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总是失去才知道珍惜”的说法,失去后便没有珍惜的机会,只能叫知道了曾经没有珍惜。
就像此时此刻,看着歌单里那些变暗的歌名,如果以前下载了又何惧下架?
昨日见到一对相对而坐吃饭的年轻情侣,他们全程几乎不怎么说话,我自己这样没觉得有什么,看别人才感到莫名的悲哀。
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如果人熟悉了注定走向无言的结局,那我选择停留在相识的一刻。
今日我爸来济南办手续,两月不见,他仿佛又老了一些。
他说话的频道总是慢你一拍,你开车快了他会呵斥,。
以前的我大声回怼,当时我选择沉默。
沉默避免了进一步的矛盾,但却不是好的沟通方式。
未来的“我”穿越回来告诉我,珍惜现在吧,如果以后连骂你的人都没有,你又会很快乐?
总有人离你而去,不管在空间还是漫长的时间。
永远的托词 (2016)7.62016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西川美和 / 本木雅弘 竹原皮斯托
七月不巧只买到这一张票,但它已经满足了我的七月小西天之旅。
第一次在电影的转场镜头里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流动和心境变化,而不仅仅是对下一幕的切换或衔接。
好几处细节的捕捉都精准还原了生活与人性,浏览器搜索框里名字后缀的变换巧妙地将幸夫的情绪从自大过渡到自省。
幸夫接到阳一车祸消息一幕通过一个窗户的远景将观众的视线聚焦于幸夫慌乱的反应,这个镜头设计相当精妙,同时完成了电影里最大的对比,流露出幸夫对夏子车祸过度冷漠的愧疚。
当我和幸夫一样确信夏子已经不爱他了,映后导演一语将我点醒:短信草稿箱里留下的文字也不一定就是夏子的真实想法,也许她当时只是在气头上。
虽然文字往往是真挚、私密的,但依然存在虚假的可能性,有时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
刚开始对于幸夫这样集缺点于一身的男人非常反感,对他能展开什么故事并不感兴趣,但好在影院的座椅能把我的身体连同耐心一并锁住,我才能完整地感受这场电影。
剧本也并没有着力打击幸夫的事业或感情,只是通过参与另一种质朴喧闹的生活让幸夫摘下一层层虚伪的面具。
要说电影的不足就是幸夫的转变确实有些突然,导演解释这是幸夫急于依附正向的、彰显责任感的事情来抵消他的罪恶感。
也许问题就在于电影里并没有表现出罪恶感的存在。
想多看些西川美和导演的电影。
希望日后能一直忠于自己的感受,落笔时不加虚假的粉饰。
2016.10.24.HKAFF;百老匯電影中心;位置在第二排,仰頭看天的造型兩小時。
映后見到了西川美和,對她的了解始源與這一次的電影節。
相信看過的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是枝裕和的氣味十分濃重。
算不是十足的是枝迷,那光和影、鏡頭的切換、以及說故事的速度、最重要是幾個典型意向的表達,都有著是枝的標籤感(以上解讀是個人對是枝裕和的理解,勿噴,多謝!
