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后,特别想知道,老师带着孩子们去了哪里。
可惜导演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然后一个镜头,蒙丹看着学校,抽着烟。
什么意思呢?
这个人物铺陈那么多,是什么作用呢?
在60名孩子的群像中,一个唱歌最好的、一个最小的、一个蒙丹,三个人占的篇幅最大(其他次重要人物包括让门卫大叔受伤的孩子、偷钱的孩子)用意何在?
(有些孩子教育也是教育不好的?
导演大费篇幅,只为做一个反面教材?
)回看蒙丹事件的回顾:
1,背景:蒙丹从圣菲亚少管所带过来,对他在更自由环境的适应能力做研究 。
智力图表上分为充分、正常、稍次、轻度弱智、中度弱智、深度弱智、白痴,看图显示,蒙丹整体处于正常偏上(不知道此测试横轴是否标识年龄,皮内西蒙测试,心理学和懂法语的小伙伴可以帮忙看一下,此处腾讯翻译是否准确),以图表上的数据看,蒙丹的智力一直处于正常偏上的水平。
能读书、写字。
但是被作为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作为科学实验的实验品,考察他是如何融入普通群体或者说他是否能够融入普通群体。
(根据一个测试,这个孩子倾向于暴力、寄生、破坏和。。。。。。
说谎成性,说谎这个特性还被特别特别强调了一下)分析:在此我们要分辨一下,是真的如此还是被说成如此,在最开始学监先生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说这里的孩子也是各种问题儿童。
(池塘之底,再教育问题少年的学校)而且非常重要的,特别强调的说谎成性,可以说在人物出场的那一刻他已经被定调。
(然而说谎是可以通过某项测试完成的么?
即使在现在,也是需要测谎仪根据心跳、汗液分泌等多种方式才能判定,而且准确性至今并未得到百分之百的认证。
)2,问题:蒙丹的成长1)老师说,如果你不遵守规则(吸烟),就有你好看;然后,他故意吸了一口,挑衅的看向学监。
2)老师问,你会唱歌吗?
他说,我会,但是你不会喜欢。。。。
然后唱起了黄色小调儿。。。
有些得意的“我早和你说了”。。。
然后老师并没有理会说你还有一副不错的男中音嗓音。。。
然后他一脸被冒犯的表情逼近老师“一副什么嗓音?
” (孩子的成长里,由此可见一斑,没有人会跟他好好说话;往往是侮辱的词汇多过赞美,所以当他听到一个没听过的词儿是,便直觉的当成是一个骂人的话)
3)和莫杭治的打架——结果自然是关了禁闭老师说,在给你们父母的信里,可以告诉他们让每个月来探望他们。
在这里我们留意一下三个孩子的回答。
蒙丹说:我老头子,我都不愿意见他。
老师说没准莫杭治想见他妈妈,然后蒙丹回了一句,在这里翻译可能有点点问题,按剧情猜想这里大概蒙丹说的可能是“那他还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意思大概是说,他还是被丢在这里),所以莫杭治会回头恨恨的盯着他。
和莫杭治的交流,一开始是以蒙丹自己的方式向对方示好,递香烟、我会保护你;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觉得莫杭治是同类。
有父母,但是父母不管自己,把自己丢在类似少管所、问题少年学校这样的地方,然后自己去快活。
由此我们多少可以揣测,蒙丹的身世大体是:父亲有问题(酗酒家暴或者其他,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是让他不想见的父亲,而父亲本身对孩子也没有关心)、母亲可能是从事特殊职业的(为谋生也好、为自己快活也好,从蒙丹熟练的唱黄色小调儿,我们大概可以揣测一二,从小看着母亲做这种职业、从嫖客嘴里学着那些小调),慢慢长大的蒙丹在街面上混迹,他所知道的交朋友的方法,就是一起抽烟一起喝酒,他所知道的对话就是威胁“谁再笑我就让你好看”(从这句话里大概也可以揣测,在他原生的圈子里,别的小朋友也是经常嘲笑他的)
4)勒索小佩皮诺,然后在食堂偷吃香肠喝酒在他的人生里,恃强凌弱、勒索赚钱,就是靠这样的生存之道活下来的。
然后,在少管所里(或者其他的管制学校里),表面为你好背地里使绊子的学监大概就是他曾经遇到过的,因为别人对自己好,信任了别人,却被背叛,少年冲动一怒之下刺伤了以前的学监。
大概就是他暴力倾向测评的由来之地。
然而当这里的学监,因为他欺负佩皮诺,而站出来的时候,大概是被震撼到了。
在这里,学监已经不只是一个老师的身份,有么有很像一个父亲,一个非常关心自己孩子的父亲,才会带着愤怒、克制、去让坏孩子远离自己的孩子,才会说出无论如何我要好好保护他、不许你伤害他的這些话。
蒙丹这次没有反驳,被老师的愤怒镇住了、或者被这种像父亲一样的保护震动了,他的视线从直视,慢慢看向了下方。
在直视的眼神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一开始那样的挑衅、戾气;而眼神向下,在行为学上,这是一种认错或者屈服的表现。
3,爆发事件先是作为引子,他进入另一位老师的房间偷手表(偷?
