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搞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很多细节处理能看出有导演有很高的认知概念,但是才华不足直接导致演员硬背锅了,一部片子如果看几分钟给人一种想看下去的欲望都没有,那这电影真的也是很失败了,虽然是新人导演,但电影本身就是商业行为,不好就是不好,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白瞎了这么些好演员,过于形式化的东西在基底不够好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白瞎,硬伤太多,浪费时间
太喜欢聂远,感觉电影很适合聂远, 值得一看,很有意思 很喜欢这个电影 尤其是聂远,演的太到位了 电影特别吸引人 看了一遍又一遍,太好看了,很有吸引力 直接就博得了眼球 因此当影片的拳台终极战拉开序幕时,艾迪生的身体里到底是马小还是他本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面对渣男反派,“元神归位”、左臂已残的艾迪生用“卷莲门”那位不靠谱的副掌门张茱萸传授的“一阳指+狮吼功”的不靠谱的“绝学”挑衅反派时,一次次地挥拳,一声声地怒吼,令人热血沸腾
影片整体有种沉郁细腻的风格,故事背景有明显的年代感。
聂远饰演的警察把交错的时间脉络串联了起来,写实与写意结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气质,让人在已知与未知之间辗转前行。
徐峰和王栋在各自的生活中沮丧失意,却因一本小说结缘,对彼此的经历产生共情,并相互帮对方除掉障碍。
对于徐峰来说,这本小说带给他与一个陌生人命运的连接,但他们终究来自不同背景,有着各自重视的东西,即便他可以出于同病相怜而作案,但他未能看清自此之后给对方带来的改变。
于是王栋起初通过书信与徐峰往来的目的就显得模糊,到底是真的出于同情,还是为了铲除情敌而对徐峰的利用,或者两者皆有?
这些也构成了影片值得回想的地方。
其中一个亮点是徐峰参观王栋的书房时说,你现在也不看书了。
渗透出了两人在达成短暂的共识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转变。
王栋作为既得利益者,暴露出了真实的本性。
也许这部影片并非意在突出犯罪和悬疑,更多的是对那样一个文学时代的回溯与缅怀。
而如今,文学的处境和沟通手段都已发生了巨大改变,精神层面上所能达成的一致也越来越稀有。
我们与那个依靠阅读和信件守望彼此的时代渐行渐远,直至无路可追,无踪可寻。
整体上没什么惊喜感,但质量也还说的过去。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有徐峰和渣男一起靠在泳池壁上以及王栋最后在剧场哭。
啊,还有徐峰蹦迪!
整体看下来,只想说王栋真坏 徐峰有点可惜了。
王栋很偏执,他可以为了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去杀人,向他人展现他所想象的所谓“罪人”的阴暗。
他将自己拉进深渊的同时也将他人拉了进来。
在这场谋杀中,是王栋主导了一切。
他提出计划,拉拢徐峰加入他的邪恶行动。
他为了得到他所想要的,他不惜付出杀人的代价。
并且为了脱罪,去杀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人。
他是一个医学研究生,接受了较高的教育。
在他的世界里,他不会不理解徐峰继父打人是错但不该死这个道理。
只是为了自己,他扩大了继父的罪行,让徐峰进入愤怒的烈火当中,好达成自己除掉艺术渣男的目的。
当十年后徐峰回到了原先的城市还没劝他自首时,他就对徐峰产生了杀机。
他很自私很偏执,他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所想拥有的美好生活,只是一点点威胁也不可以。
而徐峰呢?
杀人的行为肯定是错误的,但我却觉得他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在犯错的时候他是一个20岁的工人。
较小的年纪和不高的学历使得他冲动,易被他人左右想法。
但在他成长后,十年后,当他更为成熟的时候,他可以察觉出他当初的错误并愿意付出代价。
他也明白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些人有错,但不该死,事情没有那么绝对。
如果没有当初王栋的引诱,我觉得他不会走到杀人这一步,但他仍会成长,会明白他继父对他这个家庭的复杂感情。
他的继父是坏,酗酒,赌博,殴打他的母亲,但他也有温情的一面,他会一个人在厨房忙碌,为全家准备午餐。
也许更成熟的他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所以我为他可惜,因为他的骨子里并不坏,但做错事就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曾想过,如果我是徐峰杀了人,十年后我知道我错了,我会怎么做?
我也会去自首,虽然这可能会付出死刑的代价。
我希望有人可以记录下我对杀人这个问题的态度的转变,再告诉别人我的教训。
我用生命的代价终于懂了有错不等于该死,我们也不应该随意的践踏他人的生命。
在我20岁的时候,我不懂这个道理,获得这个道理的代价又过于昂贵,所以我想告诉所有人徐峰的故事,让他们都免费获得这个道理,减少犯错的可能。
我不知道我写这么多是为了什么?
也许是因为我话痨?