)劇情方面似乎可以歸檔為:他的改變。
男主角是一名知名的作家,生活體面。
牛逼哄哄的樣子。
20年的婚姻下兩人之間的感情已入千呎冰封,沒了過往的羈絆。
只是妻子的驟然離世,生活秩序被打亂。
髒亂的房子。
不得不應對的外人。
無處安放的孤單。
老婆尸骨未寒時還想著和情人纏磨。
根本不懂什麼是愛。
根本失去的愛的能力。
此時為了有素材而寫。
進入了同樣喪妻的大宮家中。
這兩位喪妻的男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作為知名作家,參與可笑的祭奠儀式電視拍攝,像個木偶一樣被拍攝內容牽扯著。
悼念亡妻=工作,這可笑的定論。
在看完妻子那條未發送的簡訊「我已經一點也不愛你了」。
加上拍攝需要說句對妻子留下的信息。
男主角直接暴走,被助理拖去河邊引發全場大笑。
和失去妻子的大宮只是簡短一句話「希望她回家」相比。
男主角幸夫在露出自己的不堪。
人的心有一天也會突然奔潰 ,這就是人。
人會瘋狂大笑,人會突感悲傷。
人無法完完全全明白自己的情感。
他在混亂中,在與大宮一家三口的相處中,抽絲剝繭得理出了自己該面對的事情。
自己很喜歡的意向是1).男主變長變亂的髮型 。
2)很討厭的名字_ 幸夫在場外我向西川美和提問有關這兩個問題中,男主角的改變。
答案中透露著一個關鍵詞語:接受。
全篇最耐人尋味的場景便是最後男主角選擇走進妻子生前經營的理髮店,剪下自己一年多未剪的頭髮。
他開始接受了別人的觸碰,與最初不願意他人的接觸到後來,自己主動去改變。
正如他自己寫的不知有多少百分比是真話的稿件:我對我妻子的懷念將持續在我這一生之中。
也是正是印證那句話「逃避越久越痛苦」。
這漫長歲月之後,只有自己獨身一人去贖罪,去面對。
他開始去面對。
當然也包括他非常討厭自己的名字幸夫,但是與他朝夕相處的大宮一家始終以此稱呼他,他也未作解釋也未顯得生氣。
到影片最後他說「別推開給予你愛的人,如果你失去,了也許終一生都不會有人再來愛你了」這段台詞來此我笨拙的記憶。
是男主角講給大宮的長子聽的。
因為幾句較勁的話,兒子差點會失去爸爸。
這一句教導是要你明白;母親的離去是不可逆的,對父親的傷害尚可修補。
從這點開始,他已經改變了。
--家的意義 -最近一次進影院看是枝裕和的影片是「比海還深」阿部寬與本木雅弘同是飾演的作家。
前者頹廢找不到出路,以做偵探為生,卻似乎也存不下什麼錢,後者沉浸在名利的快感中,失去了對生命價值的把控。
同所謂喪失,喪失的是生活的快樂。
而這個載體同樣來自于一個中心,那邊是:家。
家被拆分了。
前者是離婚。
後者是喪偶。
在本片中,男主角是吃著便利店的飯,蠢得去問便利店員忌廉麵包里是否有蝦和蟹。
卡車司機大宮,把二氧化碳和異味搞錯的八嘎,早熟的讀六年級的哥哥,完全不明世事也許還意識不到母親已離世的妹妹。
兩個鰥夫,和一對兄妹。
組成的家庭樣式。
而回歸,而明白,而成長,全從家庭里來。
帶著孩子騎單車走過的路,陪著孩子從淘米開始做咖喱飯。
雖然對於這個形式的家已經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家庭,但是互相建立的羈絆,在幫助男主角找尋和找回自己內心低生活的態度,是一個最強大的力量。
生活總是在日復一日中找到陪伴和愛的意義。
--西川美和 -
這是個非常值得收藏的細膩女導演。
女人說著一個男人的故事,認定會存在視角上的偏差。
敘事上有女性的柔潤和細膩,是能夠看得出來的。
再加上男主角的很多心理活動的窺探。
不難得出導演在男主轉變這塊花下的巨大功夫。
導演的回答都很耐心,喜歡她說話慢吞吞的語速,邊思考邊陳述的模樣,很具有魅力。
在現場回答的問題,分別來自演員選角、劇中著一對兄妹的拍攝、自己的拍攝契機和創作動機。
不出意外聽到了關於311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
還有對自己新作的底氣和信心。
女導演會格外在意現場的氣氛,這點似乎與以前見過的男性日本導演有所不同。
-- 寫在最後 -想起自己在念中學時候對媽媽發了脾氣衝出家門,連早餐都不願意吃,去到學校覺得完蛋了,老媽一定會大發脾氣。
結果媽媽把早餐打包好送到學校,待我回家之後也再也沒提這件事情。