或者好奇?
正如孩子们进入学监老师的房间里撬开了锁拿走了他的乐谱,不知在这里是否是前后的一种对应。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句话学监老师说“等一等” “等什么”“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
其实从这里,猜想,蒙丹是在转变中。
他,已经成为合唱团的一员,已经慢慢在参与到改变的过程中。
然而,一次犯错就会一辈子犯错。
大多数人是这么看待他的,15天的禁闭,蒙丹在想什么?
想变好就变好了?
反正也没人相信你。
我也想像莫杭治一样唱歌。
那又有什么用,你已经是一个坏人了。
黑暗的禁闭室里,两个自我的拔河、争执,哪一种占了上风?
背过光去的脸上,是失望还是绝望?
然后他趁跑步的机会跑了。
(其实莫杭治也偷偷跑出去过,但是学监说不管怎样不管他去了哪反正他回来了)蒙丹为了什么?
去了哪里?
是随歌声飞向了外面更自由的地方?
(下图虽然是影片后面发生的,但孩子们的心里起的变化是不是一样的呢?
)
总之非常不巧的是,这个时候10万法郎没有了。
校长报了警。
警察抓到他送回了学校,校长打了半个多小时,一次次的从头再来“钱在哪里?
谁偷的?
”蒙丹一直在说“不知道、不是我”。
最后一次从头再来,蒙丹身体在发抖,眼神变了,不再回答直接卡住了校长的脖子。
在老师们救下校长后,校长说“叫警察来,他已经承认了。
”承认了的犯罪,就不再只是问题少年,从后面我们知道他要被送进监狱。
最后回望这一笑,是什么呢?
个人觉得,这个笑容是这个角色整部电影里非常明朗的一笑。
(可以和开始把烟圈吐在老师脸上是的那个笑做个对比)
事实证明,一切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
因为被控偷窃,蒙丹被关进了监狱。
面对事实,校长怎么说的,即使他没干这事儿,迟早也会犯事儿。
(社会大概也是这样看这些孩子,可怕的决定论)但这个结论,同样推翻了之前对蒙丹的一切描述。
是先入为主的认定这个孩子就是有问题的?
还是真的有问题。
所谓的说谎成性和偷东西,在这一刻都变得值得怀疑起来。
最最经典的法国名著,悲惨世界的冉阿让,还记得那个故事吗?
改变他一生的事件,偷了教堂的烛台,警察把他抓住带过去的时候,神父说是送给他的。
(看到这里,这个故事又再次跳出来,是不是很像?
或者说是不是类似的故事)
冒烟的学校、蒙丹的背影、吹了一口香烟。。。。。。
这一切叠加就意味着是蒙丹烧了学校吗?
得出这一结论,是不是就和那位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一样了呢?
因为是坏孩子、所以为了报复烧掉学校?
本该在警察局的蒙丹,后天就要被送到第莫度(大概是监狱名)的蒙丹,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呢?
应该是被释放了。
学监去了哪里?
真的是去森林捉迷藏?
这个答案太荒诞,荒诞到一看就是随便编的理由。
校长不在孩子们不用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什么?