昨天被我哥逼着看了这部电影,这个类型的绝对不是我喜欢的。
而且逼着我写个影评。
看这部电影是由于我哥给我发了个视频,视频的标题是爱而不得,但是我觉得这里没有爱,男主对女主的感情称不上爱情。
只是他自卑的舔狗生活,他设计杀了黄觉的角色也是为了他自己的自尊。
而且电影的细节,我觉得女主并没有打掉孩子,从影片显示10年后开始,女主女儿的年龄,包括女主在和男主跳舞,男主的思维里面是黄觉再和女主跳舞,他只是充当了黄觉而已。
如果男主没杀死黄觉我想女主应该可以和黄觉结婚的。
从老院长夸黄觉的话里面能体现,一个父亲不会夸一个把自己女儿肚子搞大,而且抛弃她的男人的。
再来就是女主唱歌时,女主的爸爸邀请男主坐旁边,应该是那时候黄觉的角色以死,男主当了接盘侠。
而后对应女主看女儿唱歌,男主赶来,始终没有看台上的女儿,只是问了句你爱没爱过我,而女主却没正眼看过男主,回了句杀人不对。
真是最近看的最好看的一部电影了,镜头的使用, 演员的演技, 剧情的安排,都是加分项,堪称完美!
电影也很有现实意义,看过之后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重生多么美好的一个词,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知道重生不可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好当下,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不让今后的我们回想现在的我们去后悔!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
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
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
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
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
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
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追·踪》的故事以两对情侣作为核心人物设定,但两个女性角色只负责「美和善」,她们同以被追求的目标出现,亦都和重要利害冲突擦肩而过。
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刻意地安排亦或善意,女性角色在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中,呈现了永不凋零的美好,与之对应,所有登场的男性角色,则都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竞争、相互猜疑,独自成长、困斗并衰老,唯有文学让反倒让两个陌生男子之间建立了奇异的亲密。
在登场的男性角色中,两位被害者要么是社会体系的权贵阶层、要么是家庭关系的话事人,他们同以「施暴者」的姿态高高在上,但影片又刻意呈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黄觉饰演的杜国金吟诗作画游泳,无不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魅力;而徐峰的继父虽然出场不多,但炒菜吃饭自得其乐,神采飞扬了父权的张狂。
作为标靶,他们的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至少都是毫不自知,展示了霸权者的娇蛮,亦反射出反抗者的孱弱,可能这也比较接近一切谋杀的本质。
罗晋饰演的王栋和辛鹏饰演的徐峰,是故事里互为镜像的主角,胆怯给了两人惺惺相惜携手同行的理由。
他们的命运承担了导演的价值选择,《追·踪》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体察人的自省意识:欲望催人向上亦拽人下坠,我们若对自己诚恳,就能关照出曾被欲望扭曲的恶意,倘若愿意视而不见,欲望本身就是最好的辩护理由。
如果说比起《少女哪咤》有什么飞跃的话,在《追·踪》里,导演李霄峰保有少年心性却不沉迷其中,既愿以赤子之心去体恤少年愤懑,亦能以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辨罪与罚。
而命案之外处理得最飘忽的角色,是聂远饰演的警察,他不是什么高明的警官,并不担当一般刑侦片里破案解惑的功能,他更像是导演假观众视角完成的一次审视。
正因如此,警察貌似和整个剧情毫无关联的日常生活闲笔,与主线形成了对照,游走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诘问的似乎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时代的真相:当美好都已逝去,正义已然迟到,又有哪些不应缺席。
这五个人物伙同失忆的王栋岳父、方励客串的入狱的杜明义,从少年写到颓老,建造了李霄峰世界观里完整的男性图谱,呈现了一个男性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命案不过是将他们穿起来的绳索。
在一个貌似非常类型化的故事里,《追·踪》实则做了非常个人化的处理,文本之外,影片的美术、摄影以至音乐都藏满了符号化的设计:俯视镜头带来的绝望感,红蓝对比色凸显人物性格,坦白说来汁水满溢得都有些淤了,剪辑上片段化交错的呈现,与其说是酝酿悬疑气氛,不如说更像诚恳还原人记忆的偏差:时而浓烈,时而绵密,时而轻率。
有趣的是,恰是这种略显「笨拙」的努力,让《追·踪》在越来越确定的案件真相之外,有更多不确定和莫可名状的表意:飞速消逝的诗意时代,土崩瓦解的集体主义,以及财富急剧累积,社会快速发展之外是阶层的固化。
在万众欢呼经济昌明的时代,李霄峰保持了一个创作者该有的警惕:个体故事层面,《追·踪》是清晰的成年式的自我审判,在社会批判层面,又保留了强烈的无来由而难言尽的怒,宛如重击在棉花上的拳头。