記憶中自己和媽媽道了歉,但這愧疚卻始終藏在心裡。
那樣被女兒衝著發脾氣的媽媽是怎麼樣原諒我的,始終無法明白。
但是媽媽一定很難過,很難過。
所以其實換句話說: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懂事了,都會覺得錯誤已經造成了。
因為愧疚你才懂得,因為懂得你才疼痛。
可是如果可以的話,聽一句過來人的勸:別讓懂得來得太晚。
回到影片最後男主角帶著男孩子去找受傷的父親,其實便要教會他「說重話了,馬上想起來,趕緊道個歉,那也好。
起碼你還有這個機會。
」生命的不可逆轉,離去的不可挽回,生的人有著持續一生的痛,離去的人帶有無法挽回的憾。
我們害怕,故而說珍惜。
學不會離去的意義,起碼學會如何生,那便已是足夠了。
以上些許片段,個人不完全的感想,文筆拙劣,作分享和交流。
“你觉得你不会失去他们,但他们转瞬就离开了。
” 比较中规中矩的鸡汤题材。
导演风格有点像后期岩井俊二和中期是枝裕和的结合体。
光线质感完美,许多细节设置极其抓人,可以看出导演灵性所在。
电影主要由三条线铺开,幸夫的感情线,大宫的感情线,还有真平的成长线。
其中幸夫的感情线和真平的成长线其实是可以看作同一条,根源就在于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和处事的方式是极其相似的。
直率到冷酷的情感思维,缺乏认同的自卑感,自欺欺人的倔强,这一切可以透过电影中无数巧设细节窥探出来。
可以这么说,幸夫其实就是长大了的真平。
至于大宫的感情线,更多的是作为对照辅助作用,与幸夫的感情线碰撞从而延伸出对遗忘的价值和回忆的可能的深入探讨。
然而,这部电影也有些不足的地方,男女主感情的前设铺垫不够,以及后半部分的剧情设置较为刻意,凿造之感有些重,还有大宫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比较扁平。
但尽管如此,就凭这部电影对细节的把控和拍摄风格,7.6的豆瓣评分着实低了,7.9-8.2分应该是个比较合理的区间分。
因为妻子死去时,自己正在和别的女人鬼混,妻子死后著名作家幸夫在媒体像表演,却没有表现出真正的悲伤,由于内疚放逐自己,直到开始替阳一照顾他的两个孩子,感受到被需要和爱别人。
当在妻子手机未发出邮件中看到妻子已经不爱他的时候,他在媒体上表现出了失态。
他没有妻子,孩子,无人可爱。
最后他和阳一在互相的冲突和帮助后走出心理困境。
当有人爱自己的时候,不要漠视,要紧紧抓住,否则就像我一样,会落得没有人让我任意去爱的地步。
知道逝者已逝,应当忘记而向前,但看到阳一和女老师表现亲近时,幸夫却莫名失控,觉得自己不配重新开始。
丧失后心理上的告别是个必须的过程,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
阳一是不愿告别,幸夫是内疚。
日本电影一如既往,选取最日常最生活化的场景,讲述人生中必将经历的片段和情感。
别担心,人生本就有很多烦恼,只是不要轻易推开那些关心你的人。
你以为不会轻易失去,结果崩溃只要一瞬间。
以为人生很长,其实往往来不及告别,你无法和死亡较量;以为站在世界巅峰,其实早已跌落谷底;以为可以装作和死亡共生,其实早已行尸走肉;人生,就是珍视生的每一刻;时光走了一圈又一圈,我们早已物是人非。
在《永远的托词》里有这么一幕,学业跟不上的小男孩流下了眼泪,然后他和幸夫说:不要告诉我爸爸。
后来,幸夫和小男孩说:哭,不代表着软弱,有时候,哭也是一种坚强。
说话的时候他提到了自己,提到了自己的逃避,提到了自己的不敢面对。
那一刻,我几近奔溃,我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直以为的坚强不过是软弱。
我父亲是2017年1月份去世的,或者你们有察觉,或者无察觉,这两个月我的状态总是起伏不定。
电影里想起去世的亲人总是浮现出音容笑貌,而我,一闭上眼睛,总记起父亲去世时的挣扎,那最后一口气的咽不下去。
但我不敢哭,有时候泪流满面,却还强装坚强。
我怕,怕感情的缺口一打开就补不回来,怕一泻千里,怕赤裸相对。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愧疚,或者无助,以至于你不敢去面对它,你压抑着自己的情感,花天酒地四处逃避。