说“我有更好的主意”(也许就是去给孩子们上更重要的人生一课,公正、诚实)真正的原因,大概是学监带着孩子们,去了当地的警察局,说明了情况。
(大概也带着那些找到的现金)那么在有人证(自首的小朋友)与物证(并不是蒙丹偷走,反而还在学校的现金)的情况下,蒙丹被释放了。
学校着火大概真的只是巧合。
那群唱诗班的小天使,洗涤了我的心灵。
对于里面的角色只有喜欢和更喜欢之分。
佩皮诺不可爱吗?
莫杭治的蓝眼睛没有魅力吗?
克莱门特马修这样的老师不可敬吗?
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复杂,是因为它多面立体且真实。
没有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就是邪恶的,打骂和体罚只会让他们的肉体屈服。
马修老师选择用音乐去感化这群顽劣的孩子们,而不是放弃他们,自生自灭。
音乐是能够感染人的,你看独唱时的莫杭治,你看充当乐谱架的郭邦;你看在办公室玩纸飞机的校长;你看弹钢琴的代数老师;你看那群孩子唱歌时陶醉又虔诚的神情……你会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吟唱,吟唱鲜活的春天,吟唱晶莹的梦想,吟唱光辉的生命。
这张主色调都是暖的,每个人脸上都有笑容,真难得,音乐的力量啊!
马修老师没来的学校是阴沉和压抑的,校长只想要一群安静听话的傀儡,没有真正思考过这群“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应该如何教育。
马修老师来了之后,选择用音乐这种方式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梦想,电影的主色调变得温暖轻松,甚至穿插了一段马修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微妙情感。
那个中途转来的坏孩子一度让我很感伤,他用冷漠、暴力、孤僻隔绝出一个人的世界。
马修老师试图走近过,还未来得及感化,就发生了偷窃一事。
那时被警察带走,他回头望的一眼,我知道,他内心或许期待着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相信他,期待着马修老师,然而没有人。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放火烧校事件吧。
郭邦偷窃的钱,却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影片开头有说班级里有一个孩子的梦想是热气球驾驶员),方法虽偏激,还是能够理解,本性不坏,只是缺乏教导。
最喜欢的还是莫杭治啦,他的嗓音,他的气质都让人迷醉呀
小天使 马修老师总是很和蔼地与同学们对视,用眼神,用音乐教导他们:我不会放弃你的,鼓励你,尊重你,认同你,理解你,发掘你,引导你,只要你是纯真的你,良善的你。
愿所有教师都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充当我们指路的明灯。
闭上眼睛还能听到孩子们的合唱,内心是安宁的,温暖的。
看完电影后,感觉心里异常的宁静,听不到周围的一切除了那犹如来自天籁的童音合唱,还有一股莫名的悸动。
音乐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人类的纯真本性与美妙的音乐自然的融合,即使在灰暗和困苦的日子里,仍然让人生充满阳光和希望,犹如置身于温暖和煦、生机勃勃的春天。
那抑扬顿挫的歌声里洋溢着马修老师对孩子深沉的爱和自己对音乐的执着,更有着对生命的歌颂和礼赞。
这样的老师真好
描写老师和孩子们关系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辅读学校的孩子们被新来的学监兼音乐老师马修先生吸引,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合唱。
事后我发现,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是一个纯私人事件。
我就读的的初级中学曾经非常烂,它座落在市郊结合部。
当时没有公共交通直达,沿大马路走入一个小镇,穿过农田,翻过小桥(不知什么原因人们在小桥上锁住了铁门,只能从铁门上翻过去),过河后沿苗圃走,路边是硕大的建筑工地,四十五分钟后到达新开的学校。
我们是第一届入学生,都是考重点高中的落选生。
老师分为三类:外地急待回沪的各色人物,新分配到学校工作的大学生,本市混得不得意的老师们。
这样组合效果自然有趣。
我们班上曾有一位娘娘腔男生上课练习京戏,被老姑娘班主任阻止,两人互相抓脸对打,一路厮打到教务处长办公室,后者阻止了暴力继续。
班上还出过一少年犯,长得很帅,是击剑队的高手,人很善良但爱偷东西,很长时间里我都以他为骄傲,还背着老师组织了同学们去少管所探监。
可以想像那是一段多么混乱的时光,那所学校的学生缺乏是非观念。
我们的音乐老师姓顾,原谅我当初年纪小,没有打听他的前世今生。