这层循环向上的坚定和茫然,有如影片中王栋独自舞蹈时轻盈的一跃,从凉棚跃上屋顶,愿在更高处觅得广阔和自由。
《追·踪》是一部诚恳的充满性情和趣味的电影,有着当下大银幕上稀缺的诗意和文学性,映照了创作者的自觉和自省。
想起来多说一句,如果影片探讨的是自省,片中最需要解释的强行为倒是「缺乏」必要的解释和铺垫,可能在导演的心中,「自省」是一种本能,「诚实」就是诚实者最牢固的镣铐,只要给人选择的机会,道德会且只会惩戒有道德感的人。
我们常说「身不由己、情非得已」,亦常感叹「人怎么就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人」。
其实人从来都是有选择的,如果愿意诚实一点儿,你变成了你不喜欢的人,可能你本来,就不值得被自己喜欢。
比起导演自身叙述功力的心余力绌,罗晋的表演显得很脱颖而出,渴望、压抑、徘徊深渊的恨与怕,希冀救赎和佯装无事的复杂情绪,诠释得都很准确,像他这样戏有品质的演员,早应获得更好的大银幕机会,不该继续被看过就算的流水剧耽误;这是一部2017年的电影,经历不停改档到2020年,终于在网络平台播出了。
电影的形式很强烈,叙事和画面讲究很好。
虽然作为“悬疑”元素为主打,但“悬疑”并不强烈,反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探讨。
罗晋和辛鹏表演都很克制自然,角色塑造的都非常立体,摄影灯光和美术在小成本电影里做得算精致了,片子如果能更写实一点,节奏更到位一点会更好。
电影节奏很快,悬疑类型的好题材,一定要细细品味呀~整部 影片以两个主角,灰烬般消逝的命运为主线,整体悬疑的着力点在于氛围的营造,更好的烘托出了紧张感,需要思考剧情走向和发展,惊喜又刺激的观感体验~影片讲述了一起尘封十年的悬案再次面世后,竟牵扯出两个谋杀事件背后的隐藏秘密,从而引发对人性的探讨的故事。
好很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顿河(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8873396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
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
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
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
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
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
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有几个镜头可圈可点,李霄峰的电影语言进步了许多!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一开始我就看出萱慧不是被强奸的,只是王栋气不过所以杀了杜总,这样的爱真令人窒息。
两星半,没什么生命力,不论是人物还是故事,平淡无奇
重庆拍的,
很喜欢《追踪》,作为在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映后主创人员的现场对谈,诚意满满!期待上映,尤其喜欢墓场两主罗晋和辛鹏角演技大pk,两男主跳交际舞,以及王栋在问萱惠“你爱我吗?”的心理变化这三场戏。构图、色彩和音乐专业又不造作,导演风格浓烈。准备上映后二刷。
故事梗很老套(希胖的火车怪客),导演说故事根植于本土我没有看出来;主要人物的动机与情感描述非常僵硬,表演没有说服力;次要人物描绘显得冗余,尤其是警官角色;红色色调没什么除了形式感(莫名的)之外的东西,许多意象被着重表达但是毫无深意余味。
很幸运的看过2次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细节值得深究。《复活》里提到过我们活在世界上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以为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这显然是荒谬的。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界上来,那是出于某人的意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罗晋演的很不错,情感很到位
1.剧本和剪辑也就三星左右,剪得有点乱,回忆和现实要到后半程才能分清,影响观感。2.写给摄影团队:本片的摄影技术实在太好了,好到有点“过犹不及”了。当你把每个镜头都雕刻成艺术品的时候,整个电影就没那么艺术了,有点炫技的感觉。换句话说,这个电影的每一帧都可以截出来品味,但连贯起来就让人觉得生硬了,美得不真实。
导演没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
很真诚
过度的灯光和着力的用色不如一个有料的故事来得实在。
想玩花活儿,首先得本子硬。人设没问题,故事到双主角杀完人都没问题。但故事从这里才真正开始,可惜后面全崩了。
野心很大,但故事过于单薄,完全撑不起导演华丽的叙事。
这部电影为数不多的出现在大银幕的机会,辛鹏和黄觉的互动看出了一丝蓝宇味儿。一直不懂为什么别墅里要挂一个罗中立的假父亲。
罗晋可能是中国最擅长哭戏的男演员了,本以为萧定权已经完美展现了男演员的一万种哭法。没想到电影里最后王栋的流泪还能是第一万零一种。光影和颜色都极具导演个人特色,想起了日本的文艺电影
故事的确讲得太乱。个人认为算及格吧。
无论观时观后,都对观众毫无冒犯的电影,也没有迎合什么,就只是学习和表达。完成度所以还是可以,加一星平衡。
想讲的东西很好,删减太多影响叙事,导演技法也不太成熟,反倒是被罗晋的演技救回来一点,对他改观了!感觉这个故事娄烨拍一定很精彩(
两星半,故作玄虚的画面也掩盖不了故事的老套和空洞,一些该展开的剧情突然就戛然而止了,不过罗晋演的不错,尤其和黄觉的几场对手戏都略显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