《永远的托词》说的就是这样的逃避,小说家男主角该算是渣男吧,在他出轨的时候,老婆出车祸身亡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他在公众面前表演,借口照顾小孩来逃避,直至看见老婆没发出的消息,彻底崩溃。
“我已经不爱你了。
”这句话把他拉回了现实,不得不正视起自己,那张“让人恶心的脸”。
老实说,电影并没有那么出彩,导演西川美和是是枝裕和的女弟子,所以在电影的前半段你很容易能感受到是枝裕和的神韵,不一样的是,后面西川美和在寻找情感的宣泄,而是枝似乎并不看重这些。
电影其实分了三层意思,逃避自己,对话自己,认识自己。
第一层是常态,是表演,第二层是照顾兄妹时的感悟,或者是自言自语,第三层,则是西川美和真正想表达的:珍惜身边的美好。
只是对于这第三层,我始终报以疑义,有些事情,并不能如电影里那么简单。
这恐怕就是导演们的“圣母心”了,他们以解救天下为己任,想把我等堕落民众从深海中拉上来。
事实上,我们无法解救,鸡汤再浓,也不过是鸡汤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海边的曼彻斯特》才是常态。
但是我喜欢《曼彻斯特》,也喜欢《永远的托词》,电影嘛,有人沉沦于现实,便总有人要创造些出口,不管这个出口是不是妄想。
不过《永远的托词》有一点说的很有道理,那就是,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情感。
污浊的、肮脏的、懦弱的、邪恶的、各种好或者坏的。
当我们尾随着大众,表演着大众喜欢的样子,也就等于了放弃自我,活在了面具里。
这种感觉,真的能让人麻木。
《永远的托词》改编自导演西川美和自己的小说,作品入围了153届直木奖。
文学作品在改编为电影后遭遇的困境在这部电影中有所反映,因而可以拿出来细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情节认定为悲剧六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而在情节这一要素中亚式又最看重“突转”与“发现”来创造戏剧的冲突。
“突转”指剧情的突然变化,既可以是从顺境转为逆境,也可以相反;而“发现”则指一种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可以是人物对自己身份或新关系的新发现。
虽然小说并不像戏剧那般强调“突转”与“发现”的重要性,但在创造情节的冲突上仍然是同一的,它们按照相同的模式运作。
没有看过原著小说,只在改编后的电影中比对两者的殊异形态,按理说这不太可能。
但冒险总得有人去做,况且导演改编自己的小说肯定会在影像间保留更强的文学性。
首先讲电影中的“突转”,发生在男主角津村启在妻子不幸落难后,遇到与妻子一同罹难的女友家的孩子,突然想照顾这对兄妹的举动。
电影没有设置多少可以使这种转变合理的铺垫,只是在看着哥哥入睡时津村启在笔记本上写下的那句话“看着孩子入睡,多么奇怪”。
对于电影来说,为这种转变之合理性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因而显得不真实,甚至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依照电影之前极少的信息铺垫,这位功成名就的作家是一个完全依托妻子照顾的形象,但意识不到妻子对他的这种爱,因为他在妻子身亡那天及火化之后仍然乱搞女人,对他本人来说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不适。
就是这样一位养尊处优的上流人物为何突然间就愿意照顾这个贫困苦之家的孩子,这是说不过去的。
绝不可能是因为同情心,看到孩子的母亲不在了又没有人照顾他们而心生怜悯。
唯一的可能解释是为了写作:这样便能开始一段新生活,既可以忘记妻子的离去(虽然对妻子没有多少感情,但死亡总会像幽灵般萦绕),同时也可以收集写作的素材。