如果很想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人,可以参考<放牛班的春天>。
顾老师告诉同学们他在组织一个合唱队,既然大家都闲,不如过去磨磨牙。
他有一架钢琴,站在钢琴前咿呀几句就可以站队分组,我被分到女中音组。
电影里马修老师的嘴脸顾老师都给演示过:”腹收紧,胸要挺,头要抬,眉眼要往高里拉,气息顶得牢牢的。
“他的右手五指撮成一团,做成撮东西的样子,在自己头顶百汇穴上轻轻一抓,看样子像是通过揪一把头发的手段要把自己提到半空中,然后他说:“让声音向上竖起来,像管子一样通到天上。
”这个动作马修老师在电影里也做过,表情和气势都十足一样,可惜没给配上台词。
顾老师那样一抓,我们的声音都变成管子,一路通上去,可惜功力不够,通到半空里突然咣当一声掉下来。
顾老师把琴声停下来,跑过去打开大音箱,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大音箱,里面传出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声音。
顾老师指指丹田说:“如果你们用这里的气把声音顶住,管子就一直通到天上,和他们唱得一样了。
”我们就继续顶管子。
顶管子是个体力活,可惜电影里简笔带过,观众会误以为放牛班的孩子们一日间就顶起了管子,尤其是那个莫杭治同学,简直惊为天人张嘴就是管子,其实有副好嗓子和顶起直管子之间还不能划等号,且得花点时间才能踩到准点上。
有一次在我努力顶管子时顾老师把同学们一并招集到我跟前,他请大家看我的嘴,他说你们看她的舌头,紧张地顶满口腔。
他说声音是纯自然的东西,舌头这么不老实,声音就死在肚子里,管子爬不上去了。
我面红耳赤,但同学们没笑,我突然意识到他们舌头都不老实不好意思笑话我。
经此一役,只要一竖管子,我的舌头都软瘫在口腔底部,不敢乱摸乱动,给吓出来的。
但声音是不可琢磨的东西,如何自然地发出声音来,这个秘密不是讲课能讲清楚的。
有一天我的同学在二楼向着三楼的顾老师喊:“顾老师上班迟到了。
”顾老师上课时表扬了这个同学,他说你们可听见她的声音了?
像小云雀一样向我抛出来,听得我浑身舒服。
“终于有人发对声音了。
”他笑着说。
听他那么说,我才知道他忙了半天是在教我们如何正确发声。
孩子的懵懂都是相通的,放牛班的孩子唱半天歌也不见得知道自己在钻研音乐或者合唱艺术,他们只是走在马修老师指出的路上。
而孩子们的聪明也是相通的,他们知道哪条路能给人带来快乐,一直走下去会通到天堂。
从学校到家里的路十分漫长,原本我们是一路打闹,到桥洞底下打几把牌,在路上偷几个玉米才回家。
但现在有点不一样了,所以一路走一路哼哼练谱视唱,时间过得快得多。
和放牛班一样,我们自然而然就获得了小小的成就,初二时荣获了上海市合唱比赛的第二名,因为这个比赛跨越了各年龄组,而我们学校又是一穷二白的烂学校,这也算是奇迹了。
遗憾的是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莫杭治那样的音乐天才,否则顾老师的执教生涯会更添浓重一笔。
以我本人来说,五音不是太全,节奏感就更差了。
顾老师肯定明白这一点,记得他试图让我在某次合唱排练时承担三角铁的击打工作。
显然我的表现一塌糊涂,此后顾老师就不敢再让我做与节奏相关的任何工作。
你们看到电影里的小男生完全抓不住音准,马修老师就安排他做谱架子,这一段让我想到了三角铁,微笑ing。
但顾老师的女中音选择并不多,所以我还是被他弄进了三人组去单独排练。
我们参加了另一次比赛,在半决赛被刷了下来。
顾老师也许有点失望,但他的情绪没让别人看出来,他只说别的学校都选小小孩子,没变过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我们已经够强了,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孩子懂得唱歌。
顾老师五十多岁,微胖身材,他的声音非常好听,松软可口像新出炉的面包,我想他应该能唱相当美的歌,可惜无此耳福。
他的手指粗而柔软,击打钢琴时而有力时而灵巧,这样的手指用来做指控合唱团的工作实在很妥当,不信的话你们可以看看马修老师的手指头。
后来还见过一个男人拥有顾老师同样的手,这是我痴迷他的原因之一。
顾老师和马修老师的不同是,他从来没有介入我们的个人生活或者思想教育。
现在想来他是一个非常职业的教师,除了音乐之外,他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两年的密切接触下来,我只知道他有一个音乐家的女儿,专攻某种乐器。
也正是因为他只问音乐而马修老师还介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我才会更吃惊于他的成功,他仅仅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专注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
我的成长路上没有任何艺术的启蒙教育,我出身于理工科家庭,母亲是个从不看电影不读书不听音乐的工人,初中时代是鬼混的三年,高中时间花在准备高考上,大学在医学院里度过。
