性更好的为男性的奋斗服务,女性被教育要成为他背后的那道风景,尤其当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女人更愿意选择躲在某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也许这个男人是自己的老公,或者别人的老公,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教育女人是水做的,很柔弱,所以要被保护被呵护,要寻找安逸的生活和舒适的工作,即使奋斗也要呈现一种优雅的姿态, 一定要成为office lady,做金融,做商务,但是如果一个女人不幸进入了一个纯粹的男性行业,整天接触的就是冰冷的机器和脏兮兮臭哄哄的工人时,如果她想要继续在这个行业打拼,周围出现的全是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是当我们对这种观念进行一个更深入的反思,却觉得一切都很可笑,女人为什么就是弱者,我们相信自己弱是因为我们一直被这样教育,当男人关注强大阳刚的文化时,比如政治经济军事这些现实的东西,我们关注的是时尚美容文学艺术小资烹饪生活小常识,一个人接触阳刚的思想,就会趋于阳刚,接触阴柔,就会趋于阴柔。
还在一百年前,这片土地上的男人都是可以三妻四妾的,那时的女人更加没有地位和尊严,社会发展到现在,女性的地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其实女人还是没有在社会中正确定位,当然社会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本来就是问题此起彼伏的,但是作为女人,我们一定要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不要被现实所误导,不要被教育所误导,要追求真正的平等而不是躲在别人背后,接受被保护呵护的假象,多少女人要面对男人在外面花天酒地而自己在家独自落泪和守候孤独,其实从某种角度说这就是你宁愿被保护而不选择面对社会的一种惩罚。
我觉得一个更加完美的社会是鼓励和肯定女人的奋斗,不管你在哪个行业和岗位,只要是奋斗都应该被肯定和鼓励,并且女人其实是不需要被保护的,保护本身就是种歧视,我们要选择像男人那样自我保护。
告诉自己,挫折是人生的常态,积极应对和勇于改变是我们应该保有的状态.
** 这种时候励志神马的最有爱了 ”The noise you just heard is the Tourette syndrome I've been living with since I was 6 years old. I'm standing up here today, because the love and support of a lot of people put me up here. My family, my school family, my students and all my friends. I owe this award to all of them, but I also owe it to the toughest and most dedicated teacher I've ever had,my constant companion, my Tourette's. " Most of us do NOT have disabilities like that, but we do have the disabilities that we can have. So we tend to say that, Oh I have to give up... since I just I don't want to hurt her, Mom... But actually, it is just U who doesn't want to get hurt. And the only thing that can hurt, is you let it drive her away from you, if you let it win. Coping with the disabilities has taught you most valuable lesson that anyone could ever learn. And that is to never let anything stop you from chasing your dream, from working or playing, or falling in love; Try make it like a children, cuz they look at life in a different way. They see the world and say, I will. Not I can't. And so do I. Just like what U have told me, that life can be easygoing with that simplicity, purity and even a little bit innocence. Hope is a habit hard to break.So just go and love, as if you had never been hurt.
我爱听80年代的老歌,他们觉得这比我发出的怪声更怪。
美国残障法案明文规定,我有权利得到这样的机会。
“我们已经有个妈妈了。
”“现在会有两个了。
”我喜欢学习,但我讨厌念书。
很难想像我才12岁就领悟了人生的哲学。
我有第二次约会症候群。
“除了教书以外还有很多工作。
”“不适合我。
”大家都接受我,我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我不认为有哪个小孩是没救的。
最让我受伤的是,他从来就不接受真正的我。
希望是很难戒掉的习惯。
我低头看着那份学生名单,就好像在宣布明星棒球队的先发球员名单。
全世界大概只有我们两个人喜欢米利瓦尼利吧。
科恩老师永远不能玩捉迷藏。
所有的鸭子都有妥瑞症。
我会嫁给逗我笑的人。
家长是老师最难解的课题。
妥瑞症患者是有特权的。
“你可以去考试了,有单独的考场。
”“你跟他们说了什么?
”“关键字:我要告他们。
”你讨厌书要怎么当老师?
硬帽子戴在顽固的脑袋上面。
去适应我的妥瑞症让我学到全世界最宝贵的教训,那就是千万别让任何事阻止你去追逐梦想。
2009年6月28日下午,我偶然在HBO电影台看到了部电影的后半部分(还是小部分)。
很喜欢,我觉得我寻找的就是这种生活的态度(虽然我比主角他颓废太多)。
28日至29日的空余时间里,我靠着不多的线索在网络上寻找着这部电影,最终,我找到了它的名字《Front of the Class》。
中国的翻译能力我没什么资格去鄙视,毕竟我外语能力基本就无限接近于0,不过我还是要批判下他们对这片子的中文名翻译《叫我第一名》。。。。
就这个烂名字让我找到了N多不相干的东西。
30日我依然用了不少时间去找,不过还是没能找到下载或者观看的地址,这是一个遗憾吧,不过我感谢上天让我无意中看到了后半部分,比起完全的错过,能够知道它的存在,能够用3天的时间去找寻,能够用剩余的时间去等待,我很乐意。
电影的简介如果是想知道的人会自己去百度(我很懒),如果是不知道我懒的人(你真的认识我吗?