这种转变在电影中十分站不住脚,却很能成为小说的合理情节。
在小说中,情节的发展并不完全地依托于现实生活的可能性。
小说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实建立在两种殊异的逻辑基础上。
小说更加依赖于读者的听觉,而电影则首先展现视觉景象。
因而,当我们看一部走写实路线的电影时,我们更愿意看到一个与现实世界无异或以同等密度组织起来的影像世界,其中任何违背现实的因素都会破坏掉影像的真实质感。
而在小说中,一个突然到来的情节转变只要能在叙述者声音的统一上保持一致,就能令读者信服,它并没有像电影那般如此依赖于现实生活的合理性。
同样出现在这部电影中的一处至关重要的”发现“,也暴露出小说在改编为电影后可能产生的问题。
这是整部电影中最值得挖掘的一处情节设置,也即津村启在整理妻子遗物时,偶然打开了手机,看到了那条还未曾发送成功的短信,虽然这个情节设计超出了现实生活可能具有的戏剧限度,缘何妻子在落难时正好也在编辑这条诀别短信——“我已经不爱你了,一点也不爱了”,但出现在电影中仍然是可以被接受的。
它能让整部电影发生根本的转变,进一步深化影片所要传达的主旨。
但问题是西川美和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次“发现”。
我们可以发现津村启在发现这个惊天秘密之后,并没有陷入多少强烈复杂的情绪中,就像他在妻子死后还能跟情人上床一样,他再次无动于衷。
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对妻子根本已然没有多少爱了,还是他作为作家对世界自有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而不想过多介入。
电影在这次“发现”之后,回到了津村启照顾兄妹俩的日常生活,放弃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进一步挖掘。
这种空白出现在小说与电影中会有所差别,如果是在小说中,这条突然发现的短信将始终跟随人物的内心,并在他的言行间投下阴影;而在电影中,观众只能接受影像直接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而不能逾越半步。
虽然整部电影建立在这样的一种逻辑上:当这个男人开始在另一个家庭尝试照顾别人的孩子时,他在这些生活的点滴间体味到了妻子曾经对他的关爱与照顾,从而从一个被爱之人成长为去爱的人。
但这种逻辑的设定与放弃这次重要的“发现”并没有多大关系,这条短信本可以有更多的用武之地,而整部电影之所以显得刻意也正在于此。
如果不了解小说与电影不同的运作逻辑,这种困境便是不可避免的。
8.5/10。
水准极高。
西川导演的文学或者说编剧能力是真的强,如此生活化又充满思辨的台词和故事底本精准得令人难以置信,而关于两性关系以及家庭组成的维系,导演虽有倾向但其实并没有直接输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结局留白),是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男主究竟是痛彻心扉、依然表演人格还是歇斯底里,都说的通。
瑕疵的话就是男主这种跳跃式转变在文字上呈现问题不大,但放在2h左右的大银幕上就是一个问题了。
映后:问题提的都不错,很多也是我看影片时候的困惑和想延展的内容。
关于日本大地震部分的外延其实有点让我想起了当年汶川时候的一个故事:网游中经常一块组队的四川网友在刷boss时说了句“不好意思,我们这地震了,先下了”,之后他的id再也没在我的列表中变亮过……或许在if线中他也是类似的遭遇和境况吧,又或者是《被光抓走的人》那般。
#踏入谎言的河流 西川美和电影展 2024北京站
日本电影似乎特别擅长这种挖掘人性深处感性一面的故事。
影片以一名自我中心的男作家为主人公,似乎一直很享受妻子的照顾和关爱,连头发都要妻子亲自理,可是自己似乎很少关注到对方的内心。
直到从电视上看到妻子乘坐的大巴调入湖里,男主还在沙发上与小三缠绵。