我不是文学爱好者,按某朋友的推理,我缺乏人文教养。
如果今天的我对生活甚至艺术还存在一点欣赏的热情,那就是顾老师留下的礼物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改变了我的生活。
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即使是最简单的音乐。
它改变人的方式可以是惊人一致的,比如顾老师与马修老师。
大学时候我去过一次母校,那天顾老师不在。
写这篇回忆时去google了一下,找不到他的任何记录,这说明顾老师已经很老了,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也说明他日后没有扬名立万。
我不知道我的大多数同学散落在哪里,估计没人成为音乐家。
其实我很喜欢看电影,但是总有些把电影当《故事会》看的感觉,或笑或哭,或感动,或郁闷的跟着镜头进入别人的生活个把钟头后,关机,继续自己无聊的日子。
并没有想过去写下那些电影带给我的思考。
最近突然有了冲动,想细细的品味一下那些美丽的画面后留给自己的感动。
不为什么,或许为了让自己重新尝试有大脑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电影,充满天籁童声,充满温情,让你静静流泪的电影。
但是我却在眼泪落下后,变的羞愧,因为整部片子,其实都是一个自私孩子的美梦。
让我们来看一下影片中的那些人物。
马修老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在多年颠沛流离仍然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后,来到“池底学校”当老师,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问题儿童,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慢慢呈现,但他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
其实马修老师就是一个臆想中的理想父亲形象,他对我们很好,允许我们犯错,从不用粗暴的手法来对待我们的胡闹,善于发现我们的优点与潜力,并且鼓励我们,指导我们。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平凡,极普通的那一个。
这样的父亲,一方面会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温情,另一方面却又不会带给我们压力,我们不用担心处于他的阴影之下,多年以后,已经功成名就的指挥皮埃尔回乡后初见同样两鬓斑白的佩皮诺时,已经忘记了那个谢顶老头的名字。
这说明自私的我们把他的那些春风化雨都视做理所当然,无需报答,那些其实改变我们生活的重要时刻,在成功后已经被渐渐遗忘,我们记得有那个人,但是我们却已忘记他所做的一切,这样我们才能骄傲的告诉自己,我所取得的所有荣誉,都是靠我自己,我不欠任何人。
这样我们就不再需要感恩。
校长:一个混在校长职位上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
他其实就是黑杰克在《摇滚学校》中说的“当家”的化身。
他时时刻刻都在将自己的权力运用到极致,在他的天地中,你只能选择服从,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
马修老师刚到学校时,见面几句话,就将他的性格暴露无遗,比如回话时候要加上校长大人。
校工受伤时,他毫不动情,甚至怀疑流血的老头是在装可怜。
在他的世界,无所谓善,无所谓美,只有利害关系,对我有利的,就是好的,对我有威胁的,那就是坏的,是绝对不允许的。
他代表了我们对主流社会的恐惧和蔑视。
我们小心翼翼的生活着,防备他的“犯错,处罚”原则,但是私下里我们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偷他的钱,烧他的房,不屈的与其斗争。
虽然这斗争是破坏,但是只要能让他焦头烂额,大发雷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皮埃尔的妈妈:美丽优雅的单身母亲,让可怜的马修老师爱过痛过,最后尴尬的坐在街头的咖啡桌边目送她搭上那机械师的汽车远去。
这也是我们潜意识中的母亲形象,美丽,并且永远美丽,无条件的爱我们,为我们含辛茹苦,我们认为母亲只是属于我们自己,所以,在片中,其貌不扬的老好人马修老师只能单相思。
因为平凡普通的马修只能像父亲一样的对我们,但是不能真的成为我们的父亲,他的相貌,他的职业都不配真的成为我们的父亲。
因为,他实在太平凡了,自命不凡的我们拒绝这样的人,但是我们不拒绝他像父亲一样的爱护我们。
其实没有人可以做我们的父亲,最后母亲为了我,把自己喜欢的机械师也放弃了,一生孤独终老。
捍卫了我们心目中圣母般的贞洁形象,可是我们呢?