),如果是不会百度的人(你确定你生活在21世纪?
)如果是不想知道的人,我说的废话还少了啊?
后记:现已找国外的朋友帮忙买了张碟子回来,不过存在着我无法逾越的语言障碍。。。
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整部电影,多次让我感动流泪痛哭,多次让我起身为主角鼓掌致意。
妥瑞症是种罕见并且至今无任何医治手段的精神控制失调疾病。
他的怪病,让他的教师梦一次又一次破裂,也让他在社会中饱受到人们的歧视,也让他一次次失望、愤怒、彷徨和无助,支撑他的,是他想帮助更多孩子的信念,是他百折不饶的韧劲,是他的家庭对他的关爱和支持,是社会爱心人士对他的宽容,是音乐,是体育,总之,他坚持下来了,并且成功在一个小学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教师工作。
他付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和爱,他换来的,也是孩子们对他的支持和热爱。
他上课的风格,是如此温馨和自由,如此幽默,学生们是如此踊跃和兴趣盎然,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这能反映出布莱恩的教育理念,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在诉说两点,人生态度和教育理念。
布莱恩用不尽相同的办法,让孩子们接受自己,挑战自己,热爱学习,学会爱与感激,而不是训练或者要求他们去掌握一个技巧。
与之对应,让我想到的是国内近几年涌现的经典教育之风,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诗词等经典,从而扩大心胸和视野,虽然方法和手段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之下,那些强迫孩子们从小去学习他们不喜欢技能的教育方式,实在是没有远见、扼杀童心、舍本逐末的行为。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
以缺陷为师,正因为我们的缺陷,所以“我”才是“我”。
接受自己,挑战自己,全力付出自己的爱,感激所有爱你念你恨你伤你的人,投身于社会,并且努力让社会接纳自己。
美国的励志片很多,就情节而言,他与阿甘正传有一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阿甘的经历太传奇,很美国很英雄。
而“Front of the class”却很平实很生活化,让人觉得他就在你身边,而他所做的所有事情,也是我们都能去做的,所以他能让我感动,让我一次次为他鼓掌。
不足之处在于,剧情还是太美国了,情节比较简单,有比较浓重的初级成功学的痕迹,片面宣扬只要努力和挑战,没有不成功的。
而人物间的矛盾分析、个性冲突方面,还是显得比较单薄,毕竟导演还是拘泥于人物原型,而且在拍摄的技巧手法、音响效果上,乏善可陈。
毕竟属于小成本制作,无法在票房上取得佳绩,但也可以算得上比较成功的电影了,让我们能得到那份感动,那份爱,那份智慧。
即使James Walker笑容很治愈也掩盖不了这部电视电影的缺陷。大概和《讲台深处》是一个系列的,刻板老套无聊的励志模板,若现实真如此该多好……
一般般
坚持看下去会让人抹眼泪的励志片。“孩子和成年人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他们说I will, 而不是I can't”
励志片通常枯燥
電影一般,不過主人公的精神可嘉。
又是,做不完的美国梦。
活在美国,太不够励志了
总是喜欢这种励志的电影。在不被人看好时有一位永远鼓励你的妈妈是多么重要。有个桥段印象很深,因妥瑞氏症被高尔夫球场驱逐时,他想到的不是据理力争,而是感谢那些帮他说话的人。这份乐观和包容,是人生定会成功的真谛。
其实很一般~~
演得很真实,很感人
要不要那么励志啊?
我不待见它和我觉得阿甘正传很一般一样。
真够囧的 开始一直笑 最后笑不动了
看了这部电影,很奇妙地,里面的经历有一些与我的记忆相似。
男主是新人啊 演得哈好
结果这片子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其实最坚持的那个,并不是主角
x
三星半。布莱德用赤子真心,为人们上了这人生一课∶坦诚的面对自己,从疾病与痛苦中学习,找到毕生热情所在,然后永不放弃。你看,好像站在命运面前的我们,也不总是那么渺小。我们还可以拥有爱与相信,在生活的荒野上创造可能。
拍的很俗套,但这个故事很励志
很好的励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