在妻子的葬礼上如此的做作与敷衍,皆是为了自己的人设,回到家里却迫不及待地要与小三缠绵。
或许小三发现男主对妻子的冷漠与毫不在乎,看清了男主自私且不懂关爱他人的本质,最终选择离男主而去。
男主发现自己不再被关爱了,妻子、小三乃至同事都与其渐行渐远,作品也写不出真情实感,因为他就是个虚伪的人。
为了给自己的作品找些灵感而选择与阳一接触,巧合之下承担起照顾其孩子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亲人之间爱的意义。
直到阳一找到了另一半,男主发现自己之前所享受的那种亲人之间的爱,现在要转移到阳一的未婚妻身上了,于是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路人。
男主回到家发现家里乱得一盘狼藉也像是在提醒自己,别人的生活对于自己来说终究只是暂时的,每个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男主同意综艺节目的录制后,却无意中发现了妻子手机中的一则已编辑却未发送的短信,内容是:我不爱你了,丝毫不爱了。
直接导致男主破防,在录制中的敷衍及对亡妻的破口大骂即是这一反映。
而另一条线上的阳一则专情却不够细腻,这也导致其孩子在男主离开后极其不适应现在的生活。
从女儿用剪刀自己剪发,到儿子发现父亲不关心自己的内心情绪后通宵游戏,都是其体现。
儿子在最后的客车上对男主说,自己甚至希望死去的是爸爸而不是妈妈,也能看出阳一在关爱孩子方面的欠缺。
这些也能说明,细腻的爱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男主最终终于开悟,每个人都无法摆脱任何人而独立地活在世上,因为这将失去自己活着的参照物。
没有任何人关心你,没有任何人在乎你,你的快乐与悲伤也无法与任何人分享,这种感觉是无法承受的。
珍惜爱自己的人,对其付出同样细腻的爱,这才是人活着的一大意义。
电影在探索人的内心方面很细腻,能够引起一定的思考
奇怪的是,我看是枝裕和看的很舒服,这部作品却感觉各种突兀?尤其是结尾,还有编辑和助手这两个角色安排。
女导演拍女人和孩子还是更细腻一些,这片很适合我等中年已婚男...
感觉这部直接影响了《小偷家族》,探讨的是没有亲缘关系的人能组成家庭吗,海滩那场戏简直一摸一样,但是枝真的比西川残酷多了
教育大家生娃政治片
男人与女人,成年人与孩子,基友与基友,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兴许真是悲剧的开端,带给人依赖与抽去后的痛苦。
前面半小时的人物关系处理很棒,后面其实越来越白水。
和作家当家人也好也不好的一点是,你的所有事情都可能被当成他们的素材写进书里,包括死亡。两个爸爸搭伙带孩子,没能发展成bl剧情的最大阻碍应该是亲爹的颜值(。
2.6
#西川美和电影展#幸夫不爱妻子也不爱情人,他只爱作为“名人”的那一部分自我,他用跑去另一个鳏夫家里照顾两个孩子快乐做家庭主夫的方式来逃避自己无法感知到的悲伤,他始终披着背负丧妻之痛的这层皮,直到妻子对他的真实感情暴露在眼前才让愚蠢的自我感觉良好彻底崩碎。虽说用大宫父子争吵的契机让幸夫醒悟并且给小孩哥上了一堂人生课过于俗套,但我又实在喜欢最后幸夫去妻子生前经营的理发店剪去长发的处理,麻木也好刺痛也罢,生活还要继续。本木雅弘把男主这个又蠢又渣又萌的状态演得真好,还是多多出来演戏吧!
@2024-06-03 09:26:19
剧情仍是套路,渣男的醒悟,中间和孩子们太过温馨以至于结局那种托尼瀑谷式样的爱之永绝的绝望有点突兀。但是如此细腻的剧本,再加上本木雅弘,便也让人怜爱。
太惊艳的开场 太疲软的solution
没有蛇草莓精巧,好丈夫和好爸爸其实是两种角色,婚姻强行把这两者合二为一了
这是一部男女主角互相拿错剧本的电影。
可怕
3星半
“孩子是男人的万能免死金牌。带孩子能把你做过的坏事都忘了,忘记自己是个人渣”
本木雅弘顶着油腻的发型渣老婆当奶爸都是为了衬托结尾的帅
女人爱了一个男人,就是一生,可惜男人不是
什么勾巴东西…《关于我牢牢把控三幕式却整段垮掉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