直到母亲去世才回到故里,这之前,我们真的还记得妈妈吗?
我们是否体会到她为了我们放弃了太多的幸福,这样是否公平呢?
皮埃尔:电影的中心人物(首先他引出整个故事,另外,请注意合影的时候他在照片中的位置,正中央),“天使面孔,毒蛇心肠”,那位离开的老师这个评语前半句真实,后半句就有些恶毒了。
他只不过是个敏感,自尊,些许自闭的孩子,就如我们一样。
既然得不到“当家”的赞扬,那就成为同类的偶像,将创造力化为破坏力,蔑视一切主流价值观,包括真的,善的,美的,为了反抗而反抗。
固执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和我们一样,因为害怕被拒绝,不会主动的去要求什么,但是我们会为自己喜欢的事务偷偷努力,如果被人赞赏,则会更专心的去学习,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有能力会做到最好。
他和人的相处都是平等的,包括马修老师,并不会因为他是改变自己的伯乐而过多接触,他永远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方面因为他的清高,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敏感多疑,他认为“他人即地狱”,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不是完全信任,影片中当坏孩子孟丹造谣侮辱他的母亲时,他毫不畏惧的迎上去和比他高大许多的孟丹厮打起来,但是,接着他就跑出了学校,在母亲工作的餐馆外冒雨凝视,为什么他不走进去呢?
因为他想做一个观察者来偷偷确认他母亲没有做那些伤风败俗的事情,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是值得原谅的,毕竟他是一个私生子,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各种风言恶语,造谣中伤一定没有停止过,这是他一生都没有解开的结,甚至功成名就之后,因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他选择了独身(参加母亲葬礼时孤单一人)。
当他发现马修老师爱慕他的母亲时,他从楼下扔出了墨水瓶,警告马修老师不要再接近。
是的,他不希望任何人接近他的母亲,这会伤害到他的自尊。
影片结束时,马修孤单的走出校门,皮埃尔只是和其他孩子们一起扔下纸飞机,并没有更多的表示,因为他是皮埃尔,因为他是我们。
佩皮诺:他代表了我们的童年印象,傻乎乎的小孩子,但是还喜欢耍点小聪明,考试的时候,故作老套的跟邻桌套近乎,却得到一个5+3=53的答案。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童年,被人欺负不知道如何解决,只有等待长辈的救助,自己认定的希望就会永远等待。
在照片里,他位于第一排的正中间,正好在皮埃尔的下方,暗示着那是一个过去的皮埃尔。
让过去的皮埃尔跟随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正好能满足我们亏欠马修老师的地方,毕竟有一个孩子跟你走了,把你当作父亲,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其实我们也需要一个父亲,但是我们不敢或者不愿承认,只有懵懵懂懂,不通世故时,我们才会安享最朴实无华也是最真的世间大爱。
体育老师:一个哥哥,虽然有时候会修理我们,但是关键时刻他会站出来保卫我们,比如面对孟丹,他会说:“不服气来找我!
”。
发现三个孩子和马修老师在厕所的时候也会严厉警告马修老师。
没有柴火洗澡时,他帮我们偷校长的,当马修老师被赶出学校的时候,也是他去揭露校长的丑行。
总之这是一个替我们出头的不爱说话的大哥。
校工:一个被我们欺负的老好人,可以让他出丑缓解我们的压力。
看完这些,你是否和我一样,发现整部影片都是一个自私孩子的梦呢?
因为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设定都是以皮埃尔来设定的,只有他的幸福与自由,别人的生活全部都是他的陪衬,所以我得出这个结论,如果你们要说那句马修老师对体育老师的话:“你怎么只看到肮脏黑暗的一面?
“我也要用体育老师的那句话说:“在这?
是的!
”
文艺片总是会让你看完思绪万千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放牛班的春天也是,教育,亲情,师生情,有太多东西涌入你的脑海。
不过这里最触动人心的还是歌声。
教室里不整齐的童声初次响起的时候,小男孩第一次开口的时候,整齐的歌声开始飘起的时候,最后大合唱的时候,男孩最后领唱的时候,还有歌声伴着纸飞机飞散在天际的时候。
比什么都要触动人心,比什么都要洗涤灵魂。
仿佛端着乐谱情不自禁跟着唱那个是我自己。
平时的歌声人们都无法抗拒,更别说是拥有穿透人心力量的童声。
话说,好喜欢那个小小的小天使啊。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底教养院”。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
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却是一厢情愿。
最后因为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临走前带走了佩皮诺(Pépinot adulte)。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引人深思熊孩子并不天生就是熊孩子,熊孩子是可以经过引导走向正轨,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音乐,真的是心灵的窗户。
You can't say, there are things worth trying.你不能说,有些事情值得一试。
Never give up, always have hope in front waiting for.永不放弃,总有希望在前面等待。
At that moment, I feel every inch of skin with joy and optimism, I want to say to the world, but who can hear?在那一刻,我感觉每一寸皮肤用欢乐和乐观,我想对这个世界说,但谁能听到吗?No one know of my existence, the great artist the mirror to see their true: my name is clement Matthew, failed musician, failed.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镜子看到自己真正的:我的名字叫克莱门特马太,失败的音乐家,失败了。
Every heart need love, need to be gentle, generous, need to understand.每颗心需要爱,需要温柔,大方,需要理解。
Every heart need love, need to be gentle, generous, need to understand. Every child comes from the pure innocence of place, never should be the very cherish the treasure.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还是在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当时没觉得什么,就随便看看,没想到这个电影狠狠地震撼了我。
开篇其实很普通,一位新入职的音乐老师,来到了一个"差生"的班里,这些孩子自由,不服管,很多故事的标准开头。
后面,故事走向变得不一样了,音乐,就像一根绳索,牢牢的将整个电影串联起来,而马修一个小小的想法,改变了这个放牛班,也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一生。
韩国有个电影叫和声,其实我觉得和这个故事的大致想法是差不多的,都是靠音乐安慰这些受伤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看前面你可能会觉得平淡,可能会觉得虽然有温暖却没有什么让人提起劲儿的地方,请你一定要耐心看完,最后一幕的最后一句话,我回味过来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
(也可能是因为我之前没猜到?
)人的一生,多么有幸,才能遇到马修这样的老师,有想法,民主,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并且能够把它做好。
我知道,这个放牛班合唱队的"寿命"不长,却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而他们的故事,也足以感动我们这么久这么久。
我的脑海里仿佛又回响起了那美妙的歌声。
其实观影之前,看它的剧照已经可以隐约嗅出一丝《春风化雨》(《死亡诗社》)的气息来。
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已经形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结构——所以有人说这电影“古典”、“传统”。
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春风化雨》带给观众的第一感受是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以为《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此外,非常有趣的是,由于这个学期开始上教育心理学,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如果是放在从前,自己绝不会注意的一点:那就是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以中文系学生的眼光来看,可能只会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Clement Mathieu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摘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
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的,因为他太缺乏建设性精神了。
当然了,影片本来也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庸碌小人来做Clement Mathieu学监的陪衬,我们不必对他抱太高期望。
相比之下,Clement Mathieu学监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
我想主要还在于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
让我们来看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七大基本需要中,Clement Mathieu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
首先是安全需要: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首先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
归属与爱的需要: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Pépinot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尊重的需要:当发现校长的十万法郎是Corbin所偷时,他询问了原因;想要一只热气球的愿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单纯,为此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人生梦想,于是又一次成为了包庇窝藏“坏孩子”的“同谋”。
审美需要:这无需拿什么特别的例子来多说,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
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集中体现在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Pierre Morhange身上,可以说,完全是Clement Mathieu的慧眼识珠,为Pierre Morhange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再说一点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老题目。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无意识流露的态度会有多大的反差。
课上,小Pépinot因为答不出玛丽莎内是怎么死的而被罚抄答案一百遍。
课下,校长和蔼可亲地给了他最喜欢的乖孩子Boniface饼干的奖励,说:“你知道玛丽莎内是被枪决的吧?
”Boniface自信地说:“是的,先生,就像拿破仑一样。
”校长十分尴尬。
另一幕,Clement Mathieu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老师Chabert撞见。
Clement Mathieu想要大事化了,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
Chabert不相信,警告Mathieu不要总是袒护学生。
Mathieu愤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
”Chabert转过身冷漠地说:“在这里吗?
没错!
”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哪怕他们什么都还没有做,也很可能是在进行预谋策划。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要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可以想见,在老师的偏见与歧视之下,再天性纯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当引以为戒。
还是很套路的温情电影嘛
总有一种纯粹的感情让人热泪盈眶,温暖人心
很无聊,没有看点,校长无缘无故阻止合唱团也没逻辑,辞退老师也没逻辑,每个人都是很普通的人毫无亮点
在平淡中湮没。
大年三十在CCTV6电影频道和家里人一起看,更加脉脉温情和心头涌动。
三星半,卷毛对眼小眼镜好萌啊,还有吉祥物佩皮诺,皮埃尔的妈妈连眼角的细纹都那么美~
初一音乐课上看的,如果不是童年的回忆给了它一丝朦胧的美感,我不会给它两星的,仅以这颗星献给初一的自己。只值一颗星的电影,很差。
没有听见天堂那部电影那样震撼
作为银幕主角 马修没有获得爱情 没有获得事业 梦想和追求都失败。但是依旧是被上千万观众认可的伟岸的人物。善意越过世间定义的一切成功 他会在受恩之人的心中投下永不磨灭的一道光。
如果能被善待,每个学生都是天使。那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写着对老师最诚挚的敬意。
理由都懒得想,就是给一星!
看这部电影,就像淋了一场温柔的雨。没有惊天动地的大起大落,只有音乐与师爱静静流淌
纸飞机飞出窗口,蓝天下挥舞的小手,童年像一串串鸽子,拍打翅膀,一飞就永不回头。
8.2分,好电影,但评分过于虚高。不过97分钟也确实只能塑造主要的几个正面角色了,反派的塑造浅尝辄止,毫无特点的龙套一抓一大把。愿中国能少几个杨永信,多几个克莱门特。不过对于问题学生,采取怀柔政策也未必是好事。电影毕竟只是个例。
不怎么喜欢的公认好片,对于每个孩子的刻画不够细腻,让我无法带入其中,心理上的变化也来得突兀,没有带来应有的感动。里面的音乐很不错,小男孩们的歌声堪比女高音。
看到激动地直起鸡皮疙瘩,看来总有那么一种类型的东西能感动本人
可能音乐更容易打动人心所以评分那么高,同题材的电影,我觉得蝴蝶的舌头更深刻更感人。
不如死亡诗社一是比死亡诗社晚了十五年但是拍摄手法不如后者二是没有Oh, my captain那种震撼
比起《死亡诗社》来说过于理想主义了,总而言之就是很理想很温暖但是不够符合人性,老师的形象也没有特别出彩。实际上,作为教师家庭出来的孩子,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总结出来一个道理:对付性格执拗的学生,只有耐心和温柔是远远不够的,一味的感化只会成为放纵,有些小孩子其实并不符合“人性本善”的规律。另外,直到最后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被翻译成了“放牛班”啊?中文翻译的名字真是为电影吸引了不少观众,直接翻译成“合唱者们”的话,综合考虑到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可能从一开始我就不会点进去看了吧。
非常理想化的一部励志教育电影。音乐非常好听。小演员们演技与歌声俱佳。电影剧情过于理想化,给人非常美好的印象。不过很多老师、导员、叫兽口口声声说要向影片里的马修老师学习,可干的却是院长的勾当//【20180909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时隔7年再刷大银幕。依旧深觉剧情过于理想化。听了导演讲了一些幕后故事,蛮有趣。不拍续集是对的。四星半